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出轨,两个人都有责任。
或许是因为两个人没有沟通,或许是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太过包容。
男人看到了情欲,女人看到了真爱。
爱情落到实质关系上是绝对的价值匹配。
你要什么?
我能给什么?
我要什么?
你能给什么?
而且都要有持续付出的意愿。
初期相遇就喜欢,但爱这种感情稍纵即逝。
最怕是从美好到破碎的过程。
没有正常人类会义无反顾舔你一辈子。
她应该非常清楚,她离开他,不会再有综合分数这么高的男的,加上自己的时间是真正的真金白银砸在上面了。
沉没成本太高。
价值匹配不上,所以直接妥协。
她也许能收获平淡的爱情平淡的婚姻,但这根本不是她想要的。
爱情的必修课有很多门,没有必考点,因为处处都是考点,也没有毕业证书,因为需要永远学习、共同进步。
没有人能断定一段爱情是否会变质,一段婚姻是否会发生变故。
喜欢这部剧不同视角的讲述很有意思。
三个人里面,Mira最“恋爱脑”,她其实并不坏,只是爱情本位,爱在她眼里高于世俗道德,天真好像小孩,不能理解为什么她单纯的爱会得不到Tim的正向反馈,更不能接受Tim在小说里把她写成荡妇。
她乐于为爱付出,有情饮水饱。
她对“爱”以外的感知是很迟钝的,和天晖相处的时候特别明显。
Emma更接近婚后的普通人,相夫教子,有了小孩之后更多精力会在小孩身上, 说是七年之痒也好中年危机也好,跟丈夫的感情趋近于亲情。
而且男方原生家庭问题多多,多少有点女强男弱。
一方面她有比较多人能共情的感情洁癖,无法接受精神出轨,但为了女儿和感情,可以考虑原谅,可惜Tim小说里对婚姻的描述抹杀了她为家庭的付出。
这段婚姻让她疲惫,反而在离婚之后,她会更从容地面对自己和Tim。
Gina在和Day少的关系里是慢慢成长的,从一个懵懂的女孩,到可以独当一面的事业女性。
一开始她站的比较低,抬头看对方温柔多情,但和他并肩的时候,好和坏都会一并收入眼中。
对感情也是一样,从前她以为自己可以接受Day外面花天酒地只要能回到她身边,到发现白月光,认识到自己其实需要的是完整的爱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地抽身离开。
当然她心里还是爱Day的,她留下一切却唯独希望D能记住她。
最后提一下女儿的角色,这部剧里对女儿的刻画不会很工具人。
她有自己的想法,有这个年龄的叛逆和任性,小孩子真的不是你想让她怎么样她就能怎么样。
看到这部剧的评分先是高涨然后逐渐下降,很多观众都放弃了继续追剧。
但对我来说,这部剧却像是一剂愈剂。
我的生活和剧中的Emma很相似:家里有一个病重的公公,让家庭氛围变得沉重;婚姻失去了最初的光环,我变得不再在意自己的仪表,甚至遭遇了配偶的背叛。
就像Emma一样,我经历了激烈的争吵和质疑,有时甚至会动手,最后离婚。
我的前夫,虽然他本质上是个好人,但在婚姻的压力和外界的诱惑面前,他没能坚守住。
关于Emma和Tim的复合,这可能是很多经历过背叛的人的共同经历:男方想要和解,而女方则感到困惑。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像电视剧里那样的剧情,女主角被背叛后离婚,然后人生就此逆袭。
实际上,大多数人甚至都不会选择离婚,而是选择忍受背叛带来的痛苦。
在被背叛后离婚的情况中,有时候是男方逼迫离婚,能像Emma那样直接选择离婚的人其实很少。
这就是现实生活的真相。
对于挣扎在婚姻、生活中的人,以下是我觉得能对我们的生活有启发的:(一) 体面地道别 。
剧中告诉我们,面对背叛和分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体面地道别。
Gina教会了我们,分手要有尊严。
在我和前夫分手时,我们争吵得很难看。
朋友们都说:“分手见人品,他已经给了你一切,为什么不留一线生机?
”但那时的我只回答:“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Emma最终也意识到,当一切都变成过去,我们真的希望对方在想起自己时感到害怕和恐惧吗?
