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过往人生

Past Lives,前世因缘,前世姻缘,前度人生,之前的我们(台),从前的我们(港)

主演:格蕾塔·李,刘台午,约翰·马加罗,文胜雅,尹智慧,崔元英,严晟敏,安敏扬,徐妍宇,黄胜妍,乔尼卡·T·吉布斯,丽莎·丹尼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韩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3

《过往人生》剧照

过往人生 剧照 NO.1过往人生 剧照 NO.2过往人生 剧照 NO.3过往人生 剧照 NO.4过往人生 剧照 NO.5过往人生 剧照 NO.6过往人生 剧照 NO.13过往人生 剧照 NO.14过往人生 剧照 NO.15过往人生 剧照 NO.16过往人生 剧照 NO.17过往人生 剧照 NO.18过往人生 剧照 NO.19过往人生 剧照 NO.20

《过往人生》剧情介绍

过往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Nora(Greta Lee 饰)自小便因家庭因素搬离首尔移居加拿大。她与青梅竹马 Hae Sung(刘台午 饰)的关系最终停留在稚幼的凝视不语。而在二十年后,命运令两人于纽约重逢。可此时 Nora已拥有新的身份,甚至已和Arthur(John Magaro 饰)建立家庭。和Hae Sung 分开二十年后的重逢,也令她重新思索生活中的真正渴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幻影行动车道在京都小住苏丹娜的梦富豪刑事2幸福越走越近杀无赦II逃亡之路小镇警官传奇酒馆超级英雄卡丁赛车王大话西游3武术之少年行女巨人袭击大侦探马修不死者之王第三季欢喜邻居霸道爱人人都在谈论杰米圣诞老人2非常旅途异形:契约-番外:十字路口坏男人假面骑士×超级战队超级英雄大战未解决的案件:绯色的信号生命的证据嫂嫂19岁乔伊第二季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SingforYou~五尺天涯九型人格

《过往人生》长篇影评

 1 ) 《过往人生》:你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

前两周看完了Past Lives《过往人生》,一部看似平淡,但后劲十足的电影。

第二天,在台风天的晚上又看了一遍。

以爱情为壳,关于故国与客居,关于出走与留下,关于过去与现在,关于告别与重逢,关于失去与成长,关于时间与空间流转。

电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女主娜英和男主海盛十二岁的阶段,他们是每天一起上下学的青梅竹马,后来娜英突然离开,全家一起移民到了加拿大,改名为Nora。

第二个部分是十二年后,他们通过网络终于找到了彼此,每天用Skype聊天,分享生活,但在Nora参加写作项目前,提出暂时不要联系了。

一分开就又是十二年。

第三个部分是,十二年后,海盛来纽约,他们终于重逢,置身于同一个城市,而此时Nora已经结婚。

电影拍得很美,用非常多的镜头描述细节,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微妙的情绪。

Nora和海盛聊天的日常中,窗台白色窗帘下移动的、一点点填满又一点点消失的光影;他们在半夜分开后,Nora坐在电脑前哭泣,然后阳光慢慢照进房间,橙红色光晕在窗棂越变越大;她前往去蒙托克驻地写作的旅途,有个阳光撒进玻璃器皿的镜头,阳光穿过玻璃,时间在流动,情绪也在流动。

海盛来纽约那天,下着大雨,空气和心情都一样潮湿,水中的倒影从凌乱、泛起涟漪,到天慢慢放晴,倒影模糊不清,阔别二十四年,两个人终于要久别重逢,没有人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

等在公园的海盛,装束非常韩国,一丝不苟扎进去的衬衫、卡其色的裤子、黑色背包。

他提早到了,忐忑地在倒影里看自己的发型,整理着装。

他的紧张和拘谨非常明显,甚至显得有点过于刻意了。

Nora远远地就认出了他,喊出他的名字。

Nora全身上下散发着欧美式的放松,随性的衬衫和宽松的裤子,定定站在他面前后,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他们进了纽约晃晃荡荡的地铁,仿佛尽管崎岖,但也终于进入了他们的时间隧道。

他们像是拥有了全世界的时间,可以诉说彼此没有参与的生活,续上断掉的时间,他们沿着公园散步,坐在旋转木马前,聊天,发呆。

旋转木马在一圈又一圈地转,就像他们在过往人生里不停地打转、回旋。

他们也都知道,他们拥有的时间有限,离别迫在眉睫。

在音乐制造的紧迫氛围中,他们的相处慢慢走向尾声,情绪就像渡轮上面的大海一样,风平浪静,暗流涌动。

看电影的过程中,以及看完电影后看导演的访谈,都会想到萨利鲁尼。

她们选的女演员都和她们自己有几分相似,她们都非常细腻,擅长捕捉极细微的情绪和微小的细节。

很重要的一点是,她们笔下的故事都很当代。

Past Lives的情感是极其古典的又是非常当代的。

儿时Nora突然离开,海盛是生气的,他们赌着气没有好好说再见。

而十二年后隔着屏幕的短暂重逢后,Nora选择再次离开,两个人再一次不欢而散。

又一个十二年过去,这一次他们终于在同一个空间重逢,他们都已经不再是孩子,Nora已经结婚,海盛已经到了和女友谈婚论嫁的阶段,却又分了手。

他们谁也没有停在原地苦苦等待,他们都各自往前走了。

一个人花漫长的时间在茫茫人海里找寻另一个人,时间没有稀释掉找寻的决心也好,耐心也好,好奇心也好,的浓度。

Nora问海盛,你为什么找我?

