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大部分喜剧电影中,我们似乎总能看到诸如“这不只是一部喜剧电影“的文案,结果却往往有所偏差。
但这一次的《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确实完美地匹配上了这样的评语。
它并非除了欢脱闹腾之外再无它求,甚至对搞笑环节也有着特别的处理。
而从成片来看,喜剧甚至是它最弱的一环。
首先,在搞笑环节,它比较好地拿捏了尺度。
导演更多地使用了魏国铮和王子异等“健全人”去进行肢体和行为上的搞笑,重头戏是“健全人对障碍者世界融入时的尴尬”,而减少了心智障碍者自身的搞笑部分。
这就避免了同类型电影经常遇到的问题:或有意或无心之下,对于相应群体的审丑式娱乐消费。
进一步地说,电影在主题上更是表现出了一定的野心。
它是关于“拥有与找回运动初心“的故事,让之分别划分给“心智障碍者”与“健全人”,又将之超脱了体育层面,上升到了生活的高度,且同样具有“障碍者”与“健全人”的双重性,落为了前者的“融入社会”与后者的“挽救生活”,又合并成了交互作用下的“障碍者被当作健全人看待的真正尊重”。
障碍者与非障碍者在当今社会中的融入与自处方式,才是本片的最终落点。
因此,它甚至不是一部单纯的体育电影。
在开场第一幕中,我们就看到了对于传统体育电影类型的活用。
很多同类题材都会以激烈的比赛画面作为开场,但本片的运用则别有意义。
他用了标准的比赛呈现方式,强调流畅的动作与激烈的对抗,并聚焦到场边的魏翔身上,这就带来了对此后主要剧情的铺垫此刻的球队拥有更好的身体,与此后魏翔带领的缺陷者们有着天壤之别,但他的关注点却集中在了胜负之上,不惜以进入对方更衣室的方式获得优势,也会对自己的队员怒吼发火,到了最后要输的时候则用打架斗殴的方式挽回败局。
他处在“胜负就是一切”的环境之中,因此也必然受到相应的反噬:对方在学校比赛中派上没有合法身份的外援,他自己为了“七年不败”的所谓容誉不择手段,也被学校“弃卒保车”地做了切割。
在魏翔被开除的一场戏中,电影给出了比较明确的主题表达。
校长与他果断切割,随后说出了影片的主题“体育比赛不仅仅是胜负”,随后却自己投了一个三不沾,对此做出了推翻。
而魏翔接下来找到的球队,才是真正的主题践行者:心智障碍者队伍。
在魏国铮和球队初次接触的两个段落中,电影明确地展现了双方的磨合过程:球员击打了魏国铮,随后将魏国铮介绍篮球运动的开场白和第一次训练搅的一塌糊涂,显然对篮球运动一无所知;而在另一方面,魏国铮对球队的看法也依然延续了此前的惯有印象,“最讨厌这种裙带关系的队员”。
在篮球的层面,魏国铮和心智障碍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鸿沟,前者带着“健全人”的篮球行业理念进入了心智障碍者的环境,认知差异需要用后者的纯朴心灵感化---即使身体有缺陷,也对生活满怀希望和热情,这无疑是超越了世俗意义上“胜负”的东西。
在魏国铮第一次带队比赛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世俗”在此环境中的不可行:以作弊用人的方式试图获得胜利,却被王子异饰演的不和队员反算计,真正的胜利需要对心智障碍者的真正尊重,以他们面对篮球的热情和纯朴去带领队伍。
更重要的是,电影实际上以“篮球”为出发点,将表达上升到了“生活”的高度。
导演希望赞扬的不仅仅是心智障碍者在篮球层面的能力,更是他们面对人生的态度。
“身体”成为了连接二者的桥梁,它是心智障碍者在刻板印象中的所谓“残缺部分”,让他们最开始被魏国铮认定“打不了篮球” 也在生活中面临种种困难,实际上却也是他们拥有的天赋,各自展现了打好篮球的潜力,也对应了“过好生活”的能力。
电影的最终落点,其实是对“心智障碍者”之于社会歧视的纠正。
这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达部分,魏国铮第一次被告知“带队”的时候,就下意识地做出了健全人对他们的固有印象式称呼,“弱智”,并延伸到了他对他们“不能打篮球”的篮球层面认知中。
他对队员们篮球能力与热情的逐步认知,也代表了“健全人群体”对“心智障碍者群体”在更广义范围内的转变纠偏,就像他被纠正“是心智障碍者,不是弱智”一样。
