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On the Border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朝鲜语年份:2018

《延边少年》剧照

《延边少年》长篇影评

 1 ) 沿边少年

活在边缘是一种什么体验?

只剩打牌老人的村子在想以后该去哪,白雪笼罩的荒野伴着几声犬吠,濒临报废的摩托车与坏掉的游戏机海盗船,封锁的店铺与中朝边境,一个人踢着球在路上。

近些年的中国已经越来越有一种原始与现代的隔离感存在于乡村与城市,老人与孩子之间,《延边少年》在聚焦于这种隔离边缘的内核选择了延边这一位于边境的城市作为故事背景加深了这种冲突,东北话与韩文的切换使得屏障感扑面而来;故事主角定在十五岁的少年,正是一个即将进入成人世界的年纪,他寻找离家的父亲,想拯救自己的离家梦;他接触异性而又坐在车外与船外相隔,是萧索而更为离群的渴望和荷尔蒙的躁动;他拒绝进入父亲的世界独自前往边境,是年少青春的不安分与反叛;而故事的最后以朝鲜边境封锁,少年掉头独返为结束,则给人一种思考的意味:少年透过那个边界,看到了什么?

他回去的那一边,又将变成什么样子?

由于素人主角的选角,使得少年的表演有些僵硬,不过反而跟少年的这种隔离感以及青涩感体现的不错,尤其是总是惺忪的眼睛,就是带着一股子少年的躁,多了与环境的对比感和冲突感;女主的选择差了火候,表演上还欠缺了灵性,与少年的隔离感不够强烈也就导致在主题的表现上差了一点力度,但是海盗船上唱歌的一段确为点睛之笔,大概这才是普通人生活中的聊以自慰。

导演在拍摄上在霓虹灯光环境下采用了大量的大光圈,没有更多的体现生活的真实感,有一种虚实结合的观感,这点应该是导演自己的风格,这种处理使得影片前期的粗颗粒感得以淡化,让整体的气氛更趋于平和,这种带有一定梦幻的风格也让人更能体会到少年五颜六色的心与梦想的未来,并没有违和感;以及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是影片中的少年一直穿着一双足球鞋,大概导演在此处想用这种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来烘托处在边界的少年的坚持与无力,热爱足球却也没有人一起踢,开头的那一脚像是宣泄却也更是无奈。

这个沿着边在行走的延边少年,在这一段故事里像是走在独木桥上,摇摇晃晃又张开双手,身边是呼啸过的风,左手是真实的雪野,右手是虚幻的霓虹,他还在行走,倔强的走在边界上。

 2 ) 延边少年”的躁动与妥协

延边少年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延边山村的少年去城市想找父亲要旅费去韩国,想要逃离山村,追逐理想的故事。

影片浓缩在十五分钟,体现了导演的把控力。

故事表达少年为了去韩国,逃离现实的处境,坚持不解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

可谓诠释了什么叫做浓缩的精华,用有限的时间,诠释影片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引起共鸣。

延边少年的心境与经历何尝不是诸多年轻人的现状,这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许多人在努力奋斗的人都有这样一个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突破现状,追求更大的目标。

也正印证着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远方,出去闯荡,路途必定会经历心酸苦楚,但是每个年轻人何尝不想奋力一搏。

有一个镜头,前面一路骑行,道路两边,一边是汉语的字体,一边是韩语,少年径直向前骑行,任凭冷风迎面而来。

这个镜头很好的表现出来少年的内心,面临两边的选择,既然选择了目标,无论坚持的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心酸、苦楚,都不会磨灭掉心中的赤子之心,必定会坚定无疑的一路走下去。

即使会有对于来自父亲的妥协,但这并不影响他追逐的心。

影片也讲述了少年对于爱情的懵懂与无知。

试图接触但又羞涩的心境,也是每个少年时期的男孩应有的心态,他们期待爱情,却又欲言又止,或许陪伴是最长情的吧。

片中的少年和美甲店的姑娘有着一样想去韩国的想法,经历过没有电的海盗船上姑娘陪自己找父亲,少年听姑娘唱韩语歌,但过了一夜,姑娘依旧去了美甲店,喊着口号,安于现状的工作着,而少年选择远行,追求自己想要的,他们的未来怎样,或许无法判定,可以确定的是少年不会后悔吧,又有多少年轻人都经历着少年所经历的呢?

