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讨论圣诞的计划。
我说,喝酒的时候要不看点烂片。
看烂片在聚会时效果出众,我永远忘不了某一次跟朋友在家吃火锅看《逐梦演艺圈》下饭,吐槽点密集到爆炸每个人都笑得东倒西歪。
朋友说,她每年圣诞会看同一部片子。
我说,我记得你说过。
她说,对的,《时空恋旅人》,看了五六年。
我说,可以啊,要不就看这个?
她说,看看大家怎么说。
最后的决定是:每人选一部电影,然后roll点让老天决定。
我选的那一部就是《触不可及》。
大概也就看了五六七八次吧,常看常新。
我喜欢电影中面对艺术、阶级、人际,所有所有事情的宽松态度。
就像你可以喜欢古典音乐,也可以喜欢摇滚乐队。
Driss开头随手顺走的Fabergé彩蛋是Philippe亡妻送的,一年一个。
而Fabergé扬名天下据说也是因为沙皇为了搏心爱的皇后一笑,一年一个定制的复活节彩蛋。
而我对Fabergé有关的记忆是 前阵子看到一个叫「Starberries in a Glass」的工艺雕件,怎么说呢,黄金勾勒的茎干,珐琅绘制的果实,软玉雕刻的叶片,钻石珍珠的花朵,如此俗气的拼凑居然形成了可爱的画面:一枝草莓在水晶打造的杯子摇摇欲坠。
我宛如任性撒娇般地说出“想要这个”然后观察诸位朋友的反应,友人A:链接呢,识图识别不出来友人B:怎么给你友人C:这啥啊我奸计得逞一样地把估价发过去,下面写着令人无语的数字,朋友们对我的恶作剧都习以为常,纷纷笑骂。
只有s说,“Fabergé吗?
”我说,“对的。
”这个风格确实很好认,特别是植物摆件,看过一眼便会明白。
我以为他下一秒会说“要不咱还是吃点新鲜草莓吧”,结果他说,“你结婚的时候可以考虑送你一个。
” 我:“……老板大气。
” 然后他补了一句,“如果是嫁给我的话。
” 越说越跟电影无关了,电影是好电影,只是之后Fabergé这个词在我人生中可能永远都会和某句不会实现的话相关联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迷恋跳伞的富翁因事故造成脖子以下瘫痪,于是高薪聘请一位全职陪护,在诸多应聘者当中,他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一位毫无经验并且刚从监狱释放的混混。
身边人都不理解,他给出的回答是: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这样两个背景迥异的人,主仆之分,却出人意料的相处融洽。
午夜他病发,他推他出门,在街头同享根烟。
一起打赌,演戏骗警察为超速的他们带路。
躲着所有人去山里跳伞,领略从高空俯视大地美景的征服感。
他帮他打破瘫痪的自卑,成功抱得美人归。
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搬上荧幕,成为当年法国票房冠军。
这样一个老套的故事,被拍的有趣、真实、自然、动人。
我想,假使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本国,情况或许就是这样:衣不解带的服侍、牺牲自我、容忍病人的一切坏毛病和坏脾气。
我们字典里的感动,常常就是这样被定义的,变成一种超越人性、超脱世俗的大无畏。
然而在这部电影里,生与死都不再是拿来当噱头的泪点。
在生命有限的时光里,宁愿心随我动的放肆,也不愿随时像一个垂死者一样向旁人乞求帮助,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意与尊重。
与感动无关,虽然无时无刻令观看的人感受到温情。
在电影后半段,富翁不想再让他陪着一个病人度过余生,于是他换了另一名看护。
那位始终小心翼翼,稍有问题就以“他有病”来与旁人解释的专业看护,令他的心一日日苍老,越发怀念那个陪他玩、陪他疯、甚至拿瘫子这件事开玩笑的朋友。
在这个故事里,人性的光辉闪耀,并不在于他们之间,谁为谁做出了更大的牺牲,仅仅只是在于:你给我所想要的安静与尊严,我给你所愿的认可与提携。
他们的学识、身份、地位迥异,却在这一点上有着空前契合的态度:不要用你以为的善意,去让对方感激。
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个无法被陌生人轻易触及的世界,不管是健康的人,亦或者身患重症的人。
他们只有在遇到同类的那一刻,才会释放出一种夹杂着欣喜的善意。
这种善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善,而是相信并且看重彼此的能量、真诚的表达自己,以及不把自认为的善强加给对方。
不要以善之名行凶,这或许是太多人都未能领悟的事。
你认为她需要安抚和劝慰,而她其实只想着能不能一个人独自穿过黑夜。