而在展开之中,心智障碍者也直接进入了健全人的世界,引导出了更直观的相关表达:队员们去买麦当劳,店员始终保持着耐心,而年轻女孩则纠正了男朋友的歧视和嘲弄行为。
到了最后一场比赛的前夕,电影给出了魏国铮与流浪者、孤独者等各种“被社会排斥者”共处的闪回镜头,更是将表达对象做了进一步的扩展。
同时,这种认知的转变也反过来作用到了魏国铮的身上,他了解到了心智障碍者的篮球和人生闪光点,也由此改变了自己面对健全人生活时的人生观。
在他与医生第一次聚会的段落中,对方指责了他对生活中胜负的欲望过度,这干扰了他的人生幸福度,始终难以放下自己对曾经校园时代的不如意。
这也对应上了他对篮球的态度 虽然拥有了很多mvp奖杯,却执着于自己失败的部分,因此始终是自我认知中的“失败者”,不能成为内心中的mvp。
魏国铮与队员们的发展曲线得到了交互而同步的发展,围绕着“胜负“而展开,这也是主题表达上的升级进阶。
第二场比赛中,魏国铮给队员们灌输了“一切为了赢”的理念,却被队员们以纯朴的正向方式进行了“调整”。
受困于经费的魏国铮希望让队员们故意输给校长的老年队以换取赞助。
这是世俗意义上的胜负心,对应着“不惜一切手段”,就像魏国铮在序幕中指挥的那场比赛中发生的一切。
而队员们则以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赞助,他们不管比赛是否可以获得冠军,只秉持着纯朴的胜负之心---由此,这种心智障碍者范畴里的胜欲便与魏国铮的欲望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无关于物质层面的因素,只是出于对生活和比赛的热情,“关注现在,做好当下”。
这也确切地引领了魏国铮对自身生活的修补:他为了自己的球队而邀请了王子异等人,却无视了对对方的尊重,就像他曾经为了胜负而对他们不惜一切的打压,而当他这次给到了尊重,也就修补了曾经的缺憾。
心智障碍者与王子异等人的比赛,还将主题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升级:心智障碍者对健全人生活的进入,这也是“社会对心智障碍者固有印象“的又一次修正,以及相反地,心智障碍者对社会中真正地位的确立,即是群体的“出路“。
在前半部中,魏国铮进入了心智障碍者的世界,以自己的篮球和生活态度被对方所感染、改变,他也正是“健全人世界”的凝结象征。
在后半部中,“健全人”从魏国铮个人升级到了群体层面。
在篮球角度上,心智障碍者球队第一次进入了健全人的球场,并以“对篮球的热情”获得了对方的尊重。
这也正是电影对心智障碍者的最终定位:他们与健全人其实并无区别,对篮球的热爱与付出都是一样的,也就可以融入球场,这也自然扩展到了生活层面。
在电影的前半部中,这个高度的信息已经有了展示。
魏国铮从一开始就希望帮助队员们进入健全人的世界,从麦当劳点餐到鼓励大个战胜不敢洗澡的缺陷,最后落到了带队到健全人的球场上。
同时,王智也是为此表达而设置的角色,她始终保护着心智障碍者们,认为他们与健全人不一样,从篮球层面的“不让魏国铮拍球员脸”到生活层面的“不让买麦当劳“,最终归结到了篮球与生活的结合点上:拒绝队员们去健全人的篮球场上比赛。
这便带来了“歧视心智障碍者”的又一个形式,它不同于魏国铮最初的单纯“恶意”,而是以善意之名的“承认其能力缺陷“。
这种潜在的歧视其实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我们给予特殊人群以额外的待遇,在行为上当然并无不妥,却不应该延伸到思想层面,而是应该与他们平等相处。
这也与电影作为类型化的需求实现了比较好的结合,王智的态度转变不仅给出了主题表达,也促成了他和魏国铮在爱情线索上的推进。
电影从魏国铮个人出发,他融入心智障碍者世界,也平等地和他们成为了朋友,随后则扩展到“群体”之上,凝集在了最后一场决赛之中。
这也是电影设计最用心的一场球。
它让正常篮球比赛中的战术配合落实到了心智障碍者的比赛中,以魏国铮符合心智障碍者心理的方式进行指挥灌输:“老鹰捉小鸡”的描述方式对应了挡拆和电梯门的强侧战术。
