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的底层人民,总会错误的认为,某种条件下悲剧的活着,是合理的,全然不知努力的上限,会带来多大改变,包含多少诗意。
所以,怎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反映的状态,都是父母灌溉的结果……善良的远亲也好,安静的女孩也罢,都经历着痛苦的当下,都需要被治愈。
而大人,在岁月的侵扰下有着阅历的抗体,相较于幼童敏感的内心,尚能理性开导一番,否则,遗憾终将蔓延……最后,在爱的感知上,没有人是傻子……
第一部在一天内从头到尾看完两次的电影。
刚开始看的时候迷迷糊糊,但能逐步感受到影片的镜头语言具有一种美感,给人一种“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啊”的感觉。
看完后,为影片讲述的故事所感动,并意识到错过了很多细节,于是带着疑问去重新看前面部分,结果又看完了一遍。
重温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知道结局而失去兴趣,反而会细细琢磨电影的镜头语言,试图找出其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能牢牢抓住观众情绪的原因。
片中故事的发生地是爱尔兰乡村,讲述了一个内向安静的9岁小女孩于暑假期间被寄养在亲戚家,在与亲戚的相处中真正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的故事。
影片中,小女孩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酗酒好赌,不务正业,母亲也没有给她足够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三个姐姐自然也不懂得呵护妹妹。
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很少说话,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喜欢一个人安静待着,总是一个人跑到草坪上睡觉,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因为父母亲的失职,小女孩并不总能吃饱饭,甚至会忍不住在学校偷倒同学的牛奶喝。
在母亲即将再次生产时,父母亲商量将小女孩送到亲戚家临时寄养以减轻家庭压力。
父亲将小女孩送到亲戚家时,当着小女孩的面抱怨她只会吃饭,不懂感谢,并告诉亲戚可以安排小女孩干活。
小女孩只是继续保持沉默,好像已经习以为常,这样没有反应的反应让人心疼。
初到亲戚家,和善的姨母会帮小女孩洗澡、编头发,带她一起打水,并在发现小女孩尿床时假装不知道化解其尴尬。
跟小女孩一样沉默寡言的姨父虽然一开始对小女孩爱搭不理,却有一颗温柔的心,会在对小女孩发脾气后偷偷放一个马卡龙饼干在桌上表示歉意,会在发现小女孩离开视野后着急地寻找,会拿可以买好几个雪糕的钱让小女孩买雪糕。
小女孩在亲戚身上感受到了不曾感受过的家庭温暖。
然而,姨父跟姨母虽然对小女孩呵护备至,却有一个小女孩不知道的秘密——经历过丧子之痛的他/她们有意无意将小女孩当成了儿子的替代 ,甚至让小女孩穿了一个月儿子的衣服。
随着小女孩在家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意识到这一点的姨父提出要给小女孩买件新衣服,还没走出悲伤的姨母一开始表示反对,却也在姨父的坚持下尝试改变。
后来小女孩无意得知了亲戚家发生的事,一向乖巧的她也会通过将旧外套脱掉表示小小的不满。
善解人意的姨父及时开导了小女孩,拉近了与小女孩的距离。
一度守着秘密的姨父姨母与了解到真相的小女孩在分享秘密的同时也消除了无形的隔阂,变得更亲密。
不善言辞的姨父开始教小女孩阅读、让她奔跑。
小女孩逐渐敞开心扉,话越来越多,脸上也有了极少表露过的笑容。
在暑假即将结束时,得知将要被送回去的小女孩以其惯用的提问形式表达了她不想回家的想法。
听懂小女孩话意的姨父与姨母用沉默给了小女孩答案,任凭泪水流出的姨母却没有说出一句挽留的话。
正如姨父对小女孩说的,不想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就好了,有时候沉默表达的东西更真实。
影片的直译名是《安静的女孩》,自己也很喜欢这个片名。
安静是本片的基调。
安静可以表达很多东西,自有其力量!
