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衿这部电影在2017年上线以来,一直被埋没。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战争片之一,从儿童的视角来讲述二战期间小孩苦难的童年。
影片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和《弹子袋》。
小男主演技在线,让你的视线分分钟都不想离开屏幕。
1,1942年,纳粹的战争践踏着欧洲的各个角落,控制了巴黎的纳粹军队宣布,犹太人都得在衣服上贴上五角星标签,否则就会被关进集中营。
生活在法国的小男孩乔和莫里斯一家,原来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破。
年轻所盛的老大和老二受不了这种歧视,离家出走了;剩下小男孩乔和他的三哥莫里斯,在学校就招受了同学的歧视。
父母担心他俩的安全,于是给了他们路费,就让他们开始了第一次出逃。
出逃前,即使挨打,爸爸也教育他们要隐藏自己的身份,说自己不是犹太人。
上了火车,一觉睡醒,就看到了残忍的一幕,纳粹士兵检查火车,大家为了逃亡纷纷跳火车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
慌张的兄弟两碰到了好心的牧师,就这样,他们渡过了一关。
牧师交待他们不要随随便便相信别人。
可是刚下了汽车,找渡船的时候,兄弟俩就相信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小哥。
好在,小哥真的带他们穿越枪林弹雨,趟过湖水河沟,就这样到达脱离纳粹控制的自由区。
可是,在路上走了23公里,乔的脚都磨破了。
这时候,哥哥莫里斯就背着弟弟走,这一段也是相当感人的。
好在最后他们到达了想要去的地方,见到他们的父母哥哥,一家人又团聚了。
这一路上,虽然也是有欢声笑语的,还有一只叫阿道夫(阿道夫·希特勒)的猪,但是每个人眼中,看到的都是恐慌和不安。
2,短暂的美好很快就被打破,纳粹再次占领了他们所在地方。
这次父亲为了他们的安全,把他们送到法国投降派的少年兵训练营,即可以躲避纳粹的盘查,又能锻炼身体素质。
有一天乔实在太想父母了,他们搭着采购的车想出去看看父母,就这样,他们被抓了。
经过层层的考察,纳粹军官设了一个局,让他们去菜地干活,在这里,如果他们逃跑,等待他们的可能是立刻被击毙的命运,好在乔看到了地上纳粹士兵的影子,就这样逃过了一劫,这里真是看的人心惊胆颤,大主教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看完前面两部分,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生怕一不留神,兄弟两就天人永隔了。
这次他们只有匆匆见了父亲一面,又开始继续逃难。
3,他们两继续逃到了法国东南部的一座小镇,一个做餐饭,一个送报纸。
在这里他们生活还算平静,虽然也招受过纳粹民兵的检查,好在一切平安。
不久后,盟军解放巴黎,乔和莫里斯终于可以回家了。
但乔却让哥哥先走,他的雇主书店的老板,其实是纳粹的坚定支持者,他的儿子就是纳粹士兵。
在纳粹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书店遭砸,书店老板和他的家人受到群众的暴打。
这时候,乔大声说出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多年的隐藏在此时此地,终于可以大声说出来了,他说是书店老板隐藏他才救了了他,这才让书店老板一家得以获救。
但是书店老板的女儿,此时已被安排出逃,乔再也没见过她了。
就这样乔回到了巴黎家中,影片到此戛然而止,他们终于摆脱了逃难的命运。
但是他们一家最后是否相聚?
他的哥哥们和父母的命运呢?