这种出于“心智障碍者方式”而对“健全人世界”的融入,正是主题的最终落点--他们确实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努力,但并不意味着自己与健全人的本质差异,对日常社会的完全无法进入。
它在篮球层面的展现也有进一步的外沿。
心智障碍者的双方队员激烈交锋,镜头下的身体对抗程度与开头健全人比赛的画面高度对应,意味着双方的本质等同。
但双方又有所区别,队员之间会相互鼓励而非敌视。
这种出于热情的胜负欲是健全人始终拥有,却在物质化的生活中逐渐掩盖下去的本质闪光点。
它构成了心智障碍者对魏国铮等人的生活启示作用,也反过来形成了双方的相互融入可能性。
在转播摄像机的特写镜头之中,“融入”也延伸到了生活的部分:心智障碍者们已经真正走进了健全人的舞台之中,登上了他们的电视媒体,而亮亮在比赛最后的“单打”更是带来了篮球打法与“独立生活”的双重意义,这处的callback也给予了魏国铮其人的“表达强化”---从第一场比赛开始,他就并非如观众和王智以为的那样“歧视障碍者”,而是真情实感地鼓励了亮亮。
此处的“单打”成功,由得分的成功而引导出了队员们的“人生独立”。
在最后,魏国铮也完成了自己的开解。
他让亮亮去完成无法追回比分的单打,不再追求篮球层面的胜负,也走出了自己生活中的执念,不再追求比赛初期与人生长期的“微观胜利”,这也是他与王智的争吵中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在他的顿挫中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场决赛的前三节。
值得注意的是,“假肢佩戴者”的设定让他具有了对思想上健全人和身体上“缺陷者“的双重象征性,既代表健全人融入心智障碍者世界并被反向影响,也以自己的“扣篮完成“实现了“缺陷者”本身的表达---当他不能如队员们所说的扣篮时,这种自我认知上的生活与篮球之双重挫败感得到了最具有象征性的表达,并在最后借由队员们的助力而完成扣篮,实现了思想上作为健全人的“修正生活不足”,以及身体上作为“缺陷者”的“战胜障碍,对等健全人”。
这部电影无疑是超出了预期的,它不仅仅是一部搞笑的喜剧电影,其中的搞笑部分甚至是相对最弱的一环。
在主题上,导演给到了足够的现实社会关注,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表达。
当然,它的优点更多在于文本环节,在电影语言上则相对平淡,如果进一步优化,肯定能带来氛围上的更直观感动。
但重要的是,就像它的片名一样,这甚至不是一部最传统的体育电影,因为它“似乎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热血的不是比赛,而是更加严肃的生活热情。
电影好不好看都不用评论,就是这里的水军,文托儿,那写作水平,个个不是AI就是文科硕士生的水平。
导演和编剧要有他们一半的文化水平,估计电影就不用请水军了。
可惜了,这世界永远都是事与愿违。
几块钱的稿费就可以买到一篇精彩绝伦并恶心到极点的托儿文。
但是,几百几千万却拍不出一部真正让人满意的作品。
这就是现实的可悲。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
因为,我看到好几条四星好评的内容里,居然有人用到“;”号。
我的天,谁会在一般口语评论里用上分号呢?
不是机器人,就是专业搞稿人莫属了!
我不知道,没查资料,纯根据感受真实瞎写的。
本来只想看30分钟,一下看到底,中间数度默默落泪,在和林栋校队打比赛时,任真停下来、听着观众的大喊“用球说话”而产生新奇的眼神,直接泪崩,之后眼泪就几乎没停下来。
第二天早上去图书馆的路上,想到电影中的几个片段,坐在车上默默落泪,又想到几个搞笑情节,又笑了起来,自己都觉得自己好像哪里不对劲。
晚上到住处,忍不住,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
直到第三天,此刻,这部电影还横在我的心头,好像不用文字梳理一下,就盘桓着,下不去一样。
问gpt, 为什么这个电影会这么打动我?
答:它引起了你的共鸣。
就这样?
能引起我共鸣的东西像大海一样多,除此之外,就没有点什么别的东西?
