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巴尔干边界

Балканский рубеж,绝密突袭,The Balkan Line

主演:安东·庞布施尼,戈沙·库岑科,米洛斯·比柯维奇,米莱娜·拉杜洛维奇,拉芙珊娜·库珂娃,阿勒克山达·斯雷科维奇,乔基科·米提克,德米特里·弗里德,米奥德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塞尔维亚语言:俄语,塞尔维亚语,英语年份:2019

《巴尔干边界》剧照

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1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2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3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4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5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6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13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14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15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16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17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18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19巴尔干边界 剧照 NO.20

《巴尔干边界》剧情介绍

巴尔干边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9年, 南斯拉夫。 俄罗斯特遣部队被命令控制科索沃的斯拉蒂纳机场,直到增援部队抵达。但这一战略目标对于阿尔巴尼亚战地指挥官和北约将军来说极为重要。该组织被迫与恐怖分子进行不平等的战斗。俄罗斯维和部队和北约部队正赶往机场。世界再次接近一场大战。但是特别组织的指挥官安德烈 ·沙塔洛夫并不接受政治:在机场,他心爱的女孩亚斯纳是人质之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毒战生死线鬼压床夺命来客多罗罗LIFE2给予者接受者神偷艳贼北游记之仙魂下凡爸爸天亮叫我平凡职业造就世界最强第二季最长的旅程此时此刻影子爱人冰上火花哈啦大发师3坏账银行第二季终于轮到我恋爱了吮拇指的人英雄凌凌GO左撇子妻子真救世主传说北斗神拳拉奥传激斗之章死亡山地越洋救援甜孙爷爷见习修女非完美交易未来总统日记第二季人皮脸贞子DX大小谎言第一季欢迎光临妈妈的餐厅

《巴尔干边界》长篇影评

 1 ) 短评字数超限

#SIFF22#整体不错,紧张激烈,2.5小时全程无尿点。

对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分子的残暴表现充分。

但是对具体军事行动的表现有一定失真,例如B-2隐形战略轰炸机竟然投掷自由落体炸弹而不是真实历史中的防区外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例如阿族匪帮在拥有迫击炮并且弹药充足的条件下竟然没有在进攻前实施一轮炮火准备,而是伤亡了一半人之后才想起打炮。

此外部分道具也欠考究,片中出现的部分望远镜竟然是大红膜玩具。

不过影片对德什卡12.7mm高射机枪扫射集群步兵的效果表现充分。

此外,影片在导向性上值得称道。

体现了对苏联时代的怀念和对腐败无能的叶利钦政府的批判。

尤其是,影片出现了小分队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俄少数民族退役士兵和南联盟阿族警察在战前做礼拜的场景,表达了反对恐怖主义和民族迫害但不针对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政治立场。

最后,女主真是大美人,美出天际哈哈。

 2 ) 摘自以前去科索沃的游记

节选自之前的游记科索沃:🇽🇰 #40科索沃战争的源于阿族塞族的民族矛盾。

最初科索沃居住的大部分是阿尔巴尼亚人,小部分塞尔维亚族裔,但二者本身常有民族冲突。

在最初的冲突中,塞族人处于弱势。

1987年继任铁托主掌南斯拉夫的米洛舍维奇走访科索沃时,遇到大量来诉苦的塞族人,他对塞族人说“You will not be beaten again”。

在波黑内战后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政府开始有组织往科索沃地区不断迁入塞族人口(大塞尔维亚主义),同时限制了科索沃的自治权,一定程度上对其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引起科索沃阿族人的不满。

一段时期内科索沃境内阿尔巴尼亚人大量被解雇,因此很多阿尔巴尼亚人开始逃离科索沃。

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后,民族独立意识高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成立了一个准军事组织游击队即“科索沃解放军”来武装自卫和寻求科索沃独立,该组织据说一度被欧盟认定为恐怖组织。

而科索沃地区对于塞尔维亚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感觉上相当于耶路撒冷之于基督犹太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因此南联盟共和国安全部队开始武装镇压科索沃地区。

