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th SIFF野兽是“情感的淡漠”:随着科技进步,生活的一切都在极限简化,没有情感波动的人类才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才有资格和人工智能竞技。
所以主角要接受“净化”,相当于一种情感脱敏训练,一遍遍经历前世最深刻的亲密关系,经历爱而不得的试探、克制、渴求、分离的痛苦、拉锯、背叛等一系列强烈情感。
习得情感淡漠,丢弃爱和共情,也接受别人不爱自己,与无聊和孤单作伴——从前世到今生,这都是她最恐惧的“野兽”。
巴黎水浸、incel男入侵,每一次回溯都充斥着对被爱的幻想、对触碰和分离的犹豫,幸福而痛苦,甜蜜而惊悚。
影片通过音效、特写镜头、台词call back等手法向观众强调了主角的一系列感受,再与2044人与人之间形同孤岛的状况相对比,更显“人类情感”的珍贵。
当对“野兽”不期而至的恐惧笼罩着我们,我们还敢迈出那一步去爱吗?
无情的人类便是野兽(主要是最近还真知道incel的事,看那段就很那个)甚至可以年度最佳,考虑的今年目前为止没看什么喜欢的片子还等下补个长评稍长(题外话,从地址礼堂赶场去金泉港,打出租车也迟到了几分钟,放映厅还行,就是字幕器md好像不是居中的,好多时候本片有英文字幕,字幕器的中文字幕和前者明显没有居中对齐,有点难受)片子还是有点意思,爱恋啊什么的,有点共鸣,对incel那个男的2014年埃利奥特罗杰枪击案的换用有点奇怪,毕竟我个人立场是很反感incel 但导演怎么说呢,有点恶搞与洗白立场?
()回到片子,宿命论的爱恋,dna居然和多世轮回挂钩有点技术与玄学勾连,中间的一段的手爱让我想起她,结尾点题,他才是野兽、无情的人类便是野兽。
这便是导演想说的之一吧一直担心的事情便是野兽来临,前几世的生离死别或许也算一直担心的,但考虑到轮回后还是会有这种感觉,所以要是当真的话那个事情指的就是最后最终男主dna净化感情,for女主,便是丧失人性似是野兽侵入
这部电影有的地方很重口味啊,不是我很能接受的地方,黑人木偶亲女主的点目的是表现什么其实我没有看懂,有点心理不适,或许影片是想达到某种对人的心理刺激?
不得而知。
三生三世的爱情,与同一个男人相遇,忘不掉的感情纠葛,需要用现代科技来进行DNA净化,可始终也没能净化掉女主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和恐惧,也许是爱的太深刻。
感情在不同时代的变迁,可真正相爱过的爱情是痴迷疯狂又带有恐惧的,(怕失去、怕结果、怕对方对自己爱意百分比)。
让我想起一段话《赤足》中:我不是喜欢他 是爱他 “你以前恋爱过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爱他”“一旦爱上了他 就知道不是别人了”。
影片会想我联想到这段话 很像。
可是影片貌似也在表达感情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达,让人越来越无法静下心来好好爱一个人,没有了情感的记忆,造成了情感的缺失,很多人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而我始终相信我可以成长的更好去爱别人,爱自己,爱满则溢,去爱我爱且值得我爱并爱我的人,期待
HKIFF48@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 4.4 17:00 港译《超时空爱杀》两个半小时的片子,看到最后半小时才豁然开朗。
故事讲述的是女主嘉柏丽尔和男主路易斯在1910,2014和2044年的三次相遇。
在这三生三世中,嘉柏丽尔一直被一种灾难的念头所困扰,惶惶不可终日。
而使嘉柏丽尔害怕的源头是她和路易斯之间的情感纠葛。
1910年发生的背景是巴黎大洪水,嘉柏丽尔和路易斯被困在手工作坊,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溺毙。
2014年的事情基于美国伊斯拉维斯塔枪击事件改编,该事件中凶手在UCSB附近的社区杀死了6人,最后在与警方交火中自杀。
电影里,路易斯因为没有女孩子喜欢他而盯上了嘉柏丽尔,最后将其枪杀于泳池中。
第三世里,嘉柏丽尔为了得到更好的工作而尝试净化情感(这里的黑水和沙丘里好像),在此过程中不得不回顾了前两世和路易斯的羁绊。
了解了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事情,嘉柏丽尔决定和路易斯坦白。
二人相聚酒吧,在得知路易斯一直知道双方的前世今生,并且已经净化了情感得到了国防部的工作时,嘉柏丽尔痛声倒地,哭喊着“NO!
”结束了整部电影。
片中有一些意向非常有意思,灵媒、鸽子、娃娃。
无论是1910还是2014的嘉柏丽尔,在遭遇无法言说的事情时,都选择了求助灵媒。
而灵媒往往神乎其神,并不知道她们是真的看到了什么,还是随口一说,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1910年的灵媒说鸽子是圣灵的象征,但鸽子飞进家里就表示有人要死。
2014年的灵媒说我只想你独自一人的时候告诉你,尽管在此时刻路易斯还未进入房子。
1910年的嘉柏丽尔和丈夫做了中性表情娃娃,因为他们可以please everyone。
2044年的真人娃娃可以陪伴你做任何事而永远不会有情感波动。
蕾雅演绎的不同时期的嘉柏丽尔都非常传神,1910年忧心忡忡的钢琴家,2014年有抱负的模特,2044年不愿放弃情感的普通工人。
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这张脸在大荧幕上都很美丽。
乔治麦凯的角色相比嘉柏丽尔较少有情绪变化,服化道上来讲最适合1910的油头西装造型,后面的现代造型略有一些傻大个的感觉,可能因为麦凯的瞳仁实在太大了导致眼神有些呆滞。
片子剪辑有一点乱,三个时间段交叉还得花时间辨别一下当下片段属于哪个时间,从观影角度来说需要费点脑筋。
2044有一些片段不知道用意何在,比如出门时脸上戴的面具,有一幕嘉柏丽尔和后面走过的一个人穿着同样风衣裤子的搭配。
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最新作品《野兽》入围2023年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当年9月3日全球首映。
2024年上海电影节,影片将在“科幻电影周”单元展映。
“这是未来,也是明天。
”贝特朗·波尼洛在接受Fred Film Radio的采访时如是说,这也许是他将《野兽》反乌托邦设置在20年后的原因。
波尼洛首次尝试科幻电影,他希望从既有的两条叙事中脱离,不仅仅止步于谈论科技与灾难。
波尼洛通过交织三条故事线,探讨了新事物的冲击与人类遭遇未知时的焦虑。
1910年,加布丽艾儿是在上流社会中备受瞩目的钢琴师,对阿诺德·勋伯格的无调性实验音乐感到不安;2014年,她是一名正在为角色试镜的演员,绿幕技术进步削弱了表演能力的重要性;2044年,情感成为一种缺陷,她准备接受DNA净化、抹去情感。
技术已经在未经我们同意的情况下改变了社会,甚至超越了人类。
《野兽》不仅关于过去和未来,更关于现在。
波尼洛在创作时想到了如今气政治局势动荡、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工智能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是从事一份有益但缺乏情感的工作,还是成为一个无用却充满情感的人?
