日更100天-day9
在我现在这个年纪,看《成长边缘》类型的电影,其实不应该是感慨青春,就像我写的标题那样“谁的青春不迷茫”不应该是我这个年纪所要感慨的。
看这部电影,我或许可以站在家长的立场去思考,如果我儿子到了这个年纪,我应该如何帮助他度过迷茫的青春期。
影片里的女主人公娜比长相一般、学习一般,什么都很一般,但是她有一个从小就很优秀的哥哥,就单这一点,就够她自卑的了,而且她在学校里经常受到校园霸凌,这对她的成长也起到了负面影响。
所以娜比到十几岁的时候显得很叛逆,她不是父母眼里乖巧懂事的女孩,妈妈对哥哥的宠爱以及学校里的黑暗生活,让她觉得自己似乎有些多余。
但是不得不说,她有一个好爸爸,总是在她人生失意的时候,给予她最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爸爸在某一天突然去世了。
她的生活又开始灰暗起来。
电影毕竟是电影,娜比无疑还是幸运的,她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帮助她解决一些成长中遇到的难题。
其实,我想说的是,帮助她解决问题的并不是爸爸和老师,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
比如她和哥哥之间从小的过节,其实是缺少沟通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的偏见而导致,如果尝试进一步的去沟通了解,她就会发现哥哥也很关心她,也很爱她。
就像那次她向暗恋对象表白后遭到打击,她躲到了老师的家里,是哥哥开车出来找她。
还有她的妈妈,也并不是只爱哥哥,可能是妈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哥哥的表扬太多了,而对于她的鼓励太少,虽然作为妈妈有些失职,但并不是妈妈不爱她。
还有她青春期的那些事,在看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产生的共鸣就是她对暗恋对象的那些小心思,在懵懂的少男少女时期,好像都有过。
编辑好短信又删除,暗恋的对象是帅帅痞痞的男生,有学习成绩好的追求她,但是她只把她当作一个备胎。
我看到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这产生了共鸣。
谁的青春期没有迷茫过?
没有彷徨过?
没有暗恋过?
还是那句话,电影终究是电影,结局happyending,娜比最终看清楚了暗恋对象和她根本不是一路人,而那位亚裔男孩才是自己真正的Mr Right,电影中的亚裔男孩是一个长得帅多金又有才的男孩,符合电影中的人设。
这个其实就是在国外,中学生还可以谈个恋爱什么的,要是在国内不给打死,估计就要关到小黑屋了。
这个也是国情所致,现在我做了家长,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我也是不太会允许孩子早恋的,但是不会用太极端的方法去阻止,当然,这也将是我以后需要学习和面对的事情。
娜比的自我,我们很多人不喜欢,她总觉得全世界都要宠着她,爱着她,她总是浑身带着刺,摆出一副厌恶这个世界的样子,到处求存在感,一个小挫折就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
但是看的时候多多少少看到一点自己17岁那个年纪的影子,所以这就是成长。
人终究会慢慢长大,会慢慢看清这个世界,会学着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不再那么带有那么多的戾气,不再那么地自我,这需要一个过程。
你以为你和闺蜜一声姐妹大过天,她转头喜欢上你的宿敌亲哥;你以为那个穷酸无趣的华裔舔狗,实际上浑身肌肉还家财万贯;你以为那个痞帅有型的社会青年,实际上满脑子只想hook up;你以为同龄人肤浅无知不值深交,实际上他们可能更不喜欢你;……17岁的你,以为全世界都与你为敌,实际上全世界don't even give you a shit。
那个聪明绝顶、疯狂拿自己打趣、铁定是老光棍的差劲老师,实际上家庭美满,并且在你流落街头、无处可去的时候,找到并收留你;那个优势占尽、抢尽风头、处处与你作对的人赢亲哥,实际上早在父亲过世后,就承担起整个家庭里唯一一个男丁的所有责任;那个各方面偏爱优秀儿子、完全不能也不愿理解你的刻薄妈妈,实际上给你发消息也会反复措辞、不停删改。
青春就是这么🌿🥚,青春又是如此美好。
17岁,正是青涩、懵懂又叛逆的时光,正是《成长边缘》。
看到这个电影,感慨十分。
大概是老了吧,很多事情我知道我以前一定也会做,但想不起当初是如何把如此荒唐的事做得合情合理。
又大概是没老透,女主的一整个心路历程,她的所思所感,只能说是感同身受。
搞怪叛逆、情商缺席、不招人喜欢的搞笑直女,曾经的我和她,或许也就性别不同吧?