其中包括由米洛舍维奇领导的针对阿族人的多次种族灭绝。

在北约和南联盟就科索沃问题和谈失败后,美国宣布放弃外交手段,于是北约绕开联合国决议直接轰炸南联盟以解决塞尔维亚种族屠杀阿尔巴尼亚人的问题,虽然同时也表示不支持科索沃独立。

南联盟的回应则是大举进军科索沃,以更残酷的种族净化政策,驱逐阿裔人民离境,造成欧洲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

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

阿尔巴尼亚是第一个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事实上90-99年阿尔巴尼亚就承认科索沃的独立政府了)。

96-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数据表明北约死亡2人还是非战斗性伤亡(北约空袭南联盟78天而没有动用地面部队)而南斯拉夫部分伤亡过千。

事实上科索沃2008年已经独立了,只是被国际社会有限承认,因为中国和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并且明确表态不承认科索沃,因此科索沃只能作为观察员身份参与联合国活动,而无法事实上加入联合国。

有趣的是目前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大部分都有国内的分裂势力,比如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印度的克什米尔问题,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独立以及我国。

在科索沃会看到大量的阿尔巴尼亚同款红底双头鹰旗帜🇦🇱,实际上比科索沃国旗🇽🇰还要普遍,科索沃用该国旗象征阿尔巴尼亚民族,理论上和阿尔巴尼亚虽有渊源但不是代表阿国,而是1990-2000年时期科索沃自行宣布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国旗🇦🇱,长得完全就是阿尔巴尼亚国旗样子,而且该独立政府只被阿尔巴尼亚政府承认过(好像有点奇怪)。

当然据了解也确实有一些派别希望阿尔巴尼亚人居住区域形成一个联合的国家(大阿尔巴尼亚主义)。

波黑内战:🇧🇦 假如某天你被迫加入大逃杀,你该怎么办?

1992-1995年波黑内战期间,萨拉热窝就真实的发生过城市版大逃杀,这座有五六千居民的城市被围城四年(查到的准确数据是1425天),断绝自来水、电和燃气,没有医疗、民防、食品供给,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律或政府,武器没有管制,货币体系崩溃,状态接近原始社会。

活着的人只能在夜间进行很有限的物物交换。

杀戮不再区分军民种族,即使是往日和睦的邻里今天也可能因为一点粮食而互相杀害。

城内原先克族、穆族和塞族之间的民族争端问题演化为人的生存问题。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但是事实上境内长期存在三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克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族(穆斯林族)占多数人口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联邦,塞族(塞尔维亚族)占绝对人口的塞族共和国,以及一个面积很小的布尔奇科特区。

地图上看起来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互相环抱,但是历史上却因为两方的民族冲突而发生过多次种族清洗,因此萨拉热窝堪称巴尔干地区的耶路撒冷。

这里出现的奇怪的穆斯林族源于铁托执掌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时代。

简单说,铁托为了打击大塞尔维亚主义,刻意重新划分民族,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人划分成穆斯林族(再补充一句好好的东正教地区为啥有人转信伊斯兰?

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转信伊斯兰教免征人头税),同时大力推动大南斯拉夫民族概念。

有点类似于为削弱中国的大汉族势力把汉族再分划成若干小民族,同时提倡中华民族的概念来削弱民族对立。

91年南斯拉夫解体时,波黑境内的穆克联邦宣布波黑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但境内的塞族势力不同意独立,一支多达 1.3 万人的波斯尼亚塞族军队包围了这个新国家的首都萨拉热窝,在周围的山上布置了各种火炮和狙击手阵地,对山下的居民展开了血腥的袭击,围城1425天。

事实上波黑境内民族问题引发的事件还不只是波黑内战,早在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枪直接打出了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

至于为什么枪击案会引发世界大战,按我的理解是因为复杂的军事同盟。

枪击案源于巴尔干地区由来已久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但这个导火索触发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战争,进而又混合了两国各自参与的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蔓延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以若干年后前南领导人铁托时代推行的不结盟运动尽管是针对美苏冷战,却是一个避免世界大战好的解决方案。

