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击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夺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总共9提6中。
2013年,她又凭借《猎杀本·拉登》入围第85届奥斯卡并且5提1中。
今年,她带来的新作品《底特律》也将是颁奖季的种子选手。
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发生了一起黑人骚乱事件。
起因是警方扫荡一间黑人区的酒吧,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密歇根州州长乔治·罗姆尼为尽快平息暴乱,下令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并要求总统林登·约翰逊派遣陆军入城强行驱散黑人,但这一行为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进一步演变成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
这场骚乱持续了5天,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
但事实证明,那篇提倡所有种族享有同等机遇的宣言,到头来只是一纸空文。
《底特律》改编自这起骚乱事件,并且选择在事件的50周年上映。
电影很简短地概括了骚乱事件,把重点放在了骚乱之后的男子乐队“戏剧合唱团”上。
此时,整个底特律已经一片狼藉,纵火案和抢劫案频频发生,学校、商店也纷纷关门,整个城市将在晚上9点宵禁。
在福克斯剧院,戏剧合唱团正准备上台表演,想借此机会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却在表演前被警方勒令立即离开剧院。
戏剧合唱团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遇到了两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
他们聚会的过程中,黑人小伙卡尔使用发令枪对着窗户外开枪吓唬警方,却被误以为是狙击手,导致底特律警察和州警包围了旅馆。
电影开头有一个小小的铺垫,一位女孩从百叶窗向外张望,却被当做狙击手遭到射杀,说明警方对狙击手是相当敏感和重视的。
其中底特律警察菲利普·克劳斯有严重的歧视黑人倾向,
电影开头他为了逮捕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而开枪射杀,最终黑人流血不止而死。
这位黑人确实是抢劫犯,但罪不至死。
当侦探说菲利普犯了谋杀罪之后,菲利普仅仅说了一句“对不起”。
侦探说:“这就完了?
”菲利普理直气壮地反问道:“不然呢?
”侦探告诉菲利普以后遇事要冷静一点,但菲利普丝毫不长记性,他在接到通知说阿尔及尔旅馆有狙击手后,冲进旅馆率先就射杀了卡尔,并在卡尔身边放了一把刀,
事后谎称卡尔手里有刀,想抢他的枪,他是出于自卫才开的枪。
看来他对“冷静”的理解不是避免随意开枪,而是开枪之后要记得诬陷受害者。
随后,菲利普协同同事将旅馆的房客排成一排,开始侮辱和殴打他们,
菲利普的目的已经不是查清狙击手是谁,而是玩弄他们。
敢瞪我?
那就打你。
敢不听话?
那就打你。
敢反驳我?
那就拼命打你。
菲利普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的,他们只是浑身颤抖,却什么都不敢说。
菲利普还大义凛然地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
这句话应该是受害者对他说的吧。
接下来,菲利普开始和他们玩一种“死亡游戏”,他把李带进一个房间,盘问狙击手是谁,眼看李没有回答,菲利普就对着空处开一枪,并命令李不要出声,否则就来真的了,从而让其它人误以为菲利普真的杀了李。
电影开头也做出了一个铺垫,黑人警察用同样的方式假装殴打嫌疑人,看来这种手段已经相当普及,它不仅仅是一种盘问技术,对菲利普这样的警察而言更像是一种游戏。
菲利普继续侮辱他们,其中格林(安东尼·麦凯 饰)当了8年的伞兵,两次服役,光荣退伍,是真正的国家英雄,如今却像狗一样被菲利普殴打。
他们甚至连白人女孩都不放过,撕碎她们的衣服,并且进行言语上的侮辱。
后来,菲利普让同事迪曼斯对黑人小伙奥布里进行盘问,然而不知道菲利普之前是假装杀人的迪曼斯,竟然真的枪毙了奥布里。
菲利普深知事情的严重性,决定放走这群人,但前提是他们要保证没见过自己。
这样的话,菲利普等人就可以对外宣称他们来到旅馆的时候,卡尔和奥布里已经死了。
选择明哲保身的格林和拉里被放走了,但不愿撒谎的弗雷德遭到菲利普射杀。
事后,法庭审理这一案件,包括菲利普在内的三位警察都有重大嫌疑,事实上这三位警察也正是罪犯。
但巧舌如簧的律师帮助他们逃脱了一切指控,律师甚至选择性忽略了三位的警察种种罪行,反而问起受害者的过错:“你以前有做过犯法的事吗?
”
黑人原告身为受害者,却被问到如此荒谬的问题,他怒火攻心:“现在又不是我在受审。
你们看到我是黑人,就自然而然地觉得受审的人是我,然而杀我朋友的人可是他们。
他们打了我们,把我们排成一列侮辱我们,而你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这里根本没有公正可言。
”
他说的话赢得了在场的如潮掌声,可惜法律是不讲人情的,在律师的辩护下,三位警察都被宣判无罪。
面对如此可笑的结果,甚至在场的白人都对此嗤之以鼻: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故事的最后,一家民事法庭起诉了三名警察中的一员,但这位警察仅仅赔偿了奥布里的家人5000美元。
弗雷德的家人将底特律城告上法庭,但底特律并没有认罪。
而戏剧合唱团的其它成员成功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但拉里本人拒绝了摩城唱片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之后再也没有加入合唱团,而是选择去教堂的唱诗班工作,因为他不想给白人唱歌。
也许这么做并不能改变什么,他拿着更低的报酬只是和自己过意不去,他最终只伤害了自己,但他就是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他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真是又愤青又可敬。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50年前黑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是相当低下。
1862年,林肯公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这之后的一百年里,黑人平等的公民权在南方却从未获落实,直到1950年代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民权运动才使得歧视黑人问题有所转机。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种族矛盾也达到了爆发点。
蒙哥马利市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南部各州的黑人普遍在公共场所静坐示威,伯明翰市爆发黑人抗议示威斗争,华盛顿举行了该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哈莱姆、费城、沃茨、纽瓦克也相继发生了多起暴力示威事件。
而在底特律,少数几个相对拥挤的街区是禁止美国人进入的,负责巡逻这些街区的警力大部分是白人,他们以暴力执法而闻名。
改变是必然的,但问题是如何改变,以及在何时改变。
底特律黑人骚乱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契机,但黑人地位提升仍然经过了几十年才实现。
正如电影中的国会议员所说的:改变是不会睡一觉起来就发生的,但是改变正在发生。
电影的格局很小,但是以小见大,通过阿尔及尔旅馆的事件辐射整个底特律,甚至整个美国。
像菲利普这样严重歧视黑人的警察并非特例,他代表的是当时的一部分白人,而这部电影就是当时整个美国的缩影。
菲利普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很享受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的体验,他可以像玩弄一群蚂蚁一般地对待黑人,他肆意射杀黑人,还反过来对受害者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而事实证明他说的就是自己,他不仅开枪杀人,还被宣判无罪。
格林那样的国家英雄在菲利普那样的人渣面前毫无反抗之力,仅仅是因为格林是黑人,菲利普是白人。
格林是真的打不过菲利普吗?
