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和原著比出入蛮大的,故事背景一个日本一个韩国。
印象比较深的是父亲杀害第一个男孩的场景。
原著是父亲在看了录像之后少年回来了,电影是少年先回来,父亲躲在衣橱后面看到少年播放的录像。
原著里,父亲拿菜刀狂砍,并且砍掉了男孩的某器官,可是电影里父亲只是用棍子把男孩打死了。
这里我觉得还是原著更好更有深意,因为这种杀人手法更能体现一个父亲对待强暴自己女儿的罪犯的复仇心理。
还有父亲在旅馆杀了那个男人的情节在原著里没有,他在这里才拥有了那把枪然后知道另一个罪犯的下落。
而不是原著里的他本来就有枪并且是从第一个罪犯那里知道罪犯二的下落。
但是电影里能看出来父亲那个时候已经精神崩溃了,我觉得这里电影表现得不错。
在电影里,父亲去滑雪场疯狂问人,这里已经不是原著里父亲寻找人的细心和冷静了。
更别提他和民宿女老板的故事。
我更喜欢原著,还有一个原因。
对比起原著来说,电影对于主角的心理描写部分展现得肯定不够。
比如父亲得到匿名消息第一次去罪犯家里,原著详细描写了父亲如何分析罪犯几时不在家而选择入门时间段的,但是电影里没能看出来。
还有那个懦弱的,给父亲报信的少年,他在原著里的心理描写很精彩,能看出他如何被其他两个少年威胁,他如何分析自己和那两个人的关系,他如何思考和警察坦白等等。
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个受到霸凌的少年,在求同和胆小之间做抉择的过程。
电影最后,父亲自杀死了,原著里是被警察开枪射死。
我无法评判哪种死法更为妥当,各有作用吧。
原著里被警察打死,读者可能会愤懑不平,痛恨这个现实的世界。
而电影里父亲自杀则是他主动的选择,这就能让人思考他这么做的心理活动。
《彷徨之刃》韩国翻拍版,这个版本总算比较忠于原著(东野圭吾)了,复仇的父亲,犹豫的警察,每个人都充满了矛盾,面对并不会被法律严惩的少年之恶,愤怒而犹豫的举起了枪,父亲因杀人而彷徨,警察因同情而彷徨,这注定会是一个悲剧,因为无论哪种结果都无法让人接受,大概也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这样无奈的结局,所有人只能苦苦坚持各自的立场。
《彷徨之刃》丢出了两个问题,1.什么是正义?
是悲情复仇的受害者父亲?
还是抓捕凶手的警察?
还是给予不了少年犯重刑的法律?
2. 法律保护了谁?
是受害者及其家属?
还是在复仇枪口下的凶手?
其实第二个问题不难回答,法律是不能有倾向性的,法律补偿不了受害人,有的只是制裁,面对未成年犯罪,其实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对于恶性犯罪我觉得不该有量刑的区分,否则就是对人性本恶的纵容。
第一个问题就很难答了,我只能说所谓正义是人定的,曾经杀人偿命是正义,现在遵纪守法是正义,当凶手刑满释放再次站在受害人家属面前时,说不会愤怒那是假的,但这就是法律,法律是人性的枷锁,社会要进步,那这就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题外话:日本有很多视角很独特的小说,似乎作者都是先把社会的道德观剥得一丝不挂,然后再去审视这个社会,当无法忍受肮脏的真相时,就选择自杀了…[流汗]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有个小短篇《竹林中》,很值得一看
微博热搜一直是网络话题的中心。
但是现在的热搜,真的已经变得虚假,他往往在会给你推荐它想推荐的,可以从后台轻易的撤下它不想让人们看到的话题。
这其中,就有一条是#如何看待小学女生遭4男生侵害不予立案#。
关于这个新闻,有很多话题,都有着很高的讨论和阅读,但是,热搜上一次都没有见到它的影子。
整件事情,就是四个男孩子把一个女孩子拖进厕所,然后实行侵犯。
官方用的是侵犯,其实是轮奸。
处理结果就是,学校领导开除的开除,警告的警告。
四个男孩被送进工读学校,两年后仍可以转进正常的学校,以后的人生完全不受影响,然后就是对小女孩的心理辅导。
看到这里,我大概理解了微博需要把它降下热搜,官方希望各界不要讨论的原因。
看到这个处罚结果,我甚至可能会猜测这是老师和几个孩子打了一架的通告。
这样轻力度的处罚,如果传播到大众的耳中,首先是会引起愤怒,其次,特别是传到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耳中,会给他们一个错觉,犯错好像没有太大的代价,如果给孩子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那无疑是将是灾难。
这样的判罚,是符合法律的。
中国《刑法》明文规定,完全无刑事责任期:不满1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这是一个大家现在基本都了解的事实,为什么大家对这种事这么清楚呢?