经历过战争的人一定对生与死,战乱与和平有深刻的理解,free tour的波黑人谈到历史时不断重复说那些时期对萨拉热窝是hard time。

去yellow bastion时经过城市半山坡上的一大片墓地,赫然发现墓碑上逝者的年月大多终止在1992-1995波黑内战时期。

 3 ) 最后背景音乐

最后男主和女主那里的背景音乐和星际穿越的cornfield chase 简直一模一样有人注意到没有。

不知道算不算抄袭,或者就是那段背景乐,没有太去研究。

刚刚看完来说一下,如果有人能有更详细的回答就更好了。

原先看了很多遍星际穿越,所以对那段背景乐印象很深刻。

ノ☀无效分界线再来一个才能发

 4 ) 说真的,没看明白这些人卖命为了啥。

既然俄军大部队就要来了,小分队何必拼了老命对付一群土匪?

如果英军提前来了,这几个人也挡不住。

如果就是对付这一群土匪,俄罗斯装甲车队还打不过么?

再说,话说俄军占领一个小机场又有啥用,整个塞尔维亚还不是兵败如山倒?

整个这场防御战,也就体现一下民族友谊吧?

好像这几年俄国喜欢拍这种电影,类似布列斯特要塞?

投资方包括美国公司,20 世纪福克斯,难道是美国人在渗透俄国电影产业,专门拍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电影,打击俄国人自尊心?

 5 ) 燃爆

俄式主旋律战争片,波黑内战为塞族站台。

和18年前的《深入敌后》刚好是对立面。

顺带一提可怜的大使馆。

如果换做是现在,不知道会不会炸回去。

这世界上也就只有毛子敢硬刚美国和北约了。

虽然特效场面也是好莱坞式的,属于真香系列,可冲着血腥战争场景和多处爆头画面,还是五星推荐了。

特别是最后1小时的机场大战,各种热兵器轮番上场,肾上腺爆表了。

类似这种小分队对抗大部队的情节,在《危机13小时》中,已有淋漓精致的表现。

只是本片更粗犷一些。

同时因为夹杂了民族情绪,情感线更复杂些。

战争是痛苦的,内战更是手足相残,所以用无底线的手段来维护疆域的完整,没错。

 6 ) 不要被电影带节奏

不要被电影带节奏1.补打卡。

俄语电影名称翻译非常考验知识的综合性,光会俄语是远远不够的。

这部电影名称如果是我翻译,我会译成《巴尔干战线》。

巴尔干边界在这里吗?

完全是误导观众。

当年南联盟是俄罗斯和北约接触的最前战线,是巴尔干战线的最前沿和大巴尔干半岛战线的一部分。

2.本片就是借着巴尔干战线上俄罗斯和北约周旋的大背景来博眼球的,但是他拍的啥也不是,本片中没有任何拍摄和描述是符合史实的,千万不要被误导,千万不要把这个小电影当成纪录片或者认为有部分事实来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编的,是为了满足很多人对俄罗斯以及科索沃战争剧YY的需求来赚电影票钱的。

电影前面铺垫太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该交代给观众的一样没交代。

战斗部分主要拍的是编造出来的志愿兵和一伙阿尔巴尼亚土匪之间的战斗,俄军成了背景板,战斗跟正规军根本没关系,简直是挂羊头不卖肉的骗子。

3.女主的演员正确译名叫做米林娜·拉德罗维奇,网上除了我没有一个把她名字叫对的,都是一些不懂斯拉夫语族的人,人云亦云瞎翻译。

她是个90后,她出生在南联盟波黑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从小目睹南联盟的战火和塞尔维亚艰难的30年,可以说她是与新塞尔维亚共同成长的一代。

我对这个演员没啥意见,但是,第二个冷知识来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演员并不是靠脸吃饭的,她其实是靠胸吃饭的。

她从出道和几乎所有的作品里,简直是一部胸器展览史,所有角度,所有方式差不多都有。

她五官非常有棱角,很适合大荧幕,但是脸蛋不是说不漂亮,在斯拉夫女人里,算是一般吧,但是她的胸型算是斯拉夫女人中有代表性的一类(这里不便形容),也很适合大荧幕,最关键的是她愿意露阿,本片中为了靠战争感人已经很收敛了,但是导演还是不断给她各种加戏,不是只有我看出来了吧?

