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的郊外,一只黑狗在泥地上漫无目的地嗅探,相隔不远处的女人则捡拾摆弄着石子,画面恬静怡人。
没过多久,黑狗似乎嗅到了什么,不停地摇摆着尾巴。
跟在黑狗后面的女人发现情况后随即将黑狗轰到一旁,她拨开松软的泥土,发现早已化骨的头颅。
她继续小心翼翼刨土,直到两具完整的白骨映入眼帘。
这是当代最重要的女性导演之一凯莉·雷查德的新片《第一头牛》的开场段落。
这部年初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美国另类西部片,向观众展示了19世纪初西进运动时期两位男性的特殊友谊和破碎的美国梦。
影片《第一头牛》改编自作家乔纳森·雷蒙德的小说原著《半条命》。
跟凯莉·雷查德此前的六部长片一样,该片在受众上仍旧局限于钟爱独立电影的那类影迷群体,同时也仍旧获得影评人和电影媒体一致的褒奖。
雷查德没有在具备权威影响力的影展上拿到过重要奖项,但这并不妨碍她在电影评论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回到她的创作中寻找。
紧接着《第一头牛》中两具白骨的亮相,下一个镜头将观众带回到了19世纪20年代,摄影机对准一个灰头土脸的年轻人的身体和面孔。
这个年轻人本名为Otis Figowitz,由于他负责为同行的人做厨,别人习惯性地戏称他为Cookie。
Cookie是美国西进运动中渴求获得财富机会的千万个迁徙者中并不算起眼的一员,并将注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生于马里兰州的他命途多舛,父母相继离世导致他从小就过着一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他去牵挂的。
某个晚上,Cookie在丛林深处发现了饥肠辘辘且一丝不挂的King Lu。
King Lu是来自中国的移民,他之所以会是这副狼狈的模样,是因为他正被俄罗斯人追杀。
善良的Cookie给King Lu送来了食物和遮身用的毯子,搞清楚King Lu的遭遇后,Cookie决定帮他一把。
这是Cookie和King Lu的第一次相遇,不久俩人便分开了。
经过长途跋涉,Cookie一行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这里他与其他人分道扬镳,或者更确切地讲,他被同行的人抛下了。
来到酒吧休憩的Cookie与King Lu再度遇到,俩人在King Lu的小木屋里交谈甚欢,一来二去彼此变得前所未有的亲近。
此地的首领Factor从远方订了两头成年奶牛和一头小牛,但运到这里的时候,只有成年母牛最终撑了下来,她便是该地区的第一头牛。
King Lu想靠油煎饼赚钱,但他需要这头母牛的奶来提升饼的风味,Cookie与King Lu商量后决定夜间去偷奶。
饼的反响超乎意料的好,以至于连续多天供不应求。
看着眼前巨大的商机,俩人有些忘乎所以,他们频繁地半夜去盗母牛的奶,以为能就此走向致富的道路,但不料秘密很快被暴露。
为躲避Factor手下的追杀,King Lu在逃亡中跳进河里,碍于胆量的Cookie躲进植被茂密的隐蔽处,俩人再度走散……
资本主义与一个国家的诞生显然,《第一头牛》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精神与美国拓荒史的电影,雷查德在接受相关的媒体采访时,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影片与资本主义的直接联系。
不管是Factor所代表的一个地区的旧资本,还是King Lu和Cookie作为商贩的新资本力量,他们在象征意义上都是一个资本主义市场模型的一部分。
作为历史和文化建成并不久远的移民国家,美国的诞生包含某种与生俱来的暴力和疏离感,这在影片中那些保持沉默的印第安土著,尤其是印第安女性身上得以微妙的体现。