是啊,作为观众,我也很好奇,他为什么愿意用几十年的时间找一个人,一个他明知已经结婚的人。

他说,我只想再见你一面,当时你离开得太突然。

他大概也说不清更具体的原因。

最后一晚,他们在幽暗的酒吧,海盛跟Nora说,我在这里看到的事实说明,还好你来了纽约,你必然会离开,你一定是那个离开的人,因为你就是你。

他终于明白,Nora终究会是离开的那个人,首尔太小,装不下她的雄心壮志,他终于释然。

最动人的是他们俩在出租车来临前长达两分钟的对视,漫长的、仿佛要深入进彼此灵魂的沉默对视,只有微风吹过,吹起她的裙角和发丝。

就在我以为要发生点什么的时候,海盛叫的车到了。

他把行李放进车里,又转过身来。

镜头闪回他们十二岁时的那次沉默告别,这一次他终于放开所有的拘谨,在上车前爆发,说完了想说的话,然后离开。

那一晚,他和12岁的娜英重逢,又和她告别。

这一次,他们终于有了个proper goodbye.曾经并不理解,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一定要有个proper goodbye。

经历过一些事之后,才明白,真正告别的是过去的自己,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我也终于理解了,海盛来纽约是为了再见Nora一面,看看她再一次站在他面前的样子,看看她的生活,她所在的国度。

在生活里有点被卡住的他,也为了来搞清楚自己,因为他把自己的一部分留给了娜英,娜英也把12岁的自己留给了他。

而Nora在和海盛重逢的同时,也和12岁的自己重逢了,看清了自己的来处和未来的去处,而后,她既告别了海盛,也告别了12岁的自己。

导演说,这是第四次告别,是Nora和小时候的自己的告别。

在不断的告别中,她在成长,她在完整自己。

有人说,Nora和海盛之间已经无关乎爱情。

但我不这么认为,其中当然关乎爱情,但也并不仅仅关乎爱情。

这是这部电影很当代,且很妙的地方。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影视剧都在写关于爱情,又不仅仅关于爱情的故事,或者说很难仅仅用爱情来定义的感情。

华裔导演伍思薇的the Half of It,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小镇的Ellie,在电影的结尾她跟喜欢的校花Aster表明了心意,但也离开了小镇,去爱荷华州读大学了,而Aster则离开小镇去读艺术学校了,伍思薇在采访中说,以后她们可能还会相遇,也可能不会,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们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去到expand her mind的地方。

萨利鲁尼的Normal People,纠纠缠缠多年的Connell和Marianne终于在众人面前拥抱亲吻,和对方说I love you,但故事的最后,Marianne鼓励Connell去纽约参加喜欢的写作项目,而自己则留下来,过她自己的生活,他们没有给予彼此任何承诺。

看完Past Lives后,去电影院看了《燃冬》。

大家都在讨论周冬雨和屈楚萧、刘昊然饰演的角色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三角恋,是爱情,还是纯粹友谊,导演说,周冬雨的角色是个身心自由的女生。

显然,很难说,他们三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爱情。

但无论昨夜发生了什么,他们依然在清晨如朝圣一般坐上开往长白山的车,既疲惫又向往。

漫长的路途中,他们在车上轮换着位置,半截烟在三个人手上轮换着抽;白雪皑皑的山上,一瓶热水壶像接力一般在他们之间传递;梦境里,他们三个在迷宫里互相找寻和追逐。

他们如没有明天一般互相依偎,又互相唤醒,再互相告别。

看到这里,很难说他们之间只有爱情。

这些流动着的感情既当代又微妙。

而Past Lives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既古典又当代,既宏大又细微。

电影有一部分在韩国拍摄,一部分在纽约,夹杂着韩语和英语,移民是这部电影的大背景,也是很重要的内核。

但与看过所有关于亚裔的电影都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苦大仇深的沉重感,相反,它是轻盈的。

Nora刚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显然是不开心的,甚至是挣扎的。

连根拔起的过程,谁能不痛呢。

镜头里她在学校很孤单,没法很好地融入,但镜头一扫而过,来到了十二年后。

在和海盛视频聊天的时候,他们聊到,Nora小时候很爱哭,几乎每天都会哭,海盛就会看着她、陪着她。

她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也哭,但她发现根本没有人在乎自己哭不哭,后来她就再也不哭了。

其中的心酸显而易见,但用他们打闹嬉笑的聊天中轻巧地体现和化解了。

正如Nora的妈妈回答为什么要移民的时候所说,有舍才有得。

Nora作为编剧,在纽约听彩排的时候,借剧里人物之口说“移民让我付出了一些东西,我跨越太平洋来到这里,而有些跨越需要付出更多,有些跨越……你需要为它付出一生。

”也正因为移民舍弃和付出了许多,才有了他们第二次的分离。

Nora跟屏幕对面的海盛说,她通过两次移民才来到纽约,她想在这里做成一些事情,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每天在刷去首尔的机票。

她说出这一番话的时候,我是震动的。

Nora拥有非常完整的主体性,她牢牢掌握了自己选择人生、定义自己的故事的权利。

导演说她在选角的时候,希望扮演Nora的演员有着强烈的热情、些许野心和许多的内在力量。

显然她做到了。

车行驶在纽约的高架桥上,阳光打在Nora的脸上,风吹起她的头发,她满脸憧憬、灿烂和得意。

当她到达蒙托克,像其他曾经参与驻地项目的前辈一样,在墙壁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神情是非常为自己骄傲的。

她的丈夫Arthur问她会不会为了青梅竹马的海盛而放弃现有的生活,她笑着说,我可是不会为一个男人而错过彩排的人。

就像有一期播客里提到的,Nora不是在左右为难地在两个男人之间选择,而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

最可贵的是,她确实为移民舍弃和付出了许多,但她舍弃和付出的,始终都是个人的、关乎她自己的,她并没有带着家族的、民族的、集体的沉重使命感。

十二岁从韩国到加拿大,即便是跟随父母移民,被问到为什么一定要走,Nora的回答也是,因为韩国人拿不了诺贝尔奖。

而第二次,从加拿大移民到美国,去纽约读书、当作家,完完全全是她自发的,为了她想做的事、她想过的生活、她想要的人生而作出的选择。

看完后,我又重看了一遍《喜福会》。

一部曾经很喜欢的亚裔移民电影,但这次差点看不下去,因为它太沉重,上一代人历尽艰辛过后的期盼太过厚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身份认同几乎是每一个移民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故乡连根拔起了,但又还未在新的土地扎下根来,既不属于此地,也不属于彼岸,尴尬地夹在中间地带。

Nora会熟练地说韩语,但用韩语打字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她彻底地改名了,连她妈妈也不再叫她娜英。

她和海盛在纽约重逢后,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跟她丈夫Athur说,海盛太韩国了,跟他在一起,她感觉自己不像韩国人,但从某些层面来看,更像个韩国人了。

Arthur跟Nora说,你说梦话的时候说的是韩语,从来都不用英语。

这句话深深击中了我,Nora是韩国人,这是根深蒂固的,无论她迁徙到了哪里。

每一个人,离开的人,留下的人,都会忍不住去想,如果没有离开,会发生什么,故事会不会以别的方式叙述,结局会不会被改写。

海盛问Nora,如果你没有离开首尔会怎样?

