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是条狗》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平民电影,主人公老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市井小民,但是他具备了小草的坚韧和生命力,倔强的生活着。
影片围绕老二“拯救”爱犬卡拉的故事展开,但该片并不是一部反映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电影,而是通过老二对卡拉执着的爱,表达了一种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与痛苦。
该片的导演、编剧:路学长,主演:葛优;制作人:冯小刚、王中军。
当年《卡拉是条狗》也许不会是最卖座的影片,但一定可以列入制作精良的诚心之作。
编导演的那份诚恳,体现在他们对平民故事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上,他们的内心流露出那份浓浓的感动与理解。
《卡拉是条狗》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底层”这个关键词。
片中所有矛盾都来自于葛优扮演的老二无证养的狗狗“卡拉” 被派出所的警察拉走,他拿不出5000块钱来救回。
随后的影片里,路学长将镜头伸向更为宽广的底层社会,杨丽带着老二一起托朋友找狗成为影片的核心。
两人低声下气地在杨丽所谓的熟人之间撞来撞去,你托我我托他的层层人际关系里透出的却是一片冰凉。
在这个喧闹拥挤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成为被支来使去的小人物。
这,或许才是《卡拉是条狗》在人性意义之上的现实意义。
小草总能在任何环境下坚强的生存着。
首页的影评,水平真心不高。
但因为时间发得早,获赞积累可占据首页,豆瓣这个影评机制其实不科学,更多优秀的影评都被埋没在后面了,绝大多数人不会翻后面的影评看。
不写长篇大论。
只说说电影里感觉有意思的地方。
官本位的中国,普通老百姓都是狗。
警察不仅仅是维护治安,这个群体在威权政府的统治下,成了一个有特权的阶层。
在与老二打交道的过程中,警察总是一副“狗主人”的形象,而老二,则点头哈腰像条狗。
影片开头,警察突击逮狗查狗证。
警察问“狗证呢?
”,那个遛狗的居民直接把挂在脖子上的狗证出示给警察看。
像极了听从主人命令的狗。
老二被跟狗贩子一起被关在警车里争吵要回被骗的钱,狗贩子无奈翻口袋告诉所有人,他的钱都被警察没收了。
老二跟狗贩子们,像极了被逮起来关在同一个铁笼子里的狗。
亮亮因为仗义帮胖子挡黄毛,把黄毛摔伤而被关进派出所。
铁牢笼里的亮亮,简直就是被警察逮起来关进笼子里的卡拉,也是一条无辜的狗。
那么,既然没狗证不合法规,那办一个不就得了?
影片交代的很清楚,老二一个月工资几百块,他的收入,也是大多数普通北京市民的收入水平。
而办个狗证,需要五千,老二存私房钱来办的话,需要存三年!
这个五千的费用是怎么制定的呢?
没有人来质疑,也没有办法和渠道来质疑,警察说了,办狗证交五千块钱,你想办,就得乖乖地交,不办,查你罚你没商量!
粗暴的法规并不会杜绝养狗现象,反而催生出贩狗行业。
敢冒风险贩狗,绝对不会是善茬儿,而且,风险越高,贩狗行业的利润就越高,这完全可以对标像贩毒、贩卖军火这样充满暴力和暴利的行业。
你出台这样的法规,到底是维持治安、促进民生,还是特么的中饱私囊、折腾百姓?
老二的妈,谈到因为房子采光权被侵占而获赔三千元,没想到原来阳光也能属于个人,那种捡到便宜的喜形于色,真的是把一种卑贱城市贫民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太太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自主拥有过什么啥,稍微得到半点合法的权利,就暴露出那种恶心的自私本色。
注意,这绝不是感恩的心态!
