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宁才
主演:娜仁花,图门巴雅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蒙语年份:2010
简介:60年代初,三千多名上海孤儿被大迁徒到内蒙古,琪琪格玛不顾丈夫的反对领养了珍珍和雨声。额吉的慈爱善良、草原上古老的劝奶歌,渐渐抚平了孤儿们幼小心灵上的伤痛使他们成为了真正的草原牧人。然而十几年后,他们亲生父母出现了,这些当年的孤儿们会如何做出他们的人生抉择呢?《额吉》在蒙语裡是母亲,蒙古人把草原也叫额吉。详细 >
不喜欢
旁白虽然遭很多人诟病,但是确实是牧区人长大又后学普通话的口音,还是比较真实的。倒是自己,看着看着……还没看完已经泪流满面莫名大哭,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想起了姥姥,想起了奶茶,还是最要命的蒙古人的质朴和善良,久违了吧
是个好题材,但我认为拍的不够。
梦中的草原,心爱的额吉。
宁导在民族电影导演中无疑是属于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之一。“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十个导演可能九个半都会采取相似的讲述方式。宁导的表现手法让《额吉》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片尾字幕表里发现了场记的名字是“娜仁花”,特意问了娜姐(影片主演),结果娜姐说其实是同名的一位场记姐姐,也是同样拥有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可惜英年早逝。“娜仁花”在蒙语里是“太阳花”的意思。影视是综合艺术,我希望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都能得到真正的尊重,这些付出也应该站到“太阳”底下。
主旋律的形式主义有点严重。把旁白适当处理一下会更好
善良包容的蒙古人民救助大城市被抛弃的孩子。意义大于形式
额吉,母亲。额吉,草原上的女人。额吉,脸上尽是沟壑但却包纳江河。额吉,是那黑暗中的闪烁的光,不断。
感天动地。
看之前没盼着这电影能有多好看 电影看完却被那淳朴细腻的情感深深触动
本身题材是不错的,但是情节连续性太差,叙事过于平淡。
电影中的额吉用她的人间大爱养育着这些并非亲生的孩子,教导他们如何去爱别人,汲取草原的灵性,成为一个心地宽广的人。影片不仅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也反映了当时内蒙古牧民无私收养这些孤儿,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博爱和善良。
作为同一题材的电影,本片比起尔冬升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厚重了许多,如果尔的版本是如同流行歌曲般的单一亲情线,而本片则繁复如古典音乐,涉及更深层次的人生与人性。其其格玛额吉有着坚定的人权思想,对人不分贵贱、不分信仰,她以坚定与对爱的信仰,用自己的微光温暖着世界,她养大的锡林夫自然是继承了她的精神,远离功利、忙碌、吞噬灵魂的现代文明,投身于朴拙、本真、尊重性灵的游牧文明…
全片几乎都是蒙古语对白 由此才更加觉得蒙古草原的牧民们收养这3000个语言不通的上海孤儿尤其艰难和不易 母亲(妈妈)是天底下所有人类的共同语言 这些孩子们在最初根本听不懂蒙语的时候 竟然自然而然就明白了额吉的意思 与其说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使然 倒不如说母爱能教化任何嗷嗷待哺的生灵 值得去一看
任脸上一年一年风吹的皱纹,善良的额吉永远是那么美丽
毕竟是相同题材,如果和尔导新片作对比的话,无疑从多个方面都碾压《海的尽头是草原》,片长还少了20多分钟。主创团队和主要演员都是实打实的蒙古族人,自然演技方面就浑然天成。情节设置做到了把一个集中的点讲透,就是草原母亲的奉献与付出。镜头语言也很熟练又老到,几个魔幻化的处理也很有韵味。如果对《海》片观感不佳,真的可以通过本片找补一下。
草原好美!
梦中的额吉
曾经乌达木唱梦中的额吉的时候我就被他那深邃的眼神与悠扬旋律感染了。那首歌很有感染力,马上带你去找寻自己的妈妈。这部电影同样也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看了22年的那部也是讲这件事情的电影,下面评论推荐的这部,但整体来说剧情有点零散,人物也不够饱满,尤其是男主,就挺莫名其妙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不喜欢
旁白虽然遭很多人诟病,但是确实是牧区人长大又后学普通话的口音,还是比较真实的。倒是自己,看着看着……还没看完已经泪流满面莫名大哭,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想起了姥姥,想起了奶茶,还是最要命的蒙古人的质朴和善良,久违了吧
是个好题材,但我认为拍的不够。
梦中的草原,心爱的额吉。
宁导在民族电影导演中无疑是属于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之一。“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十个导演可能九个半都会采取相似的讲述方式。宁导的表现手法让《额吉》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片尾字幕表里发现了场记的名字是“娜仁花”,特意问了娜姐(影片主演),结果娜姐说其实是同名的一位场记姐姐,也是同样拥有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可惜英年早逝。“娜仁花”在蒙语里是“太阳花”的意思。影视是综合艺术,我希望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都能得到真正的尊重,这些付出也应该站到“太阳”底下。
主旋律的形式主义有点严重。把旁白适当处理一下会更好
善良包容的蒙古人民救助大城市被抛弃的孩子。意义大于形式
额吉,母亲。额吉,草原上的女人。额吉,脸上尽是沟壑但却包纳江河。额吉,是那黑暗中的闪烁的光,不断。
感天动地。
看之前没盼着这电影能有多好看 电影看完却被那淳朴细腻的情感深深触动
本身题材是不错的,但是情节连续性太差,叙事过于平淡。
电影中的额吉用她的人间大爱养育着这些并非亲生的孩子,教导他们如何去爱别人,汲取草原的灵性,成为一个心地宽广的人。影片不仅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也反映了当时内蒙古牧民无私收养这些孤儿,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博爱和善良。
作为同一题材的电影,本片比起尔冬升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厚重了许多,如果尔的版本是如同流行歌曲般的单一亲情线,而本片则繁复如古典音乐,涉及更深层次的人生与人性。其其格玛额吉有着坚定的人权思想,对人不分贵贱、不分信仰,她以坚定与对爱的信仰,用自己的微光温暖着世界,她养大的锡林夫自然是继承了她的精神,远离功利、忙碌、吞噬灵魂的现代文明,投身于朴拙、本真、尊重性灵的游牧文明…
全片几乎都是蒙古语对白 由此才更加觉得蒙古草原的牧民们收养这3000个语言不通的上海孤儿尤其艰难和不易 母亲(妈妈)是天底下所有人类的共同语言 这些孩子们在最初根本听不懂蒙语的时候 竟然自然而然就明白了额吉的意思 与其说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使然 倒不如说母爱能教化任何嗷嗷待哺的生灵 值得去一看
任脸上一年一年风吹的皱纹,善良的额吉永远是那么美丽
毕竟是相同题材,如果和尔导新片作对比的话,无疑从多个方面都碾压《海的尽头是草原》,片长还少了20多分钟。主创团队和主要演员都是实打实的蒙古族人,自然演技方面就浑然天成。情节设置做到了把一个集中的点讲透,就是草原母亲的奉献与付出。镜头语言也很熟练又老到,几个魔幻化的处理也很有韵味。如果对《海》片观感不佳,真的可以通过本片找补一下。
草原好美!
梦中的额吉
曾经乌达木唱梦中的额吉的时候我就被他那深邃的眼神与悠扬旋律感染了。那首歌很有感染力,马上带你去找寻自己的妈妈。这部电影同样也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看了22年的那部也是讲这件事情的电影,下面评论推荐的这部,但整体来说剧情有点零散,人物也不够饱满,尤其是男主,就挺莫名其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