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分鐘拍出來的要麼是史詩,要麼就是屎,這部就真的是續集不如首集的“典例”。
其實第二部就是大人復仇,花這麼多篇幅回憶實在沒必要(而且幾個人完全連不上)。
而且搞一個除妖方法,怪神秘的,但是完全派不上用場,只起到了引領主角進入決戰的最後一節的作用,那不如不要。
起碼大量童年回憶(審美疲勞)以及除妖神話(推動情節作用幾乎為零)刪掉一個,把劇情集中於決戰上面最好。
所以各種各樣的劇情硬傷確實是浪費題材。
小丑確實是作為一個禁令存在。
超我是依靠禁令和恐懼來壓抑的,而小丑其實就是超我的淫穢補充,所有來源於超越小孩認知之外的恐懼才令他們安份守己,而正是小丑(實在)向象徵的運動,正式調動恐懼並且打破了小孩的限制——這種禁令只是靠互相認可實現,但是一旦違反,禁令其實不值一提。
放到電影中看,小丑製造的都是根據個人恐懼而設的幻覺,只要你知道是假的,就會消失,這就是父名的要義。
但是,這次徹底將小丑實體化,沒有和主角們拉開距離,則沒有了實在入侵的效果,更是流俗。
两部小丑回魂的风格,民俗素材很像直到黎明,但是融入了一些很克苏鲁的元素(IT的来历),一和前半部分二是那种很有趣的恐怖片,但是再往后廉价笑点和千篇一律jumpscare就有点多了(尽管也有一些不错的设计)。
不过总的来说作为这种题材超融合的作品,能把他呈现成这样已经是超一流了。
*我最喜欢这种美式近现代民俗恐怖了,还有克系内容,也许比起改编的商业电影,我更适合看设定集。
*如果行动力够我也许会总结里面我喜欢的民俗元素,然后水一期公众号*仔细算算从去年起我念叨美式民俗恐怖到现在提及的作品:Sufjan Stevens的专辑Illinois,Marissa Nadler的部分作品(Couldn't Have Done the Killing),Until Dawn,Sally Face,以及现在小丑回魂。
上世纪许多经典美国恐怖片还有相当一部分温子仁作品一定也属于此,我不清楚有没有人做过相关内容的总结,如果没有,也许未来我会编辑一个aesthetic wiki此条?
也许??
欢迎讨论与纠正
your hair is winter fireJanuary embersmy heart burns there too小丑回魂两部曲,堪称灵魂的一首小诗小胖子和beverly见面的那场面还是很温馨很逗高芥末说 史蒂芬金知道这首诗是他这书里写得最好的两句 所以一个劲地拿来用。
有道理。
畅销书作家的文学高光时刻。
有影评说beverly喜欢的不是ben也不是男主,她喜欢的是这首诗带给她的感觉。
有道理。
所以她一直不清楚,这首诗到底是ben写的,还是男主。
ben快被泥土掩埋的时候 快死的时候,终于以呐喊的方式喊出这首诗。
一直掩埋的感情,最后告了白。
your hair is winter fireJanuary embersmy heart burns there too对的。
这也是诗的含义,它没有那么高深,也没有那么遥远。
你不用拿它获诺贝尔奖。
它只是一个人以一种方式表达一种情感,可能也不是唯一的方式。
但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33270813/
影院好读版三個小時的片長,沒有減損作為一部商業大作《牠》續集的精采程度,忘記《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那種拙劣的半成品,也將當年那個電視版電影輕輕地放到一旁吧,《牠:第二章》,絕對是夏天尾聲你不可錯過的恐怖精品,牠就像一只被塞滿餡料的火雞,滿肚子的美味等你拿刀開膛剖肚,所以你還在等什麼?
拿起刀,享受濺滿臉的美味吧想像一個最糟糕的地方,這個地方是你想逃離的地獄,充斥著你討厭的人事物,這個地方不在童話故事書裡,也不在神話傳說裡,那個地方就在你身邊,不斷的黏著你,告訴著你,你有多糟糕,你有多該死,你可能愧咎沒拯救弟弟、可能對自己性向困擾、可能自卑又暗戀著她、可能害怕自己的得病母親、可能困惑自己的信仰、可能愧咎沒拯救父母、或者……你害怕你那暴力又古怪的父親,這個小鎮沒有給你一個正常的童年,如果正常的童年真的存在的話。
無論如何這個地方與你就是有哪裡過不去,你在心理默念,總有一天,你一定要逃離這裡,因為你根本不屬於這裡,你值得更好的地方,你值得更好的未來,那裡有更好的你,而有一天你找到了機會,你掙脫了牢籠,把握了小小的機會,逃了出去,儘管你與朋友發誓可能會回到這裡,但實際上你根本不想再次回來這裡,你跑的遠遠的,離這個破爛地方遠遠的,過去也遠遠的模糊,然而某天,或許是27年後,一通電話讓你突然想起了這個本該消失在你腦海的地方,彷彿那個地方一直都在一樣,只是你不敢想起那個名字。
那個名字在本片裡叫做︰「德瑞鎮」。
故事節奏毫不拖泥帶水,你甚至懷疑一部三小時長的電影居然這麼大方,一開始就開宗名義的讓兇殺案發生,它實在太懂我們要看什麼了,不到幾分鍾,看過第一集的觀眾就想起來這個鎮到底有多爛,一對好心腸的同性戀情侶在光天化日(好吧,其實是晚上的園遊會)被尾隨到場外痛揍一頓,然後其中一個被丟到河裡,當我們還在震驚同時想起德瑞鎮是個多糟糕的地方時,那張帶著紅妝白臉又再次出現了,牠把溺水無助的男人拖到岸邊,他的伴侶焦急的在對岸張望,然後這個看似好心的小丑突然張開血噴大口把剛被他救上岸的人給吞食,同時一大團紅氣球飄出,而橋樑下赫然寫著重複著的幾個鮮紅大字「回家」《牠:第二章》的開場是這樣的簡潔有力,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重點訊息,「牠回來了」那個詭異、搞笑、爆脾氣的跳舞小丑潘尼懷斯回來了。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我們看到的是這些當年一同打敗潘尼懷斯的小鬼們長大了,離開家鄉了,有了各自的生活,但都稱不上快樂,表面上他們「忘了」當年發生的一切,然而當年的一切卻銘刻在他們心中某個他們自己都沒有察覺的小盒子裡,體現在他們的生活上,快嘴瑞奇說著滿口黃色笑話,實際上卻對自己的性傾向不予肯定、貝芙莉嫁入豪門,丈夫卻是多疑的暴力施虐者(就像她父親)、口吃比爾成了編劇,卻總無法寫出好結局(因為他無法饒恕自己)、怕事艾迪成了風險分析師(因為他怕東怕西的)同時娶了一個跟母親一樣的胖女人、麥克留守德瑞鎮,成了圖書管理員,然而他其實也想離開,而小胖子班則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成為了高帥型男建築師,然而他皮夾裡仍有張貝芙莉的簽名。
而猶太男孩史坦?
