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最后的释怀仍然让我觉得有些突然..在神户的地震发生前,百合子抛弃了儿子泉一年,与一个有家室的男人相恋。
地震发生以后,她忽然意识到泉对她而言是重要而不可失去的,因此又回到了泉的身边。
那时泉尚在读小学。
这场地震,本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剧情转折,但是导演给出的解释却有些轻飘。
大意是说,自然灾难有时是会给人带来一些冲击,使得人骤然萌生出某些念头或体悟。
因此在影片里,百合子感觉到儿子所牵系的亲情比一时越轨的爱情更让她难以舍弃,所以选择了回去。
这样的解释固然合情合理,但总让我无法顺畅接受..😢半朵烟花确是一个非常巧妙而美好的意象,因为被居民楼挡住了一半,所以只看见一半的绚烂。
但这在记忆里长久无法忘却的半朵烟花,不正衬托得那场一年的抛弃有些荒谬了吗..还有被泉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母亲的花,也成为百合子心里始终坚持的“花不能断”的执念,如果这些和儿子一起度过的过去那样重要的话,为什么曾经还选择离开呢。
尤其是患了老年痴呆症后,百合子在超市里仍然看到“浅叶的背影”会不顾一切追出去,更让我困惑:那么在百合子心里,究竟是泉更重要还是浅叶更重要呢..在这部电影中和前段时间的《深海》中都选择了舒曼的梦幻曲作为电影插曲,而且两部影片都探讨了母子关系,颇有一种巧合。
泉小时候、百合子在神户生活的一些画面剪辑稍显混乱,有一种断续的观感。
不过映后的交流环节,导演真诚地分享了很多创作的思考,解答了我的一些观影疑惑,能感觉到这是部真挚用心的作品。
主演菅田将晖,长泽雅美饰演其妻,冲着这个组合看的电影。
可惜他们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平平,或者说这部电影没能拍出他俩的好。
以往我通常是了解一下电影的梗概后再开始看,《百花》在云盘里存了好久,是随机翻出来的,属于”盲看”。
所以电影的开头真的很妙,弹钢琴的优雅妇人,听见门铃声,抬眼望去,开门而入的还是这位妇人,进屋、脱衣、摆花后,然后她听见了钢琴声,走近琴房…仿佛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难以脱离。
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阿兹海默症。
退出去检索电影梗概,果真是。
一位窘困的母亲,撇下孩子与人私奔,是否罪不可恕?
从法律角度讲确实,涉嫌遗弃罪;一个被单亲母亲撇下的孩子,虽然只是一个月,但他是否有资格怨恨有资格不原谅?
我认为有;这样一位母亲,是否因为罹患阿兹海默症而有了必须被孩子原谅的理由呢?
我认为不是。
长泽雅美有句劝慰男主的台词是”父母并不一定永远正确嘛。
”,或者可以说人都一样,不会永远正确。
只是,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但后果自负。
母亲不后悔曾经的逃离,当然也要接受孩子的不理解不原谅,孩子可以选择对父母怨怼,当然也可能在真的永远失去父母时面对遗憾和后悔的心境。
人性就是如此复杂,想要自由想要爱情想要过上好日子的母亲,内心并非不深爱孩子,对妈妈抛下自己这件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的孩子,行动上还是想去理解想去陪伴想去孝顺妈妈
跟妈妈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家附近的影院只排了一场,还是巨小的贵宾厅,几乎包场。
与其说是讲母爱的电影,不如说是讲述母子共同记忆的电影。
患上阿兹海默症的母亲逐渐丧失记忆,忘记的事情越来越多,直到将儿子也忘记。
对此儿子说:“忘记了也没关系,我都还能记住就行。
”但是在母亲全部忘记之前,对于母子共同的记忆,反而是母亲记住的更多。
儿子只能记住桌上永远只有插着一支鲜花的花瓶,妈妈却记得那是因为儿子幼时总会送她一支鲜花;儿子只能记得与妈妈一起钓上来的虹鳉鱼,妈妈却记得是在某个湖而并非在海边钓的鱼。
妈妈在病症越发严重的时候说着想要跟他一起看半朵烟花,儿子却仿佛从未听过这种说法。
“我竟然完全忘了”——“这么美丽的烟花,最终还是会忘记啊。
”“不会的妈妈。
因为,这是半朵的烟花。
”和儿子一起看过的半朵烟花,成了妈妈记忆扎根最深的景象。
原本我觉得感染力最强的情景,就是每当儿子寻找走失的妈妈时,与记忆里儿时的自己寻找出走妈妈的身影重叠起来,焦急地呼喊“妈妈”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细想来,把母子间微妙的关系和儿子的冷漠归结于妈妈曾抛弃他,这个设定并不是那么好。
毕竟就算没有这么戏剧性的经历,儿子也可能变冷漠,关系也会变微妙。
这样反而更能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引起共鸣。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2022)6.62022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川村元气 / 菅田将晖 原田美枝子今天,女友要好的本科室友来济南找她玩,我作为一名“留守男友”,乖乖在家里搞了卫生,整理出假期内堆积的杂物,把衣服丢进洗衣机,再拿出来穿进衣架,在烘干机里尽量整齐地挂好,在便条上列出明天加班要做的事情,最后坐在那张即将就要被淘汰的铝合金椅子上。
