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剧情非常简单,留白也很多,所以评分不高意料之中。
女主演技张力太强了,感觉处处都是戏。
小羊崽艾达非常可爱啊,就真的,非常治愈,一点也不诡异,我不喜欢看见评论老说吃她。。。。
看着就想抱着她亲亲亲以及应该涉及到北欧神话了,我不太熟,但也应该和夺取与偿还的关系有关。
查了一下,应该就是以潘神的形象做打底,包括角色名的隐喻也很明显,Petur对应Pan,Maria对应Maria,Ada的词源搜了一下是希伯来语中的Adha,相关词组Eid al-Adha,宰牲节,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因为阿拉伯语与希伯来语同属于闪米特含米特语系,差不多是可以对应上的。
最后亨德尔的萨拉班德437出来,尘埃落定的终局。
人还是不要试图碰属于神的造物,隐隐约约有这个感觉。
我看讨论里有豆友说这是神话,的确,因为它留白太多,又非常简单,就像爸爸给羊崽讲的故事一样,从头到尾一根线,但却可以构建出很多解读。
今天聊聊冰岛 / 瑞典 / 波兰电影《羊崽》。
片名Dýrið / Lamb (2021),别名羊惧(港) / 羊懼(台)。
《羊崽》由最知名的擅长制作独立文艺电影的A24电影公司制作,讲了一个奇异故事。
影片入选2021年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被冰岛提交作为2022年第94届奥某卡奖“最佳国际故事片”奖项,从而获得广泛关注。
《羊崽》成为冰岛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仅在第一个周末就获得了超过百万美元的票房,在冰岛总票房达到267.6万美元。
在美国本土,《羊崽》和《007:无暇赴死》同期首映,也不落下风,成了美国影史上,观众最多的冰岛电影。
《羊崽》引人关注的地方不仅是小语种和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提名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港版译名《羊惧》。
这个信、达、不雅的译名很好地传递了影片主要内容,“羊”有关具体元素,“惧”有关整体感受,但连起来却成了另一个意思。
这个译名甚至引起一些人的抵制,做到话题性满满。
皮图尔(Pétur)和玛利亚(Maria)是生活在冰岛农村的一对夫妻。
他们早年丧女,和一群牧羊、一条狗、一只猫相依为命。
某天,一只母羊产下一个半人半羊的孩子。
皮图尔和玛利亚将这个孩子带回自己家,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
他们重新找回为生父母的快乐,却对逼近的危险一无所知。
夫妻俩亡女的名字叫艾达(Ada),捡到小羊人后,夫妻俩也给小羊人起名艾达。
被抢走孩子的母羊则表现出极大地不愿意,多次找上门来,想要要回自己的孩子。
玛利亚很强势地干掉了母羊,专心致志照顾小羊人。
与此同时,皮图尔的哥哥皮特前来借宿。
可以看出皮特以前和玛利亚有过十分亲密的关系,皮特看到弟弟家匪夷所思的事情后感到很诧异。
碍于没有话语权,皮特一番操作后悻悻离开。
玛利亚以为摆脱了母羊、皮特,获得了小羊人,可是没料到,属于她的失去环节才刚刚开始。
小羊人的生母是一只编号3115的母羊。
这里的3115指的是《耶利米》(Jeremiah)31:15部分。
31:15部分说的是,耶和华如此说,在拉玛听见号啕痛哭的声音,是拉结哭他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
(Thus says the Lord: "A voice is heard in Ramah, lamentation and bitter weeping. Rachel is weeping for her children; she refuses to be comforted for her children, because they are no more.)这个指的正是玛利亚和母羊3115的情况,她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女儿,玛利亚甚至失去了两次。
女主角玛利亚由劳米·拉佩斯(Noomi Rapace)扮演,她沉默中蕴含力量的气质就很适合这个角色。
本片也是她第一部说冰岛语的电影。
她小时候在冰岛生活,学会了冰岛语。
劳米·拉佩斯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专门在冰岛的一个农场呆了一段时间,甚至学会了帮助绵羊生产。
《羊崽》用一种极为缓慢的节奏,讲述了一个无尽索取被反噬的故事。
人类还是不要太贪心,即便自认为是高等生物,也不要对被奴役的生物无限索取。
表面看起来人类可以利用掌握的科技能力吊打地球上其他生物,奴役其他生物为自己服务。
而在人类认知所不及的地方,人类又处于绝对劣势。
或者换一个角度理解,人类在繁衍后代愈显颓势的情况下,外族生物强势入侵,产生了看似全新的杂交物种。
这就像一些低生育率又自诩人类文明之光的种族,他们渐渐丧失人口优势,却又不肯放弃既得利益,想要不断掠夺其他种族的后代为自己所用。
结果被外族教做人,重回一无所有的状态。
冰岛羊圈说因果,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本来以为是恐怖片的,抱着害怕又隐隐期待的心情看完的时候,有种失落的感觉。
但总体上我还是挺喜欢的,冷硬的山,缭绕的雾,既能利落干活又能安静读书的玛利亚...以上种种元素都很吸引我。
感觉影片中有种对人和动物的探讨,当我们把人类世界的违法犯罪行为施加到动物身上时,比如剪羊的耳朵,抢走羊的孩子,杀死一只羊,会有负罪感吗?
