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跨过鸭绿江》,大家都看完了没?
这部电影是从电视剧版本里面剪辑过来的,我个人是比较建议大家先去看一下电视剧版本的,因为那个版本里面的剧情比较丰富,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电影里面提到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便是沃克中将翻车事件,可以说,他绝对是朝鲜战争中最倒霉的美军将军了。
首先,就是他阵亡的原因,很奇葩,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在清川江战役,遭到了志愿军的猛攻,他只能被迫后撤,于是,人家便坐着汽车准备去三八线进行重整,可能是因为跑得太快了点,在撤退的过程中,车辆出现了故障,翻车直接把他给摔死了,就这样领盒饭了,他可以说是相当倒霉的。
当然,这还不是他最倒霉的地方,最倒霉的是他死后的抚恤金,因为美国阵亡士兵的抚恤金是非常夸张的,甚至高到足够让家属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特别是像沃克这样一个中将军衔的将军,那抚恤金更是一笔非常大的巨款,可问题是沃克中将并不是阵亡死的,而是因为车祸事故死亡的。
因为沃克中将死亡的原因是车祸导致的,所以,在美军中,不能将其定义为阵亡将士,只能算是意外事故死亡,并不属于阵亡士兵的范畴,因此,沃克的家属是拿不到阵亡将士的巨额抚恤金的,只能拿到意外死亡的待遇,所以,不管怎么看,沃克中将都是一个满悲催的存在。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们的沃克中将要车祸嗝屁之前,当时的杜鲁门刚刚向国会打算提拔人家成为四星上将,结果,一个没留意神,人家嗝屁了,还是翻车死的,杜鲁门估计都傻眼了,更伤感的是他死后,杜鲁门考虑到问题,给了人家一个上将的军衔,让他以上将的牌子安葬在了阿灵顿国家公墓里面。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件事情,当时,攻击沃克所在部队的志愿军,居然就是在电影《长津湖》里面出现的七连所在的部队,这就更有意思了,不过,从战争的角度来说,沃克的车祸,对于志愿军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新来的将军,志愿军需要花很长时间熟悉他的战法和战术思维。
电影2021第七部《跨过鸭绿江》响应爱国主义号召,和家人们蹭票几乎包场看了这部电影我给整体评分三星半优点发现了俩一是以彭德怀视角回顾整场抗美援朝战争,视角站在指挥者角度,对整体战略和布局看得更清晰二是节奏快,没纠结在小人物故事上,更适合回顾历史缺点也非常明显,十分影响感官,对我来说很跳戏。
薛定谔的画质。
有一种一会儿1080p,一会儿480p的感觉,清晰电影画质、复古微糊画质、黑白纪录片画质反复切换不连贯。
谜一样的打光。
刚开始室内室外打的黄光瞅着人和蜡人似的,作战指挥部灯火通明一个参谋打着煤油灯打了个寂寞,深夜战士们的身影闪闪发光……口型和发音不同步,看着美军司令官嘴型是people,说出来是soldiers……还有更多对口型的……缺一点现场感,只有两个片段司令/主席因为着急大吼大叫要拍桌子吐沫横飞,特别有紧迫感表达出来。
最后一点点感想:那个时候的战士真是伟大啊,使命必达就真是使命必达,说一晚上跑一百四十里地就能跑过去撑住。
智慧的交锋后面是人命是资源是经济是国际上的话语权,现在的说话算话是之前一口吐沫一个钉踏实的顶过来的,不容易啊。
最最后小舅的片尾总结:这部电影是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和很多影视作品的剪辑,所以剧情上连不上,节奏特别快。
最最最后我的感慨:哦,怪不得呢。
主要表现的不是剧情,是战役战略啊。
之前在某网站写了一篇影评,说某部大片让我大失所望,然后被人扣帽子说我不爱国,说我精美。
其实我只是想,能不能有人把那段历史不要夹带私货不要搞什么审美寓意就认认真真的讲出来。
那些先烈英雄们的事,只要能好好的拍出来,就足够了。
还好,我等到了这部电影。
作为电影,当然会有瑕疵,会有一些缺点,会有显得比较出戏的地方。
我不是不能接受这些,我不能接受的是自以为是的夹带和乱改。
还好,这部佳作没有。
而且,还有一些欣喜,让我看到了还是有一些艺术创作者,是怀着对他们的敬意在用心的制作。
首先,这是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完整的史诗故事线,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细节太多,所以难免会有一些细节一笔带过,比如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都只是一个镜头片段,包括长津湖的冰雕连,也都是几个镜头。
但是这不是某片那种突兀加入的镜头,而是有语境有前后承接的,所以,即使一闪而过,我也会瞬间被催泪。
很简单,每个英雄的故事,都是有背景的,这个背景的讲述,就足够让人动容。
杨根思给战士发土豆,让战士穿好衣服,然后到后来叫这位战士收起唯一能用的机枪撤下阵地,几处交代之后,再看他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选择之后,就只能是眼含热泪的满腔敬意。
这就是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的基层军官,这样的人带兵,怎么可能有败仗。