你以为他应该选择更好的那一个,于是百般劝阻,却不知道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选择或许是错的但却是心中所向。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毫无疑问都是真心关怀我们的人。
可为什么,真正到了艰难之处,却对他们难以言苦,甚至想逃离他们。
人与人之间,必须只能是因为在善恶观上达成一致,才可心心相通。
旁人认为的善,往往于自身更像负累。
旁人认为的恶,却是你认为的自由在高处。
他们为什么能超越阶层的成为心灵知己,并且即使后来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仍然常来常往。
因为,他们读懂了对方的善。
更因为,他们首先把对方视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其次才是朋友。
任何以情意为筹码,就想左右控制对方人格自由的,最终的结局都必然是毁了那情意。
十二新书《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豆瓣阅读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97906/卓越链接:http://t.cn/zTXxXfr京东链接:http://book.jd.com/11221162.html当当链接:http://t.cn/zTXx9GA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第一个感受是这然电影竟然没有转折。
一般情况下电影在一段温情平和的情节之后故事会急转直下,引出各种矛盾冲突,最后角色直面矛盾,获得救赎。
但是这部电影对于冲突的表达非常克制,甚至可以说两个人之间没发生过矛盾,菲利普的几次情绪波动都只是体现在眼神的飘忽,眼角的几次跳动,但是从未爆发出来。
而德瑞斯重新面对母亲也只是默默的接过她手中的袋子,没有抱头痛哭,没有欣喜若狂,甚至连一句对白都没有。
但是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却正合我的口味,汹涌的情感完全靠自己去感受,在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想真实的生活中的情感是什么样子,我门想要的情感又是什么,那些动辄痛哭流涕歇斯底里的电影场景真的是必要的吗。
第二个是对价值的思考,我是一个俗人,我读过很多人脉的书,说鸡汤也好,说成功学也罢,其中所有的书都提到一条,要成为朋友必须要值得交换的价值。
我们能想到的一般就是金钱地位,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意识到,每一个人的存在就是独特的价值,德瑞斯的学识、社会关系、对艺术的理解,对菲利普来说是毫无价值的,德瑞斯的粗野、暴力的处事方式也是上游社会的体面人所看不起的。
但是对全身瘫痪之后的菲利普来说,这些东西反而成为了他数年灰暗的生活中从未出现过几点星光,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成为了他的新生活的引路者。
那些书说的没错,价值确实是成为朋友必不可少的纽带,但是什么是价值确实无法定义的,也许以前你鄙夷的东西会在人生某个时刻成为最珍视的东西。
下定决心明天去买minuit a paris 的碟片,以为这将是我最近几年里看的最好的片子。
可能是里面的作家吸引了我的眼光,lost generation in paris,简直就是一个梦幻的世界。
我喜欢Gil的情绪,一个男人身上的柔软和恬静,在巴黎的雨里,夹杂着对于生活灵敏的嗅觉,成就了我心中绝美的意境。
如果说女性的美,是天然的。
那么这精挑细选下的柔和的沉静在历史里的男人,又配用怎样的方式记录。
然而,不过是一天时间,我就不得不质疑自己的心灵。
看完午夜巴黎后的兴奋还未消逝,又激起一阵涟漪。
今晚看了intouchable的首映式,同时领会到学习一门语言的魅力何在。
能听到Francois Cluzet现场回答问题,还有他说的,从这部电影里,我们能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
有人问到,为什么要取名intouchable不可触摸的 ,因为有些东西如果触摸了,就可以将你去鬼门关前引回来。
这是一部关于涵盖了很多点的电影,一部电影能做到涵盖了亲情友情的人生课题,幽默严肃的世界观,并且可以如此顺理成章的转乘,不得不说,我也为法国人感到骄傲。
我不知道其他的国家是如何生活的,但是在这里,每个人都是那么清楚的知道,每个词都是可以清楚的表达对于世界的感知。
是的,这是一个人人独立的世界。
有人强迫导演给出答案,这部电影到底要传达什么,他用他的幽默避开这个问题,但始终拗不过法国人的纠缠。
既然生在法国,就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容模糊的国度。