他因為接到麥克的來電,想起當年的恐懼,認定自己會畏縮,於是自殺在浴缸了。
電影細膩的鋪陳,從角色們的生活,我們看到的是,他們雖然逃到了外面,也好像對當年的事情都遺忘了,但他們仍然陷在當年的困境之內,從這層面看來,潘尼懷斯對他們而言反而是救星,因為如果沒有潘尼懷斯,他們就會像大多數人一樣,沉浸在自己無意間編織的惡夢之內,只因為自己逃避了屬己的恐懼,潘尼懷斯用惡夢喚醒了他們的惡夢,故我們可以發現在第二集裡「甦醒」不只適用潘尼懷斯,也適用他們,當然剛剛還少講到一個,當年殺死自己父親的亨利,他被關進精神病院二十七年後,被甦醒的潘尼懷斯喚醒,展開他執行的不是很好的追殺任務,當然實際上他並沒有從中「甦醒」,因為二十七年後,他還是留著一樣的髮型,作著一樣的事情,差別在於他從健壯的小夥子,變成了肥胖的中年人。
他成為了自己恐懼且厭惡的對象,如自己父親一般的人。
如果說《牠》所表現的旨在說明,這些各懷恐懼的小鬼們如何聯合在一起,形成共同體,在這孕育他們恐懼的小鎮中生存,對抗惡棍,最後暫時打倒恐懼化身潘尼懷斯,《牠:第二章》就在更進一步的表現,為了要徹底的打倒恐懼,人們所需要的反而是各自面對自己的恐懼,於是本片也巧妙了繞過了恐怖片扣分禁忌「劇中角色總會分散行動的腦殘行為」在故事中途讓這一點合理化了,而因為如此,這次的視覺特效與怪物造型可以說令人大飽眼福,最棒的是還沒有低劣的「jump scare」以及一般恐怖片會有的血肉模糊場面(我個人特別喜歡這版中國餐館裡那一段,那餐桌上的戲法,比舊版玩魚頭更有趣了)、使得本片的年齡取向與上一集一樣可以說是闔家觀賞,除了片中我很喜歡但似乎不太闔家觀賞的數次小孩被吃掉的橋段。
必須特別讚賞比爾·史柯斯嘉(Bill Skarsgård)對於潘尼懷斯的角色詮釋,比起舊版的小丑,新版的小丑除了原本就有的戲謔與殘忍,還多了些悲哀與滑稽,尤其是他最終被罵倒,縮成迷你人乾時,所說的:「你們長大了。
」更是有種童年的幻想朋友與自己道別的滄桑感,或許這是因為受惠於本次劇情在貝芙利返家線上稍稍增加了潘尼懷斯的過去(牠之本體雖然是百萬年前就存在的怪物,但借用小丑形象的同時,或許也沾染了潘尼懷斯的性格,以及無法成功的強烈的怨恨)使得小丑潘尼懷斯因為露出當年作為人類面貌而有更多人性,然而這也正是它的弱點所在,聰明反被聰明,玩弄人心,捕食恐懼的潘尼懷斯最後也被恐懼捕食,而這一版的結局個人認為比之前那毫無鋪陳,莫名其妙的現出蜘蛛原形,然後被推倒殺死好多了。
這也是本片片長之所以長達三小時,卻不會過於沈悶的原因,善用笑點來調節電影氣氛與節奏,使得觀眾對恐怖的感受不會過於麻木,而有所舒張,同時其將潘尼懷斯增加了點人味,讓他與主角們的打鬧反而像是一趟戲劇形式的心理治療,步步促使主角們探尋自己遺忘的自我。
當然有些人認為這樣反而降低的恐怖的程度,但我覺得這部份就見仁見智了,至少遊走在搞笑與恐怖之間的氛圍個人是挺喜歡的。
當然中間還是有一段不說也罷的小瑕疵,就是他們一行人用步行的方式,從旅館穿過德瑞鎮,再到山林的秘密基地,這裡的光線與色彩變化還是太大,雖然是為了呈現時間的變化,還是讓人眼睛不太舒服。
此外本片的轉場也值得一提,或許也是很悲哀的事情,現在的許多電影都不怎麼重視轉場,而只是把事件給剪在一起,然而本片的轉場卻值得一看,無論是從星星到拼圖,或者是血滴到水滴,以及那些最基本的淡入淡出,這些東西對於長片的重要性,就像吃大條士林香腸配的蒜頭,如果一直吃香腸不配蒜頭,很容易就膩了,對於三小時的長片而言這非常重要,雖然中後段這類令人眼睛一亮的轉場變得較少有些可惜。
最後,如果說在這豐富飽滿的視覺饗宴下之外《牠:第二章》提醒了我們什麼,那就是遺忘總是對於恐懼最好的養分,當我們希望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時,我們反而必須銘記並理解那困擾我們的過去,你可以假裝看不見房間裡的小丑,然而它仍然會慢慢長大、膨脹,最後將你炸死,然而另一方面來說,面對它,對抗它,卻有可能讓你發現那被遺忘的自己,因為說到底,我們的所做所為還有我們的認知造就了我們自己,而在這之外,那些我們所不能改變的而只能被我們認識的,也早就成了我們身體裡的一部分,就算我們不能馬上將其驅逐,也該抱持勇氣,讓改變成真而非自己被改變。
对于小丑回魂2而言,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带着期望观看,带着失望离开。
我并不是在电影院看了这本电影,而是自己在家里拿着电脑看的。
的确对于一本惊悚片而言,少了电影院的昏暗环境和声音效果上的带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影一定得去电影院体验一番吧。
整本电影让我最失望的两点是:第一,作为一本惊悚片,导演把剧情的恐怖惊悚是从最大带向最小的,很多地方的恐惧给人是一个冲击,虽然会让人有记忆,却难以持续;第二,整部剧越看越觉得像励志片,面对恐惧,征服恐惧的感觉,就像影片中的那位作家一样,真是一个terrible ending。
大概是我期望太高了........反正看完真的我需要‘回魂’了,原本还以为片尾有彩蛋,保留点恐怖悬念,然而....... 是我年轻了,告辞........