在小女孩回家前,姨母感慨说以后她只能独自去打水了。
一句无心之言被小女孩听到了心上。
为了表示感谢,小女孩一个人提着桶到井边打水,差点酿成意外。
有所预感的姨母看到浑身湿润的小女孩,想起了跌落井中溺亡的儿子,心有余悸。
电影并没有为了营造冲突而给观众一个悲伤的结局,平安无事的小女孩也给了这个家庭希望。
影片最后,小女孩目送着姨父姨母的车逐渐驶离,想起了这段时间她被关爱的点点滴滴,不理会父亲在一旁的唠叨,追了出去。
小女孩虽然不善言辞,却比谁都敏感,看到姨父偷偷放在桌上的马卡龙饼干就立马了解到这是姨父表达歉意的方式并欣然接受,看到姨父姨母互相拥抱扶持就明白了这才是家人相处的模样,看到姨父在知道她要回家后一个人在她房间窗前远望的怅然就感受到了姨父的不舍。
这样的她,并不像其父亲所说的不懂感谢,相反她把别人对她的好都记在心上,并会用行动去回馈她的谢意。
看到追来的小女孩的姨父姨母再也无法故作镇定。
姨父深深抱住了小女孩,姨母也潸然泪下。
小女孩在姨父的怀里看到跟来的父亲,先是彷徨地叫了一声爸爸,后又把头埋进姨父的怀里轻声叫了声爸爸。
两声“爸爸”的不同,将小女孩此刻的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电影到此戛然而止,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小女孩最终的去处只能由观众遐想。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现在的小女孩已经不再是那个内向孤僻的小女孩,她懂得了一个正常的家庭应有的样子,也明白了什么是亲情。
影片的镜头语言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电影的美感。
没有夸张的剧情,没有冗余的台词,甚至没有什么配乐,只是讲了一个普通的故事,却通过缓慢克制的节奏与细腻真实的镜头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情绪。
本片的美术摄影也堪称电影拍摄的典范——片中有很多的近景特写镜头,在4:3的画面比例下,让人有更真实的代入感;同时通过对光影细节的捕捉,加强了这种真实感或者说美感;通过色彩画面的对比,反映出环境的氛围特点与人物的情绪。
片尾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在片尾曲中,出现了窸窣的虫鸣鸟语声,让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故事中,一度以为还有后续的剧情。
只可惜导演还是只给了声音让观众遐想。
也许这明快的声音就是在告诉观众电影后来的走向,给了观众一个happy ending的暗示。
本片导演有着多年的记录片拍摄经验,让导演对镜头语言的理解异于常人,在第一次拍长片时就拍出了这样一部真实、细腻、克制又充满美感的电影。
电影有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应该是具有美感的,或者说电影感。
很多或依靠题材一味堆叠冲突或写流水日记式喋喋不休的电影之所以让人出戏,就在于缺乏电影感。
这是一部具有电影感的电影!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看了本片,这部难得的佳片也算是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了!
大光圈乃至超大光圈的持续使用,极浅景深致画面清晰范围缩小大面积微弱失焦,平添盖尔人的愁绪。
特别是Cáit到寄养家庭之后,大光圈效果加强,明快橙色中一抹淡影,温暖幸福有几分失真梦幻,眩晕中慢慢释放清晰的自己,一如Cáit的内心变迁。
Cáit 太安静了,以至于家人都找不到她。
开篇,隐藏于高草丛中的Cáit。
暗示她被家人和社会忽视。
Cáit 的家。
灰暗肮脏的外墙。
阳光都隐藏起来。
贫困的暗示。
批判现实主义主旨是英国电影乃至英国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传统,爱尔兰自然深受其影响。
但是本片的批判是温和甚至不乏温情的。
Cáit 的家。
极其昏暗的光影,Cáit藏于黑暗中。
姐姐们显得多么冷漠。
姐姐们讨论小牛从何而来。
暗示社会封闭,女孩受教育不足。
对于贫困和社会保守封闭淡淡的但不乏深刻的批判,如儿歌所唱:“我妈和你妈在晾晒衣服,我妈突然一拳打在你妈鼻子上,鼻血是什么颜色,,,”贫困让家人丧失爱,邻里也没有善意。
Cáit的父亲,嗜赌粗鲁,影片暗示他有婚外情。
和在自己家里的昏暗相反,Cáit的父亲在表亲Eibhlín家里也沉浸在明快的橙色中。
橙色是回归富足平等的色彩。
留意墙上的爱尔兰地图:北爱6郡与南部26郡同色,表达爱尔兰人立志统一的传统思想。
Cáit在学校。
因为食物匮乏导致她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读写困难,加剧了她在同龄人间的自卑。
美丽的爱尔兰女孩Cáit,一头盖尔人标志性的红金色长发。
她从来都是安静地待在一边,低垂着眼帘,说话的声音细小到自己都很难听清。
父亲对待她可能象对待一只安静的猫。
Eibhlín对暑假寄养的Cáit照顾无微不至,如同己出。
爱和富足到达顶峰时,呈现的橙色更明亮。
橙色是爱尔兰橙白绿三色国旗上最特别的色彩。
“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这个家里没有秘密。
爸爸把我寄养在金斯莱家里。
他们给我洗澡,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