波尼洛表示,从百年前的“美好时代”到2024年的冰冷世界,这种两难境地在蕾雅·赛杜饰演的加布丽艾儿身上贯穿始终。
作者:RUTH翻译: 汪冰倩校对:金恒立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作为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丛林中的野兽》的第六次影像化,《野兽》与原作的关系相当松散。
实际上,导演贝特朗·波尼洛和协助编剧纪尧姆·布罗、本杰明·查比特更像是从该小说中汲取灵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自由。
《丛林中的野兽》书籍封面首先吸引我的是蕾雅·赛杜。
在整部电影跨越世纪的故事线里,在加布丽艾儿整部电影95%的戏份中,赛杜是完美的演员。
她惊人地美丽,气质神秘而庄严。
加布丽艾儿是一位法国钢琴师,在1910年的一场高雅派对上首次登场,与路易斯(乔治·麦凯饰)相遇,彼此深深吸引。
他们似乎过去就相识,但无法确定是否曾是情人。
如今,加布丽艾儿已经结婚,尽管那似乎并不是一次令人满意的姻缘。
电影中不同时间线交叉,有着截然不同的气氛、服饰和美术设计。
2044年,人工智能已经超越并压倒了人类,幸存者们被迫接受DNA净化,清除记忆,脱离情感。
这与当下AI对美国商界带来的文化冲击甚至控制形成呼应。
加布丽艾儿的衣着曾经保持着无可挑剔的精致风格,但现在显得随意。
她不得不接受数场AI主导的测试和审问(AI由波尼洛本人配音),同时摄影指导荷塞·德沙伊斯的大特写镜头不断给予塞杜景框压力。
作为时代剧的爱好者,我非常喜欢法国一战前夕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部分,其中玩偶工厂的场景最为迷人,加布丽艾儿和路易斯置身于十字路口,同时被内在的和现实中的火焰吞没。
这个时代的华丽布景与未来简朴的美学形成了鲜明对比,相应地,美术指导卡提亚·怀斯科普和服装设计师Pauline Jacquard为每个时期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视觉呈现。
2044年,空荡的街道和戴口罩的人们让我想起疫情时期。
我总是会被电影人心中的未来版本吸引,但《野兽》这一部分的展开似乎缺少动力,尽管存在一些有趣的片段和概念。
最令人不安的情节发生在 2014 年。
此时加布丽艾儿是一名洛杉矶时装模特,而路易斯是一名青少年非自愿独身者(incel, involuntary celibate)。
他不断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对女性发表挑衅言论,抱怨她们不愿意和他上床。
孤独、失败、恐惧、存在主义和痴迷等主题弥漫在这一时期的场景中。
大部分“行动”都在加布丽艾儿洛杉矶宽敞的住所中展开,这里装有当时最先进的安防系统。
声音设计令人回味而又忐忑。
当路易斯着手可怕的计划时,厄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这可能是针对美国枪支文化的一种评价,这个版本的路易斯怪异骇人的形象以 2014年伊斯拉维斯塔枪击事件的凶手为原型。
在眨眼即逝的场景中, “野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现身。
正如窒息般的恐惧因人而异,生活中的“野兽”对每个人都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因此我没有想到会它会以可视化的生物形式出现。
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电影节奏相当缓慢,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昏昏欲睡。
尽管有明显的视觉线索,包括加布丽艾儿的绿幕拍摄痕迹,但三条故事线的交织并不像波尼洛预想的那么成功。
神秘的剧本可能让人着迷,也可能使人沮丧疲倦,而这部电影两者兼有。
在《圣奥梅尔》中表现出色的古斯拉姬·马兰达在这部电影中出演了一个性感的机器人,除了挑逗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目的。
尽管赛杜和麦凯双手交握的场景非常感性,但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并不稳定。
麦凯的选角一开始看起来有些奇怪。
之后我了解到波尼洛原本计划让已故的加斯帕德·尤利尔扮演路易斯。
尤利尔看上去非常适合这个角色,遗憾的是我们未能看到这次合作。
不过,麦凯为这部电影学习了法语,整体表现值得肯定。
《野兽》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耐心的考验。
虽然电影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尝试,但最终,我发现影片缺少稳定的形式,没能建立更深刻的表达。
然而,哪怕仅仅因为赛杜,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了,她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是焦点。
原文:The Beast (La Bête, 2024) review: Léa Seydoux is undeniably magnetic in this disconcerting genre-bending dystopian film作者:RUTH
A proponent of "New French Extremity", which brackets names like Bruno Dumont, Catherine Breillat, Gaspar Noé and more recently, Julia Ducournau, Bertrand Bonello, who happens to appear in the latter’s Palme d'or winner TITANE (2021), seems to have a more level-headed disposition, his Yves Saint Laurent biopic SAINT LAURENT (2014) is a bedazzled panoply of haute couture and fast-consum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which tactfully betrays a cold gaze of frivolousness and skepticism in its kernel. Such a severe look on humanity doesn’t abate in both NOCTURAMA and THE BEAST.Starting in medias res - a brigade of youngsters betake themselves to various destinations in Paris by metro or on foot, either with seething agitation and trepidation, or aplomb, to carry some unspecified missions - NOCTURAMA grabs its audience by the throat roundly and refuses to let it go for the first hour with a kinetic motion and an engaging editing momentum. After a blunt assassination exacted by Greg (Rottiers), the oldest among the outfit (most of them are college age, save for one minor), and probably the mastermind, it clicks that they are revolutionaries-turned-terrorists. Then flashback pops up intermittently, shedding some light on incidents happened before the series attacks, but the whys and wherefores are never fully expounded.After wreaking havoc with planted bombs (one on the upper stories of a high-rise, one inside a government building), and setting fire on automobiles and on the gilded bronze equestrian sculpture of Joan of Arc, the group retreats to the emporium "La Samaritaine" to lie low for the night (minus two going AWOL, including Greg), arranged by a mole among the building’s security team. Henceforth, the film, like the group of restless whippersnappers (unified by their lame music taste as the film might imply), who are gets bogged down in the stuffy, closed areas and passively wait for something horrible to occur, also languishes in a loopy cul-de-sac. Only David (Oldfield), dares to venture out and keep his finger on the pulse, seeking a sort of validation for their collective enormities, offered by an airy Haenel in a cameo appearance. By being tight-lipped about the young terrorists’ backstories, any effort for empathy and compassion is shorn off by Bonello. You don’t try to rationalize terrorism, and every perpetrator must pay for such a grave crime, without exception. That is why he arranges a startlingly indiscriminating picking-off denouement for all of them, regardless of their color, gender, race or age, which is pretty agonizing to watch as you cannot turn away from beholding their doom, one by one, utterly ineluctable. But Bonello’s maximalist fiat is firmly implemented to deter any offender-to-be. Although his script fails to make a plausible justification about how the police can pin down these terrorists on the premises with precision, which can be judged as a copout for the sake of diegetic convenience.