如果你没有一走了之,我们一起长大啊,我还会寻找你吗?

我们会约会吗?

会分手吗?

会结婚吗?

就像《瞬息全宇宙》里一样,铺陈开每个平行世界不同的故事。

(他说出那句,虽然我当时只有12岁,但我爱她的时候,真的要泪目)在深夜的纽约街道上,两个人的漫长对视后,回到了现实世界。

Nora走回家,Arthur坐在家门口抽着烟等她,她终于在丈夫的怀抱里哭出声来。

镜头从这条狭长的街道移开,来到了更开阔敞亮的视野,海盛坐在出租车上,他要回首尔了。

短暂出走到过往人生里,想象平行世界里另一个版本的自己,然后告别,带着更完整的自己,回到现实世界。

突然明白了导演所说的:”时间流逝,而我们无能为力。

时间自行流逝,推搡着人往前走。

不论你喜欢与否,不论你抵抗与否......看这部电影,你会意识到你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你包含着无数的可能性,但你又残酷而美丽地根植于时空中的某一特定位置。

 2 ) 不是歌颂错过 而是赞美选择

年初在圣丹斯和柏林大爆后,我以为这部电影“上映”后一定会再迎来一波口碑发酵,但万万没有想到却呈现出了极度的两极分化,最常见的一种批评就是“歌颂错过”,解释起来不外乎几个方向:向命运低头,把放弃和投降合理化,骨子里的自卑与保守,为爱不够勇敢…其严苛程度不亚于对“歌颂苦难”的批判。

当然还有一种是对所谓典型“东方式暧昧”的嗤之以鼻。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在歌颂错过,而是在赞美选择。

两位主人公绝对不是阴差阳错地遗憾擦肩,更不是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恰恰相反,他们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每一次对自己的选择都相当坚定,幸运的是他们一直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且每一次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更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第一次选择是女主一家人移民。

这次看起来是被动的选择,但很显然女主对于这次选择并不反感,甚至有相当大的期待,尽管当时她已经情窦初开,和男主之间也有了感情的萌芽,但对于两人的“未来”,她更期待自己接下来在国外的生活。

所以这里绝对不是什么青梅竹马被命运强行拆开的苦情戏码,而是一个青春期女孩对于未来的更多期许。

至于感情部分,原本在这个时候她的心里也没有占据到太重要的位置。

第二阶段,两人联系上了,开始了一段迟到的跨国异地恋。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同意两人只是“暧昧”的观点,从片中的种种细节来看,两人分明已经在谈恋爱了,只不过电影中没有展现所谓“确定关系”的部分。

拜托,大家都是成年人,非要明确有一句:“我们可以在一起吗?

”“你可以做我的女朋友吗”这样的台词才能叫在一起吗?

因此他们的关系绝对不是东方式暧昧,而是明确地走在了一起,并且聊过未来男方要去美国找女方。

这样的关系,准确来说是刚在一起的甜蜜持续一段时间后,第二次选择来了。

因为男主一直没能兑现来看女主的承诺,女主觉得再这样沉迷于看不到明天的爱里实在不行,她做出了重要决定:分手。

这里非常重要,这也是女主第一次完全主动对两人的未来作出的选择,没有任何外在压力逼着她这么做,如果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她完全可以为了爱情放弃其它,她甚至可以主动飞回韩国,爱情爽剧不都这么演吗?

但她没有这么做,在她看来那一刻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所以她非常坚决地选择了继续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她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根本不是错过,而是一个成年人非常成熟的思维和做法。

第三次选择是女主结婚之前,她回了一趟韩国,而且告诉了男主。

这里的用意很明显,第二次选择时放弃男主的障碍已经不存在,她的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在做出最后决定前,想要再给男主和自己的感情一次机会,如果这次在韩国见到男主,而且男主非常坚定继续选择她的话,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但这次选择的主动权到了男主手里,无论是出于对上一次女主不辞而别的怨念也好,还是对于自己现阶段生活的满意也好,他选择了不见,也就是主动放弃了和女主再续前缘。

如果那一刻他真的还有非常强烈想要和女主在一起的意愿,以他的性格来看,绝对会奋不顾身挽回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从他一开始锲而不舍寻找女主,还有后来去美国找女主来看,绝对不是一个被动隐忍的人。

第四次选择也是最后一次,当然就是最后一幕,男主去美国找女主。

但我并不觉得他这一趟就是为了再次找回女主,至少不完全是,更多的恐怕只是为了弥补一个心愿,然后让自己真正的放下和释怀。

这个时候,如果两人都还有非常强烈地想要在一起的欲望,他们完全可以重新再在一起。

别告诉我女主结婚了,都什么年代了,这是问题吗?

所以这一次,两人同时做了选择,那就是让过去成为过去,past lives。

我们无法得知单独相处那段时间聊了什么,但最终的结果就是维持现状,互相释然。

女主完全可以跟男主走,但她没有这么做,相比于不确定,她还是选择了当下的生活,这并非没有勇气,而是一个成年人正常的决定,那些批判女主为了现实放弃爱情的人,恐怕既不懂爱情也不懂现实。

四次选择,准确来说四次放弃,除了第一次之外,另外三次都是“主动”放弃,第二次是女主放弃,第三次是男主放弃,第四次是两人同时放弃,每一个阶段两人都非常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他们始终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前进,所以应该为他们鼓掌而不是遗憾,不是吗?

他们比指手画脚的看客们更成熟,也更懂得并非所有的爱都必须走到一起,有些人只适合放在心底和回忆里,理智的选择比冲动的惩罚更加美丽。

这些感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曾经自己也有相似的经历,也才更理解主角们的心路历程,很多时候放弃并非因为缺乏勇气,我们更无须过度美化“为爱勇敢一次”,也许勇敢过后会证明自己是个傻逼。

看惯了爱情爽片和甜片的人,认为爱情至上的人,对于片中男女主角的做法自然是难以理解的,甚至会觉得是一种冒犯,或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人才明白,这才是生活,与痛苦和错过无关,当然也请收起泛滥的同情,因为我们早已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3 ) 續短評

最後一幕拍得真好。

千言萬語哽在喉嚨,感情已經溢出周圍的空氣分子都變凝重開始顫動,有好多話想說,但不知道如何開口、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說了有什麼用,被無形的離別的鐘點催促急得眼眶發紅,然後那個瞬間到來之後匆匆說了些自己也不知道的什麼話,做了一些可能很蠢的動作,一切戛然而止,轉身決堤大哭一場。