我们一起打水,做家务,享用午后的面包,看九点新闻。
我喜欢这个没有秘密的家。
”Eibhlín对Cáit说,这里的家没有秘密。
其实她隐藏了一个巨大的悲痛的秘密。
Cáit也曾跌入那个秘密中,但她依靠Seán教导她的力量挽救了自己。
每天,Eibhlín带着Cáit穿过森林去一口水池打水。
这里就隐藏了Eibhlín悲痛的秘密。
英伦三岛地理的电影呈现总是绝美,而且一脉相承。
Eibhlín的丈夫Seán教导Cáit农场劳动,阅读,认识世界,还有奔跑。
他对Cáit说,你跑得象风一样快。
奔跑如飞的女孩多么独立自信。
最后一刻,Cáit奔跑如风般扑到Seán怀中。
为他带来的启蒙,为他赋予的第二次生命。
这是Seán不同于Eibhlín的爱的意义。
超大光圈带来温暖至深。
大光圈长焦,Cáit处于轻度失焦中。
但是已经遮掩不住她焕发的生命力。
“ 我拿着我的信飞快地跑着,仿佛我便是传递自己内心的使者。
”
她终于可以自信安静地飞奔起来,哪怕是穿着男孩的衬衣(寄托Eibhlín的悲恸)
安静的Cáit让身边每个人和整个乡村都安静下来,影片同时也安静下来。
影片的态度如同爱尔兰人面对英伦面对欧洲的态度,独立低调但强大。
爱尔兰人斗争一百余年终获得独立,即奉行永久中立政策,经济文化得以持续复苏发展。
1980年代初的爱尔兰正值投资科技带来的经济腾飞的前夜,农牧传统即将遭受巨大冲击。
对白使用的爱尔兰语是爱尔兰第一官方语言,作为母语使用的人口可能不足50万人甚至更少。
编导摄影剪辑等主创人员长期从事纪录影片制作,极少涉故事长片。
他们力图坚守爱尔兰语承载的历史,静静地释放爱尔兰人的乡愁。
延伸阅读:欧洲乡愁-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46010/欧洲乡愁-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59376/欧洲乡愁-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36933/
关于“爱与被爱”“父母与孩子”的课题,不会教养孩子的人反倒生了很多孩子,真正爱惜孩子的人却无法找到情感寄托。
缺爱的少女和一对中年丧子的夫妻互相治愈。
一个安静却十分有力量的故事。
爱意在无声宣泄,女孩被接纳,尊重,善待,不同家庭下的凯特长成了不同的样子。
温柔的姨妈,“凶凶的”姨夫,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凯特,从而教会她如何去爱别人,更重要的是爱自己。
结局虽未表明凯特的去向,但儿时受到的爱意会成为心中深埋的种,滋养她成为更好的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爱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尤其是孩子感受爱的重要场所,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是一部,很舒服、恬淡、能让全世界都在阳光的斑纹和夏日的暖风里接受消音处理的电影。
沉默寡言的9岁女孩,深陷原生大家庭那永无休止的嘈杂和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幸而因母亲再次临盆,被寄养到亲戚家度过夏天,反而在那两个月里,收获了难得的内心温存和对灵魂自在的打开。
“长长的一个暑假,我们去了乡下”,这简直是各种文艺腔故事都偏爱的背景,日本人、法国人,都爱这么拍。
内向是一种特点,而不是缺点;安静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病态。
在更大的可能里,内向和安静,只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生理防御机制?
),只因为过于敏感地觉知到了,这世界有太多缺点、也有太多病态。
酗酒嗜赌的父亲和麻木不仁的母亲,是不是人格的病态?
彼此疏远的家人、冷漠刻薄的姐妹,是不是关系的病态?
以孤立和嘲弄为乐的同学、不作为的学校、形式主义的教育,是不是环境的病态?
惹人生厌的爹妈偏偏儿女成堆、温柔慈祥的远亲却深陷丧子之痛,是不是命运的病态。
一方面你几乎被所有人视若无睹、连老爹出轨都懒得避你,一方面你无从摆脱物理性的自辱、就像床头的尿渍摊开在每个早晨。
看起来是过度的保护,其实更近似过度的防御:比如不穿毛衣就会得肺炎,比如睡前不能喝水。
这背后是“你别给我惹麻烦”的漠然,是“你被认定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容易出问题的”的前提预设。
相比之下,那个亲口告诉过你“这个家里没有秘密,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我们不需要羞耻”的人,却依然藏有自己的秘密,但这秘密反而不是病态,这秘密反而有种,悲剧底板上暖暖的坦然。
因为内向和安静原本就不需要被治愈,它只需要被接受、尊重和善待。
自己家和亲戚家,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非常明显。
后者总是被旷野、田园、天空、牛奶、水流和明媚的劳动所环绕。
前者却满是来路不明的噪音、昏暗的灯光、焦黑色外墙体,和表情暧昧、言辞混沌、被镜头里的诸多前景(橱柜、墙壁、楼梯间)切割在小画框里的他人。
当故事落在前者的范围内,我们透过她的敏感,去发现和洞悉了许多残酷的事实:人与人之间是否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说得更严重一点,永远无法真正和解?
