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某人管我要拉片笔记,想起来在日记底部不太好找,就存在长评这里以后方便翻。
——20.09.30终于确定了毕设选题,现在要开始拉片了目前暂定的是《华盛顿邮报》、《聚焦》和《总统班底》,后续要还有时间再看看拉啥全片总览《华盛顿邮报》从筹备到成片一共花了九个月,这对于一个成本在5000万美元,全球票房1亿7000万美元,并成功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来说,是一个非常仓促的时间。
也正是因此,《华盛顿邮报》找了三个好莱坞顶级的行活儿大师:汉克斯、斯特里普和斯皮尔伯格,以及一众久经沙场的美剧脸,共同炮制了这个与时政紧密结合的作品。
斯皮尔伯格拍摄花了2-3个月,后期花了2个星期,反推留给剧本修改不超过6个月。
对比原剧本和最后成片,可以发现现在的版本对基本的大情节点没有太多变动,但是单场戏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重写。
可能因为确实是仓促之作,从结构到节奏都是无一例外的规整,基本上处处勾连,上下呼应,动作明显,几条情节线铺得非常清晰,人物成长也直观可见,甚至还呼应了一点当下热门的女权话题。
影片也用了很多长镜头,基本上人物动作一气呵成,除非必要否则一镜到底。
大部分的场景都是长镜头+正反打,可以看得出时间真的不多,一个废镜都没拍。
真的是顶级的行活儿了。
结构整理序幕(1-9):埃尔斯伯格参与撰写五角大楼文件并偷文件;第一幕(10-35):凯瑟琳忙上市的事情,本忙于尼克松女儿婚礼的事情,并在打探《时报》和尼尔·希恩在做什么,时报刊登第一篇文章;第二幕(36-63):本寻找五角大楼文件的线索,凯瑟琳继续忙上市,巴格迪基安找到埃尔斯伯格,拿到文件,时报被禁止继续发布文件;第三幕(64-89):本和编辑们分析文件并撰稿,邮报的董事反对刊登,众人辩论,凯瑟琳决定刊登;第四幕(89-102):邮报接到司法部禁令,媒体接力报道,邮报和时报上最高法庭,法庭判报纸获胜,尼克松禁止邮报进入白宫尾声(103-104):水门事件前奏人物小传凯瑟琳·格拉汉姆:《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因为丈夫自杀被迫接手邮报,不习惯工作,却能办一手好派对;如今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让邮报上市;第一目标是让邮报生存下去,其余的不太在乎。
性格温顺但是不软弱,在需要的时候有过人的勇气。
在政商界有相当的人脉,认识JFK、LBJ等政府高官。
本·布拉德利:《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一直想让邮报走出地区小报的身份,非常崇尚新闻自由和第四权,做事坚持且冲动。
和JFK私交甚好。
本·巴格迪基安:《邮报》编辑,曾和埃尔斯伯格及哈利·罗恩在兰德公司工作过,认识两人,性格表面有些软弱但是内心狡猾,帮邮报弄来了五角大楼文件,还把文件送给了其他媒体亚瑟·帕森斯:邮报的董事,一心想着让邮报上市,为了利益出发,对于凯瑟琳掌管邮报颇有微词弗朗茨·毕博:凯瑟琳的同盟者,前期协助凯瑟琳推进邮报上市,后期在决定是否刊登五角大楼文件的时候先是动摇,后来和凯瑟琳站在一起,是凯瑟琳坚定的支持者人物情节线分析本的行动线与凯瑟琳讨论希恩和尼克松女儿婚礼(12)——派实习生打探时报(17、18)——和编辑讨论如何报道尼克松女儿婚礼(20)——得知时报要刊登希恩的文章(33、34、35)——让编辑找五角大楼文件的线索,知道巴格迪基安有个线头(39、40)——让凯瑟琳找麦克纳马拉要文件,被拒(42、43)——得到文件(45)——发现时报提前一步已经发了(48)——被巴格迪基安告知有机会拿到文件(52),询问凯瑟琳意见,被拒——得到文件,召集编辑(62)——找到凯瑟琳,询问意见,被拒,自己决定坚持(63)——分析文件(66、67)——律师上门,争论能不能出版(68、71)——和凯瑟琳对话,被同意刊登,完成文章(73、74、75、76)——和托妮对话,发现事情严重性,接到电话,得知违法(80)——找到凯瑟琳,两人和解(82)——众人讨论,凯瑟琳同意印刷(85)——接到司法部电话,拒绝配合(89)——得知其他媒体接力报道、告知凯瑟琳(93、94、95)——出席最高法庭听证会(98、99)——得知判决结果,庆祝(100、101)凯瑟琳的行动线梦中惊醒(10)——练习董事会讲话,小心翼翼(11)——和本吃饭(12)——和董事们开会,不敢说话,得知上市一周不能出事(19、21、22、23)——和朋友聚餐,从麦克纳马拉那里得知时报要刊登不利文章并告知本(27、28、29、30、31、32、33)——和拉丽读报,本上门要求从麦克纳马拉那里拿文件,拒绝(41、42)——抵达纽约(44)——和卢臣泰夫妇吃饭,得知时报被禁,通知本(47、51、52)——到证交所参与上市活动(53、54、56、57)——开生日派对,被本告知得到文件,不同意刊登,认为会毁了报社(63)——和麦克纳马拉摊牌,表达不满,得知尼克松的手段有些动摇(69、70)——开派对,被询问是否刊登,同意(72、73、74、75)——和拉丽对话,表达不安,本找来,告知违法的事情,两人和解(82)——被律师等人试图劝服不要印刷,坚持报纸的宗旨,同意印刷(85)——得知司法部禁令,得知要上法庭(89)——和弗朗茨安抚投资人,得知没有被禁(91)——看埃尔斯伯格的采访,得知其他媒体跟随接力报道(95)——抵达最高法院,和女实习生对话被感谢,出席听证会,结束后表示不发表声明了,从职业女性身边走过(97、98、99)——得知判决结果,庆祝(101)巴格迪基安与五角大楼文件向本提出线索的可能,不被重视(40)——接到哈利·罗恩电话,确认文件来源是兰德公司和埃尔斯伯格(45、46)——向本汇报进度(52)——坎坷联系上埃尔斯伯格,留了信息(55)——接到埃尔斯伯格留言,两人联系上(58、59)——与埃尔斯伯格见面(60、61)——运送文件(64)——抵达本的家,研究文件并撰稿(65、66、67)——运送文稿回编辑室(76、77)——被克拉克询问线人线索,坦白(79)——打字给其他媒体分发文件(87)——得知其他媒体接力报道(93)纽约时报行动线刊登了希恩关于越南的稿子(12)——拿到希恩关于五角大楼文件的稿子(13、14、15、16)——安排头版排版(26)——刊登第一篇文章(36)——艾贝·卢臣泰和凯瑟琳吃饭(47)——刊登第二篇文章(48)——被司法部禁止(49、50、51)——法庭辩论(90)——最高法院听证会并接受采访(98、99)本和凯瑟琳的关系互不干涉(12)——本要求帮助,凯瑟琳拒绝,恶化1(42)——凯瑟琳询问动向,本隐瞒,平推(52)——本告诉下一步,凯瑟琳反对,本坚持,恶化2(63)——众人争论,凯瑟琳同意发表,好转(75)——本意识到严重性,与凯瑟琳和解(82)本和JFK本认识JFK(39)——本被指责袒护JFK(42)——本思考与JFK的关系(43)——为JFK的所作所为难过(62)——承认在JFK的事情上他做错了(63)凯瑟琳对亚瑟和邮报的看法不适合工作(11)——不想干预邮报(12)——不敢直面亚瑟,保护邮报上市1(19、21、22)——不参与五角大楼文件,保护上市2(63)——把亚瑟赶走,同意刊登(75)——被亚瑟告知会撤资,害怕(78)——直面亚瑟,重申报社的宗旨(85)拉片文本1.外 营地 越南 日 1966年- 埃尔斯伯格在军营准备出发,两个士兵对话介绍他的来历——大使馆人员,作调查的- 埃尔斯伯格给自己脸上画迷彩,身边是打字机- 埃尔斯伯格从士兵那里拿头盔2.外 野外 越南 夜- 士兵在树丛里走, 一个士兵让他们等一下,又继续走,士兵们遭到袭击- 埃尔斯伯格把一个士兵拖到安全地带3.外 营地 越南 日- 士兵们在运送伤员,埃尔斯伯格在一旁打字记录4.内 飞机上 日- 埃尔斯伯格在出神,一个男人把他叫走——国务卿要跟他说话- 国务卿和科默在讲话,两人对越南战况争执不休,埃尔斯伯格表示越南情况在恶化,国务卿表示认同5.外 机场 日- 众人下飞机,国务卿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越南情况有好转,埃尔斯伯格若有所思6.内 办公室 兰德公司 夜- 埃尔斯伯格偷资料7.内 走廊 夜- 埃尔斯伯格出门前犹豫了一下8.内 车内 夜- 埃尔斯伯格坐在车上,车前是一男一女9.内 广告公司 夜- 三人复印文件,展示文件——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都言行不一,文件的页码被剪掉10.内 格拉汉姆家 华盛顿 1971年 夜- 凯瑟琳半夜惊醒,床上的各种资料掉落11.内 凯瑟琳办公室 邮报 日- 凯瑟琳和弗朗茨在练习董事会讲话,凯瑟琳紧张;凯瑟琳的儿子质疑上市,凯瑟琳回答,我们知道邮报缺钱,凯瑟琳接到白宫幕僚长的电话12.