人生有太多這樣的時刻了,那種窘迫、懊惱、悔恨、傷心突然湧來我跟著大哭,旁邊的女生也是。

和你一起遠去的我的故鄉、童年、我從前的夢想、最初的未被打磨的野心,看到你就想到她,不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雖然之後的人生裡我自己選擇的、努力打造的名字、事業、家、愛人和任何人無關,誰都改變不了,我不後悔但未必自信。

電影還是有些不流暢的地方,但很真實是很小的情緒但很珍貴,反映的是大世界、人生大課題

 4 ) 《之前的我們》:往日已成追憶,待來世再相逢

今年調度看的最舒服的電影,調度輕盈、情感涓涓細流,大量由左至右的平移鏡頭猶如人生的歷程般,只會繼續前進,不會捲土重來,最多就是相隔多年久別重逢,聊聊彼此的近況,聊聊兒少時期的童年往事,想舊情復燃,真切地在此生繼續交纏,可時光飛逝,彼此都有了牽掛,早已不是童年時的自我,同時又有身在他鄉的遙遠距離,怎能放下一切再次交纏呢?

電影透過「因緣」探討了兩人對前世今生的假設,前世是否有過交纏今生才又再次相遇?

可今生的距離相隔遙遠的兩岸,即便有緣早已在童年時便緣分已盡,相隔24年再相遇,只能隔著無形的距離盡地主之誼帶著青梅竹馬遊覽紐約的大街小巷,眼神充滿著久別重逢的愛意,可最終告別後仍舊要回歸生活,讓過往成為過往,讓因緣在此世暫時劃下句點,待來世再相逢。

作為新導演的處女作,題材不新鮮但勝在鏡頭調度極佳,演員之間的眼神交流也拿捏的恰如其分,劉台午和格麗塔李透過眼神的交流演出了那種久別重逢情感依舊的濃烈情感,即便肢體語言情感表達極為克制、壓抑,依舊能透過眼神的交流感受到暗潮洶湧的往日之情。

另外除了調度輕盈外,35mm的膠卷攝製也為畫面增添懷舊的美感,為紐約增添迷人的風貌,跟兩位漫步在紐約的知名觀光景點,猶如在看伍迪艾倫的電影般,既能看著兩位主演交談,又能感受城市之美。

A24已經成為亞裔移民題材的代言片商,題材不新鮮但確實情感真誠、後勁強烈,明年奧斯卡希望能黑馬入圍。

PS:劉台午演的非常好,每個眼神都暗潮洶湧,既流露出今非昔比的哀傷,也流露出往日之情的思念,從韓劇《戀愛大戰》就開始欣賞他,實在好喜歡他在片中的表演,尤其本人英文其實超好,要在片中裝做自己英文很破實在是難為他了。

★★★★#之前的我們#pastlives #劉台午#格麗塔李 #約翰馬加羅#席琳宋 #A24

 5 ) 从结尾想到的开始写

结尾Nora送Hae Sung这一段路,以及原路返回和丈夫上楼这一段,是全片的一个缩影和点题写作。

也是影片最好的设计和指代。

1

2

3

4

5

6Nora会盯着Hae Sung看然后微笑,Hae Sung则是快速看一眼马上把眼神收回,在阴影部分则是短暂的两人互看了一秒都不到的时间。

其实这里一路上都是彼此的回避。

Nora假装微笑,Hae Sung看手机看别处,都是转移自己的目光,避免接触。

刻意的避免总会被彼此之间的目光交汇所打断。

Nora送Hae Sung走到等候处,傻站着无语,硬挤出等车还有2分钟的对话,两人相继无语。

(7-10)

7

8

9

10然后我们在固定镜头中看到两人身体位置的变化。

从面对镜头等候,两人并排而立,到面对面,互相望着伫立。

从低头看地面到抬头对视着对方,从回避到正视。

是有一个渐变的效果,固定镜头少了剪辑的元素,变化的细节容易被忽略。

但在不变的场景中,情绪堆积,眼神光亮闪烁,全是涌动的情绪和不断渴望的心思。

Nora口头说着不会冲动不会跟Hae Sung走,在这一刻真的这么想吗?

她是不是在期待着Hae Sung会说出那句“跟我一起走吧”?

12年前离开他的决定,想要留在纽约,想要继续写作做一番成就的思想那么强烈的暗示自己的倔强和不认输的性格,或许在这一刻她在等待一个邀请,只要一句话她就跟他走。

她在等待Hae Sung的行动。

Hae Sung在酒吧说着前世的可能,满心的爱意,怎么会不想争取她,即便她的丈夫表现得这么宽容。

话就在嘴边,就差一口气说出来。

(11-15)

11

12

13

14

15Nora以为Hae Sung就要说出口了,但他招手,原来是车来了,镜头抓到了她一瞬间的失落。

然后互相看着,彼此抱抱,眼看他把东西提上车。

她在想着什么。

一切都只能这样了么?

(16-18)

16

17

18Hae Sung说Na Young(她的原始名字,她小时候的名字),画面切换到移民前小时候的两人站在岔路口,这是非常鲜明的双重暗示。

又一次两人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他说:如果这是前世,来世我们必然会是在一起的,那现在我们算是什么呢?

大家都回答不知道。

对,这个回答是无。

这是对当下两人关系的最好缩写。

他们的关系虽然跨越20多年,但自从Nora移民后,其间两人却从未在真实世界见过面。

这段情感的交往非常像远距离恋爱的具象化。

远距离带来的疲倦感应该是女生最无法接受和处理的状况,当时的她做了一个残酷的决定。

而多年后被问及这段感情,这算什么呢,我们却不从得知。

我们是真的不知道吗,还是面对这份可能被画上休止符画上句号时的尴尬修饰?