1. 观众代入强者心态在看之前,知道这是关于intellectual impacted people的故事,所以在心底会自动认为自己是强者,俯视角度在潜意识中非常明显,因此也会变得更加平和包容,允许一切的发生。
2. 体验只能拥有一个事物后的纯粹刻板印象中的弱势群体出现了,他们果然都披挂着这些印象中的标签,眼神过于坚定,笑容过于直接。
在很快的小转折后,导演开始展示他们每一个人的技能:李渔可以抛转,因为他记不住东西只好在工地搬砖。
任真出手快,因为他在帮爸爸卖打糕。
建国擅长阻挡,他在做会场保安。
乐亮什么也不会,他姐姐也没有让他工作。
大白、韩笑未表。
有工作的人,都在从事底层工作,这反而就让人觉得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一旦拥有了什么,这一点点所有就会被高高抬起,成为人生中的闪耀之处。
而普通人的我们,拥有生活、工作中的众多事项,反而会惯性认为,一切都应该被拥有,哪怕缺失一个角落也无法接受。
3. 尊重与善意魏教练与他们交融在了一起,他没有呵护他们,而是以对待平常人的心态对待他们,他们一起场内练习动作、场外奔跑,这种尊重,让这些小细节都很热血沸腾。
顺路说一嘴,乐光这条线是为了完成作为ii人群的亲属,如何去懂得真正的尊重。
魏教练那条线,达人达己,你以为是你在帮助弱者,实则最后你却被他们而改变。
两个人物身上都出现了弧光。
有豆瓣评论说,这部电影对魏教练刻画地过多,失去了重点。
我不这样想,他是一个穿线人物,也是提供电影轻松率的最大帮手,不把他对篮球的挚爱拍明白了,就无法显出对仁爱之家成员的殷切。
这是一个以篮球为主线的故事,顺路看到里面每个人获得尊重与爱的故事,要比直拍对人物的赞扬,顺路讲讲篮球这个路子高级地多。
前者一心一意要把事情做好,人物之光顺路被你发现;后者对准人物,硬要你喜欢这个人物,有点像是前者是讲消防故事,后者拍杨洋穿消防服画面,高下立现。
魏教练随着仁爱之家成员的成长而成长,虽然要花去一定镜头时间,可是却让角色们贴合地更近,一个外围的人融入到一个集体中,整体有血有肉程度变高。
岳亮和雪涛去买KFC, 他们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女性和本性也很善良的她的男朋友。
本来以捉弄开头的插曲,最后在岳雪二人的歌声中安静结尾,没有引起恶性围观,也没有对岳雪造成心理伤害。
导演对这个细节处理地恰到好处,镜头下,公众并没有热情到刻意去保护ii人群,但是也展现出了很真实的包容感,一种远距离但跟随式的集体善意。
好像每个人都在想,这两个人好像傻傻的,可是他们多不容易,还积极地面对着这一切,我也要回馈以积极,回馈以温暖。
4. 奋斗感球场竞技画面也不少,且拍的很好。
球员们拼尽全力去赢,但好像也不是真的要赢,比如任真看到对方哭了,就停下来把球还给他,他们好像就是想要尽兴尽力地去拼,不问结果,只求拼搏二字荡然胸间,无愧于心。
普通的我们,也知道,这样的态度是对的。
可是现实中总是太多成败,让人没办法割舍。
未来的不确定,只能促生此刻的焦虑和对结果的势在必得。
是的,是的,过程很重要,我们看重过程,可是没有结果就是不行。
但是仁爱之家篮球队,他们的结果就是过程本身,他们因为喜欢,因为有人在成全他们的喜欢从而不想辜负帮助他们的人,迸发出来的汗水都是纯纯粹粹在奋斗的感觉。
纯正的奋斗感,可能在你相信这个人除了要做好此事之外再无他想之后,才能出现。
所以这也是一种单一的奋斗感,all in的奋斗感,做喜欢的事时的奋斗感。
5. 击碎同情心魏教练喊林栋过来对练,乐光忍不住跑到场上大喊,他们可是残疾人。
一个年轻人反驳:拿球说话。
观影中如影随形的同情心在此刻被击碎,本来只有魏教练产生的尊重感,变成了一起看球的人的集体尊重,血又沸腾起来。
普通人在竞技体育中也会跌倒、经受碰撞,为什么ii人群就不可以?
过度保护与适当放手之间的距离,真的就是那么遥远而不可触及?
