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DEATH,又名黑死病。
听名字以为是一部恐怖片或者惊悚片。
其实是一部关于宗教和人性现实主义电影。
剧情非常简单直白。
然而,就是一部这样剧情直白的电影,却有着对宗教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我个人认为,宗教和信仰是不过是导火索,人性中的的自私、欲望、憎恶、背叛、复仇才是影片想表达的。
影片中并没有正义的一方与邪恶的一方,最后的结局,是主角修士、村庄女巫、十字军骑士他们由于自己的欲望与自私所造成的。
很难说谁对谁错。
不过我觉得,影片中有句话恰好可以给他们三个做个总结:There is no place in heaven for those who kill(天堂不收留杀戮者。
)纵观影片,最令我震撼的一个片段:当一群不相信上帝的村民让主角一群人背叛上帝,就可以让他们活着,否则是残酷的死亡。
主角一群人都表现出了对上帝的忠诚,宁死不屈。
这不经让我思考,这让我想起了今年8月去西藏旅游,朋友在出租车上掉了钱包。
回到旅馆才发现。
问老板怎么办?
老板说,如果开出租车的是藏民就会还可以找到。
如果是汉人就基本不可能了。
因为藏民大多数信佛教,不会轻易拿别人东西。
最后果然是个好心的藏民主动联系我们,最后取回了钱包。
为什么宗教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
为什么有信仰的人能如此坦然,甚至直面死亡!
也许,我这样没有信仰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一部中世纪严肃的正剧,讨论信仰和人性。
现实是残酷滴,年轻的修士经历过一切残忍之后也变得冰冷了,开始从制止抓女巫到自己去抓女巫。
人性不应在信仰的纷争中泯灭。
这很值得深思。
因为是正剧,没有娱乐的情节,还原中世纪的严肃沉稳,很有真实感,像个纪录片,但是情节不是很吸引人,像在慢慢地讲故事。
但是结尾的转变给人很大震撼。
很多人觉得是信仰是必须的,但在爱恨面前,简直就是一堆骨灰欧洲一直处于分裂的时代,直至现在。
这种分裂能导致的就是屠杀和仇恨,尤其是从爱转变成恨的时候。
爱一个人可以为她而死,恨一个人可以让她全家都死。
影片最后的场景就是一种地狱都难以接受的仇恨。
☘《十日谈》的其中一个故事便是以欧洲最为恐怖的瘟疫—黑死病为背景,他描写了街上横尸遍野的惨况,冷冷清清在自己的家中咽气,直到死者的尸体发出了腐烂的臭味,邻居们才知道隔壁发生的事情。
哪怕是动物咬了患病者的破布,也会被传染,瞬间死亡,几乎感染了黑死病的人三天之内就会死去。
人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检查腋下是否流血腐烂来确认是否感染。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人数还不及这场大瘟疫死去人数的一半,从1348年到1352年,它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这条毁灭之路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万人!对欧洲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教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的统治力量。
人们信奉上帝,无信仰的人被当做是异教徒,瘟疫的发生被看做是上帝的惩罚。
电影的全程底色暗黑,几乎全是残忍的杀人和死人,没有令人欢心的镜头。
尚未死去的那些所谓的奉上帝之命的人,为了保存仅有的人,会完全理智的处死另一些人。
☘电影的关键人物奥斯曼从一开始呈现的是一个年轻的“初级的修道士”形象,纵然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并深信不疑,但还是会世俗,会陷入爱情,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背道而驰。
最后他被欺骗,为了完成对爱人的救赎杀死了她。
那颗被伤透的心逐渐燃起复仇的欲望,到处杀戮,完全丧失了自我。
所以,从这方面解读也是一部有关堕落和复仇的悲剧。
☘想起曾经学习过的但丁的《神曲》,讲到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背景,人性被压抑,思想被禁锢,因此越是处于黑暗的低谷才越能触底反弹创造出辉煌,文艺复兴时期便是后来难以超越的丰碑。
而电影中的奥斯曼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吧,即使基督教义在人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美好的情感在何时都会有巨大吸引力,人性的七情六欲也不会被掩盖。
而奥斯曼在影片中人性的最终扭曲,在中世纪的欧洲,又会有多少个奥斯曼呢?
