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只猴子]看来,电影终究是要讲故事的,但是本片所讲述的故事甚至不是“寡淡”一词所能够忍受的——郊外,夜晚,政客塞维出了交通意外,撞死了一名路人,他把自己的司机从家里叫出来,求他帮忙背上黑锅,因为自己竞选在即,是不能吃官司,并允诺给一大笔钱,司机答应了,司机被判入狱一年。
司机的儿子总是找不到工作,还惦记着买车,于是他央求母亲去找政客,母亲去了,而政客这个时候刚刚在竞选中败下阵来……儿子发现了目前和政客的奸情。
司机出狱的时候,儿子开上了车去接他。
后来司机也发现了妻子红杏出墙的事情,最后儿子杀了政客,司机继续背黑锅。
这一家还有一个溺毙的小儿子,他经常在熏热的午后,出现在他的梦里。
新闻简报如果要用文字来复述这个被选择用电影来传递的故事,那么一定是伯恩哈德那种新闻简报式的极短篇,即便不是文字,[三只猴子]依然能够凭借光影提供那种傲岸的幽默感和低处诗意:人生所有的经历,复杂的言说欲望以及无边无际的主观体验最终都要让位于名言警句式的格言体总结报告,先是一个偶发事件破坏一个社会基本单元“家庭”的完整(现在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家庭,但是随着工业文明和计算机文明的发展,系统化生存变得越来越现实的时候,基本单位可能会变成其它的利益集团,“公司”就是选择之一,如同[三只猴子]这样的描述崩塌生活的文艺作品的出现,就是一批缓慢而笃定的先锋官),然后这个家庭的质变又反证了整个社会的不可信和魔幻一般的现实主义。
但是假如用甜蜜的、诱人的话语来构建这种迷失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会令人厌倦的,因为一旦如此这般像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结果一样,那么就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社会价值观,内省,或者,重新反省,那么[三只猴子]仅仅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模拟西方现代化算术的公众媒介产品,而不是现在表现的——在历史悠久的阿拉伯文明世界中迸发的作为文化一部分的电影作品。
[三只猴子]选用的视听手段不能说实验,但是的确背离了绝大多数的电影阅读习惯:平实的构图,及其简略的语言和动作,人物面部特写多于场面调度,中景,远景,和大量的空镜,听觉上几乎万籁俱寂,没有惯常意义上的冲突,但是这一切被那种近乎曝光不足的晕染摄影表现出来,偏黄的滤镜效果,归于厚重的油画质地,配合简洁的文本结构,达成了一种奇特而深远的效果;其中的面部特写,是我们久违了的伯格曼“面孔风暴”的“后现代”抒情重构。
至于片名“三只猴子”,大家都说是来自于日本谚语,捂着眼睛不看、捂着耳朵不听、捂着嘴巴不说的三只猴子,对于片中的主人公来说,要想在生活中执行这些古训,显然难如登天,与其说电影在讽喻“闭上眼睛见一切圆满,闭上耳朵听一切欢喜,闭上嘴巴说一切如意”,还不如说努里•比格•锡兰把片名从“白日梦”改成“三只猴子”其实是确认自己对于自身东方文化出身的一种自觉,在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这一和世界接榫的过程中,建立起对照文化“他者”的关系,电影终究不能刻在木板上,藏之名山,“生活”更加不能。
现实是人心的产物[三只猴子]并非单纯地指向新派电影方法,以及内心风暴,它还和故事发生地土耳其的当下现实息息相关。
土耳其99%的国民都信奉伊斯兰教,这一点在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就和土耳其的传统社会心理结构无关,片中唯一一个没有被人生负面情绪影响,始终遵照责任行事是司机,也就是父亲,[三只猴子]当中树立了一个卑微的传统的父亲形象,其所展现的导演的态度非常的暧昧,说不上批判或者不批判,也说不上特别亲昵,只是表现出对他愚昧而坚强的品格存在一种尊敬的可能;而那个引发所有矛盾的政客,也是父权的补充说明,只不过是以现代政治人物的面貌出现,这个人也看重家庭,但却表现出虚伪而骄横的政治家性格。
母亲的形象几乎可以看作土耳其女权的觉醒,她在丈夫入狱之后出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她甚至对那个政客表现出“爱”,母亲这个形象也可以看作是“土耳其”这个正在慢慢苏醒的古老国家的象征,她和三个男人(司机,政客,和儿子)的关系意义极其深远,司机为了改善她和儿子的生活而和政客做了交易,而她为了丈夫的假释和儿子的生活能够过的好一些,找到了那个正在参加民主选举的政客。
[三只猴子]正是土耳其这个国家现状的写照,而最终努里•比格•锡兰选择用东方式的谚语来为自己的作品命名,也表现的非常奇特,仿佛入世不成求出世一般。
土耳其的现实和中国的现实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比如都是古老民族与发展中国家现状,比如儿子代表的青年一代都穷极无聊,都有不上班的欲望,都有蒸腾的血气和强烈的物质渴望,以及拧巴的性格;可惜的是,中国还没有出现足以与[三只猴子]相类的电影,用一种不失尊严却又不属于西方主流语言系统的电影方法表现古老民族的现状。
