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可以冷漠到如此地步,真是悲凉--周围的邻居人可以如此懦弱--silvia的妹妹冷血--所有虐待silvia的人这就是美国人的人权吗,寒
可以让人愤怒的电影并不多,An American Crime算一部。
愤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愤怒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你觉得自己还有能力去改变。
很奇怪,观看这部电影的我很明显没有能力改变这位可怜的小女孩的命运。
可是我仍旧无法遏止住愤怒。
当有一个糟糕透顶的反派,他强大无理傲慢,嗜杀成性,你看看只会笑笑。
因为你知道主角无论多么矛盾,面对多大障碍,你知道他是主角,他会惩戒一切罪恶。
当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命运碾过可怜人时,你也不愤怒,因为你知道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你会惋惜,你会悲伤。
有时候你会觉得这很美,美得不可言谈,虽然你永远表述不清悲剧为何会带来美的感觉。
但是这部电影不一样,它带来了愤怒。
怒其不争。
我看这部电影时,虽然我也憎恨着坏人与反派。
但是我并不是愤怒着的。
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渣滓,我早已知道。
渣滓不觉得自己是错的,觉得他们没有选择,错的是世界,错的是别人。
渣滓们放弃思考,将思考的重任交给别人,然后重复着本能停止的罪恶,然后在满手罪恶时告诉人们是别人替他做出了选择。
我愤怒的不是哪些渣滓,我厌恶着渣滓但不会对他们感觉愤怒。
我感觉的愤怒是我还抱着希望的那部分人。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背诵全文,然后家长签个字作为证明。
回到家里,我真的很用心去背,我没有思考我为什么要背,我是否有能力去背诵,我背不下来怎么办,我只是很用心的背。
但是,当我到我妈面前背诵时,我连续失败了两次。
我突然就哭了,那时候我的心情里是包括着愤怒的。
妈妈那时候以为我在埋怨她太严苛,平静地和我说,妈妈不是为难你。
当时,我其实没有丝毫对妈妈的怨恨,我只是单纯地最自己感觉愤怒——为什么我还不够强?
不会让自己失望的只有我自己,而自己让我自己失望时,我就会有一种复杂无比的心情。
这部剧中,很有人都有机会制止这场悲剧。
除了施虐者,有高高挂起的邻居,有懦弱无能的妹妹,有粗心迟钝的父母,还有默默忍受的被施虐者——本片中的“自己”。
当然这个自己是并不是现实中的自己,但是我无时无刻都有着能够改变小女孩命运的错觉,这应该是愤怒的来源吧。
一直是一个抗拒这些人间惨剧的电影的人,不忍看,亦或者说是不认面对现实。
中间细节不愿叙述,更不愿回忆起任何的细节。
我哭了,抑制不住的哭,不是在sylvia被虐待的时候,而是在她终于回到父母身边,掀起衣服给她妈妈看她肚子上被烧的字的时候。
眼泪终于掉下来了。
而导演在这个时候告诉我,原来这都是假的,她死了。
人是种怯懦的动物,面对这些,那些,可做的事有那么多,那么简单,可我们都没有做。
剧中的人物显得那么普通,那么平常。
我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也正因为它的真实,让我不寒而栗。
不仅是为了那个母亲,而是为了人的冷漠和胆怯。
当律师问jenny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反抗,甚至去告诉任何路人,她说,i'm too scared... i thought it would be fine if i just follow what i was told. 但不是,不是这样的。
总觉得导演再给我们开宗教的玩笑,每周日的教堂,忏悔,sylvia虔诚的相信一切都会好的,可最终等待她的只是死亡。
我开始不敢相信所谓的因果报应,开始怀疑自己以前所相信的,那些一切都会好的的信念。
我不知道。
在电影里,每个人都是个悲剧,被贫穷和命运所折磨的母亲,在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早孕,暴力,冷漠,还有借住的jenny,她的怯懦。
当sylvia帮她挡下挨得第一次打的时候,她只是在哭。
还有她们自己的父母,轻率,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至此。
在最后,sylvia说,at least, people start talking about the things they usually ignore. 也许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太多,在平日里所看不到的东西太多。
对于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东西,语言显得太苍白了。
"At every situation, god always has his plan. I guess i'm still searching around to find out what my plan was." -- Sylviathe end
我本来真的不想写这篇影评,我甚至后悔看了这部电影,和许多人一样,电影一看完,即刻删除,即便是看见它留在硬盘里,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但是我昨晚做梦梦见西尔维娅了,电影里的主角,这是我第一次在梦里见到电影里的人物,醒来以后我想,应该写,因为我害怕,如果没有适当的宣泄,所有的恐惧和愤怒会凝成无法解开的心结。