THE BEAST, a quixotic reimagining of Henry James’ novella, is infinitely more ambitious and metaphysical. A modish three-tier fable about the vast profound of human emotion getting wiped out to oblivion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Year 2044, Gabrielle (Seydoux) decides to purify her DNAs in order to find a better job, as emotions are considered as a demerit for its instability. During two purifications, Gabrielle relives her two separate past lives, one in 1910, another in 2014, where she is drawn to a young man named Louis (MacKay, expanding his ranges from a gentleman to a head case with considerable ease and assurance), who, in both cases, unsettlingly becomes the death of her. The 1910 part is set in Paris and wreathed in a tactile belle-époque lushness. Gabrielle is a pianist married to a doll factory owner Georges (Scali), perpetually bedeviled by an unshakable sense of ominousness, which she only confides to Louis, she is compelled by the pull to leave Georges for Louis. But kismet has its own design on the star-crossed lovers inside the highly inflammable doll factory.The 2014 part is in Los Angeles, Gabrielle is a model house-sitting in an architectonic residence, whereas Louis is an incel whose mental faculty dangerously escalates into a misogynistic fixation. Following Gabrielle from the nightspot she patronizes every night to her residence, Louis sets his sights on her. A the-fat-is-in-the-fire apprehension hovers around until one fateful night. Gabrielle, overlooking her fear and prescience form Gina, a medium on the internet (Hoskins, a hauntingly bedraggled soothsayer dwelling in the Ethernet under the garish red light), opens her door to Louis and consoles him with her corporeal warmth. Only the frozen heart of a radicalized incel doesn’t thaw easily, Gabrielle cannot escape from the talons of the so-called “beast”, her distressing fate is an alarming reminder of the grievous threat of unresolved inceldom. Back to 2044, after two attempts, Gabrielle is diagnosed as an outlier failing the purifying procedure. Then she again tries to reconnect with Louis in this timeline, who previously expresses his concerns about the DNA purification. Only it is all too late when Gabrielle realizes that Louis has already his emotions purged, snuffing her last chance to communicate with him on the strict human basis. THE BEAST culminates in Gabrielle’s desperate screaming, bringing about a Lynchian absurdity that serves up an outcry to a future where humanity would be dying a slow death. In both films, Bonello act like a merciless surgeon dissecting the hazards of our society with plumb dispassion, but in distinctive modalities. THE BEAST is, by turns, elegant, uncanny (a humanoid doll in the person of Guslagie Malanda is quite a knockout), tormenting and fatalistic, propped up by a career-best Seydoux effecting a heterogeneous selection of affect and quiddities; whereas NOCTURAMA is deceptively on cruise control when everything is in motion or everyone is anonymously spurred by a mission, clunky when acedia settles in. However, Bonello’s analytic capacity doesn’t really in fine fettle, he is more capable of highlighting his convictions than eloquently and instructively cobbling together a reflective yarn (the 1910 part in THE BEAST is tediously and mystifyingly patterned upon James’s original texts). In the event, the “extremity” in his works might well derive more from his pessimistic ideology about our species than from his ruthless methodology. referential entries: Bonello's SAINT LAURENT (2014, 7.1/10); Anne Fontaine's REINVENTING MARVIN (2017, 6.3/10); Bruno Dumont’s FRANCE (2021, 7.0/10). Title: NocturamaYear: 2016Country: FranceLanguage: French, Belgium, GermanyGenre: Drama, ThrillerDirector/Screenwriter/Music: Bertrand BonelloCinematography: Léo HinstinEditor: Fabrice RouaudCast:Finnegan OldfieldLaure ValentinelliHamza MezianiManal IssaMartin Petit-GuyotJamil McCravenIlias Le DoréRabah Nait OufellaVincent RottiersRobin GoldbronnLuis RegoHermine KaragheuzAdèle HaenelEric Herson-MacarelRating: 6.7/10
English Title: The BeastOriginal Title: La bêteYear: 2023Country: France, CanadaLanguage: French, EnglihsGenre: Drama, Romance, Sci-Fi Director: Bertrand BonelloScreenwriters: Bertrand Bonello, Guillaume Bréaud, Benjamin Charbitbased on the novella "The Beast in the Jungle" by Henry JamesMusic: Anna Bonello, Betrand BonelloCinematography: Josée DeshaiesEditor: Anita RothCast:Léa SeydouxGeorge MacKayGuslagie MalandaMartin ScaliDasha NekrasovaElina LöwensohnMarta Hoskins Kester LovelaceJulia FaureRating: 7.6/10
没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只看了法国版的《野兽》。
男主一世比一世让女主伤心失望。
第一世,虽说女主已婚,但是男主就是那种若即若离,不离开也不主动越雷池一步,逃跑的时候也一先一后,生怕死一起。
当然最后还是死在一起了。
两个人一起下去,齐心协力,未必不能举起那个门栓。
第二世, 男主说着用尽了一切办法泡妹子,却一言不发举枪就射,把妹子给崩了。
第三世, 妹子带着前两世爱情的记忆主动找到了男主。
男主却早已把自己的情感抹去得一干二净 或者其实,之前也并没有任何感情, 嘴上说着我爱你,不过是没有感情的我爱你。
和说早上好一样稀松平常。
归根结底,爱情不过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而,投射的对象不过是一只野兽。
很难期待这个野兽也会有相同的感情,用看待、对待爱人的目光和方式看向、对待自己。
在小雨里匆匆赶进美琪大戏院,第一次在戏院看戏,觉得很新鲜。
《野兽》的整体观影感受很愉悦。
首先,感谢蕾老师贡献了如此卓越的演技!