近几年,这样的新闻明显变多了,未成年人杀人,强jian,恶意伤人,偷窃。
这些事件我们应该都有在网络上看到过,也不只一次的呼吁,应该对情节比较严重的未满14岁的作案人,实行更严重的处罚。
但往往这些声音就像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讲得是两个小男生奸杀了男主的女儿。
但因为两个男生都未成年,所以无法立案,并且无法给予他们严厉的惩罚。
男主看到整个犯案过程的录像之后,怒不可遏,杀害了其中一个男生,然后被通缉,踏上了追杀另外一个男生的逃亡之路。
整篇小说,是作者想诉说,法律不是完全正确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特别是对年龄限制立案的这些条律,就是在保护罪犯。
警察也在保护罪犯,法律也在保护罪犯。
那受害者呢,没有人保护他们。
可能他们的一生就会从此毁掉,但他们只是被当作推动法律更加完善的车轮。
但是怕就怕,这样的车轮太多了些。
不满14岁不予立案,坚持的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
目标是好的,但是代价却很大,换一个人可能弃恶从善的概率,成本往往是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个家庭的毁灭。
并且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的接收到的消息越来越多,心智成熟的越来越早。
往往想法会比以往多,胆子也会比以前大。
如果再接触到这类新闻,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不需要付出代价。
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事实也是这样,各方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情节严重的个案有特殊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对法律的完善和修改也是必要的,所有的条文都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但是这只是一部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解决污水,最好的解决办法永远都是追溯源头。
而这个源头,就是教育。
其实我一直坚定地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在孩子出生到自己的意识和思考体系形成。
对他影响最大的一般都会是家庭和社会。
如果青少年有故意犯罪行为,大多数都是这两部分给他带来的误导。
所以一是父母自己的身体力行,所谓言传身教,其实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会有一个三观不正的父母或是一个不太健康的家庭关系。
二是社会风气问题,给他们一个真实的成长空间,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东西,他们才不会盲目的因为好奇,因为可以在同龄人中耍酷,而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去试错。
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到犯错的代价。
希望“未满14岁”,保护的是真正的祖国未来的花朵,而不是应该进入地狱的恶魔。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以下我的公众号,有更多影评和一些想法
因为优酷电影首页推荐,看简介感觉也不错,然后就看了东野圭吾的小说我看过《嫌疑人X的献身》也看过电影版,以及韩国改编的《白夜行》就电影来说,前半程真的挺紧凑的,到了爸爸去雪场又和少年犯擦肩以及结局我觉得都不够精彩。
明显变慢了。
最后的结局我都没明白到底是爸爸自杀,还是又警察开枪了。
感觉整部电影都透着纠结,如果没有少年犯的犯罪就没有复仇,而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孩子是无辜的家长才是最大的犯人,因为他们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当时那个少年犯的妈妈还说自己的孩子能犯什么错,(强奸杀人还录像)这是小错吗,之后就开始嚎啕大哭。
最大的争议就是该不该给这个少年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是爸爸我也会疯,谁给我女儿生的机会了。
还有那个做精神鉴定的少年,警察跟他是什么关系呢,感觉没有交代他的事。
还有那个已补习班为依托的组织高中生卖淫的团伙难道不是严重打击的对象。
又是什么让她们走上这条路的?