而作为中国来的移民,King Lu被俄罗斯人追杀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的移民政治的反映。
某种意义上,“美国梦”是西进运动中驱使着人们走向进一步屠杀印第安人的导火线。
但雷查德并没有试图就美洲大陆的移民与土著间反主为奴的殖民主义历史进行宏大的解构,她反而轻巧地将这个背景注入两个移民主人公的宿命之中,让他们以追逐“美国梦”的失败近距离破除“美国梦”的虚假。
女性视角下的男性与男性暧昧在雷查德的电影里,五大三粗的、硬汉化的男性形象是永恒缺席的,在雷查德对人物的审美取向里面,她更青睐于那些敏感的、看起来羸弱的或是不那么性感的男性形象。
这在雷查德此前以男性为关注核心的电影《昨日欢愉》,以及涉及了重要男性角色的《夜色行动》中已经展露无遗。
2006《昨日欢愉》
2013《夜色行动》从以上的角度来讲,雷查德电影里的男性实际上是一种刻板的男性气质在女性视角干预下的性别消失,因而男女两性的情绪的表达逻辑和气质的美感是非常接近的。
这就不难怪梅尔·梅洛的短篇小说《贝斯·戴维斯》中的男性主人公,为什么会摇身一变成为了凯莉·雷查德《某种女人》里的女性。
2016《某种女人》正如片头对威廉·布莱克《地狱箴言》中那句“鸟筑巢,蛛织网,人结友”的引用,影片《第一头牛》是一部讲述了“人结友”的电影,Cookie和King Lu的关系也的确属于男性正常的友谊范畴。
但将这种关系纯粹归于友谊,又毫无疑问是粗暴的。
雷查德并不反对观众对两位主人公任何具有合理性的遐想,哪怕认为他们是情人,在雷查德看来也是可行的。
何况人物的“暧昧”甚至并不表示人物之间必须具备某种已经确定的关系,“暧昧”体现在《第一头牛》中即是一种潜在的依赖感,一如电影开场的两具靠近而栖的白骨所给予观众的意境。
西部叙事与公路叙事在雷查德迄今为止的七部导演长片中,她都或多或少地接洽着两种固定主题的叙事,即西部叙事和公路叙事。
我们能毫不费力地便在雷查德任何一部电影里发现这两种叙事的存在。
凯莉·雷查德的西部叙事,是地理背景、历史构想和美学层面的一种综合。
《第一头牛》的“西部”是希望与死亡同在的俄勒冈,《米克的近路》的“西部”是危险的蛮荒之境,《温蒂和露茜》和《某种女人》的“西部”是无人注视的偏僻小镇,《昨日欢愉》中的“西部”则是一种远离现代的手段……西部,作为一种符号无时无刻地侵蚀人物,因而雷查德电影里的人大都带有西部人的特色,他们看起来疲惫、迷惘和无聊。
2010《米克的近路》
2008《温蒂和露茜》谈到雷查德的公路叙事,不得不重点提及雷查德电影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主题:漂泊流浪(Drifting的表意更准确)。
从处女作《野草蔓生》到《第一头牛》,雷查德电影的主人公几乎都处在一种离家的状态,这种与上世纪嬉皮士运动一定程度上接轨的“在路上”精神,成为了人物自我实现的一种外化的形式。
凯莉·雷查德影片《第一头牛》贡献了今年新片中最美的结尾:拖着疲惫的身影逃命的Cookie和King Lu最终抵挡不住睡意,他们在丛林中相继闭上了双眼。
电影并没有将后续的情节告知观众,但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知道,未来的两具白骨便是此刻陷入睡梦中的他们。
只不过我们仍旧会被雷查德的处理所打动,我们仍旧抱着这样的期待:希望他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危险已经悄然离开。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颠沛流离中偶遇,一个具有国际视野,一个具备专业技能,受到ancient Chinese secret的启发,借取暴戾且文艺之领主的“天使奶投”,哥俩在失魂落魄的丰饶之野开创了“独角兽”事业。
可是,谁动了我的奶啰?!
