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评价加兰的《美国内战》是一部披着战争外衣的文艺片,结果这部也是一样的配方,而且更加乏味。
2006年的伊拉克,美军主要工作是小规模反恐作战,伊拉克政府军、各派系也都有参与,IS这种极端组织也趁乱壮大。
导演用一次小规模遭遇战表达啥主题是一个谜。
好像反战、战争残酷血腥、美军英勇、美军菜鸡,都有一点。
个人感觉为了导演的意图,影片表现美军菜鸡更多一点,海豹的菜鸟、弱智、缺乏常识、缺乏基本战术素养和能力,影片表现的淋漓尽致。
几点疑惑:1、这是海豹吗?
执行一线作战任务的海豹应该是上过战场的老鸟中选拔的,大量训练和实战,对突发状况的惊慌、对伤亡的不知所措、对战地急救的手忙脚乱,让人大跌眼镜,真实的海豹就是如此?
2、海豹的战术素养就是如此不堪?
深入城市复杂街区设立哨所执行监控任务,外围警戒、哨位安排、制高点控制、周边特殊可疑位置标记及处理、出击预案、防守预案、撤离预案,即便普通部队,都是基本要求吧!
恐怖分子手雷直接扔进了屋内、恐怖分子在屋顶阳台乱窜、应对恐怖分子就是阔剑把屋顶炸掉、一群海豹遭遇偷袭后只会乱开枪在屋里乱喊乱叫、护送伤员进装甲车居然连制高点火力压制都没有……虽然导演说是根据当事人真实回忆改编,但是过分的情绪和氛围渲染,凸显战争的血腥残酷无情,极大弱化和忽略了战斗的本来面目,确实有点看不下去!
个人觉得,就影片中这种菜鸟水平的海豹和极其业余的战术素养能力,应该是一个事故,必须有人上军事法庭的!
【电影《Warfare》(战·争)——无意义】今天看了这部2025年4月在美国上映的电影。
开场10分钟之内,我一直在感受、或者说等待、甚至可以说是寻找一个答案:他们这支海豹突击队到底是为了什么来到这栋房子?
(我指的是非常具体的目的)......但是直到电影结束我也没有感受到、等到、找到这个答案。
因此,我这篇影评的主题就是“无意义”。
其中一位导演雷·门多萨是前海豹突击队队员,他的亲身战斗经历成为本片“身临其境压抑感”的核心基石。
他不仅参与了编剧,还将战术细节、士兵互动和战场心理融入叙事,并且这个“叙事”完全是“去英雄化”的,士兵们真实得就像是笨蛋,因此我们看到士兵间的战术手势、对突发危机的本能反应等,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也在战斗现场。
就连等待医疗护送车的那6分钟,一分钟一分钟地数过来,都没打折扣地一起陪他们度过。
可是即便如此,即便我以一个“现场角色”的身份来感知这95分钟,也会觉得一切都无意义。
本片通过线性叙事从头到尾真实地呈现士兵执行任务的场景,可是我们会发现这个任务似乎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士兵们的每次努力就像是“西西弗斯式”的循环,且士兵们的每个行动似乎都没有所谓信念、使命等的支撑,甚至也不为了赚钱,充满了荒诞感,尽管本片并非喜剧片也无意要表达黑色幽默。
你看着他们全神贯注地观察敌方行动,看着他们与扑面而来的枪子儿做斗争,看着他们被炸成断臂残肢血流如注,看着他们条件反射般地履行着“不能丢三落四”的军规(比如,非要返回爆炸现场去捡回自己的锤子)......你会觉得他们这帮人连被洗脑、被PUA都算不上,因为他们似乎只是被训练出了上战场的各种肌肉记忆。
就本片这95分钟全程他们所干的事儿,你甚至看不出来,他们干成了又能怎样,没干成又能怎样?
浓缩成两个字:图啥?
就像是被他们强行征用了房子的主人最后对着血淋淋的断壁残垣发出的那一声:Why?
看完电影,你觉得这些士兵有什么深刻的心理活动吗?
没有!