当故事落在后者的范围内,我们透过她的早慧,去认识了好多东西:春天、动植物、奔跑、美,还有,死亡。
而且,它们都安安静静地铺开、恰到好处地出现、润物无声地存在、适可而止地隐退,连一丝煽情的过量企图都没有露出。
很庆幸它没有变成一个俗套的“自闭症打开内心找到意义”的故事,也没有变成一个俗套的“失独夫妇在陌生女孩身上重建亲情”的故事。
它的主题,更近似于: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联动,有些就是拴缚,有些就是羁绊。
最后的那个分别时刻、那场追逐和拥抱、还有那声爸爸,让我眼圈红了。
原来是改编自克莱尔·吉根的小说,这些年我读过她许多短篇,那些故事里无不透出深邃的哀伤和绝望,真没想到,这次却那么细腻怡人。
哦对了,冷眼、静谧、独立、低调、倔强、不打扰也不想被打扰,这里面,有没有一点爱尔兰民族的自况呢——在英格兰乃至整个欧洲面前。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本片是以家庭为主题,讲述家庭对一个女孩的影响。
故事一开始以远景拍摄爱尔兰的乡村风光,随着一声“凯特”的叫喊,镜头缓缓下拉,一位女孩卷着身子睡在草丛里。
“卷着身子睡”在心理学里面解释为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导演用一个镜头,表达主人公凯特的心理状况。
不禁引人遐想:女孩有着怎样的生活环境?
又为什么要睡在草丛里呢?
原来,凯特生于一个多子的家庭,贫穷的家庭,全部人只能挤在一所昏暗的老房子里。
这所房子,仿佛是被阳光遗忘的地方。
天性内向的凯特,在家中难寻一处安静的地方睡觉。
这就解释了片头凯特在野外草丛睡觉的原因。
家里儿女众多,父母不成器管不过来,暑假便将女孩送到亲戚家寄养。
一路上,沉默的女孩总是望着天空,树木和白云。
女孩来到新家,一切都得适应。
女主人热情细致,善良可亲,男主人沉默寡言,勤劳本分。
女孩在这个新家学会用双手创造新的生活,也学会了去爱和接受爱。
看着她努力干活,男主人奖赏她一块饼干。
暑假中,女孩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活,做有益于身心的劳作和休息,并在劳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这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积极和重要啊。
劳作的奖赏来了,有漂亮衣服,去镇上玩,有买半打巧克力冰淇淋的钱。
夫妇俩不仅教会了女孩物质层面的东西,也教会了她精神层面的东西,去帮助别人,参加葬礼,学会与人善意相处,建立邻里和社会的和谐关系等等。
从邻居太太那里,女孩得知了夫妇俩曾经有一个死去的男孩。
女主人说:这个家里没有秘密,秘密意味着羞耻,但夫妇俩还是对女孩隐藏着一个伤心的秘密。
女孩知道了女主人内心的秘密,她的丧子之痛。
而应对这一切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保持安静。
悲伤和痛楚无需过多安慰,只有默默承受和化解,在沉默中,也许才能完全体会到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
男主人讲得那个马的故事也说明了,其实在这个世界中,许多东西是无法言说的,生命和世界都充满了秘密。
将悲伤痛苦默默地埋在心底,用善意和乐观去面对生活,不就是最温柔最坚强的人性吗?
深刻的道理总是朴素的。
女孩就这样安静的生活着,从容而充实的度过每一天。
暑假结束了,女孩不得不回到家中。
离别的情绪在安静中表现,沦陷,释放。
这是一部静的令人心动的电影,也是一部将爱意深埋的电影,镜头语言虽十分苛刻俭省,反而更加烘托出爱的珍贵伟大。
在原生家庭面前,寄养的感情再深厚也会显得苍白无力,那浓浓的不舍,依恋之情只有在最后女孩的奔跑中才完全释放出来,达到高潮。
结尾是开放式的。
女孩投入男主人的怀抱,但她的父亲随后赶来。
会发生什么,会争吵起来?