那些不过脑子就说出的话、做出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只会尬到脚趾抠地,但那就是青春啊,谁又在青春之时不是个智障呢?
最后还是忍不住说,真的粉上海狸了。
一直以来看到的海狸的荧幕形象,从《大黄蜂》《蜘蛛侠:平行宇宙》《鹰眼》到《成长边缘》,都是那种酷酷的、外冷内热的老铁形象,真的好讨人喜欢哇!!!
(即使这部电影里的形象已经很欠捶了,但是仍然很讨喜呀)而且海狸的演技,完全给把角色性格特点诠释出来了,真就是十分到位了。
个人期待后续解锁海狸在《狄金森》三部曲中的全新形象,也期待海狸后续的新作品!
我知道那种感觉:我应该融入他们,我不能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异类。
然后我去尝试,可是我发现好难,他们离我好远。
我去和他们说话,装作认真听的样子,在该笑的时候发笑。
但是不管怎么做我就是无法接近他们,所以我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开,躲到安静的角落,偷偷在心里责备自己,讨厌自己。
不得已的孤独让我说服自己“我越来越喜欢一个人了”“一个人也很好”“别人都体会不到这种我所能体会到的乐趣”,可是当可以不用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不想一个人了我又明白:我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
我的心里像有两个我,一个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一个却驱使我那样做。
我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比较圆满的,可是我却那样做是因为,我就是那样的啊。
对待Nadine这样的孩子,你跟她逆着来她只会像一只炸毛的猫,不管你说的是对是错她下意识就是抗拒你,用犀利的语言攻击你,虽然那仅仅是因为愤怒。
但如果你摸着她的头,对她轻声细语,她也会变得温顺柔软。
在我看来,这个结局不应该是圆满的。
好像是爱让Nadine走出了阴霾,可是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改变不了的,即便是爱。
她的妈妈和哥哥可以跟她相互磨合,找到彼此最佳的相处方式。
但是或许她不会像Krista那样,就融入别人了,她会慢慢接受自己,找到自己跟别人的相处方式。
不过……她才17,也许就这样转变了谁知道呢……只是我17岁的时候没遇到什么足以转变的契机,所以到现在我还在跟自己磨合。
关于电影《成长边缘》 片子很好看,丧逼少女的成长小调子!
是那种可以吃着零食边看边笑边吐槽且偶尔鼻酸的配置,有几个点共鸣到想穿过屏幕去拥抱女主!
其实成长的过程嘛,就是对自己所做过的不可理喻的傻逼行为的一种合理认知过程,发现自己的幼稚和轻狂,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自我和自私,学会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放下不满治愈焦虑,去体谅关心爱自己的家人和挚友!
当然,青春期真的不要太懂事!
我觉得这个年龄段的释放会对将来有好处,这是一个良性的成长过程,千万不要去剥夺掉这个阶段,成年后容易偏激…… 女主的人设很真实嘛,一如既往的作到触碰底线…倒是周围配角的人设有点儿白甜了,但也不讨厌,比如超级完美的亚裔boy!
帅气牙白加八块腹肌,有才有趣有钱还很羞涩!
(这么厉害的设定和华谊有关系吗!?
)游泳池那段真的是好感加倍!