老二在宠物市场,背景是正在拆迁中的老北京四合院。
原来那时候好看的老房子挺多的,现在来北京,全都是高楼大厦,老北京的风貌真的是绝迹了。
流氓孩子黄毛,家境殷实,父母有钱有权蛮不讲理,欺负的就是亮亮这种出身于老二家的普通老实人家的孩子。
这幅情形,在中国大地上简直遍地都是。
贫富分化严重,底层百姓受富人的气,而且是代代受气。
阶级固化的现象,从那个年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电影表面是在说狗,而实质是在说底层城市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
导演开始似乎想批评国家(或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涉。
突然地出台一份禁止养狗的政策,而这政策又未经辩论或听证,合法性可疑。
而且花五千元办一个狗证就可以继续养狗,这很明显是政府敛财或偏帮富人的手段。
这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今日中国》中的第一集:自由与正义,确实,这两样东西在中国不被重视。
尤其是社会底层的自由与正义,可以说是被践踏的。
从这一点上讲,今日中国就是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欧洲。
男主角为救出卡拉,先找朋友帮忙,朋友再找朋友帮忙,如此转了四五层关系,才终于找到和这件事直接有关联的人。
荒谬地让人心酸。
为了救出一只狗,竟然找到了工厂的门卫和公交车司机帮忙,但这些关系还是没能解决卡拉的问题。
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写照,办什么事都得靠关系,连小孩子都懂得半夜走后门求叔叔帮忙。
片中人物住在北京老城区——一个被迅速破坏、前卫和古老对立的地方。
如尹丽川在《为北京的纪念》里形象的说法:在希尔顿饭店华贵的背面,一百米远处就是一片荒地,有白羊在吃草;在和平里一片破烂泥泞的贫民区,猛然就冒出高尚挺拔的外交公寓,互为风景。
电影里奶奶主的胡同的阳光被新建的高大写字楼挡住,屋子阴暗,连白天也要开灯。
但是奶奶还是笑呵呵着煲着她的中药——导演想隐喻什么?
导演很用心的制作这部电影,尽管不太懂镜头语言那一套,但台词和场景处理得真是好。
喜欢他的这种对今日中国理性的观看。
如果要问城市化带来了什么,宠物风行大概算一种。
农村也有人养狗,只不过是用来看门户的;也有人养猫,但目的是捉老鼠。
它们都不是宠物。
小孩子可能把家里养的猫狗当玩伴看待,可大人眼里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用途。
草原人家的狗是羊群的保护神、主人忠实的仆人,地位比平原地区的狗高。
牧民把他们从小喂大的狗当作家庭的一员,同吃同住,死了和丧子一样悲伤。
然而,亲子般的藏獒也不是宠物。
城市化便是人口的聚集,形成新的生活社区。
聚集的主要动因是工业化。
城市化之前也有城市,或治所,或军镇,或市集,但只有与工业扩张伴生的新老聚居地的崛起和膨胀才称得上城市化。
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催生了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包含了新型的交往形态。
就中国而言,工业化背景下的交往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无异于天壤。
人的活动大体可分为公私两方面。
如果说农民天天被束缚在土地上,那么城里人便是日日被绑在机器旁,绑在车床、模具旁的是产业工人,绑在电脑、打印机旁的是白领工人。
打钟卡的那一声“哒哒”是比鸡鸣更催人的存在。
“高高兴兴上班去”,表明一日公共活动的开始,直到“平平安安下班来”,白天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这里。
协作化的职业劳动增加了自然形态的农牧生产所没有的人际互动内容,但更显著的事实是,“公事公办”原则下的交往即使再频密也是应付性的,无论上下级的的分工、同事的合作,还是对外业务交涉,无不以尽快完成工作任务、顺利实现预定计划为目的。