外卖的葱油拌面送到时还有些温热,倒是适合这个暮春时节,我拿起手机,开始看最近有没有上映什么好玩的电影。
日本作家、导演川村元气的《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进入我的视线,放映地点就在离家不远处的超级商场内,时间也恰巧合适。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剧照 图源:大众点评作为某种类型,我现在对日本电影其实有些恐惧,像是之前看的《花束般的恋爱》《余命十年》《情书》《挪威的森林》等,都有些太过静谧的氛围,那不是令人舒心的安静。
电影里对生活细节写实般还原的镜头与音效,以及大概是受到“私小说”传统影响的意识世界表现,都让我感到不仅仅是在透过银幕看电影,而是在观赏一段他人的人生,甚至是进入导演本人的自叙里。
然而所谓“人生”又是那么令人不安而复杂的事情,它让我联想到“宿命”“命运”“生命”之类的概念,观看他人的人生,无异于把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部分地转载到自己身上,这种观影体验使我有强烈的窒息感,很想当场大喊大叫起来,用声音突破电影里那“他人”的人生困境。
这类电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寓意不明,全靠剧情自我推动,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很感动,但却说不出具体原因。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共情,也许用艺术感染力来解释会更加合适,但正如苏格拉底说自己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面对无边无际的情绪之海,我想还是保持适当敬意的好。
不管怎么样,也许是因为单纯想吃那家超级商场外的烤冷面,我决定“自虐”一场。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像是一个关于记忆、爱等主题的故事:单亲母亲葛西百合子年轻时为了追寻“好好爱一次”的感觉,毫无征兆地抛弃了年幼的儿子葛西泉,与一名已婚的大学教授浅叶洋平私奔,作为一名情妇生活在铁路桥下的简式公寓内,过了一段自以为柔情蜜意的生活后,情夫渐渐消失不见,她又重新回到了寂寞的生活里。
有一天,警察说公寓里发生了入室盗窃,但这个小偷只偷相册、纪念品等带有“回忆”属性的东西,而这个时候百合子也遇到了以前的同学惠子,交谈中惠子表示自己最害怕被偷走的东西是日记,这一切让百合子感到这个小偷像是要偷走她的记忆一样,于是在一阵破碎而强烈的幻境中,无比地想念自己的儿子。
葛西泉长大后,百合子患上了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记忆果真渐渐衰退下去,这给既要照顾她、又对她没什么好感的儿子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由于母亲不断嘟囔着要看“半朵烟花”,葛西泉与妻子找到一场类似的烟花表演,却还是没能满足母亲的心愿,也没能改掉母亲走失的毛病,于是母子冲突爆发,葛西泉将多年的委屈倾泻而出,百合子则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却不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
在百合子记忆完全消失后,葛西泉收拾好老房子,和母亲同座在缘侧上,忽然间看到远处的烟花被居民楼挡住了一半,回想起小时候曾在母亲的怀里看过这一幕,但后来对母亲对敌意把这些温馨的记忆统统掩盖了,这才知道母亲在患病后一直嘟囔着的半朵烟花、家里要有一只装在瓶子里的花、海钓、动物饼干等等,都是和自己有关的记忆,才明白母亲原来最爱的始终都是自己,并且无形中将这份爱传递给了自己的下一代。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剧照 图源:大众点评影片是以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精神状态展开的,这让我想起另一部相关的影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The Father),相比之下,这部22年上映的日本作品似乎没有超越后者,但在主题上,二者却有令人寻味的差别。