还是会让女孩继续寄养?
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女孩过了一个幸福宁静充满爱的暑假,这在她的记忆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夫妇俩言传身教将人性的美丽、坚强和自信传授给她,让她有力量面对人生未来的风雨。
亲情是原生家庭的固有感情,但依然有一种感情超越了亲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也许没有血缘关系,但这种真情依然可以温暖彼此,让彼此更为亲密,坚强。
女孩口中的父亲,究竟是那个不成器的将生活的依靠都输掉的血缘上的父亲?
还是这个教会她认真,勤奋,坚强的面对生活的男人?
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
盛佳蓝光标注
很细腻宁静温馨治愈的一部片子,整个故事以及画面的基调,如同她的名字夏日细雨一般,仿佛燥热的夏日中下起的淅淅沥沥的小雨,抚平人们焦急不安的心灵。
在凯特以前的家庭,她的父母从未为认真的对待她了解她,她的父亲觉得她只是一个会吃不会干活的,不讲话也不懂得感恩的,可以随意对待的孩子。
她的母亲也认为她是一个尿床,让人操心的孩子。
肖恩和玛丽夫妇却一见面就很爱护她,玛丽温柔地帮她洗刷指尖的污垢,为她换上睡衣,哄她入睡;带她去静谧的林间挑井水 ;轻声叮嘱她小心的削土豆。
肖恩在打破隔阂后,也会带她去挤牛奶;耐心的解答她的问题;体贴提醒玛丽带她去买新衣裳;鼓励她奔跑,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勇敢。
当朋友说凯特安静时,他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好,他会温柔的注视她,回答是的,她只说该说的话不说闲话,这样多好。
他会发现凯特的闪光点,且从来不吝啬于表扬她 。
用心对待孩子的家庭,只生养了一个,不用心的对待孩子的家庭,却生了一窝,这种现实,讽刺又无力。
(想知道这群人什么时候才明白,孩子不是家长附属品,选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需要负责任的,这是对生命的敬重。
)
不仅如此,在片中,凯特通过肖恩与玛丽的相处,也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他们总是相互依偎,相互扶持,相互给予。
肖恩说到以后我你也结婚的,凯特回答说,她妈妈说世界上没有好的男人,肖恩会很认真的告诉她,事实确实如此,但也不尽然。
(毕竟我觉得肖恩就很好,他认真又负责,体贴又真诚,温柔又细致)
到了片尾,小女孩奔跑着朝肖恩夫妇追过去,风扬起的金发,坚定的眼眸,浮现出的一幕幕温馨画面,这种无声的力量,这种温柔的力量,这种安静的力量,此刻迸发。
小女孩被肖恩抱起,拥入怀中,享受她能感受到的不多的父爱,远处,凯特的父亲朝她们走来,凯特轻声的说了一句,爸爸,要知道之前凯特从未对着说爸爸,我猜那一定是她对肖恩说的。
这部片子就叫quiet girl,我觉得中文翻译—夏日细雨,更加出彩,为这部片子赋予生命力,她们双方的彼此温暖,悄然之间改变了她们的生活,润物无声。
多么美啊,那种诗意的感觉,连片尾都是鸟叫虫鸣,无限美好。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对什么叫“照顾小孩”有了实感。
生小孩是一件需要仔细考虑再做的事情,如果只是衣食住行,那真的很简单。
就像凯特的原生家庭一样,有衣服穿、有一口面包吃、有张床睡、有学上,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到了解决,但是没有人在意她的心灵世界。
凯特是个安静敏感的小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没法像姐姐们大大咧咧糊弄着过日子,她宁愿躺在草坪也不想回家。
家里的条件很差,连割草的工人都请不起,然而还是在不停地生小孩,父亲还是滥赌输掉了家里的小红母牛。
父母之间的感情、家庭的亲情都很淡漠,凯特这个年纪了还会尿床,然而尿湿的床单就这样继续铺在床垫上,没人照管。