通常中世纪的题材都是黑暗的,更何况扯上了黑死病。
又是人性对偏执宗教桎梏的控诉。
上帝的使团,由一个携带黑死病的骑士带领,一名早已背叛了上帝的修士领路,名为寻找净土,其实是消除异端。
Ulric认为没有黑死病的地方就是没有上帝信仰的地方,这种想法之恐怖较黑死病本身更甚。
修士从甘愿为爱犯险,到遵从宗教的信念手刃女友,以致最后偏执复仇。
上帝给了他什么?
他又报复的是谁?
所谓的"女巫"道出了关键,“人们需要奇迹,他们信奉创造奇迹的人,不论谁”。
上英语课老师推荐了这部电影,也讲了很多关于中世纪、基督教的内容。
看过评论,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不太好,除去一些喊就是喜欢烧死女巫的捣蛋鬼外,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整个宗教背景不是很了解。
当然,确实有拍的不是很好的地方。
基督教统治人们的思想达一千年之久,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大家都非常笃信上帝,相信上帝,相信炼狱。
——为什么会有可怕的黑死病?
——因为上帝惩罚有罪的人。
——可是我没有罪。
——……大概上帝就是想惩罚你,用恐怖的死亡。
所以有人说,既然黑死病是上帝惩罚他的子民的,那么,那么,我选择抛弃上帝,同时抛弃疾病之苦。
这是女巫和她的信众的想法。
这是我们新的信仰,相信“没有上帝“这个信仰,信仰就会保护我们免受黑死病的折磨。
因此,和我相同信仰的人会得到庇佑,异教徒即基督教徒就是我们的敌人。
可是黑死病还是肆虐。
如果用实验的方法来推断,这说明宗教信仰和疾病并没有关系。
这是走出宗教和时代的我的结论。
但是在宗教和时代之中的主人公们没有这种上帝视角,他们有的人为了活命选择背叛信仰,但有更多的人选择不惜用一切手段坚持信仰,其中包括杀死自己的爱人。
如果换一个场景我也许会感动,舍弃小爱为大爱,为了信仰忍受极端的痛苦,他们是黄继光,是董存瑞,是最可爱的人。
但是放在这里却很奇怪,这种信仰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种信仰让人们陷入了自我的屠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信仰?
基督教于中世纪的人们相当于水对于鱼,大家已经习惯得麻木,但是当灾难来临,宗教牵强的理论不能解释和抚慰伤痛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去质疑信仰本身。
所以可不可以推出,所有禁止的、压抑的一定会被人类的本性所冲破呢?
比如说相爱,比如说市场经济,比如说同性恋人。
另外可以展开的关于清醒的认识。
几年前在知乎有一段非常火的话,大概意思是说不要被自我感动,关键不在于自己有多努力多不容易,而在于结果。
大家都是为了信仰赴汤蹈火、舍生忘死,或者说为了亲爱的上帝,我非常努力的,甚至舍弃了亲情的杀女巫,我付出了一切,应该受到世人的景仰吗?
当然是否定的。
怎么样才不会被环境的愚蠢裹挟着走——思考、质疑。
但是真的真的很不容易。
即使你大难不死 外面的世界也会改变你 也许吧 但我不怕你增否想过也许艾薇儿不死?