拷问社会除了那个年轻的被说成是废物的警察在努力查案,其余人我都没看出来有什么作用还有那个高中生用女孩的手机给爸爸发信息,那个镜头是个BUG,有密码的手机如何进去的。
整部电影总体拍的一般,但是这个话题真的还不错,值得深思。
与原著相比,电影中少了一个人物的设定。
我忘了那位女性的名字叫什么了,但是她向警察隐瞒了长峰的住处,她是一个能深刻理解长峰内心那种无以言状的愤怒的人,但在小说的最后她赶到火车站去劝长峰放下手中的猎枪,她不想看到像长峰这么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因为一个连畜生都不如的人去触犯高高在上的法律权威,她觉得长峰需要活下去。
而在电影中,导演将这样的一种心里安置在警察的身上,无疑这让我们看到警察身上还是有着人性的光辉的存在,但是我觉得东野圭吾写这本小说的本意还是有批评警察的一面的,描写他们只懂得遵守死板的法规。
小说中那位女性的设定更加反衬了警察对于人性的漠视。
而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转移恐怕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吧,毕竟这是现实世界,拍一部电影可不能随便贬低警察这样的话所引来的社会舆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所谓的正义感也会把这部电影封杀吧,至少在中国可能是这样的。
这的确是很难改编的故事,但电影的立场却是不失分寸的,枪击对决的戏里四方各执己见,几乎都做了那个当下的自己“应尽”的事,没有任何人虚伪的越过了自己的界限,那种复杂的对峙拍得非常立体。
杀人之刀的彷徨无可避免,但重要的和真实的是,杀手直到最后一刻也并没有放下那把刀,这场失败的复仇依然在缓慢的偏执里完成了它应存的意义。
心情复杂的原因很简单,罪与罚。
宽恕还是严惩一直以来是司法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包括昨天我提到的拐卖妇女儿童问题。
成年后的赵斗植就是老警察身边的少年警察,他回忆他少年时犯罪并被判刑,那个举报的少年其实是共犯,而且在事情出来后,很冷静理智的举报并且将自己置身事外,很有可能,这个计划也是他怂恿挑起的。
赵斗植最后和少年的对视,是成年的自己和少年的自己对视,成年的自己眼眶泛红,是因为当时,也就是他少年时犯罪的是恶意的,是非常目的明确的,残酷在判刑的时候,他也是冷酷无情并邪恶的,并无半点悔过,成年后的他终于知道自己犯下何等罪,才会眼圈泛红,才恨当时的自己。
人们往往以为未成年人犯罪杀人是因为他们年幼无知,其实,这些杀人犯什么都知道,他们往往比一般正常的孩子更加早熟,他们杀人不是漫无目的,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同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比如最后,赵斗植逃跑,要钱,求饶,最后他怎么说的,不就是坐牢?
明白了这点,就很清楚,他是知道后果的,每一个故意杀人的杀人犯都是知道后果的,但他们还是要杀?!
为什么?
因为,赵斗植知道就算他杀了,也就是做几年牢,他未成年,没事,不影响,这就是法律和社会大众的盲区和误区,我们以为,他们年少什么都不懂,他们正利用这个盲区而没有底线的为非作歹,尤其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孩子和少年,他们去过恶起来,是真正的恶魔。
犯罪不分年龄,罪恶不分大小。
未成年人犯罪绝不再是靠遮遮掩掩就能视而不见的,也决不能因为年龄小就不受应有的惩罚。
电影删除了胜贤和民宿老板娘的故事线,让人物的丰满程度大打折扣,又把老板娘的作用强加在警察身上,刻意拔高了警察形象,给他们镀了一层人性的光芒。
亮点也是最让人意外的是胜贤从雪地里爬起来,自己卸掉了猎枪里的子弹,也许是恍惚中收到了女儿的劝解。
再杀人也无济于事,可是不继续有心有不甘。
既然无论如何已经不能回头,那就走完最后这一程。
于是最终的对决安排了他近距离拿枪对着赵斗植,做了正面的交锋和最后的呐喊,然后举着空膛的猎枪冲向仇人,最终死在警察枪下。
在另一个世界里,那个夜晚胜贤没有加班,女儿告诉他有个高高帅帅的男孩儿要跟她约会,父女俩撑着伞开心的回家。
最近,沉迷于东野大神的书,电影只看过韩版的白夜行,嫌疑犯x,现在看到这个又是悲剧,无尽的爱,无尽的恨,无尽的复仇,无尽的彷徨。
我倒是一直支持以暴制暴!
