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恐惧,星际移民,太空救援,人工智能,末日病毒,冷冻舱,复制人……拼盘了众多经典到有点烂俗的科幻素材,最终还能组合出颇有欧洲文艺范的独特创意。
几乎是一个人一个场景就完成了整部电影,观众不瞌睡无尿点已算相当成功,居然还能被悲壮结局震撼一把:在女主仅仅100多分钟的生命(等于电影时长)的尾声,她才意识到自己是伟大的地球使者也是卑微的生物工具,而她这“一生”深深挂念追忆的竟是别人已经消逝的爱情……
终于有空能看部电影了,感谢大家不弃之恩。
下面就来说说这部《氧气危机》。
这部电影怎么说呢?
给小编的感受就是那种“弃之无味食之可惜”的感觉。
你要说不好看吧,也不是,说它好看吧,又差点意思,就很尴尬。
No.1 “活埋”危机
低温舱里意外醒来的女主,失去记忆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同时系统MILO提示氧气余量不多。
狭小的空间里,只能绝望的自救。
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着急、焦虑、哭泣可以表现的,而演员将这一出独角戏演得很完美。
从起初惊慌、强制冷静、思考出路、小崩溃、尝试自救等,一系列操作很符合“普通人”的反应,切合现实,这一点要给个赞。
No.2 故事体验感强
全片将近90%都是女主的画面,中间穿插着她所闪现的零星记忆,我们和她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只能靠着那一闪而过的画面去猜测。
小女孩是她的女儿?
或者小女孩就是她自己?
男人是她的丈夫?
……比起多角色的电影,这种“独角戏”更有代入感,像是单机游戏剧情,第一视角那种。
相应的,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很正常,有得必有失嘛,看自己喜好来喽。
No.3 AI不行啊
低温舱的AI怎么说呢?
明明智能化十足,人类技术都已经发展到低温复活技术这种程度,AI也很智能,但就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
让打电话打不了,但偏偏不重要的电话就能打出去,还能接听(看完你会觉得更扯了,这里不剧透哈);各种偏路子让AI查跟自己相关的资料,就是查不出来,还得女主自己想出个法子,才知道自己叫伊丽莎白,是个生物学家。
就这,不叫AI好嘛?
No.4 科幻还是可以的,就是太后面了
这部电影主基调是科幻,可能看前面你不太感觉得到,但后面就有了,就是有点太后面了。
具体哪些科幻元素,只能透露有记忆置换、低温复活、太空这种,关键的不说,不过大家应该猜得出来。
No.5 总
看小编这次写得这么少,就知道确实亮点不多,并且难得的亮点有又不能剧透,只能干巴巴的凑一凑。
这部电影倒是可以看看,虽然科幻确实很后面,但可能是为了产生更强的冲击感,故事也偏向于平和风,至于之后会不会来一出星球大战的续集,就仁者见仁了。
女科学家Elizabeth Hansen(简称Liz)在休眠舱中醒来,发现氧气已经不足,于是尝试依靠逐步恢复的记忆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帮助来脱离困境。
在与外界取得联系的过程当中,Liz发现其实自己并非女科学家本人,而是被植入了记忆的克隆体。
在地球上人类因为无法克服的病毒而陷入灭绝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和科学家们实施了一项克隆人类的星际移民计划,要把一万个克隆体发送到距离地球14光年的一颗宜居星球上,女主也就是Liz的克隆体Omicron267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遭遇了小行星的意外撞击,少量休眠舱和克隆体损坏,也造成了女主267休眠舱的失氧。
在搞明白情况后,267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重新获得氧气并进入休眠,最终成功抵达目标星球。
好莱坞式的封闭空旷太空舱也更容易营造一些未知生物或精神恐惧的氛围。
还是觉得流浪地球才算得上大片 这种片子太无聊了 完全就是小成本小制作 没有科技感而言 靠想象么
3星,未来太空高科技版的活埋,跟活埋比起来,这个版本同样是全程躺着就演完了。
但棺材换成了医疗舱,背景也是外太空,一下子就洋气了不少,整体故事非常高大上,有悬疑,有科学,有环保,有爱情,有人生,有人性,有自救,有反思人类在未来社会里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窘迫生存问题。
虽说是小成本电影,但深刻体会到了幽闭空间的感受。
奈飞出品的法国惊悚片《氧气危机》看过的人说是太空科幻版活埋?!
好吧,等你看完之后就会觉得,有点像,却又不大一样!