恐怕只是不敢还手吧。
再伟大的英雄,在菲利普眼中也不过是一只伟大的蚂蚁,实在是讽刺。
至于这群受害者为什么不把卡尔使用的是发令枪的事实告诉警方,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不同的观众心中也有不同的解读。
我个人的理解是,捉弄警察是很严重的事,黑人捉弄白人警察就更严重了,尤其是在底特律事件这个节骨眼,说出真相说不定会遭到更严重的惩罚,保持沉默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所以索性死不认账。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有一位州警私下放走了李,还有底特律警察对拉里伸出援手把他送进医院,法庭外也有白人帮黑人受害者说话。
但州警也并非都是好人,两位州警明知道“底特律警察完全疯了,他们在恐吓嫌疑人,又打又骂,想强迫他们认罪”,他们嘴上说“这么做肯定不对,他们也是有公民权利的”,但又因为“不想惹麻烦,特别是与公民权纠纷有关的”而选择了旁观,他们虽然没有亲手杀死黑人,但他们的不作为使得事情变得更坏。
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说白人全都是歧视黑人的,并没有说底特律警察都是坏人,也并没有说州警都是好人,她辩证地看待了这一问题,并使得电影呈现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客观地还原了历史事实。
如果不这么处理,就会显得导演带有偏见,是为了黑而黑。
电影不仅没有说白人都是坏人,更没有说黑人都不是坏人。
电影里中弹身亡的受害者有两种,一种是弗雷德和奥布里这样的无辜者,另一种是菲利普在电影开头射杀的抢劫犯,以及用发令枪捉弄警方的卡尔。
此前,军警部队攻击对着窗户外张望的小女孩的行为也说明他们确实十分重视狙击手。
但关键在于,无论是抢劫还是捉弄警方,都罪不至死,更不该被侮辱和玩弄。
只讲述弗雷德和奥布里遇难的故事是不够的,导演拍摄电影之前应该是收集了许多底特律事件的材料,想必不乏白人警察击毙无辜黑人的行为,但导演最终选择了两起黑人犯错在先、白人击毙在后的案件,理由在于这才能使得菲利普的犯罪动机站得住脚,同时也起到一个塑造菲利普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假如《底特律》里的黑人全都是没有抢劫、没有捉弄警方,什么事情都没干无缘无故就被击毙,那这部电影就毫无意义了,因为那已经无关种族,只是警察滥杀无辜的犯罪片。
电影中的抢劫犯和卡尔犯了三分错,却受到十分的惩罚,才更加凸显黑人的地位如何低下。
卡尔捉弄警方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阿尔及尔旅馆是一群白人,说不定他们就不会被恐吓和殴打了,倘若仍然被枪杀,警察也不会宣判无罪。
正如法庭外的白人所说: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而最震撼的不是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是美国人把它拍成电影让全国男女老幼去电影院观看,并且允许任何人在IMDb、烂番茄、metacritic上自由打高分或低分。
要做到这样,这个国家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包容心啊!
现今的美国当然做不到人人平等,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
因为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
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能把自己国家的严重问题拍成电影、能在这一两百年间不断减轻歧视,已经是非常重大的进步。
我讨厌人们对有关种族、女性、同性、弱势群体题材的电影贴上“政治正确” 的标签,毕竟这样的电影并非每个国家都能拍,并非每个国家都能上映,并非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能自由评论,除非这个国家足够民主、足够勇敢、足够自信、足够包容。
敢于正视历史、正视过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而敢于自嘲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才是胸怀坦荡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影频频出现轰炸白宫、绑架总统的桥段,这也是为什么凯瑟琳·毕格罗将这可以称为“历史污点”的事件拍成电影,她并非是自黑,反而体现了美国人强大的内心和坚决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来看,《底特律》无论冲击奥斯卡成功与否,它都证明自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证明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度。
片头那个动漫,有一句话“被许诺的人人平等 只不过是幻想罢了”其实很多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前人用血用命换来给后代的。
那个玩假枪的人,在最后那个镜头特写霞留了眼泪是不是在说:我后悔了或者我不想死在 Krauss 那个警察以杀鸡儆猴的方法吓唬其他人的时候,我就在想会不会有个人失手杀了黑人,终于来了个脑袋转不过弯的真正开了枪。
当警察意识到玩得太过火了,怕有责任了,想快点结束的时候超像小时候学校的小混混了,打了同学控制不住了,就想溜回家逃离现场。
滑稽当一级谋杀罪不成立时,我想起来了 热狗feat瘦子的一首歌《就让子弹飞》“看看那嘴脸那命要怎么赔 正义要怎么写 难道正不胜邪”最后 Larry 在歌厅看着他曾经的舞台,他与他拥抱那一刻内心肯定五味杂陈,说不出来的滋味。
原本台上应该有他,他也应该出唱片,可是经历了这一切 遭遇了不公,使他开始憎恨白人,警察。
这两个关键词应该会深深地烙在他心里吧,这辈子也抹不掉。
1967年那年应该也有很多黑人心里的阴影再也挥之不去……
电影是截取了1967年底特律暴动中一个旅馆里三名黑人男子被警察枪杀的事件改编,因为没有记录卷宗,所以都是按回忆录,事发在场的人的口述做了艺术加工。
底特律暴动源于警察搜查了一家黑人经营的夜总会,把所有人都带去问话,而围观的黑人向警察丢酒瓶,煽动闹事,警察撤离后他们开始打砸商店,抢劫并纵火,结果就星星之火燎原起来,在我看,这不是种族压迫导致的起义,就是暴乱,唯恐天下不乱。
底特律开始宵禁,除了当地警察,国民警卫队,州警都进驻来维持秩序呢,主要是为了保护消防队员不被暴徒袭击。
而有黑人暴徒开始放冷枪狙击警察,由此引出了小旅馆的事件。
一名黑人男子用发令枪对着街头的警察开枪,警察冲进旅馆,他被第一个击毙了,警察开始逼供谁开了枪(他们不知道是发令枪),结果一个人也不说,也不合作。
于是警察搞了个死亡游戏来骗供,假装带走一人枪决,让他闭嘴装死来吓唬其他人,搞了两轮后,轮到第三个二逼警察,他不知道还有这种操作,真的就开枪杀了一个,这是第二个死掉的黑人。
底特律警察甚至还扒掉了旅馆里两个白人女性衣服进行侮辱,就是因为她们和黑人在一起。
随着事态发展,警察有点hold不住了,于是让其他人离去,条件是就当今晚什么也没发生,大家都保命一般逃走,有一个就是不肯松口,于是被当场枪杀,这是第三个死去的黑人。
之后的庭审,三名警察无罪,全国哗然。
都在吐槽导演编剧瞎拍,我看的时候也是同感,明明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每个人的本能都会选择说出真相来尽早脱困,但是除了俩妹子和俩唱歌的以外,卡尔是当着剩下的人面向jc开枪的,他们全部选择闭嘴,任凭jc暴力执法,甚至枪杀同伴都不开口,这实在是不符合逻辑的。
要说黑人或者美国人想法和我们不同,再怎么不同,人的求生本能总该相同吧?
