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是,故事发生在熟悉的陕北黄土高原,在这尚不开化的山村从未了解的地方,北京,来了一位年轻的志愿女教师。
最终,在双方的互相感化下,她留了下来,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了无数他们从未知晓,甚至无从知晓的知识。
在志愿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和张美丽来到了北京,这个他们曾经认为的极怪,但也和山村并无甚差别的地方,他们却被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北京的繁荣,衬得那山村的贫困,更加极端。
从此,张美丽下定决心,要将知识的火种带往家乡,不愿再做城中人眼里的贫困者。
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故事虽然老套,惊喜是编剧最终用一场悲剧收场间接让故事得以升华,让袁泉饰演的北京志愿者自愿留下了,但是还是反映了西部地区的真实情况,本文只属于一点题外话,陕西作为曾经华夏大唐的繁荣之地,为何经过历史辗转,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北方许多省会不管整体经济发展还是生活均不如南方很多二线城市?
电影拍的再感人也阻止不了我离开家乡!
隐藏在家乡贫困背后的,是政府职能的缺失。
治标不治本。
影片结尾虐心,多想看到村里的环境有所改善,孩子们也能考取外面的学校,可惜还没等到那一天,意外就发生了。
当弥留之际的张美丽缓慢地说:咱们来到这个世上是哭着来的,走的时候要笑着走。
”当她在温暖的阳光里随风而逝,病床前的夏老师捏碎了橘子哭的一塌糊涂。
这个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提出的“十问”,送给所有的西部地区省份高层:1、为什么我们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但多年来,工业不大不强,工业这块短板就是补不上?
2、为什么历史上西商能发展壮大?
曾经辉煌500年,成为中国十大商帮。
现实中,同处内陆的成都民营经济也能发展起来,而我们的民营经济却发展不起来?
我们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良好市场秩序、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有没有让企业满意、群众满意?
行政服务效能究竟能打多少分?
3、为什么西安军工资源优势全国第二,还承担了国家军民融合的试点任务,但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不够、产业不大,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足?
4、为什么我们地处中国大地原点,区位优势明显,拥有航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但开放经济发展缓慢,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不强?
5、为什么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区县域经济发展上却未能成为全市的重要支撑?
6、为什么我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优势突出,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却不大不强?
7、为什么我们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红利,拥有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新起点等良好平台,理应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的汇集点,但丝路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产业却达不到省上要求?
8、为什么我们科研院所林立,大专院校众多,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在我市转化能力不足,墙内开花墙外香?
面对兄弟城市视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众多专家人才,我们有没有当好“店小二”,有没有在打破校地壁垒、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上积极努力服务?
我们的户籍政策、人才政策有没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9、为什么我们工业不大不强、发展得也不够快,可空气质量长期处于全国后十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
兰州、京津冀等地区的空气质量都在变好,我们该怎么办?
10、为什么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学校、医院等民生服务配套都有,但老百姓却一直在抱怨办事难、上学难、看病难?
不幸者的高尚,幸运者的无私; 平凡者的伟大,高贵者的朴实; 单纯者的真实,复杂者的简单。
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着各阶层的民众,尽管有形形色色的人,但阳光始终普照大地,新鲜的氧气总不断被万物所吸入。
张美丽的氧气,只为供给一颗大心,一颗为孩子们而跳动的心。
她是可爱的女人。
在张美丽身上,可爱的定义远不仅限于外貌,更是从内在散发出来的淳朴、热情、奉献的合称。
她对于自己的遭遇从不怨天尤人,而是以反省、积极的态度,尽自己的能力避免之类事情的再发生。
而夏雨,一位淘气的女青年。
贯穿着褒义的任性、热血。
她像个谜般,让我好奇。
一个习惯大城市作息,物质、精神生活都很充裕的夏雨,是经过怎样的自我心理斗争、组织多好的家人说服词,才能作为志愿者老师来到那个偏远、困苦的山区呢?
要是家人支持也罢,但很显然,她的丈夫刘志鹏是很不乐意的,她的一再执着换来的是婚姻的破碎。
她不后悔吗?