努里•比格•锡兰显然是酷的,因为他选择了睁开眼睛看,竖起耳朵听,张嘴说,他看见了暗中被破坏的根基,看见了传统的信仰体系的分崩离析,并且毫不吝啬地不提供乌托邦秩序的前景幻想,然而归根结底他是承认人是值得怜悯的,[三只猴子]对人是否能被感动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正如锡兰本人选择固执的低成本、强硬的不与观众妥协的电影方法一样,他和它尊重人的欲望自由,这声音和电影的声音一样,不大,但是无比亲切,令人着迷。
看完电影也不明白为什么片名叫三只猴子 看了一些影评后明白了三只猴子的寓意 不看不听不说就是这家掩耳盗铃荒唐的故事影片画面很漂亮 特别是天空 绿树明亮而炙热 见不得光的事黑暗而沉重父亲帮即将步入政治圈的老板顶罪 漂亮的妻子知道选择不说 儿子不学无术用和母亲一起向老板要钱买车 而老板看上母亲和母亲有了见不得光的关系 儿子知道后也选择不给父亲说 本就畸形的关系在父亲出狱后达到了顶峰 母亲背叛了父亲儿子一事无成 还sha了老板 父亲用老板的找人为儿子顶罪如此结局 这一家人都是掩耳盗铃 看到的不说 不该看的看了 不该听的又听了 很有意思的一部片子
一切传统社会都是男权社会,特别在乎女性的贞操,性被提到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通奸被视为整个家族的耻辱。
由于我们也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我们对土耳其导演锡兰的《三个猴子》有更深的同情的理解。
如果在现代社会,那么电影中的事根本不会激起那一连串的悲剧反应,不过是家庭破裂,也许还是个中年女性重获爱情的浪漫故事。
但在土耳其,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一个三口之家,再加一个偷情者的老板,好象没有一个是坏人,大家都很无奈。
儿子发现了母亲与老板的奸情后,偷偷逃走,并在父亲面前掩饰,表明他并不想揭露这个事实。
父亲出狱后,发现了妻子的异常,也怀疑到了妻子与老板可能有关系,但他也不问。
老板怕事情败露,在父亲出狱后就断绝拒绝了与母亲的来往。
原来是一个可以掩盖过去的偷情,却因母亲对老板的感情,而无法收拾了。
为了家庭的平静,儿子杀了老板,母亲差点跳楼,父亲想去顶包。
由于最后由别人顶包,而避免了一场家庭的大悲剧。
从事前事后看,家中的三个人都想避免悲剧,但开始觉醒的女性的感情使得一切都无法避免。
导演确实拍得很细腻,儿子、父亲、母亲内心的挣扎表露得非常清晰,从而使这部电影有了感人的力量。
孟子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的意思就阐明,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向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
对于土耳其的电影,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就已经在各大电影节做过完美的诠释。
这部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的电影,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擦肩,实在可惜。
土耳其的本土导演NURI.BILGE.CEYLAN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近景,长镜头,局部的特写,大量镜头的淡入淡出,融入溶出展现了一个有关人性,有关政治,有关家庭的故事。
影片情景交融,以景喻情,在视觉受到强烈冲击的同时,心境也受到强烈的震撼。
电影的名字为“三只猴子”,日本宗教中有所谓《三猿像》,三只猴子分别捂耳,掩嘴,蒙眼,寓意不看,不听,不说。
想必是从儒家中过去的,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电影的主要人物仅围绕在一名政客与一个家庭,在镜头的化入,划出,略带含蓄的表现了人物之间的情理关系和内心的挣扎。
大量的室内近景,固定不动的摄影镜头,演员自然的出画,入画,张力十足。
在渲染人物内心的心理挣扎的时候,采用了大量的局部特写。
没有过分的人物冲突,却把整部影片的节奏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几场室外的戏份,主景点主要以远处的实景为主,闪烁的灯塔,天边的乌云,远处的草原,都在关键的时刻烘托了情感。
这部电影的亮点是在大量的影射的同时,依旧没有让人看到任何的希望。
只是一个个的轮回,没有终点。
电影的开篇就完成了一个有悖法律的交易,政客驾车撞人后找到了他的司机代罪,理由是自己要参加议员的竞选,并且他的司机顶替不会有人察觉,条件是司机9个月的牢狱出来后将得到政客的一大笔钱。
处理这段叙事的时候,摄影机主要以远处的实景为基调,闪烁灯光的灯塔就出现了2次,将两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随着闪烁而摇曳不定。