好莱坞电影里被逼供绷不住第一个开口的懦弱角色还少吗?
但这个电影里没有,自始至终只有妹子被军人救出来的时候和军人提过一句,但是军人也反常的没有和警察说这个信息,且来帮忙的黑人保安和绿衣服黑人在楼上找枪的时候,绿衣服甚至也没有和这个唯一持枪且站在他们一边的人说发令枪的事情,这根本就是逻辑漏洞了。
综上,我认为,没有发令枪这个东西,没有交代任何人是体育老师,裁判员之类的身份,为什么会带个发令枪在身上?
后面又说可能是玩具枪,说明真实的案件里根本没有“卡尔拿着发令枪朝警察射击”这样的剧情,如果有,律师是有多蠢不拿着这一点打对面?
那么多目击证人都看到这一幕了为什么庭审没有提?
导演选择这样拍,恕我直言非蠢即坏,可以看这部电影黑人和白人演员的面相,三个白人警察都是恶人相,黑人演员包括两个妹子颜值都很高,这就是从一开始就引导观众,定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基调,再加上美国政治正确的大方向,黑人一定正确,白人都是歧视狗,才选择了这样的剧情,侮辱局外人观众的智商。
下面是不负责任瞎猜环节:原本案情是,其中有一个人带枪并且在同伴没看到的情况下射击了警察。
卡尔的原型照片看起来不大,所以我认为开枪的应该不是他,枪响后他第一个跑下来送死了,警察进入后他们被盘问,由于大家都不知道是谁开的枪,陷入僵局,唯一一个开枪的显然不会自己出来送,卡尔死了他们也没推给卡尔做个死局,也能说明卡尔的确不是开枪的。
最后事情过去了,大家聚一聚对个卡尔发令枪的故事,这事儿也就翻篇了,至于究竟是谁,真正案情我也没怎么搜,无法推断了。
居然扯了这么多,干脆发个影评算了,如果有老哥有原本案情的资料,求分享拜读,这个剧逻辑漏洞太大,不看原案件根本无法理顺。
底特律 Detroit (2017)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新作,毕姐保持了一贯女汉子的本色,强悍,霸气,对电影的控制力丝毫不逊于大名鼎鼎的前夫。
真正的女权可能就是可以让别人忘记性别的标签。
最起码对于我来说詹姆斯卡梅隆和毕姐只能选一部,我选毕姐。
故事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五十年前底特律大骚乱。
由当地警察查封一家无牌黑人酒吧引起,最终演变为了全城骚乱,数十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在警局,州警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直到国民警卫队的介入之后,事态才得以控制。
电影的着力点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在五十年前的美国司法体制下,已有定论。
可是在毕姐极具张力表现形式下,还是惊心动魄令人唏嘘不已。
只是1992年的洛杉矶,2014年的弗格森,还有耐人寻味的2017年夏洛茨维尔,悲剧还在上演。
川普当选总统以后,美国电影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涉及社会和政治题材的影片,很容易判断出导演当初有没有投票给川普。
由此可知美国社会族群分裂的情况应当非常严重。
毕姐无论如何也不会投票给川普吧。
这部电影在IMDB的评分还不到8分,对于从林肯时代开始,就把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奴隶,自己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作为崇高理想的美国人来说属于偏低了。
原因在于既然川普能够当选,现在的美国人大多数对于毕姐表达的情绪并不待见吧。
一部好电影在看了之后很长时间都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困惑之中。
我自信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也不认同区域歧视。
在北京时有个董存瑞的故事挺时髦,经常有人口沫横飞时在座就有河南的朋友。
我总会觉得很尴尬,有时忍不住会抱打不平。
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说白了中国人都是河南人,其他地方说白了都是被征服被殖民的待遇,唯一能和河南叫板也就陕西东边的一小块,其他地区都没这个资格。
话虽如此可是年纪越大就越无法用二元思维思考问题,一生二,二生三,不是老子一说所有人都会明白。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最近几年好多了,二十年前我在广州白天绝对不会一个人去三元里,晚上多少人我也不去。
十年前北京的纺织大厦和沈阳的西关也一样。
我知道种族歧视绝对是错的,可我真的不去三元里吃宵夜,多好吃我都不去。
九八年我陪一位上海朋友去北京路逛街,正走着,听见后面传来拳打脚踢的声音。
两个穿着制服的中年人,对一个十一二岁的金发少数民族小孩大打出手。
北京路的客流量广州朋友应该知道,不到一分钟有多少人围观可想而知,可却没有人出来制止。
我们两个当时也是二十出头热血青年,管你是警察,辅警还是保安,当然忍不了。
指着二人的鼻子制止他们,一个说东北话,一个说上海话当时就把两个讲白话的搞蒙圈了。
两位大叔普通话肯定是不太熟练,被我们的气势压制的哑口无言,最后从那个小孩的衣服里掏出了我的钱包。
当时谢过那位大叔是一定的了,我们也没有朝小孩踹两脚,也没有去治安亭做笔录,灰溜溜的消失在人群之中。
这件事到现在我也搞不清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这就是所谓的困惑。
这部电影开始的部分,直接把我带入了这种困惑之中。
