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11月13日,永华7号厅,14:30场,9排11座。
2)糯米网团购,68元=两张电影票+两杯可乐+一个中桶爆米花+一个冰激凌球,提前排队换兑换券,再排队换电影票。
3)上座率大概七成左右。
4)气氛还行,笑声有,手机铃声也有。
5)貌似有很多汽车的广告。
6)没看过一,就看二了。
看过故事概要,所以多少知道点剧情。
朋友开始很期待这电影,后来看豆瓣分数很低,一度有点动摇。
最终还是一起看了,个人挺喜欢的。
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多地方极有共鸣,我会去下一的,呵呵。
101113晚外公家
在1985的第一部是多么的经典,其实Gago除了毫不遮掩的说: “Greed is Good!”以外,我仍然感慨于Gago对于这个华尔街一文不名晚辈的偏爱:给他从穷得铛铛响到突然暴富的机会;给他八十万美金给他供养得起奢侈女的能力给他住Manhattan优宅教会你做销售钓大客户的心经教会你基本面分析永远追不上独家情报的真理教会他区分人生中的狗屎给他介绍强有力的人脉 给他吃高级寿司,听高级音乐,让他懂得欣赏艺术可他仍然背叛你中国人常说:“贵人难寻,得道靠贵人”“孝乃中国传统文化”不否认这个年轻人聪明过人,但这里面的事事非非源头究竟是错在gago还是错在年轻人自己,真的值得玩味转眼这一部已经是1985年《华尔街》诞生后的第二部了,25年过去了,Gago已经老成这样了,当年高喊:“Greed is good "! 的华尔街特立独行分子,带着“爱情都是愚蠢的人自我创造的幻觉”被爱徒出卖,入狱;出来后仍要寻找人性的根源,去试图用爱修复与女儿的关系,真是唏嘘 唏嘘 is good
没想到过了很多年,华尔街上那些勾心斗角的故事都变得这么稀松平常。
这个故事如同一阵清风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上轻轻滑过,不吹皱一池深深的湖水。
华尔街那些惊心动魄的尔虞我诈,在影片中仓惶地开始,仓惶地结束,甚至连过程都显得不那么一波三折。
最后,迈克尔·道格拉斯还是那么有风度,那么有气势,可惜老了。
但我要说,和他相比,希亚•拉博夫和凯芮•穆里根真是嫩的可以,完全压不住阵脚。
迈克尔虽然出场不多,但还是最引人注目的。
前半段戈登的亲情攻势与忏悔我还以为这是一个标准的改邪归正回归家庭的故事,但那1亿的反转被夺走戈登的强势复仇才让本片有了一点看点,可惜太短暂了。
总体上剧情太缓慢,感觉有点凌乱总神奇的莫过于结局。
1亿被戈登夺走后父女决裂了,我还以为结局会是小夫妻过日子戈登独自一人在金融界叱咤风云结果他妈的居然给了小夫妻投资了1亿,然后华丽丽的和好了!!!