有一种电影拍出来就是让你恶心,让你心里头难受,让你痛恨生而为人之罪恶的,《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种电影。
电影的豆瓣评分很高,但我还是打了一星,因为我实在是不知道这样一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的电影有什么意义,换句话来说,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事件,以电影的形式去表现并不合适。
最让我觉得恶心的是,导演居然在戏里安排了一场灵魂出窍假想逃脱的烂桥段,在本身就很沉重的氛围里,这种过分的煽情无疑只是导演想进一步折磨演员和观众的把戏罢了。
事件发生在1965年,那是一个嬉皮士精神盛行的年代,西尔维娅的父母应该就是嬉皮士,他们正是因为要在嘉年华上巡回演出才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了完全不知底细的格特鲁德的。
那个年代的集体符号就是没有责任感。
大人们充分享受自由和动荡的生活,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沉迷于大麻毒|品和性带来的无限扩张的精神世界。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孩子们,自由的性带来的是无节制的生育,懒惰和清贫的生活却无法承担随之而来的抚养,于是那些生在嬉皮年代的孩子们,生来对着一大帮的兄弟姐妹,浸淫在酒精和药物之中,外加一双毫无责任感的父母,这样的生活将培养出怎样的性格可想而知。
剧情就不赘述了,大致上是有七个孩子的寡妇格特鲁德将邻居寄养在她家的女孩西尔维娅虐待致死的故事。
在这里,我用了“故事”这个词语,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个故事,它真实发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它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虐童事件。
当一个事实被拍成电影以后,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一个故事呢,还是事实本身?
这就是电影最让我觉得不满的地方——电影模糊了事实和故事的界限,使事实看上去像一个故事。
于是有了那场灵魂出窍的戏,当我们看见西尔维娅逃跑成功终于回到父母的怀抱,向他们展示自己这两个月来受到的所有伤害和侮辱的时候,屏幕前的观众一定和她一样留下了委屈和屈辱的眼泪,然而,事实却是,西尔维娅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她的逃跑失败了,她被锁回地下室,草草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所以我开始研究导演的动机,有这一场戏和没有这一场戏会对电影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种可能是导演想要对西尔维娅做出某种程度的补偿,但这种徒劳和微弱的希望只会让无法改变的结局显得更加残酷。
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了,那就是导演觉得这个事实本身还不够惨,不够震撼,所以他增加了这样一场从希望跌落到绝望的戏,然后他成功的膈应到了所有的人。
对于这个事件本身让我无法接受,或者说让所有人无法接受的地方是,究竟是因为什么,格特鲁德对年仅16岁的西尔维娅怀有如此深的恨意,恨到要如此的虐待她到死。
究竟是因为什么,使得西尔维娅周围的人集体沉默,甚至乐在其中的加入到了折磨她的队伍当中去。
第二个疑问很好解释,可以归结于集体无意识的群体狂暴,这种现象从古至今从未断绝过,“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所以,群体很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
让我想不通的就是第一点,是因为西尔维娅在无意中透露了保拉怀孕的消息了吗?
是因为从一开始西尔维娅的父母就对每周20美元的寄养费食言了吗?
不,如果仅仅因为这些,不至于如此。
我想,也只有“嫉妒”才能够解释了。
格特鲁德嫉妒西尔维娅,她的漂亮活泼,她的积极健康;嫉妒西尔维娅的父母,他们可以随时丢下孩子去过自己无拘无束的日子,当你所嫉妒的对象落入你的手中,当你自己的生活已经糟乱到了某一个地步,当你看着你所嫉妒的人每天在你眼前手无寸铁毫无还手之力,虐待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我残酷的对待你,但是我没有过错,因为生活对我也很残酷。
”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到不相干的人身上,这是生活里最常见的推卸责任的方式,我刚刚丢了钱包,你不巧踩了我的脚,我对你拳脚相加,完了说:“对不起,可这也不能全怪我,因为我今天情绪特不好。
”你在职场上受了委屈,回家后父母多问了两句你就大发雷霆,完了说:“对不起,可这不能怪我,我今天情绪特不好。
”换成是你,你能接受吗?
电影突出了格特鲁德混乱的生活,她贫穷,独居,抑郁,糖浆上瘾,有一个只贪图她钱财的年轻男友,还拉扯着7个孩子,但是这样的背景,在电影里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借口,电影替凶手行凶找到了一个借口,于是甚至有人开始同情起可怜的格特鲁德起来了!