正是这过分强调的清醒,让我们需要用红酒来买醉。
当然了,醉也得摆出高姿态。
于是他说到,这个世界人人独立,很多人很多事情擦肩而过,也许我们就是希望人跟人的距离可以拉近。
听完这句话,我突然替法国人感到悲哀。
这是一个多么强调纯粹的国度,连友情也是宁缺毋滥。
他们的保守造就了这样的距离,可是正是这种距离才更成就了良缘佳偶。
我喜欢他们的保守,虽然因此让很多慕名前往浪漫之都的日本女性精神崩溃,虽然这让我们多么对于他们的虚名感到沮丧。
可是一个保守的人的魅力就在于,时间的酝酿。
也许法国人可以用葡萄酒来形容,越久越有味儿。
他们的敏感,让他们可以这么明确的阐述出这个世界的悲哀。
他们的幽默,让他们可以这么恰当的表现出人生的苦楚。
也许在极端的悲哀下,只有幽默才是最好的安眠药,让我们在人生漫漫征途中,找到可以安眠的理由。
我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用如此诙谐的手法来阐述严肃的主题。
严肃在于,主人公有钱有地位的phillipe因accident瘫痪,Driss是一个刚出狱的小混混,应征成为phillipe的贴身护士。
这两个世界的碰撞,这两个不同命运的交织,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编织的故事。
事实在于,这并不是编出来的故事。
这确是个实实在在的故事。
有人是靠理性生活的,认为严肃的对待世界就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负责。
也许这也是我一向以来的世界观,凡空谈无里头者,都是在阻碍我的前进。
可是事实上,谁不会经历点人生的起伏,而单靠理性,生活将会展现怎样丑陋的模样。
从鸡同鸭讲开始,到后来的至亲,究竟是什么在改变着这世界两个角落的人。
或者,又是什么改变了我,改变了我身边每一个熟识的人们,改变了那个跟我没有丝毫瓜葛的他们。
我承认理性磨灭了我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就连兴奋的情绪也是那么少见。
这个世界要求我们太多的常识,而每一样都得花掉我们太多的时间。
于是,我很少记得什么叫做印象深刻。
而你,会成为我心中永远的mythe,也见证另一个mythe的生长.
影片一开始,就是黑人男护工德希斯带着高位截瘫的菲利普先生飙车,虽然因超速被交警拦下,但菲利普体验派的发病表演立马震慑了两个警察,随后,便是警车开道,一路引着德希斯和菲利普前行……对生活在贫民窟的塞内加尔移民德希斯来说,捉弄两个交警实在是太稀松平常了,连肾上腺素也不会增加分泌。
但对富豪菲利普来说,这却是个难得的经历,对他这位锦衣玉食,动辄出入上流社会的钻石王老五来说,略有点僭越法理的举动,便是惊天动地了。
早年看《为黛西小姐开车》,摩根•弗里曼饰演的黑人老司机和杰西卡•坦妮饰演的白人吝啬老妇,最终结下了一段超越肤色和阶级的友情;而在《触不可及》里,德希斯对菲利普的意义,同样如是——黑人移民给白人富豪当护工,人物设定间蕴藏的戏剧冲突元素不言而喻。
《触不可及》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类题材在法国的大热,也反映出了当代法国社会里,种族隔阂正成为热门话题——勒庞父女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居然能在大选时兴风作浪,实在让整个法兰西为之蒙羞;而在四年前的戛纳电影节上,法国本土电影《墙壁之间》斩获金棕榈大奖,其故事主旨,正是通过一间中学教室里的多元文化和种族冲突/融合,来折射整个法国社会的真实情形。
《触不可及》为观众们熬制了一锅浓郁的法式心灵鸡汤,在影片里,德希斯和菲利普互相鼓励、帮衬,最终都收获了各自的幸福。
而影片的喜剧元素,则主要来自古板、虚伪的菲利普所代表的有产阶级在肆无忌惮的流氓无产者德希斯的冲击下,所显示出来的“伪雅”(snobisme)——譬如对当代艺术的揶揄。
从这一点来看,《触不可及》倒有点类似《还珠格格》,菲利普就像那个高高在上的“皇阿玛”,而德希斯就像闯入他“皇宫”豪宅的小燕子,童言无忌,直面欲望,把菲利普生活中的禁忌枷锁砸得稀巴烂。
最突出的表征就是关于“性”的话题,德希斯年轻强壮、血气方刚,进来就对菲利普美艳的女助手大流涎水,直到后来,他才知道那美女却是个同性恋,根本对男人没兴趣。
而德希斯询问菲利普的性问题,并请来性工作者为菲利普按摩的桥段,则进一步彰显了德希斯“人性”的一面——在德希斯看来,“天理”显然是为“人欲”服务的。
主仆之间的故事,在最近的中外影坛上都很常见,在《桃姐》里,刘德华和叶德娴就演绎了一段主仆忘年交,值得注意的是,《桃姐》里也出现了一个买春的老年人角色,其实,老人院里的老年住客和高位截瘫的残疾菲利普都揭示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弱势群体的性权益,究竟该如何保障?