一个刚走入社会的女生,是靠怎样的意念坚定的走下来的?
放着光明、美好的前途只身跑去“受苦”,甚至为了山里的孩子放开了自己的骨肉,她这么做值得吗?
夏天的雨虽来去匆匆,但她每一次的到来都那么的必要,浇灭了闷躁的氛围,使得紧张、焦急暂得释放,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彩虹的祝福…… 她不是一个人,这句话是我对张美丽和夏雨共同的解读。
她们的不平凡在于内心没有平凡的自己,只有需要她们帮助的孩子们,她们是这些孩子希望的聚集体。
如今,城市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细心呵护,难免会有自私自利的倾向,夏雨是我们这一代的榜样、楷模。
她不居于享受自我的优越生活,心系民族,着想祖国的下一代。
身为炎黄子孙后代的我,永记流着的是中华民族的血。
我有义务为它的壮大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成为一位:乖巧的女孩勤奋的女生淘气的青年可爱的女人
美丽的大脚 杨亚洲导演2002年的作品,我觉得应该算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荒凉贫瘠,恶劣寂寥的黄土高原,反倒更容易映衬出人性的绽放,很多引人深思的地方,在16年后的今天,仍然别具意义。
先说一下演员,孙海英的演技不评价,年轻的他总能让我看到王千源的影子,尤其是眼睛。
倪萍仍然主持一档节目,她现在的样子我们都看到了,她曾经在一次综艺访谈时说过,后悔年轻时候没有好好保养,我倒认为基于她本色演出的性格,回到那个时候也未必会去保养自己,那时候的质朴和一贯的真性情,倒是很衬黄土高原的气质美。
最惊艳的是袁泉,可以说是活力四射,青春逼人,即使当时的演技不是炉火纯青甚至有些青涩,依然不能掩盖她哪怕是一丝丝的美丽。
岁月在她身上几乎没有留痕,演技倒是始终如一的厉害。
夏雨蛮有福的。
触及婚外恋,这在当时是很有魄力的,即便导演用了些隐晦的手法,其实也够直白了。
但最后大脚的结局,让人感觉很刻意,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当时的过审。
另外结尾处有些学院派的镜头语言表现手法,个人认为太写意,和整部作品不是太搭,但貌似却是当时电影的主流处理方式。
最后,孩子角色中王大河有些乱入的感觉,甚至有些阴森,其他学生的角色则完全没有立住,挺可惜的。
如果用现在的价值观,去审视当时的现实,倒是有一些有趣的点。
比如说大脚的心理阴影,在孩子们身上的补偿效应。
当一个人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顾一切的时候,真是太可怕了。
所以最好有底线,然而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没有底线的人往往能办成常人不敢想的大事。
既然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是否可以道德绑架来利用人,桔子皮事件中是不是有纵容孩子等等。
可以说大脚这个人身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善的,这让角色丰满,也让影片立体。
再说一下夏老师的丈夫,换位思考一下,他没有任何过错,他做了能做的一切,甚至是最后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包容任性。
夏老师显然也不应该是一个完全受害者的角色,她的行为其实是为了理想放弃了家庭责任,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勉强只能是一时的,这我们都知道,然而从大脚的角度看,能乐呵一会是一会,付出而有所收获就是值当的,即使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的行为通过电影的表达让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从自己的角度向下,或者说总站在道德至高点去指指点点他人的生活,其实是不负责任,甚至是可耻的。
但是非善恶,伦理黑白,我们总要有自己的判断。
我说下自己的理解,这个世界显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也不都是灰的,应该是黑白灰三色存在的,之所以这样,因为有底线的存在。
感慨一下大山的孩子,似乎好好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然而千军万马中,资源匮乏的山沟的孩子真的靠学习就走出光明大道了吗?