就是没有这个角色,都反而令影片更好看些。

点到为止啊,下面说点正经的。

4.俄罗斯军队虽然腐败,但是在基层部队中对于军事命令的执行一直是比较僵硬的,在1999年还不会发生电影中的抗命事件,相反,僵硬执行上层命令往往是从苏联到俄罗斯时期(包括现在)俄军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

当年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严格按照俄军命令执行的,并不是某位俄军高阶指挥官的心血来潮和爱国抗命行为。

不管导演本意是想讽刺叶利钦还是突出谁,总之,电影中这样表现俄军是十分不妥的,会给不了解历史的人带来误导。

如果你是想研究历史的朋友,那么出一道抢答题:“俄罗斯最高层中:是谁下令俄军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又是谁负责执行的呢?

”(请注意标点符号,哈哈)如果你答对了,那么还有一道附加题:为什么?

我告诉你,这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带这三个字的,哈哈5.占领普里什蒂纳的部队是俄军正规军第76空降师部署在波黑图兹拉的一个加强连,没有电影中的雇佣兵和志愿兵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科索沃群众夹道欢迎、箪食壶浆的场面,当时7个半小时急行军600多公里,一路风驰电掣,要是像电影中那样在箪食壶浆,那说不定就是英国人先到了。

而且电影中根本没有表现英国人为什么没有赶在俄军之前,因为导演不能拍真相。

其实俄军本来是绝无可能强在英军之前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实在是上天帮忙,让英军蠢死了,第一波飞机因为超载起飞就返航了,结果返航降落时候飞机还坠毁了,第二波飞机磨磨蹭蹭天都快亮了才起飞,但是英国人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就跟汤恩伯打日本人一样,就是不敢直接降落在普里什蒂纳机场,而是降落到了离普里什蒂纳机场一段距离的山上,英国陆军非得走雷区,等自己到了才发现,俄军已经占领了机场。

英国人这么掉链子,要是毛子还不先占领机场,除非是毛子半路喝多了或者走错路了。

关键还是英国人蠢死又怕死。

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兼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美国人克拉克,因为波黑战争一战成名,有的媒体说克拉克是“当代拿破仑”,克拉克眼里哪有俄军,当时就命令英军开火、赶走俄军,但是英国人跟克拉克讲法律:英军狡辩说攻击命令须出自北约军事委员会的授权,而不是克拉克一个电话命令就可以的,哈哈哈,克拉克就是行动总指挥,这就是授权,他说开火就是命令,你看谁打仗下命令还需要给你寄个快递授权书吗?

哈哈哈。

英国人就是怕死,不想给克拉克军功章当垫背的,不想替美国人承受俄罗斯的反击。

人家英国军人是来挣差旅费的,不是来玩命的。

结果全世界都以为俄军多牛巴拉巴拉的,不算当时赶往科索沃的北约德国、法国、美国的上万人维和部队,几千人的全副武装英军消灭200人的俄军就跟玩一样,是因为我刚才说得诸多原因才导致俄军耍小聪明成功的,美国人都气疯了。

俄军高层都没想到这事竟然办成了,自己都老意外了。

还有人说什么俄军躲过了北约的侦查,哈哈哈哈,开什么玩笑,俄军刚出发,刚到波黑边境附近就被美军发现了,美军立刻就判断出了俄军的目标是普里什蒂纳机场,但是,美军并没有拦截俄军,因为美军认为英军的飞机一定比俄军的破装甲车快,没想到蠢死又怕死的英军愣是让600公里外的俄军抢占了机场,而且数倍于俄军兵力,还抗命不开火,哈哈哈。