名字就是这样,彷徨之刃,父亲就是处在彷徨的状态,他的恨意和杀意就是一把利刃,电影里父亲的情感纠结,对女儿的悔恨,以及复仇的快感。
杀第二个人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死的。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和法律要探讨和反省的问题,印象很深警察长官的一句话,小孩杀大人不是什么大新闻,大人杀小孩就严重了,什么狗屁!
其实这种事只有一命抵一命能解心头恨,一个施暴的孩子被杀,一个自杀,孩子的父母在警局发疯崩溃,说要杀了男主角,这时候任何人都会说一句,你儿子的命是命,其他人的孩子的命就不是了?!
可笑也可悲,都是孩子,凭什么!
父母的失职造成一切,其实父母亲的问题在于,一边忙着工作养孩子,供他们上学吃饭穿衣,然后还要担心他们心理是否健康,在学校被欺负了没有,会不会走上歪路,只能叹气了,社会啊,生活啊,一切都充满不公平和危机。
在这里,警察也陷入两难,警察对男主也是无语无奈的,作为执法人员对已知的犯罪份子该怎样对待,可是这个人又是一个失去女儿疯狂复仇的父亲,在法律上,真正事件的始作俑者施暴者偏偏也是孩子,并且得不到惩罚,年轻警察忿忿不平的说如果我是孩子的父亲我也会杀了那些人!
这时候老警察对年轻警察说的就是闭嘴,这不是作为一个成熟警察该说的话,所以,法不容情。
车上那一幕,男主坐在车上看见一个男孩,赵斗值,男孩看见男主的膝盖肿了,随意说了句最好去医院吧,大叔!
这段让我的恨意减轻了点,而男主问他,你叫什么的时候,他说,我叫金民基,我xxxx!
最后,十字路口,赵斗植被男主用枪指着,这时候镜头带到男主的脸,那是怎样一张怎样的脸啊,就想从地狱里爬出来一样,我真希望他开枪,就像看素媛的时候希望那个罪犯死一千次一万次,开枪啊,唉,最后年轻警察开枪了。
成熟的开枪了,没有情绪化。
可是男主的枪里没有子弹,他是怎么想的,可能就像老警察说的,要看那小子以后怎么活。
可是电影最后老警察又自问,那个男孩以后的人生又有多少会想起被他杀的女孩呢!
永远得不到答案。
演员演的好,电影用力很重,也许本来剧本就是沉重的。
⭐ ◀ ▶ ⭐ ⭐ ⭐「女兒」遭三名「高中不良少年」迷奸並最終殘忍殺害,心如死灰的「父親」最終決意踏上那條註定要失敗的復仇之路;這種大體類似的公式化簡單前提設置和明確的動機設立,同大多數「復仇驚悚電影」相差無幾,這樣的電影屬實雙手捧著抓也是一抓一大把,幾乎沒有任何特色和新鮮處理可言,從始至終的淒涼基調,缺乏原創元素且中段踏入雪場開始節奏明顯降調!
同「老男孩」或「看見惡魔」相較來看更加偏向殘酷的現實性,「謀殺場面」不像上述電影那樣野蠻和寫實,「復仇者」是普普通通的沒權沒勢的「工廠員工」,「殺人者」同樣也不是有著硬實力撐腰的「官二代」;所以電影自然沒有明確意義的表明「正派」或「反派」,而是直接將中心重點規劃於復仇之外的「司法正義」和「自我正義」的內心沖突中,涵蓋「校園欺淩」、「未成年賣淫」的一系列問題和現象的質疑;「父親」向「高中少年」的追殺同自己躲避警察追捕的逃亡下代表「正義」一方的「警探」是電影最矛盾、最兩難的角色,他深知法律判決的「無意義」但他心理上又迫切想做「正確」的事,他間接的於促成「復仇」和阻止「復仇」的漩渦裏掙紮;陳舊且可預見的濫調悲情結局,一味老調重彈普世價值詮釋與是非對錯道德經,總體缺乏力道!