你们自己去影片中看吧。
这部电影,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
原本在乔这样的年龄,是在学校里无忧无虑的玩弹子的生活;如果没有战争,哥哥莫里斯也只需要为抽烟是否为被父母责骂这种生活琐事而担忧。
但战争,让他们走上了逃亡的生活,甚至好几次,他们都是从死亡边缘捡回一条命。
在这过程中,即使战争,也碰到很多很好的人,乔的朋友,为了保护他用一袋弹子换走了他的五角星,还有牧师,大主教,让他们搭顺风车的司机等等。
好在,即使战争结束,乔依然懂得感恩,对于曾经对他不错的雇主纳粹支持者,在他们家遇难的时候,他依然能勇敢的站出来保护他们。
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不需要为战争而逃命,我们是自由的,但我们总被生活琐事所困。
如果你正被生活所困,看看这部电影,看看战争中的人,就会觉得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时代的。
这也是一部很好的讲述战争题材,讲述二战期间人们生活的片子,如果你想了解战争中的生活,那么你也一定不能错过一部这么好的片子。
每次看二战的电影,心情总是沉重的,这部也不例外。
但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看到战争的残酷,更多的是对人性善良的感动。
这是一个关于逃亡的故事。
在逃亡过程中,有冒着巨大风险保护兄弟俩的神父,有无私搭载他们的农夫,有为保护兄弟写上有利诊断但自己却被送往集中营的医生,在所有人的眼神中都透露着恐惧,透露着不确定,但面对生与死,面对未知的恐惧,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保护,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另一个生命,或许正是因为人性本真的善良,才让战争的胜利成为可能。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主人公年仅十岁,便不得不选择与家人分离,独自一人穿越几乎整个法国,从第一次分别时主人公满是恐惧的眼神,到电影中后期时,主人公眼神中透露出更多的是坚定,从一个在父母怀里哭鼻子的小男孩成长为了一个有能力保护他人的男子汉。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
那一句“你是我弟弟,如果你愿意,我会背着你到世界尽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哥哥对一个弟弟的宠爱。
把兄弟送进政府军少年训练营时,父亲那张扭曲着不让眼泪流下来的脸,兄弟俩从德军审讯地被释放后,靠在父亲肩上的那一幕,无一不透露着爱与被爱。
或许只有在父母身边,才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安然入睡。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每一个人都是救赎者与被救赎者。
主人公最后打工的书店老板是一位狂热的法西斯拥护分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护了我们的主人公——一位犹太人,愿意接纳他参加家庭聚会。
影片最后,当小镇上所有人都在声讨书店一家人时,主人公站出来保护了他们,仇恨并没有蒙蔽主人公的内心,他还是完整的保留了人性的善良。
另外夸赞一下电影的构图、光影和色彩,虽然是二战的电影,但整体基调并不是灰蒙蒙的,特别是在南部尼斯那段,阳光、丰富的颜色都间接展现了一家人的短暂幸福。
同时多处采用广视角,将一部战争题材的片子披上了一层文艺的面纱。
(芷宁写于2017年7月10日)2017年的影片《一袋弹子(Un sac de billes)》,大约是法国著名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弹子袋》第二次被搬上银幕。
第一次改编版本于1975年公映,早先的这部还有一个译名,叫做《苦难的童年》,似乎有将原著气质带偏的嫌疑。
处于战争期的人们,很难不苦难。
对童孩而言,他们原本可以嬉闹玩耍的生活被彻底打碎,他们上一秒或许还在天真烂漫地撒欢玩乐,下一秒就猝不及防地跌进了或颠沛流离或生离死别的境地,有的甚至对战争究竟是什么还懵懵懂懂之时,就失去了生命。
面对苦难,约瑟夫·若福的创作态度似乎是相对积极的,他在《弹子袋》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话——“这本书不是历史学家的著作。
它是我对十岁那年的童年的回忆,讲述我在法国被占领期间的历险生活。
三十年过去了(作家生于1931年),记忆和忘却一样能够改变一些故事细节,但主要的东西是记忆犹新的:它的真实性、它的亲切感、它的诙谐和惊慌所在,无一处不历历在目。