“哦,她是很过分,但这不能怪她,她也很惨啊”。
电影的成立需要逻辑,就好像警|察总想为杀人找一个动机一样,而这样一个动机,实际上也是一种责任的推卸,它为人性推卸了“恶”的责任。
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摄制一集纪录片,而不是拍这样一部模糊事实的电影,去采访一下任然活着的事件的主角们,格特鲁德一家,还有当时助纣为虐的邻居们现在的生活,再一次质问他们那些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一定是一种折磨,但对于他们,一点都不过分。
最后说回电影,影片开场是法庭的场景,对事件的审判正在进行,在轻快的乡村背景音乐里,是一张张触目惊心的案发现场照片,是西尔维娅父母悲伤又略微麻木的脸,那种强烈的违和感,抱歉,从一开始我就被膈应到了。
然后影片的最后,西尔维娅的灵魂坐在旋转木马里一圈一圈的转着,她说旋转木马一直在走,但却哪儿也去不了,这让她觉得安全。
结尾处,是以死去的西尔维娅的口吻平静的叙述格特鲁德一家人的判决结果以及出狱后的生活,她的口吻里没有愤怒,没有悲伤,也没有沉冤得雪的欣慰,它让人联想到“心如死灰”这四个字,这样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在直面了世间最险恶的人心之后死去,也许在死的那一瞬间,她会明白,上帝很忙,他不爱她。
她的灵魂,不该在天堂,而是永远的徘徊在人间,看看饥荒,看看战争,看看愚蠢的人类是如何无休止的自相残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对她最直接的安慰。
病毒:《美国田园下的罪恶》病情:抑郁,狂暴,自我厌恶处方:《狗镇》、《水果硬糖》病人自毁守则:《领家女孩》、《晨曦中的女孩》
很久没有看到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了。
所幸在那个毫无准备的深夜,看到今年新片《美国田园下的罪恶》(The American Crime),算是弥补了长久的苍白。
还是我一贯的观点,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在演绎完一切的不可思议之后,告诉你所有事情都出自真实。
本片讲述的是一起虐待儿童案,发生于现实世界中的1965年。
残忍、无情、冷漠,所有冰冷的情绪都以视觉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虽然没有多少暴力血腥的镜头,可电影中你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事情进展,却让人在炎炎夏日亦觉不寒而栗。
除去剧情的难以置信,此片最打动我的是,几乎每一个角色都那样普通,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可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他们却能表现出完全失控的人性丑恶。
我们可以拿心理学去分析每一个人的行为和背后原因,我们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任一角色,甚至我们将得出结论:如果是自己身处其境,说不定,更糟糕。
比如由凯瑟琳·基纳扮演的母亲,在她的身上几乎显现着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与不争:少女早孕而结婚,后来丈夫跑了,自己没有工作,疾病缠身,还要养活六个正读书和吃奶的孩子。
最糟的是,最小的孩子属于她的年轻小姘头,一个只知道在她这里讨便宜却毫不付出的小混混。
当我看到小混混用一场性爱就换取了她处心积虑才赚来的二十美元时,心里难过极了。
他可以随时打她耳光,又轻而易举用一个吻来安抚住她,她只是忍受,渴求着那偶尔来临的一点点温暖,以此捱过余下的大部分暗淡时光。
她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不幸的原因,只知道要防止自己的孩子出现同样的结果。
于是当她的大女儿也传出未婚先孕的消息时,她感到自己的人生被彻底打碎了。
为什么命运在她这里不停地做着恶性循环,她不在乎,她只是抱怨、生气、处罚犯错的孩子,并深深迁怒于最早获悉女儿怀孕的外来者——寄养在她家的女孩西尔维亚。
在她昏沉而孱弱的头脑里,对西尔维亚做什么都不重要:肉体的惩罚算什么,怎么比得上她这一生所遭受的精神伤痛?
尤其每次更坏的消息传来,她无力控制事情的走向,就只能更加怨恨西尔维亚,把所有火气发在她身上,用惩罚的快感治愈自我。
那晚我 一个人窝在卧室里看片,看着这个又可悲又可恨的母亲,不由想起《危情十日》里面的女护士。
天哪,你如何知道她下一步还有什么招数?