就好像我一直说《功勋》里讲的李延年老人的事迹,让人动容,让人信服,让人相信,这样的基层领袖,是这支部队的铮铮铁骨。
另外,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国内的抗美援朝作品提到了因为作战指挥失误而陷入重重包围被俘的180师,我们不再对这支部队讳莫如深,他们同样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同样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能提到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自信,我们的战士也是人,也会有正常的选择。
这是一次失误,但并不是耻辱。
还有,这是难得的把对手放在了一个实事求是的位置上做展现的作品。
马修*李奇微将军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优秀指挥官,作为军人,他是一个值得尊重和重视的对手,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这部电影里,李奇微的笔墨颇多,这在其他作品里并不常见。
事实上,正视和反应敌人和对手的强大,才会让我们的胜利具有应该享有的历史价值。
即使是李奇微这样的优秀军人,战争艺术堪称顶级,仍然没有在兵员和武备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可想而知,我们的部队指战员是多么的优秀。
他们面对的可是在装备上领先不止一个级别的对手,他们的战斗素养和指挥艺术,抹平了这个差距,而且取得了胜利,这才让我们这些后辈真的相信,我们的指战员的素养,远远超过对手。
当然,事实本就如此。
至于我每次都会含泪看完的,早已熟悉的那些经典,在这部电影里也做了清楚完整的再现,不是多大的场面,而是清楚的故事交代。
我们知道了为什么113师要长途奔袭跑赢了美国人的汽车,提前了5分钟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的截住了美军撤退的路线,又为什么凭借血肉之躯扛住了松骨峰的狂轰滥炸和近身肉搏,这是梁兴初军长带领的38军能被称为万岁军的立威之战;我们知道了曾经被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博主点名写过的那支神一样的部队,他们在国民党治下连战连败,最后起义。
同样的一批兵员被带入朝鲜后,接到断后的任务,硬生生的扛在追击的美军之前完成了阻击,更神的是,超额完成任务后,50军仍然有章有法的顺利撤出战场。
曾泽生军长的部队,完美的诠释了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是战斗力的保证;我们知道了是在什么样的危急情况下,傅崇碧军长的63军临危受命打的铁原阻击,又付出了多么惨烈的代价才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后撤;我们也知道了秦基伟军长的15军是在什么大局下打的著名的上甘岭,这一仗对一贯对优势装备和超强火力自信满满的美国人,又是什么样的信心打击。
和友人聊天的时候我总说,如果没有长津湖和上甘岭,我们的军队不会有“火力不足恐惧症”,这是我们的国防事业的原动力。
每次听到那句“保证完成任务”,每次听到那几首脍炙人口让人热血冲冠的旋律,我都会想流泪。
我心疼那些先辈,他们也是人,也会疼也会怕,可是他们还是做了那样的选择。
同样,我也很为自己是他们的后辈而自豪,这是一支前没有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的部队,这是这个地球上浩瀚的人类历史里,绝无仅有的轻步兵之王。
这是最能打的队伍,没有之一。
《跨过鸭绿江》是单位组织去看的历史片,以彭德怀的口吻,讲明白了中国出兵原因、五次战役始末、各国博弈对战局的影响等,加深观众对抗美援朝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部教育片,大家熟悉的毛岸英牺牲、长津湖战役、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事迹均有体现,展示了中国志愿军在外作战英勇无畏的精神。
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电影的美感,比如彭德怀碰到打过仗的司令员总要问“你有什么要求”,过于生硬;有些情节比如高喊口号设置过于老套,强行煽情,这些瑕疵应该是这类教育影片的通病。
作为观众,我依然感动的稀里哗啦,触动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与以往的强调战士作战英勇的影片有所区别,这部影片兼顾了展现指战员的指挥智慧,对战局的整体把握、中方利用地形地势采用运动战、美方的磁性战术……以及底层关怀,长津湖零下三十几度,战士穿着薄棉衣作战,彭德怀给毛泽东发去六子电报“饥无食,寒无衣”,对底层士兵的苦痛能够及时给予解决;与之相反,联合军司令员麦克阿瑟不在前线指挥,办公室连越洋电话都没有,对战场的把握、对士兵的关怀远远及不上中方。
一场战争能够胜利,离不开战士们的不畏牺牲,也离不开指战员们的果敢善谋。
2.在看片过程中,旁边有观众点评“演的太假了”,比如下令白天行军,敌机开始轰炸,但是志愿军还是保持队形继续前进等等。
然而我想现实肯定比影片残酷千倍百倍,中国军队贯彻的是“令行禁止”,如在雪中埋伏那一幕,即使中弹了也一动不动,即无惊叫也无挣扎,坚毅如斯。
所以如果敌机轰炸就惊慌散开、四处逃命,那就不是中国军人,而是一群受惊吓的鸦雀。