6.俄罗斯在南联盟问题上是个软蜡头,一开始表态如果北约敢动南联盟,俄罗斯就用核武器攻击北约,结果北约知道叶利钦虚张声势,喝多了,哈哈,根本没理会他。

南联盟炸了两个多月,叶利钦这个酒鬼加骗子忽悠了米洛舍维奇这个傻子,两个人一起葬送了南联盟,就像叶利钦葬送了苏联一样。

叶林钦觉得特别没面子,俄罗斯在国际上也是颜面尽失。

后来俄罗斯一看挡不住北约,按照打不过就加入的酒鬼原则,俄罗斯又想当战争的调停人角色,结果呢,南联盟本来听信了叶利钦的承诺等着俄罗斯武器和部队的支援呢,结果发现俄罗斯啥也不给,只玩口活,大骂俄罗斯背信弃义;另一方面,美国人一看俄罗斯原来不敢北约打仗,所以根本不理会俄罗斯,战争是靠打出来的,根本用不着俄罗斯调停,所以,俄罗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整个南联盟内战和科索沃战争过程中,俄罗斯那是主打陪伴。

俄罗斯国内的强硬派和反对派也趁机攻击叶利钦软弱的外交政策,叶利钦当时并不在意南联盟,苏联没了叶利钦都没伤心过,何况一个南联盟呢,叶利钦最害怕的是自己会不会被另一个叶利钦推翻,就像当年他自己推翻戈尔巴乔夫一样,哈哈哈。

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俄罗斯出卖南联盟整个事件中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一嘴小破事,啧啧啧,俄罗斯当局支持的媒体更适大书特书,好像占领了一个破机场就跟打赢了南联盟和科索沃战争似的。

而且这个故事一般都是从俄罗斯部队接到命令开头,到和英军对峙达到高潮,最后俄军抢占机场成功和加上各种“重大意义”作为结束。

实际上呢,俄军和英军对峙后,英军并没有被赶走,俄军也没能独占机场,被迫允许英军共同驻扎在机场,当晚就允许英军在机场过夜了,因为俄军中层害怕英军玩真的开火而因此丢了饭碗。

更丢人的是俄军和北约谈判达成的618协议,这个可不是618国际购物节,协议内容简单说就是“机场共享,各自维和。

俄派代表,允许驻军”。

你看看,机场没守住,连驻军还得人家批准,啧啧啧,好大的胜利阿。

2003年俄军完全撤回科索沃维和部队,更是灾难,哎。

所以吧,这个机场的事儿没啥值得俄罗斯炫耀的,有本事拍一个当初俄罗斯叶利钦如何出卖南联盟的纪录片。

这个故事也就糊弄糊弄不了解这事的,觉得俄罗斯还挺牛的小白们,希望大家一定要认清所有帝国主义纸老虎们的真面目,不要被一个小破电影带节奏。

困了,就先写到这里吧

 7 ) 英雄莫问出处,相重相惜,一笑泯恩仇的洒脱也许就是这枪林弹雨中最美好的风景

火光冲天,血肉横飞,长镜让轰炸和激战的场面异常真实,如临实境。

英雄莫问出处,相重相惜,一笑泯恩仇的洒脱也许就是这枪林弹雨中最美好的风景!

慷慨赴死时点燃的香烟;生死相托时紧握的双手;甚至是相互调侃间无聊的笑话,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无比动人,让人不禁澎湃起他们一样的脉搏!

国家动荡,种族清洗,让人命成为草菅,随意被剥夺,暗无天日里总会有英雄出现,他们剥开云雾,让希望重生,让生命得到尊重!

但是在与黑暗势力搏击中总会有牺牲,战至最后一刻的壮美,让一切都感觉值得……如果你也有英雄的满腔热血,喜欢热血喷张、拍案而起的痛快,你一定要看一看这部影片,绝对过瘾!

《巴尔干边界》[强]

 8 ) 一流枪战,二流政治,三流爱情!

改编自科索沃战争中一个真实的事件,俄罗斯为了在科索沃战争中发挥影响力,于是在时任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普京的推动下,实施了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军事行动,并最终在200名军人与7000名军人的对峙中毫不退让,取得了主动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与电影中不同的是,真实事件中并无这样一个小分队存在,自然也就没有与恐怖分子战斗这样的事件存在(至少没有披露过,也有可能像电影中演的在军队来之前已经全部退出,官方也不方便披露)。

另外,在真实事件中俄方一直在推动事情的进行,并无中途退缩之意,反倒是在与俄军的对峙中,北约高级将领已经下令开战,但是在关键时刻,北约联军的英军指挥官麦克·杰克逊违抗了指挥,命令英军不要同俄罗斯人发生冲突,不要去尝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任。

电影中并未过分强调当时的政治、种族背景,而反派的作为也让人认为他是恐怖分子,而没有过多种族对峙方面的联想!