另一个让我心有余悸形象的是片中西尔维亚的妹妹。
她与姐姐一起被寄养,由于小儿麻痹症身体羸弱,内心也变得弱小无力。
她有难时,西尔维亚会挺身而出,姐姐被虐待时,她却只是看着,默默哭泣,不敢多言一句。
在战争或专制时代有无数这样的凡人,他们被强权吓破胆,违心地成为暴力的帮凶。
然而更可悲的,当非常时刻过去,他们失去了外部的威胁,又会忍受良心的谴责。
为了那一刻的沉默,他们将付出一生的内心安宁。
还有更多这个家庭的孩子们、朋友们、邻居们,他们在看到他人被虐待时,非但不出声援救,反而加入其中,毫无缘由的成为施虐者的一份子。
他们把西尔维亚当成一个可以折磨的道具,却完全不考虑法律责任。
这多么像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或者德国屠杀犹太人时那些普通的德国民众。
在一个自以为不需承担责任的环境里,人是多么容易表现出最恶劣的一面啊。
往往这个时刻,你发现实在难以说服自己相信人性本善的理论。
至于艾伦·佩姬主演的主角西尔维亚,她虔诚地信奉一切都会过去,上帝会庇佑她的苦难。
可惜,她的逆来顺受只迎来惨淡收场。
导演在接近片尾处安排了一场温馨情节,当观众们以为西尔维亚终于逃出魔窟时,却发觉一切不过是假想。
原来,人性真的这么悲凉,甚至无法企及它的一丝回暖。
在法庭的最后一场审判里,无助的母亲茫然地坐在被告席上。
当所有当事人,包括她的孩子们都证明她有罪时,她却一口咬定,不,我没有。
他们都在撒谎。
所有人。
她始终用幼稚的顽固欺骗着自己,可惜她以为也能欺骗其他人。
二战前真实的虐童事件再现,我在看了甜蜜蜜等国产电视剧和两部台湾偶像剧以后,终于回归我的style一直想让自己阳光一点,所以看 情书 想相信爱情 失败 又看甜蜜蜜 也失败 看偶像剧 图个青春靓丽可是今天才想通 有些事情勉强不来 不是我想阳光就阳光得起来 不是不去想就可以遗忘" 回归"的第一部电影 选了 Ellen Page 的 an american crime她果然没让我失望 没有从头哭到尾 只是从中间哭到结束以后40分钟 没有力气关掉已经黑掉的屏幕她每一个眼神 都让我觉得绝望 都让我对社会失望 都让我看不到美好 却比任何时候都清醒感受真实她的每次受伤 伤口都划在我的身上理智一下 我不懂什么摄影技巧 我不文艺 不懂什么光线 色彩的搭配 我只知道每一个画面都让我感动至于技巧 至于编剧 至于摄影 至于导演 我不懂 但各种尊敬 我只看得到Ellen的表演 并由衷折服我不说所有技术 我只谈人性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我却更愿意相信 它是假的 是来源于想象的我一直赞同欧文说的 作家如果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么是他的耻辱 而想象的故事永远都比生活要更精彩可是也许是我还没走进这个社会 可我更认为 任何小说家都没有能力 想象人性可以丑恶如斯谁能想象母亲可以自私到如此 不是一直被教育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吗?
难道在母亲这个名词里 也有所谓败类 还是亲情耗不过人性那个母亲 为了自己的孩子 牺牲了sylvia 为了自己牺牲了自己的孩子 这已经不是单纯意义的护仔 孩子的安全更像是为自己的疯癫寻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她压力大 我理解 她身体不好 精神错乱 我理解 她伤害自己 放纵自己 我理解 可是她找了个太愚蠢的理由 去虐待sylvia 保护自己的孩子我允许她正大光明地杀人泄愤 却无法原谅她用明知莫须有的原因伤害无辜 这个做法太混蛋 顺便说一下我对某条法律的不满!
凭什么精神病就可以不用坐牢阿!
在监狱外面不是更容易伤害无辜?
难道精神病的犯罪就可以被一再原谅?
只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 还留他们在人间 危害大众的安全!
那么混蛋只需要躲在混蛋的外壳里 就可以永远被原谅法律约束与惩罚的永远是好人 哪个制定宪法的蠢材能看到就好了 说什么教育好了回报社会 废物利用有时候可以不用那么彻底 发泄完毕……那个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 都是罪犯 有人说这是 “集体无意识行为” 可是我觉得不是 这根本不是单纯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他们不是看别人这么做于是就去做的最小的男孩子 根本是为了取悦 讨好周围的孩子 在他眼里sylvia 应该只是一个可以随便虐待的玩具是可以令其他的孩子忽略自己的贫穷 走进他们世界的工具 他不知道自己错了 他那年6岁周围的大孩子 在小孩子面前逞强 他们一开始都有犹豫 只是最小的孩子都这么做了 自己不做显得自己怂逼 他们只能也去拿烟头烫 拿高压水冲 最后演变成自己主动发明新的虐待方法来娱乐来向后来来的孩子显示自己的“英勇”和“睿智” 这种虚荣与谄媚 远比集体无意识恶劣 并且这里面还有一个JOhn 爱慕Sylvia的JOHN 这是孩子们得不到就毁灭的天性他们是有意识地在攀比!