它们是外在于劳动者的,唯一的联系是工资。
他们忙忙碌碌,实际上是翘望月结薪金的静态过程。
工业流水线上多边交往的增多带来的不是可能高于“独乐乐”的“众乐乐”,而是不得不忍受的煎熬。
只有等到下班——一个令人愉悦的词,人们才迎来自由的快感和自主的活力。
然而塞翁失马,刚刚结束办公室痛苦的人儿迎来自我支配权的同时也迎来了令人不知所措的孤单。
的确如此,虽然机器旁的劳作意味着你和螺丝钉处在同一地位,甚至是资本论描述的盘剥和欺压,但至少构成一个你来我往的交际圈,尽管可能是消极的,与下班回家后的独语空间比对实可见出其特殊意义。
当钟摆从公司摆向住宅,人们迅速没入屋檐下的黑暗里,形单影只,小区内纵有车马之喧,却不闻男女老少欢欣的交语,偶尔一两句招呼的话,却是当不得真的。
在缺乏人际互动的环境中行走着的是一颗颗空虚寂寞的心灵。
除了可以整日与上帝或艺术为伴的少数,无附著、无挂搭的私人生活必须找到新的东西来填充。
无人,故托于物,聪明灵巧的猫狗自然而然地担起了“历史”重任,扮演着弥补城市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交往断裂的角色。
如果说牧民的狗是人的四肢和视嗅器官的延伸,那《卡拉是一条狗》中的卡拉就是一个穷工人的心的延伸。
当作为情感寄托的狗被派出所逮走,纵使妻子俱在,生活也完全没了意义。
这与一老人把朝夕相处的猫而非儿女立为遗产继承“人”何其相似乃尔。
宠物,即宠人也。
看这部片子,前奏很长,葛优在卡拉丢失之后,儿子试图去警局求情之后才出现。
这个有点违背我的猜想,我以为电影要先讲述老二和卡拉之间的深厚感情,有点像忠犬八公的样子。
但是不是那种俗套的剧情,而是俗世的剧情,让人总是想起生活中真真实实存在的画面。
挣钱少,遇到这种事情,要拿出私房钱,碍于面子,不肯向朋友借,不愿向母亲要。
曾经的麻友找老二借钱,老二自己钱少,但是又不想伤感情,假装没带钱,还有打气,拿出100元,2毛就省了,这2个细节实在是很体现人物的卑微,普通。
我坏坏地想,有时我也可以这样干来推辞···哈哈最让人难受的还是一直想要找回狗,但是去贩猫的市场买了一只上了颜色的狗,亏了300,还被抓上了警车,遇到狗贩子想要追回款,但是那钱已被警察给没收了。
起初夏雨不是不收贿赂的100么···╮(╯▽╰)╭偷鸡不成蚀把米,小人物,没钱没势,境地总是那么悲凉,我也是小人物,我的家庭也是小人物组成的家庭。
引起强烈共鸣。
当老二在家和老婆对质,商量要不要拿钱去办户口,老婆怀疑他和送他狗的女人之间是否有私情。
男人到中年大概有出轨的想法吧,但是又不能不顾家。
他们之间应该是暧昧,女人在热心帮助老二。
但女人离婚,跟前夫又吵架,富裕又怎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本来遇到的霉事就够多了,儿子为了义气让黄毛的肘关节鹰嘴粉碎性骨折了,被关进派出所。
一家三口相聚在派出所,多么讽刺。
卡拉没有吃葛优给的狗粮,这里我没看懂。
但是蒙太奇果然是个好东西,拍了上面的围墙瓦片,又拍了葛优那张急切又无奈,做贼心虚的面目表情,我只能说,葛优果然是适合演这样的小人物,出神入化。
谁没有遇到过那么尴尬的时候,窘境逼迫。
这让我想起了《偷自行车的人》,自行车被偷了,被迫去偷别人的自行车。
还有黄毛的家长,摔断了手臂,其实在我看来也不能全怪人家亮亮。
是他自己要去打劫胖子。
黄毛妈妈说自己孩子从小不缺吃的,那么富裕的家庭还能养出一个打劫的校霸。
为了面子,也为了不仅仅被1000块打发了,妇女的嘴皮子耍得挺溜。
最后,妈妈在杂货铺买烟,应该是准备去贿赂或者求情于黄毛家长吧,回头一看,押送卡拉的车却开走了,那时正是4:05分。
这部电影只演了18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但是体现了太多市井小民的真实生活和无奈。
老夫老妻在家吵架。
我看不出老二是好脾气还是坏脾气,不过我很欣赏他不在家和老婆对吵,而是去厕所跺脚对着空气骂几句让心里舒服。
对,每个月挣多少,量体裁衣,可是狗是有感情的。