(19-22 HDR截图过曝)

19

20

21

22由镜头引导,Nora原路返回,这里最关键的是就是原路返回。

Nora带着离别的情绪,失落和不可能的未来的悲伤,原路返回。

快要走到楼下她发现丈夫已经出来坐在楼梯上等候她,她及时收敛情绪,观众们可以发现丈夫是先按灭了手中的烟然后起身下梯子来接Nora的。

可能Nora出门后,他就下楼等着了。

而在这短短2分钟的“候车时间”里,一根烟都没有吸完。

这份煎熬是他作为丈夫在承受的。

他也在担心Nora会跟着Hae Sung走啊。

因为人是感情动物啊。

他完全能感受到妻子的心动和她的回避。

而他爱Nora,他站在这里等她回来是最好最为温柔的的支持了。

而Nora在抱着丈夫后,再也坚持不住开始哭泣。

还有一个人在这里。

他陪着她回到了那个亮着灯的楼里,在这里,返回的路径完成了一个回路,有出去有回来。

这是当下的生活。

过往的人生已经过去。

结束。

或许能够在一起,但也只限于讨论我们前世是什么。

而对于当下,他们各自的考量,他们各自的开不了口,他们从未正在在一起过。

那些幼时美好的记忆和成年后短暂的期许都化作成人世界里的可能性,变成一种遗憾的美好。

 6 ) 清新文艺,并不觉得它“让人惊艳”,只是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又一次新尝试。

#过往人生# ( Past Lives )(A-) 故事本身其实挺俗套的,一听会觉得更适合韩剧,但拍成电影倒是挺动人,表演、配乐和摄影都很有格调。

而且因为涉及到了移民题材,让很多移民观众会更有共鸣。

为了移民、绿卡,很多人奋斗了大半辈子。

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信念,一直向前,而这期间要放弃很多、失去很多,但也换来了自己期待的人生。

但是偶尔回头看过去,也可能会想,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重新再来,选择另外的一条路,是否会更幸福?

本片中的女主人公因为12岁就跟着父母移民,也是被灌输了希望能去北美生活的信念,但她因此离开了青梅竹马。

在后来的20多年里,这个曾经的同班男同学也长大,依然思念着她。

两人有着断断续续的联系,直到30多岁在纽约重逢。

但这时,女主已经结婚,因为要办绿卡,早早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住在纽约的小公寓里,成为了一名作家。

即使没有大红大紫,但女主觉得,她已经达到了人生目标。

可这个从韩国来的青梅竹马却又让曾经坚定的她迟疑了:嫁给爱情更幸福,还是嫁给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更幸福?

其实很多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问这个问题。

遇到爱情就嫁了的话,也许人生道路会遇到阻碍和限制;但如果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路上找到可以同行的伴侣,也许可以一起携手实现目标。

其实选择后者的更容易幸福。

但是面对真爱或者soul mate,人总还是会心动和迟疑。

不过片中的女主,跟我比较像,属于理智型,而且很有自控能力,所以我知道,她一定会坚定自己的对人生的规划,而不被任何事干扰。

韩国来的这位男同学还是挺帅的,具有诱惑力,但是与他结合的人生,并非女主的目标,很多时候,只能向这种爱情说再见,才能勇敢继续前行。

摄影很真实,完全不像一般的韩国电影或电视剧那么故意“美白”,没有任何滤镜,所有人和事物都很真实。

因为是女导演,可以看得出细腻与内敛,加上合适的表演,即使一些毫无对白的情节也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挣扎和内心的波涛汹涌。

配合纽约的美景,确实还是挺文艺、浪漫、小清新的一部爱情故事。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有多“特殊”或“让人惊艳”,只是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又一次新尝试。

我当年出国前,也是怕给自己留下断不了的念想,一直坚持不谈恋爱。

为此,曾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喜欢或暧昧过的男生也都是完全不敢进一步发展。

我觉得只要不给自己留后路,就一定可以一直向着目标前进。

出国前拒绝过的男生都是直接诚恳滴说:“我要出国了,不一定会回来。

” 有时也会想起他们,觉得:啊,那个男生,不知道怎么样了。

想起来的时候挺甜,但我觉得这就够了。

要的就是一直留在心里那个甜甜的校园暗恋,真的要发展了,说不定就不美好了。

对这些“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对象的记忆远远好过那些真谈了却发现不适合的人。

6月1日上映

 7 ) 《Past Lives》:前世今生

《Past Lives》翻译成《过往人生》,听着像个普通爱情片。

其实影片讲的是佛教里的”缘分“,根据佛教的概念,应当翻译成《前世》。

看电影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想起的是齐豫的《今世》:听不见 狂吹的风沙里在说什么古老的故事花 又开了 花开成海海 又升起 让水淹没你来了来了 一场生生世世的约会九十年代,一对青梅竹马的韩国小同学,友谊和懵懂的感情由于女生Nora的移民美国而中断。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他们似乎永远也不可能再遇见对方。

十二年后,男生Hae Sung在Facebook上找到了她,重新通话,但联系与感情由于他们追求不同的生活而中断。

又过了十二年,女生结了婚,找了个同是作家的犹太丈夫;男生一直留在首尔,过着普通韩国人的生活。

而他们终于在纽约见面的时候,已不是那个十二岁的小孩了……看电影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不停地哭,旁边的观众也是。

第一次哭是他们在十二年后第一在网络上重逢;第二次是Hae Sung和Nora24年后在纽约的重逢;第三次是半夜Nora回到家里,和丈夫躺在床上对人生和自我的剖析;第四次是酒吧里,Nora和Hae Sung用韩语旁若无人地对话,此刻他们忘记了身旁的美国丈夫;第五次的离别,观众和Nora一起哭。

如女主Greta Lee在影片后面的问答会上所说,这其实就是一个现代爱情故事,讲得差点就落入俗套。

然而Celine Song把它讲得如此之好,给西方观众介绍了“缘分”的概念。

问答会上,刘台午(Hae Sung的饰演者)说,缘分在韩国文化(其实当然是东亚文化)中其实是一个普遍的佛教概念,比如今天我们在剧院里,今天能遇见这些观众,你在主持,这些都是缘分;但在爱情中,缘分到底是不是注定的呢?

男帅女靓的主演在我年少的时候,有人跟我说过,缘分其实是两个概念:缘,是遇见的运气;而分,是留住的能力。

在这个故事里,Nora和Hae Sung其实是“有缘无分”,或者说,在他们十二岁的那个世界里是有缘分的,但在当下,在这个现实的曼哈顿的世界里,他们是没有缘分的。

然后,影片对“缘分”做了自己的解读。

通过Nora丈夫之口,问道:“如果我们没有在那个艺术家之家遇见,没有恰好都是单身,没有为了房租住在一起,没有因为需要绿卡结婚,那我们还能在一起吗?

这算不算缘分呢?