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那么多诱惑,而他们的童年又缺失了那么多。
有一个让人倍感真实的角色,是人民的名义里侯勇饰演的角色,可能我们都还记忆深刻。
但愿残酷的现实生活中,那只是个例。
说些题外的:继续感谢THINKER,让我有机会在银幕上看这么好的作品,很遗憾堵车迟到并且因为票的交接等等原因只看到半部好电影,好在应该没影响对电影整体的感受和理解。
但是观影体验确实是很糟糕,可能因为是老电影,观众不太多,但大部分时间影院中几乎是不断的充斥着两个孩子欢愉尖锐的笑声,如果不是后来我忍无可忍说了一下,恐怕会延续整部电影。
倒是家长们最后和孩子在门外欢快的合影,家长有老有少。
话说,每个熊孩子身后都有一对甚至三对熊家长的影子,电影院内的潜移默化应该是个很好的提高孩子教养的机会,就这样被白白放弃了,我没有资格指点别人管教孩子,但不知道这种家长纵容下孩子的欢愉会持续多久,以个人经验来说,恐怕社会现实会让这些童年的纵容在成长的路上跌的很惨,希望每个孩子有光明的前途,希望每位熊家长能长点心,至少让下一代能明白遵守和尊重规矩和秩序是他能在现代社会正常生存的前提,但愿未来他能遵守公序良俗。
第一次看《美丽的大脚》应该是2004年,那时的我还在上大学。
这个电影是一个老师在课上放映的,看完后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感想。
当时在放映时,周围的同学都说里面的夏老师现实中叫袁泉,老公名字是夏雨。
那时的我对袁泉还是比较陌生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电影才对袁泉这个名字开始关注了。
2019年的今天,周六,重温了这个当时让我看了稀里哗啦的电影。
不得不说,经典、确实经典,能够让人在15年后看过仍然觉得经典的电影。
今天看了,看到最后依然泪眼模糊,依然内心难以平静。
15年过去了,当时看完后的感受,觉得国家贫富差距的悬殊,觉得能够生活在相对富有的环境里非常的幸运。
然而是十五年后,再次看完这部影片时,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却是对现实生活以及生命的感慨。
电影的最后,张美丽老师躺病床上说道“咱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哭着来的,走的时候要笑着走”。
让我突然想到了人生,想到了临命终时这个阶段。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时刻,当我们在弥留之际,回顾自己的一生,是感慨自己一辈子的不成功,还是坦然的接受笑着离开这个世界。
张美丽老师总是说,她这辈子啥都不成功。
其实,她是成功。
她为了能够让孩子远离愚痴,能够有知识文化,凭一己之力在黄沙之中撑起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学校。
张美丽老师是有大爱的,她倔强的生活下去为了不是自己,在夏雨劝她离开时最先想到的是孩子们怎么办?
正是这种大爱,让她笑着、平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比张美丽老师,我们又是在忙什么呢?
终日忙忙碌碌是在为的什么呢?
仔细想来却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答案。
就这样迷茫着、随波逐流的生活着、忙碌着。
什么又是人生的意义呢?
总之,看完这部影片,心里有点凌乱。
美丽的大脚 (2002)本片获得2002年第22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影片讲述农村教师生活和工作的故事。
女主角是农村自办小学的唯一教师,她之所以办学校是因为自己的丈夫愚昧无知犯了法,最后被执行死刑。
学校办起来后,只有女主角一个老师,直到北京来了一位志愿者。
志愿者生活条件优越,很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偶尔与女主角发生些矛盾,但还是留了下来。
志愿者的老公来找女主角,让他回家,女主角打算离开。
但是志愿者看到女主角与孩子们后,还是留了下来,志愿者的老公只好一个人离开。
一段时间后,志愿者发现自己怀孕了,女主角强迫志愿者离开。
可是志愿者在县医院做了人工流产,又回到了学校。
同时,女主角还与村上的有妇之夫放映员关系暧昧,经常偷偷摸摸的在一起。
在志愿者的鼓励与帮助下,女主角与放映员的关系越来越甜蜜。
为了给学生凑钱买电脑,女主角带领孩子们在村上的富翁家中要钱,女主角还与富翁拼酒喝的大醉。
志愿者看不惯去找富翁理论,终于要来了钱,学校买了电脑。
志愿者要离开了,她打算带着女主角与几个学生去北京玩玩。
可是学生们都跟着,志愿者只好将他们都带去了北京。
志愿者的老公看到这些孩子非常不高兴,但还是非常客气的招待了他们,并且还帮村里联系了农作物的销售。
女主角兴高采烈的带着预付款与孩子们回到村中,并继续与放映员幽会。
可是,他们的事情被发现,放映员遭打,两人只好不再约会。
最后,女主角在运土豆的时候被火车撞伤,见到与老公离婚的志愿者后,离开了人世,志愿者则留了下来。
本片又是一部反映农村教育的电影,但是它失去了前瞻性。
因为它比《凤凰琴》晚了七年,比《一个都不能少》晚了两年,这使得本片讲述的内容已经不新鲜了。
此外,本片农村教育的角度去看,它反映的却又不全面。
影片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表述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异,以及贫富差距之间的观念冲突。
这些都让电影变得琐碎而凌乱,不知道影片究竟想讲什么故事,想表现什么主题。
因此,本片可以称之为一部烂片:一部什么都想表达,但却都表现得不够深入的一部烂片。
说白了,影片没有中心思想,乱糟糟啊!