交易的顺利达成,却没有展现警察的介入,这也是对土耳其政治的影射。
这里是电影的第一个秘密。
司机进入监狱后,他的儿子一共去探望他两次,在这9个月的时间里,他的爱人没有去过一次,简单的铺垫了夫妻两人之间的感情,似乎在交易之前就已经暧昧甚少。
儿子赋闲在家没有工作,在与社会的边缘青年殴架受伤后,母亲于心不忍而找到政客渴望提前拿到一些钱帮助儿子买车拉人。
此时的政客应该是受到车祸的影响而竞选失败,在垂涎女人美丽的同时,而同司机的妻子发生了关系。
政客的事故,政客的风度,政客的处事,显然不是一个打工的普通主妇所能抗拒得了的,在政客的恭维之下,二人顺理成章的云雨,却被司机的儿子发现。
在处理这段的人物关系的时候,电影并没有着重展现冲突,只是演员的自然简短的对白和托以景物的烘托。
精明的政客只是通过司机爱人的手机的铃声就已经确信他的恭维将会成功,手机铃声的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导演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浓墨重彩的处理了司机爱人的铃音:“我希望你爱的人却不爱你,我希望你被爱所伤就像它伤害我一样,我希望你朝思暮想却无法重聚,就像我一直不得重聚,我希望你的心会被融化,就像蜡烛一样,我希望绝望总在你门前,就像奴隶一样守护你,我希望你的心被偷走,就像货架上的商品一样,我希望你在你的激情里被窒息”电影到此为止矛盾已经铺开,就在儿子第二次去探望父亲的时候,由于前夜的醉酒而导致在车站呕吐,在回家换衣服的时候,目睹了母亲与政客的云雨,这个时候,镜头却对向了一把刀,显然,后来我们知道这只是个伏笔。
电影中的第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冲突爆发,儿子厉声质问母亲,而母亲只是哭泣而没有承认,这也是影片的第二个秘密。
司机为政客工作过,显然他也会了解政客的为人,也依稀会有政客的圆滑与事故。
在与儿子简短的交涉之后,镜头特写了两人的脸部,司机对于爱人的出轨也已经略有洞察。
在拿到政客的钱后,母子二人没有对白,只是室内的近景,不动的物体来反衬彼此间矛盾的心理的关系,这个部分,最为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在儿子的似梦似醒之间一个男孩的身影瞬间入画,逐渐清晰,也是最为超现实的一幕,作为一部故事电影,这个超现实的镜头组无非是大胆的尝试,在唤了一句哥哥后,又瞬间消失,此时,我们知道了这个家庭的另外的秘密。
这段人物的心理矛盾已经过度到极致,知道秘密的人,拼命的保守着,是对是错。
谁也不清楚。
直到后来的家庭照片,以及司机出来后的第一件事就去墓前探望小儿子,和司机最后心理抉择的时候的小儿子的再度出现,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秘密,家里面无人提及,却已经深刻的烙印在每个人的心理,这也是影片的第三个秘密。
在司机从监狱里面出来后,政客断绝了与女人的关系,可是,殊不知女人已经身陷政客的情欲之中,显然,司机已经直到了自己的爱人与政客的关系,彼此间已经相当疏远,彼此间的对白充满着伤害和愤怒,影片的第二个冲突显现,女人在浴室洗澡,手机铃音二度想起,这组镜头步步紧逼,水声,铃声混为一体,紧凑,韵味十足。
司机最终接起了电话,矛盾再度激化,一个平凡的家庭已经不再是家庭了,儿子操守着不能告诉父亲的秘密,女人操守着不能告诉任何人的秘密,司机也没有把这层纸捅破,彼此之间的三只猴子,承受了太多的“三猿像”文化,女人在床上睡觉,而男人就去沙发,彼此间的隔阂已经不单是那些不能说的秘密了,司机从政客手里拿到了全额的钱,政客并没有扣除之前付给司机爱人的钱,这对司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显然,那些钱,是你的女人用她的身体换来的,政客在适当的时间退出了这个情欲的游戏,而女人不会,在家庭里面的层层隔阂之后,她把一切希望寄托于精明事故的政客身上,最傻的幻想,在政客的冷语相逼后,她的付出,她的尊严,都已经无处是从,殊不知,她已经爱上了政客,与其说是爱,倒不如是逃避,在这段冲突的表现手法上,依旧是采用大量的室外实景,远景的大海,天空都是阴翳的色彩,在女人苦苦的告白之时,一双眼睛正注视着发生的一切。
第四个难以切齿的秘密更加无力。
政客死了,与法国电影《别告诉任何人》同加拿大电影《边做边摄》如出一辙,为了家庭的尊严,真的会有人不惜做任何事情。
就在儿子告诉父母的真相之后,家庭并没有真正的团结起来,儿子做的事情尽管之前略有铺垫,但还是把情节推向了精彩 ,在第五个秘密揭开之时,摄影机先从近景开始,逐渐向远景过度,女人坐在房檐上,欲跳欲止,可能男人真的希望她跳下去,可是最终,他的一句:“下来吧,别傻了”,这就足够表现出他的豁达么?
男人想到了流浪汉,以政客的口吻达成了他们之间的交易,人都是自私的,最后的一个秘密来得更为深刻!
电影在最后景物镜头的处理上叹为观止,一望无际的大海,远处深邃的乌云,伴随着阵阵的雷雨之声,男人拿幽暗的眼神,电影嫣然落幕。
三只猴子,影片的三个人,他们失去的到底是什么,不得由知。
这部影片连续使用长镜、远景、自然声等是有其意的,因为它的主题是孤独!