土豪领主发动追讨,难兄难弟不离不弃曝尸荒野……影片之出彩在于每时每刻对背景、路人、配角、台词等等的精细打磨,貌似素朴的音画在不徐不疾中妥帖自然地散发着隽永的各色人味儿。
在荼蘼中蓦然回首那灯火阑珊处,回溯着生产、交换、市场、资本的初心与发韧,该片不宜休闲视之;可等质齐观的,推荐大陆出版的《美顺与长生》。
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你能想象出《第一头牛》First Cow 这样名字的电影会是一部如此清新的一部电影吗?
完全出人意料。
故事设定在 19 世纪初期的美国西部,淘金者,移民,印第安人,机会主义,权贵和船长,和传统的西部片相比,这部里面有溪水,安静的河流,采蘑菇做面包等桥段,配乐也是类似于尤克里里的轻快音乐。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里也有一则淘金者的故事,Tom Waits 主演,也是柔中带刚。
《第一头牛》还要更温柔一些,连冲突也只是躲闪和不停地追赶。
故事最后的结尾让人动容,没有枪声,两个好友躺在矮树丛下,一个朋友安慰另外一个朋友,我们就快离开,开始新的生活。
《第一头牛》说了一段友情岁月的故事。
一位中国移民和一位西方厨子成为了朋友,两人通过一头奶牛做生意。
相遇的场景很滑稽,厨子小甜饼 Cookie 在野外觅食,中国人景禄 King Lu 衣不蔽体的出现在树丛中,小甜饼伸出了友好的手,第二天两人各奔东西,直到后来又再次在酒馆相遇。
机会主义的拓荒时代富含传奇和浪漫,也充满了冒险和牺牲。
在俄勒冈这片新的土地上,头戴高帽的首席代理商怀念伦敦的香甜面包,印第安人出售劳动力和本地大杏仁,移民们各司其职,海狸皮生意,以物易物,打扫小屋,上酒馆喝威士忌。
在互诉心事之后,小甜饼和景禄想一起做点什么,小甜饼是个厨师,而景禄是位头脑灵光的机会主义者,荒凉的俄勒冈多的是大杏仁和海狸皮,大家需要点柔软香甜的东西。
牛奶加蜂蜜,再加上小甜饼的手艺,两人很快就开始了稀缺的牛奶面包生意。
原材料牛奶是关键一步,整个俄勒冈只有一头奶牛,并且不属于小甜饼和景禄。
两人决定鼓起勇气,做第一头牛的生意。
在面包生意之前,小甜饼在树林里面采蘑菇,采野果,也是在这样的场景下,俩人第一次相遇。
小甜饼第一次去景禄的房子,开始帮忙打扫屋子,而景禄在屋外砍柴,小甜饼抓鱼的时候,景禄在旁边晒太阳午睡,小甜饼做饭烤面包,景禄洗完澡去喂鸡,画面和谐。
抓鱼回去的路上,两人会讨论信仰的问题,景禄说他在不同的地方会相信不同的东西,就像风化石头有不同的传说,有些人认为坐在风化石上会下雨,也有人说风化石是强大灵魂受到了诅咒被困在石头里。
景禄拥有淘金者精神,他想过运送海狸油到中国售卖,知道俄勒冈这片土地是新的机会。
小甜饼想开一家面包店,或者是一家旅馆,景禄迅速作出判断,在这里也可以开,如果做一些准备,以后可以去南方暖和一些的地方,比如说旧金山。
做香甜面包你还需要什么?
景禄会这样问小甜饼。
小甜饼细腻充满善意,所以他才跟景禄成为了朋友,他救了景禄。
也正因为如此,在决定做生意之前他会犹豫,景禄反问,那还有什么是值得做的吗?