而当我看到这些情节的时候,我似乎也轻易地接受了主角们的行为,因为他们是专门养羊的,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日常小事罢了,可因为一件事情惯常发生,就不再对它加以审视,这样对吗?
电影中小羊和夫妇俩的温馨相处也表明,人和动物的感情是相通的,但当他们进行一些更为复杂的人类活动时,比如看球、听音乐、跳舞,小羊因理解不了而转身逃离,这又表明,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壁垒。
我觉得夫妇俩之所以一开始就接受半人半羊的存在并把它带回家养,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旷野之中,平时除了彼此,再没有可说话的人,在这种环境中,人的社会性不再占主导,与之相反的是“动物性”的频繁出现,所以他们接受了小羊并把它当做孩子养。
半人半羊的潘神最后时刻登场,杀死了丈夫,带走了女儿,给这部完全没有情节高潮的“悬疑片”画上句号。
这几乎是整部电影唯一突出的隐喻符号,暗示和潘神代表的含义有关。
比如在希腊神话里,潘神是牧神,庇佑羊群和牧羊人。
从这个角度看,失去女儿的女主从羊群那里得到一只美羊崽作为情感上的弥补是可以理解为牧神的礼物的。
但母羊却一直在讨要它的孩子,女主为了据为己有将其杀害,而这一幕又恰好被丈夫弟弟目睹。
从这一刻开始,我认为突然冒出的弟弟就和美羊崽有了隐秘的联系。
小叔子到来后,偷看女主洗澡,语言挑逗女主,近距离性骚扰,还有打鼓那段和音乐录像带都体现出他擅长音乐。
这两点又恰好和潘神在神话中的形象一致:懂音乐且好色。
而在传说中,潘神的求爱几乎都是失败的,它的引诱和追逐屡次被拒绝。
这一点和女主多次拒绝丈夫弟弟乃至最后把他关起来送走也相吻合。
而到了第三章,女主最终失去了一切,但她并未亲眼见证潘神夺走这一切的过程。
只是最后独立于旷野,茫然四顾,神情惶惑中带着些许不安。
这仿佛又暗合了潘神另一个含义:恐惧之神。
英文词汇panic(惊慌)即由Pan而来,指让人有一种凭空就会感受到恐惧战栗的魔力。
片尾冰岛几无人烟的荒原与冰岛长年缺乏日光的阴冷交叠,雾气迷蒙,风利似刃,这种被好像从未存在的事物撬动出的不安感被烘托到极致。
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一部影片,更像是一篇被影视化了的潘神神话。
所以被分成了三个章节,这三个章节并非是递进或者转折的情节,而有可能是对潘神不同形象的展现。
那丈夫为什么被杀掉呢?
我的猜想是丈夫未必被潘神所杀,也许是丈夫自杀,女主为了合理化丈夫的行为,幻想出潘神报复的可能。
也许艾达也从来没有存在过呢?