内 餐厅 日- 凯瑟琳和本吃饭,直接透露以下信息:- 开董事会- 尼尔·希恩的越南报道很精彩,他还在为纽约时报写另一篇文章- 尼克松不让朱迪斯报道女儿婚礼- 间接透露以下信息:- 由于危机,凯瑟琳希望邮报改变- 本不希望凯瑟琳干预邮报- 本在意且捍卫新闻自由- 他们把纽约时报当做对手13.内 走廊 酒店 纽约 日- 纽约时报的工作人员拿到希恩的稿子14.外 纽约街头 日 - 工作人员跑进纽约时报的楼15.内 走廊 纽约时报 日- 工作人员把稿子交给格林菲尔德16.内 编辑室 日- 格林菲尔德把稿子交给艾贝17.内 华盛顿街头 日- 本走进华盛顿邮报大楼18.内 编辑室 华盛顿邮报 日- 本走进办公室,和编辑们对话,直接透露以下信息:- 几条新闻线索- 白宫不让朱迪斯报道尼克松女儿婚礼- 本好奇尼尔·希恩在干什么- 本让实习生去纽约时报打探19.内 走廊/会议室 日- 凯瑟琳走进会议室,和董事们开会- 我们发现,凯瑟琳在男人中显得格格不入20.内 本的办公室 日- 众人在讨论如何报道尼克松女儿婚礼,本提出从别人那里拿消息- 本再次发表对新闻自由的看法21.内 会议室 日 - 董事会,亚瑟对股票定价置疑,凯瑟琳不敢发现,让弗朗茨替自己发言- 我们发现凯瑟琳不敢面对亚瑟和其他董事22.内 走廊 日- 亚瑟对于凯瑟琳掌管邮报不服,两人有矛盾23.内 凯瑟琳办公室 日- 弗朗茨和凯瑟琳对话,直接透露以下信息:- 凯瑟琳的丈夫是自杀的- 报社上市一周内,如果发生“灾难性事件”,投资者可以撤股,但是过了一周就都好了- 凯瑟琳担心本会因为婚礼的事情,跟白宫硬碰硬24.外 纽约街头 日- 实习生溜进时报大楼,问搬运工新闻部在哪里,并偷了一个包裹假装送东西25.内 时报新闻部 日- 实习生从电梯出来,发现搬运工给了错误信息,回到电梯26.内 电梯间 日- 几个编辑进入电梯,其中格林菲尔德正在讨论时报的首版27.外 格拉汉姆宅邸 夜- 格拉汉姆宅邸空镜28.内 餐厅 夜- 凯瑟琳和一群客人在吃饭,一个客人讲了关于尼克松的笑话,我们看到前任国务卿麦克纳马拉,男士们聊政治,女士们离场29.内 客厅 夜- 凯瑟琳和夫人们走进客厅闲聊30.内 餐厅 夜- 男士们坐下来聊时事,我们发现麦克纳马拉不在其中31.内 客厅 夜- 一个女士对凯瑟琳的工作感到惊叹,麦克纳马拉过来说要跟凯瑟琳谈谈32.内 走廊 夜- 凯瑟琳和麦克纳马拉对话,直接透露以下信息:- 麦克纳马拉的夫人正在接受治疗- 纽约时报要刊登对麦克纳马拉不利的文章- 间接透露:- 两人是好友33.内 客厅 本的家 夜- 本回家,托妮在睡觉,他想关电视却接了凯瑟琳的电话,直接透露以下信息:- 本在希恩那边毫无进展- (本得知)纽约时报要刊登文章34.外 华盛顿街头 夜- 本在开车,他停在邮报大楼外35.内 编辑室 夜- 本从电梯间进来,一个编辑告诉他拿到了尼克松女儿婚礼的照片,本问实习生在时报得到了什么新闻,实习生说看到了第二天头版的排版,希恩即将刊登文章,本意识到大事不妙- 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时报的排版36.外 邮报大楼外 日- 送报员把报纸扔到地上,本和两个编辑买了时报- 我们可以看到时报刊登了五角大楼文件- 风把报纸吹上天37.外 白宫 夜- 偷窥视角,尼克松在和基辛格打电话。
尼克松很不满,要惩罚泄露的人38.内 编辑室 日- 邮报的所有人都在看纽约时报,包括本,旁白是尼克松打电话39.内 编辑会议室 日- 本对邮报报道婚礼而时报报道五角大楼文件很不满意,要求大家找五角大楼文件的线索- 除了社论其他人没有线索- 本对政府隐瞒真相不满- 我们还知道他认识JFK40.内 编辑室 日- 本走出编辑室,巴格迪基安告诉他自己有个线索,本很不耐烦,让他查完了再告诉自己41.内 客厅 格拉汉姆府邸 日- 拉丽在读报,凯瑟琳和拉丽对话,直接透露以下信息:- 凯瑟琳和麦克纳马拉、JFK、LBJ认识- 间接透露:- 凯瑟琳认为他们是丈夫的朋友- 门铃响了42.内 走廊 日- 本想让凯瑟琳管麦克纳马拉要文件,凯瑟琳拒绝,本认为凯瑟琳在袒护麦克纳马拉,凯瑟琳指责本和JFK交情很深,也在袒护他,本不承认,但心知肚明- 我们发现凯瑟琳认为自己和报社关系不大43.外 华盛顿街头 日- 人群在抗议,本开车经过,看到了写着骗子的JFK画像派 44.外 纽约街头 日- 人群在抗议,凯瑟琳在饭店门口下车,她晚上七点要和卢臣泰夫妇吃饭45.内 编辑室 日- 巴格迪基安接了哈利·罗恩的电话,他说要在外面给他回电- 一个女人给了胖编辑一份文件,他打开看了- 他拿着去找本,本让他等会儿,他找到本的副手,副手拿文件给本,他们意识到是五角大楼文件,本马上安排人写文章46.外 邮报大楼外 日- 巴格迪基安在给罗恩回电,认为有人在监听电话,两人对话,直接透露:- 兰德公司有两份文件- 两人认识泄露文件的人——埃尔斯伯格47.内 饭店 夜- 凯瑟琳和艾贝·卢臣泰夫妇吃饭,间接透露:- 艾贝认为邮报是地区小报- 艾贝对时报的报道很满意48.内 编辑部 夜- 众人还在研究文件,纽约时报已经发表了希恩的另一篇文章,内容和邮报的一样49.外 白宫 夜- 尼克松打电话,司法部打算起诉纽约时报,尼克松认为纽约时报是敌人50.内 纽约时报编辑部 夜- 格林菲尔德拿到了司法部长的文件51.内 饭店 夜- 格林菲尔德找到艾贝,告诉他司法部长禁止时报发表相关文章,尼克松要告时报,艾贝离开去处理- 凯瑟琳听到了一切,打了一个电话52.内 本的办公室 夜- 巴格迪基安跟本汇报进展,本接到凯瑟琳的电话,两人对话,直接透露:- 纽约时报的禁令- 本认为还有机会- 凯瑟琳反对加入- 本隐瞒拿到文件的消息- 本让巴格迪基安跟进线索53.外 纽约证交所外 日- 凯瑟琳进入纽约证交所54.内 证交所走廊 日- 凯瑟琳穿过一群女秘书,走进会场,里面是一群男人55.内 编辑室 日- 巴格迪基安联系埃尔斯伯格,道路坎坷,最终找到,给埃尔斯伯格留了话56.内 证交所宴会厅 日- 凯瑟琳感谢证交所帮忙上市57.内 证交所大厅 日- 凯瑟琳接受采访,自己买了一股邮报的股票58.内 编辑室 日- 众人庆祝邮报上市- 巴格迪基安接到埃尔斯伯格的留言,要求安全电话- 亚瑟对凯瑟琳不满- 时报在法院失利,众人气馁,亚瑟表示不参与,本却打算当头条新闻- 凯瑟琳很担心59.外 邮报大楼外 日- 巴格迪基安回了电话,对方给了他另一个电话让他打- 巴格迪基安终于和埃尔斯伯格说上话60.外 汽车旅馆 波士顿 夜- 巴格迪基安小心翼翼地穿过停车场,敲开了一扇门,开门的是埃尔斯伯格61.内 汽车旅馆 夜- 巴格迪基安和埃尔斯伯格对话,直接透露:- 五角大楼文件的背景- 尼克松虽然未被直接涉及,但是他怕丢脸- 文件公布会让民众愤怒- 埃尔斯伯格会被发现,需要转移文件- 巴格迪基安表示会公布文件62.内 本的家 夜- 本和托妮对JFK的所作所为难过- 本接到巴格迪基安的电话,得知拿到文件- 本让编辑部的核心力量到家里集合63.内 格拉汉姆府邸 夜- 凯瑟琳在开派对,本冲进来,两人对话,直接透露:- 凯瑟琳得知本得到文件- 凯瑟琳出于上市,不认同本- 本还是认为凯瑟琳在保护朋友- 本回忆JFK遇刺,表示友谊和利益无法兼得,承认自己对JFK手软犯错,表示这次要发挥第四权- 凯瑟琳表示问责没关系,但是会毁了报社- 两人不欢而散- 间接透露:- 本会继续,矛盾搁置- 麦克纳马拉也在凯瑟琳的宴会上64.内 飞机 日- 巴格迪基安带着文件坐上了飞机65.外 本的家外 日- 梅格和比尔从车里出来,进门前管本的女儿玛丽娜买了一杯柠檬水- 巴格迪基安从出租车上下来,让比尔帮他拿东西66.内 客厅 日- 众人打开文件,发现没有页码,只有十个小时,任务艰巨67.内 客厅 日- 众人整理文件- 玛丽娜卖柠檬水68.内 走廊 日- 克拉克上门,发现本在研究文件,打了一个电话69.内 书房 日- 凯瑟琳醒来,看到时报上关于麦克纳马拉的文章,看了一眼自己与麦克纳马拉的合影70.内 走廊 麦克纳马拉府邸 日- 凯瑟琳和麦克纳马拉对话,直接透露:- 凯瑟琳对麦克纳马拉表示不满- 凯瑟琳要刊登文件- 麦克纳马拉认为文件现在不该公布- 凯瑟琳向麦克纳马拉寻求建议- 麦克纳马拉说尼克松不会放过他们,会毁了邮报- 凯瑟琳有点害怕了71.内 客厅 日- 本和律师在争论刊登文章会不会损害美国利益- 本坚持新闻自由- 弗朗茨认为违反禁令会让报社损失巨大- 克拉克建议折中,推迟刊登文章并提前知会司法部72.外 格拉汉姆宅邸 夜- 凯瑟琳正在办派对,一辆车停在门外73.内 厨房 夜- 编辑和律师争论,弗朗茨给凯瑟琳打电话,本也去接电话74.外 庭院 夜- 凯瑟琳正在发言,秘书打断,让她接电话75.内 书房 夜- 亚瑟在接电话,凯瑟琳把他赶到外面去- 几人对话:- 本和编辑部要求发表- 亚瑟坚持不发- 弗朗茨也认为不发- 凯瑟琳同意发表76.内 客厅 夜- 众人完成文章,巴格迪基安护送77.内 编辑室 夜- 巴格迪基安把文章交给校对员- 我们看到邮报头版已经预留出了版面78.