第一次去挤牛奶,小甜饼会首先跟奶牛说 Hello,聊一会天,对奶牛失去牛丈夫和牛孩子表示抱歉,并且安慰奶牛,然后才开始慢慢挤牛奶。
小甜饼第一次见景禄的时候,开口第一句说的也是 Hello。
两位黄金搭档一起合伙搞事情,一个在树上放风,一个挤牛奶。
一个烤面包,一个挑担去售卖,随着排队购买的人越来越多,两人开始路边直接油炸制作,并且接到了来自首席代理商的订单。
这个订单就比较棘手了,除了制作上需要的额外精力和材料,下单的人也是奶牛的主人。
机会主义就是存在概率问题,如果失手和遇到麻烦也是自然而然的。
权贵们发现了后院有人,景禄和小甜饼一路逃跑、走散,景禄坐上独木舟沿河寻找小甜饼,小甜饼醒来之后走回了景禄的房子,两人拿着做面包存下的钱,一起赶路逃跑。
故事最后,两个朋友永远睡在了一起,而故事的发生和经过,可以有一百种答案,那些冒险者,机会主义者,不同程度上都在寻求自己的第一头牛。
(完)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我给你煮碗面吃
Peter Hutton "Hutton's exquisite images, precise, observational style, and use of long takes and silence encourage the mind to roam. These ships come to seem like inspiriting physical measures of mankind's outsized capacity for hard work and boundless imagination, by which we overcome the isol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 Film Comment 彼得·赫顿(Peter Hutton,1944 年生,底特律)是电影中最热情、最富有诗意的城市和风景肖像画家之一。
作为一名前商船海员,他花了近 40 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航行,经常乘坐货船,对从长江到波兰工业城市罗兹以及从冰岛北部到孟加拉国海岸的一个船墓地。
这18部电影的全面回顾展示了一位艺术家致力于唤醒一种更加沉思和自发的观察和想象世界的方式。
无论是追忆一座城市的逝去,还是反思大自然的瞬息万变,Hutton 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雕刻;每部电影都在无声的遐想中展开,从固定位置拍摄的一系列扩展单镜头,让人回想起电影的起源以及绘画和静态摄影的传统。
展出的作品包括赫顿在 1970 年代开始的两个宏伟系列——一个是纽约的印象派速写本,另一个是对哈德逊河谷的探索,以托马斯科尔和 19 世纪的方式转录和提升景观发光主义画家。
“就像芭蕉的俳句,”学者汤姆·冈宁 (Tom Gunning) 观察到,“这些看似简单的电影提供了观看和塑造图像艺术的课程,让你想知道如何有人能同时制作出如此谦逊和如此惊人的东西。
” 引用:https://www.moma.org/calendar/film/600https://expcinema.org/site/en/wiki/artist/peter-hutton文章:Peter Hutton, Filmmaker With Austerely Romantic Worldview, Dies at 71
女性导演的温情,所以即使开头给你看到结局,到最后一幕也是温柔的画面。
不过作为一名中国观众,作为一个已经习惯在西方影视作品里面司空见惯的丑陋华人形象的观众。
当路金第一次开口说自己不是印第安人而是中国人的时候,就一直害怕他背叛,撒谎。
所以当路金提出去偷牛奶,却忽略了他只是为了满足库奇的一个小愿望。
当路金不断的坚持偷牛奶,让人觉得他太贪婪的时候,却忽略了他只是为了满足库奇开旅馆的愿望,丝毫不提自己梦想农场的事。