寒风萧萧,夜雨寒,找不到妹子同行的阿明,又独自于一个寂寞的夜晚,在塔斯马尼亚边缘海港老年渔村的一个偏僻的影院,看了夜晚首映的小丑回魂第二部。
其实,阿明并没有看过第一部,因为,阿明对小丑不感兴趣,西方人的恐怖谷效应,和亚洲人不同,他们惧怕小丑、玩偶、仿生人,可阿明更害怕楚人美和椰菜花子。
后来,阿明看了十分钟吐槽小丑回魂第一部,感觉,这小丑也不行啊,一个小朋友都杀不死还被主角团灭,是来卖萌的么。
但是,有一天,阿明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小丑回魂第二部的预告片,就是长大的女主角,回到以前的公寓,碰上了里面住的老太太那一幕,那一幕,拍的真不错,有一种静默的、冷呦呦的、潜滋暗长的、让人恍惚的,恐惧感,尤其是老太太说,在这个小镇上,死去的人,并不真的死去,然后突然定住那里,那几秒钟,阿明真觉得,非常精彩,这一幕,也拍出来了史蒂芬金一贯的那种近距离的、让人不安的、缓慢而急速攀升的惊悚感。
就是这个预告片,让阿明,对小丑回魂ii,十分期待。
毕竟今年,看过的几部,哭泣女人,安娜贝儿iii,仲夏夜惊魂,宠物公墓,都不太让阿明满意。
然后,话不多说虽然已经说了很多,阿明喝着两公升可乐冰沙吃着沾满了黄油和糖霜的24k无敌爆米花,在唇齿间弥漫着传统谷物特有的芬芳时,电影终于开场。
本着不剧透加上没看第一部完整电影很多人小时候和长大后我都对不上花了他妈很久才搞明白的原则,具体电影情节我就不说了反正也说不明白。
总之,看完以后,阿明觉得,这部电影在丰富程度上,还是秒杀了之前那些温子仁监制的系列宇宙鬼片和其他的翻拍的不温不火的史蒂芬金系列影片的。
影片讲述二十七年后小丑回魂,长大的主角们重回噩梦小镇,记忆被唤醒,成年交织着少年时期的恐怖经历。
有趣的是,这个电影挺有耐心的,前面一大半时间,是让六个主角分头行动,各自找回童年的记忆和重要物品,携手回收魂器封印伏地魔,不对是外星人飞到地球作恶的小丑。
于是,主角们分头行动,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经历,这就约等于,是电影兼容了六个独立的小鬼故事,每个人都独自见鬼,穿插着童年的见鬼经历。
一般这种团战类的电影,能花这么多时间,分开拍每个人,也不算特别多见,其中呢,果不其然,我最喜欢的,依然还是女主角独自撞鬼的那个鬼故事。
我觉得,她这个独立片段,是全片最好看的。
恍惚间,我甚至想到了史蒂芬金那部幻影凶间,也是主角一个人去到酒店的一个房间,发生了不少怪事。
当然这两者并无任何相似之处,但是其中有一贯的那种惊悚特质,即一个人,去到一个环境,开始发生怪事,开始一切都温温顺顺的,让你放下戒心和防御,但很快事情突然发生变化,你被环境的恐怖的变化吓得措手不及,我觉得电影还是拍出了作者的这种特质。
比如幻影凶间里男主角通过窗户看向对面相同的大厦位置有相同的窗户,里面甚至有相同的人,比如女主角和老太太喝着茶,音乐慢悠悠播放着,知道不经意间老太太露出腐烂的胸部(呃),两者都有那种引人入胜的恐怖感。
当然啦,我觉得预告片剪得更好,电影里,女主角这个段落,最后老太太还是以一个CG怪物的形象冲了出来,这里怪物的形象太过具体,又有点搞笑,反而冲淡了女主角一开始和老太太聊天发现她似乎有问题的那种日常的恐怖感。
我对这个电影不满的地方也是,很多鬼怪的形象,还是太具体、且不吓人还有点搞笑,如果能再隐约一点,含蓄一点,高明一点,就不会更加浪费先前铺垫出来的递进的良好的恐怖氛围。
至于其他几个主角独自行动纷纷撞鬼的段落,不多赘述,只能说,有些一般,有些不错,但全放在一部电影里,可能会稍微有些长。
不过电影做的还是不错的,至少不会让你觉得瞌睡,到了后期,主角团纷纷收回魂器,开始攻打伏地魔的老巢,这里还夹杂了惊人的反转,重要人物的英勇就义,以及我们一点都不感到无聊的正义的嘴遁,总之,大结局自然是终于击败了小丑,还麻瓜世界一片和平。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在元素杂糅,独立段落的恐怖气氛上,做的都不错,可能第一部成功,第二部也财大气粗,野心和格局都有,不是那种安娜贝儿iii式的看起是鬼怪复仇者联盟实际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是真的拍的挺完整。
值得说的是,影片很多转场、童年成年视角的切换都拍的挺有新意的,当然啦,欧美鬼片的此类摄影剪辑都是一贯的有逼格,不多赘述。
总的来说,阿明觉得,这部电影应该是今年看过的主流院线上映的最好看、丰富的一部了,尺度在成人血浆和儿童打怪之间游走,偶尔还有冷幽默和吐槽,也算元素丰富了。
旧物店里史蒂芬金还客串出现,让人惆怅唏嘘难以自禁。
接下来可能期待的也就只有那部在黑暗中讲的故事了,不过看评价似乎不高,真是捉急捏。
就这样了大家拜拜吧。
It 2 作为一个恐怖/惊悚片无疑是相较失败的。
两年前,首部出场十分犀利,大开大阖,哪怕你剧情人物都忘光了,也不会忘记黄色雨衣小男孩在下水道被吃掉的那一幕。
It 的形态也伴随着剧情和人物发生着变化。
而这一部首先开场就很莫名其妙,吃掉个路人是怎么回事(本来还以为这组情侣会成为什么关键性人物,结果是纯路人),而且那个青年看上去也成年了啊,和第一部只攻击小孩的设定也有些相悖。
观众对Pennywise 的形象熟悉了之后,恐惧感也会不可避免地消退,燃鹅第二部It 出场的主要形态还是Pennywise。
有了心理预期之后,要再营造第一部的氛围就真的非常难了,就好像打针似的,就等那么一下。
啊,小女孩危险了,会发生什么呢?