然而艾琳和肖恩是不同的,他们本来就只有一个孩子,想必是精心照料着长大,因此在孩子意外去世之后才会如此悲痛。
艾琳来了,他们也许曾让凯特穿上已故儿子的衣服,寻找那一些相似的错觉。
说一千道一万,他们真的有好好照顾凯特。
来的第一天,凯特还是尿床了,她僵站在床边,艾琳跟她说话也不回头,她的内心此刻是羞愧和无法面对的。
艾琳发现后确实也有些惊讶,不过她马上改口说是床垫太潮湿了,维护了一个小女孩的自尊。
凯特并不像她的父母说的那样,很冷漠,连谢谢都不会说。
在艾琳有事离开,肖恩第一次独自带她的时候,她去仓库找到了扫把,试图和肖恩一起打扫牛棚。
虽然肖恩误以为她在乱跑,训斥了她,但这也正是两人关系的转机。
他们会每天给凯特梳头100下,会告诉她养肤的“小秘密”,会给她零花钱,会带她买衣服,会陪她读睡前故事,会让她在路上尽情奔跑,会一起看电视到睡着💤……也许凯特会慢慢悟到,原来她需要的是这种“照顾”,原来她的内心需求不是过量的妄想,而是深爱孩子的父母的日常。
也许这部电影更适合想要为人父母的夫妻观看,在精心的照顾下,宝贝可以那么那么好。
希望凯特、艾琳和肖恩能够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The quiet girl #GFFGFF开幕到现在,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影片,故事本质上是一部温暖的治愈电影,就像海蒂与爷爷一样。
其实故事很简单,主角是一个缺爱女孩与失去孩子的一对夫妻,是一个他们互相治愈的故事。
缺爱小女孩家里有很多的孩子,刚刚又生了一个小弟弟。
但是他们夫妻两个一看就是本身有很大问题存在的,可能他们都不爱彼此,生那么多也没有照顾好他们。
影片开始做了很多的铺垫,比如小女孩一个人躺在草丛里,尿床,读课文读不出来,拿别人的牛奶喝,从台阶上跳下去腿摔青了,衣服和鞋子都很脏,从这些细节看得出来她的父母对她的关注非常少,是教育与爱的缺失。
与后面来到那对夫妻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位女士非常细心的照顾她,给她梳头、用刷子刷脚趾、搓背等等,可以看得出来她非常喜欢小孩。
还教她很多生活技能一开始这家的男主人并不接纳她,其实也是互相治愈的过程,男主人不情愿地带她来到了农场,女孩主动帮他扫地,他还锻炼她跑步(以至于后面她追车那么快)。
还给她放小饼干,带她买衣服,给她扣扣子,教她认字等等。
足以证明这对夫妻要更加有爱一些,很可惜这个女孩不能永远待在他们家。
最后一幕他们分离,女孩追出去,男主人在门口抱起她非常的感动。
故事很简单,但是很有力量。
这些天我一直想看一部治愈的影片,终于等到了!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也许别人一开始并不想去接纳你,但是你做的很好的话,他们也会以自己善良的一面相待。
这部影片是一个开放性结局,后来她亲爹追出来了,估计是要把她拉回去。
如果她能够一直待在那个有爱的夫妻家里就好了,如果回去她可能会因为长期缺爱而变成问题少女
你有没有过被忽视的感受?
其实当我们在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被忽视的感觉时,并不了解那是什么,只能隐约察觉到自己的内心像是失落,像是委屈,又像是卑微的感觉。
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长大了,才明白,哦,原来我在经历的是人生中冷暴力的体验。
谁都讨厌这种被忽视的感受,但是,被重视是一种什么感觉?
被忽视和被重视的人生,有什么不同?
电影海报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提名《夏日细语》(An Cailín Ciúin)用细腻的电影画面,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女孩经历的一个被重视的夏天,是一部没多少热度,却值得关注的佳作。
影片一开始,女孩凯特躺在一片茂密却显得荒凉的枯草丛里,可能你压根看不清这是一个人,隐隐约约只能看到一条胳膊或一条腿,以为这是什么悬疑惊悚故事。
当你发现是一个小女孩躺在那里的时候,你会疑惑:为什么?
为什么家里的姐妹和妈妈都在找她,可是她却宁愿躺在这样一片荒凉里也不回家?