”看罢最新影版《一袋弹子》,观众似乎可以感受到这一版较忠实于原著,既有真实性,又有亲切感,诙谐和惊慌不时出现于影片各处,并充分而细致地再现了主要故事情节和脉络——在德占期的法国,生长于巴黎的两个年轻犹太兄弟莫里斯和乔,为躲避纳粹抓捕,和父母、哥哥们分开行动,穿越法国至尼斯会和,然而好景不长,短暂甜蜜的团聚被德国人侵占的步伐扼杀,兄弟两人再次独立生活,遭遇种种艰险和磨难,等待着回巴黎一家人团聚的不凡经历……在逃亡的过程中,兄弟俩经历了诸多惊险考验,也渐渐表现出了机智敏感的一面,和家人重聚的美好愿望,令他们内心充满勇气。
当然,若没有沿途陌生的好心人的挺身相助,哥俩怕是早就遭遇不测。
在这部分,小说和影片均展现了在极端的境况下,人性的高贵之处,如替兄弟俩检查身体的医生,替他们保守了秘密,写下了有利于他们的检查结论,而医生自己却因犹太人的身份被送往集中营,临行前,他还在照顾生病的乔,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再如,火车上保护了兄弟俩的神父,拿着假出生证明冒险去纳粹军官处去“捞”兄弟俩的尼斯某区神父……在有些情形下,人类还是可以期许陌生人的善意的。
可以说,这部影片拍得较踏实,用足实的细节表述,以孩子的视角看二战时的法国及彼时的各色人等,保留了童孩的内心活动和真情实感。
也和小说一样,影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法国战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如亲德派的所作所为,再如抵抗组织的行动。
片中对亲德派的着墨不算多,但十分点睛,当乔终于喊出自己是犹太人时,他打工店的店主,那位亲德分子的面部表情堪称精彩,想必内心也是奔溃的,而片中饰演乔的小演员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表现也不错。
影片的有些段落多少有些平铺直叙的嫌疑,但不时突发的状况起到了调节节奏的效果,某些节奏还带得不错,既有情绪的释放,也远没到煽情的地步,最终的团聚,也带着不小的遗憾。
片尾,现实中年事已高的老兄弟俩的出镜,令观众不胜唏嘘——回忆过去,当人们在反思战争时,还需要反思些什么?
(杂志约稿)
整部电影节奏张弛有度,从第一次逃亡中幸而生存只是战争开端给予人们的一个“桃”的剧情急转直下,让观众为两个男孩一直捏着把汗。
得幸与父母亲对男孩的教导有方,两人团结有计划,顺利躲过德国长官的重重怀疑。
在整个逃亡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帮助他们的好心人也有很多与他们一样身份的人遭遇不测。
用一个犹太星与同学交换的一袋子弹在两兄弟逃亡之前被留在了原来巴黎的家中,面对突然离开父母哭泣的弟弟,莫里斯展现了哥哥对弟弟的爱,并承诺顺利躲过一切会重新给弟弟买一袋子弹。
虽以玩笑口吻允诺,但这却成为两人对生的希望。
巴黎解放后街头上聚集了众多民众庆祝胜利,亲德派书店老板一家也被人重重打击,当乔站在桌上反复大喊“我是犹太人”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此时仿佛积压许久的情绪终于得到宣泄。
不得不夸奖两位扮演莫里斯和乔的小演员演技之好,眼神中流露的情感足以打动每位观众。
每每泪水已充盈整个眼眶,却又被突然袭击的德国士兵给吓了回去,额头便多了一把汗水
《一袋弹子》根据法国作家约瑟夫·若福自传小说改编,电影讲述二战德国进行种族清扫时候,一对犹太小兄弟的逃亡之旅。
对于那段沉重的历史,每个导演切入点都不同,从孩童入手的电影通常都有一种束缚镣铐的轻盈感。
电影最精彩的互文是围绕主角约瑟夫身份的谎言而设计,他离家时被狂扇耳光也不肯承认自己是犹太人让人恻隐,最后他站在桌子上高喊自己是犹太人则令人慨然,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与其说是男孩约瑟夫的成长史,更不如说是犹太人的存亡史。
温暖又残酷的电影,以小搏大,值得一看。
小男孩乔和哥哥遵照父亲的吩咐,在纳粹开始抓捕犹太人之前,从巴黎逃往相对安全的自由区尼斯。
一路上,两兄弟接连遭受磨难,又不停地被救赎。
很幸运地给一个并不是骗子的向导,带领下来到自由区。
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然而纳粹似乎无处不在,大家再一次四散开来……再一次的逃亡,躲躲藏藏,直到纳粹灭亡,大家回到巴黎的理发店,只是父亲永远不在了。
《一袋弹子》像是快节奏的流水账,通过植入哲理性的语言,使得影片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实际上,以纳粹虐待犹太人为背景的电影题材,在看完《波斯语课》之后就想感慨一番了。
要说编剧和节奏拿捏以及思想深度,《波斯语课》或许还要更胜一筹,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人通过机智的筹谋,躲过无数次灭顶之灾,最终活了下来,而且那个颇有“深谋远略”的纳粹军官厨师并未逃脱应有的惩罚……
一直都在关注二战题材,以为那是人性中善与恶的终极对决。
最不能明白的是,被誉为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人对于纳粹的迫害,始终都是那么“无动于衷”吗?