这群混蛋!
哪个混蛋说的 人之初 性本善?
纯属扯淡Sylvia的父母更令人发指 毫无疑问 放在Sylvia父亲腿上的手是一种性暗示我想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Sylvia的父亲和格鲁特上床了 于是把孩子交给这个可怜的女人对,她是柔弱的 她有7个孩子 她“应该”懂得照顾自己的孩子 孩子认识这个家里的小孩并且一周一个孩子10美元很便宜 为了二人世界抛弃孩子 已经令人无法原谅更别提这些可恶的客观原因 电影没拍出来 不然这会让这个世界更丑恶Sylvia的妹妹是个懦弱的人 我理解这一点 我想过 如果是我 我也不会站出来保护姐姐人都有求生的本能 谁能看着一个人差点被打死 还冲上去让人打呢?
就算那个人再亲可是我至少有打电话给警察的勇气 所以我会认为 那些天 格鲁特没少给她承诺和好处而且Sylvia一直过于优秀 你们一定会说 小孩子能想到这么多吗?
那么 不防问问自己小时候有没有 因为憎恨 嫉妒等等原因 希望一个人死掉 或者希望他们从秋千上掉下来如果有一天你有这么一个机会呢?
记得樱桃园里的双生花不?
人们从天上带到人间的从始至终就只有 sinSylvia 这孩子太善良 电影刚开始的坐在旋转木马上 她说 merry-go-round won't go anywhereit's turn and turn ups and downs It makes me feel safe电影结尾 她的灵魂坐在旋转木马上 她说上帝安排好这一切 我却不知道为什么 也许我该去寻找我的宿命我想对她说 你太美好 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 只是你干了太多善良的傻事只是我也在怀疑 如果不是已经死了 我们还能从你的讲述知道些什么 是关于你 还是关于他们我有点不相信 面对所有的诬赖和混蛋事 你真的像电影里一样完美 只是我不想去怀疑 看完以后其实很难过 很纠结 人性丑恶如斯 我也不知道要怎么样去面对我不该看 可是我也不愿意让自己像傻子一样 再看那些没营养的东西我想回到我的世界 关起门 放狗 闲人无扰 告诉自己我谁都不需要越贴近就越不安 越生活就越不想活 是谁规定了这社会准则 我又为什么要遵守我不阴郁 只是很明白 你不说我也明白的明白 又把手机精简了 删掉三分之二的联系人我宁愿你们在我心里一直美好下去 这样我就还能骗自己 还能装傻充愣恩 还有70多个人 删掉出于礼貌留下的长辈 我都没有勇气数我坚信不管多近都爱的人有几个 恩 就让时间证明 顺便说一句 Ellen Page 是我爱的女演员 并且奇怪的是 我找不到不爱她的理由 所以我只能去看她演的片子 我相信她的品位 所以我愿意主动去看那个悬疑片Hardcandy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浑身都很累,翻看别人影评的时候,手都没有力气滚动滑轮了,只能用手腕子带动。
Sylvia坐在监狱的床上,注视杀死自己凶手时的那个表情,是最像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常挂在脸上的一个表情。
其他的时候,观看它,我痛哭。
把脸埋在手里,胳膊肘里,自己的肩膀里,卫生纸里,我使劲的哭。
这样哭过以后,我就露出那种空洞的,寻求的,控制的表情。
然后到下一个镜头,我再哭,如此反复。
即使我许多次想要按下暂停键缓一缓,身体却像被鬼压床一样做不出反应。
真是种酷刑。
我之前看过趣味游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还有伊甸湖。
我看过暗袭12,狗镇(可能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此电影结局反转了),男孩别哭,迷雾。
我很庆幸之前我看过了女主演的水果硬糖。
我先吃了解药,然后喝了一整瓶敌敌畏。
现在我被呛的无力反抗。
因为有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正试图从里到外地弄死我——六个字——真实事件改编。
我现在特想把那瓶敌敌畏吐出来。
我后悔了。
是的,和很多看过这电影的难兄难弟一样,我T'M的后悔了。
我看这豆瓣里别人的影评,也看影评下面的评论,在一个个惊叹号和省略号后面,我似乎捕捉到跟我一样的表情和内心。
憋。
于是我痛哭,在Sylvia的妈妈开始痛哭的时候。
在sylvia坐在床上,掀起肚皮上覆盖的衣服,露出鲜红的血字的时候。
几分钟前,我还在疑惑她逃离的如此轻而易举。
看过那么多“导演就是想要弄死你”类型的电影之后,我慢慢不再相信美好的大团圆结局。
我的思考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大女儿Paula扶着Sylvia悄悄走出地窖,却一定会被Gertrude发现。
其中一个小女儿下楼叫醒了Gertrude,她一定会跑出去把sylvia抓住。