开篇还是女儿对戈登异常痛恨戈登为了修复关系费尽心机居然再次背叛后,投资1亿关系迅速修复,其乐融融一家人。
真的是不得不想起: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看之前听说:Wall Street 2 is a piece of shit,看完觉得评价的很中肯。
看来是,续集难拍,尤其是在前作作为业界经典还不乘热打铁搁置了那么多年才拍,黄花菜说凉就凉,《华尔街2》说2就2。
开始的骗局技术含量不够,结尾的良心发现有点莫名其妙,宇宙无敌的爱,最终毫无道理又不出意料的战胜了资本、利益和一切世俗……大团圆,The end。
文/加书亚在纽约最大的金融财团位于华尔街的摩天大楼顶部,这家公司的股东们正召开一年一度的总结会议。
突然,坐在主席位置的财团总裁不理会席间热烈的讨论,爬到了会议用的长桌上,做了一个起跑的姿势。
正当其他董事们对这个举动目瞪口呆之际,他说了一句,“我要从这架巨大的旋转木马上下来了。
”说完,他便以长桌为跑道,奋力一跃,穿过窗玻璃,向底下人流穿梭的华尔街坠去。
以上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科恩兄弟1994年电影《金钱帝国》的开头。
“一架巨大的旋转木马”,这是我迄今听到过的关于金融资本周转过程最生动、贴切的比喻。
当资本增值的时候,那飙升的数字就像游乐园里的旋转木马那么华丽、吸引人,让人忘乎所以;可一旦当资本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拥有者的幸福感却开始停步不前,或许资本仍旧在增长,就像木马仍旧在旋转,但幸福却停留在原地。
对此,有些人能够用资本增长所带来的快感代替幸福,有人却被这种幸福的虚无感逼得只能跳楼。
在揭露资本的贪得无厌和金融系统的黑幕、腐败方面,奥利弗·斯通1987年的《华尔街》是一部比《金钱帝国》更深刻、更尖锐的电影。
它的成功首先在于身为金融掮客之子的斯通为电影中的金融运作注入了足够的细节。
电影中涉及的金融系统内部的暗箱操作、欺诈和争夺现象显得错综复杂,而斯通能使其中的每一步都合乎逻辑、有据可循,整部电影就相当于一本揭示华尔街幕后运作规律的教科书。
电影主要的悲剧感则体现在青年的理想在意向不到的现实面前幻灭的事实中,这方面沿用了从《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开始好莱坞电影惯用的母题,构成了对美国梦的批判。
当然,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仍在于迈克尔·道格拉斯对股市大亨戈登·盖柯生动的演绎。
戈登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恐怕就在于他能够真正地沉醉于旋转木马带来的快感。
当巴德问他什么赚多少钱才算够,什么时候会停止时,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游戏。
”或者说,这是一种赌博,资本的增值就如同赌博赢钱那样能给人带来快感。
如果说《华尔街》的意图主要在于揭露和批判,那么20余年后的续集《华尔街2》则把抚慰在次贷危机中受伤的美国心灵作为首要任务。
电影的副标题是“金钱永不眠”,或许改为“亲情用不眠”更为恰当。
对于那些在次贷危机中输得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家庭和亲情成了唯一的安慰和避风港;而对于在第一部电影中把才华和意念都用尽了的奥利弗·斯通来说,如何为续集找到新的重心便成了电影成功的关键。
于是,把美国主流价值观中家庭和亲情至上的观念放入到续集中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
尽管实际上,亲情、家庭和交易、买卖在电影里的关系一直都很混乱,有时分不清彼此。
在电影的结尾,为了安慰观众,导演试图使戈登·盖柯这样一个严格恪守商业理性的角色产生真正的情感松动,主动从旋转木马下来走向家庭的温暖,但在实际效果上,女儿对他的谅解、甚至女儿与她未婚夫的重归于好,仍旧是以盖柯一次不无死心的捐赠(交易)为前提的,它们显然缺乏其他的情感诱因,这不是莫大的讽刺么?
《华尔街2》的主要缺陷在于它缺少一个有力的故事。
电影的整个叙事松散、缺乏要点和结构,完全像一个二流编剧对于二十年前那个精彩故事在今天可能延续的二流想象。
由于在家庭情感上耗费时间过多,电影对于今天华尔街金融面貌的展现显得模糊而缺乏细节。
唯一有意思的一点是它调侃了二十年前盖柯的名言“贪婪是好的”。
盖柯在出狱后的演讲中戏谑地称他的名言在今天已经“合法化”了,以指称导致次贷危机的借贷消费、借贷投资等现象。
电影中数次出现的有关“道德风险”的话题显然也是为了与次贷危机后人们的投资心态形成心理互动。
除此之外,《华尔街2》中便找不到什么新颖的意念来表现一个今天的美国金融社会。
电影甚至让一个新的菜鸟再次问一名老手“赚多少才算够,什么时候你才会停下来”,并让盖柯再次老练地回答,“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游戏”。
当然,你可以说这么经典的答案是永远不怕用第二遍的。
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续集中戏份不多,但他无疑仍旧是最出彩的一个。
即便没有第一集,道格拉斯一出场便能使人感到华尔街金融大亨的作派,感受到他的不可一世和老奸巨猾。
这几乎没有诉诸太多表演因素,这是他的天赋。
这种风度也在大卫·芬奇《心理游戏》中他饰演的尼克身上找到。
有趣的是,在那部电影里,道格拉斯那种旋转木马上的毫无幸福感可言的生活才真正表现得让人难以忍受,以至于他要寻求一种更刺激的游戏。
从内容上来看,把芬奇的电影与斯通的华尔街系列作一种比较观赏将是件有意思的事。
斯通的两部华尔街都在美国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上映(1987年10月美国爆发了严重的股灾,并进而席卷全球),第一部保持了批判的锋芒和反思的力度,第二部除了炒炒冷饭之外忙于推销亲情和家庭等美国主流价值观,以安慰人心为己任。
差异的原因何在?