本来在观影者眼中是弱者的李渔、雪涛、任真、大白、帅哥、韩笑、乐亮,通过对篮球的喜爱与努力,获得了场内篮球观众的尊重,在那一刻,韩笑感受着风,任真倾听着人群的躁动,他们成为了强者,没有人可以小觑他们的力量,场上的每个人都值得且收获到了尊重。
外人看他在被欺负,可是他在感受着少有的竞技体育的乐趣。
第一个人开始喊:拿球说话。
尊重开始冒芽与蔓延。
雪涛被情绪感染,一切都很纯粹。
她一喊完,反而显得同情心变得无比渺小,场上的都是真正的球员。
用搞笑的反转化解了成绩可能带来的矛盾。
You have my respect, bro.6. 我为你而活在最后的比赛中,揭秘为什么乐亮想要单打篮球,完全是受到了姐姐的影响,而姐姐就是他生命中至高无上的存在。
好像剖开了伤残人士的生活,他们孤独,不被社会普遍接纳,他们的生活中只有与自己同样标签的群体和家人。
小小的圈子,圈子中的每个人都占据巨大的比例,几乎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全部。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圈子,每天脑海中会滑过上百张脸,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忘记自己为父母、挚爱的人而活简直不敢想象。
可是乐亮,可能仁爱之家中的每一人,都是这样,那些撑起他们生命中的人反而构成了他们的生命中心。
看到最后,他们每一个人可能还是常规意义中的弱者,可是在球赛中,在试图为兴趣而活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了强者。
观影者从强者心态作为电影的起点,在过程中看着自己的同情心越来越少,而尊重感越来越多,到了最后从心底里佩服这些篮球队员强大的品性和纯粹的快乐,进而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弱小脆弱的一面,实现了强弱对调,而且异常温馨和谐。
在电影中,体会到多种交杂在一起的感受,有悲伤也有快乐,有无奈也有振奋。
好电影。
整部电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笑点,能够让观众从头笑到尾,而且能笑得很真实,也就是几乎没有让观众尬笑的地方。
后来才得知这是一部翻拍电影,可以说本片在本土化改编方面做得相当不错的,使故事更贴合本国的特色。
此外影片当中的泪点也有不少,且都不是强行煽情,是真能被魏教练对残障篮球队员们真挚的关怀所打动。
但是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电影,还是没能脱离体育片惯有的经典套路,剧情的大致走向很容易被猜出。
不过结尾却是个令观众比较出乎意料的结尾,算是一定程度的反套路吧。
另外全片的叙事节奏没有把握得太好,感觉很多地方的叙事过于紧凑,详略不当,该表达详细的都一笔带过了。
片中魏翔一如既往地带来了无数的笑点,演技也时刻在线,相比之下,王智的演技就比较一般了。
总体上可以说是一部合格的体育喜剧电影吧。
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总不会一直赢的。
不要因失败而失去了快乐。
魏教练打球就是为了赢,但他最新执教的球员都是特殊人员,对赢这件事情本来也没有特别的执念。
所以这次比赛就成了双方的共同成长之旅,很喜欢这样的剧情设置。
包括王智饰演的乐光,她的态度也是经历了很合理而有趣的变化,最后教队员说话真的有意思。
本片好多有意思的小设置,魏教练最好的朋友是义肢医生,原因是他本身就是个残疾人,所以他比乐光要更理解特殊人群的心理。
乐光懂道理,但是做不到,仁爱之家的队员跟普通人打球等于被虐,但他们都很高兴,不只是他们喜欢打篮球,更在于他们被当成正常人在对待。
同时他们对篮球的爱也更纯粹,跟场上同为特殊人员的对手的关系也更好。
结尾反常规的设置是我想不到的,体育题材的电影都是一场胜利来使场面热血沸腾,然而电影的名字已经告诉我们运动不需要热血沸腾。
魏教练在最后放下了胜利的执念,让没有特殊能力的乐亮完成一次单打,即使这意味着无法胜利。
打球嘛,只要快乐。
本片有三名特殊人员的角色本身真由特殊人员来饰演,有一个唐氏综合征和两个孤独症。
电影中说“他们只是孩子,不是傻子”,电影外他们也在努力实现这一点。
点映看完了,全片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暖真诚,并且在观看全程爆笑之后心里不会有什么负担。
作为将在国庆档上映唯一喜剧片,非常适合全家人观看,纯粹地笑一笑。
前排放张电影票。
这部电影的真诚,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首先是片名真诚。
《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英文名《Lose to win》,非常真诚且直白点出影片结局——失败了,没有赢。
——但即便是一个已知的结局,全片看下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
面对比赛,故事里的他们没有以失败者的心态对面对。
困难来临,他们妥协还是抗争之间选择了后者。
“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也是片中队员对教练一顿鸡血口号和操作后的一句辣评,这让魏教练十分尴尬,但让屏幕前的观众乐开花,反差感带来的喜剧效果拉满。
电影和片名一样,带着些自嘲口吻认真地讲好一个群体拼搏的故事。
故事里的人物都很真诚、鲜活。
印象最深的是决赛场上,仁爱之家队在实力拼不过对手时,作为观众的我和片中的魏教练一样焦急,但是令人惊喜的是场上队员们依然能在对方球员进球后发出真诚的喝彩,一句“好球!