妈妈和哥哥包括闺蜜都太暖了,其实挺像我妈的,发短信那段我妈和我如实描述过简直一摸一样,因为不想让我觉得她啰嗦…时不时再告诉你几个人生的糙理,骂你一顿再趁你睡着了吻你一下,担心的要死但嘴里还会骂你是个死孩子!
暖心的爸爸我有,就我理解父亲只要酷酷的不说话就会很讨子女喜欢,什么路数!?
而且相比于操心的妈妈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哈!
嗯,闺蜜这个角色嘛,存在感不高,剧情的催化剂一只,导致女主开始崩溃的前戏制造者,一直挂着傻白甜的微笑,让我不忍心黑她!
woody老师太神叼了,现实中很罕见,我应该是一个… 顺势回忆一下自己的十七岁诶!
好像并没有那么丧那么内心造作…拥有独生子女的孤单和敏感,沉迷恐怖电影和猎奇漫画,喜爱巫术和神隐事件,嫌弃爱情小说和酸臭艺术,极度喜爱网络社交网瘾严重,现实中朋友遍地开花,除了遇到暗恋的男孩子偶尔装下高冷,大部分时候没心没肺的笑点奇低,和父母长辈关系和谐,常幻想地球毁灭,可惜没碰到特别崇拜的长辈,精神支柱和灵魂领袖是库布里克和北野武,每天诅咒随地吐痰的人早死投胎…… 人嘛,该有的放肆焦躁一定要有!
该有的柔情小粉红也不能缺席,五味俱在才是有趣的人生体验!
00:24 单曲循环Big Jet Plane这是我分享给他的第一首歌。
后来还有你的爱情,No Surprise. 现在这几首歌都不再听了。
随机播放时,也会切下一首跳过。
在我还没有真正放下你之前。
怎么才算真的放下呢?
去年的十月到十二月,我因为你的出现和走开,过得像屎一样。
在爸妈面前因为你哭过。
那么正式地哭过一场。
之后再也没有提起过你。
口头上的。
我以为寒假在家,会找个机会,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大哭一场,想明白整个屎一样的过程,把脑袋里的垃圾倒出来,跟着眼泪一起进下水道。
然而没找到这个机会。
你是过不去的坎。
但我在试着过去。
奏效了。
只要跟你有关的东西,跟你像的人不出现,脑袋的筋就不会搭错。
可今天破功了。
真是搞笑的巧合。
他们在车里要开搞,车载音响里放的TM就是这首歌。
男生说,这是他最爱的歌。
去他的吧。
我的眼泪要出来了。
我想打开微博,发一段超过字数限制的催泪瓦斯。
但我忍住了。
或者说,是防御机制起作用了。
凝练成了三个字。
fxxk this song.讲真的,我可以什么都不在乎。
我的具身记忆里没有爱的概念。
如果有,也是与其他负性词混杂在一起的。
那些过渡到成人思维的东西。
还有对存在的批判与怀疑。
会让我恶心。
生理上的那种。
纯真与过往。
多好的词。
可我在长大,他的意象在磨蚀,感受在消失。
有时候我真的害怕,我的杏仁体被某次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给烧坏了。
那么多值得去感受的感情。
希望,感受,经历,失望,最后写成一部小说。
柯本说,我的艺术需要悲剧。
那么多悲伤,有些可以吞下,有些要吐出来。
有些要录进歌里,放到电影里。
我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我有一个除去cult film之外的Top榜,这部电影一定最爱。
感觉自己和全世界都融入不了的这种感觉在自己高中时也有过。
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那种心情,不知道该怎么配合别人去表现出开朗的状态,长久地沉浸在自己的不开心里。
还蛮理解女主的那种心情的,在得不到认同感的时候,明明想向周围获取一点肯定,但好像只会有更多人对自己说:你有毛病了。
然后自己的情绪就会滑向一个更糟糕的轨道。
这像极了那时我和我奶的对话,每每诉求认同反遭否定。
每次我都对她说:“我跟你说这些是想争取得到你的理解,不是非要证明我对了。
这对话后来也发生在我和小敏之间。
她们都露出相似的不耐烦的表情,甚至批判我。
然后成长真地就像是在某个瞬间突然完成的,也不知道是怎样达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记得在高三的最后又一次和奶奶爆发争吵,这一次连小敏都不相信我了,我哭得很凶。
她当时是怎么说服我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可能是说希望我能变好,给了我一种“看我表现”的感觉。
然后我就真地变了,开始变得很踏实,一心做事,没有那么多情绪了。
后来我还一直感谢她让我考上了大学。
我现在竟然很难想起,如今这个经常否定我的小敏曾经是自己最温柔最坚定的支持者。
也许生活把她的温柔和耐心都磨没了。
曾经她还会跟我袒露她内心的苦,现在她只是躲在厚厚的壳里了。
那时候她看着我或许会发出那种疑问,What's wrong with you?