柔情的、癫狂的、痴迷的、如死灰的表情在她脸上流转变化,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我又变成幸福的女人。
“只有在梦里才能与他/她相恋”这句话本来以为是一句平平无奇谶语,但是电影做了很现代化的处理,Louis在第二世(?
)变成一个incel让人觉得太巧妙了,演得太好了,我都恍惚这还是他吗?
和他说法语穿西装举止翩翩判若两人。
此外,我印象中西方偏爱写“重生”(应该是耶稣的缘故),而“轮回”是很东方、很佛教的东西,这部电影说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映后散场我听见人群中调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想笑,但是确实是有种含蓄的奇异体验。
《野兽》本质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很好的揉杂了科幻和恐怖的元素,只是反复质疑科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这个点倒是有点吃腻了。
最后蕾老师跪地一怒吼,眼泪顺着流,“你已经接受净化了?!
”听着倒像是“你已经接受招安了?!
”拉扯之间很有张力,又像是话本里的故事。
我在雨里跑回家,像是在蕾老师的眼泪里狂奔。
将来完成时贝特朗·波尼洛《野兽》访谈Trois Couleurs 2024年2月刊原标题:Futur Antérieur采访者:Joséphine Leroy受访者:Bertrand Bonello翻译:Mavis校对:脆脆鲨 / Rosetta排版 / 唯唯封面设计 / 脆脆鲨全文约43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跌宕、激进、令人魂牵梦萦——贝特朗·波尼洛(Bertrand Bonello)的作品《野兽》(La Bête)是他迄今为止最大胆的一部电影,由迷人的蕾雅·赛杜(Léa Seydoux)倾情主演。
他带来了一部介于反乌托邦科幻和爱情片之间的作品。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害怕情感的消亡,而影片的灵感正是来自于此。
我们在导演的公寓里采访了他,了解了这部神秘作品背后的故事。
Joséphine Leroy:您对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 1903 年发表的小说《丛林猛兽》做了大胆的改编。
您的影片中还保留了哪些原著的内容?
Bertrand Bonello:核心论点保留了下来。
即,一个人拒绝爱,因为他确信、他预感一场灾难即将来临,然后他意识到这头即将出现的猛兽不过是他对爱的恐惧,但为时已晚。
(编者注:影片开始于2044年,在人工智能统治下的未来,每个人都被要求摆脱被视为危险的情感。
为此,由蕾雅·赛杜饰演的加布里埃尔必须回顾前世以“净化自己的DNA”。
每一世她都能再见到自己的挚爱路易[Louis])。
在影片开头那场漫长的舞会场景中(编者注:背景设定在1910年),四分之三的对白都出自亨利·詹姆斯,所有核心内容都在这里面。
之后,我就跳出了他的文本框架。
Joséphine Leroy:帕特里克·奇哈改编的《丛林猛兽》在去年八月上映。
您认为这本书在今天有何特别意义?
Bertrand Bonello:亨利·詹姆斯是一位杰出的灵魂雕塑家。
当我想拍一部情节剧时,我想到了这本书,因为书中爱的挫折是如此的美丽而悲惨。
如今,人们总说我们彼此紧密相连,但仍有一种可怕的孤独感弥漫其中。
这是一种类似于自我封闭、自恋、自我中心的感觉。
而爱是自我中心的反面,是自我的毫无保留。
这种感觉与当今时代产生了共鸣。
Joséphine Leroy:在《昏迷》(Coma,2022)中,您也讲述了当代人对情感、触觉和感观消失的恐惧,构想了新冠肺炎时期被隔离在家的少女们的日常生活。
IFOP(法国民意调查所)今年二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18至25岁的年轻人在2022年没有性伴侣。
这让您想到了什么?
Coma (2022)Bertrand Bonello:甚至有更广泛的运动主张无性(编者注:无性运动,人们声称自己缺乏甚至没有性欲)。
就年轻人而言,这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一方面是无性,另一方面又是约会软件、过度性行为……同时也存在更大的流动性。
我年轻的时候,人们告诉我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这句话给人梦想,给人渴望,让人向往可能,也向往不可能。
而今天20岁的年轻人,比如我的女儿,却是在“明天会比今天更糟”的观念之中长大的。
那么,这种观念打击了什么?