犹太人集体被驱逐进集中营,饱受非人待遇,以近乎赶尽灭绝的方式屠杀……是他们高估了人性:以为人不可能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还是他们都在自以为是地规避风险,导致被集中灭亡——反正都是死,他们为何不反抗?
像《辛德勒名单》只是等待被救赎;《美丽人生》也只是在集中营里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勇敢……难道他们犹太人只有自我和家庭,就不会为了正义和大义挺身而出吗?
我想,应该会有人在反抗,积极地正面对抗,哪怕最后是光荣牺牲。
就好像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那样,为什么没有看到类似的电影故事?
虽然之前有看到介绍说是一部挺煽情的催泪片,确实影片中家人被迫分离,兄弟俩相依为命,死里逃生的经历很让人感动,但更贵的是看过多部类似以二战为背景的关于亲情,关于爱情或友情的电影之后,恰好是这部电影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在那个时代,一些很可能会死的人最终能够活下来这件幸事了。
从父亲连续扇了乔几次巴掌后,一夜之间,他就长大成人了,至少在电影里是这样的,之前他喜欢玩弹子,可开始逃亡后,弹子再也不是供他玩乐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他思念家人的寄托,也是他活下去的希望,如罗斯医生对他所说,紧紧握住手中的弹子,那是永不言弃,生命的力量。
乔的角色看起来过于成熟,面对纳粹特别镇定,理智,谨记父亲提醒,在威严逼问下也没有说出自己是犹太人的秘密,喜欢比自己大很多的弗朗索瓦丝,当她的家人遭到人们围攻时,他机智勇敢地站出来谎称他是被他家暗藏的犹太人,这让一直憎恨犹太人的店主惊愕不已,因而对犹太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乔为了躲过纳粹活下来必须选择成熟起来,警惕周围的一切,他倒是不见得喜欢这样,影片最触动我的地方是他告诉哥哥,自己不想再继续编造谎言了,一来是担心谎言被拆穿的提心吊胆,惶悚不安,二来是对欺骗本身的厌恶,良心上的不安,最后是将自己的家乡说成别处,不断地提及童年时的记忆触动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愁苦的心绪。
这一处关于往事的追问情节顺带突出了影片家人的主题,感觉很有意思。
影片将故事的结局拆开来即把乔快要到家门口这一段作为片头,把与家人重聚,得知父亲没有回来作为片尾,便于确定法国电影尤其是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里很常见的旁白的角色形象,同时作为影片主体的回忆内容则反应了二战对一些人的影响,那是想起来都后怕的往事,而往事只能回味。
最后看到照片中精神矍铄的老哥俩,当真觉得他们很幸运,现在一定生活得很幸福。
全片围绕犹太兄弟艰辛的逃亡历程展开,通过乔的遭遇,直观刻画出纳粹黑暗统治下法国市井民众的百态。
从逃亡路上好心搭载他们的卡车司机,到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他们的神父,再到收留兄弟二人的抵抗组织成员,都有着那个时代里光辉的人性和不屈的灵魂。
即使是最后乔做报童的那家书店店长,对犹太人恨之入骨,但在不知情的境遇下也把乔作为自己家庭的一份子,不得不说即使恶人,也有着善的本性。
只是黑暗的时代,太过容易吞噬一个人的灵魂。
而始终保持着初心的乔,谨记着父亲“当一个好人离世时,天上就会升起一颗星星,所以永远不要放弃希望”的教诲,在艰难的逃亡路上,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环境里,顽强而机智地践行着。
也许正是父亲这种善的教诲,驱使乔坚守正义和仁爱,在巴黎解放后,不计前嫌地去营救书店老板。
庆幸的是,在历经艰难险阻后,一家人终于团聚。
遗憾的是,那位伟大的父亲终究没能回来。