”彰显人性风采和运动员的光芒。
即便在打球过程中不小心被撞倒,对手也会伸出手拉一把,在一个竞技赛场上,同时看到了拼搏和友善,这在当下社会十分珍贵难得。
再如魏教练和马教练长达七年的较劲,虽然双方看对方不顺眼,明里暗里互相较劲,都不希望对方超越自己,但他们能为了赢努力奋斗,用实力说话,这也是对对手的尊重。
也是一种真诚的体现。
电影真诚地为观众呈现一个特殊群体努力拼搏的故事,没有刻意夸张,没有强行煽情。
在看电影之前,没有关注过“心青年”,也没有想过“心青年”参加运动比赛会是什么景象。
影片镜头对准特殊群体训练日常,展现魏教练对被队员们折磨得崩溃又振作不断面对挑战的日常,一切艰难,导演却用喜剧化的镜头呈现,没有强行煽情,幽默与感动平衡,一切恰到好处。
不会出现观众电影看到一半,由大笑变大哭的情形,毕竟大过节的,看部喜剧电影就想要开开心心,痛痛快快地笑出来,不想再有其他负担。
甚至在影片最后,魏教练领奖发表感言来了一段大哭后,角色自嘲反问:“是不是强行煽情了?
” 非常巧妙地化解尴尬。
因为这部影片有认真在讲故事,作为观众能很自然地感受到其中深意。
很难得在一部爆笑喜剧里看到主创团队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思考。
在正片结束后花絮放映里,可以发现有几位重要的角色就是由残障人士参演的,他们把角色完成地很好。
关于对残障人士的关怀问题,影片也做出一种思考,魏教练和乐光对特殊群体照顾方式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体现,我们要有关怀之心,但不要用异样的眼光聚焦在他们身上,我们也要相信他们的坚强和乐观,相信他们也通过努力,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故事的最后,乐光看到弟弟乐亮独立买到冰淇淋,眼底笑着笑着便泛起泪花,这其实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成长。
非常好的是,作为喜剧电影,《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没有想着要教育观众,它做到了好好呈现一个喜剧故事,其中的热血沸腾和人文关怀,观众自会感悟。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好的喜剧电影的诚意,它首先让我没有负担地笑了,这很重要。
本想打两星,看到最后的彩蛋介绍,有三个真实残疾人参演,其中两个自闭症患者,一个唐氏综合征,于是加了一星。
三个心智障碍者在片中的表演是合格的,看不出来是病人,可以想象私下剧组花费多少精力引导他们拍摄。
片长过长了,有些剧情和场景比较尴尬,比如魏教练(魏翔)和乐光(王智)的擦边感情以及二人的冲突,在篮球场上,乐光居然让魏教练保护孩子们,在竞技场上怎么保护?
太假了。
还有些强行煽情。
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是,魏教练在片中吐槽自己不喜欢演员魏翔,说他演戏太使劲了。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2023)6.82023 / 中国大陆 / 喜剧 运动 / 高虎 / 魏翔 王智还是说个关键词——朴实无华!
陈佩斯说过“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是对喜剧片的最好的总结,本片也不例外!
大多数喜剧的笑点往往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好在本片倒是没有,只是通过喜剧的表现形式,把观众带入到残障人士的生活甚至是内心里,让观众不仅仅是对残障人士产生同情,更重要的是和残障人士产生共鸣,并且对于残障人士真正的理解而不是嫌弃和歧视!
当观众真正理解他们了,也就会为之而感动,这也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了!