我们在森林里发现了她 虽然受伤但是还有气息 说谎 是的 奥斯曼 艾薇儿本不会死 她活的很好 我给她下药 我给她下药了 那为什么 为什么你要那样做 为什么埋了她 因为人们需要奇迹 他们信奉创造奇迹的人 不管是谁 村里的人信任我 你也是 艾薇儿死了 是你杀了她 艾薇儿死了 她死了 把她还给我 求求你 把她还给我 不 我不能 向你的上帝祈祷吧 看看他有什么能耐 她死了 奥斯曼 你活着回来真是奇迹 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我听了一些传说 阴暗的传说 在以后的几年里 奥斯曼的心变得很冷酷 但是在他悲伤的阴霾里 他开始以上帝的名义来憎恨 他拿出剑来 贪婪的复仇 有人说他找到了女巫 他折磨她然后烧死她有人说从来没有抓对人 他只是在哪些被抓的人眼中 看到了她的罪恶的眼神 我宁愿认为他找到了平静 继续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和善良
这部片子站在上帝那一边?
当然不是,理由如下1.海报中央的哥哥竟然将黑死病毒带到村庄,真是够变态,必死之心拖你们去见上帝。
2.女巫面对boy的声嘶力竭,丢下那句耐人寻味的“去找你的上帝啊”如果本片站在稣哥那边,不会让稣哥这么没面子。
那这部片子站在女巫那边?
也不会,理由如下1.信上帝就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不信?
那就把你吊死,反正要你死。
如果真的是站在女巫那边,不会一条活路都不给吧。
其实本片刚看完,我真是困惑啊,并且还带着畏惧,所以直接删除了。
不过后来想起本片的最后情节,当年的那个男孩y已经变成了一个邪恶的家伙,追杀自己认为是女巫的女人。
这个男孩是个值得思考的角色,因为他为了爱的人甘愿犯险,也是自己亲手结束所爱之人的生命,如果他不信上帝,他会吗?
你们为什么信那个女人?
因为她美丽而且真实。
这部片子提出的问题是,站在真理那边就拥有杀戮的权利?
更何况你确定那就是真理?
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吧?
想起那句“信仰是人类发明的最有趣的东西”。
唉,有趣吗?
人都死了,有趣个毛啊。
--以下是我看到的一直觉得不是所有人都会拿起屠刀,天真的以为杀戮是一种天性,有些人天生就是属鳄鱼的,总有一天他想吃个小孩。
而有些人天生不会让自己的手沾上鲜血。
那什么是信仰?
它召唤那些天性喜欢杀戮的人信仰在于召唤
讲的是一个人因爱变态 其实真正的恐怖只在结尾部分 I'd like to think that he found peace and he continued to see beauty in the world...goodness.
《黑死病》(Black Death):来自欧洲中世纪的恐慌(文:火神纪)我灭了你,或是你灭了我;祂自有祂的喻旨。
于是有人说,祂才是操控所有一切的幕后黑手; ——不论是我灭了你,或是你灭了我; 我们为何而存活,我们又因何而死去。
——火神纪•《神喻》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挚爱的RPG经典的系列游戏——暴雪(Blizzard)出品的《暗黑破坏神》(Diablo):走在一条通往地狱的荒野之路上,寻找一个隐蔽在沼泽地里的恶魔之地,游荡在荒原和森林里,以神之名去屠杀,以神之名号召神的战士,把圣骑士、神的侍从、行刑者、刽子手和传道士集结在一起,去征服那片背叛了上帝的邪恶土地,拯救那些被歪理邪说迷惑了心智的上帝子民,杀死那个邪恶的女巫和她的仆人……在我的想像里,《暗黑》世界应该是这样,永远穿着寒光闪闪的铠甲,永远招式华丽武力强大,永远杀敌致胜永远捍卫正义,永远跋山涉水永远一路前行,永远衣洁体净外貌俊美……只是,《暗黑》的世界更可能像这部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这样——和着雨水的泥泞道路,污秽满地,色调暗淡,尸首遍地……其实,这部电影跟《暗黑》没有半点联系,甚至没有半点可比性;我甚至已经有些无法理解前日在提笔写这部电影的时候为何会如此无来由地提到我曾经那么挚爱的《暗黑》。
也许,仅仅只是因为挚爱后挥之不去的狂热情感,抑或是这部过于阴暗的电影如此让我难过,所以我想试着写些不着边际的字来排遣我那郁结不开的情绪,看是否能从一个相对不那么愤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部电影……经过了这许多天的思索,我发现,其实我只是徒劳。
真正的所谓阴暗,原来是无法被完全地排解并且会一直缠绕,直到你彻底地失望;正如这部电影释放出来的那种真正的绝望,竟会如此一直纠结着我,直到现在——彻底地放弃了挣扎。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部电影,那么我想奉劝你:在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千万别对这部电影里的任何人或事抱有太多的幻想,因为不管你的幻想是什么,你终究会失望,然后绝望;一如我现在。