😏
一对夫妻,一个半羊半人的动物,在冰岛这个人烟稀少的荒原,引发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奇异之旅。
故事的发展让人惊讶,故事的结局更让人感叹不已。
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使得这对离群的夫妻接受这个半羊半人的生物,这还得从刚开始说起。
《羊崽》作为一部北欧小众电影,本篇主要讲述了一对远离人群居住在荒原上的夫妻,他们靠着养羊生活着,两个人之前有一个孩子,但是因为一些原因而失去。
因此,两个人的生活看似非常的充实,实际上却显得很乏味。
于是,两个人的热情全部倾注在农场,而这些羊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情感寄托。
有一天,一只母羊诞下了一只幼崽,这个幼崽有着羊的脑袋和人的身体,女人顿时觉得这是上天赐予自己的财富,于是,她夺走了幼崽,并将它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抚养。
男人一开始是不接受的,但拗不过女人且天长日久之后便也是接纳了这个“孩子”。
男人的哥哥来到了这个地方,他一开始也是无法容忍这个“孩子”,甚至一度想要杀掉这个孩子,但后来还是慢慢接受,直至离开。
正当哥哥离开后,这个宁静的地方却被彻底的破坏掉了。
《羊崽》用一种寓言的方式来解释了好几个问题,每个人从不同的方面去看,都会看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本片不限于一种思路,开放性的去看才是正解。
首先我们带入女人的视角,这是母爱,这是自私的掠夺。
我们可以从女人与男人关于过去的对话可看出,男人与女人之前是有一个孩子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孩子没了,女人一直耿耿于怀。
这个时候,羊崽的出现,女人顿觉这是上天的恩赐,自己失去的孩子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出现在自己面前。
因此,她觉得展示自己的母爱是唯一应对这种福利的好方式。
她开始了。
女人对于孩子并不仅仅是一种接纳,更是一种掠夺,因为孩子是母羊诞下的,却被女人用近乎掠夺的方式夺走,母羊多次来到女人窗前想要要回自己的幼崽,然而女人却残忍的杀害了母羊,从而达到了将羊崽据为己有的目的。
这里与之对应的是掠夺,这种掠夺上天的恩赐的行为也是本片最后女人失去了男人以及羊崽的开端。
女人除了掠夺之外,还有对于过去的耿耿于怀,沉溺于过去的人永远不会拥有未来,这一点在片中展现为当男人提到时空穿越的时候,女人想要回去,而男人则是畅想未来。
可想而知,过去对于女人产生了怎样大的阴影,而沉溺于过去无法自拔的女人自然无法正确的面对现在所拥有的。
因此,当上天降临了一个羊孩子,女人则认为这是上天对于自己沉溺于过去的褒奖,最终,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而酿成惨剧。
沉溺于过去的人无法拥有未来,因此,女人失去了羊孩,失去了男人。
换个角度来看,男人的角度是接受,而且是一种正常逻辑无法理喻的接受。
男人的哥哥来到这个农场时候的态度才是正常人的态度。
而男人一开始也是这种态度,但由于女人的态度非常暧昧,男人也只能顺从。
一味的听从女人的态度之后,男人丢掉了自己。
对于羊崽的接纳充分说明了男人默认了自己的孩子不属于自己这个事实。
而哥哥的出现以及后来的提醒,男人的回答却是,你不需要管我的事情。
男人因为这个态度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当女人将哥哥送走的时候,男人再一次感受到了背叛,而这一次的惩罚则是潘神开枪杀死了男人。
而潘神的形象可以是这个羊崽的真正主人,也可以是男人心中的心魔。
当看到自己喜欢的女人再一次背叛了自己(即使这可能是一种想象),然而自己却依旧是要收拾情敌的烂摊子(哥哥留下的拖拉机),这种压抑和打击之下,男人应有的情绪爆发了,最终,开枪自杀。
而哥哥可以作为男人跟女人各自代表的形象的分水岭。
哥哥一开始代表着理智,因为他看到这并不是一个孩子,而是畜生。
然而拗不过自己的弟弟以及自己的情人,哥哥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羊孩的存在,后来的哥哥以此为要挟想要跟女人发生关系,然而却被关了一夜。
他带着期许到来,然后带着失望离开,仿佛这一切可以置身事外。
事实上,除了他之外,所有的人都陷入到了自己的彀中。
这部奇幻电影的解读可以多方面进行,这就是本片的魅力,不论你是从哪一个方面解读这部电影,总是能找到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答案。
而羊在西方世界的指向是非常邪恶的。
羊孩的诞生源于一阵风吹过,而这股风之所以能在农场留下痕迹,还是要依赖居住在这里的两个人各自的心魔。
当他们被自己的性格以及经历所困,自然只会得到一种让自己无法接受的伤痛。
结合男人跟女人之前的枯燥的生活可知,封闭环境下,人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起来的后果确实很严重。
……你好,再见