我们只看到了直白的生理表现,如颤抖的手,空洞的眼神。
甚至连一开始他们围观穿得又少又露的一群美女跳舞时的状态,我也只看到了生理活动。
这是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吗?
你看到过敌人的正脸吗?
也没有!
敌方似乎只有身影、脚步声和他们射出来的子弹以及扔过来的炮弹,从未露脸。
这让海豹突击队士兵们的任何射击和对抗都失去了具体的道德支点和目的性,这进一步强化了整件事的无意义感。
由此,战争的荒诞性从个体体验上升至系统批判。
士兵的“无意义”行动成为对现代战争本质的隐喻:在政治利益与军事机器的碾压下,个体的挣扎与牺牲不过是庞大系统中微不足道的消耗品。
这种表达不仅挑战了传统战争片的美学范式,也迫使观众直面“战争是否值得存在”的终极追问。
即便我们知道伊拉克战争公开的起心动念所谓“生化武器威胁”只是一个幌子,而真实目的只是...... 我想起了俄乌战争中,一位俄罗斯士兵和一位乌克兰士兵在肉搏,这名乌军士兵死亡前对俄军士兵表示,他想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
“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战士,请让我安静地死去”。
——这一切,有意义吗?
一直都很喜欢黑鹰坠落类型的战争片 视觉听觉很炸裂的一次经历 sound design没有一点渲染效果纯纯就是战争的声音 士兵惨痛的尖叫在电影院里听的撕心裂耳 同食很让我有点着迷的更是美军独特的一套无线电通讯系统和在危机中的表达方式。
问了下AI;以下是电影里出现有意思的美军通讯表达* 监视和情报报告 当我们看到像"Redman zero six, propane five four. Contact individual headed north to your location"这样的交流时,这表明空中监视资产(无人机或飞机)正在提醒地面部队注意可疑活动。
* "Redman zero six, propane five four" * 这是标准的军事无线电通话格式,用于识别消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
* "Redman zero six" - 这是接收者的呼号。
"Redman"是部队或团队的代号,而"zero six"(或简称"six")通常指该单位的指挥官。
在军事通信中,"six"常用来表示领导/指挥官职位。
* "propane five four" - 这是发送者的呼号。
"Propane"可能表示一个监视或侦察资产(如无人机或飞机),而"five four"则具体指明该类别中的特定资产。
* SITREP(情况报告) SITREP是指挥官快速、简洁地获取部队信息的方式,通常回答"你的位置在哪里?
你在做什么活动?
"在剧本中,这通过"Manchu, stand by for sit rip"来展示。
* 时间参考 "mikes"一词经常出现("three mikes out")。
在军事术语中,"Mikes"指的是分钟。
在日常对话中,说话者会说"will be ready in X-Mikes",其中X代表分钟数。
* 战术位置 "OP1"和"OP2"的引用是观察哨。
在军事术语中,"O.P."代表观察点,是士兵监视敌人活动或地形的指定位置。
* IED参考 IED代表简易爆炸装置,是伊拉克和阿富汗叛乱分子的标志性武器。
这些是低成本炸弹,可以修改以利用敌人的特定弱点,大小从汽水罐到拖车不等。
提取场景中的毁灭性IED攻击展示了它们的致命效力。
* CASEVAC协调 对"Casa Vac"(伤员疏散)的紧急请求显示了医疗疏散如何被优先处理和协调。
关于疏散车辆到达时间的详细更新("ETA one zero mikes")展示了精确时间信息是如何传达的。
* 程序词和无线电纪律 军队使用特定的程序词("prowords")来标准化通信。
剧本准确地描绘了"copy"、"break"、"over"和其他术语如何保持通信纪律。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避免说"Over and out"(好莱坞的发明),因为"Over"表示你说完了,轮到对方说话,而"Out"表示你结束了传输。
* 与敌接触(TIC)协议 当他们宣布"we are troops in contact"时,这会触发特定的支援协议。
这是一个正式声明,表明部队正在与敌人接触,需要立即援助。
* "Show of Force"(武力展示) - “武力展示"是一种军事行动,旨在展示战斗力量和能力,但实际上不直接参与战斗。
在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它通常涉及飞机低空快速飞越敌人位置,以恐吓他们并表明如有需要,空中力量随时可用。