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里,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的父亲幽默、阳光、固执、坚强,却也脆弱、敏感、多疑,活脱脱的西欧老汉形象,也非常符合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特征,而在这种形象之下,是严肃的家庭亲情、伦理道德主题,具有个人-社会的二元特征,是比较典型的精神分析结构,或者也可以说是“西方风格”;《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却并不完全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中心,患者与周围人的个人表现不是影片的着力点,导演似乎更加关注人物的成长过程,包括百合子的成长、泉的成长等等,从中发现亲情之爱超越病痛、生死的传承,这种对家庭本身的信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之爱”与“家庭之爱”产生的冲突,带有一种文化上的割裂感,也印证着东方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历史断层,可以说更具有“东方风格”。
当然,这种东西方区分的办法是很粗糙的,只是不失为玩味闲谈,毕竟所谓“西方文化”里有好几门不同的分支,“东方文化”则更为复杂,从影片“在母亲失去记忆的最后时光,看到了呼应童年记忆的半朵烟花”等情节看,还是具有浓厚的日本“物哀”审美氛围,这和中国、韩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审美观念有所不同。
回到“记忆”这个话题本身吧。
影片中,泉所在的技术公司开发了一款人工智能,她能吸纳各种艺术家的记忆,并进行独立的创作,但是发布会并不顺利,泉的同事对他说:她能吸收各种记忆,却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还是不通人性啊。
这个情节颇有意义:忘掉所有记忆的人,例如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当然就失去了灵魂,变得空洞,但是拥有众多记忆,哪怕是世界上所有人的记忆,依然无法成为一个具有灵魂的鲜活的人。
我想起刘慈欣的一部短篇小说《诗云》,里面描述了一个拥有十一维技术的超高级文明,能够轻松熄灭一颗恒星,瞬间读完人类的全部历史,却始终无法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进而感叹人类思想的精妙。
记忆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之外,开垦出一方自己的园地,尽管许多回忆充满苦涩,但也难怪我们无法忘记它们,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剧照 图源:大众点评很可惜,这样的影片在中国市场上注定得不到太多关注,文化差异与主题失焦,都导致了中国观众的不感兴趣,今天电影院的观众也仅有寥寥数人,坚持到最后的只有我了。
大概查了下,截止5月12日晚,该片的票房仅30多万元,可谓惨不忍睹,但凭良心说,这部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空无一人的片尾场不知不觉天又要亮了,就先写这些吧,收回思绪,做个长梦,希望明早的太阳不会太过热烈地将我唤醒。
川村元气导演的长篇处女座,有一些作为长篇而言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叙事节奏松散、剪辑细碎,不过不妨碍它成为我心中对日式物哀美学的一次很浪漫的诠释。
在北影节的映后谈中,导演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片中的虚拟偶像KOE能够不断输入记忆、丰富数据,但始终不能令人满意,以至于泉认为应该让它“忘记”一些;患认知症的母亲不断地失去记忆,认不出所有人,但在此过程中,才得以或多或少和儿子就过去的芥蒂和解。
——「完整不能让人成为人,不完整才是。
」正因为人会忘记、会失去,才会想要追寻那些失去的部分,才会得以形成自己的个性、人格、特点,这才是人的魅力。
就好像百合子一直在寻找的「半朵烟花」,不是身着和服在海边看到的的盛大的绽放,而是曾经母子在居住的那个小小的阳台上,隔着建筑物的遮挡看到的残缺的烟花。
和花火大会上的转瞬即逝相比,也许百合子所有与儿子相关的记忆都褪色、消失,那半朵烟花却是永恒的,也因此成为了她的执念。
因为片中对于阿尔兹海默症的进展和症状拍得真实而艺术化,猜到了川村本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实际上,作为原著作者、编剧、导演,川村在映后谈中说到,自己的姥姥也患阿尔兹海默症而后去世,自己在和她一起生活的最后一年中获得灵感,写下了这部电影的原著作品。
在姥姥去世前最后的时光中,她几乎忘记了一切,所剩的记忆大概只有一百件左右。
这一百件左右的事情,川村导演说,对她而言可能就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了。
——就好像百合子家中那个只能装一朵花的花瓶里,永远不能断的花。
这就是「百花」的来历。
而片尾最令人震撼的半朵烟花的意象,也正来自于导演儿时对于从家中能看到的烟花的记忆。
感叹于川村导演的细腻和浪漫,仿佛具有把一切平淡无奇的琐事变成「美」的能力。
正因为导演独特的美学的视角,全片的视听语言极为考究,在imax银幕上看尤其享受。
现实与过去的插叙用微妙的色调变化与运镜实现;而百合子最开始出现认知症症状时候的重复行为,拍出了动漫一般的循环叙事感。