影片映射着很多小山村里的现状,很多人选择安于现状或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出去打拼。

像片中的山村,基本村中只剩下老人们,老人们讨论着谁又在韩国挣大钱了。

少年正是处在这一矛盾区,是外出打拼,还是安于现状,很明显,少年的选择是一路坚持追寻自己想要的,不断努力着,尽管父亲的不支持,对于家庭现状的妥协,选择自己争取。

从这部影片可以很好的映射到这个社会的现状,这个少年的烦恼,或许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烦恼;少年所经历的,是很多年轻人在经历着的,他们迷茫不安,无所适从,但必须前进。

因为时间不会等他们一分一秒,这又是公平的又是严苛的。

但无论怎样,向片中的少年一样,前进吧,不要停下了,尽管路途中会有心酸、无奈、妥协,但会有更大的欣喜在等待着,这追逐的过程,或许是最大的一次收获。

 3 ) 延边少年观后感

这个电影我觉得可以用真实二字来形容。

在手法表现上真实,在剧情上真实,这种延边风情真实。

在剧中,不管是开头那个“小胖”在车上的笑容,还是美甲店女孩所唱的韩文歌,或是男主向父亲要钱去韩国的眼神,都可以看出在延边的少年群体都渴望离开这个地方去往异国他乡。

这其中想去韩国的所有人都真正喜欢韩国文化才向往的吗,或许不是,他们只是要逃离这个延边小镇而已。

美甲店的女孩不懂韩国文化,只会唱两句韩国歌词,男主不懂女团,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外国文化,只是讨厌自己的小城市而已。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的有三点。

一是社会风气,当这个小镇大多数人都离开的时候,少部分人也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这就是恶性循环,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离开小镇。

二是,父母的教育欠缺。

影片一开始就是孩子找自己的父亲,最后发现父亲喝多了,可以看见父亲对孩子管教极其松散,是一种放任的姿态,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入歧途。

三是,孩子自己没有上进心。

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不在学校学习,整体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骑个摩托车满世界转,这种少年又怎么会想建设自己的家乡,改善周围环境,只能受别人引导,有去异国他乡的想法。

这种在延边少年身边发生的情况,正是现在延边小城无法发展起来的弊病所在,人才的外流,年轻血液的外流,让城市陷入恶性循环。

 4 ) 《延边少年》:边境上少年的梦想与迷茫

作为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延边少年》有其出彩之处,如流畅的叙事,光影的运用,场面的构建,主题的表现形式等等,同时也有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影片以十五分钟的篇幅主要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少年骑车离开村庄并前往城市去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骑车寻找父亲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影片的叙事内容也是围绕着寻父这一线索展开。

在寻父的过程中,美甲店店员和父亲的先后出现支撑起影片的结构,同时两个人物角色也照应着影片两个不同的主题。

首先谈一下影片的主题,考虑到导演的年龄和个人经历,我认为《延边少年》这部影片侧重点在于少年。

少年的特质有很多,且不同的少年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于其他影片习惯性的歌颂青春,《延边少年》将目光瞄准了生活在延边地区的少年,他们既有着青春期对于异性的渴望与面对异性不知所从,也有着对于逃离旧生活,去新的世界闯荡的渴望。

这种渴望也恰恰体现出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对于自我民族身份认知障碍与模糊以及对于富裕生活的想象与向往。

影片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一个少年的成长与经历,而是使得大众将视角投向了在边境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这部影片可圈可点之处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主是画面上光影的呈现和镜头的运用。