还是希望他们沉浸在愧疚中?
我相信我们在质问时也是希望得到对方的愧疚,但是方法用错了,反而没达到目的,还降低了自己。
(二)分开后,我们还可以是家人。
我们曾经因为爱走到一起,曾经信誓旦旦地相信一生一世,但生活太艰难了,我们可能会承受不住,在婚姻中迷失自己。
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我们曾经真心实意地相互付出,成为了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有共同的孩子,共同的经历,那就放过对方,放过自己,回归家人的角色,不要纠结于对错,放下执念。
(三)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
看看Emma和Mira,无论是婚前还是离婚后,她们都充满了魅力。
但在婚姻中,她们失去了自我,变成了家庭主妇,每天忙碌而疲惫,失去了光彩,对伴侣也充满了指责。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生活不如意,那不应该归咎于别人,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原因。
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认为是因为别人的背叛你才不幸福,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
如果他选择离开,那是因为他的选择。
再次感谢导演,为我这个生活迷茫的人指明了方向。
希望当我生活迷茫和痛苦时,能再次翻开这部剧,找到指引。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每个恋爱中的人都曾对婚姻无限向往,对婚后生活充满美好的想象与期待。
可真的迈入婚姻殿堂,才会发现婚姻不仅仅是公主与王子的童话,还得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现实世界里,褪去浪漫滤镜的真实婚后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这部新出的高分华语片,或许能给你答案。
婚后事导演: 林肯编剧: 黄秉怡 / 温淦锋 / 欧玉娴 / 曾匡正主演: 罗子溢 / 陈自瑶 / 黎诺懿 / 赖慰玲 / 罗天宇类型: 剧情 / 爱情首播: 2024-02-26(中国香港)集数: 20单集片长: 45分钟
这是TVB的一部新剧,聚焦爱情与婚姻的诸种纠结情状。
截至目前豆瓣评分8.6,登顶本周口碑榜,也是近期最高分华语剧。
剧集围绕着三对男女展开,他们分别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不同阶段。
六人之间又各有交集、互相影响,共同串联起了一个复杂又现实的故事。
第一对男女,潘善仁和张明芯,处于婚后的状态。
丈夫潘善仁是一个没有稳定编制的大学“流浪讲师”,收入平平。
妻子张明芯是一个职场女强人,工作能力突出,也是家里的经济支柱。
两人在上学期间相识,毕业后就进入了婚姻殿堂,并生下一名女儿过着幸福的生活。
好景不长,这段维持了十多年的婚姻终究出了变故。
由于张明芯长期忙于赚钱养家,陪伴家庭的时间较少。
而潘善仁长期事业不得志,心中苦愁无人诉说。
一次阴差阳错的偶遇后,潘善仁出轨了。
张明芯很快就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丈夫出轨的事实。
潘善仁也并未狡辩,用道歉和各种形式的弥补以恳求妻子的原谅。
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这段夫妻情分,张明芯决定给潘善仁一个机会。
可婚姻一旦出现裂痕,就再也无法恢复如初,两人一度处于冷战状态。
更糟糕的是,张明芯还发现丈夫并未彻底切断和“小三”的联系,甚至把这段肮脏的婚外恋写成了小说。
张明芯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彻底击溃,她提出离婚,并开始了和丈夫的抚养权之争。
曾经的恩爱夫妻,如今在法庭上撕得你死我活,这段感情也因此走向终结……
第二对男女,甘诚钧和吕静林,处于恋爱多年但并未结婚的状态。
甘诚钧是潘善仁的同学,也见证了潘善仁和张明芯的感情,三人是多年好友。
和理想主义的潘善仁不同,甘诚钧是一名实干家,也通过努力成为了日进斗金的富豪。
在甘诚钧的心中,张明芯一直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白月光。
但他没有戳破这层窗户纸,而是以好友的身份相处,始终对夫妻俩照顾有加。