假设我住在美国,当我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一群和我儿子同龄的孩子,唱着嘻哈,跳着街舞,在街边游荡,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搬家。
我无法做到驱赶他人离开我的社区,但是我肯定会选择放弃远远的离开。
我知道种族歧视是错的不容置疑,可这种选择是不是就是种族歧视的表现,令我十分困惑。
电影开始部分骚乱刚起,一位黑人议员站在汽车上劝阻自己的同胞。
大意是需要改变,正在努力改变,但是不能选择毁掉自己家园的方式进行改变。
这话放在豆瓣会有一溜的跟帖说这个五毛党是在洗地。
下面这段在宋大饼那部看完后,想写长评的,可那部的最终命运我是有预见性的。
资源一出来,我就不断提醒微博,微信的网友,没有时间看也要保存到硬盘,而不是百度网盘,结果一语成谶。
既然都想到这了,写不写也没意思,一直放到了今天。
那年我才上高一下学期,只是凑热闹的旁观者。
那段时间我过的蛮滋润的,因为我家到学校经过沈阳市政府广场,那段时间是沈阳人最多的地方。
因为这个缘故我几点去都没有老师过问,老师也人心惶惶的,年纪大点的都怕像从前一样被小将揪出来。
我开始热情挺高的,晃晃悠悠九十点钟来到市府广场。
在东工的阵地听一会,这货东北的,声挺大都是口号没意思。
再到辽大的阵地听一会,这个蛮子口齿不清道理倒是一大堆,听到激动之处也跟着鼓掌喊喊口号什么的,真正他们说什么懵懵懂懂不知所以。
玩累了到学校把饭盒一热吃完就回去再听,听够了回家。
没几天规模越来越大了,马路上连交警都没了。
我家到学校挺远要坐做四十分钟的公共汽车。
一天早上正在车上打盹,一群农大要到市府广场的学生拦住了汽车。
他们本来是靠腿走的,真远恐怕得走两个小时,走累了现在要征用公共汽车。
车上的乘客肯定是不愿意了,很多人和他们争论起来,我也不愿意,可我没敢吱声怕学生急眼了踹我两脚。
僵持没几分钟,司机带着哭腔哀求乘客下车,那家伙可能因为害怕太激动了,叨叨咕咕说啥都听不清,有一了句有地方车都被掀翻了的话,最终让乘客们下了车。
还有些怕被扣工资,奖金的大人,在车站焦急的等待下一辆。
都这样了还等个屁呀,来了能不能挤上去不一定,挤上去了谁知道坐几站又被轰下去了。
小爷向后转齐步走回家睡觉去了,这次逃学我老子都不会批评我。
上件事并没影响我的热情,我还是在上学途中听几个小时再去学校,公共汽车不好做,我改骑自行车了。
可是我发觉广场上不是学生的人比学生还多了。
我从初中开始就是名副其实的街头少年,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认识不少,我发觉张王李赵刘的哥一上午我得叫十几遍,大哥给烟的就得有十几根,我刚学会抽不久,那么多根抽的我晕晕乎乎的。
人多了的地方自然有商机,一些头脑精明的在广场做起了生意。
五六月份沈阳也开始热了,卖雪糕的最多。
那时卖雪糕挺辛苦的,不是顾客在冰柜里自己挑选。
要用泡沫之类保温的箱子再包裹厚厚的棉被,托在自行车上去卖。
一箱百十来根雪糕,一箱赚二三十块挺不容易的。
开始几天还很正常,有买有卖我也花钱买过,一边吃雪糕一边听讲演挺惬意的。
没几天思维活跃的带头大哥就意识到,这些卖雪糕的其实和发国难财差不多。
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雪糕都被大伙分着吃了,聪明的笑呵呵的欢迎大家吃,不到一分钟箱子见底推着车悄悄走了,再也不敢来了。
也有不开眼的,我看见一位比我母亲年纪大很多的大妈,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着破碎的箱子和车条都断了的自行车,低声哭泣都不敢嚎啕。
我没有去扶这位大妈,也有没有学生停下演讲去扶,我那时觉得自己应该和她不是一伙的。
虽然那时我只有十几岁,就在那天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件事过了几十年我仍然记忆犹新。
学生苦口婆心的试图煽动和利用的力量,他们压根没有能力驾驭,当这些力量失去束缚脱困而出以后,事态绝不会朝着学生设想的方向发展,唯一的结局只有失控。
别人我不知道,我那些张王李赵刘大哥们的眼里,学生脆弱渺小的可怜,怎么可能在挣脱一种束缚之后,又心甘情愿的接受学生的控制。
那些大哥对于学生究竟在讲什么,可能和我一样懵懵懂懂不知所以,他们热情高涨志不在此,他们渴望的是挣脱束缚。
那天以后我自己给自己停课了,市府广场也懒得去了,班主任和我老子都没有意见,我在一段时间内挣脱了束缚是实实在在的。
每当看这种题材的电影之后我都会困惑一段时间,不会太久然后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好生活安慰自己,从而得到解脱。
在透不过气来的时候,觉得有所改变是必须的,可是我还是不知道该站在哪一边,于是还是困惑,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吧。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BriefTalk影志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名黑人男子遭遇暴力执法致死至此美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暴乱美国民众伴随着疫情带来的恐惧对于暴力执法以及种族主义的愤怒暴乱活动愈演愈烈26日明尼阿波利斯警察使用催泪弹和橡皮子弹,驱散示威者28日示威者甚至占领了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警察局29日抗议活动已经席卷了至少五座城市6月1日超75城爆发抗议40余城宣布宵禁超过4100名抗议者被逮捕......