才想起片头的那句,鸟为巢,蛛为网,人为了友谊。
相比4比3的荧幕比例,更让我在意的是本片的夜戏非常的昏暗,昏暗到甚至看不清人脸的轮廓。
在崇尚高感,灯光照明技术尤其发达的美国电影,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看到酒吧那场戏算是明白了,就两根蜡烛的时代,没必要营造出后橙前青的灯光(我自己也看腻了)。
所以在美洲大陆刚被开发的时代背景,这种环境反而凸现他的原始,让人把关注点放到人性上,4比3的比例恰巧也是同样的目的。
写于19/07/2020,同时期待导演今年戛纳新作。
(注意:包含剧透)故事开篇其实就交代了主题:影片的开场白当中中引用了威廉·布雷克的诗句:“鸟儿有巢,蜘蛛有网,人有友谊。
”显然,明线讲情谊。
故事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西部俄亥俄州。
一个队伍为了寻求发财的机会来到地里库姆(Tilikum),队伍的厨子Cookie (Otis Figowitz)在途中结识了被俄罗斯人追杀的King-Lu,一个为了寻求商机而留在西部两年的中国移民。
第一头牛来到地里库姆成了稀有物,原因是:在蛮荒西部,英国首席代理商(chief factor)希望像在伦敦的绅士一样往他的茶里加牛奶。
稀有的牛奶,稀有的脱脂牛奶饼干,启发了Lu。
和Cookie实行半夜偷牛奶的计划,而后做成美味的炸小甜饼放到市场上出售。
当别人问起原材料,用了一句“古老的中国秘方”糊弄了过去。
但说到底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偷牛奶事件泄露之后,仓皇之中两个人走失了。
King-Lu跳河逃跑,后在土著居民的帮助下交换到了了独木舟回到地里库姆,去“银行”拿回了他们的“小金库”;Cookie跑路途中头部受伤,朦胧中在好心的原住民家醒来,回去寻找他心心念念的老朋友。
两人不约而同回到已经被打乱的旧房子,重逢。
故事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
“ I’ve got you ”温柔的一句,是最后的浪漫,又走向早在开篇就已定下的结局。
采用情节留白和倒叙,已然算是委婉,这里其实可以看出导演的用意,也就是影片的暗线。
回到影片标题,“第一头牛”,“牛”是一种叙事视角,在采访中导演凯莉雷查德提到过:这是一个没有批评的视角,一个完全天真的视角。
在自己的主人面前“第一头牛”还是摇头晃脑地朝偷奶的Cookie靠过去,而Cookie和Lu是两个偷她牛奶的小贼(其实也包括首席代理商装模作样花十块钱“插队”买抢手的炸甜饼)。
正如导演说的,整部影片中有一种完全天真的目光,电影才不显得过于严肃和沉重。
一间屋,两个人,劈柴、生火、摘蓝莓、剥栗子、洗衣服、缝衣服——有幸福生活的感觉,我认为作者选择这种角度其实也想表达——就算在蛮荒肮脏的西部,也有这样田园式美好生活的存在。
回到叙述视角,其实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这种“天真”也确确实实存在,比如摆弄贝壳项链的原住民不解侵入者给他们的破环,被雇佣来抓海狸的人不懂这些带给自然的破坏……和“牛”的视角是一个性质,其实有点讽刺,人们往往感知不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换个角度,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人和人之间,以雇佣作为表现形式,以代币作为运作工具的生产关系,暗线相当明确了)虽然说Lu的确是意识到了社会阶级的存在,但Lu的这种智慧依然在资本主义的模式之下,受到大环境的限制。
凭借几块小炸饼的收益,只能说改善了当下的生活标准,而无法攻破壁垒。