当然,法国有法国的国情,在《触不可及》里,性服务是允许的,不过影片并未止步于此,当德希斯得知菲利普在跟一位陌生女笔友精神恋爱时,是他鼓励菲利普勇敢的迈出步子,坦然面对自己暗恋的爱人。
所以,影片的落脚点还在于对真爱的呼唤——残疾人也有性爱的权利,跟老年人一样。
《触不可及》的音乐非常美,影片也没有任何特技,但在娓娓到来的叙述下,把一段温馨感人的故事呈现得沁人心脾,这部影片能获得2011年的法国年度票房冠军,靠的正是俩字——真情。
(刊载于《东方航空报》2012年4月9日第29版)
原声音乐不止一次闯入生活,终于来看一看原本的故事长什么样子。
成天被快餐式的情感描述占满视野,两个男人之间除了舌吻就是后入的,不得不说这些东西真是太狭隘了,油腻,空洞,就好像垃圾食品给人的感受一样。
你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能那么宽广和浩瀚,还能那么让人愉悦整个故事大气且平实,这一次,友情比“爱情”美味得多。
命运如此残酷,也一样公平.富可敌国也换不来为自己接个电话写封信.用不着对我太好,用不着如此小心翼翼,即使我是你老板给你生活.我要的只是你的真实,把我还当个正常人一样对待的真诚.我要的不是看护,只是个朋友!然后,你就来了.....浪漫的法国文化搭配法语的浪漫,西方大片不只有好莱坞式的节奏,这片子堪称多种概念的和谐融合,没有种族、贫富的隔阂,高雅的古典和嘻哈的街头,一切只为见证一段友情,一段平等的友谊
当我渐渐发现,菲利普对德里斯如此宽容只是因为他“没有同情心”。
德里斯不刻意在乎菲利普的残疾,不去臆想残疾人内心所需,“你是残疾人”在德里斯眼中就好像你脸上有颗痣一样无所谓,而这正是菲利普想要的“真正”的尊重。
德里斯给了菲利普自己用言语无法表达,别人也不易做到的照顾方式。
你不在乎我的过去,我也并不在意你的残疾,刚好遇到能够无视自己在意的缺点的知己戳中了泪点。
不得不承认,Driss是个很自信,很有感染力的男人。
影片一开始,面试那一段,Driss这个小混混就把其他应聘者都比了下去。
看看那些有着各种文凭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回到玛格丽的提问的 :结巴的结巴,找不到词的乱讲。
还记那句“很老,很老的妇人,她真的是……”,我还以为他会说个别的词,结果:“她真的是……很老。
”废话!。
还有什么“帮助残疾人重返社会”(法语里“重返社会”这个词是劳改犯专用的……),你这个大富翁是不是“享受住房补贴?