欲望,有时甚至是性欲。
这让年轻人无法做梦。
伴随他们成长的,是不断攀升的失业率、是恶劣的生态环境、是恐怖主义……他们还撞上了新冠,被告知要“待在家里”,而这正是该出去探索世界的年纪。
但矛盾的是,即使这一代人总是被告知未来会很艰难,他们也许反而没那么自私,也许会朝着正确的方向重新思考这个世界。
这是我唯一的希望,因为我们目前的处境有些危险。
Joséphine Leroy:您在片中重现了艾略特·罗杰(Elliot Rodger)的视频,他是一个自认为受到女性迫害的美国年轻罪犯。
他的故事最让您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Elliot RodgerBertrand Bonello:有一段视频的文本是我写的,但是他(编者注:乔治·麦凯扮演的路易)自我介绍的所有内容都与艾略特·罗杰的原话相同(编者注:这位年轻人将自己定义为“incel”,即在互联网上非常活跃的男性主义者,他们宣称自己是“非自愿独身者”,控诉女性对他们的处境负有责任;在2014年的伊斯拉维斯塔杀人案中,他造成六人死亡、十四人受伤,后自杀身亡)。
我自己永远也写不出这样的文本。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态度。
并不是他的所作所为多么像一个憎恨女性、大开杀戒的怪物,而是他自我呈现的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的一部分必须在美国拍摄。
因为这种呈现、这种语言是纯粹的美国的产物。
如果我自己来写这个角色的对白,我会想出更疯狂的东西。
他的文本,有一种让我恐惧的常态感。
那是一种令人惊愕的平淡。
Joséphine Leroy:就在这个“非自愿独身者”准备闯进加布里埃尔所住的房子时,她的电脑被黑客侵入,我们看到了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的电影《垃圾保险杆》(Trash Humpers)中的片段,影片中,纳什维尔游手好闲的居民戴着老人面具,摧毁了他们手边所有的东西。
这些画面有什么意义?
Bertrand Bonello:因为要用作弹出式广告,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能在三秒钟内让人感到不安的画面。
哈莫尼·科林有这种天赋——我不知道他怎么能创造出这样的画面。
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Joséphine Leroy:路易袭击加布里埃尔居住的别墅的过程,部分是通过小型监控摄像头捕捉到的,这使得这起杀女未遂案的暴力程度剧增。
在处理这个场景时,您考虑了哪些伦理问题?
Bertrand Bonello:在故事中,这部分设定在2014年。
如果剧情设定在2018年(编者注:即韦恩斯坦事件和#MeToo运动爆发一年后),我肯定不会这样安排这个情节。
《夜行盛宴》在影院上映时,我因为它描绘暴力和审美化暴力的方式而受到猛烈抨击——这是在影片上线网飞并对年轻人产生巨大影响之前(编者注:Nocturama,讲述年轻人在巴黎放置炸弹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上映,在2015年1月的袭击事件之后,引发了争议)。
我很难理解这种说法。
如果要拿我的电影来作这种比较的话,那么你也得攻击《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才对(编者注:这部1979年金棕榈奖获奖电影,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指导,将观众带入越南战争的地狱,展现了当时美军的暴行)。
Joséphine Leroy:影片中跨越时代的省略和交织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这基于一个周而复始、永生不朽的概念。
您是如何实现如此流畅的剪辑的?
Bertrand Bonello:主要是剧本太复杂了。
剪辑基本上遵循了剧本,我没有做太多重构。
相反,我从来没有改过这么多版剧本。
最后我大概改了二十五个版本。
这非常费力,用了一大堆按颜色分类的便利贴,想要在其中找到能产生共鸣的元素。
必须有某种近乎数学的东西,但又不能被察觉。
这就像一场游戏,有种趣味性在其中。
我觉得“周而复始”这个主题很不错。
这是尼采的观念。
Joséphine Leroy:在您的电影中,洋娃娃这一意象无处不在。
在《野兽》中,您展现了洋娃娃从蜡到塑料的物质变化过程。
是什么吸引了您?
Bertrand Bonello:我知道我用了很多遍,我得适可而止了!
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电影化的意象。
它有童趣的一面,也有恐怖的一面。
我喜欢这两种不同的特质。
你不知道洋娃娃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
突然之间,画面之外有了很多想象空间。
《野兽》中我最喜欢的场景之一,就是蕾雅·赛杜在茶室里扮演洋娃娃。
我觉得她演得特别好,既非常漂亮,又让人害怕,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La bête (2023)Joséphine Leroy:在未来的部分,古斯拉姬·马兰达(Guslagie Malanda,出演2022年爱丽丝·迪欧普的作品《圣奥梅尔》)扮演的是一种人工智能性玩偶,是人机交融的幻想的化身。
您是这样构想这个角色的吗?
Bertrand Bonello:是的,这种现象让人十分恐惧又十分着迷(编者注:“性爱人偶”流行于日本,是一种真人大小的硅胶娃娃,通常被单身男性用来满足他们的幻想)。
影片接近尾声时,在人类情感被抹杀的2044年,古斯拉姬·马兰达饰演的角色——一个洋娃娃,一个机器人——开始做梦,开始对加布里埃尔产生欲望。
她仿佛变得比人类更有人性。
Joséphine Leroy:就像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的《法兰西》(France,2021)一样,您的镜头也在端详蕾雅·赛杜的脸和身体——起初有一定的距离感,甚至是冷漠的,然后逐渐深入。
您是如何通过蕾雅·赛杜来达到这种效果的?
Bertrand Bonello:我影片的两小时二十五分钟都在拍她。
几乎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摄影机都对着她,而且常常是她一个人:2014年,她面对着电脑;2044年,她与人声互动……她被包围了。
在拍摄之前,蕾雅并不太了解这部电影。
我在自己的角落里构思剧本和分镜,然后她来到了片场。
虽然她不喜欢做准备,但她会在当下那一刻全情投入。
有时会有一些东西让她无法想象,而正是这些东西,这些汹涌澎湃的情绪,是极好的、是非理智的,必须捕捉到它们。
我拍的条数不多,所以必须去捕捉一些特别的东西。
Joséphine Leroy:这无疑是您在形式上最具野心的一部影片。
在制作过程中您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Bertrand Bonello:巨大的困难!