这也就是为什么结局虽然不甚完美,但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一种必然。
小结:很有意思的非典型西部片,采用4:3画幅,如同在看自然风景,好像在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
而影片又四两拨千金一般地点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几乎没有一处地方是新的”,自然资源被耗尽只是一方面,更是对当时乃至对现在社会环境的映射。
最后插播Cookie的小幽默以及一些小细节:1. 把东西藏进树洞里Lu藏衣服以及后来和Cookie提议的树洞藏“小金库”,果然想法一致哈哈2. 口弦琴队伍里的一个人弹拨声音(类似弹簧)很滑稽的乐器是一种口弦琴3. Lu两次跳河逃跑Lu躲在推车上避免被发现第一次游泳跑走偷牛奶事件泄露Lu第二次跳河逃跑4. 心心念念的炸蛋糕(原来开篇十分钟就提到了)看来真的很好吃5. 真的有猫头鹰
哪个年代都有不少蛋疼之人问什么是爱情,可是相比友情,人们对于爱情的期望明明清晰多了:身高xxx+、长相不低于x分、收入xxx等等。
谈到友情,想到与自己关系最好的那些朋友,我们竟然很难说清楚成为朋友的标准以及究竟是如何与这些关系最好的人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而《第一头牛》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就是关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
故事发生在漫长的19世纪的北美大陆,那是殖民者拓荒的年代——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平原与山地逐渐被欧洲白人所征服,同时不少中国人第一次移民来到美洲讨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一位是白人贸易队的厨师,平时总被其他人欺负;另一位是从小离开中国加入航海贸易,精通英语、印第安语的华人。
二人第一次相遇是作为厨师的白人营救了饥寒交迫、躲避俄罗斯人追杀的华人,后来到了殖民集合点,白人厨师就住到了华人的家里。
一天,殖民总管运来了一头母牛到集合点,这个消息被二人得知之后,他们意识到可以从母牛那里挤奶,从而可以让厨师制作和欧洲大路上一样好吃的饼干或蛋糕。
但是母牛是总管的私人财产,二人只能每天晚上冒着风险去偷奶。
整个殖民集合点都缺少牛奶,因而厨师使用了加入牛奶之后的面团烘焙出的饼干大受居民欢迎,二人靠此赚了不少钱。
可是偷奶的事情一定会暴露,被发现之后二人被总管追杀,虽然成功逃脱但是也死在了山里。
这不是一部老登电影,两位主人公虽然都是男性,可是二人之间的友情不是充满江湖气的“为兄弟两肋插刀”,也不是孤胆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二人都是弱者,只是想有自己的生活。
华人精通多种语言,能说会道,经常计划未来该如何生存;白人厨师最后死之前,说“厨师与乞丐有什么区别?
两者都需要面包”。
在那个字面意义上“弱肉强食”的年代,两个弱者相遇,没有互相争夺、竞争,而是一起在凶险的环境下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也成就了一段动人的友情。
这部拍得很写实,那个年代拓荒者所寻找的就是兽皮,用于制作附庸风雅的欧洲贵族喜欢的河狸皮帽子。
影片将西部最典型的几种人演绎成故事人物,第一类人是具备技能的人,是被需求所带来的人群,只想老老实实赚个营生;第二类人是投机者,片中竟然塑造成中国人,他们是不畏惧风险的商人,具有丰富经历和犀利眼光,四处寻找商机,渴望成为暴发户;第三类人是当权者,这类人最怕被欧洲贵族瞧不起,而对阶层较低的大众却冷酷无情,这是这类人最重要的特征,他们占据着重要的资源和暴力机构,影片为了讽刺这帮人,把他们塑造成白痴;第四类应该是行侠仗义的人,一般西部片里主要应该是讴歌这类人,可这部西部片偏偏走了写实路线;第五类是土著,早年间的西部片都把他们塑造成杀人越货的野蛮人,这部也是另类地把他们塑造成当权者的炫耀对象。