* 在剧本中,我们看到这一点,当他们呼叫:"Profane 5X, wild eagle 2-4, we need an immediate show of force over our position.“
给个高分四星,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拍得有那么好,而是在当下的美国环境下,难得看到一部反思美国对外侵略战争的电影,是的,不是某些人以为的“毫无意义的战争”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伪反战,而是真正在反思美国的自食其果。
首先还是得说一下不喜欢这个片名,和A24之前那部《美国内战》一样唬人的标题党,片名比内容大太多了,叫《不义之师》的话可能更贴合主题。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一点就要比主题模糊的内战强一万倍,观众终于能够明确看到电影主创们想表达的内容了。
这个片在主题表达上比较低调,但细心点的话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主角团为了任务肆意强征当地居民的楼房,暴力破坏楼层隔断和墙壁,扣留户主,引来当地反美武装一通乱打,撤离时还把人家二楼给炸了,妥妥的入侵者嘴脸毫无正义可言。
第二,在第一次撤离伤员时故意让两个本地皇协军的人先出去当炮灰,果不其然都被炸死了,狗腿子二鬼子在任何时代和国家都里外不是人。
第三,第一辆过来接应伤员的步兵战车在被袭击后不顾主角团自己先撤了,主角团第二次呼叫车辆支援的时候被告知指挥官心疼战车不同意支援,被迫伪装成指挥官才把车辆调过来,美军自己都不把同袍的命当回事。
电影是标准的三幕戏,第一段前30分钟节奏有点拖沓,信息量太少,压缩到15分钟左右更好。
第二段挨打和第三段撤离就好多了。
全片几乎看不到敌人的身影,看点就是主角们挨打后懵逼崩溃的全过程,看这帮美军在惊恐中只想逃离战场的惨样却丝毫让人同情不起来,那些说看完只觉得战争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真的动脑子思考过吗?
这帮美军是在谁的土地上和谁打?
他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又为什么会挨打?
被他们强征住房的当地百姓为什么恐惧和愤恨他们?
但凡想过一点这些问题也不会说出战争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屁话。
我突然想起了张子豪,一个rapper,他的一首歌名字叫做一般的一天。
当然了,他那个是自己的故事,属于生活化的内容。
而在战争背景下,我看到这群人的颤栗,也突然想用一般的一天来形容他们的这场经历。
只有看完了才明白为啥大家都说好,但我一定要在不看大家的评论之前,先说说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个电影好。
因为它真实,真实得有些荒诞。
真实,不是它能百分之百还原所有细节,而是它能参透这场战争的那个小的事件中所有人的情绪,人们在这些情绪背后的感情流动,人们对于自己身处这个世界的位置的思考。
或许这个很小的武装冲突事件,对于这场战争,对于这两个国家而言,其重要程度微乎其微,但通过这个电影,我们能够知道战争对人性、对人的影响,甚至能感受到战争以外的人类的通性。
好的电影真的能够细节拉满,并且我们发现这个电影本身就是一场战争中的某细节。
这个电影的厉害之处,在于看完之后仍然能够回味到某些瞬间,后劲儿很大。
我最先回忆起的一个细节是,传递矿泉水儿,很搞笑的很美国化,很西方的一个玩笑,很少年的一个玩笑,一个大兵把矿泉水儿喝完,示意另外一个他的搭档是否要喝一点儿,那位表示肯定之后,他把嘴里的水吐到瓶子里,两人相视一笑。
这个玩笑很成功。
还有开头那一幕,在动感的音乐和颇具挑逗性的舞蹈面前,大家围着屏幕在那里嬉笑。
这个画面很有标签化的意味,制造了一个基本的调子,让人似乎觉得这就是一个像以往我们通常看到过的美国大兵的电影一样。
而其实不然,导演用另外一个视角很真实的演绎了人类在艰苦卓绝、生死交汇的一刹那所表现出的绝望,所表现出的狼狈、淡定、癫狂、绝望等等,这些都超脱不了人的身体和思想的限制。
非常残酷的事实是,没有超人,没有从天而降的救世主,只有在战争中的可怜的个体。
有的人被击垮了,有的人挺住了,有的人无所事事,有的人沉默着……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旗帜鲜明的反战题材的电影,当美国大兵撤走之后,在废墟中走出的提着枪的本地居民,他们缓缓的探出身子,走到街道中央,没有正脸儿,只有轮廓画面,没有庆祝,只是平静地走了出来。