啊呜一口呗。
啊呜一口,啊呜两口,就这么地,凑合着揪心呗,还能退票咋地。
It 的真相落实也是个问题。
神秘是营造惊悚/恐惧的必由之路,而当It 的存在是可以被科普的时候,科幻的色彩就掩盖了原色。
就好比吆五喝六的狗逼邻居总是惹你心烦但你却不敢招惹他,是不是混社会的?
这么嚣张是不是上头有人?
很吓人,慌得一比。
然而当你确认他是越狱的杀人逃犯之后,恐惧感就变了,至少你知道该怎么防他,怎么干他。
除了恐怖感打折之外,其他的地方也有些说不定道不明的刺挠。
比如It 展开到底是不是精神攻击?
众人中餐馆惊魂,Bev 归家遭遇变态姑婆后发现旧楼早已破败,Rich 被广场雕像袭击后定神发现一切如常……从这些桥段看上去是的,展开的就是一对一定制的精神攻击。
可是到了Eddie 和 Bill 那里就有问题了。
Eddie 被吐一脸之后,幻象消失可是呕吐物还在啊!
这真是B了狗了,why me !
其他人都全身而退啊。
Bill 那里虽然没有什么伤害遗留,但是他妈的他居然从幻象中获取了任务道具你敢信?
这个祭品不是用来干Boss的吗,怎么就从Boss那里轻松获取了?
你总不至于告诉我这个纸船下水道里卡了27年等你来掏吧。
精神攻击 or 物理攻击的困惑在大决战的时候达到了巅峰,Eddie 在克服心理障碍,投出信仰之矛之后居然被一爪从背后阴死了卧槽,我的天怎么又是Eddie,这个存在感略弱的怂包是自带 debuff 还是怎么着?
干嘛呢?
不是精神伤害么,不是只有在对方对It 怀有恐惧的时候才有效吗?
Eddie 显然可以说是不再恐惧了,那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被物理攻击干死了。
行呗,打暴走了展开物理攻击了,那就干呗。
结果在“Eddie 死后”——“主角觉醒” 的间隔,It 至少有不下10次可以团灭主角的机会,就莫名其妙地失去了。
这个时候我所有的情绪都是迷惑和自卑,怀疑自己是不是英语听力有问题错过了什么细节,根本顾不上害怕。
最后Stanley关于自杀的解释,由于时间太短而逻辑链太长,我有点跟不上也没反应过来就被带着强行感动了。
后来又琢磨琢磨才整明白,大概意思就是:我很害怕。
我知道我们必须重聚团结才一起才有机会获胜存活。
可是如果我活着,我大概率不会和你们一起再次面对It,所以为了不拖累你们,我先死为敬…逻辑上非常通顺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对…似乎It带来的恐惧感,远胜于死亡带来的恐惧感?
再对比其他人的反应,一时间让人很难捋清 Stanley 到底是勇敢还是懦弱,毕竟我本能地觉得一个人如果不怕死,那他就无所畏惧。
当然所有这些困惑和不解其实都可以自我解释,比如 It 只有在不正面面对主角的时候才可以展开物理攻击之类的,但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
为了个娱乐快消品下这般功夫真的不值当,我也是吃了很多年这种亏才清醒过来的。
为了个破电影下了血本了,墙内墙外书籍杂志外参内研,就是为了讨个说法,结果事隔多年看着自己豆瓣的提问回答不断得到回应然后一脸懵逼,操我当年这么机灵的嘛,然而那些问题具体是啥意思记忆已经模糊了。
所以去他妈的什么小说漫画电视,什么原著,什么斯蒂芬金宇宙各种胡诌各种解释,没兴趣,老子看的就是电影,你靠6个小时的文本讲不清楚你就是傻逼,别再因为你的愚钝来耗费我的生命。
据此展开讲两句,It系列虽然不是,但是一切需要小说漫画支撑让原著粉可以冲过来踩你脸的粉丝向电影都是下流的,应该被人民唾弃,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综上,喜爱恐怖片期待着被吓尿的年轻朋友们估计要失望了,这部电影可能无法满足你们的需求。
今年的 Horror Movies 无出 Annabelle Comes Home 右。
但这部电影的评价维度就仅止于此吗?
却也不是,至少我在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时候,内心是波折起伏不定的。
一方面确实感动到了,被治愈了,可是一部恐怖片被我看成心理鸡汤又他妈确实很别扭,那些硬伤也是真实存在的。
个么还是三星好了,及格。
我觉得 2 不能脱离 1 存在,1 就像前菜和主菜,2则是甜点和配餐酒,两者可以分开评价欣赏,但确实构成一个系统或整体。
1 的结尾,看着黯然神伤的小胖子,听着少年稚嫩的誓言,心里还是有所期待的吧,未来会如何呢?
这个故事会怎么结束呢?
从2 这个回应来看,还是不错的,方方面面都给你照顾到了。
在第2部里,成年的角色似乎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但回到小镇之后,他们的记忆逐渐被唤醒,自我被逐渐找回,这对于中年人来讲,真的是感同身受,一边看一边哭的过程。
包括很多台词都很有深意,比如 Mike在中餐馆闲聊时的那句 “离家乡越远,记忆也就越模糊,但我一直在这儿,所以我都记得。
” 看得我就立马想给在家乡的小伙伴打电话,在你背井离乡,朋友们四散天涯的现在,谁又在默默地原地驻守着你们的回忆呢?
第2部的故事架构其实是和第1部一样的,面对恐惧并战胜恐惧,可是他妈老子不是克服过一次了怎么又要再来一次?