吕静林原本是张明芯的助理,通过张明芯而认识了甘诚钧。
她雷厉风行、热情大方的性格和甘诚钧一拍即合,成为了甘诚钧明面上的助理和私底下的恋人。
但相恋多年,甘诚钧一直不愿和吕静林结婚。
不仅出于对张明芯的情愫,更重要的是,他看清了婚姻神圣之下的不堪一击。
在他看来,他和吕静林是另一种人:不愿被婚姻和道德的教条约束,且更能包容彼此的缺点与黑暗。
第三对男女,程天晖和吕静海,处于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状态。
程天晖是一名独立的导演、编剧、剪辑、摄影,十分全能,和张明芯、甘诚钧的公司都有过合作。
吕静海是吕静林的妹妹,是一名戏剧编导行业的从业者,她和程天晖是关系要好、无话不说的朋友。
作为Z世代的年轻人,程天晖把各种约会软件玩出了花,游走于一个又一个异性之间。
看似玩世不恭的海王,但他对吕静海却有着特别的情感,甚至超出了朋友的范畴。
吕静海则是一个典型的恋爱脑,一次次被渣男伤害,在爱情里屡屡受伤。
最糟糕的是,她还偶然认识了已为人夫的潘善仁,并难以自持地爱上了他。
这段婚外恋被捅破后,吕静海和潘善仁不再联系,但依旧对其念念不忘。
每当这种受伤的时候,程天晖就会陪在她身边,成为她最坚强的依靠……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婚后事》以潘善仁和张明芯破碎的婚姻为起点,牵扯出了三段亲密关系、六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故事。
在每一集中,代入一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进行极其私人化的观察和叙事。
通过这样的形式,全方位地让观众看到感情和婚姻里的多种状态:暴烈与温柔、丑陋与美丽、虐心与疗愈、现实与浪漫等等。
在切换叙述者、叙述视角与时空的同时,观众也在不断推翻、重新定位对人物与事件的理解。
比如,站在张明芯的视角,我们看到她是一个因丈夫出轨而感情受伤、家庭破裂的女人,是一个十足的受害者。
但切换到潘善仁的视角,可以发现张明芯也并非离婚辩护词所写的那般毫无过错。
她在努力加班的时候,忽略了对家庭的关心,这些年来一直是潘善仁以家庭为重,花了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女儿。
切换到吕静林的视角,可以看到张明芯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她为了争夺抚养权,让吕静林动用媒体资源曝光潘善仁的小说,并对潘善仁发起网暴,甚至不惜以伤害女儿为代价。
而切换到甘诚钧的视角,可以看到张明芯也有过越轨的行为。
在她和潘善仁冷战期间,曾在酒醉后把甘诚钧约出来,两人有过亲密的行为。
可以发现,这样一段破碎婚姻,在不同的人面前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由此揭露出剧集的主题:爱情和婚姻世界从来都是罗生门,各有版本,当局者迷。
剧中的三对男女,象征着一段亲密关系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从朋友到恋人,从情侣到夫妻,从结婚到离婚。
而整部剧集则从离婚为起点,分成四个部分来讲述“婚后事”:离婚、不忠、错爱及修复。
整部剧的情节相当写实,在琐碎的日常和生活流的故事中,探讨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处境、都曾发出过的疑问:何谓爱?
为何结婚?
为何出轨?
为何离婚?
为何报复?
相信每个观众在看完这部剧之后,都能获得关于这些疑问、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新的体悟。
爱情与婚姻,向来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它难以捉摸、瞬息万变,让陷入其中的人当局者迷。
它最神秘之处在于,没有人能断定一段爱情是否会变质,一段婚姻是否会发生变故。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阴暗丑恶,也不要过于高估爱情和婚姻的神圣美好。
一开始好看,中间难受窒息地快要弃了,今天还是想善始善终地看,看完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最后两集,没有烂尾,从前面的恐婚恐育宣传片最后变成了人生关系修复教育片。
结尾甚至好像教会了我些什么。
以前我好像也是个紧张大师,容易过于紧张,导致两个人窒息。
里面tim和emma那段说的好好(19?
20?