贾斯汀(编者注:Justin Taurand,本片的执行制片人)和我一直在努力争取不放弃任何东西。
我们从2020年开始为这部影片融资。
如果我想在今天拍摄这部影片,我做不到。
它成本太高,而且这样的自由度在现在的预算下已不可能实现。
它有一种“恐龙电影”的感觉,是当今制作中的一种失常。
我为影片申请了四次收入预付款(编者注: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每年都会根据申请材料挑选项目,并向其分配资金),但四次都被拒绝了。
他们不再资助这样的电影了。
而且自新冠疫情之后,影院观众人数减少,国家电影中心希望电影更加标准化,发行商也的顾虑更多了。
所以这部影片有点像是一种反抗,我认为这样的作品不会再有了。
Joséphine Leroy:您一直在努力创造感官影像,但与此同时,您似乎也越来越被像素化和碎片化的肉体所吸引。
您如何在影片中调和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
Bertrand Bonello:虚拟并不妨碍感官体验。
数字化的关系也是一种感官关系。
的确,影片中发生在2014年和2044年的场景需要一种混合的影像。
但我认为这并不矛盾。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感官体验,有时更加可怕。
我们被影像所侵袭。
那么在影像的洪流中,什么是电影影像呢?
它不一定是35毫米胶片的影像,它也可以是像素化的影像。
但是,是什么让它成为电影影像,而不是YouTube视频?
我对这种传播方式非常感兴趣。
我从2017年开始创作这部电影。
当时我以为人工智能要十五年后才会到来。
但今年,它已经成为最大的社会议题之一,也是最大的恐惧之一。
OpenAl的创始人之一萨姆·奥尔特曼(编者注:Sam Altman,2015年与埃隆·马斯克共同创立了这家公司)声称自己创造了“原子弹”(编者注:2023年5月,他在美国国会议员听证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是一项“类似于原子弹的巨大的技术进步,但其后果也会不断困扰着我们”)。
各国都在要求制定人工智能宪章(2023年11月,包括法国在内的18个国家签署了人工智能安全协议,编者注),美国还发生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罢工(2023年5月,美国作家协会开始举行剧作家罢工,后来演员工会SAG-AFTRA也加入了罢工行列。
此后,各大电影公司达成了协议。
编者注)……显然,这一切都将改变我们与影像的关系,我们将扪心自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影像。
这是一个令人痴迷的政治、伦理和道德问题。
Joséphine Leroy:在加布里埃尔和路易重逢的场景中,我们听到了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的歌曲《常青树》(Evergreen)。
那种情感瞬间让人难以自抑。
您是如何选中这首歌的?
Bertrand Bonello:这首歌的歌词讲述了一段历经岁月洗礼而重生的爱情,我觉得非常适合这部电影。
我很喜欢罗伊·奥比森。
他拥有天使般的嗓音。
我们甚至不知道他出生在哪里。
也许是在星星上?
Joséphine Leroy:《野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世界,在《蓝丝绒》(Blue Velvet,1987)中,他也使用了一首罗伊·奥比森的歌曲,《在梦里》(In Dreams)。
他对您来说是一位重要的电影人吗?
Blue Velvet (1986)Bertrand Bonello:我看过他的很多电影。
他有点像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是一位给你自由的导演。
在处理声音与影像的关系、感官体验、剪辑等方面,他们都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还有那种对现实的扭曲。
比如在《野兽》中,我将鸽子这种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动物变成了恐怖的事物,赋予它神话般的意味。
Joséphine Leroy: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2022年1月在滑雪事故中去世的加斯帕德·尤利尔。
路易一角本来由他饰演。
您当时是如何应对的?
Bertrand Bonello:加斯帕德去世那天,我们决定不取消也不推迟影片的拍摄,也不用法国演员,这样就不会有比较(编者注:乔治·麦凯最终扮演了这个角色)。
在那之后,我唯一的改动就是将1910年的部分改写成了双语版,我认为这非常好——在这场诱惑的游戏中,这创造了一种音乐性。
从别处找到的演员,也将电影带到了别处。
原文链接:https://www.troiscouleurs.fr/article/bertrand-bonello-interview-la-bete-lea-seydoux 全文完 往期推荐长评 | 多元的拟人,单义的人物字幕翻译 - 30 | 让-吕克·戈达尔《我们的音乐》2024戛纳评论 | 萧散的描摹:「转描」为《猫妖小杏》带来了什么?