1A24的邪典/恐怖电影基本离不开宗教和神话,例如《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女巫》《圣人莫德》《灯塔》。
这些电影的叙事策略背反套路,视觉审美独具一格,经过这些年的商业探索,已然发展出A24自己的套路。
反套路也是套路。
《羊崽》基本延续了A24的反套路,显得如此套路,却依然津津有味。
盖因观众苦市场套路久矣。
这就是A24的套路,做市场的反面。
多说一句,这种市场策略本身就很妖娆,刻进骨子里地邪。
2《羊崽》于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映,荣获“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原创奖”。
瓦尔迪马尔·约翰逊首次以导演身份,赢得圈内关注,可谓出师得利。
笔者不禁想起阿里·艾斯特。
当年,凭借《遗传厄运》,阿里·艾斯特横空出世,获得第22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处女作奖。
看上去,A24想再造新星,虽未复刻(达到)阿里·艾斯特的成功,但也小有收获。
本次,《羊崽》的恐怖成份减弱,悬疑色彩加重,宗教隐喻更深刻、直白。
3故事很简单。
冰岛的无人山谷里,一对夫妻过着游牧耕种的田园生活,这里景色优美,寂静辽阔。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堪比桃花源。
但是,自在的生存环境改不了局促的精神的状态。
夫妻二人因丧子之痛,生活凌乱,关系破碎,冰岛巍峨的雪山之下,埋葬深邃的情感。
而他们每天都要与此相处,忧伤是他们的生活背景,像山一样高大。
圣诞节来临的那天,命运带给他们惊喜。
一头母羊诞下了一个羊头人身的“孩子”,夫妻二人喜极而泣,这是上帝给他们的恩赐,拯救他们濒临崩溃的生活。
他们以亡女艾达的名字,命名羊孩。
这是幸福。
羊妈妈眼见自己的孩子被人类拐走,紧追不舍,终被女主枪杀。
男主的弟弟恰巧到来,认为这是畜生,且以女主杀羊为由要挟女主,终被女主送走。
短暂的快乐生活,引来了杀身之祸。
幸福招来恶魔。
羊孩的父亲黑羊人找了过来,枪杀男主,以报杀妻夺子之痛。
女主抱着丈夫的尸体中道痛哭,悲恸不止。
故事就此结束。
4简单的故事,来自宗教和神话隐喻。
在犹太教和基督宗教的传统里,羊代表着众生,牧羊人代表上帝/耶稣。
所谓牧师,原意就是牧羊人。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用法。
比如汉朝一州之长叫“牧”——冀州牧袁绍——,“牧”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统治者眼里,百姓类似牛羊,是畜生。
同时,羊这个动物,一体两面。
一面是温顺的草食动物,是被欺压的对象(冷知识:因为羊的温顺,古代极端环境下,常被用作泄欲工具);一面是魔鬼的化身,贪色淫乱,暴虐人间。
角作为符号,是生殖力的象征。
片中,男女主开着牧场,仿佛亚当夏娃一般,活在伊甸园中,他们统治者羊群,对羊而言,他们就是神,可随意处置羊群——所以,女主为了抢夺羊孩的抚养权,杀死母羊是完全合法的。
且,羊孩诞生于圣诞节,Christmas,耶稣诞生的日子。
本身具有救赎的意味,从这点上看,羊孩是纯洁的。
但是纯洁只是现象,是现象就会变化,纯洁的小羊浸淫世俗而长大,成为下一个“父亲”,一头黝黑、肮脏、可怖的大公羊。
5影片开始,就是公羊的视角。
处在发情期的公羊来到羊圈,随机找了头母羊。
这是羊淫乱的一面。
比如畜牧之神潘神就是羊的形象,性好女色,放纵情欲。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潘神的迷宫》刻画了栩栩如生的潘神。
羊又是恶魔。
羊的恶魔形象散落在各类典籍中,名目繁多,最著名的当数巴弗灭(Baphomet)。
1854年时法国的一个神秘学家Eliphas Levi写了一本书 Dogmas and Rituals of High Magic,书中就有以上这幅插图,并以“The Sabbatic Goat”安息日之羊作为它的别名。
这个形象流传深远。
撒旦教的倒五芒星标志也是羊头的形象。
有一种说法,这个虚构的恶魔实际上是暗指基督教当时最大的敌人伊斯兰教。
Baphomet就是默罕默德的一种变体写法“Baphomet'”—— Mahomet —— Muhammad。
若真如此,这就饶有兴味了。
开始阴谋论。
6男女主作为冰岛原住民,因为精神障碍,宁愿不生小孩,也要领养了异族的孩子(欧美人喜欢领养异族小孩,比如伍迪艾伦)。
而本土地广人稀,广阔的生存空间却无法繁衍自己的后代。
领养这个看似善意的举动,却引鬼上身,招来杀身之祸——欧洲人扮演者压迫者的角色,以暴力强行同化异族的孩子,认贼作父,又被循路而来的异族亲父反杀。
这仿佛是一出现代神话,诉说着当代预言:穆斯林作为外来者,挤压原住民的生存空间,原住民精神空虚,毫无招架之力,面临腾笼换鸟的生存危机。
影片结尾引人遐想,女主眼神刚毅,看向院方,而在不远处的某个角落中,羊孩慢慢长大,他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侵入牧羊人的领地。
在牧羊人的后院,母羊诞下新的异族神子。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今天,咱们就再来聊一部戛纳获奖影片。
有人形容它是R级悬疑恐怖惊悚伦理片,我看完后的感受却是“啊?