)永远保持距离,学会放手,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要低估别人的强大。
tim不希望emma因为自己生病所以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在自己身上,希望她还是可以做自己,接受不是什么事都是两人一体,尊重对方是个独立的个体,做到互相尊重。
确实好像在照镜子,但是我感觉我现在已经比以前好一点了。
以后还是要一直提醒自己,不要丢了自己。
爱不会消失,只会以另一个面目重新出现。
我可能会做个永远的纯爱战士吧哈哈哈,我还是相信爱的力量,向往美好的爱。
值得反复品味的一部电视剧,相信三五年后重新看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吧。
某种奇特的广东人生物钟迫使我在电视机大结局晚看完了大结局,即使枪版早在五天前就出完了。
我之前说林肯的剧是文人剧,有点像许鞍华那个路数,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结局大段大段对白,讨论婚姻是否两位一体,爱情是否需要距离,如何面对丧子之痛,友情与爱情是什么关系……连《生命不可承受之轻》都搬出来作为桥段。
把这些放到主要受众是师奶的tvb,也是对收视没有期望。
第十九集通过潘悦的视角去讲述修复。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赚尽口碑的第四集,用叉烧悦的视角去审视离婚。
《婚后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讲家庭创伤的延续。
如何延续?
通过潘悦的视角告诉你,破碎的婚姻对孩童带来的创伤,就是不幸的延续。
罗生门的模式去讲爱情并不罕见,甚至歌仔都有唱。
但加入孩童的视角,一下子把可讲的内容拓展了。
而修补则是在长大后叉烧悦对自己父母的呵斥下完成,形成了一个圆。
虽然是老土的love heals everything,看完还是蛮触动。
我自己心头好还有第六和第七集,从男女视角分别讲述出轨。
两个视角下一边补充细节,一边讲述差异。
男人看到了情欲,女人看到了真爱。
而窝囊流浪文学讲师和文艺女青年这个设定,又像极《男人四十》。
关键是,家嫂风情万种,也拍得住当年的林嘉欣啊!
《婚后事》幕后也颇为有趣。
这是一部“夫妻档剧”,监制和编审是两公婆。
恰巧,剧中也有一对小情侣,职业分别是导演和编剧。
惊诧于这个细节,看完十六集我搜了林肯的访问,结果把细节全对应上了,两人拍拖三月闪婚,没得到父母祝福,育有一女,妻子毒舌,丈夫贪玩…..当时颇为自喜,遂发至豆瓣小组,竟然还得到了监制回复。
结果结局看下来,其实两公婆早有预谋,还加了一个他们度桥《婚后事》的片段,算是大放狗粮了。
本剧并不是没有瑕疵,十二集伊始,节奏基本崩坏,主题盖过了表现(十六集还行)。
但总体我还是buy的。
大概我是林肯受众?
好久没写长评,晚安。
看《婚后事》第四集孩子视角,从父母的融洽到争吵,家庭破裂,男主角让女儿再给他念一遍《小天使》,说孩子比大人更能理解这里的含义,看哭了,眼泪莫名就留下来了,可能是触及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 。
孩子有着自己的无奈和痛苦,而这是大人理解不到额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 by Emily Dickinson 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If I can ease one life the aching, Or cool one pain, Or help one fainting robin Unto his nest again,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便没有白活一场 假如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 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 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它的巢中 我便没有虚度此生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於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晕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上一次看关于爱情主题的电视剧港剧,觉得有如此强烈共鸣感的要数《爱我请留言》,而多角度、不同角色视觉的叙事方式,有《叹息桥》珠玉在前。
林肯在《香港爱情故事》获得好评后,又再来一波《婚后事》。
直到Davey和Gina的故事,一段没有法律承诺,甚至是双方同意的单向开放关系。
开始的时候,Gina大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从第一个限量版手袋,迫及待地拆开,到全香港只得一个的包包,等下班回来再看,就正如她扔掉儿时的“宝贝”时所说:“呢d野全部都记载住我嘅唔开心”。
因为每一个包包都是Davey夜不归宿后送的。
她扔掉的是外婆以为的“宝贝”,离开时留下的是爱人以为她要的“宝贝”,奔向的是原生家庭的治愈方向。
因为懂事她得到了想要的物质,从小就是这样。
如果开始在一起时,是为了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每天扮演一个懂事的女伴,那么学会了做富豪身边的女人之后,离开又留下所有的东西是为什么?