首先说镜头的运用方面,在影片多次呈现了许多男主人公骑摩托车的镜头,在凛冽的寒风少年骑着摩托车这一视觉呈现很好地塑造出少年的形象,尤其是影片开头少年开车前往城市和结尾处开车折返的两组长镜头,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更赋予了影片深远的哲学意味,首尾呼应下使得影片结构更加完善,层次更加清晰。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光影的呈现,大光圈的使用增添了影片的美学气息,如朝鲜族少年与美甲店小姑娘在海盗船的片段,女孩悠扬的歌声,海盗船动的咯吱声与光影交错的画面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效果。

除了美学上的作用,光影的呈现也给灰旧的现实世界增添了梦幻色彩。

城市夜景的绚烂多彩与影片开头村庄的荒凉寂寥形成强烈反照,使得影片更具现实意味。

凡事有利就有弊,同样地,这部影片有好的地方也有值得诟病的地方。

第一个,影片的叙事全部建立在儿子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这一过程被浓缩到十五分钟,在这期间导演试图植入一些其他的元素,然而植入手法略显生硬,打破了原有的叙事节奏,如边界的政治标语,国内店铺的团队文化建设以及结尾处因朝鲜问题的边境封锁。

太多的植入并没有与影片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反而打乱了影片的叙事节奏。

第二个就是影片的留白处太多,中国虽然讲究以留白为美,但过多的留白只会使得观众感到内容空洞,不明所以,如电影的结尾,少年在遇到边境封锁后掉头驶离,画面最终也定格在空荡的大路上。

可能导演是想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但结合整部影片来看,这样的结尾太显仓促。

综合来看,这部影片是中国90后导演给予我们的一个惊喜,在现有阶段就能如此细致地观察生活,并将其呈现在荧幕上是值得称赞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与艺术创作态度并不断发扬。

 5 ) 《延边少年》—父权消解下的迷茫探寻

纵观全片,这位延边少年似乎一直在做一件事:寻找他的父亲,并且说服他资助自己去韩国。

但是其父一直到接近结尾的地方才出现,并以一种武断的姿态直接否定了这个少年的天真想法。

最后少年独自前往边境,想自己寻找出路,不料现实的变故只得让他折返,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从“寻父”这一主题来说,父亲一直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不管是少年在情感萌动之时还是追寻梦想之时,父亲似乎只是延边夜色一般模糊的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积极意象出现。

从结尾少年的反叛行为也可以看出,他自身是渴望反抗这种父权,或者是在一个父权消解的、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努力在茫然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影片的摄影、灯光、选景很好地渲染了这种悲剧性的氛围。

影片的现实主义笔触,使观众可以更多地去思考现实社会并且带入体会,从而理解一种权威消解所带来的现实性困境。

影片开场即展现了一种有趣的边境特色景象: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聚在湖边时,都是用韩语在交流。

在固有观念中,韩语即代表韩国人说的话,但实际情况下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以及整个朝鲜半岛,朝鲜族只是少数民族,朝鲜语也并不是单纯的外国文化。

这种与刻板印象相悖的情景还体现在延边小镇的街景上,朝鲜语和中文招牌并立,现实感极强的场景强化了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

我们似乎可以就此理解为何这位少年的梦想是去韩国,而不是去北上广一线城市:边城的特色文化导致了一种文化矛盾,而受这种文化矛盾影响的人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归属,从而获得一种单纯的身份认可。

这种矛盾在影片中可以找到一个镜头例证:少年骑摩托行驶在开阔的马路上,道路两旁是对立的中韩两种语言写的政治标语,而少年正处于这种对立之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把政治权威理解成一种父权式的存在,父权在对立之中处于被挑战的状态,就此可以理解少年内心困境的其中一种原因。

少年在寻父过程中遇到了陌生的美甲店姐姐,两人互动到一定阶段后互生情愫,但两人始终是处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这为后来两人的分离埋下伏笔。