导演克里斯托弗•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曾经在某次访谈中说过,这部电影是他从影以来最阴暗的一部;在我看来,“阴暗”的说法似乎多少有些谦虚了,这部电影何止阴暗呢,它绝对比阴暗还要更阴暗些,甚至是极度的阴秽。
我为何这样说,我当然会有我的理由;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欺骗;这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第一个内容。
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饰演的初级修道士奥斯曼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就直接地撒了一个谎,肖恩•宾(Sean Bean)饰演的圣骑士奥力克(Ulric)就在电影开始时也同样撒了一个谎;奥斯曼的谎言只是因为他年轻,并且爱上了一个女人,而奥力克的谎言却不仅欺骗了修道院里的“圣徒”,更欺骗了在“桃花源”里所有渴望生存下来的也许并不很善良的人们。
可以说,这一场华丽的“拯救”不过只是由许多的谎言组合在一起后的一个更大的谎言。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欺骗的世界;或者说,它很生动地替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个世界。
修道士会背弃自己的信仰而去欺骗上帝,女巫会欺骗她的信徒以获得本不该属于她的尊贵;电影发展到最后,我一直觉得挺善良的奥斯曼竟然会完全地扭曲了自己的心智,开始了自欺欺人式的欺骗,把自己所渴望见到的一切毫无来由地强行施虐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发了狂地发泄着他个人臆妄的杀戮欲望与复仇渴望。
这部电影在最后的十分钟左右的时候里,它在欺骗方面的描绘完成了一个自外而内的过渡,而这至少让这种欺骗升华了一个层次;从欺骗他人到自我欺骗。
死亡;每个人最终都将死去,这是我看完电影之后最直观的感受。
无辜的平民百姓化作了堆积成山的尸骨,这样的描写在电影里几乎是随处可见的,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因为什么而死去,自己会因何而得病,那夺人命的病痛又是从何而来,医生们却几乎都束手无策,求诉于信仰也同样无济于事……自己的周围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死人,邻居、亲人、朋友都在飞速地死去,最后自己也都会死去,死去同样的病症。
他们唯一知道的,是一旦得了病,自己将非常快地离开人世。
是的,每个人最终都将死去;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面对这样担忧,生活其实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死亡也许并不很可怕,更可怕的是在等待死亡;最近所写的电影似乎总在不停地申明同样的一个道理。
而电影在最后,让奥斯曼活了下来,可是原来那个善良并且充满了爱的奥斯曼呢在哪里呢,一个会为一个无辜女人而冲进愤怒的人群里挺身而出的奥斯曼,到一个最终会指鹿为马地将一个又一个的无辜女人当成是女巫直接处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疯狂而漠然的奥斯曼;我想,奥斯曼其实已经死去了——良善不在,而冷血的漠然却充斥在他的心里,这个奥斯曼已经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奥斯曼了。
恐慌;因为大批的人群在飞速地死去,因为我们必须去面对是的自己也将随时死去,所以由死亡引发的恐慌也就随之而至了。
瘟疫和战争,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斩杀人类个体最多的天灾与人祸了;黑死病的蔓延史,其实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痛的一段血泪史。
因为在这期间,瘟疫与战争交织而来,天灾与人祸并行而至;我们都在人间的炼狱里,我们还该祈望什么呢。