所以在设定里就强行给你失个忆……开玩笑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设定挺好的。
随着年龄和阅历地不断增长,就越来越觉得,人生没有一锤子买卖,哪怕曾经觉得自己得到的,觉得自己克服的,都只不过是一时的。
以为那年盛夏的亲密和温存会伴随你的一生,以为考过高考,人生中就再没有大考……都是幻觉。
小时候总被教育说什么,“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还嗤之以鼻怎么会呢世间怎会有如此傻逼,后来发现没错,我就是这种傻逼。
而且除了生活的波折,记忆的流逝也是现实存在的,尤其是信息爆炸的当代,记不住事简直是生活常态。
电影里的强行失忆,只不过是为了在6个小时的文本里照映现实的一种艺术手法罢了。
我建议认真看过第1部的朋友,不要在观影前重看或者在视频网站上看好心人帮你整理的回顾视频,人家都遗忘27年了你咋就两年还这么焦虑呢?
就带着模糊的记忆和主角们一起回忆,这种互动的体验也是挺奇妙的。
我是真的记不太清人名和一些细节,不过电影在记忆唤醒这方面做的真的超赞,巧妙的运镜和剪辑,把开场时还搞不清谁是谁的我,后来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个个小物件,一个个场景,都把你带回了和这群人一起经历的那场大冒险。
唯一一个不够好的就是开场时关于Henry 的桥段处理得不太好,怎么下水道一堆尸体流出来就切到1989年了,直到我看到老Henry的时候还在琢磨这个疯疯癫癫的胖子是谁。
不过后面慢慢也就想起来了。
但这种互动也是有限的,你都记清楚怎么降妖除魔的法门了,主角一个个还在滋哇乱叫就真的让人着急,不过这又绕回到之前对于恐怖片方面的批判上去了。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是一部失败的恐怖电影,成功的鸡汤,优秀的续集。
当最终消灭了童年的梦魇,凝聚了离散的友谊,抚平了手上的伤疤,续写了未尽的浪漫之后,看着Mike 也卸下重担,驾车驶向远方之后,每个人心里都会是暖暖的吧,可能中年人感触更甚,就像我们的明天也有了希望似的。
《小丑回魂》的一二两部,构成了一个非常棒的对偶,第一部主讲童年的噩梦,第二部则是描绘成人世界的恐惧,面对着相同的敌人,拥有了更丰富的阅历,绕了一圈后依旧要直面曾经的自己,每个人于童年时种下的心魔,在掩埋27年后开花结果,若是不把它从根里刨除,它还会在你的遗忘中蛰伏下一个27年。
1.遗忘的童年德里是一个很古怪的城市。
大略因为它每27年就要发生一次重大的死伤事故,若要在这里生存,就必须有着放下过往继续生存的能力,因而,从德里出来的人,仿佛也都有着这样的一种共性,便是遗忘。
其实不只是德里,成长的世界就是充满着忘却与模糊的,名字与事情,若不记录下来时时温习,也就是几年的时间里便会如同掌中的沙子一半流失大半,也无外乎几位从德里出去的少年在迈克打电话过来时都愣了一下。
德里,仅仅是这个名字,便有如黑洞。
他们已经尝试着,几十年不去想那个黑洞里曾经生活的自己了,但是当年的血誓,重新浮现的疤痕,都在招呼着他们再一次面对儿时恐怖的对象。
原作中,比尔接到电话后,手上出现了白色的伤痕,他的妻子意识到,之前从未注意到这个伤痕,仿佛是这一个电话让他有了过去一般。
过去,尤其是不愿回首的过去,被掩藏在记忆的深处,但是每个人,比尔,瑞奇,斯坦,迈克,贝弗利,本和艾迪,或者意识到或者无意识地,都在重蹈着自己过去的路径。
比尔把自己最深的恐惧掩藏在心里,成为了畅销作家甚至参与进华纳电影剧本的编写,写了一本又一本恐怖小说,却不知道灵感来自何处,也无法写好一个结尾,因为一切都没有结束。
贝弗利无知觉中嫁给了一个和他父亲一样控制欲极强的男人。
本小时候的建筑才华让他成为了优秀的建筑家。
艾迪的老婆和他妈妈一样对他无微不至地关心艾迪有时候甚至会错以为他老婆是妈妈。
瑞奇发挥小时候的笑话天赋和口技成了脱口秀的主持人。
迈克留在了家乡,没有忘却,一直钻研着关于it的历史。
斯坦...斯坦没有能与大家聚首。
2.记忆的伤痕在东方璞玉中餐厅聚首以及之后的小小惊魂后,重回德里的loser俱乐部成员决定回到自己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找一个当年对自己意味深重的物件。
这,被称为是一种牺牲,因为他们的过去并不是美好的,事实上,他们的过去可以说是伤痕累累。
比尔的一生都沉浸在对于弟弟的沉湎之中,他为此自责,懊悔,也恨透了那个夺取他弟弟的小丑,下水道,还有那个飘荡到幽冥的纸船。
当然,他的口吃也伴随着回到德里而再次出现。
贝弗利深陷父亲的管制之下,那是糟糕的,但莫名地,又有一种被关怀的错觉。
本的弱点是他儿时的肥胖,虽然长大后已经成了健硕的汉子,内心里却依旧在竭力掩饰着自卑的自己。
艾迪脆弱的身子骨,那个樟脑水假扮的哮喘药,他一辈子活在“健康环境”的限制之中。
本片给了瑞奇上一部没有的设定,就是同性恋,当然这种情感如此含蓄以至于全片都无甚表达,当然他选择的那枚游戏币,也表明了他的遗憾。
那个鲍尔斯的堂弟,本来在开心地和瑞奇玩游戏,不过畏惧堂哥的威势,转头便对他恶言相向,也不知是可恨还是可怜。
(在影片中,几个人在本搭建的地下室里的时候,瑞奇和艾迪在同一张吊床上互相怼来怼去,大概也是同一天,因为瑞奇穿着相同的衣服,瑞奇在桥上刻下了R+E,事实上你看完全片再回过头看一些成年瑞奇和艾迪的对手戏,你会有新的发现)
迈克的角色则比较单薄,依旧是上一部中父母被火烧死的心理阴影。
每个人选择了一件代表自己过去的物件,这是除魔仪式的步骤。
3.成年的恐惧孩子会害怕夜里床边的阴影,成人则不会,有人便觉得成人没有那么多恐惧的心理。
也对,也不对。
成年人确乎见识到了更多的事情,胆子更大,不会像童年时候的自己一样被各种鬼怪轻易吓到。
然而,也是因为成长,那些性格中无法抹去的缺陷也随着身体的长大而根深蒂固,更不用说成年人更明白生死存亡,面对未知与危险,便也愈加缩手缩脚。