前半部分节奏有点慢,一个密闭的空间(其实就是太空休眠仓)女主慢慢醒来,开始还真有点活埋的意思!
慢慢的谜团一点一点解开,太空科幻的题材充斥着后半段的剧情!
氧气一点点的耗尽,女主也一点点了解了整个事情的情况…最后女主也算是拨开云雾,最后获得了自救吧!
说白了,这又是个人类即将灭绝,移民新居所的太空惊悚电影!
只不过因为一些事故,我们的女主提前醒来,这才有了点活埋密闭惊悚的意味…总体还行吧!
还是可以一看的,女主表现的不错,因为此片几乎就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嘛!
(你要是真比《活埋》那还真的差的有点远,不过,当女主得知自己是克隆人却又身在太空,画面拉远,巨大的太空飞船在浩瀚的太空飞行,还是很震撼的哦!
)个人评分6分(此影评仅代表个人主观看法)
法国导演亚历山大·阿嘉以大尺度血腥暴力题材奠定其江湖地位,看过《高压电》《隔山有眼》的影迷会有同感。
之后他获得机会进军好莱坞拍片,继续发挥他的“嗜血”本色,上一部《巨鳄风暴》也令大陆观众有幸目睹了他的看家本领。
没想到他在好莱坞溜了一圈后回归拍摄法语片,更没想到的是这次放弃高成本大制作,竟然是一部密室惊悚类型,令人大呼意外。
故事讲述一名年轻女子在低温舱中醒来,她不记得自己是谁,为何身在此处。
由于氧气即将耗尽,她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的帮助恢复自己的记忆,以逃离这噩梦般的场景。
场景和人物具有极简的意味:从头到尾就是女主角一个人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没有太多花哨的大场面,这种实验性的剧本关键在于悬疑感。
前半段的悬念营造得相当漂亮,情节一直错误引导主人公和观众朝着复仇类型的方向去猜测。
在她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对话里,她急躁不安的心态与后者冷淡刻板的回答,两者形成一种不断升级的紧张气氛,直至真相渐渐露出水面。
后半段揭秘情节之后的绷紧感立刻泄去不少,克隆人和太空殖民的构想跟好莱坞科幻大片相差无几,创意度有所打折。
不过,仅仅将影片看作是太空版《活埋》的论断则有点过于粗暴,这更像是混合了《2001太空漫游》和《地心引力》表现元素的实验作品。
由梅拉尼·罗兰一人独撑全场的表演相当有看头,这位曾出演过昆汀《无耻混蛋》而为影迷所熟悉的女演员在片中的表演令人难忘:仅依靠声音和脸部表情,准确演绎出困惑、紧张、愤怒、欣喜、恐惧、绝望等跨度极大而感染力强的角色。
意外地,故事情节像是疫情时代的投射,女主角回忆里闪过全身穿著隔离服的医护人员画面增强了这种联想:隔离的孤独感、生命垂危的绝望,以及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这种气氛令人陷入窒息的境地。
如果记忆闪回的情节再节制一点,影片的节奏和质量会更令人满意。
Oxygene,网飞自制法语原声电影刚巧看到朋友圈有人推荐,吃饭的时候点进Netflix主页第一个就看到它了刚开始女主撕缠裹在身上的布那里有一丢丢恶心[捂脸]但是后续真的是看下去发现很不错的一部低成本高质量片子了整个故事其实场景始终围绕着女主被困的冷冻仓在叙述,论成本的话是真的挺省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过像这种也真的对演员要求很高啦从头到尾对故事情节的把控,演员情绪的变化,节奏的轻重缓急,都需要演员有很强的功底才能把看官的情绪带动起来故事本身嘛,也还不错,一个人类新型?
科技技术的脑洞还涉及到一点关于人生如果只剩最后三分钟你会给谁打电话这个问题的延伸女主后期得知真相哭着在空间站撕心裂肺的喊,我就是个太空垃圾的时候,真的有点让人挺难受的哦😯毕竟,人类造自己克隆人的时候,其实从来都不会考虑一个长成的有情感和思考的克隆人她们的感受呀总体来说暂时没发现什么特别大的技术性bug😂是部还不错可以看看的片子啦也不知道国内啥时候也能拍出来这样的低成本好片子,感觉国内演员的话这方面真的是个难题哦,能从头到尾两个多小时全程情绪把控到位一个人演独角戏不让观众出戏的演员,有点难哦😂
一个人,一个场景,一点都没感觉无聊,可见编导的高明之处。
首先是对人物的挖掘,她是谁?
