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新片,相信光是看预告片,就足够热血沸腾了,无论是演员阵容:《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男主角塔伦·埃格顿,以及金刚狼:休·杰克曼的配搭,还是制作人由《X战警:第一战》、《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的导演:马修·沃恩担当,《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制片团队打造,都令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
而这部影片,把千篇一律的“练习,失败,再练习,再失败,最终成功的故事。
”,拍得有声有色,令人捧腹在先,流泪在后。
喜剧与运动的混搭影片的好看来自于编剧和导演,从真人故事中,提取的那些轻松又有趣的生活场景与喜感瞬间。
制片人马修·沃恩曾表示,自己与孩子们是看了《冰上轻驰》之后深受感染,于是决定筹拍一部新的励志电影给现代的年轻人和孩子观看,就有了这部《飞鹰艾迪》。
所以可想而知,童年的艾迪就被塑造的天真无畏,活在自己与运动的世界里,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参加奥运会,即便是坐家门口的巴士去。
这样在童年的某一刻,突然痴迷某项运动、某件事,可能我们自己都不太记得了。
在那样的热情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一定可以那个领域的No.1。
而艾迪之所以成为了传奇运动员,也就是因为,他把这样的想法,延续了一辈子,并且坚信自己可以成功。
这样的梦想坚持,有时候会变成苦情戏,而这部影片却不同,将艾迪的困难,被否定,异想天开,变成了嘲讽的元素。
那些摔倒变得有趣、那些不承认艾迪的人变得可笑、而艾迪本身看来起有些自嘲和越挫越勇的憨傻劲儿。
对他来说,一切都很简单,想就去做,这样的感染力,贯穿全片。
即便是枯燥的训练,也被影片中的酒鬼教练,由休·杰克曼饰演的前美国跳雪运动员:布朗森,变成了与最喜欢的电影女主角做爱的幻想场面。
休·杰克曼更是在影片中,一个人撑起了唯一一段黄色戏码,不知道3月18日上映的中国版,会剪掉多少,总之,这段自High的过程,比你想象中还长,其中的跌宕起伏、酣畅淋漓,嗯,看了原版你会懂。
<图片5>这样的轻喜剧励志,让影片豪不沉闷,不同于以往的奥运选手传记。
因为艾迪.爱德华兹本身,就是个奇葩运动员。
他在别人放弃运动生涯的年龄,22岁开始跳雪,训练了不到一年,就参加了奥运会,并且坚持挑战最高的90米跳台。
而全片的最后,再次强调了运动精神的核心,奥林匹克最重要的,永远是重在参与,除了胜利的一瞬间,更多的是享受奋斗的过程。
大人与孩子的影片基于影片喜剧励志的调性,真的是既适合大人看,也适合孩子看。
首映的周五,就不乏很多家长,带着才4-5岁的孩子来观看这部新片。
一方面,这部影片通过艾迪的经历,再一次给我们讲述了,那个胜利之前,一定会失败的故事,有时候,往往还不止一次。
因为胜利太过耀眼,我们常常忘记,无论是科学家、企业家、运动员,每个人成功、成名之前,都一定尝过失败的滋味,而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个重要的过程。
你在想着成功时,有没有做好准备,迎接那次,几乎是注定的失败。
而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可能就是隔着这一次失败,以及爬起来再战斗的过程。
影片中的艾迪也是同样,在训练中基本就是摔出翔的惨败,越是离奥运会只有一跳之遥,越是会失误。
我们常常与那唯一的一次机会,擦身而过。
你要怎么面对这样的事实,甚至面对更惨重的失败。
而当你成功时,你又要如何欢呼雀跃,也许会像艾迪一样,在滑雪场上像鹰一样飞驰。
而影片另一方面,让孩子们看到了保持一颗追梦的心,有多重要。
面对外界的否定,甚至是家人的反对,要如何坚定初心,力求用实力和行动,证明自己。
最近凭借《乔布斯》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凯特.温斯莱特,再一次说到,自从学习表演以来,即便面对老师的否定,她也坚持继续自己的演艺道路,还对那些减肥的、没有自信的女孩儿们说,不要因为任何人的否定,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在《飞鹰艾迪》中,艾迪说他跳雪的两个动力,一个是自己真的喜欢这项运动,二是要证明,那些否定自己的人是错的。
他说,他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时刻。
影片对于高危的跳雪运动,无论是主观镜头,还是高空拍摄,都令人手心出汗,仿佛再一次感受到了《云中行走》的惊险度。
尤其是在很多运动员摔伤的前提铺垫下,这样的跳,不只是胜负,几乎是生死,从而让这项运动,更加的神圣和伟大,也让艾迪的着陆,更加令人期待与兴奋。