影片通过“玻璃窗”的隔离来展现这种对立,一处出现在少年在店外等待姐姐下班,此时少年在窗外,同时镜头模拟室内玻璃上的温暖潮气,以模糊感来展现少年此时的迷茫。

霓虹灯式的闪烁映照在他的脸上,生动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愫萌动。

另一处体现在两人在游戏厅时,姐姐在玻璃窗外补妆,少年坐在店内。

下一秒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隔阂短暂消除了--两人以一个极为亲密的距离进行着游戏。

而两人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在此时埋下伏笔:游戏很快就坏了,店外玻璃窗贴的标语是“小朋友和大人都可体验”,可以看到此处意象暗指年龄的差异是两人对立的表现之一。

两人在废旧游乐场的对话达到全片情感高潮,此时少年深刻意识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姐姐有着一个相比较之下更为清晰的目标(整容当女团成员),而且更有实力(会唱歌),并且在矛盾之中有一个自己十分认可的归属--从洗脚店早上高喊一种类似“政治动员”的口号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少年作为一个还深处矛盾之中,并且缺少父权的帮助和指引的角色,自然无法和姐姐这样的人物共同相处下去。

以某种烂俗文学的比喻来说,这是“成熟和幼稚的对立”。

此刻矛盾由外向内发展,少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深处的矛盾。

这段长镜头由跟拍少年转为固定镜头,少年不断出画入画,人物内心的摇摆和不安深刻体现。

影片结尾少年独自上路,朝鲜核试验这样现实新闻的加入陡然增加了全片的纪实感,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独自寻求反抗的尝试在现实矛盾下还是失败了。

少年始终还是无法思考清楚自己该去向哪里,现实的困境又加深他的迷茫,导致他就像影片开头踢出去的那个足球一样,没有飞向一个球门,一个目标,而是落在废墟角落的不知名处。

枯草和白雪之中,少年掉头驶向未知,此时响起了铿锵的旋律《林冲夜奔》。

这首音乐似乎暗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林冲受高俅迫害后即将奔上梁山,少年也下定决心要在矛盾中固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父权消解下,每个人的身份认知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动摇,然而问题不在于动摇,而在于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去承认矛盾并且去解决。

探寻的过程是痛苦的迷茫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答案在自己手中,答案在自己脚下。

像少年一样去独自追寻答案,这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6 ) 逃离现状,不畏将来的少年序曲 ——《延边少年》影评

《延边少年》这一十五分钟的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延边一村庄的朝鲜族少年萌生出了想要离开村庄去往韩国的想法,于是到城市里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对逃离当下现实的渴望,其实几乎扎根于许多人的心中,夹杂着迷茫与坚定,总有人选择毅然前行。

影片的主线是少年寻找父亲的过程,而另外一条分支,是在其过程中与在美甲店工作的女孩一个晚上的相处。

从前者说起,影片给予观众最大的共鸣便是少年对现实产生的一种反叛心理。

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过这样的时刻,无论最后是选择了自己所向往的方向还是留在原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人生的轨迹都会随着时间洪流的冲刷而慢慢改变。

对于村庄的萧条和冷清,影片没有给予过多的镜头,从名为花铭兴的少年看了几眼讲着朝鲜语在树下打麻将的老人,到回到屋外的那片空地踢球,屋内电视机闪烁着已经没有了画面,这些现实扑面而来的衰败感,为少年的离开打下了情感基础。

于是他到城里找父亲要旅费。

影片临近结尾时,他终于见到了父亲,向父亲提出去韩国的想法,父亲抛出了一个疑问“你去韩国踢球吗?