其实,说故事是法国版的《三生三世》绝对是抬举了《三生三世》了。
《野兽》里头透露的主题,可不是什么《三生三世》可比的。
故事的时间线还是比较混乱的,不如捋一捋,从第一世开始说起。
女主,嫁了一个有钱人,自己认为是爱的。
可惜,在一次聚会上,女主找来找去,没找到自己的老公,却邂逅了翩翩公子。
在这个大胆的画展上,彼此大概都有点胆大了吧。
此后的日子,俩人也是经常见面。
那种从未有过的情愫,在俩人之间激荡。
这貌似也再俗套不过的桥段,没有太多的惊喜。
然而,古怪的事情来了。
女主貌似有一种看见未来的能力,她预见了巴黎水浸。
说实在的,在《巴黎深渊》里头,被老美黑了还不够,法国人自己黑起来,也真是能黑。
这神叨叨的事儿,女主去请教了神婆。
请注意,其实在三世里头,都有一个神婆的存在。
女主这“预见”的能力,于其说是“预见”,还不如理解为对未来的担忧。
如今,这种担忧,其实已经演变成焦灼。
女主的老公是做娃娃的,这天,女主准备带公子去自家工厂参观。
预见的巴黎水浸,成为真实。
请教了一下度娘,当年巴黎确实被水浸了。
这段历史,一直是法国人心中的梦魇。
估计,在整个故事里头,还有很多关于法国的历史隐约其中,有兴趣的,可以翻查一下。
故事里头的娃娃,也是重要道具,三世里头,也反复出现。
在三世里头,女主大概也是人偶,甚至在这一世,女主还真实模仿过人偶。
或许,我们都是人偶吧。
这一世,到此为止了。
俩人在工厂遭遇火灾,俩人选择游泳逃生,最终没逃得了。
一直纳闷,为什么他们选择了游泳逃生,那个火场看起来也不太猛烈,完全可以选择破窗逃生的呀,再不济,躲在水下,慢慢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或许,他们之间无望的爱情,选择“同日死”,也是一种抗争吧。
第二世。
女主是个模特+演员。
无实物表演,可以学习一下。
这里,提到了“野兽”。
但是,至于什么是“野兽”,故事其实也就是惊鸿一瞥。
导演给女主导的戏,最后在“现实”中成为“真实”。
戏里戏外,就有点分不清楚了。
这里,绝对不是植入广告,如果想看广告,不妨参考文章开始时的“强推”。
看来,植入这种事儿,也是“大势所趋”。
这一世的女主,虽然是个模特+演员,但还是得替有钱人看房子维持生活。
大概也是任人摆布的人偶,特别是在导演导戏时。
女主也有一个“高科技”的娃娃,放在电脑旁边,有事儿没事儿,女主也喜欢摆弄一下。
当然,女主也请教过一个“高科技”的神婆。
每一件事儿,都可以在前世找到对应。
这一世的公子,是个一直找不到女人的死宅。
夜未央,夜深沉,他找不到一个人。
于是,决定尾行女主。
上一世,他们邂逅在舞会。
这一世,他们相遇在舞厅。
不过,此时,他们两个人还没有真正相遇。
彼此,都在为“爱爱”这事儿发愁。
百无聊赖的女主,选择上网。
只是,这奇妙的网络,不仅有神婆,还有莫名其妙的弹窗,很快就占据了整个桌面。
像极了当下的流氓软件。
借此机会,法国人也没对老美客气,狠狠的黑了一把。
他们终于相遇了。
女主是因为地震跑出来。
公子是因为尾行。
在上一世,俩人遇到“自然灾害”时,可没什么好结果。
当天,女主就做了个“梦”,这个“梦”,大概对彼此都好吧。
公子也完结找不到女人的愤怒。
女主也遇见爱情。
可是,等女主睁开眼睛,却发现公子不是公子,而是隔壁老王。
这下,连屏幕外的观众也给吓着了吧。
女主,虽然一直在帮有钱人看房子,但大概自始至终,没有得到房主的信任。
任何风吹草动,都得打电话回来絮叨一番。
从这个层面来说,女主一直都是被“监控”的。
女主能表示的反抗,无非是打破有钱人家的“明代花瓶”而已。
不过,看起来女主打破的花瓶,不是明代的。
应该是地摊货。
如果不是剧组太敷衍,那就是有钱人冤了大头。
这一世,大概是和我等最贴近的一世。
我们能不能被不在场的东西吓到?
太能了。
完全不需要女主的演技,我们就能被吓到。
要论焦灼,大概没有哪个,能比我们这一代更焦虑的了。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害怕背后的那条鲨鱼,于是拼命的往前跑。
于是,这一天终于到来。
公子想着向人类复仇,首当其冲,就是女主。
公子那被过度精虫冲爆的头脑,决定拿所有金发女郎开刀。
这样的言辞,多多少少有点让人眼熟。
然而,这么个没救的家伙,却又貌似十分人间清醒的预见了人类的未来。
当公子潜入,女主遇见了导演说的“野兽”。
究竟是戏里戏外,完全分不清楚。
我们,大概也是按照剧本在按部就班的傀儡吧。
看得太清楚,大概就越痛苦。
于是,我们大可以想象公主和王子的美好结局。
然而,那一切,大概都只是想象。
现实残酷的真相,瞒也瞒不住。
前两世的故事讲完。
在那两世里,大家只不过普普通通的生活,没有前世的记忆困扰。
等到了距离文艺大年2046不久时,人类的未来已来。
女主被两世的记忆困扰,苦不堪言。
即便是成都这样宜居的城市,打麻将也不能消除女主的苦闷。
不过,在未来,一切皆有了可能。
人工智能大面积开发,已经不需要人类太聪明。
未来的人类,只需要做一些AI不能取代的事儿就行了。
关于未来职场规划,其实当下一些专家也提出了部分建议,AI不能取代的工作岗位可以了解一下。
关于未来,如何解决工作岗位危机这事儿,故事里头一点也没提。
大概人类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没有了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各种情绪病大概是奔袭而来。
女主的情绪病,大概就是其中一种。
为了解决精神空虚(胡思乱想)这个毛病,未来开发了一种技术。
你不是会想么,给你阉割掉不久好了么。
女主受不了这前世的纠葛,决定接受手术。
大部分“前世”的记忆,都是在这场手术中进行的闪回。
这个未来,人类出门都戴着类似口罩的物种,大街上人也相当稀少。
前两世的娃娃,已经进化成人工智能。
这一世,大概也不需要神婆,一切交给了AI。
人类的焦虑,大概也神奇消失了。
女主想要找回人类“史前”的热闹,也得去酒吧。
不过,这样的酒吧,也是人工智能给她安排好的。
酒吧外头的招牌,一直在变。
为什么是1972?
故事里头只是解释是因为音乐。
但这个解释,大概是一种掩饰。
翻看一下法国历史,1972年发生的事儿,可不小。
在酒吧,前世纠葛的公子,再次出现。
在未来,满足感的获取,需要通过“没有激情”。
这对浪漫的法国人而言,绝对是无法忍受的未来吧。
女主的手术并没有成功,0.7%的概率,偏偏就落到了女主的头上。
在未来一切和谐的社会,有一个人,竟然充满了焦虑,这完全的不符合主流。
甚至,连自我意识都不应该拥有。
女主,在经历一次一次的治疗。
物理的,心理的,能用的都用了。
但是,偏偏就还是惦记着DNA里头的那点事儿。
女主自己也在积极治疗的,毕竟,在一个群居的社会,被认定为异类,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但是,女主一次次在酒吧流连,酒吧的招牌却是一直在换。
她每去一次酒吧,大概就会被唤起一段历史。
时间定格在1963。
1963年,法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女主追求的自由人格,能不能得到呢?