28日,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抗议者倒拿美国国旗奔跑(图片来自于网络)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发声威胁将对骚乱者动用武力他强硬地表示“当劫掠开始时,开枪也就开始了。
”
抗议者闯入明尼阿波利斯第三辖区警局纵火(图片来自于网络)同样的种族问题同样由黑人被白人警察杀死而引起这次的暴乱很容易让人们想起半个多世纪之前同样发生在美国的“底特律骚乱”【底特律 DETROIT】
1967年底特律骚乱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暴动事件之一暴乱于1967年7月23日发生在当时有「汽车之城」著称的美国城市底特律 并持续了五天的时间 导致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
1967年暴乱下的底特律(图片来自于网络)
1967年暴乱下的底特律(图片来自于网络)
1967年暴乱下的底特律(图片来自于网络)
1967年所逮捕的暴乱者,多数为黑人(图片来自于网络)《底特律》由美国最负盛名的女导演之一凯瑟琳·毕格罗 Kathryn Bigelow指导,她曾凭借《拆弹部队》获得第82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并且击败了由前夫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指导的《阿凡达》,获得了同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奥斯卡上失利的卡梅隆作势要“掐死”自己的前妻影片于2017年在北美上映这一年正是1967年底特律骚乱发生的五十周年影片的编剧同样来自于创作了《拆弹部队》的马克·鲍尔Mark Boal,作为一部典型的三幕剧式电影,《底特律》的第一幕就为观众重现了当年底特律在发生暴乱时的狼藉,整部影片全部使用手持拍摄,在晃动的镜头下,使得电影的整个第一幕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影片无限制的为我们展示了聚集的人群,被摧毁的建筑,到处都在燃烧的街道,以及镇压人群的武装力量。
这一系列极度写实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底特律所处的境地,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生活在底特律的黑人所身处的境地,当时的美国刚刚结束越南战争,然而影片所想要展现的几乎就是活生生的战场。
可是当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一部三年前拍摄的五十多年前所发生的事件的美国电影,你会发现它与当下的美国社会似乎也并无差异。
极度分化的社会等级孕育了愈演愈烈的种族冲突,我们可以极为清楚的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里看到这一切的问题究竟为何无法被根除。
导演以及编剧并不避讳的在这一幕中将所有的白人形象全部反派化,被炸死的黑人女孩,逃跑时被射杀的黑人青年,这些无辜的死亡都与白人警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奥斯卡上失利的卡梅隆作势要“掐死”自己的前妻当然这些极具煽动性的情节在当时的美国看来,就与千千万万的主流政治正确电影一样,然而当把它们结合到目前美国所处的语境之下,其所带给人们的反思空间就变得巨大,它所营造的反动氛围也变得更加强烈,观众只能束手无策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发生,最后演变成就像每一个杀过黑人的白人警察口中说的那样无足轻重,最终不了了之。
在影片的第一幕中也为我们介绍了影片的几个主要角色,极端的种族主义警察克劳斯 Krauss由英国演员威尔·保尔特 Will Poulter饰演。
作为底特律的一名白人警察,克劳斯这个角色背后所映射的就是当地的白人群体,他的一切行为逻辑都建立在当时美国早已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之上,当克劳斯看到一个黑人抱着偷来的商品从商店里走出来时,朝他开枪是一件不需要多加思考的事情,即使他只是个小偷。
克劳斯的枪对准的是他眼中的犯罪黑色的皮肤就已经是原罪克劳斯的角色是极端的,但同样极端的角色就是青年黑人音乐家拉里Larry,他相貌英俊,为人幽默又彬彬有礼,同时怀揣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在底特律奋斗,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男性角色与惹人憎恶的白人警察迅速且坚决的将电影中不同肤色的人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对立面,并且这种正邪对立的局面一直延续到电影的结尾。
在这样的角色设置下,观众理所当然的会为拉里Larry在电影中的遭遇感到愤怒,但是这种愤怒并不是源自于黑人群体的,而是源自于这个完美的黑人角色的,凯瑟琳就像是其他所有拍摄黑人题材的白人导演一样,他们不敢更进一步的讨论黑人群体,当然他们或许也从未了解过黑人群体,但这种矫枉过的确切实有效的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基调,并且在今天看来,似乎矫枉过正也还远远不够。
拉里Larry影片的第二幕由住在汽车旅馆的黑人恶作剧而引起,一个愤怒的黑人朝着巡逻的白人警察打出来一个体育比赛时使用的信号枪,这个行为招致来了以克劳斯为首的白人警察。
整个第二幕强情节推动着影片的进展,警察将黑人一列排开的面对着墙壁进行审讯,这种集中营似的环境塑造,在极为狭小的旅馆走廊中伴随着警察逐渐升级的暴力执法,使得影片的每一分钟都让人压抑的喘不过气。
导演以及编剧当然知道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之中是无法将整个底特律骚乱讲清楚的,于是他们将这场暴力微观到了这个小小的旅馆走廊里,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聪明的手段,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符号化的对应着各自背后的群体,当然所有的黑人角色都对应着“政治正确”。
两个白人女孩的出现是影片到目前为止的唯一正面白人角色,当警察闯进房间发现两个白人女孩与一名黑人待在一起时,浮现在白人警察脸上的表情由惊讶慢慢转变为厌恶,他只会认为这两个女孩是被面前的黑人皮条客教唆而沦为妓女,并且不由分说。
汉娜·穆雷 Hannah Murray饰演白人女孩朱莉 Julie影片需要白人女孩来调剂这强烈的黑白冲突,因为她是一个相对正面的白人角色,她亲眼目睹也亲身经历了这一场“集中营”似的审讯,即便她也憎恶这些施暴的底特律警察,并且同情在场的黑人的遭遇,但在事情过去之后,她仍在警察局指认了一名黑人为凶手。
影片给出了她被迫的暗示,但是这个角色就是一直以来普通白人民众的立场,他们对于种族主义嗤之以鼻,也深谙人权,但是当一切到来的时候他们不会受到任何的损害,起码不会是生命。
随意放置一把小刀就可以将谋杀变成防卫话语权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在白人精英的手中,这也就是《底特律》第三幕为观众所展现的命题。
即便是在已经有过一位黑人总统的美国,即便是人人高举着平权这一面思想政治大旗,民族主义情绪的点燃也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影片的最后为我们展现了现实的无可奈何,三名涉嫌谋杀的白人警察罪名全部不成立。
他们是社会阶级的受益者,这种与生俱来的资本促使着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并且全身而退,尤其当对面是一群毫无社会地位的黑人群体的时候。
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这样的结尾并不是创作者特意想要为观众带来的现实层面思考,而是现实世界所发生过的一切。
电影中的场景与现实的重合影射到今天发生在美国的这一次暴乱,参与者已经不再全部是黑人,五十多年来的思想教育让大部分美国人懂得什么是正确的。
但这仍然徒劳,平权自始至终也仅仅是一个口号,就如《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
无论是真切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还是参与到这一次暴乱中的每一个白人群众,“黑人”早已成为了美国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一个单纯符号,就像这个群体一次又一次的被主流好莱坞电影利用一样,FREEDOM还没写完就又被擦掉了.....