三位主演的表演极度舒适和合拍,也充分抗得住导演挚爱的大特写。
最后,以前一直觉得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物哀」多少有一些无病呻吟,今天却反而因为这部作品或多或少地被治愈到了。
想到奶奶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去世之前的最后一年,虽然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但现在回想起来,并不全都是糟糕的记忆。
那些正因为忘记而说出来的话、流露出来的可爱的一面,如此鲜活,仿佛能窥见她年轻时候的样子。
不是「妈妈」、不是「奶奶」,而是一个不完美的独特的农村女性。
如果不是因为记忆变得残缺,也许我永远也不会看到她的这一面吧。
大概是大家都已经提前看过了,所以上映的时候只有周边的院线只有我一个人。
首先告诉大家这部电影值得去看,在家看也好,最好安安静静的。
在这之前我一年忍住了不找资源也不看任何解说,因为苏打说要休息了,这部可能是短期最后一部。
从一开头就交代了母亲的日子,已经在失智症(阿兹海默)中反复度过一天,全片几个一镜到底给我看代入了。
从男主出来找母亲后,母亲说他想看半朵烟花为见面的起始。
男主对母亲的冷漠完全归咎于是曾经被抛弃的一年,他并不在乎母亲是否外遇,也不在乎自己没有父亲,他只是难过的他有一整年被抛弃。
母亲是个典型的恋爱脑,但活的小心翼翼。
唯一的槽点在中间烟花的时候母亲突然生气说“泉,你是不是想看我找你着急的模样”,这里没有交代。
因为几乎每一份心情和言语都有过去对应的情景。
母亲是真真爱自己的儿子。
她所有的期望都是和儿子的追忆,其他角色都是铺垫,没有觉得拖沓,没有觉得谁谁故事线太少可惜。
他并不算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他没有那么多的起伏,甚至你没有认真看,他很容易带偏。
日剧几乎就是让你意想不到的,想得到的我认为都比较平庸。
但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日影,保持着平凡中的不平凡,让记忆点尤其新颖,也许有些老套,但依然触动人心。
结局那一段给我整破防,这一段的交代承上启下,破开心结。
母亲要的不是绚烂的场景,他要的只是和儿子曾经的普普通通。
儿子因为一年的抛弃对母亲有心结,表现得总是很冷漠,母亲同样,在那一年的中间发生的地震让她意识到她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儿子。
悲惨的是,即使她忘了所有事,她的记忆也会在某一时刻想到的是“泉永远不会原谅我了”。
难受的不仅是儿子,还有母亲。
也许去电影院可能不太有心情享受(如果你那边的电影院也能让你自己包场,那就太好了),但这也是一部可以在家里静静观看的好片。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一个男生 看得多次泪流满面
慢节奏的平淡叙事细节处理和台词很微妙 和《步履不停》很像 看完像是喝了杯很香的淡茶值得推荐!
让我泪崩的几句台词“泉的妻子叫香织”“别买太多鸡蛋”“家里一定要有花”“我想看半朵烟花”“原来是我忘记了这一切”“对不起”
Long take but I think because it is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spectatorship it uses normal long take which are almost no shot giving me surprise, but the awareness of long take from the director is deserved to respect, and it still has many points deserved to study. The second point is that the narrative is still stereotyped although it uses Montage to confuse the viewers at the beginning. But at least it make the whole entire narrative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mine. The question is that is it acceptable when the camera is sometimes lost focus? Because I don’t know it is the design of the director of cinematographer or the long take, it sometimes lost focus. But the giant production won’t have no time to see the shot before saying pass going to the next shot. So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curious questions I have seeing this film.