在这个酒吧,女主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公子。
然而,当真相浮出水面,女主再次见到了“野兽”。
三生三世赛博格之梦里梦里见过你,没想到是用绿幕抠图的方式“再现”了《穆赫兰道》,三条时间线既是如梦似幻的机械造梦,又是精神分析的三重自我,到底离不开人与欲望的关系,是19世纪的禁欲,21世纪的纵欲,还是20年后的“自由意志选择”,编导完全用现代电影技术和当下互联网语言构建了角色的精神世界,创意够好,尤其是三个空间里彼此再现的场景,强迫症似的用英语法语重复确认着当下与自我。三个段落拍的水准各异,最好的是当下部分,全透视的房屋宛如在网上裸奔的你我,在外貌焦虑和意识形态极化的影响下,“男主”的自恋式厌女成为一种结果,其实还是对不同时代人精神状况的总结,占卜成为呼应《穆赫兰道》谜之入口的存在。但三条线给了导演足够多的时间去完善和设想关系的可能,过长的时长与过于严谨的对应还是给人一种过满过溢的无趣。
概念挺不错的,加一星,但进不去。整体是路易马勒+阿伦雷乃+卡拉克斯😂
#BJIFF2024#07 @天幕新彩云。4.5,好看,预期很高但片子抗住了,三世中不断重复着鸽子、娃娃、预言家的意象,非常工整,第二世的剧情及处理提供了心理惊悚片的观感。俗套的转世爱情故事却有着十分深邃的内核,关于情感、关于人性,并在最后一幕将遗憾完全直观化,烙印于心。蕾老师的表演又达到了新的高度。ps:片尾二维码竟然不需要🪜
讲得不清不楚的故事是很多人写小作文的最好题材。不喜欢这个故事
怀疑波尼洛只能在梦里拍好电影。coma应该是在梦里拍的,拍野兽的时候醒了
10++/10 #NYFF61 年代级作品。借由被动词化的“野兽”去呈现一种绝对的双重性和辩证性以高度复杂化“人”或“人性”: 野兽(欲望/爱)与被野兽(恐惧/尖叫),先验/超验与后设,闭上双眼(遗忘/被迫的遗忘)与睁开双眼(重置与反抗),操纵与被操纵。三段式的非线性结构相互缠绕相互论证相互补充,神圣车行似的对三种类型的杂糅(时代剧/惊悚/科幻),在那些看似重复的关于恐惧与爱的对话中找寻语言/肢体/面孔中的细微变动来构建令人着迷的复调与变奏,在那些相似的元素中寻找对媒介的批判性比对(传统的占卜人与线上占卜,陶瓷人偶与发声塑料人偶与人工智能,殉情与杀死与被杀死),且在工整互文对偶中保留原始的官能性的情感与偶发的想象与随机,而看似独立于三段之外的开头时绿幕之中的扮演或预演则更是近似于完美的序曲或导入。更是发人深省的警告:保持恐惧。
有一些瞬間其實很符合當下的感覺,但是大部分的距離都感覺好遠
第二段非常令人不安,因而非常好。其它两部分有些弱了。
过度运用蕾雅赛杜形象真的有点恶趣味
#SRIFF11# 观影过程很艰难,文本的解读困难加上导演花里胡哨的表达方式令人不适。乔治麦凯亲身示范发型对于男人的颜值有多重要。
这都在装什么逼,16:9和4:3的拍摄格式、英法语来回切换但毫无规律没有任何隐喻或时空时间线的指引。三段老套俗不可耐的故事套了个AI的壳子然后搞点儿混乱叙事和AI的隔空对话堆砌一下就觉得好赛博朋克了喔,毫无意义的长镜头怼脸拍赛杜也是醉了,我不是来看她动态写真的。类似片同等族群我之前给了一星fucking boring
26届上影节10。80届威尼斯主竞赛入围。看迷了。
科幻版“三生三世”。非线性地讲述了男女主的三世情缘:第一世情投意合却未成眷属;第二世仅仅是认识,蕾雅却死于乔治手下;第三世还没有开始相爱就戛然而止了。其实不管导演的手法多高,也不管这个未来世界的科幻背景,什么人工智能和净化人类DNA这些细节不用在意。我觉得重点是人真的会对另一个人产生这么浓烈的爱意,不管哪一世都会再次爱上,这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吧。不过,不管哪一世,他们两个人都没有真正在一起,特别是第二世,完全就是一个悲剧,这也是命中注定吧。
这要不是在电影院十分钟就切了…电影节凑热闹结束
When two people fall in love but can’t be together because there is always a beast. When you realize the beast is the fear of love, it’s too late. A haunting film with great actors
没才华的导演,又想炫技爱装比。老套的故事包装在诡异、混乱、莫名其妙的视听里。为了装比乱七八糟叠了各种效果、各种元素,想的到他们自己得意地解释的样子,但是全是直接拿来的,所以根本不搭,incel男主的自白vlog那段我真的会永远记得,太土。看完更烦法国导演了~
#BJIFF2024#第四场,我最近对讲这种情感的片子接受度好高啊(我他妈的蕾老师别美死我谢谢)
什么几把玩意儿,别跟我说电影节滤镜,身边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和退场“影迷”们,就是明证
导演有心探讨宏大命题却无力建构起与之相称的叙事逻辑,暂且不谈“通过追寻前世记忆来进行DNA净化以消除情绪”的悬浮设定,在此基础上,影片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均呈现出强烈的拼凑感,应接不暇的符号堆砌使本就离散的意义表达在充斥着噪音的话语空间中进一步失焦。导演对于装神弄鬼的痴迷倒是和前作zombi child一脉相承,但请原谅我过了四年仍旧无法接受这种堪比deciphering的观影体验。
#BJIFF2024# 仿佛看了一部短片拼贴,用尽各种一切现代技术的那种,感觉导演缺乏点想象力,只能用各种手段补上,像写论文没idea那就找最前沿的深度学习、大模型结合上。一星给蕾雅赛杜,一星给至少逻辑结构还算完整,但也就别碰瓷林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