而现在我看着或许更年期的她也会产生这种疑问。
想要包容,的确都很不易。
经常在潜意识里认为,人就是应该按照道理去生活的,该理性,该讲理。
可是事实上人经常有不讲理的时候。
看的我血压都上来了又不喜欢人家亚裔小哥又要吊着,给白月光发黄色短信还问人家为啥只关注肉体???
不是,你当时说的时候也不是这么说的啊??
大姐,你被欺负不是你的错,你爸爸去世了也是够惨但是你混的这么惨、真的是你自己作的,你太tm烦人了你朋友爱你哥你在这干啥呢???
咋了做你朋友就得一辈子和你绑一起了呗?
你从没了解过你哥就因为人家啥都行你就在这嫉妒???
真nm无语我还一直觉得全世界自己最惨???
就真当自己应该是宇宙中心?
对别人没有一点点关爱,从来都是索取索取索取,别人不顺你意了就开始作,说话还贼难听,老师那么好一人天天听你放屁,还毫无感恩之心。
啥啥不会啥啥不行还天天自怨自艾我真的yu了气死了!!!
爱你的人都在边缘爱着你。
你理解的爱与不爱在于你向左还是向右。
别让爱你的人等太久,别让他们围着你转还故意伤害。
The one who love you always be there, even at the edge. Be loved or not you understand, it depends on you turn left or turn right. Don't let them wait for you so long or center around you or say something hurt.
很喜欢这部电影,不搞笑不治愈,没有特别的安排剧情起伏,可是电影很好看,电影做的很认真,我一个千里之外的东方文化里面长大的中年老男人,也能从17岁的美国女生的青春期困惑中感到共鸣》(*^*)青春真的是每个人人生的一道坎,对什么都拧巴,对谁都拧巴,对自己尤其拧巴。
那种看不惯全世界,又好像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回头想想,就是自己作,自己自私、敏感,又骄傲的不得了。
这部电影译名叫做 成长边缘,名字译的真好。
全篇布局主力在讲娜丁的成长,但是我们能看出其他人的成长过程。
男主应该算是他的哥哥,这是一个让我爱的不行的角色。
他从小就很完美:热情、自信、备受欢迎,长大以后,他身高体长,面容俊美,社交上面如鱼得水。
但是实际上,他比表面的这些更加完美。
他打小就没让父母操心,父亲去世之后,年少就承担起了支持家庭的重任。
他的妈妈,有事就打电话给他;他为了守在妈妈和妹妹身边,选择了离家近的学校;为了不伤害妹妹的感情,他和克里斯汀谈恋爱都是小心翼翼的避免刺激到她。
电影开始不久,哥哥带兄弟来家里玩,大家尽兴之后就离开了,家里一片狼藉,有个傻冒哥们还在他们客厅撒了一泡尿,看着像是一个中产阶层的叛逆少年,趁着妈妈不在家,招来一堆狐朋狗友,喝酒派对。
可是不是的,狂欢之后,哥哥马上就开始动手清理,结合后面他在厨房忙活,以及他经常开车接送妹妹上学,可以看出,他在做一个男主人的事情,他也有青春,也有成长的烦恼,可是他又不同于普通男生,他早熟多了。
她的闺蜜,克里斯汀,也是女主生命中的贵人,一直都是娜丁的知心伙伴。
后来,她爱上了娜丁的哥哥,这个剧情本来可以非常狗血,可是导演没有刻意用这个制造冲突。