没有耐心的观众或人生觉悟很低的人肯定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开场的时候,汽车上场,中间由火车来续场,剧终时人和自然、城市的新组合出现,导演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寓言式文艺片,《三只猴子》彰显了锡兰的作者风格,叙事较为沉闷,涵义却不乏味,因为片中的镜头都是带有情感的,用大量脸部特写和固定场景,以及鸟叫、雨滴等环境音描绘出人物的内心,冷峻之下躁动不已,色调忧郁,构图精致,每幅画面都美到让观众窒息,最后那一幕则太绝妙了,不禁令人陷入深思。
三只猴子,总让人联想到那个雕像,三只猴子分别捂住耳朵、嘴巴、眼睛。
父亲先是捂住耳朵,明明知道妻子出轨还一边一边的盘问,以及猛烈地想要追求一个确定的真相,而把自我判断抛诸脑后,他在意的是一锤定因的那个锤子,而不是“因”。
他要的只是自我的证明,即证明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我有理由去怪罪你,我有理由去难过去愤怒去找你发泄,他不会解决或者说没有能力问题的根源。
然后是母亲,母亲是捂住嘴巴,他在家里是很弱势的存在,包括在儿子面前,和在丈夫面前甚至最后在情人面前,他要做的都只是闭嘴,她没有所谓的话语权,连内心的想法都要用手机铃声来传达。
最后是儿子儿子是捂住眼睛,这一点在他和妈妈在沙发上看电视眼睛处痒并且伴有刺痛就可以看出来了,并且在偷窥自己的母亲和别的男人上床的时候通过门锁也是给了眼睛一个特写,他用眼睛观察到了一切却不能向任何人说明情况,特别是他的父亲,因为他要帮着他的母亲,他的眼睛失去了他本该具有的功能。
然后想说说锡兰的镜头,真的很公整,包括情绪的延宕,以及音不断画面切换的时间延宕转场,以及他很具有个人风格的我这里总结为【辽阔的狭窄空间】的镜头,这个镜头是锡兰的独特标志,这种大全景通常出现在锡兰的影片最后,因为加上整部作品剧情以及情感的铺垫才能真正的让我们知道这个镜头不只是用在开头的胶带环境的镜头。
像是在《冬眠》里的平原雪景(野梨树也是一样),很开阔的大全景,土耳其高原上下起雪来很辽阔的空间,但是雪景里一辆黄色的越野车驶过,整部《冬眠》的人物情绪都已经展示的七七八八,我们知道人们之间顾左右而言他的相互疏离,以及小资产阶级对于下层阶级的错误解读和狭义的爱情观,这次我读书很狭义的很窄的情感,原谅我不是很会用词。
所以越野车是辽阔的自然空间里的狭窄的情感空间。
当然《三只猴子》也是如此最后一个镜头男人站在天台上,大全景拍到天空变化乌云、闪电、下起雨来,然后结束,同样是很开阔的空间,然而依旧伴随着一个内心压抑的个体那就是男人,我们看过片子知道了他所经历的一系列,包括儿子的犯罪妻子的背叛以及牢狱之灾,他的内心是极为压抑的,狭窄的(并不是那个小气的意思),这也是辽阔自然景观中那个狭窄的心理空间。
关于锡兰电影中气候现象的变化我觉得是很精妙的,《冬眠》和《野梨树》,落幕时的雪景,《三只猴子》落幕时的暴雨,一场气候现象结束,意蕴悠长,雪和雨都下在观者的心里。
大量的虚焦及有源音效、犹如琥珀一般的滤镜效果、“三不猿”(三不猿,即三只分别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
不看、不聽、不說。
)的隐喻蒙太奇,时长109分钟的《三只猴子》残酷而又克制地向我们展现了人类灵魂的某一个侧面。
细说起来,导演已经在关于《三只猴子》的选题问题上做出了极为精彩的论述:“Today "Three Monkeys" is commonly used to describe someone who doesn't want to be involved in a situation, or someone willfully turning a blind eye to the immorality of an act in which they are involved. ”(摘自《Filmmaker》)正可谓中国的俗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其实所谓的道德隐喻,影片一开始就已经给出了交代。
一辆来车,面对被Servet撞倒在地的陌生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悄然驶过。
但是,当这样的“视若无睹”发生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影片的悲剧产生了。
Servet用一笔钱买通自己的司机Eyüp为自己背黑锅;Eyüp同样也用一笔钱买通茶馆的伙计Bayram为自己的儿子背黑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懦弱的,在面对“事若关己”的时候选择了逃避。
纵向来说,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在躲避(说谎),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与此同时,整部影片的封闭性结构也显现了出来,大雨起、大雨结,大有将渺小的人物置于浩大的自然环境之中。
雷声隆隆又与轰鸣的火车声形成对仗,一个是自然现象一个是现实现象,两者发出的巨大声响对于影片的主人公来说都是无力的。
父亲、妻子、儿子,纷纷走过震耳欲聋的隧道。
值得一提的是,《三只猴子》不仅在机位、长镜头、焦距的选择上独具匠心,更是在利用有源音效方面出类拔萃。
除了上文提到的雷声、火车轰鸣声、自然风在整部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漂浮的窗帘配合被放大的自然风声,人物的宿命感,仿佛流沙般脆弱。
显而易见,整部影片的通调,基本上讲是无力到近乎虚脱的。
这点,影片一上来的长达1分多钟的“瞌睡镜头”以及紧跟在后头的纵深镜头,表露无遗。
没有太多激烈的冲突(唯一的冲突就是Eyüp与妻子Hacer的“上床”);没有刺刀见红的暴力场面(儿子Ismail对官员Servet的残杀被完全省略);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场面(Eyüp在回避妻子自杀时的默默流泪),《三只猴子》非常克制地把控着人物的情绪以及观众的观影情绪。
于是,仿佛第三者姿态出现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承载了这份虚脱。
譬如:母亲与儿子的对话。
第一次,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一起吃饭;第二次,母亲等儿子晚归;第三次,两人一起看电视节目。
生活的琐碎与枯燥,强烈地压抑着人物的情绪。
虽然《三只猴子》的片名是一个寓言式的隐喻,但是整部影片并没有沦为教条的晦涩。
试看39分钟时,儿子Ismail对母亲Hacer和官员Servet通奸的偷窥镜头。
这里导演撇清了儿子的主观镜头,观众只能在钥匙孔里看到Ismail转动的眼球。
自然,“视若无睹”的“睹”成为了整部影片显性的隐喻主题。
到底谁在看?