集合前三类典型人物,故事就变成,怕人嘲笑的权力者为了几桶牛奶杀了勤劳的劳动者和聪明的商人的悲惨故事。
第一头牛代表拓荒过程中,为了虚荣而带来的却未能发挥其效用的生产资料。
实际上,人类历史中最为悲哀之处,就是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总是会存在这种无知又残忍的当权者,以及没有英雄的现实世界中可怜的牺牲品们。
而我喜欢这部的原因,还在于它把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遮羞布撕得粉碎,把所谓的拓荒精神还原成人性本色,在西方傲慢与偏见的宣传背后,美国西部历史不过是累累白骨在内华丽包装在外的血泪史罢了。
一直以来,西方宣扬自己的文明优势,包括冒险和竞争的精神、先进科学、人权和经济制度、消费主义,自己宗教信仰等。
本片中嘲笑了美国这个暴发户当时在产业链中做低端原材料供应商的低贱面孔。
所谓冒险精神刻在了无数可怜投机者的白骨上;所谓先进科学技术反而为众多混口饭吃的民众带来了无尽的悲惨命运;所谓人权或所有权制度,是当权者为牛搭的护栏罢了;所谓消费主义,不过是遮掩无知和虚荣的帽子;所谓宗教信仰,可能只是茶余饭后的夸夸其谈。
男主是个厨师,在一个狩猎队里面当厨师,然后遇到了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来美洲大陆寻找黄金的,然后不小心杀了一个俄罗斯人,然后被追杀,男主救了他,过了一天中国人走了,一段时间之后男主离开了狩猎队,然后在一个酒馆里遇到了那个中国人,中国人带他去了住所,然后两个人聊着聊着,提到了,做面包加牛奶的话会好吃,村子里没多久来了一条牛,本来是两个,结果死了一个,只有一只母牛,然后男主夜里跑去偷偷挤牛奶,中国人放风,男主去挤牛奶。
奶牛是村长的,然后男主做好面包,很好吃,中国人提议面包拿出去卖,然后两个人就拿去卖了,果然味道好大卖,然后把钱藏在树洞里面。
卖了几次之后村长也来买,味道非常好,然后一次村长的一个盆友来找村长,村长麻烦男主做一个好吃的派,然后男主做了,晚上男主又去偷牛奶,但是这次运气没那么好,被人发现了,然后两个人就开始跑,最后男主摔伤了,但是被救了,中国人跑掉了,没多久两个人还是在老房子遇到了,然后两个人拿着钱跑路了。
电影一开场就看到一个方画幅,然后花一分多钟让你看一条船驶过,导演开宗明义告诉观众——我拍的是小众文艺片。
接着挖出骨头,又是长镜头,导演继续提示观众——take it easy,不是凶杀片不是恐怖片,这是文艺片。
耐着性子看下去,轮到中国人出场。
我开始有一种诡异的感觉,就像卢梭的画,本该是凶险的环境却异乎寻常的平静。
一个正被俄国人追杀、一无所有、连衣服都没有、肚子饿得咕咕叫、走投无路的中国人,行为语气却淡定得就像在自己家里,说出来的话就像贵族:“你的厨子下班了吗?
你能让他来一下吗?
”这完全不合情理。
早年华人在美国是什么社会地位、受到什么样的待遇都是众所周知的,这位华人怎么就能如此牛逼哄哄?
在营地里,一片安静祥和,两人合伙卖小吃,其他人老老实实排队,按正常套路,不是应该有几个蛮子推开众人吃完东西抢走他们的钱还一脚踢翻油锅?
西部开拓时期的蛮荒世界真会这么美好?
这么美好的世界里他们最后怎么又死了?
美好世界里的小插曲吗?
我觉得导演一门心思给我们描述一个“虚拟世界”,从头到尾都拼命淡化他们的死,不要破坏整部电影宁静飘逸的气质,既然这样干脆不要拍他们死啊,他们从此以后就快乐地生活下去……,那也未尝不可,我还可以多给颗星。
可拍成现在这样,前面看起来挺美好可最后他们死了,他们死了说明环境险恶可前面的气氛又完全不对,这电影怎么就拍的这么别扭呢?