”这些回答真是逼人骂道:这群白痴。
而Driss一来就彰显他的幽默感。
明知玛格丽问的是他的履历,却能通过玩文字游戏,把问题扯到音乐上。
而在菲利普自以为在音乐上更胜一筹的时候,Driss毫不客气地调侃深谙古典音乐的菲利普:“无论是音乐和幽默感,你都没有。
”而第二天,当Driss来到菲利普家拿签名,得知自己被聘用时,惊讶的他对菲利普说:“我搞错了,原来你还挺有幽默感的。
”不得不说,他的脑筋转得很快,而且还是个天生幽默的人。
Driss还擅长给人起绰号。
最明显的那个应该是“鸡毛掸子”了。
当艾丽莎的男同学问Driss哪有啤酒时,Driss就注意到了他的头发,回答说:“去你的头发里找找”。
“鸡毛掸子”的绰号应该也是在那是孕育而生的。
而我最喜欢的一个绰号,是在画廊中,他对女职员取的绰号:“辛普森太太”。
他真是太会联想了,把女职员的盘发比成辛普森太太那一头蓝色蛋糕头。
那巴黎女职员听到会气爆吧。
还有那个停车的邻居,鸡毛掸子的男同学,生日派对上坐在Driss旁边的男人,甚至是留着各种长度胡子的菲利普,都成了Driss嘴中调侃的对象。
他那看你一秒钟就给你个绰号的才能是在让人羡慕。
在画廊的那句“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也是神来之笔。
在法国,这句话一般对小孩说,潜在的意思是,你不乖就没巧克力吃。
这句无意脱口而出的俗语用在菲利普身上,就像Driss说的,有点过,但又一语双关。
画廊里的欢乐对白不止这一个。
在“辛普森太太”谈到画的价格时,市井出生的Driss惊讶地说道:“你最好确认一下”。
接着,当女职员一脸抱歉地说到:“我搞错了……其实更贵”时,看Driss那得意洋洋的表情瞬间结了冰,真是让人发笑。
还有那几句“一个人流一滩鼻血在画布上,就要xxxx欧元?
”“你给我50欧,我就能给你来一幅相似的画,而且还能来点蓝色作为奖励。
”对于不懂艺术的我来说,Driss真是说道我心里去了。
嘻嘻。
Driss的老妈 (阿姨)也挺有幽默感的,她把Driss偷来 的名贵工艺蛋比成了法国人常吃的巧克力(吃过kinder surprise的童鞋,你懂的),还质问Driss这蛋能不能用来付房租时,我心中暗叫到,可以!
餐馆那一段,关于食物的对话应该也让很多人都笑了吧。
没有吃过半融巧克力的Driss对服务员说,“刚才的巧克力没有煮熟”。
他觉得不好吃,就和服务员直言。
还有剧院那段,“一棵会唱歌的树”。
有多少人有勇气在大庭广众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对周围的嘲笑不闻不问?
这让我想到了《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臣民,和现实生活中那些附庸风雅的人。
和Driss一比较,他们又逊了吧。
在飞机上,显然菲利普近墨者黑,学会了Driss式的幽默,在遇到气流的时候(或者是别的,反正飞机抖了抖),对Driss说,“没事的,只是机身有个洞而已。
”而Driss回应则是:“你习惯了悲剧,可我不习惯”。
的确,在他眼中,菲利普(或其它残疾人)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他可以毫无顾忌的拿他的悲剧或残疾来开玩笑,但是又能让人感到,那些只是善意的玩笑。
相同对白还有:“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剧院里谈到北方佬爱打老婆(他应该没看过《欢迎来北方》),但“和你(菲利普)在一起,不用担心这一点”和最后剃胡子那段“残疾的纳粹”。
还有个场面我每次看都会发笑。
艾丽莎被甩后,一个人在房间闹自杀,被Driss看到后,那句“这只会让你便秘3个月”和最后,言辞拒绝艾丽莎的请求后,但又从房门探出头问的那句:“你能付多少钱?
”让我笑翻。
这也使他的本性一览无遗。
有时我会觉得,如果有这样一个不靠谱但又能依靠他的哥哥或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接着,在菲利普的生日晚会上,Driss的对古典音乐的那些评价,真是,哈哈哈哈!
什么“一群裸奔的人”,“猫和老鼠”,“咖啡广告”, “失业补助中心电话铃声—等候时间约为2年”。
要有何等的想象力和生活阅历,才能说出这些幽默的语句啊?