Davey一直是一个花花公子,但是大学时期就爱着Emma,只想Emma开心就好,哪怕她婚姻出现问题,都是陪伴、安慰和劝导,Emma酒醉后的一吻,他没有让事情继续,我觉得他是知道Gina很介意,无论跟哪个女人鬼混,Gina从来只介意Emma一个。
到泳池边的泡脚,我觉得他俩虽然好嗑,但这一刻也是真朋友。
但白月光的魔力变成狗血剧情,我就emmm……当Davey真的知道自己爱Gina的时候,也是他知道自己失去Gina的时候。
他以为无论自己如何放肆,都不会失去她,他以为她真的不介意,她真的能包容他的风流,他觉得每次只要花点钱,大家都开心。
殊不知,当她带他去见家人的时候,当他为她洗手作羹汤获得家人好评之后,当他以为她会和他坐上一世一生的航班时,机票已经改成她一个人飞往灵修地。
一个人出轨,两个人都有责任。
或许是因为两个人没有沟通,或许是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太过包容。
“无数人结婚的时候都曾经承诺,从此二人为一体,直至死亡分开我们。
爱本应可以治愈一切,但偏偏修复是困难的。
所以同一个爱情故事要用不同的视点叙述,让你看到我们自以为是地轻言爱、付出爱,与传说中神圣伟大的真爱是有距离的。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你与我都有距离,将种种的距离当成鸿沟、裂口,最终崩坏,破碎,抑或是激活了关系的契机,让两人重生。
你绝对有能力和自由,选择用哪种态度和视点,去看待我们与真爱之间的距离。
接受差异,填补距离,才是真正修复的开始。
所以我不会祝福你百年好合,永结同心,我宁愿祝福你足够柔韧,去承载现实之中的所有错失及缺憾,永远有活力,去推翻困局、僵局、死局,永远有创意,重新修正、定义专属于你们的恋爱模式,就好像两个人共同编写一部作品,结局是开放、不确定、未完成,无论几岁都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因为婚后事是属于两个人的终身修行,周而复始,爱情万岁。
” 哎真好,爱是流动的,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身边。
Tim无辜的大眼睛实在是太撩人了。
😹
没想到tvb还能再出一部口碑剧,看到监制是林肯,似乎一切都有据可依。
几年前tvb最后一部在国内有热度的爱情剧,也是林肯监制的,那部是《香港爱情故事》,2020年。
现在的我对电视剧要求越来越严格了,去年一整年只看了一部tvb剧,《隐形战队》。
只看了前五集,就很明智放弃了。
看到这部戏评分一路上涨,本着资深tvb情怀和对监制信心,我还是开刷了这部戏。
这部剧目前看完了三集,第四集这里卡壳了。
如果每一集打个分数的话,第一集5分,第二集4分,第三集3.5分,第四集是孩子视角叙述,我个人认为太琐碎了,所以暂时就没继续了,简单来说,这部戏也免不了tvb剧的通病,完美的高开低走局。
第一集的优点很多,比如一开头六大主角的各自独白。
没办法,我依然是家嫂的颜粉,很喜欢家嫂这part,王敏奕这个妆造很加分,讲台词小表情和节奏也故意有了变化,多了几分性感。
第一集情节展开的风格像是打开一本书,也颇有新意。
第一集是从阿tim的角度叙述这个事儿,于是Emma似乎就成了一个失心疯的女人。
第二集整个角度emma展开,我们又看到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第三集的主角是day少,我其实还挺喜欢黎诺懿这个演员的,这部戏里他的人设也是最好的。
对朋友好,对女主emma也一直非常克制,把爱放在心里。
但问题也是从这个人物这出现的,渐渐的找到一些套路的地方。
本来Emma破罐子破摔是一个戏剧高潮点,最后又被灭火小能手给解决了。
观众好不容易提起来的那口气,也断了。
在说缺点之前,我想先仔细分析分析,第一集能得到5星的优点:1,情节够丰富。
这是过往tvb剧最大的优点
短短一集,讲到了很多信息,男主原本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故事插叙手法下,看到2015年是一个分界点,Emma虽然还跟女儿一起给爸爸做蛋糕,但眼里那份爱变成了犹疑。
然后讲到了两个人的离婚官司现场,两个人的婚姻变成了一个修罗场。