<图片7>影片上映首周末,外媒的口碑就已经爆棚,更有媒体说:“作为一个运动员,也许艾迪永远无法登上领奖台,但作为电影《飞鹰艾迪》的主人公,他飞上了天际。
”这也是全片给人最真切的感受,艾迪从来没有获得过什么奥运金牌,但是他用自己的传奇一跃,创造了奇迹,另英国人爱上了人。
现在他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他要在更多人的眼前,不朽的一跃了。
据说原片的男主角,本来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罗恩扮演者:鲁伯特·格林特,不过在脱产的期间,进行了演员和导演的大换血。
英国著名影人德克斯特·弗莱彻,在出演过《兄弟连》和《两杆大烟枪》之后,一直从事导演工作。
而塔伦·埃格顿去年凭借《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可谓是人气爆棚,演技也是十足的给力。
这次扮丑相,继续喜剧路线,对他来说,反而比禁锢一些帅哥类型的角色里,要更有施展的余地。
塔伦·埃格顿用外显式的演技,从行为与表情上,细微的刻画了这个可爱的运动员,即便看起来有些过,但是依然讨喜。
影片中,除了塔伦·埃格顿生动活泼的演出,你还将看到老派的休·杰克曼,继续在片中耍帅,放荡不羁。
影片中,他在醉酒的状态下,夜间的90米高台一跳,帅的令人发指。
两人角色的戏剧冲突和演技对比,更是该片的一大亮点,很多对手戏,都是相辅相成,一个老实勤奋,一个老不正经;一个只喝牛奶,一个只喝烈酒;一个为了避免骨折,一个为了御寒。
而这一切都为最后的师生情谊升华,埋下了伏笔。
<图片9>这样危险的跳雪运动,有时候真的会令人恍惚,仿佛教练培养一个学生,就为了看他走上70米或者90米的跳台,却有很大的几率,眼看着他们摔成重伤。
然而,还要给他们以自信,让运动员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己就是最棒的那一个。
而艾迪的家人,更是怀着同样的心里,既希望艾迪参加奥运会,又担心跳雪的潜在风险,影片里母亲两次交给艾迪的饼干盒,是最温情的桥段。
是天下母亲的榜样,永远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创造奇迹。
<图片10>好电影,讲好一个故事,这样就足够了。
这一碗浓浓的鸡汤,一定会令你更加奋勇的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时刻。
2016年2月27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人要是都能心想事成就好了,主人公艾迪再次印证了人有梦想的重要性,一个小时候腿有残废的人,梦想成为奥运高台滑雪选手,历经种种磨难终成正果,成为当时英国破此项目记录的人。
他给自己的外号取了飞鹰这个称号。
光有梦想不经努力也是不成的,他吃了多少苦,一不小心就会残废甚至死亡,这里面多多少少有运气的部分,包括有家人的支持,遇到好的老师和同伴等等,缺一不可。
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少年运动员,从小就接受残酷的训练,但有多少能成为各类比赛的冠军,即使得了冠军,TA的后半生也不一定幸福,有的还很凄惨。
我不知道艾迪的后面发生了什么,但国外的运动员往往把参加比赛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当然他们也有职业运动员,比如足球,那收入高的很,足以养家糊口甚至过上上流生活,比如贝克汉姆。
国家的体制决定了他们发展体育的方向,国外要么是私有的职业运动员,让市场决定运动员的价值,所以他们对于观赏性不强的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对于像美国感兴趣的是美式足球、篮球、棒球、拳击等,有的人就把它当作一生的职业。
为什么我们和当时的苏联、东德能在奥运会上取得高的成绩,我们是国家来培养运动员,那些没有观赏性的项目,如跳水、举重、体操等,往往我们能得金牌,特别在奥运会限制职业运动员参加的项目,比如拳击。
所以西方国家不要培养运动员、也不用安置退役运动员,不用发工资,甚至不用发奖金。
别人都是自费来玩的,带着这种心态反而能取得好成绩,你不看当时瑞典的几个乒乓运动员,本身都有职业,他们的运动周期也长。
故事主要关于一个无论哪方面条件都不适合当运动员的愣头青,遇上了一个总是一副“I'm the best there is at what I do”表情的酷大叔,在得知酷大叔是隐藏身份的世外高人后,就死缠烂打地求对方给自己当教练,大叔一开始的态度是“Go fuck yourself”,但后来还是被愣头青“教练,我想玩跳台滑雪”的深情呼唤给感染到了,于是帮助他走上了人生巅峰。
典型的运动类励志片套路,但跟过去的同类题材作品又不尽相同,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主角最后所达到的人生巅峰,也还是吊车尾。
别人追求的都是胜利,而这部电影的主角追求的则是输得不至于太惨。