她为什么被安放在这么一个密闭的空间里?
大家都非常想知道。
女主也是一筹莫展,没有任何记忆,对这个密闭的空间一无所知,只是本能地做出各种逃生的尝试,包括与可以对话的控制系统进行对话,通过对话找到自己是谁,为什么在这里的原因。
还有就是通过电话求救的方式,一开始的向警察求助,警察却一直在缓兵之计,一直在拖延,后来她才发现警察根本帮不了她,只是拖着她,不让她进一步实施破坏。
男主的头脑里又出现了很多与人相处的镜头,她仿佛深爱着一个男人,于是她通过一些关于她的信息查到了那个男人的联系方式,但是拨通后,一个女子告诉她这个男人早就死去了。
也是通过这个女子,她知道了人类就要灭绝了,她们是被派往很远星球生活大地球希望,通过逼问密码,她几乎打开了密闭舱,并发现自己的确在太空。
又通过了解发现,原来她自己是个克隆人,自己的原型是个很年老,就快离世的女老科学家,她的研究就是冷冻技术和记忆转移技术,原来女科学家通过记忆转移,将她对丈夫的爱转移到了女克隆人身上,这样女克隆人就深深挂念上了这个男人。
其实最后蛮感伤的,虽然是别人的记忆,自己也就才存活100多分钟,她却愿意用这短暂的生命去爱她,就是远远地看着他都觉得很幸福,这样的爱是多么的纯粹和无私,爱亦如此,夫复何求,我想一切都已经足够……最后的结局女主以为自己没有办法醒来了,就录制了一些想和男友说的话,但是最后她又突然想到可以从其他密闭舱获取氧气的方式,救助自己,真心希望她可以与“丈夫”在去往的那个星球相遇,那时多么美好的景象,让人相信“真爱真的可以战胜一切!
”女主演技了得,从一开始窒息挣脱到后面一步步解开谜题,想尽办法求救无果,愤懑狂躁,困兽犹斗,再到最后的坦然接受一切,让人感同身受。
老鼠的恐怖效果也很突出,真是感觉全身难受……密闭舱让人感到幽闭恐惧症要发了,真的很真实……太空舱也蛮震撼的……很多人病了的状态是不是暗指“新冠”,真是应景……很棒的创意,很好的演绎,把控的节奏都很好,一点点揭秘,一点点反转,真的很好,让人不禁想起《127小时》,真是神作,一个人,一个场景,通过对过往的回忆以及产生的幻觉竟然构筑成了一部电影,异曲同工。
这部电影的开头,立刻让我想到了之前非常经典的悬疑惊悚电影《活埋》,而开头的感觉几乎一模一样——封闭的空间,迷茫的主角,以及即将耗尽的氧气(或者说极限的生存条件)。
活埋 (2010)7.92010 / 西班牙 英国 美国 法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罗德里戈·科尔特斯 / 瑞安·雷诺兹 何塞·路易斯·加西亚·佩雷斯男神出品,必属佳作电影开始之初,紧张的氛围就营造的特别好,一间无法开启的低温舱,一个做事死板的人工智能。
从女主失忆的设定开始,身为观众的我就开始猜测,她是究竟是谁?
肩负什么任务?
她最后还能活下来吗?
起初我以为,女主因为伤重,被强行关入低温舱,等待未来技术成熟后,再对她进行治疗。
可电影开始后没有,女主便通过程序自查,发现自己并没有任何疾病。
那她为何被关进了低温舱?