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什么是他们刻意回避去看的?
对仗地说,我们可以从影片中两个穿梭在现实之中的超现实画面,透析“看”对于整部影片的调度作用。
其一,儿子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死去的兄弟(虚焦至实焦);其二,父亲背对死去的小儿子没有回头(固定机位、固定焦距)。
有趣的是,在父亲出狱之后,正是这父子两人结伴去“看”(上坟)了死去的小儿子。
直到影片结束前十分钟才出现的合影照片(父亲与两个年幼的儿子),其实早在影片一开始就已经挂在了房间的墙上。
说到道具的密度,除了挂在Eyüp一家墙上的合影照片,另一幅挂在墙上的油画,颇有讽刺效果。
正如前文所提,整部影片通透着无力、窒闷、颓唐的质感,恰恰墙上却挂着类同“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著名印象派画家,1830-1903年)”式样的印象派绘画。
自然、明亮、斑斓的油画,黑色幽默地对这个家庭的悲剧性命运开着小小的玩笑。
种种“看”来,《三只猴子》是一部非常耐看的电影,它的风格化、它的内敛克制、它的叙事结构,一个世俗的故事完美地倒影了人类中灵魂的某一个侧面(“This is a specific story created specially to be able to show certain aspects of human soul.”锡兰语)。
图文版:http://www.mtime.com/my/renzhi/blog/2744431/#Comment
《三只猴子》是一部土耳其电影,导演是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这部电影获得2008年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
一般来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这四类奖项是紧紧跟随的,除了最佳演员部分,很少影片会单单获得前面三项奖项中的一个,至少也会搭配一个演员奖项。
然而,《三只猴子》却只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这个事实暗暗指出这部电影的特色,可能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可能没有动人心弦的演出、可能没有雷霆万钧的时代意义,但导演的运镜方式、桥接手法,必然撼动了人心,至少跃动了专业的眼睛。
《三只猴子》开始于一场车祸,一个雨夜里,一个身躯躺卧在阴暗的路当中。
当一对男女记下车牌号码驱车离去后,一个男子的身影从尸体前方冒了出来。
这男子是萨维特,他刚刚撞了人,因为看见有车子开来,将自己隐藏在停在前方的车子边上,幸好那两个人因为担心不安全而没有下车,否则就会看到他这个肇事者。
萨维特掏出手机联络了他的司机。
他请求司机替他顶罪,因为他将要参加选举,因为他有钱确保司机家人的生活,因为他有办法让刑期降到最低。
这个司机的名字是尤波,他有个妻子和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儿子。
儿子伊斯梅尔没有工作,常常在外头晃荡,不时醉酒斗殴。
尤波入狱后,妻子海瑟为了让儿子打起精神,同意儿子的要求去找萨维特商量,看看是否可以预支些钱,毕竟萨维特答应要付钱让尤波顶罪坐牢的。
海瑟单独来到萨维特的办公室,坐下后说出她的来意后,萨维特直直盯着海瑟的双眼。
海瑟回到家后直绷着脸。
伊斯梅尔紧张地追问事情怎么样了,海瑟却不发一言,直到后来她才笑了出来,说他同意了。
某一天,伊斯梅尔从外头回来,进门前发现家里有些动静,他低下身子从钥匙孔向内窥望。
不久看见一个男人从家门口出来,径自走向停在路边的汽车,当那男人回头时,伊斯梅尔看见了他的长相,那是萨维特。
伊斯梅尔回家后质问母亲,说他都看见了。
海瑟为自己辩解,说萨维特只是来看看他们生活的情况,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那天晚上,伊斯梅尔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时,看见一个浑身湿透的男孩出现在眼前。
尤波坐牢期间,伊斯梅尔曾去看过父亲二、三次,不过他从未对父亲提起过任何事情。
9个月之后,伊斯梅尔去接父亲出狱。
当尤波看到伊斯梅尔开着一台小货车时,他问是谁去要的钱?
伊斯梅尔说是母亲去要的,但是她是应自己的要求而去的。
当尤波问为什么买车的事没有事先告诉他?