这……”,请自动脑补表情包。
羊崽
这是一部来自冰岛的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了原创奖,片名和海报都表明它所讲的与羊崽有关。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在可可托海,不对,是在冰岛某地牧羊的夫妇。
夫妻俩虽然没有儿女,但是猫狗双全,平日里没啥事,就是除草喂羊,招猫逗狗。
最近这段时间是圣诞节。
在这耶稣诞生的日子,母羊们也一个接一个地生下了羊崽,夫妻俩盘算着今年这收益应该不错。
奇怪的是,所有的小羊崽中,有一只从出生开始就被他们特殊照顾。
别的小羊崽都是常规操作,生出来了跟着羊妈妈一起养就完了。
但这一只,他们不仅抱进了房间,披上了毛毯,还给人家弄了个小床,用奶瓶喂奶,每天抱着哄着。
别误会,他们可不是心血来潮,突然想弄只羊做宠物。
他们是真把这只小羊崽当孩子来养,时时刻刻放在眼么前,生怕有什么闪失,还给人家起了个艾达的名字。
这夫妻俩莫不是魔怔了?
非也。
原来,艾达并非一般的小羊崽,她有着羊首人身,按性别来看是人家是女孩子,名副其实的美羊羊。
在夫妻俩看来,这就是上帝显灵了,发现他们俩无儿无女,于是便送来这么个小棉袄,成全他们。
所以,他们对而言,艾达就是女儿一般,必须得悉心呵护着。
然而,他们两个是高兴了,但有一个家伙却不乐意了。
谁呢?
艾达的亲生母亲羊妈妈。
一次,趁着夫妻俩不注意,羊妈妈直接把艾达拐到了大山深处,害得夫妻俩废了好一阵子工夫才把艾达找回来。
对此,羊妈妈自然是不甘心的,明明是我生的宝宝,怎么就成你们的了?
它愤恨,不甘,却无可奈何。
于是,它开始躲在屋子外面偷偷关注。
不久之后终于有一天,妻子拿起枪干掉了羊妈妈,然后挖坑把它给埋在了土地里。
这一幕,被一个男人所看到。
这个男人不是外人,而是刚刚从外地回来的丈夫的兄弟皮特。
皮特见夫妻俩对艾达视如己出,整得和真事似的非常不屑,动不动就拿艾达取乐。
有一次,他还直接用草来喂艾达,当场就把丈夫惹怒了。
一段时间后,皮特终于开始像对艾达像对待孩子一样,没事还会带着艾达出去玩。
这可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对艾达改观了。
打从来到夫妻俩家后,皮特就忍不住在言语举止上调戏妻子,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以前应该有故事。
但此时的妻子,面对456的皮特懒得理会,根本不想和他再发生啥。
前面提到,皮特在回来的时候看到了妻子杀掉羊妈妈。
所以,他和艾达混熟其实有这样一个目的,那就是以告诉艾达她的生母被妻子所杀作为要挟,让妻子和自己下个象棋。
面对这种状况,妻子只能表面上同意了皮特的要求,然后趁着皮特亲得正来劲,一把将他推出门外。
最后,眼瞅着从妻子这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小欢喜,皮特选择了离开,而开车送他走的,正是妻子。
想着摆脱了皮特,一家三口终于可以过幸福小日子了,妻子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结果没承想,当她赶回家时,艾达不知去向,丈夫则遭到枪击倒在地上。
她流着泪水无助地四处张望,可是什么人也看不到。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在妻子送皮特的这段时间,丈夫带着艾达到山上溜达。
就在这时,一个羊头人身的男子突然出现一枪打中了他,带走了艾达。
以上就是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
听完之后,你是不是有种WTF的感觉?