如果在电影最后给俄罗斯与北约对峙的事件加戏,会更加吸引人!

电影中的枪战戏属实一流,看得热血沸腾,但是硬加的爱情戏,尤其是二人在战斗中的拥抱戏,实在让人看得尴尬!

 9 ) 《巴尔干边界》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战斗片。

背景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几个流落在南斯拉夫的俄罗斯前特种兵攒在一起,趁乱占领了科索沃的斯利季奇机场,等着第二天到达的俄罗斯维和部队来接收。

在此之前,他们八个人与科索沃的一帮子闹独立的土匪们打了一晚上,筋疲力尽,双方伤亡惨重。

终于守住了机场。

那场战争是一场地缘政治的游戏。

原南斯拉夫在动乱之时未能幸免,本来和睦相处的人民,就因为民族和宗教那点事,分了个七零八落,打了个昏天黑地。

各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美国希望把前苏联的各种残余赶紧清除干净;俄罗斯看着自己的斯拉夫人被欺负,无力回天却不甘心认怂;欧洲希望巴尔干这个被点着的火药桶赶紧平熄;塞尔维亚希望国家别灭亡了;阿尔巴尼亚巴不得赶快把科索沃归为己有。

如果不知道这些背景去看电影,就会越看越糊涂。

这个占领机场的行动确有其事。

百度上是这样记载的:“1999年6月,北约军队正沉浸在南联盟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并开始撤军的喜悦中。

此时的北约部队,早已得意洋洋地做好了占领南联盟地面设施的准备,而位于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更是北约部队的一大重要目标。

6月10日深夜,根据俄军总参谋部的命令,在波黑图兹拉执行维和任务的近卫空降第76师1个加强连约200名官兵,由扎瓦尔津中将率领,分乘15辆装甲车、30辆卡车及5辆乌阿斯牌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500公里急行军,于破晓时分抵达斯利季奇机场附近。

直到当日下午,北约才对俄军空降兵这一行动作出反应。

下午3时左右,英军弗里尔空降旅的先头部队才到达机场。

在这里,120多名英军士兵同200名俄军空降兵相持不下,他们被拒绝进入机场。

”而在此之前的那场夜战,不一定真的有过。

别管那么多,咱们看热闹看故事就好了。

这几个前特种兵,个个都是拼命三郎的角色,以八个人对付一百多个乌合之众,仍能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可谓身手了得。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小分队本身就是多民族组成的。

如他们自己所说,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塔塔尔人,还有两个塞尔维亚警察也参与其中。

单从信仰看,虽然没有明确其它几个人的宗教,至少是东正教或无神论者吧,但其中的那个塔塔尔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并且在战斗前,和那个有同样信仰的塞尔维亚警察共同祈祷真主。

从动机上看,那两个塞尔维亚警察是因为国恨家仇,亲人死于北约的轰炸,受人尊敬的老警长死于“科索沃解放军”的枪下,这仇恨使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中。

而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中,指挥员贝克授命于俄军,自然有政治目的。

他所招募的四个战士中,长期生活在塞尔维亚族群中,共同的民族情感,眼看着北约驱使下的“科索沃解放军”的残酷杀戮,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彰显出战斗民族的力量。

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沙塔耶夫解救贾斯娜,以及巴尔亚看到对方让一个小孩子来侦查时,说:“他们用孩子来侦查,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举动。

每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否则,他们的人生就结束了。

”共同的信念使他们八个人团结在一起。

而对方的阵营中,却是四分五裂彼此猜疑的。

拆弹专家巴尔亚看到法国制造的哑弹后说:“感谢法国人,他们并不是想要我们死,他们扔了一颗空的炸弹。

”一颗炸弹未炸虽然是个小概率的偶然事件,编导却用它来表现北约中各国的不同算计。

敌方的头目斯穆克是个嗜血的狂徒,不仅贩毒,还随意杀人。

他所谓为独立而战的口号,不过是他谋取利益的幌子。

在他劫持的人质中,有个牧师,对他说:“你相信真主,我们相信基督,让我们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吧。

”斯穆克则轻蔑的回答:“我应该尊重什么?