从镜头一开始,到结束,好像生生插入一个人的人生,不当不正的时间,然后突然又抽离一般,心中怅然若失。
做母亲好难,孩子的记忆,孩子心灵的伤都是母亲给的。
有好的回忆,也有受伤,到大都无法愈合的伤口,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孩子。
百合子在孩子小学时跟着一个男人走了,走了一年,泉一直难以忘记母亲丢下他突然走了,无法原谅母亲。
泉一出生就没有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温和善良,直到小学突然有一天母亲消失了,他等了许久,自己一个人四处找母亲都没有找到。
一年后母亲又回来了,可是对于母亲为什么会丢下他走,他从来没敢问过,但是他一直记得。
可以说,从那时起,他对母亲就有个隔阂,有了不信任。
再难以听母亲说爱他的话,难以与母亲交谈,可能他一直在害怕,母亲再次丢下他。
所以说,拥有母亲“这个头衔”很容易,不用申请,生一个孩子就可以称为母亲。
但是成为一个母亲太难了。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忘记自己,要为孩子而活,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个人了。
爱恨之前你要想着孩子会怎么看你,任性放肆时也要想着在孩子眼中你是什么样……任何一个决定,你自己的人生决定,孩子都跟你一起承担着。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条条框框限制着女性,所以当一个母亲太难。
百合子是对是错,我想她错的只是没有告诉孩子,什么都不说就消失是逃避,也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孩子也许不懂,但不是永远不懂,今天他不理解,但是1年,5年,10年……或者当他为人父母时也许就会懂,会知道,自己的父母亲也是普通人。
人最害怕的是未知,为什么泉到长大都没能问出,你为什么当时丢下我,因为他害怕,害怕答案,害怕自己是母亲不幸的源头,所以他一直不敢问。
可事实是,就是因为对泉的爱,母亲才放下一切又回来了,放下了自己曾经以为很重要很重要的爱情,回来了。
可是,泉因为害怕一直都不敢问,所以他不知道母亲一直爱着他,胜过任何人。
看似简单的事,因为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无法说出口。
从小我们被教育不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喜欢一个吃的,不能往死里吃,因为没起子。
喜欢的玩具要跟别人分享,要不就是没礼貌。
去别人家送礼要送自己不舍得吃的,不舍的用的。
爱一个人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是不害臊。
悲伤了不能哭出来,哭出来就是懦弱。
所以我们不会鱼人相处,不会与亲密的人相处。
这才是成为大人最可悲的事。
不会对爱的人关心,反而对外人毕恭毕敬有礼貌。
对爱的人要求理所应当,你就应该懂我,你就应该明白我的想法,你就应该知道我要什么。
可是,连你的父母都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凭什么要求你的另一半做到?
人生不时时反思无法有幸福。
如果你幸福,那是因为有别人在替你反思,要感恩身边的人。
能理解为什么被骂无比糟糕了。
首先是叙事手法,第一次直观体验到什么叫清淡如温白水的,你甚至从这些僵硬的镜头里感受不到一丝一毫导演倾注的感情。
客观来讲,我根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摊平一切,直白地按照第一节基础导演课的教程做的剪辑,忍不住让人加速+快进。
观感确实跟评论讨论的一样,对于失智症的了解照搬《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性别对调之后安排的情节其实也算合理。
这里根据性别主义并结合日本社会的大背景来看,逻辑上是通顺的。
总而言之,最精彩的画面竟然是苏打被日记震惊到呕吐,也就仅限那一幕。
其次就是剧情硬伤,我已经麻木了,这已经不叫不会讲故事了,简直是照抄优秀的案例都不会。
人物心理、架构和活动根本支撑不起来,你会觉得无比迷惑这究竟是在干什么,他们这是在干什么,这些人物活动为什么这么虚幻,为什么明明可以展开说的东西不说而是一律略过。
主演们的演技还是相当不错的,共感力强的话部分地方真的会流泪。
结局的话见仁见智吧。
很少这么生气地评价一部电影,也有可能是我期待值过高了。。。
根本不是电影的质量,无论是篇幅有限导致的硬伤,还是根本无法传达到的情感,别扭和直白的节奏,主创团队们也要学会作取舍啊。。。。
很久没有看到情感密度如此高的电影了。看到最后心痛到不行,和朋友说话都在哽咽。就算半朵烟花的谜底揭晓,就算泉在那一刻释然和原谅了母亲,但是看到母亲那样漠然的眼神,所有的回忆,感情,都变成一种痛。如果说忘记是人性的规律,那么如何要在这个过渡期里活下来?好难。人生。
不好看,同样阿兹海默题材,输《妈妈》太多了。很多镜头语言,比如在超市转过来不停重复把鸡蛋放篮子,上楼不停出现同样楼层,进房间转到教室,我看的时候还在想这到底是他妈妈又犯病了还是做梦了。前面一个小时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他恨他妈,支支吾吾,遮遮掩掩的讲故事,最后半小时揭秘,多少有些浪费时间了。长泽雅美打酱油一样的戏份。
节奏很慢,后劲很大的一部电影,很多秘密埋藏在漫不经心的细节中,也许评分太低正是因为不少人没看明白。当然,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三观不正”。可是只在乎三观的人,真的能看明白一部电影,并且过好自己的一生吗?