伊斯梅尔说是为了给他个惊喜。
尤波和伊斯梅尔去了墓园,两人并列站在一个坟墓前。
那应该是伊斯梅尔的弟弟的坟头。
家里的全家福照片中,父母身前是站着两个男孩的。
萨维特带着家人从家中出来,正当他打开车门准备上车时,他看见海瑟伫立在灌木丛后面,他急急地上了车。
尤波到家后,海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她却始终背对着尤波,假意忙着厨房的工作。
看得出来夫妻两人的感情不算好。
当海瑟在洗手间时,她那只放在背包里的手机响个不停。
尤波走进厨房时,听到了从手机传出的欢快情歌。
他将手机从海瑟的背包中掏出来,并在铃声第二次响起时,把电话接起来。
那头传来愤怒的话语,质问着:你疯了吗?
你跑到我家来干嘛?
这是个男人的声音,是一个尤波认得的男人的声音。
对方一听到尤波的声音,立刻就将电话给挂了。
尤波试图质问妻子,他将妻子摔到床上。
然而尽管两人都情绪非常激动,但是有些话就是说不出口。
尤波来到了萨维特的办公室。
当萨维特从抽屉取出一包钱递过来时,尤波问他是否将家里预支的钱扣掉了?
萨维特说那只是一点钱,在尤波为他付出这么多后,没有必要计较这些。
尤波看着萨维特,不发一言。
萨维特和海瑟同时来到了海边。
萨维特非常激动,责怪海瑟不应该给他打电话,更不该出现在他家门口,毕竟两人说好了当尤波出狱后,一切就该结束。
海瑟也很激动,她口口声声说她爱萨维特,不愿意就这样结束,她紧抓着他不断的祈求着。
但这样做只是让萨维特更生气,他一边推开海瑟,一边凶恶地叫嚣着。
两人不知道的是,有个人躲在一角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夜里,尤波独自蜷缩在客厅沙发上睡觉。
伊斯梅尔静静地穿过他身边走进房。
伊斯梅尔这才回到家。
天亮后,门上响起敲门声。
旋即,尤波和海瑟双双出现在警察局。
警察先是问尤波昨天是否和萨维特联络过,接着就提到海瑟和萨维特曾经以短信联系。
又是晚上了。
尤波独自躺在床上,他侧着身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之间一个小手臂从他身后伸了出来,环抱了他,然后这小手臂的主人下了床、走了出去。
海瑟独自坐在桌旁,伊斯梅尔走过来。
他低下身说:是我干的。
海瑟刚开始没太明白,但很快地,她听懂儿子在说什么,她露出了慌张的神情。
尤波走向天台,刚要踏上去,就看到妻子正坐在天台的围墙上,双脚跨在外面,身子慢慢倾向前,而天台下传来轰隆隆的火车声。
尤波看到这一幕后,立即将身子缩回,在黑暗中,将背脊紧紧地靠着墙壁,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脸上的神情既痛苦、又害怕。
接着就是尤波看见妻子和儿子面对面的坐在天台的桌子前。
当尤波知道儿子干了什么事后,他冲出门,在要下楼时,海瑟追了出来,问他要去哪里。
尤波回头吼了她,说要不她来处理,要不就闭嘴。
尤波站在警察局门口,紧盯着门内的灯光。
尤波家附近有个小餐厅。
有个乡下来的小伙子在那里帮忙。
这小伙子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
由于无依无靠,又经济拮据,店主人允许这小伙子夜里在店里打地铺。
在睡梦中,小伙子听见了尤波拍打店门和呼唤他名字的声音,于是他开门让尤波进来。
尤波和小伙子面对面地坐着,尤波说:你既没有家人,也没有地方可去,这样的生活毫无希望。
但是你还年轻,等你出来后,你可以得到一笔钱,这钱虽不是什么大钱,但足够你开家小店。
尤波又走到了天台,海瑟仍然坐在天台的围墙上。
海瑟回头看到尤波时,不由自主地笑了笑。
但这笑容马上就敛去,她又转头看着脚下,并将身子向前倾了些。
尤波终于说话了,他说:别傻了,下来吧。
<全剧终>对《三只猴子》的评价是两极化的,喜欢它的人,着迷于其中对长镜头和声效的运用,着迷于片子的暗沉抑郁气氛。
而讨厌它的人,厌恶片中模糊不清的意涵,厌恶导演小题大做的生活检视。
对于本片,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片名所指涉的为何物。
谁不听、谁不看、谁又不说?