尽管如此,但他从跳台滑雪这项运动中获得的乐趣却跟世界冠军是没有区别的。
全片我最有感触的台词就是最后一战之前,飞翔的芬兰人对艾迪说的,“你和我就像钟表上的一和十一,是靠的最近的”,最强和最弱的两人都同时是最靠近代表这项运动本质的原点十二的,因为他们为了这项运动拼尽全力并渴望从中获得乐趣的心情是一样的。
艾迪的经历正是“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的最佳写照,比结果更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
而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体育赛场,其实往大了说人这一辈子都是如此。
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渴望,但是一辈子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资质也不同,总不能因为估计自己这辈子够呛能得到最想要的结果了,就干脆一死了之吧。
至少要向着目标所在的方向大踏步努力靠近,最后能走多远算多远,多逼近一点都是好的。
戏外本片的主演塔伦埃格顿在自己的演艺事业中也秉持着同样的信念,他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自己为一个角色准备充分然而试镜的结果是落选,那他也不会有遗憾。
这话听上去像是在给人说套话、灌鸡汤,但随着年岁渐增,我越来越认同这种心理,并相信,努力是自信者的特权。
只有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才敢放心大胆地为自己要做的事情去投入心血。
年轻时我和我的同窗好友们经常喜欢互相吹嘘自己在考试之前如何不努力备考,现在看来这种行为无疑愚蠢透顶。
明明认真备考了却撒谎说没有备考,这当然是恶劣的欺骗行为;而如果真的像嘴上说的那样没有努力过,结果最后的成绩还不错,那也没什么值得开心的。
不努力的人,本质上是胆小的“投资者”,他们相信低风险低收益:如果考砸了,可以安慰自己,反正没有努力过,也不吃亏;如果侥幸考好了,那就算是取得了超额收益,还会有一种赚到的感觉。
这种人在不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或许能凭借一点小聪明暂时获得超高回报率,但长期来看,一直怀着侥幸心理在不紧不慢地晃悠,最终只会失去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
塔伦埃格顿为本片的付出无疑获得了应有的回报,由他扮演的飞鹰艾迪获得了艾迪本人的认可,觉得这就是当年的自己,有一种钦定他为特型演员的感觉。
而作为观众我们也能感觉到戏路宽广的塔伦从去年的《王的男人》里麻雀变凤凰的帅气特工到本片里的愣头青,把风格大相径庭的角色都拿捏得很到位。
相比之下,不少人对休杰克曼的表演提出了质疑,觉得他演什么都差不多一个样,本片里的废柴教练基本上就是金刚狼+《铁甲钢拳》里的过气拳击手。
事实上,换个角度去想,或许剧组正是考虑到休杰克曼过去塑造过类似的角色,才请他来出演。
不过我倒觉得他的演技还是很值得称赞的,特别是用启发式教学调教艾迪时那副声情并茂、全情投入的样子。
这段的台词太污,在看经过净化的中文字幕时,我忍不住去想,译制人员在翻译这一段时的样子应该相当尴尬吧。
这场戏应该是包括我在内好多观众心目中的全片最佳。
制作本片的幕后班底之前打造的《王的男人》也在去年同一档期上映,不知道塔伦埃格顿以后会不会像小燕子一样年年春天来这里,以及,不知道他会不会每次都带一个养眼的熟男教练一起来。
去年撩了脸叔,今年撩了狼叔,不知下一次他想撩哪个叔。
这是一部literally燃到飞起甚至燃到让观众飙泪的电影,却也是一部故事简单到有些老套的电影,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会用“正常”。
这是一部正常地出现在电影院里给正常观众看的正常电影,没什么高大上的,但也绝不让人失望。
我记得之前在评价《大圣归来》时我也说过,掏钱去看它跟支持国产动画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没半毛钱关系,纯粹就因为它是部正常的电影。
可惜同样是正常的电影,本片却注定不会有《大圣归来》那样的票房表现,因为《大圣归来》所处的档期粪作遍布,只要正常的观众做出正常的判断,它就有出头之日;而本片上映的当下,其他作品不但正常而且还更有话题性,特别是同时开画的《荒野猎人》。
有人说《荒野猎人》的快速引进拓宽了大银幕上的电影类型,丰富了观众的选择和体验,这当然没错,但我觉得在这方面本片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毕竟这两部电影都不是去年票房大爆炸的那些砰砰砰嘿嘿嘿哈哈哈的类型片(当然这方面的元素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本片有哈哈哈,而《荒野猎人》则有熊和莱昂纳多的嘿嘿嘿)。