有就对了。
和《钛》一样,《羊崽》也是一部需要观众调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甚至是宗教理论来解(脑)读(补)出其中内涵的影片。
比起《钛》来说,《羊崽》的观感更加晦涩,而且没有那么直观的视觉刺激。
大尺度场面倒也不是没有,但传递出的效果,就真的如这片的整体气质一样,透露着阴冷与压抑。
就表象来看,《羊崽》所反映的主题其实并不复杂。
大体上就是借助一个寓言般的故事警示人类,对自然万物无止境索取必将会招致灾难,酿成无法承担的苦果。
影片中的夫妻两,明明生活的也算不错了,可是他们仍旧贪婪不止,不仅要霸占羊妈妈的孩子,为了以绝后患还杀掉了羊妈妈。
这种残忍,刚刚好与结尾处丈夫的死相对应,你看不到羊妈妈的心碎和愤怒,但当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是不是就有了切肤之痛了?
同样的,影片中的一些片段,比如割草、用钳子夹断羊的耳朵打上编号,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完全就不是问题。
但如果带入到青草、小羊的角色中去,那种残忍与血腥,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了,假如我们有着过于脱离客观现实的“圣母心”,那么恐怕人类只有自绝于天地才能拯救万物苍生了。
影片要表达的自然不是这种极端化的思维,它的重点还是希望人们能够反省自身,对自然万物永远保持敬畏,去寻求一种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友善的可能。
从族群角度来看,影片所影射的是强势族群对弱势族群的殖民掠夺和残酷剥削。
夫妻俩和羊,分别对应的是剥削与被剥削的群体。
艾达的出现,以及夫妻俩对艾达的掠夺抚养,比如教她像人类一样进行吃饭走路等活动,所象征的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规训改造。
这种“统治术”尽管看上去很有效,但却不能真正弥合族群间的裂缝,更无法抹除某个族群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在片中,艾达曾通过水面、镜子意识到自己和人类并不一样,并在一幅画上看到了自己的同类,画上是一群羊正被人类放养。
这里所隐喻的正是某个族群被另一个族群所奴役的屈辱历史,不用我说,大家都懂。
设想一下,如果不是艾达被羊男带走,等她长大成人后,可能会发生什么?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情感伦理层面来分析这部电影。
夫妻俩为什么没有孩子?
虽然影片中并没有明说,但里面有这样几个剧情安排。
先是艾达出现后,妻子开始展露笑容,而丈夫则一个人抹泪痛哭。
后来在杀掉羊妈妈后,妻子从艾达那里收获了不少为人母的快乐。
不久后,她来到了一个坟墓前,再不久后,她又第一次在丈夫怀里甜蜜微笑,第一次和丈夫在片中打扑克。
这些情节暗示着,夫妻俩曾经有过一个孩子,孩子的不幸丧命让两人陷入痛苦之中始终走不出来,直到艾达的出现,他们才渐渐弥合心灵的创伤。
如果你觉得这些论据不够,那么在影片开头,还有一段两人关于时空穿梭的对话。
当时妻子说“我觉得只能做到回到过去”,而丈夫也应和表示那倒是。
这显然是在暗示妻子对于过去的眷恋。
所以过去有什么呢?
联系各种线索来看,不就应该是孩子么?
更进一步讲,关于孩子的死,关于过去,还有可能与皮特有关,只是这样解读就过于依靠脑补了,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
更多可以引申出的“深意”,我就不讲了,因为,没意义。
总的来说,这部《羊崽》对于大多数观众相当不友好,台词情节简单、节奏缓慢、表意晦涩,故事稀碎,却私货一堆。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在某瓣还是IMDB上,影片的评分都低到没眼看的原因所在。
说实在的,想要表达复杂深刻的主题,想要探索影像的更多可能,这些都没有错,也是电影人应有的职业追求。
但是,如果为了深刻而深刻,为了艺术而艺术,刻意把一个故事搞得费解到让人丧失兴趣,那么影片也就成为了导演和理论派的自嗨式刻奇。
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怪不得别人。
就像本片,明明半小时就能讲完的事,却非得弄成将近两个小时的长片,而且故事还讲得云山雾罩,你叫一头雾水的观众怎么买账?
观众不买账,那你想要传播的价值和理念,又如何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呢?