说起詹姆斯·卡梅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阿凡达》的横空出世,超越曾经的全球票房首位的《泰坦尼克号》,成功登顶。
可你知道,那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并不是《阿凡达》吗?
没错,《拆弹部队》,巧合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正是卡梅隆的前妻——凯瑟琳·毕格罗。
今天,我们安利一部她的最新电影,也许是明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
最扎心的六个字“真实故事改编”——《底特律》Detroit(2017)
豆瓣7.9,好于71%的历史片。
烂番茄新鲜度83%,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美国汽车城底特律。
起因,是一个私人的小酒馆,开了一个派对为两个越战归来的老兵接风洗尘。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黑人。
为什么不去白人酒吧?
因为当时白人和黑人隔离居住,并且白人酒吧一般不会让黑人进入。
因为没有卖酒许可证,招致警察。
警察执法粗暴,将一间小酒馆的黑人全部逮捕,甚至还有些在逮捕黑人女性时,动手动脚。
此举引发黑人不满。
闻讯赶来的黑人向警察扔砖石抵抗执法,却被赶来支援的警察强行驱散。
接着骚乱发酵,变成了大规模的打砸抢烧事件。
被砸的商店到处都是,黑人们到处放火,抢劫甚至故意伤害他人。
虽然用的是伪纪录片的手法,但也有主角,两个怀有音乐梦想的黑人青年,“戏剧合唱团”的歌手弗雷德和拉里。
因为暴动,他们获得的千载难逢的福克斯剧院表演机会,就这样泡汤了。
为躲避骚乱他们进到一个旅馆,之后他们结识了两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朋友。
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卡尔的胖小伙子,胆儿肥。
他拿出一把发令枪(无法发射子弹和伤害他人),对着街上的警察和国民警卫队开了几枪,佯装狙击手。
就在他还在旅馆得意之际,玩笑事件变成了流血事件。
警察头子菲利普看见逃窜的卡尔,不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直接一枪击毙,然后在卡尔身旁放下一把刀。
是的,这把刀是手无寸铁的卡尔攻击警察的证据。
菲利普让旅馆所有房客站成一排,肆意侮辱和殴打他们,尤其关照黑人。
他一脸冠冕堂皇,称自己只想查出是谁开枪袭警。
他嘴上说得好听手上却没闲着,一直在无下限折磨黑人,不时嘴里还咒骂两句。
他看见那两个白人女孩貌似和黑人发生了肉体关系。
他怒道,你们怎么如此作践自己,竟和黑人有联系。
白人女孩嘲讽道,你这是几十年前的过时观念了。
菲利普将这些黑人挨个拖进房间,使出惯用的审讯手法——如果他们盘问无果,就会对着空处开枪,让被审讯者装死不出声,从而让其他人误以为他们杀了不招供的人。
这样的威逼是有效的,所有人都将头伏在墙上瑟瑟发抖,丝毫没有抵抗或者争辩的念头。
在审讯过程中,菲利普甚至教唆同伴也参与这样的事情。
可这个愣头青警察是个菜鸟,说进去枪毙,就真把人给毙了。
事情闹大,菲利普准备放人,但在放人之前,他一个接一个叮嘱:今天的事儿没有发生过。
乐队小哥弗雷德是个愤青,拒不撒谎,结果被当场射杀。
当暴乱结束,一切归于平静,这三具黑人青年的尸体,却无法解释。
三名警察,同时也是凶手,被上司指控谋杀,却被判无罪。
几年后,其中一名警察被要求赔偿5000美元,仅此作罢。
事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得结束了。
作为一部剧情历史电影,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所用的方式比较特别。
她特意用自己惯常的伪纪录片拍摄手法,结合最经典的三幕剧情片表现形式,同时插入大量的手持呼吸运镜,甚至许多大特写的镜头,意欲何为?
其实很简单,纵观全片,很少有主观的思考或理性的思辨,更没有用旁白的方式去解读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她想要做的,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底特律暴乱第三天晚上在阿尔及尔旅馆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这是对待历史的态度,也是她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
一切的事情呈现在观众眼前,似乎所有人重返那一夜,重建惨案现场,重新感受残酷的民族歧视和血腥的流血事件。
虽然影片看起来毫无章法,也似乎无主演可寻。
实际上,逻辑清晰,顺序合理,人物铿锵有力。
时光就带着大家,用顺着三幕剧的形式,用三个主要人物,仔细看看这部电影。
第一幕:开篇开篇,导演用伪纪录片最不常用的手法作为影片开头——手绘分镜。
一幕幕手绘画作,色彩艳丽,冲击力超强。
分镜手法的运用,又让时代背景和主线人物的出场显得自然而贴切。
几句话,将白人,黑人以及各自的生活状态交待清楚,场面激烈而逼真。
同时,导演似乎以自己正视历史的姿态,巧妙地用手绘旁白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历史观点——被许诺的人人平等只不过是幻象罢了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切只不过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
第二幕:阿尔及尔旅店枪击事件黑人小哥卡尔用发令枪射击后发生的事,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同时也是第二幕的主要内容。
旅馆枪击事件,纪实性十足。
大量中远景及晃动的镜头,在平衡真实感和戏剧化上,做到最近几年同类电影的极致。
此段持续一个多小时,不无道理。
影片最核心的历史观点和视角,正是围绕这座小旅店展开。
三个核心人物——反抗者:乐队小哥弗雷德和拉里顺从者:退役军官和黑人保安施暴者:警察菲利普(威尔·保尔特 饰)整个事件中,弗雷德和拉里性情和遭遇,应该代表了事件中最少数的,同时也是最正确,最极端的状态。
他们原本是乐队歌手,试图用自己的歌声,换来唱片公司的签约,然后过上好的生活,买一辆凯迪拉克。
可是,黑人同胞的暴乱让他们的春秋大梦瞬间成为泡影。
面对冲进来的警察,一开始他们都是瑟瑟发抖。
可看着同胞流血过多而死,心中的民族主义精神和人权的奋斗意识开始苏醒。
施暴完毕,原本弗雷德可以走掉,面对菲利普的掩盖罪行的言辞,他拒绝接受。
当菲利普给了他另一次机会,示意他改变说法就能够安全离开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己见——可那里就有个死人躺着啊
毋宁死,也不蒙蔽双眼,这恐怕是整部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同时也是最黑暗的一幕。
但黑色皮肤下,弗雷德骨子里的那种反抗精神和正义感,却让我们得以借助这部电影,感同身受。
跟弗雷德不同,拉里则采用了沉默的对抗。
他拒绝了乐队的演出邀请,理由是他不愿意自己的歌声被白人听到,甚至用来跳舞。