3.5吧 菅田將暉是一個厲害的演員/ 求菅田將暉lookbook 另求菅田將暉背包和托特包同款
今日影院!什么都忘记的人可能才是最幸福的,百合子就像半朵的烟花,一半是飘飘忽忽,稍纵即逝,浪漫的烟花,一半是朝朝暮暮,柴米油盐的生活,但是都不能尽兴真难过啊。“我不后悔”,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百合子永远向着爱恋
不记得多久没看过这么难看的亲情片了,纯浪费卡司系列。看了下这位导演,他当制片人的片子都挺不错的,怎么想不开去当导演呢,下次别拍了……
当导演要先学会讲故事
持续性错位与重叠的时空与记忆。废墟尽头的海。一点一滴崩塌的日常。湖上与楼宇后的“半分の花火”。日记、相册、土特产,那些承载记忆的东西,到底是被谁偷走了?“对不起,我忘记了那些应该记得的事情”。本应深厚的情感以浅显的形态被导演表现出来,一种刻意的设计感弥漫全片,川村还是老老实实当制片人比较好,至少选片眼光还不错。原田演得太优雅太余裕,苏打麻酱还是比较偏姐弟,演得又太平淡。
(这个中文译名……)时间和空间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反倒是单纯的关系:你记得的、我记得的、还有你忘了的、我忘了的,才是关键。1994年的日记和阪神铁路一出来我就知道要地震了……
至少7分吧,好多人拿这部片子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对比,我觉得还是不中肯的,属于两个类型了。前者属于母亲对儿子的赎罪过程,后者属于时间线交织的错乱,都体现亲情,但说到底,后者更精彩,前者更温馨吧。都是难得的好电影。对了取景真的好,大银幕包场爽歪歪~
1、国产翻译的片名,影响了影片的感觉。2、感觉如果老了后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每一天都能体会到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也算做奇妙的人生体验。但前提是在不打扰其他人的前提下,可问题是,这不太可能。3、爱永远都不会对等,何况妈妈与孩子。爱的早,懂得晚,后知后觉,后知后觉……
bd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不能释怀的儿子,最后一个包袱不错,但不能弥补之前低效的叙事。
过于平淡,过于矫情
关于忘记 忘记的确实是母亲,但我忘记了更多
上年纪了看不得此种一半烟火。虽知残缺与不完满是人生十之八九,但知易行难,无论真实世界还是影视作品,一旦接触,难免心悸。
不得不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剪辑节奏 给加一分
啊,怎么可以拿长泽雅美当工具人呀。
叙事实在太乏味了,隐喻有一大堆,最大的亮点是通过鬼打墙般的段落描绘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世界。真正的主题是记忆与遗忘,片名叫《百花》而家中总是只有只装得下一枝花的花瓶,我是觉得这是在隐喻对回忆的选择,儿子选择的是他在黑暗中奔跑呼喊母亲的回忆,而“半朵烟花”却完全忘记了,母亲选择记住那些温馨的碎片反复重播,片中有着千人记忆的AI无法选择遗忘,人会遗忘,是一种诅咒也是祝福。
妈妈喜欢黄色,鹅黄色,淡黄色,土黄色,各种黄色,连买的花也是黄色的。妈妈也曾经任性为爱离家出走抛弃孩子,以致孩子留下童年创伤,长大后总和妈妈亲密不起来。半边烟花原来是这样,两种形式,有意思。失忆症就是像被困在记忆迷宫,最终一点点,记忆被减去。开不开心,愿不愿意,izumi都能原谅妈妈吧,毕竟回忆总有甜蜜的部分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