李政浩 ★ 男 🔥 39 N 🔴 2014 🔵 韩国 🟣 2023 ▲ 11月 🟣 ➊ 🟣 24 🟢 55 🟣 Ⅱ ≈ 122分鐘 🟣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0 0 0 0 6 🍁
犯罪就是犯罪 而惩罚 也不该因年龄被划分不同等级 恶魔不该被给予第二次机会
我觉得还好
少年犯做下的最大的恶是毁灭了对方的一家希望,残酷的不是私刑是不能再回来的温暖
后半段节奏太慢太慢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恶毒的青少年太可恨了。
这,棒子N号房是随处可见吗?畜生的爹妈也是畜生应当连坐!但是把离家少女写成自愿卖淫还为虎作伥实在令人不满意。支持以暴制暴,畜生没资格和人呼吸同一片空气。前半段杀第一个少年喜剧冲突和人物情感张力拉满,后半段滑雪场磨磨唧唧而且父亲冻成狗小年轻骑摩托车都没多大事儿大bug,父亲看到雪里冻的靴子时,还以为会抓住小崽子扔到雪洞里冻死他丫的,但现实是老实人守法吃亏,违法者轻描淡写仍拥有美好人生。赵斗植那个小孩最后一幕演的太差了。
同样是东野圭吾的作品,韩国人拍出来的更能入木三分,恨之痛切。可惜的是结局最后还是保持了人性,没有杀掉那个杂碎。中国社会上,也有很多类似的社会不良,反正多行不义必自毙。
改编了很多,最后的对峙竟然靠嘴遁,唉:-(
郑在咏是越来越厉害了
与日版改编的温吞风格完全不同,韩影完全释放了自己现实题材故事片的特长,罪犯、复仇者、办案警察,每个角色的背景都照顾到,人物更饱满,案件情况交待的比较清晰,整体节奏不错,结尾略拉胯。为了实现反差,父亲刻画成过于懦弱的本性,是否有必要?单从这个角色塑造来讲,反不如日版不刻意反差,人物爆发的复仇能量更令人信服——过犹不及。看来比较学在客观上确实必要,可以对主观闯作形成借鉴。两个版本都是故事性大于悬疑推理,不知道东野圭吾的书迷们是否有同感?
不如奥罗拉公主,跟不哭妈妈基本一个档次,后半部分太啰嗦减分
我倒是一直支持以暴制暴!父亲就是处在彷徨的状态,情感纠结,以及复仇的快感。杀第二个人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死的。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和法律要探讨和反省的问题,印象很深警察长官的一句话,小孩杀大人不是什么大新闻,大人杀小孩就严重了,什么屁!这种事只有一命抵一命能解心头恨
国版的副标题是《一个父亲的复仇之路》,而韩版至少两条线都支起来了。只是有些奇怪,“杀人偿命”这个自古共识,为何到了现在却因为要追求文明而一次次拿出来探讨?因为一个游戏机而杀人的少年,正在笑着打篮球,这就是文明?
血债血偿不是很好吗,就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啊 16/07/23
太拖沓了!既然那么快进入复仇阶段就拜托迅速点好吧!!平时只要进入复仇阶段再无用的平民都是满血超能力,这里面瞬间弱爆了。整部片子都在快进。警察就这副样子?其实未成年保护法本来就不公平既然小时候能犯罪大了岂不是更不得了!关几年就算教训了?大人也这么天真了!!
一位父亲悲剧性的复仇,看完只觉得压抑,憋屈的难受。
虽然我知道私刑是不对的,但是杀人犯真的会改过吗?他不会再犯罪吗?受害者和其家属的受过伤害怎么弥补呢?
强奸杀人只判六个月?用六个月牢饭换花季少女一生,这国家自己也快完蛋了。
这个世界,有和爱一样多的无法原谅
跟妈妈不哭差不多,不过比较喜欢这部,男人的演出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