”,他所接的话避开了这个问题,最后父亲毅然说道:“五万,爸给你找一汉族学校。

”于是少年满足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

我们无从得知他想去韩国的原因,或许仅仅想逃离这个村庄,或许是渴望在别的地方获得其他机会。

但是他鼓起勇气去追求的选择,恰恰是平凡的他身上的一个闪光点。

我们可以想象离开由灰调构成的村庄与城市,离开熟悉而麻木的脸庞与踏足于家乡的直接联结,他也许即将面对的是陌生的不安与从小家走向大世界的未知的荒诞,但是对于少年的憧憬来说,似乎一切都不足为谈。

而与女孩的相处中,影片里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女孩坐在停电海盗船上,少年推动着沉重的海盗船,齿轮的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像是小生命对生活现状细微的诉说着不满。

然后他坐上了缓慢摇摆着的海盗船,巧合的是,船上的两人都想着要离开,而不同的是,女孩第二天一早又回到了美甲店在门口和其他员工一起高喊着麻木的口号,而他,真的选择了遵从内心地离开。

女孩逃离的想法像是伴随着陈旧机械摩擦发出的规律而尖锐的声音中的温柔的歌声,它终究会消逝在灯火阑珊的城市的夜里。

“新路开始常是狭窄的,但它却是自己延伸拓宽的序曲。

”少年的人生本是单调而程式化的,但是终将会发生一些改变,来自于他勇敢地去闯,去实践自己反叛现实生活的心绪,而这些改变,会让他人生平淡的序曲,多了许多跳跃的音符。

 7 ) 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

电影评论课放映的《延边少年》在我看来是一部以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为主题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破烂的棚子下三三两两老人在打麻将,时不时的咳嗽声与几句朝鲜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一个少年正处于他们中间,了无生气。

这也正是导演的创作灵感所在——在逐渐成为空心村的延边,这个不会安于现状少年他在想什么?

他会烦恼什么?

他会做什么?

《延边少年》想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对程式化的反叛,想摆脱旧秩序的牢笼与孤独,想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又无所适从。

影片中多次出现少年只身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穿行,正是这个镜头的出现将少年的孤独与闯荡的心展露出来。

开头影片里詹森主义的安排也颇具意义,让观众看出宿命中的生命力,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去往镇子上找父亲,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为她推海盗船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希望的人,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第二天少年在去寻找爸爸前看见了那个昨夜和他前行的女孩,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没有行动,女孩在美甲店前喊口号,也许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但透过这个可以看到女孩同样被困在生活的枷锁里,为生活而生活。

在找到父亲之后,他诉说了想要去韩国的想法,而片头中站在车斗里驶离村子的男孩就是少年口中那个去往韩国的小胖,父亲给他的答案是花更多的钱去汉族学校。

在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一阵熟悉感袭来,其中还夹杂着厌憎与感动。

影片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驶去,我们不知道他要驶去哪里,也不清楚他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也许后来的他们逃离了县城,去往了更大的天地,一个更荒诞的所在。

我们无从而知,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存在,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无助地望着大地的一片荒凉、生活的一片荒凉、希望的一片荒凉,没有明天。

 8 ) 在路上——《延边少年》影评

在 路 上 ——《延边少年》影评 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几位老人凑在一起打牌,他们一边唏嘘时光易逝,一边回忆着各自的青春芳华。

棚子旁的树下,一个少年默默看着朋友踏上去往韩国的旅途,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了羡慕、迷茫还有惆怅。

朋友远去了,少年转过身看着那群迟暮之年的老人,他忽然很渴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很害怕转眼间自己已白发苍苍,却只是在这个小镇上浑浑噩噩度过了一生。

这是魏书钧导演创作的一部短片——《延边少年》开篇的场景。

故事发生在中朝边境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县城并不繁华,道路两边的店铺破破烂烂,歌厅舞厅亮着俗气的霓虹灯……外面的世界很大,但这个县城却构成了自己的小王国。

它守护着他的居民,同时也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和精神世界。

故事中的少年在朋友的影响下,也萌生了去韩国的念头,他迫不及待的找父亲商量。

父亲的汽车修理店逼仄昏暗,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令人感到压抑、无力。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邂逅了美甲店的女员工,他们一起去打电玩,聊对韩国的憧憬,女孩给他唱韩文歌,他用手推着海盗船对女孩说:你上来吧,我推你。