这一幕,是对战争无声的控诉,所有人都不应该经受这一切,不仅是本地居民不应该受到莫名其妙的轰炸和伤害,也是恐怖分子不应该被洗脑抛妻弃子亡命天涯,同时也是美国大兵不应该远赴异乡参与这场不必要的争斗。
每个人都不应该经受这些,可是他们却身处其中,命运的齿轮滚滚向前,碾压着脆弱的个体。
人类文明是一台绞肉机,从来都是。
只要是地球上的生物,就有争斗,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能够逃脱太阳东升西落所引发的生命周期波动,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能够跳脱出种族和他的群体对他的影响。
从原始社会,生命需要能量,能量需要夺取,到如今,演绎出了以经济和政治为主体的无尽的争斗,我们从来如此,我们活着,变着法儿的活着,我们奔赴死亡,也变着法儿的互相伤害。
当然会有更好的方式,最佳的相处模式,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大声呼吁他们所畅想的美好未来,或许有人会听,那他们就是同频道,但即便某些党派和宗教内部也有冲突,不是么?
因为所有的生命周期都是有差异的,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它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与其他个体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是一切差异、争斗、矛盾的根源。
这样的话,人们所聚拢而为的群体,他们的文明和智慧形态怎么可能同频道?
但即便战争和冲突,利益的争夺、群体的执念等等是必然的,我们也从来没有否定过日子确实挺好玩儿的,本身活着就很有趣。
特别是在共同经历过些事情之后,很多人的关系会非常亲密,突然之间,他们的情感连接就变得不一样了,他们本身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也不一样了。
在结尾中,故地重游的那群大兵们,脸上的笑容,他们的拥抱,足以能说明活着和生活、生命的意义。
希望当年那些在美国人撤走之后提着枪出现在巷子里的人们,也能像大兵们一样,嘻嘻哈哈,笑笑闹闹,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点好的。
作为亚历克斯·加兰继《美国内战》后的又一战争题材力作,《战·争》以近乎窒息的真实感,撕开了现代战争华丽叙事下的血肉模糊。
这部由加兰与伊拉克战争老兵雷·门多萨联合执导的作品,以2006年拉马迪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支海豹突击队在敌众我寡的绝境中死守哨站的故事。
影片不仅延续了加兰一贯的哲学思辨风格,更因门多萨的亲身经历而迸发出惊人的纪实力量
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坍塌影片改编自门多萨的真实作战经历。
作为前海豹突击队通讯官,他曾在拉马迪战役中直面战友阵亡的创伤。
这种创伤被不加修饰地搬上银幕:哨站内逼仄的空间、手雷爆炸后的耳鸣声、伤员垂死的喘息,共同编织成一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绞杀。
片中一场门多萨救助战友的戏份,因过度真实而让他当场崩溃痛哭——这种“自我解剖”式的创作,让影片超越了传统战争片的英雄叙事,直指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技术暴力与人性微光加兰的导演风格在此片中展现出惊人的克制。
他摒弃了《湮灭》的科幻隐喻与《机械姬》的赛博哲思,转而用手持镜头与自然光效构建出纪录片般的临场感。
当敌军如潮水般涌来时,镜头始终聚焦于士兵颤抖的手指、干裂的嘴唇,以及无线电中逐渐绝望的求援声。
这种“去宏大化”的处理,恰恰揭示了现代战争的荒诞本质:所谓战术与荣耀,在生存本能面前不堪一击当代价值观的镜像投射在反战已成为政治正确的当下,《战·争》的深刻性在于其拒绝简单的道德批判。
影片通过哨站暴露的细节(如美军粗暴闯入民宅触发敌意)暗示战争的暴力,却又以士兵间舍命相护的情谊展现人性的复杂。
这种矛盾性恰是当代战争的缩影:个体在暴力中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真实的战争电影,它不提供答案,只留下痛感——而这或许正是对战争最诚实的回应
240510观看,看过加兰的《美国内战》,对这部就有心理预期了,战争场景下小队防守与突围,没有什么流畅的团队合作,英勇的个人展现,极限环境下策略与果敢高光,有的是普通人视角的被放入战场的惊慌失措,血肉模糊下伴随哀嚎惨叫,一方面想拯救队友,一方面抵御对方的炮弹攻击,出去有风险,但不出去就无法撤离!