事实证明这个猜想最后灵验了,但让我们暂时跟着镜头走。
Raymond(微胖的邻居男孩,好像叫这个名字,但我不想再回去验证了)一定会把sylvia抓回gertrude的家里。
甚至,在sylvia逃到她父母的营地的时候,我以为她父母会不相信她的话,以至于做出伤害她的事。
just call me a freak,我听说了这部电影的残酷程度,但没被剧透,所以我尽量去猜想一切我能想到的变态剧情,为自己脆弱的承受力做铺垫,好在真正变态的画面出现的时候,不会挂着还没掉完的泪线整个人傻掉,而是故作轻松的说一句"i knew it."于是,当sylvia的母亲躺在她的女儿身旁和她流泪的时候,我的心里防线完全崩溃了。
不管进度条还剩下远远超过一个片尾曲的长度,不管别人有没有告诉我这其实是一个悲剧故事,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只是没有理由不跟着她们一起痛哭。
换了新衣服的sylvia重新站在gertrude的房子里,听到孩子们说"she is not breathing!"的时候,我以为这回是jenny。
然后我看到jenny睁着她无辜的大眼睛,就像在整个这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一样睁着她的眼睛,看着地上那具"not breathing"的尸体。
这时我就明白了。
难怪人们都告诉我这是个残酷的电影。
不得不说s母亲这个配角的演技很棒。
当然,出演gertrude的女演员的演技更是好的令人发指。
至于她妹妹,平心而论,我认为她懦弱,胆小如鼠,连挨第二下鞭子的勇气都没有,甚至直接导致了sylvia的死亡,但是我对她恨不起来。
我知道豆瓣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对她恨之入骨,我不想因为这个就迎合你们。
她既不属于施暴者,也并不完全是受害者。
整部电影里,我认为jenny是唯一一个按常理出牌的角色(也许和演员也有关),并且,我对施暴者的强烈厌恶与愤怒已经将我对她的怨恨转走了。
捂住嘴,别哭出声。
这是我在看《美》的时候,对自己情绪释放的唯一要求。
这似乎也是jenny在她姐姐慢慢死亡的这个过程中,唯一所做的事。
我随着这个角色的恐惧而恐惧,随着她的胆怯而颤抖,我做不到sylvia的勇敢和坚强。
当sylvia在半昏厥状态下躺在地窖的地板上,jenny颤抖着问她,are you ok?设身处地,如果我身有残疾,手无缚鸡之力,头顶几米的地方就站着精神错乱随时会挥鞭子的疯女人,我不知道还能对躺在我面前的sylvia说些什么。
我的心里,在看《美》的时候,也住着一个惊吓过度的jenny,对眼前所见的一切画面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我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我写的东西代表我自己。
现在,我开始慢慢从刚才的悲痛中脱离。
同班的大学同学发来短信,约我寒假一起做手做,我也想起明天晚上还有my little airport的演出要看。
慢慢的,这瓶敌敌畏带给我的痛苦的感觉开始慢慢消褪,卫生纸上的泪水开始蒸发,纸开始变硬。
而我,又开始变得"麻木不仁"。
开始只是当一部平常的电影来看,看完后我知道了,这只是在通过胶片来告诉一个他真实的事.当看到Sylvia被虐待,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人去帮助她,在法庭上当律师问Sylvia的妹妹为什么不报警甚至去告诉街上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她只是说i'm scared,当问及那些孩子为什么要虐待Sylvia时,他们只是说了i don't know,当律师当面质问Gertrude Baniszewski,她他妈的竟然不承认.我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到了Sylvia被虐待,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肯去帮帮她,相反他们竟然帮着虐待Sylvia,每天都有人来用烟头烫她,她身上的字也是多人合作完成.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呢人性可怕,这就是人的阴暗面,你敢说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会去帮忙烫一烟头?在当时的情况下真的不会吗?当他们回过头来发现他们错了,他们忏悔,向他妈狗屁耶稣上帝忏悔,当时干吗去了,在烟头烫向Sylvia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支配着他们这就是人干出的事,操他妈的,我为做为一个人而感到羞耻