《荒野猎人》在中国大陆票房飘红固然值得恭喜,但我觉得如果本片能获得体面的票房成绩,则更能成为观众观影品味正常化的体现。
因为《荒野猎人》身上的噱头太多了,所以没办法准确判断蜂拥而至的观众有几成是因为喜欢电影,又有几成是去凑热闹的,在外人眼中,中国观众对这样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追捧究竟是出于艺术造诣提高还是像国人在海外奢侈品店扫货一样的非理性消费实在不好说;而如果是一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体育励志片也能取得与其质量相匹配的票房成绩,则证明这个市场真的成熟了。
总之,祝这部电影好运吧,虽然现在看来非常悬,毕竟马上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蝙蝠侠大战超人》就要来了。
最后表达一下对本片男主角艾迪梦中情人宝黛丽在豆瓣上译名的不满。
点进影人页面,一眼看到“波·德瑞克”,我还以为是提利昂兰尼斯特那个活儿很好的侍从呢。
个人打分:4.5 星
电影是块烧饼,故事是馅儿、人物是面、镜头是火候、宣发影评是芝麻,导演是大郎师傅,制片人是掌柜。
烧饼好不好,总要吃了才知道。
操心卖好,是掌柜,好食客首先是吃、然后探究为啥好吃、最后可能再拉师傅聊聊手艺。
《飞鹰艾迪》是块好烧饼,馅儿香面软温和酥脆,师傅手艺精湛;掌柜没太顾得上往咱们这圪塔撒芝麻。
但确实美味舒畅,不妨共享下。
一个简单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被精做细择后,成为了一个好的故事:一个简单的男孩儿抱着一个单纯的梦想,然后没有任何理由的去尝试、去努力;就这么简单——一个在努力的在路上跑的故事。
简单不代表单调、简明不代表单薄。
影片首段即为水中角度外看手表,清水微荡、指针走动——膝盖有疾患的眼镜小男孩儿悄悄出门,要去参加奥运——母亲的饼干——父亲的卡车。
起点即为主角、梦想、家庭。
而后是快速交待的成长,膝盖慢慢康复、眼镜一副换了一副、学习泥瓦匠、遇见雪场。
镜头始终在艾迪身旁,不远不近。
继续主角、梦想。
奖杯、奖状、雪橇,艾迪长大,要去参加奥运会——与父亲对话,父子之间1——你不能参加奥运、其实你就不该想这事儿。
波折,自我怀疑,扔掉奖状——发现新的项目。
继续梦想、继续努力。
跳台出现、跳台金童出现,艾迪找对了地方——与酒吧老板娘对话,异性之间——尝试15M跳台、成功,尝试40米跳台、屡战屡败——与职业教练对话,面对嘲讽——继续尝试、继续失败,遇见教练。
继续梦想、目标锁定。
修车厂汽车下的醉鬼出现,与醉鬼的对话,男人之间——第二次与醉鬼对话,第三次与醉鬼对话。。。。。。
直到成功说服。
师徒关系确立。
在主角凑齐时,故事已经过半。
一个单纯到二的大男孩儿终于用他的不停行动、不停对话获得了母亲、父亲、教练乃至组委会以及对手的支持。
除了比他自己更坚定的永远绝对支持着的母亲、总是不愿承认的父亲、还有太看重成绩本身的教练乃至从未主动认可他的组委会主席、几乎一直无视着他的对手。
一个个体强拗过其他个体、组织、机构。
这个想要证明自己、表现自我的精神,是馅儿里的盐。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调味不多,一个盒子两本书。
饼干盒子是永远的支持,无条件的支持、支柱。
是爱。
没有这个,很难想象艾迪的一次次着陆。
《1972荣耀时刻》是梦想,最单纯最难忘的梦。
没有想象的人生是灰白的,充满想象并为之拼搏的生活,充满朝气。
《教练之书》是链接,是飞翔的基础。
是三代高跳人的衔接。
最开始,是教练负责脑子、选手负责身子:教练挑选手;进步后,是教练和选手共同成长、进步:选手有权挑教练。
前提很简单——选手先是个完整的人,再做个好选手。
每一次高跳,镜头角度、位置、快慢都不同,并且都完全有理有据有节。
每一次对话都是成长的声音。
极其生活的、自然地就从一个懵懂少年飞到了90米的空中,这份自然,显然是导演的功力。
呈现结果,面对观众,非一般韧性和心胸不能为。
看电影是件和喝牛奶吃烧饼一样简单的事儿。
把烧饼做好、芝麻撒上、热腾腾的欢迎来吃:是电影人的本分。
用自己舌头嘴巴品尝、评判:是观众们的本分。
影评人本是美食家,只操舌唇的心、言罢滋味已是难得,总想跳开吃食谈谈买卖的:挣点眼球、失了本分。
在一个表盘上,1点钟和11点钟反而是最接近的,最相似的,这二者之间的人才会关心名次和输赢。
前一段看过某老师写的冬季运动项目剧本,讲的就是一个1点和11点之间的人,怎么去努力成为1点的故事。
的确,所有的故事以及大多数的我们,实在太关注如何成为1点了。
然而成为1点之后呢,该怎么追求真正的体育精神,或者说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鲜有人去探讨。
也许这才是无敌是多么寂寞背后的叹息。
而本片却关注的是11点。
11点也有梦想的,也许大多数人觉得11点的梦想只是参与进来了就足够了,参与不全是体育精神,体育也要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但是问题是所谓的更是和谁比呢?