3.要始终认识到战争是残酷的,侵略是不正义的。
中国一贯坚持“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原则,抗美援朝中国志愿军是正义之师、师出有名,除了帮助朝鲜,更是为了自保。
然而看到影片中我们的战士前赴后继、慷慨赴死,也会心痛难抑,从而更加滋生了对于帝国主义国家肆意侵略他国行径的憎恨。
站在上帝视角,可能会觉得这是国家间的实力悬殊导致的必然结果,人类就是自相残杀的物种。
但是我始终觉得为了攫取他国利益而发动战争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即使战胜了也是羞耻的胜利。
影片中的美国仗着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国力雄厚,高傲感尽显,一些司令员比如李奇微甚至认为这是一场游戏,game一词多次出现。
这样的一场游戏朝鲜却是举国之力,中国的战士也是马革裹尸,飞虎山上尸山血海。
血淋淋的历史将会刻在美国的耻辱柱上,侵略他国者也必将受其野心带来的恶果反噬!
正值这几个特殊的日子附近,单位组织看了这部跨过鸭绿江。
这几个日子可不是指圣诞节,是苏联解体三十周年、教员诞辰。
开演前我就知道这是电视剧剪的,但是正好工作忙没空看电视剧,补一补历史很不错。
电影里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这场战争。
普通战士,国家领导人、美军各级指挥、美国苏联背后的博弈。
也许很多年轻一点的孩子,并不了解这场战争背后的事。
这在当时相当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手。
先是朝鲜人民军摧枯拉朽的打爆了李承晚的反动政府,李承晚逃到釜山准备下海。
美国纠集十几个国家出兵登陆釜山,不但要消灭朝鲜人民军,还威胁东北,轰炸我国边境。
不过其它国家军队基本都是拖美国后腿的,菜的一批。
咱们也是反复权衡才有了那句名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电影里歌颂了我们战士的英勇,战略的正确。
但对美帝评价也很客观,美帝前期战略误判,轻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李奇微上任后的礼拜攻势,以及发现我们攻坚能力不足后的顽强防守也让我们吃了大亏。
后期不愿引发世界大战的苏联发现我们这么能打,给了我们除直接出兵以外的一切援助,我们也能喀秋莎洗地了,才打的有来有回。
当前局势也是中美的直接对抗,我们也没什么妥协的可能。
中国人民赞成和平,但也不怕战争。
正值苏联解体三十周年。
b站up主小约翰可汗与新华社联合投了个投稿。
下面一条评论深得我心:“也许苏联的路走错了,但我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它一定会实现,哪怕花上一千年。
”乔治·布莱克的这句话,确实就是我们对老大哥结局所能做的最好总结。
他和他的共产主义信仰,都正如其代号一般,都是真正意义上永远璀璨的不灭钻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从落后的新中国发展成为正式和美国一较高下的世界第二,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没有错,共产主义是行得通的。
疫情期间美国暴露了各种问题,但我们也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很高兴看到国家在共同富裕上做的努力,我们是时候正视一些改革中带来的问题了。
这不是翻旧账,而是为了更好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终极理想。
老大哥解体那天依然有着世界第二的武力和经济,外部压力压不垮苏联,反而是内部问题带来了致命打击。
想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战略设计,但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的艰苦奋斗。
虽然我不是个电影里那样的战士,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作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多看看记载过去的历史画面,让那段历史再现,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这一代从小到大看的正剧很多,可以说无论男女均有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振兴、人民安居乐业一直是我们的底线和高压线,希望年青一代能够继承和发展老一辈的光荣传统,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目标去实现-。
2021年是红色百年,我本年度的最后一部电影当然也是红色的!
对于这样一部由电视剧剪辑而成的电影,说实话我是不抱有什么期望的,纯粹来接受红色血与火的洗礼,没想到,还是比较惊喜的!
最近两年,相关题材的电影也出了几部,最出名的莫过于今年火爆的《长津湖》,而我觉得的这部片反倒比《长津湖》好看!
本作中也有关于长津湖的故事片段,说实在话,除了制作体量体现的视觉效果和大牌演员的现代电影感外,无论是节奏还是情感烘托,叙事还是战争感的体现,我都认为本片的水平要高于《长津湖》!