众多支线也恰如其分表现出来,男主经济拮据,男主跟kol之间过往故事,男主的好兄弟出场。
最绝的是结尾两条线:一是女主Emma假装在法庭上情绪崩溃,就是为了拖男主下水,玩的一手好反转。
让人一下子很期待故事接下来的发展线。
二是男主tim晚上做的梦,梦里他又看到了自己跟mira相识的经过,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滑落的。
我也很期待这条故事线。
2,几位主角演技让人演技一亮Emma因为第一集人设关系,我不太喜欢这个角色,但演员表现来说,是有分数的,小组里的黑图尬黑显得很可笑。
我也没想到惊喜来自于罗仲谦。
十几年前,他还是《尖子攻略》里被补习的一个少年,现在也到了演补习老师年龄。
罗仲谦这次演的tim,我觉得说服力很强。
他的不善交际,他的清高自冷,他的纠结落魄,都演的很好。
3,六大主演颜值中上水平,几乎可以当作是一部tvb式的偶像剧去看,当然不是20几岁的那种。
4,阿tim和mira那条线很抓我,mira那条线似乎也很有意思。
说完优点,其实缺点也呼之欲出。
主要是两点:一是节奏快起来以后,莫名其妙总是要自己降一波节奏。
第二集对比第一集就是如此。
就没办法做到一路高能。
二是越往后越套路和越细枝末节。
如果真的能从四大主角或六大主角来叙述也能好看,偏偏第四集加了一个儿童视角,也许主创是想贴地和赚眼泪,但在我这就是降节奏和变得重点不清晰。
所谓的每一集一个视角,其实做的也不够好,几个视角独立戏没那么好。
最后,如果第二周播完了,分数没降太厉害,为了阿tim跟mira那条线,这部戏我还是会继续追下去。
3-5再更分割线因为评论区豆友第四集视角其实是不可缺少的,我还是去看了第四集。
其实我一开始没说实话,或者叫没把实话说尽。
我前面说我不喜欢第四集是不喜欢那么零碎的视角和略显套路的开头。
但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我现在也做了父亲,我们家小宝只有一岁多一点。
做了父亲以后,我对这种从小孩视角展开的叙事角度天然有些抗拒,尤其已经知道了这部是悲剧向,起码到第四集这还是一个家庭悲剧剧集,小孩子太无辜了,看得人又感动又压抑。
看完第四集,还有个地方的批评我收回。
第三集的大火,不是day少扑灭的。
Emma是为了女儿所以发表的声明。
第四集轮到男主发癫,所幸最后迷途知返。
孩子版的片尾曲是最佳催泪位,谁说片尾曲就一定是情歌呢,她用来描写亲情也是那么恰当。
结婚了的有孩子的夫妻都来看看这部剧吧,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我看的过程中不自觉会想到我们家那个小朋友,只是想到已经是心疼满满了,男人啊,不要行差踏错!
垃圾
港剧男主角真特么有性张力啊,说的就是Day少!全剧最好的戏在第十集,Gina和Davey分手前一晚,他温柔地为她吹干了头发,最后拥抱入怀的哭泣,把这么多年的委屈和不舍第一次在对方面前宣泄出来。
最喜欢赖慰玲的演绎。成年人的感情,无对错,只有立场。多视角,人性的真相,生活就是如此。
越到后面越感觉到局限,他们的这几个人是一定就要爱来爱去不能有其他关系吗?虽然尽力了但还是感觉配得太刻意。//离婚确实都是丑陋的,夫妻双方对于同一件事的记忆是完全不一样的,罗生门。
视角切换是有意思的,但对婚姻的呈现还是太保守和常规,有点可惜
后面几集弃剧了。但是很喜欢最后几句话:“所以我不会祝福你百年好合,永结同心,我宁愿祝福你足够柔韧,去承载现实之中的所有缺失以及缺憾,永远有活力去推翻困局、僵局、死局,永远有创意重新修正、定义专属于你们的恋爱模式,就像两个人共同编写一部作品,结局是开放、不确定、未完成,无论是几岁都一起探索、一起成长,因为婚后事是属于两个人的终身修行,周而复始,爱情万岁。”