老二更多的还是放不下感情,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只有在卡拉面前能享受一种中心,做主,被拥护的感觉,不再像在其他人面前(警察,上司ETC)那么卑微的感觉。
话说的很对,狗为了蹭吃蹭喝,就得把主人哄好点,可是人活了那么久,却不一定懂这个道理。
好吧,这是一部好片子。
我想起我的父亲与母亲。
没钱,但是还是要继续生活,遇到窘境要商量,会有计较,会有生气,会有吵架,但是最终为了整个家庭,还是要做出妥协。
正如这里面,老二愿意去买条其他的狗,而妻子默默取出了本来是给孩子上学,生病了用的钱来给狗办证。
这部电影整个很棒,一气呵成,到结局却很突兀,至少令大多数观众“大呼意外”。
查了半天,终于看到网上有说法称导演路学长原来的意思不是这样的,现在的版本只是为了通过审查。
虽然这也只是个传说,来源模模糊糊,无法考证,但看到这个说法的卡拉观众(包括我)仍然感到了欣慰:自己欣赏的电影的导演,果然原本在结尾上也是与我们有共鸣的。
换句话说,我们还是能够理解导演的,无奈那帮电影局的人太浑了。
但是总觉得奇怪,网上所说的“被毙版”结局虽然悲凉,但远不至于会被“封杀”,于是忍不住再把电影在头脑里过了一遍,却突然理解了现在这个貌似败笔的结尾。
我们看了太多电影,阴郁暴力的或是阳光励志的,无一不是一波三折甚至一波多折。
我们爱刺激,爱意想不到,习惯了剧情的不落俗套。
却不知渐渐地,不落俗套已经成了最大的俗套。
我们总想着老二这么个窝囊的人,卡拉这么个窝囊的狗,和一个快活的结尾格格不入。
就算要好结局也罢了,好歹来个轰轰烈烈些的,替老二出个头,卡拉也行啊,怎么能这么平淡,简直不负责任,演都不演了,直接黑底白字打上两行,拉字幕完事。
可是仔细想想,生活呢?
生活也就是这样平淡的。
当然生活也能发生得更惨些,或者更好些,但那是个别的。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们更热衷于抓典型。
固然典型带给我们震撼,偶尔也需要一些《卡拉是条狗》这样的电影来给生活一些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的入戏,再为自己撒一把泪或是自嘲地笑笑。
让同样无奈地和生活拔河的人看着眼熟,哎,那不就是我吗。
生活就是这样,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很多东西都是弄不懂的,要是都懂的话,人也不至于活成这样。
对于老二来说,他是迷茫的,怎么赚钱?
怎么生活?
儿子为什么不听话?
为什么要穿难看的阔腿裤?
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些他都不懂,他只是凭借本能浑浑噩噩的活着,他自己都觉得他不像个人。
回到狗这件事情上,老二也很疑惑,前面托人找了好几层关系,其实他也不知道事情到底要怎么办,谁才是关键的人,捞狗的渠道到底是什么样?
他都一知半解,烟也送了,水果也买了,个个都信誓旦旦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这个星期我都捞了三条狗出来了”,怎么到我这卡拉就错了呢?
哪里出问题了?其实哪里都有可能出问题,是不是真的托对了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容易捞出来,是不是有人不愿麻烦,这些事情谁知道呢。
还是那句话,要是都懂的话,人也不至于活成这样
如果没有最后那一行字,画面定格在玉兰无助地望着狗被拉走的表情上,那导演最后想表达的东西可能就无法被理解了。
对于老二来说,卡拉与亮亮何其的相似,两者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又何其的相近。
卡拉是老二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这是他自己说的;亮亮是他努力工作奋斗的动力,这并不需要特别说明,但事实如此。
在片子的末尾,当卡拉对他递上的狗粮不屑一顾的时候,与凉凉在牢里对老二大吼何其想像,奋斗半身,得来的却是不被认同,我个人感觉非常悲剧。
最后的字幕的作用更多的是想说明导演对于社会的无奈。
导演特意忽略了亮亮的结局,可能想说的是:狗的问题好解决,但是人呢?