与采取中立姿势,妄图置身事外的同伴相比,经过整个事件的拉里,最清楚他们现在的状态——在白人眼里,没有平等,没有人权,没人尊重。
他选择去一个黑人教堂,在那里唱诗,并再也没有出去唱过歌。
这,或许是一个底层黑人对历史的认知,也或许,是他为自己当时懦弱的救赎和为逝去兄弟的祈祷。
相比而言,顺从者中的越战退役军官,就显得没骨气得多。
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影片刚开始,在被查抄的酒吧里有一句宣言——越南人从未叫我“黑鬼”
可见,即便是对国家做过贡献的军官,也对国内的种族歧视深恶痛绝。
而整部电影中,几乎没有出现过“black man”这样普通的称呼,全部都是nigger(黑鬼,对黑人的贬称)。
作为军人,这位军官在整个施暴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一丝反抗。
当警察破门而入之时,他告诉身边的两位白人姑娘:手抱头,这样你就没事了。
而最后面对警察的威胁,他甚至没有展现出丝毫要反抗的骨气,还不如普通的愤青小哥。
而另一位,黑人保安小哥,为了自保,已经和白人警察打成一片。
也许,正因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存在,美国的黑人人权运动才举步维艰。
施暴者,是全片的亮点,不得不说,威尔·保尔特把一个心存恶念的警员演得栩栩如生。
这个白人警察,并不是不经意见的失手杀人,而是主观恶意。
种族歧视已经深深埋入他的骨髓,任谁都改变不了。
影片开始,菲利普就因为从背后射杀白人而受到谋杀指控,但他的反应却只有一句简单的对不起。
在之后的事件中,菲利普变得轻车熟路,在射杀对自己没有威胁的黑人后,掏出一把小刀放在他身边。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他心中,杀掉黑人并不犯罪,说简单点——这种谋杀是理所应当。
身边的警员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习惯于虐待黑人。
这种极致的种族歧视直接导致白人人性中恶的迸发,而对这中毫无目的毫无感情的纯粹的恶意,导演用唱诗者拉里给出了解决之途——恐怕只有上帝,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幕:结束事件的审判。
当年那场暴动持续了近5天,有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000人被捕入狱,有多少是被故意杀害的,真相早已无从而知。
显然阿尔及尔旅馆的审判,是美利坚当局对这次暴动态度的微观缩影。
法庭上,三名凶手(同时是三位警察)的辩护律师,忽略警察犯下的罪行,反而质问黑人证人曾经是否犯下过错,是否入过狱坐过牢。
黑人证人,也正是当时阿尔及尔被虐待的黑人青年之一不甘受辱愤而离去,他明白法庭已经没有公正可言。
最后的结果:三个凶手被无罪释放。
影片最后,有白人老太太站出来说公道话——
也让我想起了第二幕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国民警卫队军人。
但作为观众,我们都知道,立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权和平等。
底特律暴乱1967年发生,1968年马丁路德金就被暗杀。
在对待种族问题上,美利坚从来都没有一个明确且公正的态度。
白人们高高在上的种族优越感,肆意践踏着所谓的民主,践踏着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权利。
但,历史最终会保留真相。
美国几百年都未解决的问题,时光在这里也不便过多置喙。
一些事,如果法律给不了公平的话,历史就会留下伤痕。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不论科技如何进步,不论城市如何重建,不论世界如何改变,只要有黑色的皮肤存在,那些暴行带来的阴影和报应,总会如影随形。
我一直以为那个把一切讲出来的那个警察会为死者鸣冤,看到后来我才明白他的坦白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内疚,加之被宣判无罪他便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救赎”。
我也以为截图这两句话只有这位混账警察才说的出,结果除了当事人以外的人都是这样想,只是不说而已。
让我不禁想起《三块广告牌》,很多事情真的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那种切肤之痛,而旁人的鸡汤对他们来说或许都太腥,闻一闻都想吐。
那些觉得用现有的知识可以解释所有的爱恨情仇的人也就是弱智装上帝。
1967年7月23日,警察突袭了底特律一家无牌酒吧,并逮捕酒吧里的82名黑人。
这件事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黑人们认为警察是故意针对黑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种族压迫。
很快,黑人们组织起来抗议警察。
就如今年发生在美国的抗议浪潮一样,抗议逐渐演变成骚乱,许多商店被抢劫,抗议者到处点火……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出动了民警卫队镇压。
最后据统计,在这场暴乱中有43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7000多人被逮捕,2000多座建筑物被不同程度损毁。
—这是引自网易1976年美国底特律暴乱的一篇报道,这是这个故事让导演凯瑟琳.比格罗有了灵感以这个事件为原型勾画出底特律这个影片。
影片一开场就交代了故事起因,在黑人聚居地底特律的一个晚上,一群警察将聚在酒店的一群黑人无故拘禁,被周围的黑人群众发现,起了冲突,进而爆发了近七天的黑人暴乱。
在暴乱开始的第一晚上,在剧场里的一支黑人乐队被迫终止了现场表演,并被勒令快速离开由于警方为了控制暴乱规定了九点宵禁。
乐队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也就此卷入了误杀警方的案件之中。
影片中白人警察有种族歧视的事件比比皆是,影片刚开始奉命支援平息暴乱的两名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误杀了抱头鼠窜的抢劫犯黑人,随后长官并未立即停止他们的职务而是通知他们,会向法院投诉他们谋杀。
还有他们调查汽车旅馆开枪案的嫌疑犯时,不断的言语辱骂,殴打,迫使现场的嫌疑人供认凶手,但这一系列殴打恐吓,还有言语中的轻蔑,无疑是加重的黑白人之间的间隙,还有在最后法院中12个白人评审团成员,可以窥见白人在美国身居高位,黑人往往诉之无门,在与白人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无疑是误解的土壤,试想一下,你和你的上级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么,有也是很少很少,因为地位不平等,信息内容接收不一致,决定了你们之前的疏远,再加上政府的无效沟通,暴力执法猖獗作为诱导种族歧视的养料,广沃的土壤加上源源不断的养料,又岂能不长出恶之花呢。
超棒的纪实电影,前90分钟的剧情紧张到心脏狂跳,导演太牛,演员很赞!