难怪菲利普最后要大叫“救命”了。
老实说,玛格丽这个人我不是很喜欢。
我对女同志没有歧视,但是她老戏弄Driss,让我不爽。
她的自信是否源自于她自卑呢?
当然,Driss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当他得知真相时,玛格丽还不忘玩弄一下Driss,佯装提出了3p的建议,此时的Driss毫不客气的回击道,“那我们就不面颊吻了。
”然后拍拍玛格丽的肩膀,说道:“再见了,哥们。
”让人不禁感叹,“哥们”这词真是说得好!
报仇了!
哈哈。
当然,这不能说明他是个小气记仇的人,还记得伊冯娜问他会不会生气时,他对伊冯娜的回应吗?
“做的好”“我想她怎么不上我的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几句自我调侃就把话题带过去了。
结尾Driss应聘那一段,和影片开始那一段呼应。
还记得那时Driss是怎么玩弄文字游戏,把话题扯到音乐上的吗?
但那时他还只是想要个签名,来领取失业金。
现在他可是真的想找一份工作了,但这也不能阻止他无限的幽默。
戈雅这个画家到了Driss嘴了成了女歌手,而且“在pandi panda (歌名)后就没什么做为了。
”他还真能扯啊。
当然,这时的Driss也在菲利普的熏陶下,对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眼就看出那幅画是达利的《永恒的记忆》,而且还十分内行的把那画中的表称为molle(哪位能找到这个词合适的翻译?
)。
还有什么亚历山大体……Driss,你比我强多了。
我想这部电影让我影响最深的,首先是Driss无数的幽默对白,然后才是那些温馨的场面。
很多应该和我有一样的感触吧,所以才又哭又笑地看完了整部电影。
PS :最后来个有点小黄色的对白。
“他的小黄瓜”。
还记得在那段出现的吗?
哈哈。
这部电影笑点太多,欢迎大家来补充。
PPS :最后做个小广告,有志参加法语字幕制作的同学请加这个qq群172893602
有的时候,人的念头一转,一切就大不相同了,而这念头一转,不过就是一种幽默感而已,笑话别人来不及,笑话自己还能抓不到重点,开玩笑。
Driss带给Philip的不过就是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曾经因为跳伞事故造成的瘫痪而丧失殆尽的幽默感,就这样因为一个小混混的出现而一点一点的被捡回来了。
对于Philiip来说,脖子以下失去知觉,所剩无几的不过是银行帐号里的长串数字和一些触不可及的幽默感而已。
所谓的人文关怀和温情满人间不过是这个片子的一些细枝末节,一个博古通今的豪门,曾经如此热烈的追求生活,刺激也好,居高临下也好,对于他来说,生活曾经是这么寡淡乏味的事情,以至于他都不曾好好的想想自己的爱人,以及认真的和孩子说说话,跳伞成了生活中最刺激的事情。
对于这样过分富足的人生来说,确实也就只有极限运动还能带来些许的感官刺激了。
以至于有一天当所有的这些刺激全都变成触不可及的一切的时候,他想起了曾经喜欢过的姑娘,他开始战战兢兢的写起了诗,谈起了恋爱,其实不过就是那些曾经乌烟瘴气一般的自信全都没了,于是又开始了十三岁暗恋女老师一般的试探。
Driss没有任何特长可言,唯一擅长的就是毫不掩饰加毫不犹豫,看不惯就揍,看上了就追,追不上嘴上沾点便宜也行,这不过就是人不断盛装打扮而努力的掩盖的最深层的那么点欲望吗?
发生事故,恍如隔世,一觉醒来,发现即便是寻死也变成一件需要从长计议的大事,更何况他还要按照医生的安排活到七十岁,你打算过要怎样活到七十岁吗?