第二天清晨,男孩醒来时女孩已经工作,和同事一起大声喊着公司的口号。

男孩无奈的摇摇头离开了,他们的故事让人觉得结束的太匆忙却又那么理所当然,就像虽然男孩一直在摇海盗船,但是我们都清楚女孩终究不可能坐上去。

男孩找到了父亲,他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一刻,他的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少年的期盼与不安。

可惜,父亲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有五万,爸送你读汉族学校。

”这段场景中,少年和父亲之间始终隔着一扇污浊的玻璃门,这扇玻璃门就像是父子俩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隔阂。

父亲缺乏对孩子的关怀,同时也不关心孩子的真实想法。

他自己无悲无喜的活着,觉得孩子也这样生活是理所当然。

看到这里,内心更是愈发沉重。

少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不愿被一成不变的生活和秩序绑架,而他最亲近的人却恰恰是摧毁他的梦想的人。

希望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清楚一点: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养育了儿女,恩情深重,但这不能成为 “绑架”孩子的筹码。

影片的最后,少年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彷徨,没有出路,也不知回去之后该如何选择。

我们不知道他最后的选择,就像我们不清楚自己的未来一样。

但,只要我们还拥有着少年的倔强和希冀,我们就会一直在路上。

 9 ) 《延边少年》——致迷茫的你

我有幸欣赏了《延边少年》这部短片,整体感受是故事平实又富于感情,人物饱满又留与想象,是一部反映边界迷茫少年生活的佳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辍学在家空虚却又不知如何弥补空虚的青春期迷茫少年,想通过去韩国来改变现状的故事。

整体故事连贯有序,但是要先说一下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的本部作品的小瑕疵。

首先,延边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边境城市,当地语言受朝鲜语和汉语东北方言的共同影响。

为表现真实的延边生活,应当在对话中增强地域特色,让语言更加东北化,而片中主演的对话则采用普通话,与事实有偏差。

片中摩托车店伙计则过度使用东北方言,让角色变得过于俏皮,效果一般。

其次,少年次日在海盗船驾驶室醒来的情节显得突兀,为什么要露宿街头,为什么不回摩托车店等父亲?

本片的一次穿帮也发生在此处,少年穿着的鞋子和前一天不一样,而回去的时候却又换回了原来的鞋子。

这是我认为的该片的几处小瑕疵。

接下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本部短片的过人之处。

先说情节,多处伏笔,前后照应。

影片开头,一个胖男孩坐上一辆写着“办签证去韩国”的车,与后面少年向父亲表达自己去韩国的心意的情节相照应,少年对胖男孩满是羡慕或者说是跟风。

少年来到摩托车店翻翻找找,是在找钱,见父亲也为了要钱,无果后只能独自骑车前往边境。

伙计劝说少年“车别骑了,快报废了。

”与后面摩托车打不着火对应。

店名中的“铭兴”与主人公名字相应。

片中与姐姐在海盗船上的交谈,表现姐姐也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去韩国只是逃避现实的手段,至于结果,正如影片后面讲到,为了生计,姐姐依然要回店里上班,依然要喊可笑的团建口号,让观众不禁唏嘘。

整个作品连贯不拖沓,平淡却合理地展现着一个完整地故事。

再说主题,我认为本片表现的主题是:在年轻的时候,生活的空虚无聊会让人迷茫,逃避现实永远不是一个好办法,在生活的压力下,你还会在同一个轨迹下继续走下去。

暂时辍学的少年自然生活无味,同伴出国让他羡慕不已,想通过去韩国逃避现实,以为这样生活就会变好。

姐姐在谈话中无意流露,也想去韩国,只想到韩国能整容,显然她不是喜欢韩国,只是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向往明星的生活,去韩国就是逃避现实。

与少年不同的是,姐姐已经走入社会,要养活自己,生活的压力把她强行拉回现实。

这些少年还不懂,但会渐渐知晓。

最后,说一下影片制作,画面色调温和,跟人一种亲近真实的感受,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远近变焦处理,大量展现人物细节和简洁的对白,降低了观众疲劳感。