虽说本片也是更重面的快速推进,有一点点流水的感觉,但节奏的把控与叙事的层次感很好,而且人物刻画也不错,尤其是彭老总和几位将军、将士的刻画也是非常具有穿透力,至少观众看到了期待会看到的,并且还挺走心的给打动了,好几次泪目!
本片有一个我拍手叫好的地方,就是对美军的刻画,尤其是李奇微将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多了英雄电影你会发现,基本的英雄电影都会有个优秀的反派,而本片你就能发现美军是真的强,李奇微将军的指挥完全不亚于我军统帅,实事求是,强强对话,这才精彩!
不过,美军除了几位将军以为,其他人的演技可谓差到出戏…太业余了…我觉得至少从期待上,这部电影达到了我所期待的一切,历史、画面、战争、情感、惨烈、强敌等等,找回了很多在《长津湖》没找到的那种胸中炙烈与家国情怀…足够了!
值得一看!
原版电视剧也是好评不断!
昨天看电影《跨过鸭绿江》 挺好看的 比长某湖好看它更像一部纪录片 以时间轴展开 逐段讲述了五次战役 其中也穿插着小人物的刻画 节奏并不拖沓没有刻意煽情的剧情 没有虚假的慢镜头 不会让人觉得尴尬或者 想快进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厉害 饰演的彭德怀在片中的两次哭泣 一次刘秘书牺牲 一次五十军军长汇报战况 都让人非常动容 就抗美援朝战争来说 真是太惨了 😭我一直想 太多人牺牲了 太多烈士了 放眼望去 决战后战场上竟没剩几个人 那后来他们被送回来了吗 这么多烈士 战线拉了这么长 他们还能被找到吗看的时候就不能细想 细想就觉得很难过没想到结尾处有接烈士们回国的片段 一下子就泪目了 还好 其中一部分的他们回来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记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 :彭德怀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后写的“三十八军万岁”的表扬电报 送去战场念报文人的声音 在一片死寂的战场上格外突兀: “彭主席表扬我们了!
兄弟们!
他说三十八军万岁!
”可是回应他们的只有尸横遍野…那个团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听到这份嘉奖了…还有五十军军长回报战况那段 致敬当时义无反顾的先烈们
一看这名字就不是我爱看的题材,但还是推荐年满18的都看看。
40集电视剧精剪成2.5小时虽然少了电影的质感,但作为记录片演绎没有太多煽情和戏剧化,每个人名和事件都真实可考。
节奏紧凑时间跨度长,把历史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明明白白。
小时候总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近一年也接触过88岁经历过5次战役的老革命(15岁参加第一次战役)。
作为不能太多感同身受的80后非常需要这部电影了解真实的历史。
除了美军给冻死在长津湖战士敬礼这个环节有待考证,整体没有硬伤,是好看的,也是需要看的。
我只是太难过战士不是死在敌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供给不足上,战争,从来都是综合国力的博弈。
只可惜票房惨淡,吃了题材的亏。
但我以后一定会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历史敬畏历史,让他们知道在50年代初,我们的先辈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是他们的英勇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繁荣。
荣获“万岁军”称号的38军,曾是国民党旧部的50军,邱少云,黄继光,还有到死都隐姓埋名的“刘参谋长”毛岸英。。
都值得后人铭记!
“二营长,这不是车轮战啊!
这是轮流牺牲”“对,就是轮流牺牲,但可以耗住美军,值!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跨过鸭绿江》这部影片应该算是电视剧的剪辑版,演员基本上就是同名电视剧的班底,电影版时长虽只有150分钟,但和电视剧版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相得益彰很好看。
影片剧情不用说,还是讲述全景式伟大的抗美援朝时所有的大小战争,高度较真实还原历史,场面宏大,画面清晰,主题突出,唤起观众爱国热情。
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特性展示无遗。
虽然明星不多,但全员演技都在线,个个有血有肉,真实,不做作,神似。
人物形象很丰满,故事情节虽有紧凑,但紧张,扣人心弦,但也展现了彭老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图伟略!
也体现了志愿军战士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昂扬斗志!
个人觉得不亚于《长津湖》震撼力,对历史既有客观的评价,又能真实地体现战争的场面。
整部影片犹如一本“影像”历史,我们需要记住这段历史。
如果你不清楚那段历史,你应该去了解他,如果你正淡忘那段历史,你应该去回顾他!
记住革命先辈的付出,记住这段苦难和英勇!
英雄前辈们的血和生命,铺就了我们今天的繁荣和安定生活,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伟大的历史!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