而不是考虑过自己七十岁的时候会什么样子吗?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Philip是在思考自己难道在未来的日子里就要这样每天毫无知觉的叼着木勺子一页一页的用嘴翻书,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思考,七十岁的那一天我到底能领多少养老保险,至于之前的那么多年,如何为那个数字奋斗,却成了一个完全被忽略的问题。
我要不要开始学习一下当代艺术,或者干脆死了算了,反正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在像Driss那样跳舞了,也不可能跟Eleonor之间发生些什么了。
于是,曾经豪门的幽默感全无,只剩下一把毫无知觉的老骨头。
这一对黑白配,最妙的就是他们二人的幽默感,就如同我喜欢志明和春娇胜过柯景腾和沈佳宜。
纯爱故事确实是干净透明,但是总给我一种故事尚未开始的感觉。
曾经一起追过的女孩不知道跳伞失误之后还在什么地方,至于那些不可预料的人生,最后,能听得懂我的笑话,并回复的恰如其分的人又在哪里?
所谓门当户对,不过如此而已了。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让我总是不自觉的给自己一碗鸡汤 渐渐明白 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不同,即使不能豁达涵纳,也不要忙着表达鄙夷, 因为那些不同可能会一直与你的世界格格不入,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平静,也不要刻意与之相悖。
又从另一个角度想了想,也许是行者长达,为者常成,先天的与众不同固然存在,这种不同可能是天赋,也可能是缺陷,但只要选好自己的目标加之拼搏,便可以达到那个高度并恒之。
“不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也要找到彼此相安无事的平衡点”。
有一部催泪的电影 有一首暖心的歌曲 它叫《触不可及》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和性格碰撞在一起迸发的光亮。因为剥离了怜悯而显得更加不卑不亢。真人真事无疑有加分。然而假使小黑没有在野蛮和暴力外保留那份本来的善良,well,这一切恐怕永远都不会发生。
不值那么高分
无感,感觉那黑人的性格也不是很讨喜。
宣扬阶级调和的励志片,从立意到手法都很平庸,不明白怎么那么受欢迎。
被骗了
无限矫情滥情伪情畸情基情小烂片
看的法配版。
法国温情喜剧+优秀剧本
【D】倒回去看不如「绿皮书」,法式喜剧总让我意外的觉得它很不法国。它所有的笑料都来自于底层最粗野,无规则,直接的东西对精英阶层的一种冲撞,内核与“霸总”的爽文设定并无二致。并且通篇只抛出了对待残障/配乐相处的正确模式,如此理想化(即便是真事改编)的设定,两个人的关系没有发展轨迹,仿佛从选择的开始就天造地设,连周遭的冲突都没有制造,这样毫无说服力的剧情又怎么谈得上感动,只能满足跨越阶层的意淫罢了。
俩wsn的yy片,处处充满了男性凝视
怎么老让我想到闻香识女人和潜水钟与蝴蝶,不过显然更喜欢后两个
烂的像坨屎
类似《生命的舞动》,同是残障人士的励志故事,不同的是它从照顾者为切入,阶层,贫富;故事一般,生气仍不足,“同情心”其实是一种很怪的情感,可能会是爱心,也可能会是侮辱;“真正的残疾不是我坐在轮椅上,而是从失去她开始”;菲利普愿意找的是朋友,不是穿着白大褂天天喂药,为他担心受怕的看护
跨越社会等级的真正友谊,结局真的很感人
其实是俩宿友在看 我穿插着跑去看了几个片段 貌似还不错啦
都是不同肤色交朋友,彼此打破偏见的故事,不如《绿皮书》好看。菲利普的富有十分悬浮,身体残缺的自尊是衣食无忧下的马斯洛高级需求。小黑一开始的大大咧咧不按常理出牌讨喜而承包了笑点,但后面被菲利普环境中的高雅艺术影响和“教化”,有隐隐的优越感。——相比之下更喜欢绿皮书里,钢琴家教司机写情信,却依然保留那句“Kiss kids”音乐娓娓道来,演员沉浸其中,果然在250榜单中盲选是基本不踩雷的,但top24未免虚高了
补看这部豆瓣排行26,评分9.2的法国电影,IMDB排行46,评分8.5。是部不错的作品。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还是太“甜”了,技法上也没有什么突出或过人之处。我的打分不高。看来这两个国内外观众的打分排行榜,还主要是反映了当前大众的欣赏口味。
从头到尾都没有刻意煽情,一直克制、平稳地表现剧情和人物,但极具感染力。
推荐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38174/
对于过于完美的想象,我总是心怀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