有资料显示,电影里的这场瘟疫在其肆虐期间至少夺走了两亿人以上,并让欧洲当时的人均寿命降至20岁以下……我曾想,假如没有这场可怕的天灾人祸,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地不停持续地全面爆发,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只是,历史从来不曾有假如,所以,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想想2003年的SARS和2009年的H1N1的疫情爆发,全世界范围内死人数千,可是再想想当时的舆论主流和社会氛围莫不是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但这两场近年来我们亲身经历过的瘟疫比起十四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一场,也许都算不上是瘟疫了,多少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抓襟见肘了。
当然,现代医学技术进步了,通讯技术也发达了;所以一方出现疫情就能得到八方援助,地区性封锁尽可能把疫情控制在局部地区,从而将瘟疫直接扼死在襁褓中……可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他们对待病毒绝不可能像我们这般强悍有力;从一个地区蔓延到另一个地区,黑死病整整肆虐了欧洲大陆长达三个世纪之久。
可以想见的是,当时的人们其自危与惶惶之心,要比我们更强上多少倍。
在当时的欧洲,得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100%,也就是说,只要得了病,就必死无疑;而每天,任何一个地方无不是死人成堆。
所以当时那些现在看来多少有些愚昧的人们,他们所要承受的恐慌,恐怕是我们所无法想像的。
而奥斯曼的变化,其根本性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不堪于这种恐慌的窘迫而发生的一种完全歇斯底里的反扑。
奥斯曼其实是解读这部电影最好的一把钥匙,通过这个人物从电影开始到最后结束这一路走来的形象演化,我们其实更能看到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所在。
电影开始的时候,奥斯曼不过只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轻人,正如电影里所说的——“他是一个初级的修道士……”;所以他无法抵制住来自本性与世俗地诱惑而爱上了一个女人,纵然他虔诚,纵然他深信不疑自己的信仰——可是他却依旧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爱情。
不管在什么时代以及什么样的背景之下,爱情总是美好且让人向往的;但是在这部电影里这个黄金法则似乎却并不通行。
金伯莉•尼克松(Kimberley Nixon)饰演的艾薇尔(Averill)如同许多的爱情故事一样死于她那应该归于悲剧的爱情,而奥斯曼却活了下来;孤独而哀伤,幽怨而无助,并且饱含着自责与愧疚。
卡里斯•范•侯登(Carice van Houten)饰演的妖艳女巫兰吉瓦(Langiva)一眼就能望穿他的悲伤,可想而知他的情感是如此强烈而无法掩饰的。
假如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也许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这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所以故事并没有就此而停止。
奥斯曼又遇到了死而复生的艾薇尔并且见证了她的“复活”,看着她被人从土地里被挖出来,然后又栩栩如生地“复活”在他的面前。
在他的信仰里,除了上帝可以如此之外,其它的种种复活也许都是邪祟的异端仪式,所以他不仅再一次见到了自己所爱的那个人,并且他为了她的救赎而不得不亲手将她杀死在自己的怀里……一个人也许可以承受住失去自己所深受的那个人,可是连续两次,并且最后一次是因为自己的一次被欺骗后的杀戮;这并不是每一个人所能承受得了的。
他也许还能如此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信仰,可是他无法扼制自己那颗被伤透了的心,以及因此而燃起疯狂的复仇欲望。
我们谁也数不清在黑死病的肆虐期间,有多少女人因为被指为女巫而被残酷地处死;奥斯曼从一开始曾经想尝试从一个愤怒并且没有任何理智的人群里拯救一个无辜的女人,到电影的最后将他所看到的任何一个女人都幻化成兰吉瓦而将其折磨后处死,可想而知的是他已经完全地丧失了他该有的理智了。