本片中,成年后恐惧的最大篇幅给了艾迪,重新进入老房子后遭遇到危险,艾迪被吓到不能动弹,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艾迪,反击了恶霸鲍尔斯,用“能打击恶魔”的矛射穿了小丑,最后不幸身亡。
并不是说成年没有恐惧,恐惧根治在每个人心中,也伴随着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成年人于童年不同的,或许是更能认识到面对恐惧时我们应当作何选择,是逃跑,还是去面对。
4.盖不上的气球,漂浮的血除魔仪式,那个顶出来的气球,很有意思。
迈克知道chud的除魔仪式也许并不管用,但仍旧一厢情愿想用这种方法封印恶魔。
恶魔来自于宇宙,所以它的血液都向天上流淌。
恶魔很大,人类很小。
不过恶魔并不能肆无忌惮地杀人,因为它以恐惧为自己强大的燃料。
没有了他人的畏惧,它只是个弱小,任人宰割的小丑。
这个小丑,它用着萤火虫和悲惨的故事勾引少女,它在比尔面前当面杀死小孩,它用死光让瑞奇漂浮,它用利爪刺穿艾迪的身躯。
但是它也在害怕着那群成年的斗士们,不仅因为他们曾经打败过它一次,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根系就是别人的恐惧,它放出了loser俱乐部的死敌,它不断威吓着他们想逐个击破,但是它最后也只能蜷缩成一团,被人捏碎心脏。
之后一切漂浮在空中5.桥下的气球,缄默的庭审我并不满意电影里对原作的这段复现。
原作中关于这个同性恋被小丑袭击的这一段,是里面我最喜欢的桥段之一,故事同电影中描述的一样,然而最精髓的部分在其后警察的审讯。
警察分别询问着每一个人当时看到了什么,犯事的那几个年轻人提到了看到了小丑,死去同性恋的伙伴也提到了小丑。
警察自然是不信的,觉得那可能是他们看错了,或者就是那几个犯事年轻人编出来的一个替罪羊,他们说小丑出来就让他们自我辩护的证词显得虚假了不少。
而对于死去同性恋的同伴而言,如果在庭审上提出小丑的话,那么那几个人可能会被轻判。
于是,最后的庭审上,没有一个人提到小丑。
这,才是这个故事最恐怖的一点。
并不是一个同性恋被小丑而杀,也并不是桥下飘浮着数不清的气球,每个气球上都写着我爱德里,恐怖的,是在德里这个城市,哪怕所有人都看到了小丑行凶,最后这件事突然被掩藏起来,于是哪怕过了几百年,一个又一个的重大事故之中,都难以看到小丑的身影。
仿佛是大家说好了不去讲它一样。
这才是真正恐怖的事情。
6.飞驰的自行车这部电影,还是很基于原著的,至少不少原著的情节都有所保留,比如比尔回到二手店重新买回自己童年的自行车银驹。
虽然也很可惜,电影没有提到这个自行车对他是多么重要,这个自行车载着他逃离了恶魔,这个自行车的速度救了艾迪一命,他小的时候蹬着这么硕大的车,全速启动后几乎停不下来...这才是这个自行车为什么对比尔如此重要的原因。
当然我还是很开心看到了史蒂芬金的客串,电影里面无数次吐槽结尾很烂,毕竟小丑回魂原著确实在描写少年时代亮点更多,(当然不能不提结尾七人群啪的被人诟病的剧情),本片在结尾算是做得不错,loser俱乐部和小丑的激战爆米花性十足,虽然因为原著所限,所以一些地方仍然有些维和,不过已然做的不错了。
7.每个人的过去与现在本片时长将近三个小时,作为恐怖片而言已经是巨无霸的存在,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便是—七个主角。
哪怕斯坦在影片开头就早早挂掉,对剩下六个人每个人都要着笔墨去描写还是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更不用说第一部尚且还是只有童年的剧情,这一部在大人每个人的戏份之外还要穿插许许多多童年的剧情,这便极大地增加了片长。
当然并不是抱怨,毕竟原作的大部头要一方面留下精髓去掉糟粕,另一方面又要把故事讲得完整且面面俱到实属不易,甚至我还觉得开头的六通电话那里过于随意而简单了,除却贝弗利的那一部分稍微长一点,其余几人都是走马观花一般,基本无甚表现,这也是一个小遗憾。
不过影片在童年与成年,包括角色之间的切换的镜头还是颇为有意思,印象比较深的便是从本房子外看到的星空变成了斯坦正在拼凑的拼图,而从斯坦手上滴落的血落到了贝弗脸上,贝弗利行走街道下水道的雨水在过去喷涌而出,鲍尔斯青年时看到的气球一直漂浮到今日。
上面那一段,真的很棒。
而说起每个人的过去与现在,就要讨论一下各个演员的水平了。
除却没什么戏份开头就剧情杀地斯坦,表现最好的既不是男主一美也不是女主劳模姐,而是成年瑞奇的扮演者比尔哈德尔,兴许是人设便是活泼笑话不断的脱口秀主持人,比尔哈德尔将这个复杂的瑞奇演得活灵活现
而相比之下,一美和劳模姐则只是中规中矩地完成了任务。
在此心疼一下据说“用了做多血浆的场景”,也不是劳模姐的问题吧,总之就是觉得很一般,没有展现出那么多血浆的冲击性,感觉把血浆换成水也并不差很多。
至于小演员们,依旧不错,但是因为他们都在快速地长身体,所以第二部在拍摄的时候用特效对一些小演员进行了年轻化处理,如果不注意其实也还好,不过仔细一看有些人明显皮肤细节比小贝弗利要少,看上去脸很光滑,尤其是小艾迪(看看半年前的沙赞里面这个角色都长得多大了)和小瑞奇(参见最新一季怪奇物语),你只要看得够仔细,就能发现一些轻微的违和感的。
最后做一点小小的总结。
《小丑回魂2》相比于第一部而言没有了初见的灵气与震撼(至今记得看《小丑回魂》刚开始乔治被咬断手臂的震惊),不过在经费提高以及大牌演员的加盟之下还是保证了在恐怖片中数一数二的爆米花性(相应地恐怖性就没那么强了)。
不过本片还是很好地在整合原著剧情的同时把故事做了合理的改编,当然因为原著天生劣势让片长略长容易给人带来冗长的观感,据说导演还有更长版本的导剪版。
来自童年的伤痕延伸到成年化为恐惧的回忆,离开小镇便遗忘了曾经的那个与恶魔搏斗的夏天。
我总是有着这么一点期盼,如果小丑还未死去,27年后,等剩下的五个人年近七旬之时,他们的恐惧又会是什么?