也许在今天和平的环境里,我们的人生中不会有乔一样的遭遇,但是,善良、正义和坚持,却是每个时代里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到来,还是大数据时代的经济社会快速演变,我始终相信,一个个程序编码组成的算法终究无法取代人类对这个世界好奇的探索之心,它散发出的人性光辉,终究会如夜空里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星星,将本来黑暗的夜空点缀得美轮美奂。
先说观看感受,首先绝对是我看过二战题材最好的一部电影,故事没有战争,仅仅从两个孩子的角度来描写战争的残酷,泪点很多,很感人,在很多地方也深有韵味,多刷才能看出来。
故事的开头的长镜头很棒,也很耐人寻味,引出电影名,小男孩明明知道是犹太人的标志还是愿意用一袋弹珠换,主人公第一次走的时候想拿但还是没有拿,电影在此处有特写,耐人寻味。
故事第一个爆炸泪点就会父亲问他是不是犹太人,扇耳光极具震撼力,接下来的好医生在男孩说了一句你知道怎么做,愿意救下他们,卫兵拉走的时候和医生的对视很震撼,以及逃亡在新的地方,男孩疯狂攒钱就是想为母亲买小提琴,母亲拉小提琴的时候的背景超级好看,一家人也陶醉其中,最后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巴黎解放了,为了救下自己暗恋的对象,选择站在桌子上大声的喊出自己是犹太人,这才是欲扬先抑,与前面不敢承认自己是犹太人有了鲜明的对比。
电影在这里用了俯视角,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性都不会消失。
主角手里始终都拿着一个弹珠,一方面是和前面没拿的一袋弹珠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最后得知父亲的消息后放开了弹珠,这里的弹珠也是代表着男孩对于父亲的爱。
父亲松开了,弹珠也就没了意义。
两兄弟一路斗智斗勇,机智果敢,前后差距明显,开始的时候爱哭,走不动路哥哥背着,后面看哥哥走不动路,自己提出要背哥哥,前面的胆怯,到中间的勇敢有胆识,有气概,真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到最后的成熟。
给小男孩安排的暗恋戏份也很好,体现了成长的真实。
电影中的人真的很善良,但现实中一定不是那么顺顺利利,战争是残酷的,但不能泯灭的是人性。
希望每个善良的人都可以平凡的被对待,就像电影中的父亲说道:一个好人的离去,会变成星星,闪闪发光,永不明晰。
剧情十分紧凑,导演要要表达的二战内容,人物类型有很多,时间跨度从1942年到1944年。
每当看到画面出现年份月份提示时,我从来没有像看这部电影那样那么期盼时间提示能尽快打到1944年8月,两兄弟太不容易了,要是凭我的毅力和智商感觉都活不过2个月,更别提2年了。
另外法国沿途的海滩,农村风光真不错。
影片的感情渲染也是点到为止。
强烈推荐
看完听见后排小孩问妈妈:“Maman, pourquoi tu pleures?”"Qu‘’est-ce qu'il y a?"看见巴黎解放的消息传遍小城还是感动。
记住历史是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每一个国别的人都是如此。
浓浓温情、多样人性、稍微抖点机灵。法国版《平凡人生》,很催泪
看完感叹道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 从一个小男孩的角度来看待二战时期的苦难 一次次不断地逃亡。剧情有热血有泪点 看电影时的情感稳步推进 直到男孩Jo在人们面前大喊“我是犹太人”时真的难以掩饰内心的那份激动 而最后父亲再也没能回来又为电影的喜悦中增添了一分伤感。很值得推荐的电影。
8.5分,美丽的城镇和风景里,依然暗藏着战争的残酷,强烈的对比,更加明白和平的珍贵。以犹太少年颠沛流离的逃亡,从后方讲述了二战中百姓的悲伤。巧合的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俄乌战争也爆发了,谁是谁非我无从了解,可百姓永远是受难的一方。