至于朴实无华,那就是全片作为一部励志类体育类竞技类的电影,虽然男主嘴里叫嚣着竞技对抗输赢,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大起大落,平平凡凡,但有情有义,这才是生活,才是残障人士真正的内心活动,这也才是真正把观众带入到残障人士的内心里了!
其实本片里提到了很多对峙的观点,比如,是应该把残障人士看做特殊群体,给予他们足够的甚至是全方位的照顾和呵护?
还是把他们当做正常人一样,从正常人的角度去培训锻炼他们,让他们不把自己当做特殊群体,以便于将来能融入社会?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电影最终好像做出了解答,又好像没说明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的认为是首先要有五心:爱心、信心、耐心、恒心和细心,然后是不放弃不抛弃!
然后对不同的个体给予不同的对待,真正重症的应该把他们保护起来,而轻症的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培训!
毕竟这方面我还是很有发言权!
其实我挺看不得这类电影的,感触太多,触动太大!
但是,本片确实很很多感人的细节,潸然泪下也是情理之中!
其实抛开电影表象,里面有很多位演员就是现实中的残障人士,让他们参演电影,其实是对导演已经所有的演职人员也是一种考验,对于演员和幕后的这些电影人,我对你们表示诚挚的敬意,谢谢你们!
谢谢你们的所作所为,你们的善举必将为这些残障人士带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有你,有我,愿这个世界更美好!
推荐指数⭐⭐⭐⭐
剧情平庸,搞笑一般,不过挺好哭的。
这句话是昨天看完电影回答朋友的一句话。
先说说自己的哭点。
最后一场比赛交错放映每个孩子遭遇的歧视那个瞬间。
想起最开始魏教练面对孩子们,发现他们每个人拥有的篮球“天赋”。
李渔是力量。
大白是弹跳。
任真手速快。
建国善于防守。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培养了一些技能,可以和篮球结合在一起,发挥优势。
最后是乐亮,他什么都不会,就是喜欢篮球。
还有一个哭点是,影片最后放映拍摄花絮的时候。
如果非要说出整部电影的意义,那应该就是“因为是你们”。
影片中最喜欢的点是呈现出来的矛盾,就是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姿态对待智力障碍者?
乐光(王智饰)给出的态度是【保护】。
因为在她心中,这群孩子他们并不是傻子,他们只是孩子,只是不会长大。
这里是家永远都没有人毕业的幼儿园。
魏教练(魏翔饰)给出的态度是【争取】。
因为在他心中,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你可以选择妥协,或者抗争,老魏选择了后者。
他从来没有向命运低过头,也不允许身边人向命运低头。
除了最后一场比赛,个人比较喜欢和普通人打的那一场。
当乐光冲到场内阻止比赛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喊“拿球说话”。
没有人在意他们是职业球员还是智力障碍者。
虽然他们输掉了比赛,但是赢得了普通人的尊重!
没有标准答案,但底色当然应该是尊重。
我喜欢影片的英文翻译《Lose to win》。
喜欢校长说的“篮球啊有的时候不光是为了比赛。
”人生也不应该完全只是备战和赛场。
说完影片比较好的部分,还想略略吐槽一下。
笑点方面不是很足够,当然还是麻花经典包袱,不过相比《夏洛特烦恼》和《羞羞的铁拳》比较自然融入剧情的一些梗,《热血》更多地方还是跳脱的硬塞之感。
就是说好笑吧,也能笑笑,但是不能回味,一回味就变得没味儿了。
现在让我想,一个笑点想不起来。
总之,不会想看第二遍,但看第一遍的时候也没觉得不值。
所以总体三分,及格吧。
这绝对是一部被片名耽误了的电影,因为看的时候有几场比赛还是很热血沸腾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之前麻花团队日益不堪的口碑所拖累,但本片确实值得7分以上的评价。
本片属于一部运动喜剧题材,只是影片描写的是一群有智力障碍的福利院篮球“运动员”,但呈现的方式更似之前的老港片与麻花电影的结合;主题略显大胆,表演看似浮夸,话术式搞笑则纵贯全片;这种看似矛盾化的展现却在魏翔看着有点过火的表演中被融合了起来,使得本片一直能停留在超想现实世界中而不出戏。
剧情线对于球场上的“逆袭”以及魏国铮人生心结,描绘的也还算细腻,魏国铮对于队员的态度的转变;以及最后三分球换成二分球的“放下”,这都可以被视作本片的高光之处,这不光代表了魏国铮对待“赢”的放下,更可视作那些“孩子们”的欢乐从此来自于更纯粹的篮球!