对的,这就是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荒凉感:明明是在一个被称为家的、理应是热闹和温暖的集体里,但自己的内心却倍感窒息,宁愿在这荒草中间寻找宁静。
凯特的叛逆在此刻显现:我要逃,逃到家人看不见我的地方。
家里的孩子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女孩,也许传统的爱尔兰家庭也会像中国某些传统的家庭一样,希望家里能添一个男丁。
常年在家里失魂落魄又忙碌疲惫的母亲、沉默的姐姐们、好赌好酒严厉得不近人情的父亲,还有母亲腹中马上要出生的家里的新成员,这个家是拥挤的,没人看得见凯特。
9岁的凯特,她的原生家庭里的灯光永远是昏暗的,餐桌看起来油腻腻的,一家子女性都寡言少语,且都对家里唯一的男性带着恐惧和讨厌。
在学校里,凯特的表现也是沉默的、没有光泽的:课堂上不会读课本的她用低头和沉默来表达自卑,因把牛奶打翻、弄脏裙子而握紧裙摆,却被同学嘲笑“奇怪”,凯特趁着课间时间飞奔出校园的围墙,逃了课。
这个时候凯特被家人看见了,却被当成“问题”存在。
需要被送走,或暂时地送走。
在这里,导演把凯特第二次叛逆的一瞬间演绎得非常绝妙,上课铃声响了,操场上的孩子都在往教室奔跑,只有凯特跑向了相反的方向,她讨厌学校,在这里,她还是一个不被重视、甚至是被看不起的“怪物”。
凯特不是一个冷漠的人,就像绝大多数的你和我一样,她敏锐地捕捉着周围环境对她不友好的反馈,却只能用沉默和逃跑来表示反抗。
如果不是被寄养到表亲家里,凯特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夏天的风吹在脸上,其实可以那么舒适,身为一个女孩,其实可以那么漂亮。
故事情节很简单,不是影片特别注重表达的部分,但是导演把整体节奏表现得很好,不会让我们过分无聊地看角色们情感的铺开,而是在一定的故事氛围下带我们感受女孩微妙的变化。
寄养的表亲家里,其实住着一对心已经破碎、但仍然彼此相爱的夫妇,他们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儿子。
女主人一夜之间白了头,而男主人也不想跟这个世界倾诉什么,只是一味侍弄着自己的农场,靠忙碌来对抗着无情的岁月。
对女主人来说,凯特的到来是值得感恩的,失去孩子的落寞很难得到同情,甚至还会得到“不会照顾孩子”的闲言碎语,凯特来了,女主人放心大胆地表达着自己对孩子细腻的情感:给凯特洗澡、准备好温暖舒适的房间,教凯特切洋葱、做果酱,给凯特梳头,从1数到100,梳子轻轻划过凯特的头发,凯特的脸慢慢地微笑、舒展开来……梳头的动作暗示着女主人用每一个细节按摩着凯特敏感的神经,从1数到100,头皮很舒服,凯特的心情也很舒适。
对男主人来说,他对凯特并不欢迎也不排斥。
他身上既有丧子之痛,也有对妻子的心疼,还有对邻居的闲言碎语的警惕。
一个大男人,不会像女主人一样去给凯特悉心的照顾,但是却会时刻担心凯特的安全,不小心错怪凯特乱跑之后,男主人有一个和凯特父亲非常不一样的表现,他悄悄地把一块带奶油、一看就很好吃的饼干放在了凯特旁边,展示着一个男性长辈既粗糙又温柔的感情。
凯特自己的父亲根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这很难评。
他自己的家庭和寄养家庭相比,经济条件差很多,他无暇照顾自己众多的孩子们,甚至在“把孩子送到别人家过暑假”这件事情的决定上,都没有考虑太多。
然而,影片其实也表现出了凯特父亲为数不多的关心:送下孩子之后的心烦意乱,收到对方礼物时的漫不经心,还有最后一个镜头,追着凯特跑出来的时候。
只不过,他的爱只能用简单、粗暴、传达不到来形容,凯特肯定是无法感受到的。
这就很像我们很多中国家庭的父亲,爱只能通过教育的想象来营造。
影片用明暗不同的色彩、脏乱差和齐整洁的对比,展现了两个家庭的不同氛围,也展现了在不同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细节的区别对待。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被寄养的暑假,凯特无法体会,原来有一个关心我的妈妈和一个爱我的爸爸,是这样一种奇妙又温暖的体验。
对凯特来说,这个夏天是一抹亮色,照进了她的人生。
我们常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在我看来,人一生的经历从来不是单调的,我们会在很多个细节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或者人性的邪恶。
我们一定要努力记住那些温暖的时刻,这样在我们遭遇不公、偏见、打压的时候,才能坚守住,好好地活下去。
总体来看,影片绝大部分镜头都在用细腻的手法展现着温柔和明亮,所以看下来的感受是治愈的。
我想,导演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为了强调那些少见、但是却能照亮人生的温暖时刻吧。
还是很推荐大家来感受一下这部电影,热闹或惨烈的电影太多啦,这部电影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台词,甚至没什么台词,但却可以让我哭得稀里哗啦。
奥斯卡提名实至名归。
最后,请看过电影的小伙伴指出我评论的不足,也请没看过的小伙伴好好享受佳片吧!