看到一半时就看不下去了,但还是本着敬业精神坚持到最后,才确定这的确是部完整的烂片。
查了下导演的作品,都是些青春恶俗喜剧。
难怪片子一出来就有美国派的味道。
此类导演一旦关心起好的剧本,悲剧就产生了。
作为阴暗电影的忠实观众,我实在很为剧本惋惜。
一个犯罪题材被拍成了木偶剧。
所有的孩子都没有性格,包括受害者Sylvia。
这帮人好像前世都被驯化过了,字典里只有听话两字,更惊人的是,从两岁的孩子到最大的少年,智力都齐刷刷地低下。
折磨人时像在玩过家家,等人最后凉了又整齐地开始惊呼和爆发出无限的同情心。
典型肥皂喜剧的玩法。
十分佩服所有愿意拍摄这部影片的小演员,充满了自我毁灭的决心。
至于那个获了某某奖提名的孩子他妈,在片子里最擅长的就是假咳嗽和装虚弱。
随便找点案件的原资料看看就不难发现,这位母亲是个神经衰弱,文化素质不高,易怒易妒、有暴力倾向的家伙。
而片中的母亲长着一张知识分子+性冷淡的脸,虚弱得需要住疗养院,老担心没钱却从来不干活,看起来对谁都不关心除了爱开家庭会议。
所以她为了女儿虐待Sylvia,看起来就很勉强了。
再假设她是爱面子,对舆论精神紧张导致泄愤于孩子,也说不通。
因为影片中她几乎没遇见几个人,每次发火也都莫名其妙。
我好奇演员在读剧本时就没有理解障碍么?
导演想呈现的是无意识犯罪,结果弄成了无意识的人在犯罪。
这起案件被称为“发生在印第安纳州的最可怕的犯罪事件” 。
很可惜我没有选择去wiki,而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把自己弄得头昏脑胀。
此类垃圾本来我是不愿多说的,不过出于对案件的尊敬,真诚提议,对此案有兴趣并对人物抱不平的,直接看案件报道比较有效。
导演显然对施暴者进行了美化。
为了增加影片冲击力而删改了不少情节。
自顾自地捏造所谓“人性的真实”,所谓“合理的罪恶”,是不是也是一种令人鄙夷的虚伪?
从 Wikipedia 的真实记录可知,这位 Gertrude ,本是一个贫困潦倒、没有自尊、生活一团糟的虐待狂。
她的虐待,是堂而皇之地,绝不会假惺惺地假借“教育”的名义。
最后她与家人甚至准备将 Sylvia 抛尸... Sylvia 偷听到后逃跑未遂,被虐致死。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Gertrude 养的那群小孩,这种虐待场景大约从小见惯,怎么能像影片中那样惊吓得两眼水汪汪?
相反施虐的快感,让他们十分受用。
这样一个女人,贫穷、神经质、萎靡、生活一团糟...竟然有人敢将自己心爱的女儿托付给她!
...为人父母,失察至此!
此外 Wikipedia 提到 Sylvia 的妹妹向她们的亲姐姐求助,她的亲姐姐竟然以为她们只是想和她一起住而编造的谎言。
而影片中的 Sylvia 从未逃跑,她妹妹,被三两句一看就不切实际的话就恐吓住了,有十五六岁这么脑残的人吗?
所以,何必粉饰太平,真实如此简单:美国人亲情淡薄!
亲人如路人,路人不是人!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虐心。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印第安纳州史上最骇人听闻的虐童致死案http://site.douban.com/120495/widget/notes/3726870/note/353422188/
电影的意义比较深刻残忍,但节奏真是温吞水,一直用冷静、淡然、超脱的语调叙事,其实更想看到一场彻底的宣泄,目前的效果是折磨了主角,郁闷了观众,不想自虐的话可以与这类片保持距离。片中直到付兰兰出现的时候才感觉精神一振,话说正当盛年的付兰兰才称得上是盛世美颜啊,遗憾的是镜头实在太少。
抱歉,无感。一群人反复欺负两个大萝莉。
所以都是来给变态博同情的,那无辜的死者情何以堪
演员演技太渣,角色形象塑造单薄,剧情基本靠煽情,一味只是在描述Sylvia的无辜和惨,虐待者的残忍,毫无逻辑,让人看的莫名其妙,气氛渲染的又有点像惊悚片,不伦不类,庭审一段的询问极不专业,对白不是在取证,而是在情绪化的烘托,跟熔炉一样烂,非常深刻的真实事件拍的跟狗一样
...................wtf ///看过真实的故事之后才发现,电影拍得太美好了,所有人物和事件都被最大程度的美化了。在被审讯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所有人都说我不知道的时候,我真的被震撼到了。人有些时候确实会被环境带入一个极端。其实都源于不能正视自己的内心,和随即模仿他人行为的潜意识。
可怜。变态老贱人和一群邪恶的孩子们!周围邻居和她爸也是混蛋!这个小镇难道是冷漠和畸形儿的聚集地吗?电影拍的有点平和。
最可恶的不是施虐的人,而是那些冷漠的屈从的从中取乐的围观者.真实的事件要比电影中更残酷,这实在令人痛心.人性善恶的差别,远比天地差别还大.