电影究竟描述了那些呢?
有女主角与志愿者的冲突、有女主角与放映员的爱情、有女主角与老公的矛盾、有农村生活现状、有城市生活的繁华、有女主角之死、有女主角老公的愚昧无知,等等。
看着这些内容,真的搞不清楚编导们的意图。
是要反映贫富差距?
还是要展现西北农村的贫苦?
或者是反映女主角的善良与朴实?
再者是志愿者的转变?
总之,这是一部名不副实的金鸡奖最佳影片,连核心主题都没有的电影还能称之为“最佳”?
它之所以能够获得金鸡奖,大概还是与“主旋律”有关,当然也包括结尾的女主角之死,虽然她死得并没有意义。
电影的缺点很多。
首先,剧情上的漏洞就很明显。
志愿者如何来农村的?
没有交待。
志愿者为什么离开?
没有交待。
志愿者的孩子怎么来的?
没有交待。
人工流产做得很快,这也不符合现实。
女主角与放映员的关系连志愿者都可以轻易看出来,村里其他人就看不出来?
不合理。
女主角的死最离谱,刚才还在好好的说话,突然就没气了?
煽情也要合情合理吧,女主角这么样就死了?
其次,影片细节上还有很多不符合剧情的设置。
最典型的,小学那么穷,怎么可能有足球和篮球?
最搞笑的是,篮球竟然还是很新的!
学校如此贫困,竟然还能买台电脑上网,更是离谱。
有这些钱不如买些粉笔、文具或者教材呢!
总之,本片是经不起推敲的,漏洞处处都有,躲都躲不掉。
影片拍摄编导们用力过猛。
编导想极力的展现一种大气的氛围,比如大远景、俯瞰、远眺等等。
可是剧情太不给力,再好看的画面配上不连贯与突兀的剧情,也体会不到编导所要诠释的意境。
尤其是最后女主角之死,画面与音乐非常强力的塑造一种悲怆的气氛,而且还加上了小男孩的吟唱。
可是这段场景我却感到好笑,因为编导们太夸张了——人家女主角就是一个受伤只是,也不是为救学生舍己牺牲,至于嘛!
总之,编导们想当然向观众们发起催泪攻势,可是不知道观众们就一眼看破了他们蹩脚的伎俩,让观众们看本片时越看越想笑。
至少我是如此的。
本片唯一的出彩之处,就是放映员说的对白与唱的小曲。
尤其是模仿《列宁在1918》的那段:列宁我打坐在克里姆林宫,尊一声斯维尔德洛夫你细听分明,前几天我让那瓦西里去把粮食弄,为什么到今日不见回程?
叫一声列宁同志你切莫着急,为此事我问过捷尔仁斯基。
彼得堡的交通不大便利,整到了粮食难整车皮。
瓦西里的工作一向很努力,您就放心吧,你就放心吧,我的弗拉基米尔·依里奇。
闻听得瓦西里把粮食弄到,不由得列宁我喜上眉梢,时间紧任务重困难真不少啊,哈啦哨(俄语,好),哈啦哨,真是哈啦哨呀。
这一段是摘自网上,与电影稍有不同。
不管如何,我听到放映员这么一唱,差点没让我乐晕过去!