其实《三只猴子》的片名是后来改的,原来并不是这个名字,因此无需刻意将内容与片名做一一的对应,只需取其大意即可。
由于《三只猴子》的对白极少,对人物剧情的交代也多有跳跃,加之片名特殊,因此每个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诠释也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这是在暗指土耳其社会的自我堕落,对找人顶罪这种行为默认不语。
有人认为片子分指儿子的不说,妻子的不听,和丈夫的不看,造就了家庭的分崩离析。
对此,我个人的观点相对简单,认为整部电影所要讲述的是父亲尤波的懦弱闪躲。
当老板萨斯特要他出面为车祸顶罪时,他沉默以对。
当大儿子因为弟弟的死亡而痛苦不堪、自甘堕落时,他沉默以对。
当妻子红杏出墙、老板背叛并羞辱他时,他沉默以对。
但全片在他看到妻子动念跳楼自杀时,发生了转折。
原来他仍是将自己藏起来,让恐惧和懦弱将自己湮灭。
但旋即导演一个跳接,给了尤波另一个结局。
他不再沉默,他加入儿子和妻子的对话中,得知儿子杀害了萨斯特,紧接着就出门准备为儿子顶罪。
此刻的他终于有勇气对妻子将心理话吼出来,虽然最终他还是没能走进警察局,但却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法(卫道人士可能觉得是很烂的方法)。
在他勇敢地面对了这一切后,导演让他再次回到天台、再次面对即将跳楼的妻子。
这次他不再是将自己隐身在黑暗中,而是跨步出到天台,他解开了所有的心结,得以面对妻子,并轻轻地说声没事了。
锡兰很匠气的一部,极简叙事的教科书。
锡兰是正儿八经好好讲故事的导演。
三只猴子——不听、不看、不说。
如这个故事一样含蓄沉默。
好多地方记不清了,记几处印象最深刻的/一开始 雨夜 发现车祸的路人把车开远 政客才从前景的暗处里缓缓出现 基调、故事背景 交代地相当简洁利落/两个房间 儿子在一个房间里问妈妈领结是否可以 妈妈不回答 而是小心翼翼关掉了房门 暗示秘密的发生/儿子回家 一声不吭走进自己房间 女人察觉到不对 打开房门 一脸血 电视机的一束光照到他的脸上/两处手机铃声形成巧妙对应:第一处是女人到政客的办公室里 手机响了 女人显露出慌张无措 (注意这个画面停留的时间很长 显得貌似很没必要 但其实不然)表现女人和“上等人”相处的受宠若惊(个人认为这个不足以成为女人最后莫名其妙爱上并离不开政客的铺垫 就只有这里我觉得有点bug) 第二处 女人洗澡时手机铃声响起 男人走进 停了 再次响起 接了 女人和政客的婚外情在这里就被发现了 两处铃声互文/男人看到女人在船边哭泣 欲跳河 躲到暗处的阴影中 再从阴影中出来时 女人在和儿子聊天 心事重重/留白与沉默 男人与女人发生争执 男人让女人跳下去 两人长达两分钟的沉默对视 男人说了一句 别做傻事 下来到那边去大远景和特写的切换精准 比如海滩边女人和政客大幅度动作的争执 这时就是大远景。
固定机位多 人物在画面里同时也是房间里进进出出 锡兰很擅长运用室内空间进行调度锡兰还把意象和故事线索的一部分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也就是那个成为超现实符号的“小男孩”——去世的小儿子并没有一开始就提起 而是在两处超现实中出现 临近结尾才告诉观众曾经是四口之家 这个处理真的挺妙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处理 声音:火车 铁轨轰鸣/飞鸟与乌鸦/静默无声 画面色彩:阴郁低沉 暴雨将至的低气压
http://axinlove.com/2009/02/three-monkeys/《Three Monkeys[三只猴子]》谚语的含义与引申义by @xinl.ve 090226玩笑一把,先:我国教育部对以下9个成语解释作出了正式的的纠正 ,现公之于众:1.【知书达礼】仅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2.【度日如年】特指当公务员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更多请搜索土耳其电影《Three Monkeys[三只猴子]》,借用流传于西方的谚语Three Wise Monkeys[三个智猴]的典故。
先找些资料解释下:The three wise monkeys (Japanese: 三猿, san’en or sanzaru, or 三匹の猿, sanbiki no saru, literally “three monkeys”) are a pictorial maxim. Together they embody the proverbial principle to “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 The three monkeys are Mizaru, covering his eyes, who sees no evil; Kikazaru, covering his ears, who hears no evil; and Iwazaru, covering his mouth, who speaks no evil.这段英译据说源于佛教训诫。
在日本一座幕府时代的寺院里,就有一尊名为“三个智猴”的雕像——一个双手捂眼做惨不忍睹状(see no evil)、一个双手捂嘴做噤若寒蝉状(speak no evil)、一个双手捂耳做置若罔闻状(hear no evil)。
对应着“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
”的中文翻译是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关于起源的争论,如“有学者认为,日本这尊雕像实则归功于中国高僧,正是由于高僧们东渡日本传播中国古文化,日本才有了“智猴”之说。
”—-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猴子在中国的语境里不外乎几种:“齐天大圣”一种,“猴子屁股坐不住”一种,“朝三暮四”一种,“抓耳挠腮坐立不安”也为一种。
原本考虑借用最后一种意思,确定文章题目是《挠人心的猴子》,有那么一点接近电影主题,但还不够契合。
搜索和IMDB的结合,谚语“三只智猴”的含义是“若要洁身,首先要远离邪恶”,而电影《Three Monkeys[三只猴子]》在这个语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发挥,引申意可能都不以确定,基本上颠覆后的再创作。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言,土耳其的工薪家庭困于生活时的无奈选择。
担任专职司机的父亲知晓了老板的交通肇事,未去检举,而听从其顶罪的安排(在这之前,还有路上经过的其它车辆,看到了因车祸而受伤的行人而未立即给予帮助的场景),此为视而不见。
原本外出的儿子,因事折返回家,听到母亲房间的异常声音,但没有现场揭穿,此为听而不闻。
基本确定另外的男人在父亲坐牢时和母亲有染,但探望父亲时,没有将真相告知父亲,即便监狱里的父亲觉得异常,此为知而不言。
主动与恶隔绝的原意,被发展为面对艰难和重责时的装聋作哑和不得不当其不存在。
困窘的生活,脆弱的家庭关系,善恶二分法下暂时只有父亲是清白的。
极度现实主义的电影里,出现猴子模样的小孩(夭折的另一孩子),走入儿子朦胧泪眼睛,也会把手缠过心绪难安的父亲肩头。
选择继续艰难的生活,还是一次畅快的分崩离析后争回面子?