从奥斯曼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关于堕落和复仇的悲剧,可是这部电影里所讲述的这个故事,不过只是一个特例;可是在中世纪的欧洲,这样的特例又有多少呢。
这也许才是这部电影真正尝试向我们讲述的:每一个人都将死去,而尚未死去的那些人们,为了保全仅存的这些人,他们会完全地失去理智地处死另外一些人。
除了生物意义上的死亡,更沉重地压在我们胸口的,其实是人性意义上的死亡。
这才是这部电影最阴秽的思想底蕴——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任何一个可能让我们高兴或者欢欣鼓舞的镜头,除了死亡之外,每一个镜头里都是触目惊心的死人。
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彻底阴秽的电影,也许正是因为如此。
导演克里斯托弗说这是他最阴暗的一部电影,我曾以为这只是一个让电影卖座的小小噱头,可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认可了他的说法。
因为我想不出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会比这部电影更让人难受,更让人那么不愉快。
我的观影感知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忧愁,当我们看着许多有罪的人以及无罪的人都如此不明来由地一起死去的时候;宗教意义上的罪或不罪,法制意义上的罪或不罪,其实都该被抛之脑后了。
我们最终都会学会承受死亡,承受那些我们关心的人或者我们压根就不认识的人们渐渐地离我们而去;可是当如此广泛的人群如此大面积并且迅疾地奔往死亡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我其实承受不起。
女巫兰吉瓦有什么罪,她只是以她的方式保全自己的生命,并且保全那些愿意追随她的人们可能活下去的平安;从现代视角的观点看,她甚至是有功劳的,就算她的作为不被当时的主流宗教体系所认同。
有些资料说,黑死病改变了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也诱发了欧洲大陆的信仰危机……是呀,当我们的信仰没有办法解脱我们当前如此紧迫的困厄,当我们的信仰甚至连我们所面对着的可能到来的死亡都无法给出一个让我们信服的理由,我们还能如何去继续如此盲目地相信这个信仰体系里说到的其它教条。
信仰是用来以拯救自我,以及救赎我可能犯下的罪过的;可是它突然之间不再能用以解读我们所面对的所有一切时,我们还能如何去相信它呢。
由此而衍生的是无处不在的宗教迫害……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是一种人性弱点的完整展现,一段理智失控状态下的人类历史,以及一次完全扭曲的人性之旅。
对于历史,我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可是这样一段被解读出来的历史,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开始有一种冲动,以诅咒我那无力自制的好奇……假如,我不曾看过这部电影;对于黑死病,我所知道的仅仅只是一些关于瘟疫的字面资料,而不像现在如此这般的有了许多具象的画面一直不停地折磨我。
看完这部电影至今,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可是电影里的许多画面,以及电影底色里那种苍凉的阴秽思想,却一直在不停地折磨我。
以至于这篇文章一直没能写完,有时候我在想,是因为我不愿意知道的那段过往,或者是因为那段过往带给了我太多不愉快的思索。
如此断断而续续,续续而断断,我一直书写到了今天;可是就算写到这里,我依旧无法排解我心中的那种悲而哀怨的郁闷。
我想,这也许是第一部让我失语的电影,我曾看过许多的悲剧电影,我也曾迷恋过许多关于杀戮的血腥电影,可是我不曾遇到过这样的一部电影——如此平铺直叙,如此暗淡,如此让人绝望。
而我不喜欢这种观望无力作为的感觉,不喜欢这种郁结而不得宣泄之途的困窘,不喜欢这种被一语中的而无声辩驳的预言……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在当时,我会做出的事情,可能跟电影里的任何一个人一模一样,甚至可能是他们的总和——而我不喜欢这样。
我迷恋那个如此妖艳的女巫,她是这部电影里仅有的一点亮色。
就算每一个人都心甘情愿地慷慨赴死,或者往各条绝路上去寻找可能有的安慰,她却以她想要的方式努力地生存着,不管她的这种方式是否被认同,在我看来,她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相对比较积极的思路。
是的,我们都渴望活着;是的,我们都渴望一直平安地活着。