演员方面还算出色。
女主角倪萍扮演的西北女人生动真实,很生活化,看得她是一个好演员。
女配角袁泉的表现也同样出彩,只是她施展演技的机会不多,毕竟都市女孩比较好诠释。
男配角孙海英非常出彩,他演活了油嘴滑舌的放映员。
龙套许亚军则让人感叹,中国大陆还有这么帅的男演员。
总结一下。
一部很烂的电影,故事虽然很多,但去没有统一的主题,看完之后很糊涂。
倪萍倪萍袁泉袁泉序列:0812Pretty.Big.Feet.DVDRip.SUBED.DivX-BoLa2012-05-18
《美丽的大脚》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倪萍演的山区教师以及孩子们感动了袁泉演的城里来支教的年轻老师,年轻老师就决定豁出去了,把自己这一辈子也献给山区了。
新闻频道时而在上映这类故事的真实版。
不禁要探究,若出于人性化的考虑,真的应该提倡那些本打算支教一两年的年轻人,因为感动就就把一两年变成一辈子吗?
还是应该提倡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拿出生命中的一两年,做这件有意义的事,然后不鼓励留下[而是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至少别让这些本来已经做出了贡献的年轻人反而会因为不留下而觉得内疚、不好意思。
细水长流的献一辈子爱心是理智的、可推广的,可是一朝献爱心就把一辈子献出去则是冲动的、难以作为行动指引的。
不要以“爱”的名义,来“敲诈”好心人。
当夏雨放下杂念纵身跃入黄土沟壑的淹没中,那些城里的浮华就开始轰然崩摧,这个从首都千里迢迢跑到大都市的女志愿者,并没有实现自己对美丽的诺言,“那个地方我再也不会回去了”,美丽常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不用一辈子种洋芋,吃洋芋。
大山中的黄土并不是有什么不好,而带着孩子们看到山对面的世界,是他们的权利,旅途遥远,不该忘了为什么出发,更不该忘了,关于支教的诺言,支教,是一定要实现的回馈。
大山背后的故事,就像是围城里的故事,山里的孩子急着脱贫致富,想看看山那边的繁华世界,山外头的孩子又前仆后继,想成全自我的不朽,以为坐着毛驴车徒步到了想象中的沙漠和黄土漫天,就是升华。
所以,黄羊的人们都对电影充满了热忱,城里来的女老师也在赌气中跑到了这个鸟不生蛋天不下雨的黄土堆里。
只有一个人——张美丽,还在苦苦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她要留着,教孩子,她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看这样的片子或多或少都会让自己的感情色彩变成某种水龙头似的倾泻,或许是美丽让孩子们用“千里迢迢”造句欢迎夏老师的时候,也或许是美丽为了一台电脑笑着喝完赵面粉递来的酒的决绝,又或许,只是那个瞬间,美丽告诉大河,以后都不可以在别人跟前学驴叫,孩子们哭的时候,观众也会难过。
美丽甚至都不算一个优秀的老师,充其量只算得上是典型的干练却又木讷的农村妇女的典型,不同的,大概就是生为女人,她比别的女人都大了几个号,没有孩子,却有着最强烈的爱和伟大,并不以为然,这才是美丽。
陕北的乡音,滚滚黄土,这都是关于老家的一段回忆。
而支教,夏雨无疑是志愿者中比较伟大而又为人知的一类。
当我们开始返璞归真,开始探究人权和生命的价值,这些孩子们还在为了洋芋,默默地学着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英语。
曾经有位经验充足的大哥告诉我,支教这件事情,去做就好,但是不要抱有任何希望,只能说,你的希望,和天空之城的理念,其实是不能带给这些一辈子都没出过大山的孩子们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的。