实际上,为了缓和娜丁的情绪,哥哥和克里斯汀都在努力安抚娜丁,比如带她去聚会,娜丁情绪失控的时候,她处理都冷静许多。
题外话,有几个镜头,她有点像龙妈啊,哈哈。
亚裔男同学欧文,虽然出境比较多,其实存在感不高。
欧文过来搭讪的时候,娜丁心情烦闷,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只是和闺蜜说他很可爱,不是那种男友的可爱,是婴儿般的可爱,显然是没有一见钟情的任何成分的。
娜丁暗恋白人男生尼克,想给他发短信又不敢,暗骂自己可悲,随手就拨打了欧文的电话,约他去游乐场,她紧盯着下课铃声,跑出去找尼克表白,只看到尼克和朋友驾车离去,照常心情烦闷,她又去找欧文了,还知道了欧文参加学生电影节。
她躺在床上想尼克,看尼克的社交网站的照片发呆,欧文打来电话她都没心情接,可是转头她又回拨给欧文,要到他的家里游泳。
在欧文家泳池里面,她可以轻松的调戏欧文,这就是男女双方,没有动心的那个总是最自在的,而先动心的那个人事事在意,句句在心。
她的老师,中年大叔的形象,演技一流,她是娜丁的老师,也是朋友,也是娜丁这个人生阶段的心理导师。
她们俩几场对手戏,都是言辞交锋比较激烈的,我真怕他们之间发生什么暧昧出来,那真是太狗血了。
青春期的女生,有时候会不自觉的被一些中年男人吸引,觉得他们身上有成熟气质的魅力,不同于身边的青春痘男孩子。
好在他们之间一点张力也没有,老师家庭幸福,别无他想。
还有她的妈妈,并不是一个外表坚强的女人。
爸爸去世之后,家里就少了主心骨。
她不敢在女儿面前提起丈夫,努力尝试理解女儿却总是失败,在社交网站爱上了一个牙医,跑过去约会才知道人家是有家室的。
连她女儿娜丁都知道,她很脆弱,很绝望,很好“得手”。
她和女儿之间和解,是两个人都获得了成长,这一点,在片尾有所体现,她给女儿打电话被拒接,而后回复女儿短信的时候,前几次写了又删,都是关心式的命令话语,最后她好像想通了,给女儿更多的空间,两个人的关系无形中就缓和了。
片子很好看,我也觉得女主的哥哥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女主羡慕他的地方也都不是可以选择的,长得帅受欢迎很正常啊. 而且最后两个人流露真情实感,发现彼此的生活都有对方没有想过的困难.但是 女主的闺蜜是真的很过分了。
知道女主和她哥哥关系不好,还和她哥睡了。
了解女主不擅长社交,还要她和自己还有她讨厌的哥哥去party。
甚至在玩的时候把她冷落在一旁不管她。。
哪怕不是闺蜜,是个普通朋友在劝我和她还有我讨厌的人一起去party然后把我扔在一边,我都绝交了。
第二天还跑去和女主说话,一点歉意都没有就绝交了。。
真的是绝了。
幸好最后也没有和闺蜜回到从前的状态,真是太过分了。
那个韩国男孩子的做法才是可取的吧,发现女主一个人在边上不好意思说话的时候,把她介绍给别人,引导她,这样才是好朋友吧
Juno片新成员。特别传神特别动人,养女儿真是苦差事啊(女权主义者息怒)。六块腹肌的Asian movie nerd,这就有点不那么.....常见了。
就只能靠无敌哈里森撑撑场面。