随着各种技术的提升,人类肉体极限在不断提升着,但实际上,每个运动员较量的对手其实只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除了体育,现实其实也是如此的。
首映我们公司的几个设计去了,然后特有感觉,就做了几个蛋蛋和狼叔的表情包!
大家觉得怎么样?
<图片1><图片2><图片3>
<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想要动态的请关注微信号【电影咖】哈!
这两日会发布
作者:拾元(台湾影评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画面。
我身穿着洁白色的小学制服,骄傲的站在讲台上像是要对世界发表宣示着什么,手里拿著作文簿,上头写着「长大后的志愿」。
许多人都有过这段经历吧?
那么,对你而言这段画面是依旧清晰可见,还是片段中带点模糊?
我们活在一个吊诡的世界,在成长阶段,人们鼓励你找寻自己的志向,却往往反对你朝它前进,有太多目标还来不及游向理想的海洋,就搁浅在现实的海岸,大多数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缺乏义无反顾的勇气而妥协在现实的海岸上,也许还算过得去,但有些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也有那么一群人,抛下世界的眼光,一生悬命朝着目标前进,证明自己可以,也证明别人是错的,电影「飞跃奇迹」描述的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一名英国的运动员「艾迪爱德华兹」,从小立志要踏上奥运殿堂而勇敢实现的故事。
「无视的力量超乎你的想像。
」当你带着乐观,你的步伐会更为大步,也更为轻盈。
「飞跃奇迹」是部传记电影,主角艾迪爱德华兹没有「模仿游戏」里艾伦·图灵的聪明资质,也没有「贾伯斯传」里贾伯斯的独特魅力,更没有「神鬼玩家」里霍华·休斯的家财万贯。
以往传记电影里不难看见「勇气」「毅力」这样的元素,但「飞跃奇迹」里主角有着许多人都没有的特质,那就是「疯狂的乐观」。
就像许多传记电影里的主角一样,艾迪经历了许多难关,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会说艾迪靠着勇气与毅力「克服」所有阻碍,最后站上了那荣耀殿堂。
但对我而言「乐观」才是艾迪最珍贵的特质,与其说他「克服」了阻碍,用「无视」来形容更为贴切。
好比电影里,爸爸极力的反对,但艾迪选择用「无视」来回应他的爸爸,直接把车开走去追逐他的梦想。
当奥运协会表明国内没有跳台滑雪这份运动代表队时,他也选择「无视」这样的状况,前往德国找寻机会(记得他在结束完对谈,离开协会时的那个跳耀吗?
)。
艾迪「无视」摔断腿的风险,直接踏上跳雪板上...等。
也许在旁人的眼里这些过度乐观的做法看似笨拙、有勇无谋也缺乏深思熟虑,但当阻碍越大,这份乐观就更为重要,不是吗?
若「勇气」与「毅力」像是武器,帮助你过关斩将,那在这条必然受伤的道路上,帮你包扎、疗愈,支撑你走下去的,会是「乐观」。
我曾经在一场演唱会上听到一段感人的告白,内容大致上是这样的:「那些唱衰你的人之所以不看好你,是因为他们根本做不到,或连尝试都不曾尝试过,更悲哀的是也许他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既然如此,那正在努力的你又何必在意他们的不看好?
」,若你有梦想,请无视那些冷嘲热讽,那些话语连思考都浪费你的时间、消耗你的精神,就踏上脚步用力奔跑,用勇气与毅力过关斩将,过程也许辛苦,重点是要带着乐观,因为当你乐观看待时,你会发现你的步伐会像主角艾迪一样,跨的更为大步、也更为轻快。
若你是一朵花,尽管用力绽放,也许不是那最美丽,但终将被人们注意到,若你是一道光,尽管用力奔跑,也许不是那最耀眼,但终将照亮这个世界,现时必然残酷,但当你抱持着乐观,你总能化险为夷的,也许不是最好,但也终将出类拔萃。
最后,关于制作层面上,有一点非常细腻的手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就是每当艾迪一跃而起总会出现的音效。
每当艾迪飞跃而起时,总会响起一道逐渐堆叠的电子音效,充满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又能带动观众情绪,那种逐渐升高的音效象征着逐渐灌满能量的意象,这与艾迪从冲刺俯冲到飞跃的过程相呼应,是非常厉害及细腻的手法,毕竟比起画面,音乐及音效更能浅移默化的影响观众。
整部电影有一点相当可惜,就是影片情绪强烈却过于单一,虽然高涨,但头到尾不断的渲染着主角的勇气与毅力,前、中段看得热血沸腾,到后来虽然还存在着感动但却没有前段和中段那么的浓烈,也因为这样,让人容易猜到剧情走向,导致影片尾端缺乏惊喜感。
不过最后在影片尾端艾迪与芬兰飞人在前往90公尺跳跃塔的那段对话,替这整支影片有惊无险的划下了一个漂亮的句点,那段充满哲学的对话让整部电影多了些层次,想传达的信念也更多了些耐人寻味成分。
Ps.应该许多人都被艾迪与教练之间的关系深深感动对吧?