但是这样的事情还是要有人做不是么,尽管会失望,尽管人才辈出,河山依旧是这些贫困山区的通病,我们不去做,就再也没有人会做了,不是么。
大脚的美丽,不在于她是个伟大的老师,而是,她只是个大脚的女人,在自己的季节里,绽放着孩子们需要的光芒。
在天堂的角落里,留下自己教鞭的回音。
我对这部电影印象很深,因为我就是那群小孩之一。
当然,我没有幸运可以出镜,但我确实就在拍摄电影的时期,在那个地方上小学,和片中同龄的孩子分享同一时空。
倪萍来拍电影了,演一个老师,这成为那时学校里的传说,成为那时乡村老师的精神图腾。
这部电影的核心其实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在当时算是先锋和潮流,在今天反而是三观不正,会被骂死。
但在当时,这就是城市人眼中真实的乡村,主角是有真实欲望和人性的丰满角色。
如果说这是一部包裹在教育背景中的情欲电影,我或许会给更高的评价,听说美国版本会更长,国内上映版有删减镜头,应该就是情欲戏份,这一点我是认同的。
但这部电影被包装、宣传成一部探讨乡村教育的儿童片,就很不合格而且难以自洽。
袁泉的角色,就空空荡荡,显得很傻白甜,愣头青,导演给她的戏份很多,可是沦为工具人,结尾还要强行升华一下,暗示给足了也不细说。
电影关于乡村教育,关于乡村的社会的描述完全是漂浮的,没有涉及到任何真问题,比如民办教师,代课老师,编制和工资,三提五统,计划生育,儿童辍学,乡镇和村庄的管理架构,乡长,老板,放映员,完全都是城市人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虚幻角色和情节,没有做过社会调查,没有落地生根。
买电脑的那段就是典型的例子,你好歹交代一下申请钱的过程,与政府工作人员打交道的过程,没有,乡长直接把一沓褶皱的现金交给了倪萍,这不扯呢吗?
买了电脑之后呢,没有用啊,教育搞好了吗?
没有后续,没有跟踪,孩子们还是一样玩耍打闹,这不扯呢吗?
一台电脑的功能与意义,在导演眼中,还不如带他们去北京玩游乐场,穿新衣服,是这样吗?
你故事不真实,人物不真实,场景不真实,社会架构不真实,探讨的问题也就不真实,你包装在这样一个黄土漫天的貌似真实到极点的场景中,实际上就是悬浮。
事实上,就连上课的内容,放映电影的场面都企图包装成一个闭塞的乡土社会中,越乡土,越不真实。
乡土不是黄土造的,是人与人的连接,可以说全片除了男女主,所有人物都是工具人,都是服务于他们这场情欲戏码的,整个教育的背景设置都是服务于这场离经叛道的情欲故事。
作为电影你可以这样设置,但请认真一点,再认真一点,包装纸也要认真设计好吗?
为了给娃们买上电脑,张美丽一口气就把那瓶白酒喝完;这是多崇高的师生之情啊!
张美丽的纯朴,在那极度缺水的环境下,仍能全心全意给孩子们上课。
这份坚忍不屈但愿能传承下去!!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哭着来的。
我走的时候,要笑着走。
”电影本身并不算太出色,但这句话印象很深。
引用于此,仅作纪念。
国内的"放牛班的春天"
土豆土豆
……
导演水平有限,但表演很真挚。
倪萍大妈真粗犷
原来那个女的是袁泉。。汗
中国人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挺难的。
我只记得在班里放的时候,最后那孩子的那段儿突然没有声音了,但还是哭了
【补標】
因为是在宁夏取景拍摄的,因为讲述的是宁夏真实的故事和社会形态,所以特别难忘吗(袁泉真的很有灵气)~
很久以前6套看过的
矫情到让人闹心呕吐,设计的袁泉的角色对比也极其低级。
都是小学组织看的。
高中的时候看不懂,文艺片啊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看的露天电影,在崇山中路66号
好久好久以前的片子,倪萍演戏也很入流的说
童年回忆,学校放映队看的
讲的啥来着
第三世界国家
就记得最后莫名其妙的死在苞米车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