带着这些疑问,我逐渐与女主一起寻找逃离的方法,而接通的电话,和身份的确定,都让我开始看到了希望。
然而如果剧情就这样发展就显得庸俗了,于是在我的惊讶中,迷雾中的真相逐渐被女主抽丝剥茧般地组合起来。
通过DNA检索,女主很快找到了自己,以及那个在她脑海中不断闪现的男人。
低温舱的研发者,记忆转移技术的开创者,这些title让女主意识到,这一切她其实都参与其中,但她却不知道为何自己要做这些研发。
直到她拨通了丈夫的电话,听到了一个老妇人的声音后,她才逐渐靠近了真相。
全程关注女主自救的过程,所以当恢弘的特效展现出来时,我受到的震撼反而更加强烈,可能这也是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通过层层铺垫,最终扔出炸响的惊雷。
难能可贵的是,电影过程虽然紧张,女主的自救也险些失败,但最后的结果和寓意却是好的,这样的设定让人还是蛮受安慰的。
法国其实不经常有好的悬疑电影出产,所以这部片子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女科学家Elizabeth Hansen(简称Liz)在休眠舱中醒来,发现氧气已经不足,于是尝试依靠逐步恢复的记忆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帮助来脱离困境。
在与外界取得联系的过程当中,Liz发现其实自己并非女科学家本人,而是被植入了记忆的克隆体。
在地球上人类因为无法克服的病毒而陷入灭绝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和科学家们实施了一项克隆人类的星际移民计划,要把一万个克隆体发送到距离地球14光年的一颗宜居星球上,女主也就是Liz的克隆体Omicron267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遭遇了小行星的意外撞击,少量休眠舱和克隆体损坏,也造成了女主267休眠舱的失氧。
在搞明白情况后,267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重新获得氧气并进入休眠,最终成功抵达目标星球。
典型的欧式科幻风格。
场景简单,占用绝大部分时间的场景就是休眠舱内部,穿插少量的记忆闪回,影片最后才出现飞船和太空的整体形象,目的星球更是只有一个简单的海边场景。
人物角色简单,只有女主露脸和有台词,女主记忆中的老公只露脸没有台词,电话通话的政府部门和Liz本体,只有声音而不见人。
节奏不太快,如果是习惯了美式科幻惊悚片,很难忍受影片中段的慢剧情,而且女主人设里阶段性的癫狂状态也让人有点昏昏欲睡,甚至到后半段与Liz本体通话过程中那个墨迹劲更让观众有点无语。
整体表现一般般,中规中矩,女主的演技不错,但是影片的科技硬核逻辑有点落后于时代了。
整个星际飞船几乎就是个休眠舱大挂件,出了休眠舱几乎就是直面外太空了,这种设计理念看似整个飞船比那种全封闭型的低碳环保一些,似乎在经受局部撞击损坏时候降低了整体的影响。
对但增加了每个休眠舱的设计防护要求,对于细小太空物质撞击的耐受度,对于太空中低温和进入大气层高温的温差耐受度,对于太空射线的防护程度,等等。
维持休眠舱内生命体的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设计也符合当下欧洲环保大逻辑,把环保减排的关注点更多放在个体上,而不太注重整体科技的创新。
而好莱坞的星际长途旅行中,更倾向于采用整体封闭的船舱,于相对简单的休眠舱组合的方式。
在运输途中,遇到一些小意外的化,不至于一出休眠舱就马上被太空中的超低温冻成冰棍。
当然,好莱坞式的封闭空旷太空舱也更容易营造一些未知生物或精神恐惧的氛围。
除了典型的新旧《异形》系列,还有《深空失忆》《黑洞表面》等让人印象深刻。
更有经典游戏《死亡空间》系列,把那种大型飞船里的空旷和恐惧演绎到一个极致。
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文艺范儿的可能还是更喜欢类似本片的欧式科幻风格。
但欧美科幻题材里有个点始终有点get不到。
在很多影片里,人类即将灭亡时候,要运输带有植入记忆的克隆人或者人类胚胎送去遥远外星做殖民用。
延续人类这个物种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首先,送出去的无论是克隆人还是胚胎那都不是自己了,而是可能拥有和自己差不多记忆思维的另外一个生命体,对于即将灭亡的自己有什么意义吗?
其次,在可知的地球历史里,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远超史上出现的任何物种,已经让地球不堪重负了。
难道那些所谓的科学家们觉得人类祸害一个地球还不够?
还要把这种毁灭性的物种发送到别的星球上去?