【3.0】
看哭了,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但不是每个父母都算得上称职。艾琳和约恩就像海滩上丢失的马,像是死过一次,但好在他们过来了,像新的一样。即使那些爱闲话和尖酸刻薄,即使平静的生活,一样可以满怀爱意。凯特最后打水的时候,我特别的害怕,因为若事与愿违,我不敢想象艾琳和约恩是否还能过来,是否还继续愿意继续寻找善意。不过还好命运总还是能留些希望,你看,海上的灯变成了三盏了。
一些静止机位+超大光圈,看得我昏昏欲睡但不幸没有睡着。这个中规中矩的温情故事因其发生在暑假而被笼罩在一层梦境般美好又伤感的光晕中,但真的没什么意思。。
又一部《小萝莉与怪蜀黍》
拍的好细腻,只有被忽视,没被爱过,只在短暂的时间内感受过爱的人,才可以这样精准的捕捉。夏日是最适合这种情绪的时节,她会一直记住那段时间,那个夏天。而我也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短暂的美好,才选择把夏日纹在脚上。安静,自卑,存在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生活里,而这段记忆,她会一直想起,她会想起她的奔跑,舍不得那对夫妻的离去。希望以后她也奔跑,一直跑,跑到那个全心全意爱她的人身边去。
慢得失常-03/11/23 at AMC Ridgefield Park 12
可怜的孩子啊。
片子始终保持着一种安静温暖的感觉,而这一切的来源则是小女孩在原生家庭未曾感受到的尊重与爱。它让起始显得悲伤,也让质朴的故事变得有力度。尤其最后一段,真挚的感情在奔跑中不断积聚,最后在拥抱的那一瞬涌出,此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救赎,就如同补完了一张缺失已久的拼图
上影看的第二场电影,氛围很好,场子也很安静。片子和名字一样,节奏慢慢的,爱尔兰的夏日风光很美,小女孩很可爱。看到最后默默流泪,一直不敢擦,等到出片尾音乐放完才敢掏出纸巾,怕叨扰这份安静。喜欢那句“在该沉默的时候沉默” 。走出影院发现下过一场雨,地面湿着,空气漂浮着雨后的灰尘气息。走向地铁站的路上,车流喧嚣着从身边穿过,整个人却很安静,好像夏日细语还没有停歇。
无聊透顶
这片子还是很温馨的儿童片。从一开始在原始家庭的被忽视,被当作怪胎,到了上学时间却还没有正常的读写能力。与后来去了亲戚家的那种备受照顾,甚至被骂了还会给零食吃形成了对比。在亲戚家的片段拍的也非常美好,结尾那声爸爸也非常令人感动。但整体还是有点普通了感觉。 2024-4-5看
在被寄养之后,她终于有了干净的衣服和新的鞋子,巧克力冰激凌和热热的洗澡水,家人的拥抱和体贴关怀,这成了她寄予希望的地方。可有一扇门,隔断了她的失望和希望,她试图用力跑,不再回到她的初始状态,那个让人喘不上气的原生家庭 ……
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中最好的一部,有过相似童年经历的人应该会哭到喉咙沙哑吧。通过日夜忙闲、衣食住行洞悉一个限时三口之家的秘密,在惧怕付出与不敢接受之间不断拉扯,大多数时候是油画般的剪影,却可以从人物的距离变化中感受亲密关系的升温。类似早期是枝裕和的失语阶段,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但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总是撒谎。
他們給予彼此愛、回報彼此愛,但是,是否只是各自缺失愛的替代品呢?或許正是這一個問題沒有得到解答,我感受不到美好、幸福、溫情,反而始終讓我覺得,故事比電影表現出來的悲傷沉重得多。如果說《親密》的青春是動態的,那麼《夏日細語》便是靜態的,大量固定機位,非常緩慢的節奏,冷靜克制的敘事,幾乎所有的情緒都是下行的,還需要觀眾主動去靠近電影。
结尾挺感人
结尾把我哭没了
本片用两个全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做对比,小女孩的最终选择同样也是导演想让观众看到的,但小女孩去了那样失独家庭中真的可以收获到幸福吗?那是一位已经失去过自己孩子的母亲,她如果不存在精神上的压力,也必然有精神上的创伤。由小女孩落井可看出一二,那位丈夫同样如此。如果在一个处处需要轻言细语,不能触发伤痛往事的氛围中,难免压抑,短期生活还好,长期呢?我个人觉得这两个家庭环境都不适合小孩生活,这样的对比没有意义。
2.5/5梦一场
【SIFF 2023 长宁来福士百丽宫LUXE】故事简单,但回味无穷。摄影也很棒,导演讲故事不紧不慢,一点一点剥开心绪。最后的拥抱还是把我感动得眼眶湿润了,愿世间所有善良都能相拥!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