除了真主,没有上帝。

”最终杀害了牧师。

还有更恶劣的,北约和“科索沃解放军”之间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同盟关系。

影片中,那个代表北约的法国医生对斯穆克稍不恭敬,斯穆克立马就杀了他。

可是在塞族人这边,有另外的一个场面。

当普苏杰要杀死那个以前的同事现在的敌人时,老警长阻止他,说:“住手!

把枪放下。

我们不是土匪,我们有法律。

”普苏杰:“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

他们在合法杀我们吗?

你说的是什么法律?

”老警长:“但你无权决定他的生死。

”就这样,编导将观众追求道德正义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到塞族人这边了。

实际上,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各种杀戮随处可见,最恶劣的当然是北约的无差别轰炸,不知道摧毁了多少家庭。

其次,塞族与其它各族之间的残忍都是不相上下的。

当时我曾经看过一些录像,各方的杀人比赛令人发指。

影片中斯穆克割头的场面也曾经在那场战争中多次出现过。

事后,各方都拿这些杀害无辜平民的场面说事,以证明自己战争的正义和道德的高尚。

其实谁也不比谁好多少。

人一旦成了野兽,就比野兽还要坏。

当时的俄罗斯实际上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叶利钦的软骨病以及俄罗斯社会的衰败,没有可能去正面对抗强大的北约和美国。

影片中,塞族人说:“隐形战机每天都在袭击我们,我们相信你们,‘俄罗斯人是兄弟’。

可是俄罗斯却保持沉默,屁都不放。

”不是不想放,而是没屁放。

受尽屈辱之后,只好动点小心思,占领机场确实是一手妙棋,即取得了精神胜利,也安抚了一下塞族人那颗受伤的玻璃心。

时至今日,美国的各种欺凌使得国际战线逐渐明晰,俄罗斯在疗伤之后,渐渐恢复了元气。

咱们这里韬光了许多年,也苏醒了。

影片中,有一段值得思考的对话。

巴尔亚:“我想念苏联时期,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维拉:“苏联时代的你应该更年轻更瘦弱。

”巴尔亚:“也许。

我们希望能平静的活着。

”维拉:“是的。

”这也许是人们在以后很长时间中都会去思考去选择的问题。

你到底要什么?

你到底要舍弃什么?

追求自由很好,但是没有脱离时代的自由。

如果你说:我为了下一代的自由,宁可现在做出牺牲,那么好吧,看看影片中的那些受苦的人们吧。

他们缺吃少穿,他们生死不定,他们忍受屈辱和杀戮,他们没有平静的生活。

即便如此,他们下一代也未必能享受到那种理想化的绝对的自由,那种“自由”只能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你越向它走去,它离你越远。

影片拍摄的很好,展现了现代战斗的真实场面。

构图、光线和镜头调度都很到位。

汽车在塞尔维亚山路上行走的景色美极了。

夜战的场面表现的尤其出色。

镜头在时间线上前后交叉也很新颖。

结尾更是很好,留出小小的悬念。

在情节上尚有些小瑕疵。

如俄军车队的行动中途被命令停止,后又开始推进,这其中的过程交代的不太清楚。

影片出品方有二十世纪福克斯,挺奇怪的。

怎么不考虑政治正确啦?