套路化青春片,只是看起来很丧很酷而已。“我喜欢老歌老电影,觉得同龄人很幼稚,和他们没有共同点。”戳到了多少豆瓣文艺青年的兴奋点。整个影片最让我不舒服的点是,好像一直在让娜丁改变,好像一切的错都是她的,她改了就世界和平万事大吉了,其他人完全没有任何错,全都是因为娜丁在发疯生活才会一团糟。创作者好像高傲地要娜丁承认自己错了,你哥哥很好,你不该这么对他,你喜欢的人不值得,你看不上的人其实很优秀。成长应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是否定过去的自己,这一点处理的很不好。
来回4班飞机上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后半段成长部分感觉还是没有完全推上去。不过和老师吵架还有妈妈发短信的两场戏写得太好了。女主大概是许多自卑又自命不凡的女孩子的影子吧,所以很多人评价说不喜欢女主,当然啦,她本来就是你们身边不讨人喜欢的那种女生啊。
谁还没有傻逼兮兮的十七岁呢,其实海莉应该多上上豆瓣,就不会有这么多愤怒这么多孤独了,又丧又老的十七岁姑娘,豆瓣海了去了
嘴拙少女成长日记,不会说话不合群放在以前太难了,但手机时代拯救了这种状态?青春的困惑和挣扎还可以再多来一点,结局竟然有稍许被感动,接踵而来的凶险如浪潮翻滚,一夜长大的少女却学会了用微笑面对。无论怎样,谁人的青春不愚蠢,谁人的青春又不骄傲。
成长如同蹲在马桶上撕不下来的厕纸,总是丧心病狂令人崩溃。面临父亲离世身患抑郁,好朋友跟完美哥哥睡在一起,你也只好拿生活悲剧当成没写完成长作业的借口。这并不是生活,真实的生活不是发一条脑残短信就能睡到暗恋对象,而是对方真的会把你当脑残。更不是暗恋你的亚裔小哥坐拥泳池别墅还痴心绝对。
虽然无法带入女主的世界,但感觉很真实
女生要成长,总会要经历几件大事吧。
难看。
哈哈哈,女主有神经质,演的是真好
很容易被忽视的低成本电影,剧本很好,有内容的青春校园故事。海莉表现的很好,亚裔小哥长得像张译。原来也是一部处女作,编导皆可圈可点。[B]
一个自作自受没头脑妹妹,非得美化说这是青春期症状?还得配一个多金亚裔爱上你?!阳光多金亚裔就得接收社会遗弃妹?!简直了,跟专门安排俩残疾人配对儿一样!所有人表情由于太使劲儿表演,都一副便秘脸,还试图套上一个80s青春片的壳儿?!
说到底,为什么要这么作?说到底,现在不作以后还有机会吗?年轻人,不要觉得全世界都与你为敌。世界上就你一个人孤独,一个人是异类。不是的,等你过了17岁,多看几部电影就知道啦,里面男女主角都是这样的。
细腻里面还有小逗趣,阵痛加喜悦,青春永远都是美丽的,但这回海狸妹子却没当壁花少女,结结实实的体验了一回先由聪明人变傻逼,再变回聪明人的过程。
谁说和《早餐俱乐部》和《壁画男孩》相提并论?也许青春都少不了自怨自艾,但整部片就女主一个人在闹情绪耍脾气也是够了,其他所有配角都如同木偶般按照固定程序来运行,看多了残酷青春再看这部确实很清流但清得都没鱼了,想当年《独领风骚》这种有腔调有内容的青春片是不是一去不复返了
Haley 烂到爆
这个片子真的应该在每个高中里都放一下,让那些自以为与众不同其实矫揉造作的小SB们知道自己有多讨人厌。
17岁的边缘是很丧而又不至绝望,自我否定封闭又想寻求价值,很贴切了,但,何止是17岁,这是所有成长边缘啊。另题外话,众多标签里的女权是从何说起的??
挺无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