内 走廊 格拉汉姆宅邸 夜- 亚瑟还在试图劝服凯瑟琳不要发表,表示投资人会撤资79.内 编辑室 夜- 校对员校对完,送稿子到印刷厂- 克拉克找到巴格迪基安,问线人,巴格迪基安说了,克拉克表示这会让本和凯瑟琳直接违法坐牢80.内 工作室 夜- 本和托妮对话,托妮认为凯瑟琳冒了很大的险 不容易- 本接到电话,知道违法的事81.内 卧室 夜- 凯瑟琳和拉丽对话,让拉丽读了之前写的提纲,并表示自己很害怕和紧张82.内 走廊 夜- 本来见凯瑟琳,坦白可能的风险,两人和解- 凯瑟琳也很紧张83.内 印刷厂 夜- 机器正在连夜排版,工人在问什么时候出最后决定84.外 格拉汉姆宅邸 夜- 克拉克和其他人赶到凯瑟琳家85.内 客厅 夜- 众人试图说服凯瑟琳放弃,凯瑟琳重申报纸的宗旨,凯瑟琳询问本刊登是否会危害士兵,本保证不会- 亚瑟试图打断,凯瑟琳终于反抗,表示自己对报社负责,亚瑟试图拉上弗朗茨,弗朗茨支持凯瑟琳,凯瑟琳坚持发表- 本打电话通知印刷厂86.内 印刷厂 夜- 印刷厂正在印刷87.内 编辑室 夜- 巴格迪基安在印刷厂的震动中打字87.外 邮报大楼外 夜- 报纸被运送上车,车子开走88.外 华盛顿街头 日- 报纸被送到各个地方89.内 编辑室 日- 所有人都在读邮报,本接到助理司法部长电话,要求停止刊载并交回文件,本拒绝- 弗朗茨说他们即将上法庭- 凯瑟琳迷惘地从本的办公室走出来90.内 法庭 日- 司法部与时报和邮报辩论,司法部占上风91.内 凯瑟琳的办公室 日- 弗朗茨安抚投资人,凯瑟琳得知邮报没有被禁92.内 法庭 日- 克拉克回答法官问询93.内 本的办公室 日- 本看到电视新闻报道最高法院即将开听证会- 巴格迪基安拿了一包报纸给本94.内 编辑室 日- 本和巴格迪基安走过,编辑们在看CBS对埃尔斯伯格的采访95.内 凯瑟琳的办公室 日- 凯瑟琳也在看采访- 本走进来,把报纸扔在茶几上,我们可以看到其他报纸也刊登了文件- 华盛顿邮报不再是一家地区小报了- 此时我们才知道,之前巴格迪基安在打字是为了给别的报纸送文件96.外 最高法院 日- 抗议的人群很多97.内 走廊 日- 凯瑟琳在排队,一个司法部的女实习生带着她走快捷通道,告诉她自己的哥哥在越战战场上,感谢她98.内 法庭 日- 女实习生被骂- 凯瑟琳和艾贝·卢臣泰坐在一起- 法庭开庭99.外 最高法院 日- 时报接受媒体采访,邮报无人问津- 凯瑟琳从一群职业女性中走过100.内 编辑室 日- 梅格接到电话,判决结果六比三- 另一个编辑得到电报,时报和邮报赢了,众人庆祝,本跑了出去- 梅格读了布莱克的法庭意见:“媒体服务的对象是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
”(说得好)101.内 印刷厂 日- 凯瑟琳在监督排版,本找到她,两人庆祝102.外 白宫外 夜- 尼克松在打电话,禁止邮报记者进入白宫103.内 水门大厦 夜- 保安发现门有问题,我们发现这是民主党总部104.外 水门大厦 夜- 保安报警,我们可以看到窃贼在装窃听器【完】
任何男女之间的苟且,或是男人利用权力对女性压迫事件中,有一类人接收的怒火可能比当事人还多:那就是知道一切却默不作声甚至默默纵容的女性。
就如同帮西门庆约潘金莲的王婆,李小璐事件中的马苏,以及,Meryl Streep。
尽管梅姨说了八百万遍『韦恩斯坦性骚扰的事情我真不知道』,但依然逃不过自由心证——你们俩认识这么久了,蒙谁呢?
一开始沉默后来加入抗议,这墙头草往哪边倒都讨不了好。
于是四面八方的哼切呸,从twitter到街头海报,都在骂梅姨太虚伪。
然而一码归一码。
即使『She Knows』,这部Meryl Streep和Tom Hanks主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The Post》也绝对不该被错过。
反正我看到最后还是被套路得流下了眼泪……真燃啊。
电影的背景是真实历史事件:某个不怕死的记者从五角大楼偷出了一堆机密文件,显示美国政府早八百年就知道越战是打不赢的。
从父亲和亡夫的手里接过《华盛顿邮报》,却一直没什么话语权的Kay(梅姨演的),以及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的总编Ben(Tom Hanks演的)得到了这些文件,于是就是那个经典问题,to be or not to be,到底要不要发表出来呢?
不过比起面上的剧情,我印象最深倒是一个重复出现的画面:被一群男人团团围住的Kay。
不要误会,这不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这些男人成天缠着Kay不放,其实就是觉得她不配拥有手上的一切。
Kay是她爸爸的女儿,是她丈夫的妻子,也是《华盛顿邮报》的老板。
但如果没有前两个身份,她根本轮不到后一个身份。
这跟现在网上看见哪个女生事业有成,不是猜有个好爹就是猜嫁了个有钱人一样(说嫁还是客气的,还有张嘴就说一定睡了谁的)。
这样的画面一再重复,想忽视都不行。
第一次是Kay去华尔街和投资人开会,整个大会议室就她一个女的,想说话都插不上嘴;第二次是在讨论要不要出版机密文件,几个人把她团团围住,但自己吵自己的,没觉得她该参与进来;第三次是她去法庭,门外的书记员都是女的,而一开门的法官和工作人员全是男的。
最后一次是走出法庭,男人们走大门接受媒体访问,而她却走了侧门,迎接她的都是满目仰慕,被她鼓舞的年轻女孩们。
大家都能理解开学第一天,去新公司报道,或是独自在异国生活的不易。
但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作为在场唯一的女性,那种尴尬和艰难呢。
连Facebook那位大名鼎鼎的女高管Sheryl Sandberg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开会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女厕所,一问才知道因为女的太少,所以干脆砍得只剩一个。
她去上厕所的路上心里很是难受,因为这不是现状而已,更代表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扼杀。
从无到有的抗争,虽然极其困难,但样子总是鼓舞人心的。
女人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总有人觉得『你们不是什么都有了吗还想咋样』。
这导致每一次尝试都容易被漠视。
就像Kay不是不会说话,她在家开派对致辞的时候非常自信得体,没有别的,就是练得多了。
但这么简单的道理,那群男人就是不明白也不打算让她尝试。
电影里的男一号Ben,在和Kay在一起的时候都非常没大没小,时常有种『内行指导外行』的优越感。
还好Ben有个好老婆,一语点醒梦中人。
『她真勇敢』。
这是Ben老婆知道他们决定出版后的评价。
好胜心爆棚的Ben就不乐意了:『难道我不勇敢?
』『你丢了这个工作还能找下一个,但她呢?
一直被人说不行不行,现在又做了这件完全没好处的事情,还可能失去很多……我觉得她很勇敢。
』这个在前半段一直以贤妻良母身份出现,不打扰老公工作,轻手轻脚去数人头给报社同事做三明治的好老婆,在客人们离开后总算放下了女主人的身份,摊开工作台开始做自己的雕塑。
聪明,体贴,有才华,如果愿意仔细观察一下的话,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角色,每一个都是会发光的。
我最喜欢的设定,就是Kay整个的行为轨迹和心路历程,都没有一点金手指的痕迹。
不像国内很多影视剧,女主身边一定要有N个集哆啦A梦和潘驴邓小闲于一身的男人,帮她搞定一切。
这部电影不是《Hidden Figures》(三个黑人女性进入美国NASA航天局的故事),Kay也不是个斗士。
但她有自己的坚持,且决不妥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站出来抗争的,只是当有事发生的时候,不要默不作声,暗暗吃闷亏就好。
从这个角度看,Kay的人设和梅姨还真是有种对比的讽刺啊……更何况有时候要不要站出来,也是个难题。
因为有些就是日常的小事,比起鸡尾酒和葡萄酒,我更喜欢喝啤酒,但每次只要同桌有男的,服务员总是会把啤酒给他们而不是我(Bud Light之前还以这个主题拍过广告);以及之前公司聚在吧台吃饭或是下午茶的时候,一结束男同事就默默飘走了,女同事就很自觉地收拾东西和擦桌子。
就是麻烦在这里。
这样的事情,你要上纲上线,人家觉得你有点毛病。
可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每次都let it go,谁知道最后会走去哪里?
昨天在一个群里看见阿里招人,最后四个大字『只招男生』。
有人接着就问,为什么只招男生啊?