但我个人觉得虽然有趣,但还是过于「公式化」,两人之间的互动也有种搔不到痒处的感觉,是感人的,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用什么食物来形容这部电影?
「色彩缤纷的蔬菜沙拉」飞跃奇迹整部电影充满了正向能量,几乎没有悲剧的桥段在里头出现,电影的信仰更是单纯到纯净无瑕的地步。
就如同一盘沙拉,健康营养十足,能满足你一日所需要蔬果,让你更有体力继续去追逐你的梦想,至于美味程度?
我想见仁见智啰。
帕布莉卡(www.pabulika.com)是一个围绕书影音的外语学习和外语翻译网站。
---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 ♪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和你一样的人。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2014(书影音学外语)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com(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官网:https://pabulika.com/
本来看这部电影是冲着狼叔去的,却发现整部电影满满的全是鸡汤。
说实话,这种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的鸡汤有点老套,但是我们还是心甘情愿地干了它。
一方面,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想要的努力奋斗,另一方面梦想这种东西真的很神圣。
狼叔在这部电影里面还是《铁甲钢拳》里面的查理,即是技术指导也是心灵导师,完全没有《悲惨世界》里面冉阿让的演技。
好像这种电影也不需要贡献什么演技。
电影3星给把追求梦想这种俗套故事讲得不那么枯燥的导演,剩下的1星给狼叔的颜值和长腿。
本来是抱着打狗血的心去的,却被一碗冷鸡汤滋补到差点营养不良,走出影院的一刻似乎受到了某种感召似的感觉需要扯点什么。
这并不是一部如《疯狂动物城》一般无可挑剔的影片,也不像《荒野猎人》一样充满话题性。
在这个档期里,它无声无息地就上映了。
作为一部进口分账片,它的成绩与它的主人公艾迪如出一辙,毫无悬念地垫底,却也无可争议地值得我们为它鼓掌。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面说:“喜剧人物的显著特征就是盲目执着。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对梦想执着到让人感到不可思异的公认废柴。
Imdb上对本片的一句话梗概是:The story of Eddie Edwards, the notoriously tenacious British underdog ski jumper who charmed the world at the 1988 Winter Olympics. 在tenacious(顽强的)前面加上一个notoriously修饰实在值得玩味,notoriously既有“名声不佳”又有“众所周知”两个含义,如何解读,大概与在现实中充满争议的原型人物有一语双关的微妙联系。
是的,现实中的艾迪以糟糕透顶的成绩反成了88年冬奥会大热点究竟是一次精神胜利还是媒体闹剧仁者见仁,但作为电影呈现,抛开原型人物的争议不谈,人物塑造其实是服务于主题表达的,于是影片的高明之处,便在于设计了狼叔饰演的这位虚构的教练Bronson Peary,他与艾迪的互动为影片增添了些许戏剧化的色彩之余,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通过两个人物的变化,夯实了故事的主题表达,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不得不说马修·沃恩真是会讲故事,不论《王牌特工》还是这部,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却总能把俗套讲的立意精奇,十分爽口。
说到主题,导演点题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从主人公身体力行,到让狼叔对着书亲口念出来,到片尾直接上字幕: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riumph but struggle. 真是生怕观众get不到——人生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胜利而是拼搏。
因为“胜利”是被他人定义的,而“拼搏”才是发自本心的。
正如艾迪最后一跳前,教练所说一样,为你自己飞翔,不是为观众。
是的,这不是一个讲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最终一定会实现梦想的故事,更不是一个天才得高人指点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不论电影里还是现实中,我们的主人公都不是一个天才,也永远没能能实现他儿时的梦想成为奥运冠军,尽管奥运会主席在闭幕式的时候都委婉地称赞了艾迪,但奥组委后来也确实因为艾迪事件立刻修订了选拔规则以避免太业余的选手再来添乱,而艾迪在88年冬奥会一战成名之后也一直奋斗到了1998年都再也没能再入选世界级赛事,他确实不是奥运这块料。
但正因为他平凡如你我,才更让我们相信,从追求自我实现,到正视自我后依旧坚持初心,即使失败也不放弃拼搏,才是你真正起飞的时刻。