最后给我们的比尔哈德尔,真的是个活宝。
《潜伏》中的男孩派克因为儿童时期母亲性转式虐待披上了嫁衣,成了不得超生的变态杀人魔“黑衣新娘”。
《少年汉尼拔》中贵族男孩汉尼拔因为目睹了家人被士兵残忍杀害种下心魔,日后的他当上了食人魔心理医生。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而那一念也许早就埋下了,年少种下的种子长成了撑起人生穹顶的巨树,只不过撑起的天空有的光芒遍地有的尽是阴影。
前言
“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一般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自卑感。
”你们都可以发现,其实主角基本都取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成为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精英,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地位及财富。
但成功背后掩饰了什么?
被歧视、被霸凌、甚至被父亲侵犯,这些痛苦让他们努力走的更远变得更强,站上社会高层,给自己装上强有力的盔甲,以此获取安全感,可是真的得到了安全吗?
深植于心的自卑,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这些阴影如同小丑,让主角们畏惧逃避,但是流离的人生也是暗影中的人生,终是见不得阳光的。
成年后的他们都带着曾经的伤痕,那些印记不仅是对小丑的恐惧,更是对自己年少不堪回忆的恐惧。
小丑就是负面成长经历的代表,象征着被扭曲的童年生活。
拿着红气球的小丑是多讽刺的艺术形象,他本应该给孩子带来快乐,反而是终身的伤害。
他们终究得直面自己成长中的痛苦,并战胜它,才能真正长大成人。
最后的胜利是对抗小丑的胜利,更是对抗自己人生阴暗面的胜利。
决定自己的不是环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
既然生而为人,就永远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孩子们终究要明白有的事情无论过了多年你也逃避不了,你以为消失的其实一直在你身边,用不带血的刀割着你心头肉,你要明白自己畏惧什么逃避什么,把它按在水里溺死,拿枪打爆它的头或用剑刺穿他的嘴。
其实种种的伤害只能自救,它强或者弱只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负面经历会因着你的畏惧而更强大,逃有什么用?
我们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一个小丑,或多或少。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虽然说多了也俗倒是是永恒的真理。
我们无法想象童年阴影的威力有多大,它会像肆意疯长的野草一样满满淹没你,你想除也除不掉。
在还不够强大的时,一个小伤口就可以让人久不能忘,也因为太无力,哪里能抵抗得住这世界的恶意。
但是总会有快乐的回忆,我们无法忘记所有事,也不能忘掉,只能去直面曾经的回忆,痛苦的回忆去对抗他,美好的回忆去珍藏他。
人最大悲哀也许是孤独,如果说有什么更悲哀那就是人群中仍孤独。
好在对于这几个主角而言,彼此间的友谊便是最好的盾牌,抵御了如同恶魔化小丑般的人生阴暗面,这也是命运对其不幸的一种补偿。
如果他们都是孤单的一个人,是否真的有勇气去面对自己人生最阴暗的记忆?
答案是否定的。
最后,他们会永远在那个夏天,一起走在阳光下,将影子抛在身后。
[cp]终于看完小丑回魂系列[doge]作为恐怖片,部分镜头真的有恶心到我……惊吓还好,就是…恶心[允悲]干了两部看起来非常🐮🍺仿佛打不死的小强并且自带27年回归一次的诅咒buff的小丑潘尼怀斯……最终被主角团的嘴炮灭了[doge]好吧,嘴炮实力不容小觑[作揖]扯远了………小丑潘尼怀斯从人的恐惧获得力量,你越害怕,它越强大,你逃避,它步步紧逼。
废物联盟能够两次打败小丑勇气都是前提条件。
投射到现实,潘尼怀斯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恐惧和心魔,逃避无用,只能直面它。
比尔对弟弟出事的愧疚的负罪感,本因为外形收到的欺凌,贝弗利被女生欺负还有对她怀有别的心思的父亲,艾迪受家庭影响外加自身哮喘对吸入器的依赖和过分洁癖,斯坦对画上歪脖子女人的恐惧,迈克对父母火灾离世的耿耿于怀,里奇对小丑本身的害怕,成为了第一部中小丑对付他们的武器,其实相对第二部,第一部中的废物联盟更加无所畏惧,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能站在小丑的老巢前说让我们去杀死它,能够在打败小丑之后歃血为盟如果27年后小丑再回来,他们也会回来。
第二部开头,废物联盟有点分崩离析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顾虑,抱着老友重聚的心态回来,意识到危险又纷纷打算离开,第一部之后,离开德里的几个对于之前的事都产生了记忆上的模糊与遗忘,只有始终留在德里研究小丑的迈克始终记的所有的一切,他们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只记得当时的恐惧,杀掉小丑需要取得信物,取得信物的过程让废物联盟有有了凝聚起来的契机,取得信物需要他们直面被自己遗忘的过去,包括曾经最不堪回首的过往,重历恐惧,所以第一部取信物,大致可以理解成直面恐惧吧隐瞒了消灭小丑的代价的迈克带着废物联盟烧毁信物,但小丑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进化了……(真的有那么点像小丑蜘蛛和螃蟹的结合体[允悲][允悲][允悲])其实烧毁信物只是他们正视了恐惧而已,并没有真正克服恐惧,恐惧还在,小丑自然更强大,虽然迈克的隐瞒似乎导致了更糟糕的局面,但是这一次,废物联盟依旧是紧紧凝聚的团体,互相信赖依靠,有了小时候的感觉,潘尼怀斯企图用他们曾经的恐惧将他们逐个击破,却给了他们真正克服恐惧走出过去的机会。