发招聘的人说,不知道啊。
所以这事就这么结了。
在现实中似乎只有闹大和没事两种选择,所有憋屈的中等事件和不太对劲的小事都无路可走,最后只能站在原地。
(本文首发在订阅号Pinkgal上,一个在消费主义和奋斗逼之间的第三种生活方式)
这几天,《澎湃新闻》记者吃人血馒头的行为引发了网友众怒。
1月30日,《澎湃新闻》记者王乐写的一篇名为《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的新闻迅速蹿红网络,阅读量高达几百万。
取这样一个标题,搞得好像罪魁祸首是汤兰兰一样。
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读者:汤兰兰诬陷了全家人。
反观《华盛顿邮报》,我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媒体人!
我们先聊聊电影,再回过头说《澎湃新闻》的事件。
《华盛顿邮报》不久前已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由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由汤姆·汉克斯和“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
其中汤姆·汉克斯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1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电影讲述的是历史真实事件: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战争,美国社会的反越战行动一直在发展壮大,各大城市都爆发了反战游行示威。
1965年,国防部长就知道美国赢不了越南战争,然而,美国总统选择了欺骗国会和百姓。
70%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美国战败的羞耻,他们明知道赢不了,还让士兵去送死。
可问题在于,国会和百姓都被蒙在鼓里。
但是,艾尔斯伯格、《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充满良知的媒体人站了出来。
艾尔斯伯格原本是五角大楼的员工,担任助理国防部长的特别助理。
在一次去越南的实地考察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对战争的一贯看法。
他开始发表反战言论,以及说服国会反战派议员向尼克松政府挑战,以早日结束越战。
但是艾尔斯伯格接连受挫,因为这些议员根本不可能用政治前途作赌注。
艾尔斯伯格尝试过了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让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结果遭遇了失败,因此不得不采取了激进的做法。
于是,他向《纽约时报》泄露了国家机密文件——国防部长的研究报告。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发布了《越南档案:五角大楼的研究追溯,30年来美国如何越陷越深》的新闻。
新闻表示,美国政府在越战初期就采取蒙蔽、欺骗公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以后这些手段更是成了政府的家常便饭。
这篇新闻只是几千页的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完整报告将历数过去30年白宫是如何在越战问题上撒谎的,从杜鲁门(第33任美国总统)到艾森豪威尔(第34任)、肯尼迪(第35任)、约翰逊(第36任)、尼克松(第37任)全都在撒谎,严重误导了国家。
第二天,《纽约时报》进一步曝光了机密文件,导致美国百姓关于反战的游行示威活动爆发并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联邦法官禁止《纽约时报》再发表越战相关的机密文件,这是美国历史上法院首次禁止报纸出版。
《华盛顿邮报》肩负起了这份艰巨的重任,总编辑本·布莱德利(汤姆·汉克斯 饰)派下属本·巴格迪肯找到了艾尔斯伯格,见到了整份文件,并带回了报社。
这份文件有47卷,艾尔斯伯格每次顺一点出来,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把它复印完。
法律顾问表示:发表这份文件是重罪,因为联邦法官认为发表它会毁了美国。
总编辑作出的回应是:不发表它才会毁了美国!
同事也好言相劝:揭露政府多年的秘密,我们会被判刑,《华盛顿邮报》将不复存在。
总编辑说道:“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政府决定我们该发表什么的世界,我们的《华盛顿邮报》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有了这份文件,如果我们不发“大家最终会发现表,看起来像什么?
我们就输了,这个国家就输了,尼克松赢了。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本身!
”
报社老板(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日日夜夜做了强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也做出了决定。
这群充满良知的媒体人,冒着被封杀的风险、报社倒闭的风险、被判刑的风险、甚至失去生命的风险,发表了文件。
之后,最高法院举行了听证会,以裁决发表机密文件的案件。
就在大家都以为会被判刑的时候,他们却以6:3的投票赢得了官司,宣判无罪。
因为法院相信,这群人非但没有叛国,反而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拯救了千万个家庭,拯救了一个国家!
当然,这也要得益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政府、国会、法院相互制衡,法院的判决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事后,法官对《华盛顿邮报》记者说道:开国元勋们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制度,是为了让媒体在我们的民主政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
类似题材的电影还有许多,比如《聚焦》《夜行者》。
《华盛顿邮报》为了良心,不惜赌上一切与国家为敌。
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团队为了良心,历尽千辛万苦来还原一个真相,从而揭露教会性侵儿童的黑幕。
《夜行者》中的记者为了更血腥、更劲爆、更吸引眼球的新闻场面,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澎湃新闻》记者王乐为了博人眼球,将一名少女再次推入黑暗深渊……这一切源于2008年10月3日,年仅14岁的汤兰兰向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龙镇警方写了一封举报信,称其从7岁开始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乡邻等十余人强奸、轮奸,前后已有7年。
当月底,3天内村里16人被抓。
4年后,包括其父母在内的11人获刑,罪涉强奸罪、嫖宿幼女罪,其父母还被判强迫卖淫罪。
司法人员花了4年时间调查取证、抓获嫌犯,整个案件已经盖棺定论,汤兰兰也终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王乐不去采访犯人有没有犯罪,不去调查警方有没有逼供,不去怀疑法院有没有行贿,反而把错误归结给了最不可能的人——受害者。
她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私自给汤兰兰定了罪,给受害者造成了二次伤害。
她在文中写道:14岁那年,正在读初一的汤兰兰(化名)把全家人送进了监狱。
涉案家属们仍在申诉,他们等待着汤兰兰的出现。
而汤玉(汤兰兰)去哪了呢?
短短三句话,就让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在她看来,汤兰兰诬陷了全家人,然后就人间蒸发了。
因此,她呼吁网友“寻找汤兰兰”,甚至在文章最后贴上汤兰兰的户籍信息。
她本就是受害者,想要隐姓埋名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你凭什么呼吁网友去寻找她?
要是记者可以随意曝光受害者的信息,以后还有谁敢说出自己的受害经历?
这个花了10年时间好不容易从地狱边界爬出来、重获新生的女孩,记者几句话的工夫就把她打回原形。
正如网友所说:你考虑过汤兰兰的感受吗?
事实是什么?
事实就是汤兰兰的确是受害者,当年被抓获的人都是罪有应得。
根据五大连池市政委对案情的回应,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信息:1.公安局查清全部违法犯罪事实,将涉案人员全部抓获。
2.二审依法维持原判。
3.汤兰兰的母亲相互串联罪犯,企图翻案。
4.两名罪犯出狱后因嫖娼再次被抓。
5.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混淆视听,不实炒作。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警方、法院4年时间的调查结果,难道还没有你随手写的一篇文章严谨?
你身为一名记者,就因为你觉得“不合情理”,就判定别人被伤害7年的事实是假的?
我们总是在说“不信谣,不传谣”,但普通网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谣言,哪些不是谣言。
真正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的其实并不是大众网民,而是媒体人。
如果他们说假话,谣言就会多一点;如果他们说真话,谣言就会少一点。
这个世界有没有谣言都掌握在媒体人手中。
记者、公众人物说的话,会影响无数人的思想。
美国政府欺骗百姓,结果误导了亿万百姓;《华盛顿邮报》发表机密文件,结果其它报社纷纷紧跟步伐发表了。
《澎湃新闻》一篇小小的文章,结果让一群网友失去判断,因为一篇“并不权威、没有验证真实性”的文章,去怀疑“四年调查、两次审判最终板上钉钉”的案件的真实性,开始寻找疑点。
其实这些哪是疑点,这本来就是记者有一部分写出来了,有些部分故意没写出来。
甚至,还让其它媒体也被真相蒙蔽双眼。
《新京报》起了一个《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的毁三观标题。
不失联难道等罪犯来报复?
《凤凰新闻》更是产生了奇葩逻辑:你都没有精神失常,你好意思说自己被性侵了?
网友的错误言论、媒体的错误报道,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一篇新闻。
那篇新闻就是万恶之源。
尽管五大连池市政法委辟谣,但受害者受到伤害、网友被误导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了。
现在媒体人的从业门槛太低了,你随便编造一篇新闻,他们就可能跟风写一篇类似的。
而且,假新闻一遍遍重复后也会慢慢会被人们当真。
2016年1月4日,多家媒体发布“江西九江发生6.9级地震”的假新闻;3月15日,“北大才女回乡创业,放弃白领选择送快递”的不实消息传遍了全国;10月6日,刷爆微博、朋友圈的“这家公司每天早上女员工排队,老板依次接吻”帖子也被证实并不属实……再小的错误,乘13亿就是大错特错;再小的谎言,乘13亿就是弥天大谎。
司法人员调查取证、抓获嫌犯需要4年,汤兰兰开始新的生活需要10年,而毁掉这一切只需要一瞬间。
《澎湃新闻》记者选择性忽略了如山铁证,而是去钻牛角尖,去凭空臆想那最不可能的一个情况,然后公然发表于网络,从而误导千万网友;《新京报》《凤凰新闻》毫无主见,跟风发表谣言,使得谣言变得更多,导致部分网友看多了就会信以为真。
而《华盛顿邮报》中,艾尔斯伯格的做法,是去越南战场实地考察,并且拿到了国家机密文件,这个时候他才敢去呼吁大家反战。
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相,尤其是媒体人,就需要在发表看法先去寻找证据。
因此,媒体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良知,还需要善良、公正、客观、责任,保证自己发表的新闻真实、可信、中立、全面。
我想起了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对记者的认识,这段话很长,我节取其中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到全文:这是一个卑鄙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制造弥天大谎,欺骗亿万受众。
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针砭时弊、揭露黑暗、鞭挞邪恶、为民请命,担起社会良心的重责。
是卑鄙还是崇高,在于从业者本人的良知、人格和价值取向。
真正的职业记者会选择崇高、神圣、深刻、凶险,鄙视和远离卑鄙、平庸、浅薄、舒适。
迷乱而疯狂的时代希求各方面的变革,而时代中的政治与战争同样吸引着迫切的表达。
当下,电影中的平凡英雄们需要再次被加粗被放大,以最突出的姿态与强权对抗,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英雄塑造也在越发成熟,《华盛顿邮报》(The Post, 2017)中的英雄们足以重燃斗争之火。
斯皮尔伯格作品早期的英雄是在缺乏节制的单一的受难再造中树立的,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中纳粹的暴行展示,还是《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中枪林弹雨的真实可怖,斯皮尔伯格都把这种受难呈现摆在最中心的位置,当然,他的调度能力宣告了胜利,然而他的英雄们却不得不因这种缺乏节制让拯救受困于苦难之海面,而观众也只能跟着漂浮于上。
然而《华盛顿邮报》的开场戏自由地冲破了这一束缚:开场仍然是那个如《拯救大兵瑞恩》般枪林弹雨的噩梦,而我们感受真实与士兵共情只用了三分钟,这是背景交代,也是全片人物挣扎与矛盾的情感出发点,然后故事才真正开始,一个不再是单一地呈现苦难赢得表面共情的故事。
上述斯皮尔伯格早期电影中宏大的叙事感在他近年的创作中慢慢蒸发,他不再在叙事处理上着重突出伟大以及怎样创造时代感,怎样才能让大多数的观众共情(《辛德勒的名单》结尾处处理及台词的煽情),直到《林肯》(Lincoln, 2012),这种用宏大呈现宏大的感觉才彻底消失殆尽。
同样的,《华盛顿邮报》中事件里人物间的周旋以及内心的挣扎过程成为真正的第一主角,将一切无需放大的情节减到最少(如看上去最重要的法庭戏省略不拍,要是以前的他可能就大拍特拍了)。
他对事件多方面的梳理以及对细节的展现牢固地支撑起了他的英雄们,而也正因冷静地关注与理性地聚焦,其电影质感才更贴近于真实,事件与人物背后托出的斗争精神才更显得可信,对女性主义和新闻自由的赞美才能在那些煽情时刻实实在在地让人振奋不已!