总的来说,的确堪称佳作。

再次感谢魏师哥和李老师能让我欣赏到这部短片,本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

 10 ) 其实不算影评

看完心情复杂。

毕竟我一直住城里,确实也不太清楚农村是什么情况,确实有可能如此凋敝。

男主感觉长得挺像我表弟,就是和爸爸说朝语的时候让我有点疑惑,个人印象中延边口音偏重,像开头老年人的那种语调,但他们倒是更像首尔口音,偏柔和,比较像辽宁朝鲜族口音。

而且爸爸说的有点拉。

也许爸爸是务韩回国人员,可是如果男主一直上朝鲜族学校,且爸爸不太希望儿子去韩国的话,男主说首尔口音的朝语就很怪。

看了一眼合作单位,估计是在延吉图们拍的。

上大学之前从未觉得我们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走出去之后才发现可能确实有些离奇魔幻之处的,比如一直以为一个班离婚+分居率有50%以上是正常情况。

站在旁观者视角观察延边给了我一定程度的陌生感,或许我也没有多了解生我养我的家乡。

正如之前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经常提及的,也许身处异乡才有一个契机去反思和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可我确实也很讨厌一提到边陲小镇就表现落魄凋敝而游离的氛围,总觉得有些刻板,切口太窄,而本片除了堆叠了一些朝鲜族元素,似乎也未能高出其他小镇题材(人口外流 逃离等)主题。

此时又想起《颐和园》女主设定就是图们人,上大学之前的镜头中就有朝鲜族学生以及录音机播放的朝语广播,却看不出来这种设定对整部影片有什么影响,个人认为有点算败笔,也觉得只作为一个元素出现有点可惜。

可能也是基于自己的身份才一直对这种设定耿耿于怀。

15分钟也许没法容纳太多东西,希望相关题材以后能拍得更好。

《延边少年》短评

哎呀期待了好久有点失望,车、少年、成长的欲望、荷尔蒙,还是直接看野马分鬃就好。

7分钟前
  • 江未
  • 还行

寻找出路+性启蒙。有一种诡异的有趣。

12分钟前
  • 素水
  • 还行

说实在的……这短片好像挠痒痒啊?没感觉朵出人意料的,全程起伏不大,情节简单,人物单薄得要死,能得奖属实只和延边有关,与少年相去甚远

16分钟前
  • JUST DOUBAN
  • 较差

简单得精准

18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还行

https://www.sohu.com/a/505881763_100081041

21分钟前
  • 苏祁
  • 还行

蛤?一时间不知道这是在认真讲故事还是在炫技……

22分钟前
  • 青芒鹹桃
  • 较差

延边真美;影像风格我挺喜欢的,剧本就不予置评了。

26分钟前
  • 我惠存这重击
  • 推荐

魏书钧的短片,导演扮演了一位摩托车修理店的修理工。少年的迷茫,青春期的懵懂无知,被15分钟的短片表现得含蓄微妙。

30分钟前
  • 句句
  • 推荐

非常克制,镜头语言成熟。

35分钟前
  • 影左
  • 推荐

视觉风格成熟,整体完成度很高,能看出来剧组有钱,很像长片中的某一片段,但独立成短片来看,好像拍了个寂寞

39分钟前
  • joker13
  • 还行

偶有灵光乍现

41分钟前
  • 大众评审
  • 还行

味道对了

42分钟前
  • 好使
  • 还行

能看吧

46分钟前
  • 罗曼
  • 较差

感觉啥也没说啊,戛纳咋看上的?

47分钟前
  • Luka
  • 还行

起初还以为有点新意……

48分钟前
  • 门房大爷
  • 较差

2024年10月

52分钟前
  • Bdb
  • 还行

4/10

56分钟前
  • Osion
  • 较差

???what shit?

1小时前
  • 椰子鸡
  • 较差

鼓吹西方资本主义

1小时前
  • —SPE—
  • 较差

[3-]

1小时前
  • Leoooo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