在艾迪的成长过程中,导演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变着花样告诉主人公“你不行”,以至于反作用对主人公实现梦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正如艾迪所说,“他们说我永远不会成为一名运动员,但我要向所有人证明他们错了。
”这也在前半段让我们不禁怀疑,促使艾迪如此拼命就行是对奥林匹克的热爱本身还仅仅是为了争口气。
当艾迪与教练二人产生冲突时,好在影片没有走向如一般传奇类体育片一般,主人公放弃眼前机会,卧薪尝胆四年,刻苦练习,发挥天分,最终成功奥运夺冠的热血励志鸡汤故事。
这样一个转折点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教练Peary的内心困境显露无疑,对艾迪成功的看重更像是对重新找回自己失掉的光荣的希望,Peary看重世俗的成败,如他的授业恩师所暗示的,这也许恰是他行为失控走向堕落的本源。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也期待艾迪是一个天才可以为他们二人都赢得荣誉,但结局告诉我们艾迪是平庸的,再反观此刻,我们才看到Peary因惧怕失败而变得盲目。
但这时的艾迪与Peary无异,预选赛的失利让他轻言放弃跳台滑雪放弃对奥运赛场的执着,面对意外而来的转机他的偏执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也许不在乎Peary所在意的胜利,但他无比急迫地在乎证明自己,只要能站在奥运的赛场上就行,而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机会。
因此,当他完成70米跳台时,他以为自己胜利了,观众和媒体为他欢呼,但他并未赢得队友的尊重,在他们眼中艾迪更像是哗众取宠,艾迪骄傲地想分享成功的喜悦给自己的教练,但Peary却略带失望与讽刺地叫他好好享受这15-minute fame。
这时艾迪才被促使去正视他的内心,短暂的虚荣不是他来到这赛场上的目的,“把每一跳都当做自己的最后一跳”,他比谁都知道自己努力一路走到这奥运赛场上是为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也许多年的冷眼旁观让他迷失,当他独自望着奥运赛道时,他才找回了真正的勇气之源。
所以,艾迪的自我实现不是在他完成70米跳台向所有看扁他的人证明他能行的时刻,而是在他决心参加90米跳台比赛的那一刻。
影片一次次渲染90米跳台的危险性,也加强了他这一决定背后所暗示的转变,他喜悦,因为他发自内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运动,他拼尽全力,因为他对自己梦想有着无关胜负与欢呼声的执着,这也是艾迪教会Peary的,所以影片的主题呈现不在主人公的抉择,教练Peary的转变才是对主题最佳的诠释,而这一刻才让人们对艾迪真正刮目相看,才真正为他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各种电影中对于体育精神的诠释有很多种,挑战自我是常见的主题,它可以停留在单纯地突破身体极限上,但更高级的不是对成功的渴望与坚持,而是不惧怕失败,追随内心所向拼尽全力甚至堵上性命的勇气。
大概没有一种运动能更好地诠释飞翔与坠落了,而真正起飞的第一步,就是战胜对飞的越高摔得越狠的胆怯。
正因为艾迪可以做到的,你我都可以做到,才是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
奥运赛场上,艾迪每一跳之后,解说员一次次激动地说出“个人最好成绩”几个字,奥运精神和体育精神不在于排名,而正在于这几个字里,导演把影片立意一丝不苟地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
最后,关于跳台比赛的悖论我很喜欢,当人飞起来时,想要飞的更远落得更稳,不是挺起身张开双臂,而是要努力把身体放低。
体育题材经久不衰的魅力也许便在于我们突破身体极限的过程本身恰是对人生哲学的最好诠释吧。
最最后我想说,Taron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先是把到了脸叔,又搞定了狼叔,跟大叔cp感百搭,简直是男神收割机。
另外,为了看狼叔全片一米八的大长腿无底线耍帅,也得去看啊!
附上cp秀恩爱抱腿图一张
在看正片之前看了一眼介绍,扫了扫艾迪的原型,萌发了对电影的兴趣。
想看的理由是,除了sexy得要死的休·杰克曼(此处省略一万个星星眼),还有若是中国电影拍的励志片,剧情肯定是经过男主角的不懈努力,天天如浓眉小李一般起早贪黑地练啊练,终于克服了先天的残疾,奋勇夺得第一名,甩那些原来不看好他的人们N脸。
可是艾迪不是这样的呀!
原来可以不talented也能够去做你想干的事情;原来获得最后一名也值得庆贺值得自high;原来不是得到第一名才是成功,不断超越自己才是成功。
喜欢艾迪第一次到德国,看到那么高的雪道,看到他的梦想如此强大overwhelming,却又笑逐颜开的样子。
好希望有他这样的勇气啊,有说走就走的果敢,和连命都不要的傻气。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艾迪本人说电影真实部分只占10%-15%,其他都是艺术加工。
也是啊,如果真如同电影里这么瞎折腾肯定摔断脖子了。
喜欢艾迪对着mission impossible,却能够热爱下去坚持下去。
从小到大都被各种人——甚至包括家人——说你不会成功的,你不是这块料,别七想八想的了,赶紧正儿八经工作赚钱。
我们这辈子听到的这样的话这样的故事还少吗?