电影可以是斗争的武器,但终究也是视听表达,它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决定我们通过导演创作所能触及到的深浅程度。
除了上述提到的视点的拓展与叙事方向的转变,它的优秀还在于它极具人物意识的运镜。
电影的运镜简直像是在和人物同呼吸,时而脆弱时而温和:拍斯特里普床边自白时,推镜缓慢到几乎发现不了,摄影机像在倾听,也像是凯瑟琳内心思绪的缓慢递进。
而绝大部分时间,镜头都在表面看似沉稳实则内里极具胁迫性地聚焦:如镜头时常轻微晃动,一如平静中焦虑的人;再如斯特里普多人电话时镜头俯拍环绕一周,就像电话那头各方言语在空气中飘散包围了她。
它就像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本身一样,满怀专注地穿梭于多个场景和人物内心的双重战场,在本质上,它又如承载着作战精神本身般自由游移于不愿停歇的剧本之间。
“Let’s go. Let’s do it.” 斯皮尔伯格以强大的执行能力与其恰当的呈现形式,透过揭露政治黑暗事件的过程,探讨了政府与媒体间的复杂关系,在对抗之中还原了将自由权利解放于权力的必然,也成功地树立了一位由犹疑到勇敢的女性形象。
是的,在当下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出现就是这么迫切而必要。
(文/奥利)【金草莓评审团评分】(已看成员)奥利★★★★★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嘟嘟熊之父★★★★★Terence_W_Yang★★★★Caligari★★★★杨清宇★★★★字母君★★★★鲛人河★★★(首次发表于金草莓头目Terence的公众号:LifeCinematic)
很少看到这样优秀又畅快淋漓的电影,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新闻媒体,敢于直面真相,揭露真相,真的需要太大的勇气和胆识,我指的是一些敏感性的话题,本片聚焦1971年五角大楼泄密事件。
汤姆·汉克斯扮演《华盛顿邮报》总编辑本·布拉德利,梅姨扮演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格雷厄姆与本·巴格迪坎要赶在《纽约时报》之前揭露一件历经四届美国总统任期、长达三十余年的庞大掩盖事件。
揭露就是新闻的最高境界,给力的一句话,点赞!
原本不太喜欢这样的题材,实在是看在大导演和男女主的份上。
可能是拉低了期望,竟然觉得两小时很快就过了,情节紧凑,表演精彩,弥补了故事的老套。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克松” 媒体和国人在过去都是这么叫他,带有一种褒义的语调。
看完这部片子再加上其他零碎资料发现尼克松在美国人口碑里乏善可陈,当然这么写也不太对,本来在每一个美国人眼里对每一任总统都是可以评头论足一番的,一千个美国人可以有一千种说法,我们看到的全是陈述者的观点,不像中国总有一种叫主流媒体的语调带领着人民群众走向未来。
回到影片中,尼克松作为整个事件的非主导者却被黑了一把,最后的录音也内涵了一把水门事件。
关于美国为何要参与越战,以及越战是如何影响美国的,大概没个几本书是说不完的,很多时候战争是为了利益,但越战所带来的是利益还是损失太难作评价,毕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下一代,余波至今未平。
影片的切入点是越战的研究报告,却写的是新闻自由和女性地位。
想必直冲越战估计也是无从下手吧。
极其典型美国式影片,他要说什么表达什么,非常清楚,也不用你去深思熟虑猜测,核心价值观永远存在,只是还能让我们为其激动,这是导演的功力,也是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所缺乏的。
常开玩笑说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原因大概是这一套他们已经烂熟于心,理所当然。
最后我突然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梅姨是个男人会是怎样?
应该会更出色吧。
有意思的是我最为一个女性都觉得身上有标签,女权主义们还是不要百搭搞这些运动了,方向都是错的。
纽约的业内首映结束后,斯皮尔伯格告诉整场起立致敬的观众,历史总是在惊人地重复着。
这部讲述“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和美国主流新闻界第一位女性出版人的影片,竟无时无刻不让人联想到当下美国政坛的荒谬与女性在职场中的举步维艰。
影片的结尾,电话里气急败坏的尼克松禁止《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再次进入白宫,这不得不让观众回忆起年初特朗普禁止《纽约时报》等媒体的记者参与白宫新闻发布会的场景。
片尾,镜头一转,暗示着水门事件的开启与尼克松政府的倒台。
那么,等待着现任政府的那场新闻自由之战,是否也在悄然进行中呢?
《华盛顿邮报》围绕着凯·格拉汉姆在丈夫去世后接手邮报并欲将其发展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这条线而展开。
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强烈地感受到她在清一色的男性同僚、投资人与董事会间斡旋的艰难。
五角大楼机密文件的泄露,是一次历史机遇,更是对她的挑战。
影片高潮处,Meryl Streep饰演的凯力排众议,对一屋心急如燎的男人说,那就这么决定了,好,现在我要去睡了。
那一刻的影院是全场的欢呼与掌声,可谁又知道真实生活里的她,是否一夜无眠呢?
就像汤姆汉克斯饰演的本·布拉德利在片中的夫人所说,此事成与败,于凯的利害大多了。
只是,多数人还没有或者不愿意去意识到这点。
想必,这位夫人也想自己的丈夫在为个人与国家前程打拼之时,停下来对默默给他的同事做三明治的自己说一声,辛苦了。
电影对于新闻自由以及性别平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更让我感动的还有对传统印刷年代报纸制作细节上的深入展示。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鲍勃·奥登科克饰演的编辑静静地在自己的桌前写作,对自己以及报社的未来惶恐而又一无所知。
就在此刻,凯的一声令下,印刷启动了。
无需台词,震颤的大楼清醒地告诉着他,历史在被改变着。
此外,片中的每个角色,哪怕再小,都有自己闪光的时刻,寥寥数语却勾勒出饱满并令人信服的性格,比如在最高法院,那个迟到了却又偷偷给凯打气的女员工。
最后凯看她的眼神,有些担忧,但又带着沉思与坚定,到底是谁给了谁希望与勇气呢?