只是对于本片来说,喜剧的爆笑与情感的输出都不算突出,更缺乏了社会话题性,或许这才是本片国庆档票房失利的最大问题了!
还是有一点热血沸腾的
笑中带泪看完的,是那种越往后看越好看的电影,没想到从第三幕开始感情上层层加码,很难不动容。很认同教练的方式,让智力残疾的他们去面对社会,而不是在象牙塔里被呵护,只有勇敢迈出那一步,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不一样的自己。和校队PK那场,只要认真对待比赛,即便一个球都进不了,也能赢得对手尊重。出字幕不要急着离场,幕后花絮才更震撼人心❤️
一开始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踏进电影院的,毕竟近些年开心麻花那些厮上映的作品越来越缺乏内核纯属尬笑,直到看完片尾彩蛋,着实有些出乎意料。电影前20分钟都给人一种脚趾头抠出三室一厅的感觉,神烦片中特殊学校负责人乐光,随着剧情的推进,才发现,乐光并不是所谓的圣母,角色展现的是一个母亲的本能;很少有替残障群体发声甚至让现实中的这类群体深度参与其中的影视作品,《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这次做到了真正的笑中带泪。正视与尊重,他们的纯粹无比珍贵。
看得我热血沸腾,有这么一群特殊的残障人士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进取,努力热爱着篮球,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需要我们给与关心照顾,更需要学会放手,多给他们独立成长的空间,看完会不自主被莫名的感动着。该片魏翔出演必是精品,笑点多多,强烈推荐国庆假期带孩子一起看。
原来以为只有小女孩是特殊演员,没想到还有两个孤独症。求主怜悯医治。
戏调得超乎预期,节奏感,分寸感,信念感,娱乐性以及正当性,尤其还是以这个题材主打喜剧类型,是真的难,平心而论,换我是碰都不敢碰的,很难想象怎么做的更好,一定要高分鼓励一下
非常自恋的改编,把真正该关照的核心弱化,完全集中在了教练身上,即便给教练设定做了很多加法,但目的依旧是自恋。
王智的演技真是败笔
质量超预期!首先作为一部喜剧,让观众发笑是第一要素,《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在这方面做的不错,笑点自然不尴尬;演员表演可圈可点,主演魏翔王智及作为特别出演的艾伦表现很好,魏翔几处情绪戏处理的不错。最后体现在人文关怀上,让大家知道智力残疾人士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去热爱生活,热爱运动,最后的拍摄花絮让大家知道有几位演员是真实的智力残疾人士,但他们很好的完成了拍摄任务,这一点让我很动容!
你敢信,竟然还不错!但这片子有点冤,明明不是开心麻花的片,却被硬扣上开心麻花烂片相,只能说《超能一家人》的锅,还要继续透支几部啊!#另外,挺看好魏翔的~
本来是三星,多一星给片中的孤独症和唐氏儿演员
中规中矩吧,至少比超能一家人好很多,但依旧不是开心麻花巅峰时期的质量,虽说有笑点吧,但有些过于刻意,但整体看下来比这几年开心麻花粗制滥造的电影要强很多了,但就是让人感觉没啥亮点,就是非常中规中矩的
三星半残疾人运动电影无疑是讨巧的,但是希望多一些这样讨巧的电影。
满意于不强行煽情,还真的挺不错的,超出预期了。
没看过原版不好评价如何改编的,但是就片子本身质量而言,确实可以及格了,算是开心麻花系里面不那么难看的一部?喜剧与感动的桥段是割裂的,整体比较怪异,不知道主创对于残障人士这个群体到底是如何看待的。魏翔演技不错,但是真的撑不起流量呀!
温情感人,有笑有泪!真的很适合国庆档!魏翔再次担纲主角,他演得挺过瘾,我看得也开心。魏国铮这个角色身上有对成功的绝对渴望、对“仁爱之家”成员的关爱呵护,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身上本就背负着的辛酸,而魏翔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把这种复杂、立体、矛盾诠释地非常好。影片的笑点很自然,我也想起Daniel Sloss脱口秀里讲自己妹妹的那一段,以及如何平视这群特殊的朋友们:不必特殊对待,能够一起笑就足够了。
拍得不真诚
没有说教,正能量
看过的人能分辨哪些是真人评价哪些是氵
只比超能一家人强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