全片最亮眼的视听语言,就是第一次运送伤员时被炸弹伏击,昏天暗地静默之下,开始是闷闷的些微移动声响,观众仿佛也经受了这般震耳效果而暂时失聪,而后伤员视角苏醒呛咳,喘息,看到尸体,从头摸到上身,起上身看下身,然后惊呼哀嚎,然后其他昏迷战友苏醒,然后挽救伤员,全程背景音只有闷闷的炮弹声和闷闷的哀嚎声,然后回到室内,冲击性的惨叫音量持续伴随,此时观众心态如同周围战友,战争的残酷全方位浸入感官,这一段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真实人物照片展现和神情愉快出现在摄制现场的彩蛋呈现,总觉得挺违和,明明展现的是战争的残酷,这种愉快的氛围很难共情,且还是在伊拉克战场背景之下…
太真实了,气氛营造的极好,也是第一次见识到战斗机武力展示就是低空掠过,可惜还没上家庭影院,不能感受到身临其境。
很奇怪空中支援如此无力,只有空中侦察,没有AC130这样的炮艇机支援,那样压根不用这么费力挨打。
而且美军怎么单兵重武器那么少?
用几发火箭弹,无后座力炮一轰,就能有效大幅杀伤敌人,而且只有狙击手,没见精准步枪射手。
偏偏那么寸,重伤两个恰恰是狙击手。
开始一帮小伙子起哄作乐,真是太真实了,我们年轻时在部队,看到更保守点的影视都乐到不行,哪像美军那么开放自由。
起初侦察警戒只是平静平淡的,指挥官也展示得当,从手雷开始了战斗,就急转直下了,尤其挨了路边炸弹,把上校指挥官都炸蒙了。
那个演员老熟人了,倒是很贴合角色。
只是奇怪这到底是啥行动,要上校指挥官亲临战斗。
墨西哥裔小伙子通讯兵很是亮点,角色塑造的不错。
那个赶来汇合接应的亚裔指挥官也可以。
其他士兵有的真是尿裤子了似的,磨炼的太少。
可怜两个当地人翻译,真是炮灰。
更惨的是那户人家,简直飞来横祸。
片尾花絮也很有看头。
佳片。
幸亏影片的时间短,否则我就要暴走了!
简直是毫无剧情一头懵,镜头晃了晃了直恶心,看来骗钱的不只有我们的抗日神剧啊!
2楼墙上的小洞洞,居然能被墙外的街道的对手扔进去手雷,或许是对面的2楼平台,太神了,抗日神剧都不敢这么演!
狙击手监控了半个小时的热闹街区,最后“战车”来接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狙击镜里看到的世界和外面真的不一样,真他么瞎!
第一次战车来接人,被不知道的简易玩意炸了,一个伪军碎了也就罢了,装甲车就那么跑了,跑完了汇报算什么事!
骗鬼呢!
喊了半天布雷德利,居然来的是屎黄色的英国小卡拉米,小炮台都不像,怪不得机关炮连老乡的花墙都只留下了一个个烟痕。
看来预算有限。
还有就是每隔十几分钟,一个神秘的超音速飞行器就会贴着街道挨着地面吹一阵风瞬过,不知道的还以为扫街的。
不愧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如此强大的海豹突击队,被压的抬不起头,两个班的兵力啊!