讲两个小插曲,邮报在此事件后声名大噪,不就后也搬到了更有格调的办公楼。
制作初期,斯皮尔伯格总觉得环境的氛围和故事的基调不对,这才有人告诉他,这件事发生的那个年代,邮报还在老办公楼运作。
进而通过老照片里的蛛丝马迹,影片里现有的布景才被还原。
第二个小插曲是在放映结束后,当天其实也是Meryl Streep和Tom Hanks两位影星完成拍摄后第一次跟我们观众一起观看整部影片,当被问及二人是如何把握角色时,根据一些采访和传记,Hanks说,应该是本对凯的爱(love)吧,他相信本是爱着凯的。
Meryl听后顿了顿说,其实她觉得更多的是尊重(respect),他们这二人的关系不是建立在其他任何感情基础上的,在工作场合上男性和女性间该如何相处是一个当下十分重要的话题,特别是当女性是上司时。
提到这两点,是希望国内在历史话题影片的制作上,能在初期的研究调查阶段就更下功夫,也想鼓励演员、制作团队、观众多表达自己不同的艺术理解与思考。
我在观影时,有一种感觉自己随时都会热泪盈眶的振奋。
新闻自由,女性的职场与家庭地位,这些话题中国的观众都并不陌生。
美国观众或许会想到特朗普和通俄门,想到哈维温斯坦和性骚扰,而我们想到的,可能是红头文件要求对携程亲子园事件停止继续报道,可能是某教授在社交网络扬言女性不适合科研。
美国正需要《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影片带给政治现实与性别现实的讽刺与反思,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或许更需要。
历史虽在重复,但只愿真相不缺席。
首映访谈(Hanks, Streep, Spielberg)
注:本文首发于OPEN开腔当斯皮尔伯格宣布要与汤姆·汉克斯、梅丽尔·斯特里普一起合作一部有关“五角大楼文件”的电影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们的身上。
没错,作为好莱坞首屈一指的导演,具有“美国良心”的男演员,以及有可能是好莱坞历史上演技最为出色的女演员,这样一部影片从宣布立项开始,便立即成为了理所应当的颁奖季头号种子。
众所周知,“五角大楼文件”的泄密所引发的对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讨论,以及最终的“纽约时报诉合众国案”对于媒体角色的重新定义,更在“假新闻”的指责满天飞、白宫与媒体关系焦灼的当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然而当斯皮尔伯格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这部影片,最终揭开幕布时,我们才发现,这部影片果然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出现在影片中心的并不是在“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纽约时报》,而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华盛顿邮报》。
其后的发展才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部影片要将故事的重点放在这家“跟风而进”的媒体上。
原来在“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同时,《华盛顿邮报》正在准备上市。
于是除了报道这样一个敏感新闻所带来的政治压力之外,《华盛顿邮报》更面临着资本的压力。
这两方面的压力,让《华盛顿邮报》完美的成为了那些陷入困境的媒体的代表,为这样一部显然的“第四权”颂歌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此时《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也正好是一位女性:凯萨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的父亲,著名金融家尤金·迈耶在1933年买下了《华盛顿邮报》,凯瑟琳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则在1946年接管。
然而在1963年菲利普饮弹自尽后,时年46岁的凯瑟琳不得不接下了这个重担,成为了当时仅有的女性发行人。
而在《华盛顿邮报》成功上市后,凯瑟琳则成为了仅有的《财富》500强企业的CEO。
1987年,正是在凯瑟琳对蒋经国的专访中,蒋经国宣布台湾解严。
可以说,凯瑟琳对于《华盛顿邮报》的影响是巨大的。
影片中,凯瑟琳除了面对白宫的政治压力与投资方的资本压力,更要面对来当时社会对女性职人的潜在压力。
因此,无论是当下如火如荼的“#metoo运动”,抑或是在2016年几乎成功打破美国最高政治权力“玻璃天花板”的希拉里·克林顿,将凯瑟琳·格拉厄姆作为影片主角来塑造,无疑是最“适时”的。
正是因为如上的种种原因,哪怕最早挖掘“五角大楼文件”的是《纽约时报》,哪怕《纽约时报》凭借对“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获得了1972年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哪怕最终打到美国最高法院的案件名就叫“纽约时报诉合众国案”(New York Times Co. v. United States),这部影片仍然要以《华盛顿邮报》作为片名,把影片重点放在《华盛顿邮报》对“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上。
这也难怪遭来了《纽约时报》编辑和记者们的不满。
当年参与报道的詹姆斯·格林斯菲尔德(James Greensfield)就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称影片内容“不可思议”,更认为是“偷窃”。
而当时《纽约时报》的法律顾问詹姆斯·古德尔(James Goodale)同样使用了“偷窃”来形容这部影片。
当年《纽约时报》的华盛顿分部的主管马克斯·弗兰克尔(Max Frankel)认为这是一部“愚蠢”的作品[1]。
如果说影片将重点放在了“五角大楼文件”泄密的重点放在了历史上的次要角色,仅仅只是视角的不同,那么影片对于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塑造,则更加值得商榷。
在影片里,尼克松总统扮演的几乎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能更典型的阴谋家的角色。
观众从头到尾都见不到他的正脸,只能远远的从白宫外,透过窗户,看到他背影,并听着他是如何下达指令,对参与报道“五角大楼文件”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进行打压。
如此刻画尼克松总统,几乎无法让任何人对他产生哪怕一丝的同理心。
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尼克松总统,最初对于“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态度,实际上是默许的。
因为“五角大楼文件”中的内容,是对肯尼迪政府以及约翰逊政府在越南战争中的所作所为的调查,涉及时间完全在尼克松上台之前。
这个文件的公布,正好能够展示这两任民主党政府在越战中种种灾难性的错误以及对美国人民撒下的谎言。
对于在竞选期间就承诺结束越战,上任后实施以越南军队代替美国军队的所谓“越南化”政策,并且已经着手开始与北越和谈的尼克松来说,“五角大楼文件”的公布,并不会损害他个人的政治利益。
然而,时任国务卿基辛格却认为,无论“五角大楼文件”内容是关于什么,如此级别的泄密,会严重打击美国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更会让美国的盟友对美国的可靠度降低信心。
最终,基辛格成功说服了尼克松。
于是,才有了影片中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发放的禁令,以及最终的官司。
事实上,停止越战的《巴黎和平协议》正是在尼克松任内的1973年签署。
可以说,是尼克松结束了越战。
除此之外,在影片前半部,汉克斯饰演的《华盛顿邮报》总编本·布拉德利费劲脑汁想找人要一张尼克松女儿的结婚照,因为《华盛顿邮报》没有被允许报道。
这件事纯属虚构。
《华盛顿邮报》也没有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在“五角大楼文件”报道后被拒绝进入白宫进行报道,尽管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后的确有类似的举措。
对于影片的编剧以及斯皮尔伯格来说,将尼克松总统塑造成带有刻板印象的坏蛋,实在是太具诱惑性了。
作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任内辞职的总统,要想去抹黑他实在是太容易了。
任内的“水门事件”几乎摧毁了一代美国人对政府的信任,时至今日,美国的民众依旧不肯轻易信赖政府。
而关于《华盛顿邮报》调查“水门事件”的《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更是成为了描写媒体影片的范例,早先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Spotlight)与这部影片都从中偷师不少。
这部影片甚至像漫威电影宇宙一般,加入“水门事件”的“结尾彩蛋”,仿佛它就是《总统班底》的官方前传。
因此,让尼克松来当这部影片的反派,本就是历史传统。
更加具有诱惑性的,则来自影片背后创作团队的政治用心。
自从唐纳德·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以来,不少人便开始将他与尼克松类比。
尽管两人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内政外交,都大相径庭:尼克松是知名的自然保护运动的支持者,任内通过了一系列的环保规范法令;特朗普则显然对环保没什么兴趣,不仅带领美国退出了旨在遏制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更是在短短一年内就推翻了奥巴马时代的各种环保政策;尼克松任内缓解了与中国、苏联关系,特朗普则在外交上异常强硬。
但对于特朗普的反对者来说,特朗普的“通俄门”指控,无疑与尼克松试图以非法手段为自己赢得1972年总统大选的“水门事件”可以相提并论。
而尼克松遭到国会弹劾,最终不得不辞职的下场,更是特朗普的反对者们所乐见的。
对于本片来说,尼克松对于媒体的打压更是与当下特朗普对主流媒体的敌意相映照。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但是又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当凯瑟琳·格拉厄姆与总编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在决定是否刊发新闻时,两人都意识到了他们在之前肯尼迪与约翰逊时代的失职:当年,他们一直与肯尼迪、约翰逊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时常出入白宫举办的派对,这导致了他们把手握权柄的总统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而非监察对象。
事实上,正是在“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之后,美国媒体才真正与政府形成了某种对立般的关系,媒体作为“第四权”的角色越来越突显。
然而当年他们与肯尼迪、约翰逊那般的“蜜月关系”,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吗?
在当下白宫与主流媒体的尖锐对立下,不少保守派人士也开始指责媒体对于特朗普与奥巴马的区别对待。
《大西洋月刊》早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就以“为什么媒体对待奥巴马如此温和?
”为题[2]。
CNN主播Jack Tapper在接受《滚石》杂志的采访中也承认因为媒体更加支持的态度让奥巴马有时不用为自己说的假话负责[3]。
那么奥巴马政府对记者也是如此的配合吗?
事实上,《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奥巴马的8年任期内,奥巴马政府使用《间谍法》对检举者(whistleblower)的起诉多达9起,比他所有的前任加起来还多;奥巴马政府还动用司法部与FBI对特定记者进行窃听,并使用传票迫使这些记者交代自己的线人信息。
该文引用前《华盛顿邮报》的高级编辑伦纳德·唐尼(Leonard Downie)的话称奥巴马政府对于政府泄密的打击以及对于信息的掌控是“自尼克松政府以来最严厉的”[4]。
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刊发于2016年12月30日,此时的奥巴马即将离任。
无疑,年轻而富有活力,且持有进步主义观点的奥巴马显然更容易获得媒体的喜爱,而与白宫良好的关系更能帮助媒体获得许多甜头。
也许,面对如今“咄咄逼人”的特朗普,媒体们也正如影片中的布拉德利与格拉厄姆一样,意识到了媒体不该与政府做朋友,而应当对政府问责。
综合来看,《华盛顿邮报》这部影片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许正是因为本片对当下政治如此不加掩饰的批评,才让这部云集了斯皮尔伯格、汉克斯、斯特里普,以及一众当下电视剧的熟脸们,外加斯皮尔伯格自带的金牌幕后团队,在刚刚落幕的第90届奥斯卡上遭冷遇,空手而归。
而今年奥斯卡登顶的《水形物语》,虽然讲的也是各种弱势群体团结一心战胜邪恶这样一个显然对当下有所指的故事,但它童话般的浪漫基调,显然比急不可耐的《华盛顿邮报》更加符合好莱坞造梦的本质。
注释:[1]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Hell hath no fury like The New YorkTimes scorned by Hollywood https://www.cjr.org/the_feature/tom-hanks-meryl-streep-new-york-times-washington-post.php[2]The Atlantic: Why Does the Media Go Easy on Barack Obama? https://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13/02/why-does-the-media-go-easy-on-barack-obama/272807/[3]Rolling Stone: The Last Word: Jake Tapper on Trump, 'SNL' and Old-School Rap 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features/cnn-anchor-jake-tapper-trump-snl-old-school-rap-the-last-word-w496978[4]New York Times: If Donald Trump Targets Journalists, Thank Obama https://www.nytimes.com/2016/12/30/opinion/sunday/if-donald-trump-targets-journalists-thank-obama.html
今年奥斯卡好几部电影都有着不同角度的优秀,而有一部电影最为沉稳,却也是唯一让我热泪盈眶的。
稳到什么程度呢?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三人合在一起,8座奥斯卡小金人,43次奥斯卡提名,都沉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了。
哪怕是对电影不怎么熟悉的人,也都耳闻过这几个名字。
为什么热泪盈眶?