出乎意料的一部TVB佳作,20集却金句频出,以不同视角叙述同一个爱情故事,看不同当局者对爱情的不同态度,看完后更能理解爱情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态度与视点,每一段爱情或许都如剧中所说“好了变差再修复”,爱情不是靠一个人就能维持,“接受差异,填补距离,才是真正修复的开始”,结局所有关系都得到了修复,很美满,现实中或许不会那么容易修复,“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只是口头承诺,足够柔韧去承载现实中的错失与遗憾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只敢拍渣男,不敢拍渣女?哦,明白了,拍渣女可能过不了审,拍渣女会被主要受众群体喷,所以只敢拍渣男,把女的塑造成受害者,靠这种低端情节博得眼球,low爆了,难怪港剧近些年没什么出彩的剧,烂透了。【分割】耐不住朋友的推荐,继续往后看,发现还是有些内涵的,不是那种无脑剧,本来是可以到4~5星的水平,但是现在把男人丑化不可原谅,看在有点东西的份上给个三星吧
剧荒下,随便看看,被女一的用力过度演技吓到,本身对她现实里炒离婚极反感,故两颗星打着先
??抖音神剧
三星半,悦悦其实几惨
其实从叙事结构上其实并不新奇高明,只不过是把观众的上帝视角变成了多角色视角,使观众更容易代入角色、理解角色的感受和情绪。比较有意思的部分,对于同一个场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的记忆是不同的,有罗生门那味儿,可惜不多,越到后面越无聊,不断输出爱情理论罢了。最大的感触仍是婚姻围城,困兽之斗,一地鸡毛。而几乎看此剧的每一个晚上,邻居家小孩都会哭闹,女主人歇斯底里,男主人沉默隐身,真是戏里戏外都在为恐婚加码。btw,怎么回事,黎诺懿年轻的时候像是主角的跟班毫无存在感,年纪上去后反而能get到魅力了,饰演风流又专情的有钱人很有说服力,演技也有了大幅提升;罗仲谦也是意料之外的合适。
婚姻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婚后事,美丽和丑陋,神圣和邪恶,忠贞与浪荡,说不清,道不明,每个人有TA的专属版本,罗生门是也。
每个人在一段关系中,都只会预先看到对自己最有利的那面;几段关系,几个人自说自话,彼此伤害沉溺放纵羞愧;玩POV视角很容易想起当年《婚外情事》才推出时在结构上给人带来的惊喜。虽算移植复制,但胜在足够贴地,也通过演员们戏外的各种微妙花边撞出的“官方玩梗”恶趣味、写尽人心的台词有自己的出彩。在表达上不似一些生活剧太过黑白分明,而常常留下几笔留白供人猜测想象。后半段相对拖沓,但又“炸”出Kary的《人非草木》怎能让人不爱?四星算作罗仲谦废物这么多年有点进步的肯定吧。
已看10集,男女主吵来吵去终于离婚了,第五集居然女主还勾引起了男主然后还睡了一晚,什么心理,既然还爱那就别离婚啊。有人提起《叹息桥》,我感觉跟《叹息桥》差远了,《叹息桥》可没有让我一直想要弃剧的冲动我全看完了,而这部剧我总是想弃了。后面的剧情唠唠叨叨的感觉更加无聊了所以弃剧。
我不知道后面会怎么发展(估计也不会看完),吵架很真实,斗争总比风平浪静苟活要好。第四集好扎心啊,当“中间人”的角色好痛苦,受伤的还是孩子。
“我们长大了,爱的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爱情真不值钱啊 每一段叙事都是真爱 每一段叙事都不是终点 真爱之后还有下一段真爱 终点之后还有第二个终点
第四集结尾小女孩唱的“上天啊,难道你看不出我很爱他?怎么明明相爱的两个人你要拆散他们啊…”,我真的哭死。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得这么好,这个团队太棒了
不管是剧情、台词、表演都浮于表面,演技和台词浮夸的要命。都说女主有演技,但是我真没见过哪对夫妻之间讲话是那样浮夸的语调表情还有文绉绉的遣词用句,真的太假了。而且小三和男主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火花,叫人怎么相信男主会因为这样的女人出轨呢?女主离婚后居然如此顺利和男闺蜜在一起了,如果那么容易有好感为什么那么多年只能做朋呢?不仅如此才相处几天就做起了舔狗,你在男闺蜜眼里可是女神啊怎么能跟其他货色一样?居然这么廉价实在让人大跌眼镜。细节更是比原版The Affair差十万八千里。如果没看过原版我或许还能给这部剧打3分,但这部剧连最有创意的双视角部分都是抄的那真的很抱歉你真的一无是处,真的建议所有人去看原版婚外情事,那才叫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