完全没有战争场面的描写,却让你完完全全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作为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的飘摇。但就在这样一个残酷的背景中,从小孩子的视角来记录下来,更浓重的笔墨无不落在光辉的人性上。这样的文字和影像,才是真正让人反思战争守护和平的。
7.5。哥俩准备逃跑那段真是紧张。
看哭了。
符合工业标准的法式主旋律。
这部曾经被我错误记成《一袋子弹》的电影原来和《芬妮的旅程》一样都是讲述关于二战时期犹太儿童逃亡的故事。不过,《一袋弹子》以1944年的生活片段做序幕,然后回溯1942年的前史,这样的叙事手法于我某种程度上算是提前“剧透”,因此削弱了我观影过程中对小男主命运的担忧。—— 海报对应情节→ -可恶,你这个样子不能再走路了。干嘛硬撑呢?来,我们不能待在这里,背包拿起来,我来背你。… 你是我的小弟,如果需要的话,会背着你到世界尽头。→ 下来一下,你太重了。… -到世界尽头了?-你真的很烦。
这部电影是一部反应战争残酷的电影,只不过这部电影视角较为独特,他是从几个年轻人,或者说是童年视角来展示这个世界的。这也就是全片比较残酷的地方,明明到了无拘无束,谈情说爱,充满梦想的年龄,可是他们却要四处逃命,逃避,德国对犹太人的追捕和屠杀。所以整个故事线的设计有点像是公路片的感觉,逃亡,趣事 残酷,别离。同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那个就是关于父爱和成长。
Better than expected. 节奏张弛有度。两个孩子怎么这么帅又这么会演。最后发现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几乎要泪目。
这应该叫一颗弹子比较好吧?唉,对于这类题材的电影,我实在无力抵抗。已经顾不上什么镜头和人物了。心里一剜一剜地疼。哪怕逃难的过程中的那些快乐,仿佛让人忘了是在灾难的发生,然而灾难发生的时候,一切还是那样冰冷无情。那么问题来了:犹太人数量那么多,究竟为何不会群起而反抗,反而必须遮遮掩掩苟且偷生;或者问题是:德国人究竟如何是犹太人自取灭亡?还有问题:到底如何界定犹太人,如果犹太只取决于自我认同,那么是否证明一切民族的概念只是政治的概念而非基因的概念?
自然界的每一天都是生存的挑战,羚羊出生便学习奔跑,躲避猎豹的屠杀。骄傲而宠溺的父亲为了保住小儿子的性命,一边打他一边告诉他,不可以承认自己是犹太人,教他如何逃亡。人类创造了文明,却又以文明的名义摧毁文明,但愿我们的内心,永不必遭受逃亡的不安,也永不会有猎杀的冲动。
为了保命而必须说谎的时代,纳粹恐怖统治下的善与恶。
怀念意大利占领nice的时候融洽的一起打牌。
2020.3.9 You should look forward, not around.
9分。第一次出逃前,爸爸要他们发誓——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绝对不告诉任何人他们是犹太人。弟弟微笑着答应自己不是犹太人,然后爸爸一记重重的耳光扇过去,再三质问其是否是犹太人,他也再三否认,这里把我惊呆了,爸爸宁可现在狠心,也不愿家人丧命。一路上他们遇见太多的好心人,正是这些好心人才让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存活了下来,就像最近郑州大雨灾情,好心人的举动令人感动!相信阳光最终会来临的!
场景很美,演员都很美。就是小演员从头到晚一个人演,没有反映出长大的过程。
前半段个人觉得非常好,兄弟两在逃亡路上的磕磕绊绊,相互扶持。到后期和美丽小姐姐眉来眼去我就开始翻白眼,小姐姐家人角色设定太工具,最后男主说出犹太人身份强行主角光环,水准下降。医生,神父等善人设置不错,闪现出人性光辉。父亲角色很生动。其实和弹子关系不大。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