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梦了。
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还好有他可爱的妈咪,合伙偷了老爸的车,还把存款都给了儿子,看来他的疯狂基因是从他妈那里遗传的。
有这么支持儿子追梦的妈咪,人生大幸。
喜欢艾迪对每一次超越自己后发自内心的快乐,他真的是热爱滑雪。
他在场边扭着屁股跳舞,和观众互动造人浪,大家都爱死他了。
即使艾迪水平差很多,在奥委会眼中只是挑梁小丑,但在场的观众和在屏幕前的观众,一样会为他捏着一把汗,攥紧拳头,呐喊着艾迪加油。
The Flying Finn对艾迪说,只有我们和他们是不一样的,虽然论水平你是1我是11,但是只有我们是为自己而滑,而不是为名次而滑,一定要尽力,不然会后悔一辈子。
这碗鸡血我干了!
人生还是不时需要鸡血,为此推荐两部正统鸡血片,“垫底辣妹”和“叫我第一名”。
打完满满的鸡血上路吧。
最后,狼叔好帅,好爱他怎么办,我要去悉尼邂逅他❤
ANA上看
一个小丑,居然还给它树碑立传了!无论从电影,还是人物本身,都是弱智
狼叔好帅好帅,太迷人了!!!拍得非常规整。看多了此类励志片,发现成功一离不开个人的坚持二离不开伯乐。而这两者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玄学。主角这种毫不在乎他人评价的性格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是因为目标坚定而毫不在乎还是因为毫不在乎所以目标坚定呢。ANYWAY,感谢这些不普通的普通人,为我们的生活保留一丝可能性。
28年后的今天,艾迪这种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成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真英雄,这恰恰也是影片最令人惊喜与着迷的地方。可惜的是除了音乐和摄影之外,影片的故事较岛国同类题材电影并不出彩,过于功能型的配角也让电影陷入了套路化的窄路。
姿势撩人
没法不想起全国大赛对山王时樱木对安西教练说的话。每个运动员都有他们的“moment”,对于三流教练Peary而言是年轻时的冠军,对于饱受嘲笑的Eddie则是踏上冬奥会的跳台,因为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创造历史。
不燃
我觉得不是励志,而是感人。
俗套的热血励志情节 egerton好似面肌痉挛患者
梦想。认真、坚韧和拼搏的体育精神。影片感染力极强,得益于配乐、运镜(主观视角、长镜展示、由跑道底部上推的心理恐惧)和好莱坞式剧作法(挫折设计)。艾迪70m成功后的欢欣鼓舞源自对运动的热爱和享受,媒体要他的“哗众取宠”,芬兰飞人却对其惺惺相惜。师徒间天才与韧性的相辅相成。3.5
喝不下去这碗鸡汤,海报像开心麻花的烂电影。连看两部艾哲顿的传记片,还挺剧抛脸的,,,,但我不喜欢他的演法。不明白这样电影的意义,像在真实的故事上做涂鸦做修饰,光是那几张照片就比电影感人。
反传统励志片。反举国体制对体育精神的违背。最后冠军和艾迪的对话尤为动人,在你的跑道上没有我,在我的跑道上也没有你,我们唯一要做的是超越自己,而不是获得名次。比赛是渺小的人们追逐的游戏,不是我们的。
C-
这就是标准
3.5 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是“Point Break”的反面。因此而特别适合我等普通人观看,太励志。
中规中矩吧,主要是前天才当导师和一个不够支持自己的亲人这个模式未免太标准流程了,当然热血励志片从来不怕套路,就看能不能在这个框架里塞进新鲜的东西或者表达的更吸引人一点,这部电影就是最后比赛时候还蛮不错的,还有休杰克曼可真hot啊~
前半段就像开始的艾迪一样笨拙,后半段渐入佳境。最后从flying finn的那番精彩的对体育和奥运精神的剖析开始,直至艾迪动人的一跃,燃动我心。
一人包场,适合随便看看。故事文本较弱,纠葛冲突较少,即便有也会马上得到解决,当然也就没了大部分体育片的传奇感,更多是搞笑、萌和鸡汤。虽然蛋蛋萌帅,但片子实在是俗路到极致,最大优点是普通人依然普通,追求梦想的姿态令人动容,这样的主题很鼓舞人,也有好多处感人之笔,比如“1点和11点”。
跟Rudy几乎一模一样的模版,耐心看完,还是会感动吧。
Taron是大!甜!心!太可爱了5555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