无论最后亮亮是否会被起诉,这件事情的影响已经造成了:如果他被起诉,下半辈的便蒙上了不可磨灭的污点,如果不被起诉,老二也第一次震惊地知道了亮亮是多么地看不起自己。
整个家庭的伤害已经造成,无法挽回。
小人物的无奈,但生活还得继续。
电影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像个人。
“在外面都是我哄着别人开心,只有卡拉哄着我开心。
”养宠物的两大驱动因素:喜欢、孤独。
喜欢图的是开心,孤独图的是陪伴。
电影里面,父亲占陪伴,儿子占开心,妻子只是妥协。
但是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妥协,她对狗也有感情,丈夫不在家她也会遛狗,面对执法人员的没收她也试图逃跑。
她对丈夫想方设法捞出卡拉的态度建立在对家庭的妥协之上,民警告诉她:“五千,不值得。
”她听进去了,所以就没有像父子那样反应强烈。
但是她也会拿出家里的存款支持丈夫给狗上户口,甚至提出了可以去上一辈那里借钱。
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存款非常重要,因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存款是保障。
而经济独立的家庭去上一辈那里拿钱(或称借钱),对于她这样一个高素质(电梯口主动退出,面对强行没收没有无理取闹)的人来说,是一种丢失自尊的表现。
所以她是一个为了丈夫和家庭可以牺牲保障和自尊的人,即使保障和自尊都是这个三口之家而非自己的。
她和丈夫也会有矛盾,甚至丈夫去找情人(为什么是情人下文有分析)帮忙最后吵架她都主动退步,她为的是家庭完整。
如果电影以她为第一人称视角,就成了社会写实电影而不是文艺片。
儿子对卡拉是完完全全的喜爱,但他是个孩子,当他尝试过他力所能及的方法之后,他就开始消极,然后情绪爆发在家庭内部的矛盾上面。
其中有一个细节,丈夫到派出所抓了一把狗粮去喂卡拉,卡拉没有吃,也没有表现出长时间没见到主人的那种兴奋,也和丈夫说的天天热烈地迎接他不符。
然后丈夫看了一眼墙外,有理由怀疑儿子对卡拉掉包了,翻墙进来然后翻墙出去。
但是这只是笔者猜想,电影里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或者暗示。
丈夫和情人是对捞出卡拉奉献最多的,先是丈夫去情人那里借卡拉它.妈的身份证,被民警识破。
然后情人找前夫帮忙,捞出狗(非卡拉)来,她以为他缺少的只是陪伴,具体是哪只狗无所谓,甚至捞出的那条狗的品种要比卡拉高出若干个档次。
但是养过狗的都知道,关乎感情,不在品种。
情人的形象是一个社会闲散人员(大白天睡觉,无所事事;召集人在家里打麻将为乐;和前夫离婚之后孩子跟了前夫),由两件事可以分析出他们的情人关系(至少曾经是情人),第一是穿衣服完全不避讳(不是简简单单的穿件外套),第二,她找来人帮忙,坐上了那个人的副驾驶,然后让男主走远一点(懂的都懂)。
第一件事表明他们关系不一般,第二件事表明她可以作出牺牲。
她对捞出卡拉的贡献基于在想让男主开心,最后也是靠她找到的人捞出了卡拉。
丈夫的形象是一个社会底层人员,他小心翼翼藏私房钱、不敢当面骂媳妇、不知道怎么处理父子关系,为了避嫌特意不提情人的事,反而让妻子更加怀疑,吵架也是草草收场。
他生活唯一的尊严,就是卡拉的热情和沉默。
夫妻失去了情趣(丈夫大白天拉窗帘睡觉,妻子不理解),工作环境压抑,在麻将瘾接触之后转向了撸卡拉,他尝试挽回的是生活最后的尊严。
丈夫也曾想找一个替代品,但他被骗了,还被执法者误抓,他无端又损失了300块钱。
如果卡拉是只猫,也许就不会有这些糟心事。
但,卡拉是条狗。
当一家三口在派出所团聚的时候,如果导演狠心一些,丈夫的五千块钱,要么给卡拉办户口,要么解决儿子的刑事纠纷,但是导演心软了,给了一个和谐的结局。
危险发言:导演的表现也许只是想展现一个底层人员的生活寄托,但是如果再向上递进,以点带面,想想这个“面”的情况。
升级到温饱家庭,卡拉升级到温饱家庭更复杂更多元化的情感寄托,民警转变为更严格更让人无奈的限制,5000块钱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就是5万、50万甚至是无法翻过的墙。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在墙里面挣扎着妥协,幸福生活永远属于付得起5万、50万或者是砌墙的人。