”我其实也问过我自己很多次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缘分是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的;你总会和一个人最后在一起,所以你可以说,你和这个人有缘分;但如果你不在此时此地和此人遇到,也会和某个人在某时某地遇到,你也可以说,你和那个人有缘分。

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因为你自己,而不是因为你遇到什么人。

你永远会过着你自己选择的那种生活,正如Hae Sung对Nora说的:“你一定会离开韩国,因为你是你。

而我爱着的,就是那个选择离开的你。

”问答会的最后,主持人问刘台午,你拍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什么。

刘说,其实不是电影里的某个情节,而是有一天我们在纽约东村拍场景(女主和她丈夫后来住的地方),我们坐在街边,警车封锁了我们这条街,我们聊起彼此的过往,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这里真实地住过,我十五年前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小演员,来美国寻求发展,在这里苦苦挣扎,而如今可以和这么多优秀的、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创作,非常感慨。

其实谁不是呢。

影片讲了很多移民故事。

Nora十几岁从韩国到美国,对她来说,像是两辈子。

对很多人来说,移民等于重新做人。

Nora的妈妈说:“如果你留下了一些东西,那么你也会获得一些东西。

”我回想自己来美国的十年,我获得了什么?

我获得了人生的经验和阅历,获得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但是,在我们的心里,有一部分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Nora对自己的丈夫说,我其实就是一个来自韩国的移民女孩。

我对自己说,我其实就是一个来自中国小城市的女孩,那些出生在罗马、从小看惯大世界的人,不理解我们内心对自己的定义。

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超现实的,就像《斯通纳》里的斯通纳第一次站在大学讲台上给学生讲文学史一样。

他内心的一部分,永远是那个来自中西部农村玉米地的农家少年。

我住在洛杉矶,在美国人的公司里工作,教美国人怎么给美国人做市场营销和用户分析,然而我用中文做梦和写作,正如Nora用如母语一般的英语生活和创作,却用韩语做梦一样。

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永远属于那个我们来自的世界,那是我们的前世;我们不再是前世的自己,但前世的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它存在于那个十二岁的韩国少女中,存在她对韩国少年的感情中,也存在我的中国南方小城的夏日午后,存在我的二十岁的大学校园的雪后,存在于那个永恒的时时刻刻。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但可以活成前世今生。

扫描关注我的公众号王小心

 8 ) 过往人生,偶尔怀念绝不回头

在喧嚣的酒吧里,三个人挨坐在吧台上。

你在镜头后看到一个亚洲女人在和另一个亚洲男人聊天,而另一个白男备受冷落。

你听不到她们在讲什么,于是连想联翩,这三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兄妹或是情人又或是多元开放关系?

这是电影过往人生的第一幕,一个我们很多人会在日常里会做的观察游戏,接下来转场到24年前,再到12年前,再回到这个晚上,轻轻地讲述了时间和命运在这三个人之间是如何流转的。

故事大体如此:Nora自小便因家庭因素搬离首尔移居加拿大。

她与青梅竹马 Hae Sung的关系最终停留在儿时的喜欢。

而在二十四年后,命运令两人于纽约重逢。

此时 Nora已拥有新的身份,她已和美国犹太作家Arthur建立家庭。

和Hae Sung 分开多年后的重逢,是否会令她重新思考她的人生,做出改变命运的选择?

这几乎是韩裔加拿大剧作家Celine Song根据自己故事改编的创作,是她的导演处女作,光影、音乐,对白和表情让人平静又充满遐想,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感到思绪像被什么东西砸中,泛起层层涟漪。

‍‍‍‍‍‍‍‍‍‍‍‍

爱情是最浅的一层。

她们有着最纯真的情感连接,时过境迁最温柔的记忆化身现实,四目相对彼此还能接得住对方吗?

Ta貌似和记忆中的一个样,她还是那个一心要梦想拿什么大奖的女孩子,他也还是那么认真浪漫,看着对方傻笑,他甚至有点过于天真,以至于有点不真实。

‍‍‍‍‍‍‍‍‍‍‍‍‍

是的,正如很多人感觉到的一样,与其说Hae Sung是一个具体的人,不如说他象征了她的过去,她留在故乡的生活。

当初,她离开的时候非常突然也没有不舍,因为她要往台阶的高处走,去向更多可能性的未来。

12年后通过社交网络突然又找到彼此,却因为无法陪伴,她选择主动断联,因为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显然,女主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梦想是比爱情对自己的人生更重要。

又一个12年过去,有幸重逢,她带着他散步在纽约街头。

24年后的重逢,不知所措的笑,沉默,拥抱。

‍“我该说点什么呢?

”再次拥抱。

闲聊,傻笑,沉默。

很喜欢这段重逢的处理,观众跟着两人在纽约街头闲逛,镜头有时候拉得很长,背景里到处能看到随机的路人和公园风貌,树的声音。

台词寥寥几句,表演足够好,让你我感觉到松了口气:这才是真实生活,大多时候不知道要说什么,也无需绞尽脑汁去填充沉默和空白,这么无言地走走陪伴已经足够好。

淡淡地聊着彼此现在的生活,发现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这也是这部电影打动到我的另一层:触及到他乡和故乡的命题。

每个异乡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我属于这里吗?

故乡对我又意味着什么?

女主和丈夫说,他是个典型的韩国,过着普通的生活,用韩国人的思维看待事物,这让我觉得自己和他完全不一样,但是我还是会想念他,想念首尔。

‍‍‍‍‍‍‍‍‍‍‍‍‍结尾回到开头第一幕,三个人坐在一起,作为女主的丈夫,他给了妻子足够的空间,面对爱人过去的亲密关系,他坐在两人旁边,听她们讲听不懂的语言。

我非常喜欢这个设定。

一反爱情作品里的常态,没有出现因为嫉妒而产生的抓马,女主也无需对命运做出选择。

直到最后,当两个男人用In-Yun 因缘来理解彼此的相遇,也是这部电影很打动我的一点:三个人实现了成年人真正的彼此理解,突破了性别,突破了狭隘爱情观,打破传统叙事,从而人与人之间更为宽广和温柔的可能性。

在这里,In-Yun 也好,命运也罢,本身也是随机性和确定性互相交织,我们的人生也是注定在一次次离开、转变和轮回中进行。

当女主的丈夫问她怎么知道她现在的生活就是满意的时候,“这就是我应该在的地方。

”女主坚持说。

是的,过往人生,偶尔怀念,无需回头。

最后道别,两人对视一分钟,沉默,胜过千言万语。

能拥有这样一场道别,足够动人,更是幸运。

它如此有能量,让人在今后人生的无数遗憾和苦痛时刻给予慰藉。

‍‍‍‍

 9 ) 那一次哭泣

最后Nora靠在Arthur肩上,所有情绪在这一刻和眼泪一样止不住涌出来。

让她哭泣的不是后悔自己选择,也不是自责,而是将彻底与过去自己告别,将24年前的自己留在了原地,与那一段不再拥有可能性的人生。

一段十分健康的关系才能在最后不需要任何语言任由情绪在传递,Arthur同样为她感到遗憾,为那一段可能,也会让他难过的人生,不在属于Nora的人生。

 10 ) 为什么《过往人生》极可能是亚裔创作毒瘤?