明知生活不易的儿子,可以花大钱买一辆面子有光的汽车,做出杀死父母之间的第三者力求“表面上”解决问题也属正常。
普通人生活的悲剧,电影停留在这个时候,寒意和含义都足够深刻。
“智猴”的谚语里,其实还有第四只猴子。
Sometimes there is a fourth monkey depicted with the three others; the last one, Shizaru, symbolizes the principle of “do no evil”. He may be covering his abdomen or crotch, or just crossing his arms.子曰里也同样还有“非礼勿动”。
“勿作恶”,最为无辜和清白的父亲,为了拯救犯罪的儿子,寻找他人替儿子顶罪,与当时老板找他顶交通肇事罪一般。
“三只猴子”的谚语含义已经完备,新一轮的故事即将上演?
2008年第61届戛纳的最佳导演奖影片,代表土耳其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延续了艺术电影的漫长,电影的韵味不在视觉表现的故事,在平日生活场景后的思考。
连不上的官方网站:http://www.3monkeysmovie.com/Three.Monkeys.2008.LIMITED.DVDRip.XviD-AEN
故事有点狗血,风格有点匠气,但锡兰的构图实在太棒了,每个镜头都像含情凝视的双眼。片名有意思,日本三猿像没出场就已满满的存在感...
没有欣赏出哪里好 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看
「三不猿」,即三隻分别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意喻不看、不听与不说。
真是很不喜欢这一部,还是《远方》《小亚细亚往事》《五月碧云天》最佳。
镜头处理很有质感。锡兰应该尝试一下恐怖片
拍得倒算挺漂亮,不过略嫌刻意。
阴郁的色彩与光线,遍布锡兰的疏离感。几个关键事件,都以远景处理或干脆在画外,也贴合了片名的眼盲耳聋口哑。在惩奸除恶与助纣为虐间游离,同样的困惑如此熟悉。痛恨着不知悔改,最终还是选择了宽恕。剪辑稍有些凌乱,几处留白扩展了多样性思索,但也有混沌不详的瑕疵之憾。
如果倍速快进,大致就是一好莱坞片儿。我认为这样的片儿代表了一批所谓独立导演的风格,他们太专注于自己的个人感受,他们并不真正关注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对观众不够真诚,不够尊重。
导演的手法是没的说,但是不得不承认节奏太慢了,我几乎要睡着了
固步自封
这也算是“饱和式救援”吧,都在自作聪明,最后谁也没得逞。这片子除了影像风格,有啥值得吹的?意识流?自行脑补吧。
以开头结尾两个案件作为契机,来透视一个家庭的三个成员。人物之间的疏离和他们与观众之间的疏离相得益彰。其中父亲的被收买与收买别人完成了故事的轮回。
三个人的家庭关系很值得琢磨一番~~
冷峻的叙事语言加上大量的主观镜头充满压抑感
🙈🙉🙊不看不听不说,一家三口就这样憋成三只“猴子”,被困在如牢笼的局促房间内(从外看楼型狭窄,被铁道马路围住),尽管面前(窗外)是开阔大海,却迈不出那一步。披上惊悚犯罪外衣,锡兰讲的还是人的困境。由逃避问题开始,反应内心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压抑(乌云、雷声),困境不断外扩,直至爆发(杀人-暴雨)。但问题未解决,替罪羊模式传递,不仅家庭危机继续如多年前溺死的小儿子般阴魂不散,还将问题映射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家社会。视听太棒,影院看修复版太享受。|[20240319重看]再次确认真视听享受。叹服几处细节:儿子第二次探监被镜头置于铁丝网后,内心牢笼已成,也暗示后来情节;儿子撞见母亲偷情,风吹动案板上的刀,杀心起;手机铃声响起的声画错位;弟弟现身哥哥头上倒流的汗珠与丈夫幻觉妻子跳楼的鬼魅时刻。9/10
你说土耳其人从胸毛到脸毛都这么发达,拍起片子来怎么这么文绉绉呢?锡兰,我记住他的名字了,再也不会看他第三部片子了,实在是太——闷——了!!!!
摄影大赞,结尾的镜头牛大了。勿以恶小而为之,
画面感是我喜欢的。剧情不是我感冒的
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来到世界,却在现实的倾轧中苟活。土耳其电影不可小觑!戛纳最佳导演,发烧水准的摄像和录音!
摄影很不错,其他真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