这很重要;而她在这部电影里所做的,不过也就如此。
生逢乱世,与其被无辜地指为女巫并且无助地被杀;为何不真地成为一个女巫,艰苦而挣扎地生存下来呢。
这部电影里所描绘的那个全民恐慌的世界,我庆幸我们现在不 必再如此地无助地生活;而在这无边无际的恐慌之中,我庆幸我邂逅了如此一个妖艳的女巫,至少在一个彻底让我绝望的世界里,我寻找到少许的趣味与快乐。
这场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的恐慌,这场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的瘟疫;在这个女巫身上,我找到了可能被我所寄望的少许温存。
原谅我,其实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
所以,纵然这个女巫也许会被全世界的信徒所责骂;但是我迷恋她。
或者说,是她带给我的那点关于挣扎和生存的勇气。
我迷恋这个如此妖艳的女巫,我爱这个如此妖艳的女巫。
2010-9-21;庚寅虎年乙酉八月甲戌十四清晨;6:01。
台风夜。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Black Death》■译名:《黑死病》■导演:克里斯托弗•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编剧:Dario Poloni■主演:肖恩•宾(Sean Bean)/卡里斯•范•侯登(Carice van Houten)/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 )■类型:剧情/悬疑/恐怖/冒险■片长:102min■产地:英国/德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Egoli Tossell Film AG ■发行公司:Revolver Entertainment ■首映日期:2010年5月26日(英国/Film4 FrightFest)
没有看懂
女巫讲的太好了,宗教不过就是控制人民的政治工具。最后要不是女巫复活技术有问题averill复活成神经病,那个修士绝对就从了
和《女巫季节》背景相同的片子,故事大致的行进过程也和《女巫季节》很像。也是一队人出发,寻找并解决为祸的巫师,但是这片子要比《女巫季节》沉重压抑许多,它要表达的东西也更深刻复杂。相比之下,《女巫季节》的主题就有些流于表面和娱乐化了。其实,像这样同类型的片子对比起来看,真是相当有意思。《黑死病》的画面感很萧瑟,色彩偏向苍白暗淡,主角小教士整张脸都是苍白的,连嘴唇都毫无血色。《女巫季节》的镜头制作完全是大片风范,《黑死病》的镜头则经常摇晃不定,有时还会有奇怪的角度。《女巫季节》最后彻底神棍了,而《黑死病》全片一直笼罩着诡异的氛围,但却完全不奇幻。唔,应该说它只是说了故事,并不负责真相。比之《女巫季节》,《黑死病》更具魔性,那是整个影片散发出来的气质,最后的结局寓意深长得令人发冷。
2010-08-21 看过。很缓慢地讲了一个宗教相关的故事,人物形象模糊,情节单调,气氛夸张,也没有在历史、宗教和思想方面做出探索,总体是部既不娱乐也不严肃的无聊“恐怖”电影。
我擦,这电影明显没这么烂好伐,最后结局还是让哥悲催了一下,信仰是个P,信仰只是让男主角成长成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很诡异的电影~~~~~~很阴郁
电影本身三星,太压抑的题材,加的一星给小雀斑
上帝究竟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工具
再多一点血或者再多一点剧情,导演你拍电影的时候总是至少要选一样吧?
结尾还行
黑死病的故事 http://www.douban.com/note/126238846/
在天灾面前,一切宗教都是纸老虎!
……要看懂此片我需要字幕
黑死病是个布景。“向死而在”的口号不是虚的。但恐惧引发的各生态那就光怪陆离了。你很难判断谁正谁邪:为了自私的信念,反对者死。无神论者反思宗教究竟深刻吗?或者无神论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死亡面前有常态的放弃,也有变态的执着。女巫象征了人类理性,这压抑的灰黑世界里唯一的一抹红。
挺没意思……
什么信仰也无法拯救一颗黑死的心
贬义叫固执,褒义叫执着或者坚持。 电影里的基督徒不是正面角色, 非基督的异教徒也不是善男信女。 电影里感动我的,是抛开对与错,是有没有自己的信仰,会不会坚持自己的信仰
讨论宗教和人性的。
冲着eddie和女主去的,本以为是历史剧,没想到什么乱七八糟的。不过女主真是好看啊 啊啊啊啊啊
宗教洗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