万一成功了,让别的星球上的土著生命体也无路可走?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异形也好,变异尸怪也罢,都是潜意识里对人类这个物种极度自私行为的一种惩罚。
再怎么挣扎,命都是定数,越折腾只能完蛋的越早。
活埋+地心引力+月球……科幻感做得还是不错的,女主角不容易,闪回太多了,挺影响观感和气氛
整合了多部科幻片的情节,但闪回太多,空间不封闭,所以没有《活埋》的压抑,阵列的太空舱有点《黑客帝国》母体的意思,但创新性还是不够。
就很史蒂芬金的故事,身处危险之中不忘深入记忆自我剖析,不如《活埋》的极致也不如《月球》的极简,其实差不多拍个短片就行了,整到100分钟确实总让人走神,而阿加标志性的血腥场面和极具紧张感的氛围营造都荡然无存。
太空活埋,紧张感和窒息感的处理跟活埋差太多了,唯一的优点是克隆人的设计,bug太多人工智能太傻
还OK啊,上半段科幻《活埋》新壶装旧酒,后面的克隆概念稍有惊喜吧,节奏也还不错,低成本拍成这样不算惊艳但也说得过去
必须五星好评,不知道为什么一些不会看电影的人给他低分,这片子非常紧凑好看,看得人非常着急焦虑,没有丝毫的垃圾时间,我喜欢这样的节奏好的影片。
足够悬疑,科幻。尽管语言上有一些逻辑错误
挺无聊的,真挺无聊的
我们总有一天会再见面。
还是挺不错的。阿嘉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善于挪用,这部也不例外。形式、内容取自《活埋》,情节往前推进,主题又滑向了《银翼杀手2049》,完成了反类型的笔法。视觉上让人惊艳的点很多,比如那些稀碎而迅速的闪回,握不住的回忆。以及那个从低温舱无限上拉最终收束到瞳孔的转场。女主的决定非常悲凉,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她或许已经醒来无数次了。
感觉看了个寂寞,通篇低温仓废话连篇,50分钟处才告知真相是外太空项目,前一个多小时都在绕弯路搞悬疑,错失掉太多自救时间,后面得知身处何处,就已经猜到结局,那些电话里的旁敲侧击差不多都是废戏,生命终结倒计时,跟智能系统的探索与磨合也占据太多篇幅,后续给出的有效信息也没有比真相更绝望,所以电影的情绪递进是失策的,只有等待死亡的那一刻,才会让人顿觉无助,那些虚无缥缈的记忆碎片,与男友的静谧时光,也只是给死亡注解了另一番意义,所以观感是无聊的,升华都是冠冕堂皇的屁话,外太空之旅是实验白鼠的人类阴谋,这类题材有着太多相似的外壳,又过时的故事,想说的太多却又啥都没说出来。★★
阿嘉对于节奏的把控总是非常扎实,但密室求生题材已经拍过太多,这部也没有什么惊艳的地方,最后活下来的办法也异常的简单粗暴。不过作为疫情期间电影,封闭、谎言、死亡、医疗、求生等等话题,也算是非常应景。拔针、扎手和最后插回针头痛感十足。
设定挺好的,又是喜欢的女主。
一如导演前作《巨鳄风暴》一般,在一片叫骂声中,我不以为意。目前诟病该片的说辞中不乏因本片有太多别的影片的影子而直接断定本片陈陈相因的言论。确实,《活埋》、《罪人》、《127小时》、《饥饿》、《地心引力》甚至还有几部一说就严重剧透的影片,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联想到这些片子,可是然后呢,这算是什么根本性的问题吗?我仍是那个观点,只要不是抄袭,创作者们不要去畏惧有高山在前的同类型佳作,经典从来不是树立在那里让人敬而远之的,经典就是用来超越的。人人都去绕道而行没甚趣味,敢去直面挑战才有意思。成不成功有什么关系,何况这个所谓的成功本也不是全由他人说了算。
#剧透#低温舱版《活埋》。克隆人也是人!Clone lives matter! 上帝视角一开,蔚为大观,眼界大开,格局如此大!原来自己只是沧海一粟。突然蹦地出现在眼前的坏损复制体和白老鼠恐怖如斯,穿插过多闪回片段大大影响影片节奏。拓展出宏大格局的同时却没有延伸纵向深度,且结尾平淡结束,着实可惜。
还不错。加入了高科技概念的密室惊悚片,女主的演技和电影的视觉上都还挺吸引我的
3.5星。《太空运输》版《活埋》
没看出什么,因为女主看的,结果前几天看了她的另一部电影,有点颜值下降严重,这部密室拼演技的就有点融入不了了
这位以暴力血腥题材出名的法国导演在好莱坞溜了一圈后回归拍摄法语片,却以一个密闭空间的科幻惊悚故事令人大呼意外。前半段的悬疑感营造得相当漂亮,一直错误引导主人公和观众朝着《活埋》类型情节上猜测。后半段揭秘之后的气氛绷紧感泄去不少,太空殖民的构想跟好莱坞科幻大片相差无几,创意感有所打折。当然,由梅拉尼·罗兰一人撑全场的表演相当有看头,如果记忆闪回的情节再节制点,影片的节奏和质量会更令人满意。这算是Netflix近期最像样的电影了。
Aja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