前几日写短评给打了两星,不甚尽兴,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首先,就长片而言,剧情太小儿科了,不过这不是硬伤(很多优秀的长片也是弱剧情),主要是本身就薄弱的剧情还充斥着矫情做作。

藕断丝连的两位是身为青梅竹马的女主和韩男,12岁时女主随家人移民加拿大,九十年代远渡重洋就等于断联了,两人对此深感遗憾。

12年后,感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男主通过脸书找到了成年后的女主,两人依旧投缘,天天视频电话热络联系。

然而,一段时间热聊(网恋?

)后,女主觉得这样的关系没有结果,主动切断联系。

不久之后,女主在美国乡村作家工坊认识了纽约犹太男,部分出于身份考虑,很快就结婚了。

又过了12年,韩男休假期间来到纽约,两人时隔24年终于再次相见,后又就此别过。

这两人这么多年来的交集确实有些人淡如菊的小清新和小遗憾在里面,但深刻的羁绊是完全谈不上的。

两人势必是有些缘分在的,但既然不管处于被动还是处于主动都放弃过,再来思考人生的另一条走向,就有点缺乏意思了。

人生确实有很多如果(what if),这些如果容易在人脆弱时袭来:如果当时选择了那条路会怎样?

如果当时和某某人进一步发展关系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选择去别的地方会怎样?

我们只能亲身经历一个选择的结果,所以免不了(尤其是在对当下有些许不满或者感到些许遗憾时)想到当时没有走的那条路、没有选择的那个人、没有去的那个地方。

那自己想想就好了嘛,本来就没发生过的,本来就是被放弃的选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拍成个电影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也不是不行,但至少这种遗憾感需要更多的情绪感受支撑才能稍微站得住脚。

此处可以对比 Return to Seoul,虽然我觉得那片子也一般,但比起 Past Lives 还是丰富很多的,至少把女主对故乡的羁绊和复杂情绪拍仔细了。

不少人解读是韩男其实是故乡的象征,她时不时流露出来的怀念和感慨其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

当初离开不是她选择的,是她父母的决定,在长大后,她对自己的出生地、自己成长到接近少年的地方,有时是怀念,有时是自主想象、附加美好。

但她又是个很好胜心强、很 self-driven 的人,从首尔到多伦多又到纽约,就她的价值观而言,明显是条向上爬的路。

那她就很矛盾了,一方面是怀念故乡、剪不断理还乱,另一方面又想走上人赢人生,那真挚的自我反思就很难存在了,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就模糊不清了,毕竟自己都没想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认知上、情感上,都蛮自我矛盾的。

女主对白男丈夫说,她有韩裔美国人朋友,但她这个青梅竹马不一样,是韩裔韩国人。

不管他们一样不一样,他们确实不一样,其实韩裔美国人之间也不一样,韩裔韩国人之间也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对她来说如果是她不向往的(体现在做无聊的上班族、和父母住在一块等显得不独立自主的东方生态),那她寄予美好向往和期待的是什么?

是对方24年不见依旧对她念念不忘、24年未见依旧把她当做心中唯一的白月光?

是故乡始终不会抛弃她、不会拒绝她、因为她可是从首尔走到了宇宙中心呀?

我好像有点 being cynical 了,但片中隐含的矛盾情绪,确实是观影过程中不适感的主要来源。

补一小段,为什么这种创作会变成毒瘤?

因为A24这种标榜独立小清新的美国公司,容易被因缘这种亚洲本源的概念吸引,把创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粗浅理解和再创作当做精髓,用他们的资本制造一批又一批看似新奇有实在内涵,实则连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文化根基本质究竟是什么的命题作文。

这种伪概念又能轻易在西方观众心中 ring a bell,他们本身也不熟悉、不懂这些概念,故事又是熟悉的西方叙事(这里主要讽刺美式小清新),身份政治加持,还有点(法式?

)忧伤调调,特符合21世纪有文化有世界格局新青年应有的品味取向。

骂完了。

准备被骂。

《过往人生》短评

跟刚看的《段落》行程鲜明对比。chelsea everyman基本坐满了,作为全场唯二的东亚裔,看完都想跟在场观众道歉,我们亚裔没有这么藕断丝连,脚踏两只船的。用东方人表面的矜持满足了随性的西方人的东方想象。作为在首尔工作生活了五年,带客户经常回国出差的技术销售,这韩男太假了,西装革履的韩男们每次出差无一例外要找几次小姐,别说24年想念一位同窗了。这女的也是,在图书馆打电话;明明能飞去韩国偏不回;貌似“女性主义”作家,还老向往男权社会的男子气概;最反感的是,在有语言障碍的人员(还是老公)时候,背对着对方讲大段听不懂的语言,太无礼了!白男描绘还行,就是有不少自我感动的自我反省,这也是该片口碑的主要原因吧。

4分钟前
  • 阿哲系
  • 很差

不知道是不是背井离乡多年,看了格外伤感。选择一种人生,就必须留下一些东西在身后。而对她来说,也许情愫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眼泪的背后是对身后的告别,告别的是故乡,是错位的童年,是说母语的自己。

6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故事是好故事,情节也是合理的。但不应该由这个导演拍出来,应该王家卫来拍。全片的色调太王家卫了,就是摄影机的位置太正,失去了很多味道。影片的重点应该是女主内心的暗流涌动,她怀念的不只是家乡的青梅竹马,应该还有故土本身。但我总觉得这个导演在暗戳戳地展示一个现代世界的鄙视链,纽约就是繁华光明的,韩国就是没有加班费的,这让人挺不舒服的。