卡拉的确是条狗,有时候我们比卡拉还像狗。
在1995年,狗证本身不是问题,狗证的5000块钱才是问题.那时候的5000,价值远胜于现在的10万不止.一个证件凭什么要5000块钱?从底层的角度来看,匪夷所思.最多会抱怨一下为什么那么贵,但是不会去仔细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是从管制者这边来看,有很多好处.(1) 搞钱.抓狗本来就是得罪人的事情,不能搞钱凭什么要去干得罪人的事情?(2) 减少养狗数量.狗证价格高了,办得起狗证的人才少.办得起狗证的人少了,狗的数量才控制得住.(3) 给实在养狗的人留下一点缝隙.如果完全一刀切,完全不给养狗,可能执行起来难度会很高,而且可能会有不必要的冲突.给一个机会给你,实在你想养,可以拿钱来赎嘛.这样跟完全一刀切不给养相比,执行难度降低了很多,但是效果差不离.多高明啊.所以5000块钱的狗证,表面上是规范管理,实际上就是不给养狗.只是直接宣布不给养狗这话讲不出口, 搞一个高价狗证就好了嘛. 指一个地方,打另外一个地方.不止狗证是这样,中国体制内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你们觉得难受得很,他们觉得高明得很呢.
小市民的悲惨一生,像狗一样活着
小人物的处境就是在遭遇一条狗的危急时都显得这么无能或无助,置身这种环境下各类人等的各种冲突与表现如同日常。葛优把那狗看得很重,但那狗切不亲他,so,他是不是活在自己想象?
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得变着法让人家高兴
好处是在于真实,接地气,非常平实地展现了新世纪之初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用狗来写人的刻画方式,从而展现人不被人重视的困境,挺老中的。尤其是放到当下疫情之后的节点来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不太喜欢的地方在于,有的话说的太实了,反倒失去了韵味;结尾过于仓促;以及,现在已经不太能共情这种窝囊废男主了,也有点难对这样的男人产生同理心了。当然了,不管过去多久,警察还是一样牛逼一样横哈。
老二是条狗……
03年拍出文革的风,冲葛优看的
看完《不见不散》之后看的《卡拉是条狗》,以为同样是喜剧,失误,失误...
比较差的葛优的作品
“一条百十块钱的土狗和一张五千块的狗牌是生活里诸多荒谬的一瞥。在中国生活的独特性在于:媒介许诺你商品化的幸福,政治貌似不再禁止你的欲望,而一切却如玻璃天花板一样,只是个没有保障的画饼。朴素的欲望加上法律条款下的剥夺及其后的人情交易就是后现代中国的全部特色。”
葛优和夏雨鲜有的几部垃圾之一
写实的作品很少有好看的 因为要表达的是深刻和反应社会 而社会里的东西怎么会是美化的呢
现实主义不是随便拍的
第一次和导演见面,是路导。很多XX都不过是条狗。
车里的女人喊葛优那段像《恐怖分子》里指出戴眼镜的那段,不过不太熨帖。一些特写挺硬的
小人物小故事
中規中矩。無亮色。2013.07.30
葛大爷这部剧个人感觉真的最烂的剧情了!
找人办事途中重复场景,布达佩斯大饭店
1.人与人的关系被扭曲之后,人只有在狗面前才觉得是个人。剧中有意思的一个剧情是,在女主拿出家里的存折之后,葛优突然在白天想和女主发生关系,这意味着原本异化的关系在感受到人内在的关怀的温暖之后,恢复成了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升起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欲望。2.狗、破房子,是城市化过程中不能容下的沙子,以这样的切入点入手,实则是在展示社会、政府总是在改变人细微的生活,《志明》似乎也是相同手法。北京那时的城中村也有魔幻现实之感。3.阶级的分野已经开始明晰。
『第一届端端春日影展』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处处是批判与讥讽,却以幽默示人,现实主义还是第六代处理得好。路学长走得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