这部电影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什么是毫不虚伪的正派。
顾名思义,讲的是华盛顿邮报的故事。
但不是流水账的发家史,而是聚焦于1971年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
对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进行一定了解,会对理解这部电影大有帮助。
1967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电影开头坐在飞机上的那位部长)启动了一个项目,内容是对1945年-1967年美国政府对越南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
整个项目保密进行,甚至没有通知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
4000多页的报告于1969年完成,其中两个副本被送到了美国政府的智库,也就是在很多朋友圈谣言中出现过的兰德公司。
1971年,兰德公司的雇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电影开头在越南战场打字,后来在飞机上和国防部长对话的那位)把这份报告泄露给了纽约时报。
这份报告有什么爆炸性内容呢?
它主要是揭示了20多年来美国历任政府基于一种不理智的担忧(越南导向苏联会导致整个东南亚导向苏联),对越军事行动不断升级,乃至发展到为了掩盖之前的决策错误,系统性地欺瞒公众和国会,明知越战打不赢,却不断让美国军人去送死。
华盛顿邮报当时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地区性家族企业,掌门人是一位女性凯瑟琳·格雷厄姆(梅里尔·斯特里普)。
那是女人只能在茶会里闲聊八卦,男人们谈起政治就要离桌的年代,掌门人的位置原是由她父亲传给女婿的,孰料丈夫竟然自杀,凯瑟琳才挑起了这个大梁。
因为经营状况不佳,华盛顿邮报决定部分上市融资。
在这个关头,竞争对手纽约时报开始刊发爆炸性的内容后,尼克松政府基于国家安全理由通过法庭发出了临时禁止令,纽约时报被暂时禁言。
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为首的记者们,通过一番努力,也从泄密者丹尼尔手上拿到了这份报告。
这时候矛盾和争议就来了。
如果坚持刊发泄密内容,华盛顿邮报定然会吃来自白宫的官司,而官司会让上市在即的邮报吓跑投资者而有破产之虞;而且由于反间谍法,掌门人和主编甚至有进监狱的危险。
邮报的律师们都基于风险坚决反对刊发,而编辑记者们都基于职业良知坚定支持刊发。
夹在中间的,是那位新上任的,却已年届中年的女掌门人凯瑟琳。
冷冰冰的背景终于讲完了,来讲讲热泪盈眶吧。
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虽然复杂,但在影片所聚焦的华盛顿邮报这一头,其实剧情很短也很直接:冒着吃官司、破产、进监狱的风险,发,还是不发?
我们都知道最后他们是发了,我们也都知道在今天的美国,媒体自由已经是一个吵烂了的话题。
但这部电影的沉稳,把现实中的聒噪全然隔离。
没有举着标语面红耳赤的示威,也没有激情燃烧振臂高呼的演讲。
那一通多方电话,分析股价,分析后果,分析法律风险,虽针锋相对,却都坦诚相待。
并没有对纽约时报被禁言而幸灾乐祸,而是把竞争对手和自己视为一体,关乎出版业的生死存亡。
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他们顶着进监狱的风险,并不是要不顾一切一搏成名;他们要坚决刊发,不是为了呼喊政治正确的口号。
这是出于一种绝对的做人的良知。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重心是女性。
女掌门人凯瑟琳,身为富家大小姐,她40多年从没工作过,遑论担负起什么重大的责任。
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她虽然身居高位,但周围的男人其实并没有太把她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她也没有这个自信。
比如在关于上市的投行会议上,她事先准备了许久的说辞,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主编作为下属多次不期而访,交谈间多有内行人的自得与傲慢。
梅丽尔·斯特里普常演一些霸气坚强的角色,比如《穿普拉达的恶魔》里的时尚女魔头。
在《华盛顿邮报》里,我们恰能看到许多时尚女魔头脆弱时的样子。
她秉性温和,她犹豫不决,但她下定决心之后,不用大声喊叫就证明了,她是整部电影里最坚强的人。
在胜利之后,从最高法院出来,纽约时报的男人们得到了所有聚光灯,而凯瑟琳则默默地从侧门而出,迎接她的是一群被激励的女性崇敬的目光。
有一个近乎隐形的角色,那就是主编的妻子,一个温文贤惠的主妇,在男人们整理资料赶稿热火朝天时,她默默地端着一盘三明治服侍其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然而在私下和丈夫的谈话里,却道出了机敏的主编丈夫都忽略的事实:她(凯瑟琳)真勇敢。
主编丈夫不服气说难道我不勇敢?
妻子一语中的“你丢了这工作再找一个便是,她一直被人质疑不够出色而视为空气,而这次做出这个可能让她失去一生的财产信誉的决定,那才是真的勇敢。
”当排版的铅字一个个尘埃落定,印刷的报纸鱼贯而出,当一家家报纸都受其感召,竞相报道反抗政府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没有硝烟,却仿佛是全人类的胜利。
作为中国人,我们心里更是一番别样滋味,怎能不热泪盈眶?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新闻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统治者”
这句台词是《华盛顿邮报》影片结尾最高法院对《华盛顿邮报》取得胜诉的陈述。
有担当的报刊人应该要有什么作为,《华盛顿邮报》给出了很公平正义,同时也很美国左派的诠释。
(为何这么说,大聪后面会有剖析)要把《华盛顿邮报》看得入木三分,不得不深挖别的号还没写过的一些干货,接下来大聪来给大家梳理一遍。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重新组团对抗,全球形成“冷战”模式。
从建柏林墙的东德西德开始,苏美对抗渐渐转向亚洲,也就是朝鲜战争,从而有了今天的朝鲜和韩国
这种“新常态”的分割,同样也印证在了越南上。
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准备用“和平”方式先暂时分成北越南越。
但其实双方知道《日内瓦协定》是一张废纸。
1955年,越南战争打响,到了1961年肯尼迪执政时期开始深入。
就如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说道:“美国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
于是,这标志着美国自己把自己,带入了越战的泥潭。
越南战争打到第十个年头,也就是1966年,美国官方自己出了一份越战分析报告,报告大概意思是:美军在越南的十年间,越来越陷入胶着的状态,赢不了,但也不会输,最重要的是,这场战役一开始,可能毫无意义。
这就是美国著名的“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泄露案”的导火索,同时也是电影《华盛顿邮报》的开篇。
《华盛顿邮报》中的分析员丹,是分析越南战事专员之一,他知道越南战争背后始末,也看到美国政府不愿意承认这一既定事实。
换句话说,美国不愿意做输家,于是用更大的谎言,来圆一开始就错误的越战之谎。
于是丹反水,把这份报告拷贝出去,让报刊媒体公布与众。
影片中并没有过多诠释丹反水的原因,只是交代了在丹下飞机时,看到国防部长谎话连篇的记者招待会,从而下决心去揭穿美国政府的嘴脸。
但在现实中,丹在访谈中说到,在他童年时期,父亲在开车途中,瞌睡从而导致了车祸,母亲在其车祸中丧生,这让丹明白,即使当时父亲没有任何企图和故意,但最终还是酿成了惨剧,这正是一时疏忽和糊涂所致。
*现实中的丹丹的人生观也在那时发生了巨大改变,丹用他的遭遇,比喻了美国政府对越南战争的状态:因为缺乏监督和约束,美国政府如同他疲劳驾驶的父亲,这样下去,美国会陷入更大悲剧中,于是他挺身而出,决定泄密。
接下来的故事如同《华盛顿邮报》里描述的,最先发稿的是《纽约时报》,但很快被压制住,并禁止继续发稿。
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拿到了这份报告,“自由与公正,真实和透明”这些头衔,都在报刊主编本,还有老板凯.格雷厄姆头上盘旋。
到底要不要发表这份报告,成为影片讲述的刺激点。
《华盛顿邮报》可以说被斯皮尔伯格拍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这也是斯皮尔伯格很擅长的美国精神“主旋律”电影。
不难看出,斯皮尔伯格在《华盛顿邮报》中的运镜,气氛的渲染,情绪的调动,都十分老练。
但也十分熟悉,熟悉到很多画面和色调,都是这么似曾相识。
比如2015年的《间谍之桥》,比如2012年的《林肯》,比如2011年的《战马》等等。
可以说,斯皮尔伯格这样国宝级别的导演,已经不需要人们去为他证明什么,反而是人们需要他,让他隔几年拍部电影,为美国证明一些什么。
所以呀,今年奥斯卡的提名非常有意思,最佳导演提名没有斯皮尔伯格,但是最佳影片入围有《华盛顿邮报》。
这一方面证明了之前说的,在导演风格上,斯皮尔伯格的“old school”(老学院派)曾经已被奥斯卡认可过了,所以这一次入围就承让承让了。
毕竟一位斯皮尔伯格,已经够撑起好莱坞半边天了,你还别不信,从历届奥斯卡颁奖明星致辞上,感谢人数最多的,就是斯皮尔伯格。
另一方面,《华盛顿邮报》阐述的精神和理念,还是要放入奥斯卡作为一种象征。
奥斯卡要让世人看到,这一年的《华盛顿邮报》,是和曾经的《总统班底》,《欲盖弥彰》,《晚安,好运》,《聚焦》等电影是一脉相承的。
很多人看懂了《华盛顿邮报》第一阶梯阐述的道理,那就是美国报刊人的精神。
但影片厉害之处还在于,电影剧情的第二阶梯,展现了女性追求平权和解放的层面。
这就不得不提到扮演《华盛顿邮报》老板娘的梅姨,她凭借这部电影已经第21次入围奥斯卡。
在人们眼中,她同样是无冕之王,她和斯皮尔伯格一样,她的存在,就是最高段位的证明。
梅姨一直是美国民主党的中流砥柱支持者,而且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倾向。
她甚至在2017年金球奖上,发表了非常政治的感言,公开指责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尼克松同是共和党)。
而且她同样也是女权主义的捍卫者,梅姨饰演这位老板娘,还真是本色出演了。
现实中这位女老板凯.格雷厄姆,父亲尤金在1933年买下《华盛顿邮报》,之后主要是她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扩大了报业的发展,让《华盛顿邮报》走到比较主流和盈利的模式。
但由于他们夫妻之间有了外遇和婚姻危机,患有躁郁症的菲利普举枪自尽,留下了一个大报刊集团,给到每天只和政商权贵开派对的凯.格雷厄姆负责。
所以影片在一开始,凯.格雷厄姆一直都不在一个老板的状态,连开会都要事先背好台词。
而在1970年代,当时也是男权社会集中的时候,女性在商界可以说根本没有地位。
影片中有一段就说明了当时的男女社会地位。
当凯.格雷厄姆到政商友人家晚餐之时,男人聊到政治的时候,女人仿佛接到信号一般,纷纷离席,到另一个房间家长里短,让男人继续在饭桌前“商政议政”。
而作为凯她是华盛顿邮报的女老板,本应该留在饭桌上和一群男人高谈阔论,但当时的社会氛围没办法让她从容的留下,她也识相的和太太们到另一个房间。
导演用这样一个小环节,就说明了凯的处境。
凯在那样一个男人围绕的商界顶端,可畏是举步维艰,每一步都有可能被资本和男权的介入失去主动权。
也就在“五角大楼泄密事件”那段时期,《华盛顿邮报》正在筹划上市。
作为老板的她,首要的初衷,是保持《华盛顿邮报》上市的顺利进行,让家族产业继续兴旺发达;其次又要保有她交际圈的人脉友谊关系。
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苏菲的抉择”又一次落到了凯的身上(为什么加又,请去了解梅姨的电影《苏菲的抉择》)。
凯.格雷厄姆到底是全身而退保全报刊,还是致死捍卫报刊人公正的精神?