8分钟前
  • 卫斯理
  • 还行

3.5 虽然有一丢丢的故事跟多伦多有关,但我还是没办法做到100%的感动身受。看得出导演很想讲好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东、西两方交融的故事;并明里暗里把12年的周期和阴阳这样的概念穿梭全片,但两个主人公的感情还是太浅太干也太赶,反而是女主的老公出现在两个主演之间的段落莫名的让人觉得好看和感动。全片我最喜欢的是男女主人公多年后第一次相见时女主主动拥抱,以及两人分别时男主主动拥抱,这两个无声的瞬间,其实是西方的外放急切和东方的内敛慢热最好的表述和对照。

1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念念不忘毫不动人,两人感情也没啥根基,移民问题更是隔靴搔痒,没看到任何新意。

14分钟前
  • 偏时差
  • 较差

与期待落差太大。跨国情缘的情境本身就难写,如果没有找到合理的故事外壳和切入点,直接硬写,还没有足够多的细节支撑,如此直白地铺开来,情绪泛滥,食之无味。

15分钟前
  • 黎明杂志
  • 还行

4.7 平铺直叙的人生碎片,含蓄到木讷甚至不是它最大的问题,根本逻辑上是对《在哥伦布》的拙劣模仿,大量大量的城市空镜却总是浮光掠影,只属于游客的纽约难以承载移民与往事的细腻情感,而另外一半的首尔乃至于上海更是悬浮至极,男女主角在酒吧的加密通话倒是非常真实 。

16分钟前
  • KID Y
  • 较差

我是谁?倘若真如在电影《野蛮人入侵》中扮演演员角色的电影从业者「李圆满」所说,在电影与人生同构的《楚门世界》场景中,她在用演员的身份来掩饰她的间谍活动,那么她的自我言说「自我辩解」越多,她自我暴露的身份信息也就越多。影片《过往人生》同样是一部在旧爱重逢叙事框架下探讨身份认同主题的作品。不过,这段貌似跨区域、跨阶级、跨时空,实则从始至终都在昨日《已是香港明日》里转圈圈的恋爱有明显「脱实向虚」无法奔现的倾向。事实上,二人从小就没有生活在同一阶次上。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排名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主在这段融入东方传统神秘主义宗教元素、现代后结构主义符号系统和视听生成技术手段「不对等、不和谐、不透明」的关系里扮演对优等生实施精神操控的移民者角色。你什么时候能来纽约看我——近日,美日韩三方在戴维营会面。

21分钟前
  • Muto
  • 较差

清汤寡水,但凡多加一勺盐、糖,都不会是如此效果。

25分钟前
  • 木皆
  • 很差

我开始提交的译名是“前度人生”,被一些自以为是的大聪明改成“过往人生”,结果看完发现还是我对。很浅显的前世因缘理论,套上青梅竹马的外衣,结果止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韩国人移民后是不是都会心理扭曲,女主把男主钓了24年中间为一张绿卡就结婚了,还要居高临下审视这段错失的爱情,坦白说这姿态婊到我了...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涉浇失败

33分钟前
  • 夯亨
  • 很差

最好的还是那段夫妻睡前谈话,戳破了全片中景叙述的无聊和浮光掠影。丈夫的问题非常直接,Nora的两次移民,最终终点就是这个小公寓吗?做一个反而没那么有男子气概的犹太白男的为了绿卡而早早结婚的妻子?如果驻留的是另一个人,因缘又是什么样?(有多少人的生活经得起这种提问呢?)最后一幕,又是丈夫接住了痛哭。作者还是写婚姻戏吧,比这个青梅竹马恋爱小甜品深刻多了。

34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我大概能理解美国人为啥喜欢,白男压在亚女身上,亚女盖在黄男头上,一种新的文化阶级霸凌。女主一边给腿上抹着润肤乳一边看似轻松地说他是那种koreankorean,竟然还和爸妈住诶,就像是自己选择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优越感;以及酒吧里仰拍女俯拍男的对白;以及过于蹩脚的韩式英语。我不信男的能考上韩国很好的大学的好专业,但英语烂到没办法正常对话。。。总之就是都能理解吧,就故事的主轴可以,但是也没有必要夸大到一种佛啊缘啊的层面上吧,感觉切入的点很肤浅(有点哄白人的感觉),就没把故事讲透,完全可以从别的更好的角度入手的。

35分钟前
  • 车了个干
  • 还行

拍的是人与故人的关系,也是人与故国的关系。一言以蔽之:亲切又陌生,怀恋但不必追。对于这种微妙情感的把握,影片处理得相当不错,尤其结尾,很轻也很重,余韵十足。导演本身就是个在美国工作的韩裔加拿大人,可以想像,拍的是真情实感。故事未必真,但情绪却是真挚。还是挺受触动的,那种对于旧人的余情未了,淡淡的,但也有汹涌的瞬间,可终究已是两种人,已在两条路上,分开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结局。它拍出了一种并不自溺的,也毫不避讳的眷恋,在少数族裔移民叙事里,十分罕见。

38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我以为他们要吻了,啊,没吻,可惜没吻,幸好没吻

39分钟前
  • 卤蛋
  • 力荐

对这部片子我没有什么感觉,看完也感觉不到什么遗憾,也没什么好感动的。最后20分钟还行。女主的丈夫这个角色挺好的,家门前拥抱女主这一幕是整部电影我觉得最美好的一幕。至于说这部电影不是在讲述爱情,是在讲述移民者的“乡愁”和“自我选择”,即使如此立意,它还是很无聊。至于爱情和遗憾,女主会让丈夫知道男主的存在,并且会他聊男主的事,就这一点可以说明男主对女主是很特别,但也没有那么特别。这是我感觉不到什么遗憾的原因之一。可能我现在还是觉得能拿出来分享的事都算不了什么,真正的遗憾没那么可轻易分享。

42分钟前
  • F
  • 较差

太肤浅了吧…这也太浅了吧…之前看到海报就觉得不是想看的…这也太浅了……无台词无剧情无……今年看过最…………

44分钟前
  • 虚无野种
  • 较差

通篇废墨,只给出一个年少分离成年重逢的设定,全无情感细节。看到剧情梗概时还在猜他们之间一定产生了无数百转千回牵肠挂肚的隐秘连结吧,没想到剧情梗概就是故事的全部了,看到最后只剩下对两个人之间“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真的好爱你舍不得你啊”这种抽象情感的尴尬。以及前世姻缘的比喻真的用得太土了。

49分钟前
  • el
  • 较差

像一杯很淡的茶,解渴,但实在没什么可回味的。优点是平淡归平淡,观感不难熬,很多平淡的电影看了度秒如年。

50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

53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