这恐怕不是一句“垃圾观众太多”就能解决的吧。
很多时候,真的,大可不必。
能够在戛纳获奖,这部《羊崽》自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烂片”。
抛开隐晦的故事和主题,它仍然有着“好看”的一面。
比如,它的氛围营造特别到位。
冰雪交加寒风刺骨,广阔天地烟雾萦绕,当颇有灵性的羊注视你的时候,那种神秘、可怕、未知、恐惧,真的能够将人带入其中。
再比如,大量的远景,大量的固定镜头和缓慢移动镜头,让平静的叙事中透着无以名状的压抑,把人类的渺小与孱弱暴露无疑。
除此之外,片中的所有动物也都可爱到过分,让人忍不住想要跳到里面撸上一把,特别是小羊崽艾达,真的能看得人心要融化了。
就凭这一点,哪怕你看不懂这片,也不想知道它到底要说什么,刷上一遍其实也并不亏。
没办法,谁让我们对萌萌的小动物毫无抵抗力呢!
今天就说到这里!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不管影评怎么潘神,怎么北欧,什么隐喻等等。
都逃不过一个叙事乏力的事实。
电影的节奏很不好,很多的费戏。
节奏慢不说,还玩票。
要不是看在这个导演挺懂画面颜色和构图,2星都给不上。
这个小羊人和这对夫妇其实就够个电影了,再加个养大伯子的费戏,实在是不可理喻。
那有没有他,当什么事呢?
脱离这个三角恋的线。
跟这个潘神的主线几乎没有关系。
唯一的优点就是画面。
找的地方好,用广角拍出来,真的盖。
群山之间的一栋小房子。
定格的窗框,自然的斑驳。
充满了时间的印记。
清晰可见群山顶的雾气云层。
住在这里一定是很悠远惬意的。
除了放羊就是种地。
去趟镇里赶集都费劲。
伦理暗喻片。
以为是上帝的恩赐,其实只是外邦异族的意外入侵而已。
以为站在制高点,可以左右其它族群的情感,没想到被外族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是极大的讽刺。
我想电影想反映应该就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共生,不需偏颇,不需不屑,毕竟万物有灵,有心的伤害总觉得充满了私心和强权,不可取。
男女主一起生活在一个农场畜牧着一群羊,修养工作就是开垦土地,养着羊。
一次他们在与给一只羊接生时,发现生出来的羊宝宝是羊头人身,于是女主就以为这是上天给予的礼物,把它抱了回去,当婴儿一样抚养。
男主一开始接受不了,但是在慢慢的生活里,他也开始慢慢的接受了这样的生活。
一次,在外闯荡的男主哥哥突然回来,打乱了他们的生活,首先是对羊宝宝满是质疑,但是当男主告诉他,他可以住下来,但是不要打乱他们的生活后,他也开始慢慢接受羊宝宝。
但是当他说出他看到女主枪杀羊宝宝的母亲时,女主毅然把和她暧昧不清的男主弟弟送走了。
但是就在她回来的时候,男主被一个羊头人身的怪物枪杀,并带走了羊宝宝……北欧的山区景色如梦如幻,万里如洗,纯洁安宁,真是一方养人的沃土,让人心向往之。
山坡上偶然灵魂的好多小墓碑,应该是男女主夭折的小孩吧,女主深情地祭拜,并要羊宝宝也祭拜一下,应该是个重要的地方,不难猜,虽然影片没有重点说。
女主野蛮地杀死母羊,我觉得有点不应该,换位思考就不会这么做,毕竟母羊也是护犊情深啊!
还有男主的哥哥本来要射杀羊宝宝的,后来为什么没有动手?
难道是羊宝宝太可爱了,下不了手,还是因为什么?