2.5分:知道是一部走心的小故事,但不对我的风格,于我个人而言还是太寡淡了一些,立意倒也并不深刻。
#Berlinale70th 12# 我死了两次,一次是开头静悄悄挖出的白骨,另一次是两个人肩并肩躺下来闭上眼睛迎接电影的结束。我也心碎了无数次,颤抖了无数次。长满森林的蘑菇、湿漉漉的草地,温柔看着你的奶牛,是资本主义伊始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导演安置的一个乌托邦,又温柔又残忍。如果电影可以拟人化的话,第一头牛一定有双时时刻刻都湿润的眼睛。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简单的人物,最简单的情节讲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最美好的故事。希望他们睁眼醒来能到另个平行世界一起开旅馆,烤面包。
蛮喜欢的,因为刚看过《花村》觉得有点像,都是某种西部淘金梦的现实境遇,各族混居的冒险的非秩序状态,反而激发了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商机是窗口,情感也是,不过无法预期。故事在一种惊人的耐心中推进,晦暗的曝光营造出柔和、亲密的情境,出现在两人之间的事物,婴儿、牛、挤奶、饮食,都指向哺育,而被滋养的,是类似相依为命的情愫,以至于逃亡,像是考验,也像是对土地的偿还。一处有趣的闲笔是男人们去看奶牛,而女人坐到一起,惬意地聊起没有字幕的内容,一个男性导演绝没有这种心思。
3.5 一对中西难兄难弟合伙儿薅地主家羊毛致富的故事! 前半程情节推进非常之慢了,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置身于森林之中,仿佛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速,当然这也是导演有意为之,非常考验耐心的电影,结尾还是有被伤感到!
轻松愉快,外加学口语
偷了點牛奶至於殺身之禍嗎?沉悶。
无论从任何角度都理应名列这个年代极难得的电影。和去年诸多同样关注落魄小人物的主流爆款相比,雷查德显出了一种珍贵的“小”格局。在对这个格局的忠实里,过着隐秘生活的人不再是政治武器,平民英雄,或者一腔怨气换来的票房保证。于是,拨开了这些看似骇人,实则不经推敲的时代巨物之后,电影还给了我们什么呢?呵气成霜的树林,饼干若有若无的奶香,母牛落寞的凝视,滑稽又微苦的人世,和一段倏忽间被风吹灭,长眠于草木之下的生活。
没什么内容,画面蛮好看
残酷世界,求生不易,有缘无故,不知所以……PS:两星半,这片子豆瓣评分有些偏高了。再PS:故事的结尾有些匪夷所思,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刻意设计。较早就猜出两具遗骸就是两位主人公,但没想到是这么个死法。若是他俩被那位跟踪他们的持枪年轻人(就是排队买油糕被插队的)击毙,反而更有冲击力。或者Cookie因为受伤身体不支而无法走出树林,King Lu一人离开,多年后开了一家面包店,取名 Cookie & cow,都会很有深意。
7.7 危机四伏,但这个西部竟然是温柔的。只是还是有点平淡,看完一想,不明白怎么拍了两个小时。《旧梦》里河水声音滔天,《第一头牛》十米之外偷听,又是美丽景色,这就是自然主义吗?
总算看了,刚开始看有点难进入,但是看完后却总是让人回想。看之前没太想到是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惺惺相惜的陌生人,在一个蛮荒原始的法外之地上建立起一丝文明社会的迹象,却在将要逃离之际再次被这种“原始”粗暴地拖入深渊。一个哀伤的梦,舒缓、平静、甚至带有些沉闷、处处充满希望却又在开头就标记了结局。两个主角之间毫无基情却拍的暗流涌动,为一个看似遥不可及但又好像伸手可及的梦想。昔人梦已碎,此地空余音。千帆过沧海,白骨枕桑田。
好慢好慢好慢好慢好慢……
cookie对奶牛的低喃已成为本人最爱的电影片段之一。吉他声好悠扬。
7.2/10 薅资本主义羊毛,窃官僚主义牛奶
原声太好听了,每次音乐一出场就仿佛置身菲林之中,与溪流,草地,枯枝,落叶为伍。像是在看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流畅,似乎会发生一些什么,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发生的即是生活。
这么一个反美国梦的反西部片,骨子里却甜得那么舒心
只有一小时后偷挤牛奶做油炸中国馅饼备受好评有点看头。
从 Cookie 和 King 开始打扫那个门框窗口的构图开始 一切舒适感和流动意蕴全部溢满涓流
I've got you 胜过千言万语
单薄的故事情节,不时响起的配乐太煞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