玛德最后从建筑里走出来的对手就几个穿拖鞋提溜着一把破AK的散兵游勇,这真的不能说服我,宇宙第一强的神兵成了纸老虎。
Thank you Alex Garland (I mean Ray Mendoza) for scaring me shitless again. Leaving the theatre with PTSD.😇I feel like this film was made without the *intent* of expressing any message / ideology other than honouring their memories of that event. Not saying it fully succeeded in doing that - truthfully it’s impossible to do so. Everyone brings their own view of the world into what they make. Also felt like Alex Garland has been evading making any point on politics since Civil War, which this “irresponsibility” and nihilism made a lot of Americans & people actually living in the US anxious and agitated. That I totally get. but I truly believe that realism has its merits, while I understand that ideology is more easily masked and subtly embedded in realist style of filmmaking (and thus, harder to detect). I understand that it has already been and should be critically analysed. but I think this film has every right to be made, to be told in this form, and to be viewed by spectators (in IMAX preferably lol). It’s just that the realese had the worse possible timing…
可以给屋里的平民多点镜头,毕竟他们才是这场战争下最大的牺牲品。
这些好评是什么鬼?视效音效是挺不错的,但真的很无聊??
无聊,说实话
观感完全低于预期,镜头语言和声音效果都下足了功夫,场面也不乏血腥与惨烈,问题是叙事就那么让人昏昏欲睡,看来《黑鹰坠落》不是谁都能学的来。
美军作为侵略者,电影却把自己拍成受害者,大兵呻吟实在难以同情。而期待的现代武器的战斗展示却并不多
场景太小了 打的场景没多少,都在抢救伤员了, 小品级电影,不如再看一遍黑鹰坠落
没有目标,没有铺垫,没有完结
战争太可怕,希望世界和平。
这是真的,这是战争。
剥离主观视点的铺垫,放弃人物弧线的勾勒,只是一味去堆所谓“身临其境”的音效,真的能引起共感吗?
令人震惊的纪实视角,记录了一场不足为道的小冲突,这才是时代的一粒灰。不知道嘉兰最近为什么爱上战争题材,拍得很有想法,他快能划分出战争片的下一个代际了。
纪录片性质的视听语言简洁高效地展示了一次据点撤离战斗的真实度,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深入的立场态度和反思。
【4】要是没有结尾真人原型可能电影真的可能完全不值一提了。极度糟糕的观影体验,95分钟的时长看出了超2小时的漫长。其实电影是要讲严肃性的,但受限于视听,调度,技法,特别是跟前作《美国内战》比起来,本身的“电影时刻”就完全不复存在。只记得疼痛的喊叫,然后每个人像走马观花一样出场,服务于剧情吧,剧情也没讲到哪里去。还不如《内战》公路片电影政治娱乐严肃来的一丝丝欢乐。厌倦这种主旋律命题,跟国内韩延拍赞美生命,没有本质不同。
故事前三十分钟不错。全片追求的应该也是像一组完整的普利策新闻摄影组图吧,和加兰的极简风很配。片尾的花絮多少有点画蛇添足加虚伪,比国产电影结尾的“XXX均已绳之以法”更加。
能把战争片拍的令人昏昏欲睡,也是一种本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没有感染力的表达,不如去拍记录片,或许会更好!那些打五星好评的,直面战争,直面人性,真实生存,真实战场,残酷写实,满血疯狂评价,摸摸良心吧!真是磨叽到浪费时间!
开篇不清楚屋内地形就半夜进攻、且不侦测就砸墙的行为,既不专业也影响观感;好莱坞也别反思你们自己挑起的战争了,除了自我感动和安慰没啥用,两星
只记录,不评述。
惨么?比着伊拉克的平民,烧杀抢掠的帝国军人,血流的再多我也无法感到悲伤。。。
音效相当好。整部电影平滑地滑过我的脑子,留下呻吟和爆炸声。
低配版黑鹰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