不过这个羊宝宝是做得蛮可爱的,好像一只是手,一只还是蹄子,虽然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是演得很可爱,真心不错。
男女主角最开始提到时间机器,是双重暗示,一是他们的孩子已经死了,希望有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扫墓-艾达),二是最后的大羊男其实就是未来的美羊羊,穿越回来杀仇人父母,完成时间闭环(可以仔细观察大羊男握枪的爪子)。
根本不是什么杀我妻子抢我孩子。
其次,美羊羊其实是男主啪母羊生下的。
中间有段独处的时间。
画面够孤独够清冷。痛失爱女的夫妻,得到了一个半羊半人的新女儿,将所有爱移植到它的身上。全程看得懵,等结束了,谜底也晦涩难懂。当成悬疑故事来看还是蛮有吸引力的。你杀了我羊老婆,我就杀你老公,一命抵一命。
怎么做到无聊与有趣共存的?可能因为羊仔可爱吧
故弄玄虚。
广角高纬度风景里的苦羊羊和灰太狼,被盯梢的恐怖视野还是很不错,结合上惊悚感的空灵配乐,硬是把出其不意、又可以勉强拔高主题的答案,藏到了最后。本以为片子能牛逼到完全不用动画特效,就通过羊头人身的镜头切换,完成整个故事呢。
这么低的评分震惊我了,这种娓娓道来的“慢”个人还是挺喜欢的。抛开事后被科普了小到三角恋大到人类种族甚至人与自然的矛盾引申不说,观影过程中低俗的我其实结尾之前一直有点怀疑影片暗示丈夫和羊有一腿(我有罪)而妻子这么顺滑接受了羊崽崽看来也未必是坚信生殖隔离而是跟大伯哥不清不楚,甚至以为是不是要来个混乱伦理戏码了(我庸俗,怎么就忘了这是性冷淡冰岛电影不是开脑洞法国电影了)。直到最后真相大白,从代孕母羊到可爱狗狗到清白包容的丈夫,死的全是最无辜的角色,从结局讲,报复论似乎也没太报复对地方…肤浅的我因为这心目中直降一星,这点会不会也是总评分这么低的原因之一呢~另从冰岛毛衣的图案从《公羊》到《羊崽》都没换过,真是相当单一的生活了,哈哈哈哈~
5.5/10 什么也不说了,点几串羊肉串吧
羊仔真的乖萌,女主弹的那段钢琴很美,神来之笔
冰岛新浪潮的调调,几乎所有的设计都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可解读的文本,影像太实,表达也不新鲜。
哥哥的角色,不清楚对影片表达有什么用处。个人感觉,羊崽在电视中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人们,随后望向镜子的镜头,暗示了羊崽最后被带走。PS结尾曲是巴林林登的主题曲?
做作,为何怎,隐喻又如何
台灣翻成羊懼真的好神經哈哈哈哈but 花惹發!!! 花惹發!!! 而且看演員表表示那個東西是Ingvar演的嗎...(瞠目結舌)// 越來越明白那種對冰島或其他北國這樣的著迷除了那種陌生感, 風景語言人文之外,許多情感層面更深不見底的異化其實就是一種現實的魔幻
【3.0】为了获得羊崽的抚养权,女主角击毙了羊崽的生母。抛开人对大自然得寸进尺毫无感激的索取的批判,倘若把羊看作是不同人种或社群的比喻,影片亦可视为一部蕴含了种族/社群仇恨的社会寓言。这个剧本的优势即在于,极简、留白解放了情节的释义。但不管是从何种角度阐释,羊崽的“羊头人身”都毫无疑问是影片的最大败笔,只有以羊崽的“正常”为前提,这出寓言才能完美地写就。
人与自然诡异的关系,在冰岛与世隔绝的氛围中浑然天成。导演不给出详尽解释,只竭力烘托凄冷氛围,让人脊背发凉。
这是个什么东西,简直是我的视觉恐惧点!(◎_◎;)
确实是A24会喜欢的风格,女主角中途还给羊崽戴了一个花环,瞬间就仲夏夜惊魂了。到了这部,冰岛新浪潮感觉的北欧风格去掉了戏剧冲突,类型强度很弱,最后WTF的结尾有效地拔高了主题,把故事变成了寓言故事。
确实是硬生生把简单的故事拉长 但悬疑气氛的铺垫将故事呈现的并不单薄 结尾留下了可以解读的空间
关于母性与人性、自然与人类的寓言故事,冷色调、慢节奏、灰暗、阴冷、极度荒诞。
所有的细节几乎都细思极恐。影片可不仅仅是披着神话(怪物)的外衣,同时还有宗教隐喻。整部影片节奏缓慢,放在空旷而又美丽的背景环境之中,正好可以随着剧情一点点释放那种由弱到强的压抑感。
形式大于内容,如果这背后有什么神话相呼应的话才更牛掰,就是丧子夫妻夺人孩子来养,杀了那孩子的母亲,最后养大后被孩子亲生父亲带走并杀了养父。还好此片胜在氛围营造,动物们都好会演。景色空镜有点多,莫名其妙。难道是科幻外衣包裹的丧子创伤?或者是新寓言?两星半
整部影片如同里面的景色一样诡异却带着奇怪的温馨感。慢慢灼烧的悲剧,羊惨,人也惨。(不过羊,猫,狗都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