本人评分:7.5。

 10 ) 人命只是战争的消耗品

《巴尔干边界》影片以科索沃战争为蓝本,北约对当年南联盟发动军事行动。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抢先控制科索沃一处重要机场,为日后战略目的打下重要的基础。

这一行为在当时险些成为美俄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影片描绘战争下平民惨状、无助,以及随处可见的暴徒。

正义淹没在掠夺、人权被暴力打的体无完肤、安全成为了天方夜谭、草菅人命更是家常便饭。

剧情中肯、时长过长、场面激烈、配音拉跨。

观后感: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永远是老百姓。

《巴尔干边界》短评

库斯图里卡最后的露脸,证明了自己坚决的大塞族立场,且越老越坚决,老了无所谓了嘛。故事呢,当然是个俄罗斯主导的辱阿(尔巴尼亚)片。在各族艺术家们藏掖着表达那些”爱与和平“并寻求谅解可能性的巴尔干一家人浪潮中,这部如此明确民族主义态度、明确高呼“科索沃是塞尔维亚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政治不正确电影“,实属难得!当然,在三线(雇佣军、复仇者和时代背景板俄军)并置的情形下,也不忘塑造一个”科奸“警察配角,似乎强调着科索沃阿族也有好人(斯拉夫角度的好人)。

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这不是战争片。苏联的失败是一切苦难之源,俄罗斯人不能假装和自己无关!

10分钟前
  • Cyer
  • 很差

导演挺会拍的,开头航拍森林,一只鹰打破构图,连接森林中的战役。

15分钟前
  • 账号不存在.404
  • 还行

感觉俄罗斯是个渣男。

20分钟前
  • 点击即刻爆炸
  • 还行

2019-073

23分钟前
  • Pip
  • 较差

嗯……

25分钟前
  • 雪糕
  • 较差

3.5。后面枪战很精彩,但文戏有点尬。

30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电影评分有二大不可靠,IMDb的印度,豆瓣的俄罗斯。我知道主旋律都是不要脸的,但还是愿意抱着好奇心看看。还真的是带着老毛子一贯的粗犷剪辑风格,想切就切,想定就定。分明是一个国际事件,却假以虚构的鸡毛蒜皮的报复事件为展开,搞了一篇沉痛悼念昔日苏联民族团结的作秀,枪火戏份要多模板有多模板,巨类似爱尔兰的那部《雅多维尔围城战》。

34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较差

我来看英雄救美

38分钟前
  • 和平小智
  • 推荐

1999年,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北约开始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23点45分左右(北京时间5月8日清晨5时45分),一架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五枚联合制导攻击导弹(JDAM),轰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

41分钟前
  • Xiao鬼
  • 力荐

配音看着心烦.

45分钟前
  • 萨默尔
  • 较差

人物介绍了1个半小时(基本快进了),对各方立场和动机都稀里糊涂,更没搞懂小分队的作用(把恐怖分子留给大军不就好啦?)。。好在战斗还算够燃。。。

47分钟前
  • Sh@rk
  • 还行

稀烂零分电影,好怀念苏联时期,似乎讲出了导演心声。俄罗斯军队为什么不行?平时看战狼,红海行动,还能有战斗力?但给女主角一🌟,女主角胸口的痣再➕一🌟,库斯图里卡出镜一🌟,维克多崔的音乐加一🌟,但老崔说为最近的乌克兰人民减三🌟,最终滚蛋吧。

52分钟前
  • 信仰难民
  • 很差

基于科索沃战争改编的俄版《红海行动》。

57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低配版《红海行动》,滥用政治背景的廉价商业片,俄罗斯配音不能忍。

58分钟前
  • Captain_C
  • 较差

美式俄国大片

1小时前
  • Vioone7
  • 较差

两个女的挺漂亮

1小时前
  • 夺命崩沙
  • 较差

节奏好对胃口

1小时前
  • henk
  • 还行

俄罗斯特种兵深入塞尔维亚,击破极端主义分子

1小时前
  • 墨染青衣颜
  • 推荐

故事套用了一个速度与激情的壳子来演绎科索沃战争的一个局部,你知道的,这种套路中总会有一个蠢花瓶和一个帅气不死之身的男主,不过回到科索沃战争本身,我们国家也是亲历者与受害者,南联盟大使馆在北约导弹轰炸后断壁残垣影像片段依旧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因此影片中大量史料影像算是个加分项。当年北约的借口成为了现在俄罗斯进入乌克兰的判例,而北约却反手双标起来。其实人民哪会去管这些,他们只是在失去了至亲后积累下来无边的仇恨。

1小时前
  • 十月飞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