她在万般的艰难面前,选择了后者。
但这还没完,在凯.格雷厄姆下决定出版的时候,法律顾问再一次评估,这一次出版不仅可能导致《华盛顿邮报》万劫不复,或许还会触犯法律,让凯进监狱。
而她依然坚持出版,这一次的决定,才真正升华了凯.格雷厄姆作为女性的伟大。
虽然说主编本在整个事件中也很勇敢,也值得大家敬重,但更多时候,主编本只是在做他作为报刊人应该做的事。
而凯.格雷厄姆,则做出了她在那个时代,杂糅了家族事业,人际关系,女性地位,个人家庭安危等综合压力下作出的决定。
因此她更是导演想要彰显女性平权的地方。
最后,我们来聊聊《华盛顿邮报》的美国左派诠释。
所谓美国左派,就是自由平等,“战争不是答案”,所有文化都平等,追求社会公正。
嬉皮士的“反抗习俗,反对战争,热爱自由与和平”,正是左派突出的代表。
而美国右派被俗称“保守派”,大家不要以为保守派一无是处。
保守派看重家庭,有信仰,看重国家地位,对于战争的态度是:面对邪恶,战争是唯一的答案。
人人都知道的电影《阿甘正传》,正是保守派的代表作。
大家仔细回想一下,《阿甘正传》里面的代表嬉皮士的珍妮下场,嗑药过重,染上一种病(嗯,都知道啥病),最后患得患失过了一生。
甚至影片让约翰列侬在访谈中,用阴阳怪气的语调,说出他自己唱的《Imagine》歌词:“ no possessions,no religion too (没有财产,也没有宗教信仰)。
”这是电影保守派讽刺左派最显著的地方了。
大聪说这些,当然没有指《阿甘正传》不好的意思。
只是想分享给大家,在电影中,想要做到没有政治倾向是很难的。
即使是艺术片,也没办法脱离政治意识形态去表现故事和人物,更别说《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电影了。
左右派在电影中没有好坏,只存在于你是否接受的程度。
《华盛顿邮报》里,没有给到尼克松一个正脸,他一直背对着观众,也意味着影片想把尼克松,描绘成一副老谋深算要毁掉美国的形象。
所以影片不会告诉你,尼克松是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成为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这个成就举世瞩目。
影片也不会告诉你,尼克松在职期间,签订了教育法案,为女性打开参与大学体育的大门。
尼克松还监督南方州各学校和平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行动等等。
影片更不会去思考,美国报刊媒体经过这么多年的迭代,渐渐演变成今天美国媒体自己也反省,为什么报道的民调新闻,和真实的民众所想,差距越拉越大。
最明显的就是2016年底的美国竞选, 当时报刊媒体的采访所谓“真实民调”,都指向竞选当晚就要睡在白宫的希拉里,但最后竞选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是谁了。
这成为美国报刊媒体和民众思想最撕裂的一次。
在今天,美国报刊媒体的报道,远远比不上一直在逃亡的维基解密了。
所以其实,《华盛顿邮报》是一部缅怀之作,怀缅曾经美国报刊人的精神,因为在今天,这种精神已经被稀释了。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已经功成名就的斯皮尔伯格,到底还是从一代弄潮儿,变成超级保守派;要么好好娱乐,要么革新语言,借古讽今真的不新鲜
观片前有过高的期待就会换来多大的失望。整个片子的前奏铺垫过长,剧情散乱。冲突矛盾进入后,剧情节奏有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快。【新闻自由】在我朝属于一个梦。
标签咋没斯皮尔伯格呢,他拍的所有东西咋那么难看呢昏昏欲睡,装逼典范,汉克斯演装逼是最牛的了。牛逼之处就在于。怎么装逼也不遭人膈应。这个导演总是刷新我的下限。他最擅长的就是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去拍一堆大便。
7分。作为一个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的关注,会觉得前半部太专注讲述事实,也显得后半段的转变与成长有点强煽强拔高的感觉。梅姨和汉克斯也没带来太多惊喜。整体感觉还是处于比较四平八稳的工整范畴。几个人找文件以及后面的电话戏节奏与调度的把控很显功力,那份媒体人的执着很动人。
纸媒最辉煌的年代,面对重大新闻事件同仇敌忾的默契的确振奋人心,群像展开的叙事、年代质感都非常接近《聚焦》,场景调度堪称教科书级别,即使无缘最佳影片,也无可否认地优秀。
68/100 真是你想象中它会拍成什么样子,它最后就被拍成了什么样子,为了主打梅姨的格雷厄姆,我感觉整个故事的重心发生了偏移,毕竟时代精神女权和新闻自由搅到一起并不够自然。2017年的历史题材的电影都是成对儿出现的,看完至暗时刻可以马上看敦刻尔克,看完华盛顿邮报后请欣赏“扳倒白宫的男人”
头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的打电话戏,运镜、调度都堪称大师....#但作为媒体人,后40分钟让人热血沸腾的同时,也越看越绝望!#
太没劲了
在全球报纸衰落的背景下,看到铅字时代的报纸印刷和充满理想主义的报人,对比今天的维基解秘,权力转移,报纸的时代结束后对黄金时代的怀旧
我们不是在讨论一部纪录片,而是在讨论一部剧情片。因此,我们不要再争论史实或者真相,而是要从电影本身的角度出发。从「电影」的调度、节奏、表演、剪辑等等环节来说,5星当之无愧。
从《总统班底》到《惊爆内幕》,从《聚焦》到《华盛顿邮报》...这种片总是不乏看点,不过一切都太过熟悉。想当年,正值壮年的斯皮还能一甩袖,点出黑白上的一抹红这种神来之笔,近年拍的作品却越来越老气和工整。唯一让人记住的或许只有帝后间的某些飚戏时刻,三斯组合的首次联手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最早始于纽约时报,继承于华盛顿邮报,各大报纸联合出版反对政府权力对新闻媒体的制约和控制。The Post 取名为The Paper的话,立意就直接提升了,虽然主角视角站在华盛顿邮报这方面。
太散乱了,越是复杂大背景越是需要一个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线。
非常工整、好看、有料的一部电影,对于某些缺乏新闻自由的国家更具现实意义。只是,两年前写给《间谍之桥》的短评继续有效:“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都已经到了不能再给我们提供惊喜的年纪。”【太古康怡】
某天晚上深夜在床上一邊磕瓜子一邊看的,在家裏看果然沒有甚麼氣氛,即使戴了耳機,配樂也還是沒有甚麼感染力,演員們倒是很到位的,劇本算是標準製作,可總也觸動不到我呢(此類還是要艾倫索金來編寫才能把握好節奏、抓緊人心吧(接下來要看Molly's Game 對比一下
a spielberg movie alright... not great... not the best newspaper movie... but solid... and everything is quite efficient... unrecognizable john williams score though...
C / 不如《聚焦》,果真还是不能对斯皮尔伯格有太多期待,梅姨的表演在本年度恐怕也不值得奥提吧……
本以为会是聚焦一样的剧情结构,这样四平八稳的叙事,最难的就是 清晰又不过分的表达主旨和情感,斯皮尔伯格不愧姜是老的辣,汉克斯领队一路带球,梅姨接球射门,相比聚焦,老斯是很清楚这样的历史故事该怎么讲!太棒了!
镜头轨迹有时看得快晕车。《李》的编剧,怎么有资格合作三巨头,《李》是坨💩,这部更甚,好久没看Spielberg,竟然挑了这部。好多镜头异常做作油腻。nixon一直在昏暗的白宫里幽幽得打着电话,典型的大坏蛋。Letts终于演演好人,Coon和Stuhl没什么场景发挥,最过瘾的就是Plemon了,法庭特写给足面子。前1h像是一个编剧操刀,负责铺线、铺人物,剪辑差得像反面教材,竟是一堆与事件关联不大的小事,谁在乎女主和Macna的那点事,nytime先落水也没结合好主题,立住上市这层个人利益纠葛,这就是前半段了,zero witty banter,烂台词反面教材;后1h马上手起刀落好莱坞标准模板,12h不可能任务、居中理性派各种劝醒、人性占上风,印刷机特写、岁月静好、或许(下部)
教科书级别的史匹堡演员调度课,看得太爽了。几次运镜,几场室内戏,那个多人电话戏... 简直了。不过还是有些踩错点或用力过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对手女助理的戏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过一群嬉皮女性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