人物纷繁而剧情毫不杂乱,主线清晰,步步紧逼。
一上来便把观众带入到了暗流涌动的环境之下,先是交代族裔间固有的对立情绪,而后事态逐渐升级,阿尔及尔旅馆内是全片高潮,剑拔弩张的气氛,命不由己的挣扎,被虐待、被审问、被玩弄的死亡游戏,剩余的人所知道的仅限于被拖出的人已被射杀,待宰的心理预期实在过于惊悚。
片中人物命悬一线,观众如临其境。
作为观众,你知道惨剧终会发生,但你无法预料将以何种形式发生。
命运未卜,张力拉满。
之后则是庭审及后续,酷爱唱歌的Cleveland退出演唱团,再也难以如当初那般阳光、洒脱 令人惋惜。
影片节奏缓下来,幸存者归于平静,却让观众觉得悲悯、无奈,久久不能释怀。
看不少友邻评论电影缺少反思,我倒是觉得复现事实就是最好的反思。
非得借导演之口讲出个123,才是更好的吗?
影片2017年上映恰逢Trump当政期间,有色人种被不平等对待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人指责他煽动暴力以及racist,显然种族歧视问题至今无解。
您觉得应该怎么反思?
保持了导演一贯的直接和生猛,开篇的色调让我想起了末世纪暴潮。中段有点略温吞了,但紧接着旅馆的戏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对这一事件的抨击很到位,但对体制的反思却看不到。总的来说,还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毕格罗太厉害,看完真是绝望啊。知乎上那些自作聪明嘲笑“black lives matter"的人真是太可笑了。
抱歉,这次我站白左。黑人白兵,你应该用原力的,毕竟在人性面前一切都会落败。
从导演角度看的话满分没啥悬念。
That's institutional racism, folks, instl racism that feeds into racial tension that feeds back into instl racism.
1,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事件。阿尔及尔旅馆,白人警察射杀三名无辜黑人,最后法庭宣判无罪,2,浓浓的仇恨。白人对黑人的,黑人对白人的,化不开的仇恨。3,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可以摧毁所有,如果这个城市的市民心里充满了恨的话。
带着未知去电影院看了‹DETROIT>,走出电影院剩下惊恐。过去如此鲜活,生命如此脆弱。而这令人震惊的过去,现在正在上演。我们说不出,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也许不是一步最好的电影,但是当历史即将再度发生时
感觉剧本问题比较大,叫底特律也有点误导人的嫌疑。导演功力挽救了影片不少,三星半
OMG.真实地无限接近绝望的黑暗,我看到了最纯粹的恶。一个小切口讲这个故事已经很好了,凯瑟琳凌厉的风格依旧,让人无法喘息。真相可能永远都不会明了,但人心已然明了。Will的表演一颦一笑都让人感到寒冷,从未见过如此面目可憎之人。音乐棒,最后演员表看到卡拉辛斯基真是一脸懵逼想不起来。
事实再度证明毕格罗依然懂得在政治敏感与政治正确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因此惊心动魄的《底特律》最终围剿的不是体制,而是个体。事实上美国的种族问题根本与种族无关,它是赤裸的权利冲突。影片在凌厉的第二幕极具震慑力的传达了这一永恒困境,而完全可以剪掉的最后仪式性审判几乎就是平衡全局的砝码。
纪实手法群戏刻画历史真实事件,借古讽今,直指美国社会尖锐的种族问题。冷峻收敛却又情绪暗涌。总体略过于克制,且结尾稍显仓促无力,也许正是对题材本身的哀叹。
单独把旅馆搜查戏份排成一出戏就可以成为另一部“伊甸湖”,经过这么长的铺垫,这个结尾真的很泄气。
凯瑟琳·比格罗处理这类题材实在是得心应手,手持、纪实感,尤其是宾馆那一大场戏,都拍得紧张又有压迫感。不过最后是有点弱下来了,略有些可惜。
除去太强烈和简单粗暴的政治指向性,缺乏更深入的探讨这一点外,电影语言的其他部分都近乎完美。如果说拆弹部队时还是很考虑普通观众接受度的话,毕格罗近两部已经彻底放弃对观众的讨好。后半个小时完全不多余,看似从残酷激烈的氛围中暂时挣脱,实则从感官震撼上升到心灵煎熬。最后一幕处理完美。
真实事件改编。
拍摄理智黑人的场景过多,应该多拍一些闹事黑人群众的片段,不然怎么连部队都开过来,大部分白人警察在影片里很克制了,黑人真的太不守规矩了,自己都不知道要什么,就知道瞎闹瞎抢。白人坏警察演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愿世界和平,黑人都回到非洲,机器化大生产。
凯瑟琳.毕格罗就是典型的被骂作圣母婊的优秀白人女性吧。看看把,她在多么认真、仔细的还原50年前的历史事件,提醒善忘的人类。
原以为会用很多大场面去还原暴动,但KB这次只完整呈现了一个独立事件从而串联起所有角色,并再次展现了她对暴力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力以及对群戏超强的调度水平,黑人歌手的故事线令人动容,用他放弃一切回归教堂的故事点了“创伤”深重的主题。比起前作ZTD和THL剧本略弱,白人男性警察刻画略僵硬
看似种族冲突题材,实际上内核仍然是讨论在极端状况下人的异化。面对这样一个真相早已遗失在历史中的事件,第三人称视角叙事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8/10。毕格罗干脆利落的情绪像一记重拳打在胸口,场景行动中刻画出多视角、冲突点拼接的现场感:黑人不分种族地抢烧,害怕狙击手的国民警卫队射杀居民楼的女孩,仇恨不会消散;白人警官把搜查旅馆演变成杀人逼供的大高潮,在场者袖手旁观抽身离开,结尾放弃唱片公司皈依宗教的主角独唱出正义不再沉默。 @2018-06-26 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