Terrible things can happen when there is no precaution.
用这么温吞粉饰的文艺腔来表达叙事是对死者的二度伤害
片子欠火候,西尔维娅的惨状刻画不深刻,几个主要人物的内心没有充分展现,只觉得是一个神叨叨的女人纵容所有人虐待。为什么虐,为什么被虐,一团混沌让人生气。
环顾四周,多少父母在孩子身上“实施”自己未完的梦想,多少父母将自己的过错推到孩子头上,又将孩子的过错推到他人头上;从来不缺自私愚昧麻木盲从的看客,不缺黑暗浓郁的悲凉;虽为真实案件改编,但心理变化处理得较表面,两位女主演技俱佳;自私妹妹和糊涂父母,胖墩追求者,你们也该死!
一个乱生孩子的老太婆折磨死寄养的花季少女,这回没人说“女性互助”了吧…呵呵,人性之恶,超出想象,除了亲生父母外,别轻易相信任何人。
看这部电影简直就是精神折磨!每一分钟都是满满的负能量!每一个镜头都在直面丑陋的人性!
难过的很,看得见人性深处的懦弱和自私。每个人都有施加暴行的能力,在不作为中成为恶的胁从,想起阿伦特对纳粹群体暴行的分析,历史也不外乎如此。
说实话,稍微脑子正常一点点的有一点点智商的都能看出来,全片角色就妈妈让我觉得正常,就连西尔维娅都是shab,毕竟作为个精神错乱的疯批剑裱,她的行为再正常不过了,妹妹懦弱无能甚至腹黑一批,行为举止离谱至极,瑞奇呆b脑tan,斯坦宝拉两姐妹全程无作为(别跟我说宝拉那是在帮她,报警不会?制止不会?)其他小孩全脑子有泡,两姐妹父母就更不用说了,整片一字一句都是离谱至极。八分全靠一个改编自真实事件?真实事件里的受害者我感到惋惜悲痛愤恨,但这电影依旧是垃圾这不是这么多人给这shab电影高分的理由,喔这我害得力荐,不能就我一个人吃了这泡屎
好像《狗镇》,看得人火气大,因为是弱势群体口不能骂也不能打的,就集体采用私刑酷刑折磨人。那个未婚先孕的女的也是够.贱的,人家看到你被强救下你,你自己不检点谣言四起背刺人家。她母亲也是个有大病的,还有那些什么都不懂只会模仿施暴的小孩,都该死。
详细资料见于:http://www.indystar.com/apps/pbcs.dll/article?AID=/99999999/news06/80814026
真实事件改编,因此所有的莫名其妙,人物集体懦弱无能智商低下,我们作为观众当然只能忍了。可是这电影压根也没拍好啊,完全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五星四星好评。性格的铺垫没有就算了,女主的自述也没头没尾,整个电影没有一个正常人,并且很脸谱化,没有深度很假很浅。只看到电影复制了一群傻逼的罪恶,故事内容傻逼人物塑造不好也不说了,97分钟没有一分钟探讨过案件以外的事儿。立意很低,思考很少。并且最让人无奈的是一群人说哭晕了感动哭了。感动毛线啊?有剧情是戳人的?有人物值得赞扬的?电影没特写没很多镜头拍具体怎么虐待西尔维亚,而且坏妈妈的丑恶嘴脸也很浮于表面。除了莫名其妙就是莫名其妙…可惜了Ellen和付兰兰…
标题,不知是否隐射《美国的悲剧》。题材上同《晨曦中的女孩》是同一的。不过主犯没有处理成典型的悍妇,而是一个多子女、贫穷、磕烟酗酒、神经质、见了任何男人(只要在性别上跟其是相反的)都会卖弄风情的一个半老徐娘,死去的女孩,不过充当了其不幸过去和即将失去的未来的发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