“事物都会被它们的外形所限制”所以废物联盟尝试用物理办法使小丑变小到自己足以杀死它,而最后真正打败小丑却是“让它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似乎是主角团每人一嘴炮干掉了小丑,其实当时的他们逐渐消除了一直以来伴随自己的恐惧,小丑已经无法从他们身上获得恐惧的力量来强大自己,而小丑因为变小产生的恐惧也给了废物联盟彻底除掉小丑的勇气和决心,小丑从人的恐惧获得力量,废物联盟也从小丑的恐惧中得到了力量。
长大后的艾迪似乎是废物联盟中最胆小的存在,他的害怕差点害死了里奇,贝弗利给他武器的时候告诉他,“只要你相信它可以干掉怪兽,它就可以”所以当里奇被死亡之光控制,其他成员都没有办法的时候,艾迪用它给了小丑痛击,救了里奇,也为了朋友最终牺牲了自己小时候的贝弗利曾看过死亡之光,看到了长大后的他们被小丑杀死的场景,死亡之光换个角度,就是当内心只剩恐惧之后,所能导致的最糟糕的结局,那并非他们真正的未来与结局,只是他们只剩恐惧之后的结果。
想要杀死小丑只有废物联盟中不再有人害怕才能成功,所以胆小的斯坦知道要回德里面对小丑之后,为了不让大家被自己拖累,因为自己的害怕而死,选择了自杀,他或许是对的,结尾的那封信是废物联盟之间感情最好的代表,曾经的朋友,许久未见,仍为对方考虑了所有,斯坦胆小,最终也没有回到德里面对过去的勇气,可他也勇敢,虽然没有直面小丑,我觉得他也战胜了小丑。
第二部开头的废物联盟的生活一团糟,打败了小丑之后他们也开始了新的美好的生活,或许是终于能够放下过去走出过去,困扰了他们几十年的阴霾终于驱散(第一部害死同伴欺凌本的小混混第二部疯了,并且被小丑变成的被害死的同伴亲手杀了……大概也是恶人自由恶人磨了……)[/cp]
感觉2比1还刺激 一美可以的!看个恐怖片还给我看感动了
拖3个小时拍得这都是个啥,又臭又长剧情还老掉牙……一直在回忆,那看1不就好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元素充斥,又是丧尸又是怪物的,完全毁了前作自有的氛围
總體來講是個友情片兼愛情片兼家庭片?幼年和成年轉換好評。pennywise的演員居然帥到這個程度我也是服氣
这效果不用影音室看真是浪费了,接着第一部,特别棒
1很好,所以便显得2缺乏新意
其实不是很理解一个这么好的故事为什么会完全沦为三流俗套恐怖片,真的很痛心。每一个可以深挖的人物都浮于表面,想了想大概还是因为上一部太成功,以至于导演不忍心舍掉童年这条线,反而让叙事变得零散又混乱。(不过还是挺好看的,cult得有点搞笑。
为什么总有二五仔看完恐怖片就想着怎么吐槽情节哪哪不合理,都在这抖机灵,什么全员搜集龙珠,大招封魔波没卵用,黑寡妇跟联盟里谁都谈恋爱,断背山R+E,哥谭犯罪王子被活活骂死,两个多小时的片爽完了还搁这打低分呢,贱不贱啊! 原来是我啊,那没事了。
脑袋变成蜘蛛和结尾潘尼沃斯变瘫软至少美术上能带来些官能刺激,其他的真的无聊。拍这么长以为是史诗呢,其实就是不会剪辑。
内容上跟前作紧密呼应,甚至连作战环节都是类似的场景。只不过小时候面对的是小时候的恐惧,长大了彼此并未真正去面对自我的课题,唯有自我突破才得以真正消灭小丑
6.0分 剧情重复导致影片过于冗长(逐个营造恐惧的方法)。纯粹是为了吓人而生的影片,没有过多艺术创作,与第一部比起差了不少。但是心意还是有的,对许多惊悚片及恐怖片致敬,特效,氛围营造都很不错。同时也用不断闪回的记忆片段去弥补人物性格的缺失,但也正是如此,每个人物仿佛都是立体而饱满的,从而导致整个影片过于平衡,没有重点人物,每个人物都被深入化,都被细化,就连已经死去的人也进行了记忆探索。这样一来就算是有再恐怖血腥惊悚的情节也无法弥补人物过于平衡所给整个影片节奏和剧情上带来的失衡。 恐惧的本身便是恐惧,孩子恐惧的大人同样恐惧,而大人恐惧的恐惧本身也有恐惧,这个世上没有绝对无恐之人。 (让它感到渺小!对!骂它!骂它!骂它!天哪!他们居然骂死它了!天哪!他们居然把它!骂!死!了!)
「Memory, it's a funny thing. People want to believe they are what they choose to remember. The good stuff. The moments. The places. The people we all hold on to. But sometimes... sometimes we are what we wish we could forget.」
5.0完全抛弃了前作的内核而变成了二流恐怖片,各种弱智到不行的情节推进和jumpscare让人好感尽失,空有几段拍的还算有趣的段落。最致命的是,原著中最wtf的结尾可以入选年度最好笑桥段,当被霸凌者变成霸凌者,对电影最后的好感也就败光了。
6.2分,第一部就没多好,第二部更差了。这里面小丑竟然败于嘴炮。其实我觉得导演就应该按着原著的节奏来拍,先拍二十七年前后拍二十七年后导致许多悬念丧失。另外这里面那个逃犯的戏份全删掉对主剧情也没什么影响吧。这种几个主角单独轮流吓一遍的剧情显得重复,也没突出他们小时候的凝聚力。简评:流水账、拖沓。
没怎么继承到上集的优点而是转去对视听过度追求,奇幻多过恐怖,cult味多过惊吓,音响更是分分钟把人震到耳聋,160多分钟的超级片长却没有将原著中每个人物身上的故事线讲好,有点遗憾。PS个人认为强行植入的80年代迷影梗在这里有点画蛇添足了。
唉,好难看。要不是为了看小丑。。。开篇暴力情节却惊喜的几个演员多1星吧 ╮(╯▽╰)╭ 劳模姐一点不像beverly
二手店老板是作者史蒂芬-金。 差点惊叫
史蒂芬金的书迷可以看一下。所有他的粉丝都知道,每一部作品,他本尊一定会出来客串一下的。但这一次客串竟然会这么长,竟然还有角色设定以及那么多台词,也是有趣。电影本身拍得也不错,内容也有很大的改动,只是拍得太长了,最后煽情的部分有点刻意,不如上集自然。但是其他方面,都是很优秀的,很值得看一下。
3.5节奏太拖沓太冗长太多细节😠好的演员好的原著大量特效也没能阻止在糊的道路上一往直前💀原版电影里营造的诡异气氛全无👋好像儿童魔幻剧😔白瞎了一美的演技劳模姐的乳沟和金爷的客串
三个小时 又臭又长
場次全滿 超好看 個人覺得比第一季精彩 只是小孩長大都走樣了 只有班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