是这次危机更严重,人们变得过于脆弱而更需要安慰,还是斯通连“半个作者”的身份也不要了,完全成了一个商业化导演?
又或者,今天的商业电影越来越以向观众提供娱乐和安慰为己任,缺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好莱坞许多优秀电影中的反思精神和公众责任感了?
1、2年前看这个片子时,好像很快觉得索然无味以至于睡着。
如今,不知道是不是进了商学院的原因,再看它时却觉得津津有味。
我尚未看过1,但是就这部而言,它确实够华尔街。
年轻的Jacob有天赋有道德,但还是低估了人性的险恶,或者说华尔街人血液中的对金钱游戏的疯狂。
而Gorden作为一个纵横华尔街数十年的大佬,即使经历了牢狱之灾,依然不能放弃重新进入这场金钱游戏的机会。
诚然,一开始我以为故事差不多就要在Gorden帮助Jacob扳倒Bretton后happy ending. 没想到Gorden却一声不吭地卷走了$100million, 远走伦敦,重新享受着金钱游戏的刺激。
而此时的华尔街正处于水深火热或者说濒临崩盘,人人自危,Jacob需要那$100million来挽救他一直坚信的union fusion,which将挽救充满的泡沫的金融市场和极大地改变世界。
当初他好不容易说服了自己坚持着nonprofit网站事业的未婚妻Winnie拿出那$100million以投入union fusion, 却没有料到钱会被Gorden就这样卷走。
Winnie伤心失望,觉得Jacob背叛了自己的信任,竟然瞒着自己和自己唯钱是图的父亲暗中交好,并居然把钱交给自己唯钱是图的父亲以至于落得一个子儿不剩。
It's not about money, it's about trust. 深爱着的两人不得不走到分手的境地。
为了挽救爱情,Jacob找到Gorden,并将B超测试的光盘给了他,试图以亲情唤醒Gorden,提醒他time is the most valuable:8年的牢狱之灾让他失去和儿女们相处的时间,也因此一度毁灭了Winnie对他的父女亲情,而现在Winnie肚子的小生命作为Gekko家族的新的延续即将诞生,他也有时间和机会去参与到他的成长中,否则他将孤独终老。
但是Gorden拒绝了。
好在最后的最后,Gorden回来了,还是把$100million投资到union fusion。
也许这一部分是对亲情的妥协,也许这不过是华尔街人血液里对投资的疯狂促使他选择投资时间,投资到他即将来到人世的外孙身上。
很多人不满最后的温情牌,不解最后的一眼释怀。
我个人倒觉得make sense,两个深爱彼此的人,饱受分手后对彼此思念的折磨,当Winnie看到Gorden归来并提及外孙和已把钱打回union fusion,不难想到Jacob为此所做的努力,不难看到这个男人对自己的一片真心。
okay, it's time to back to Financial Management=。
=
“挖掘出人性中的恶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它们让观众在黑暗中因恐惧而瑟瑟发抖”,这是美国影评人对《血色降至》的评价,我觉得也适用于其他电影。
而真正深刻的华尔街,应该充满着滴血的贪婪。
那里一面是河流,一面是地狱,藏着虚荣浮华和掌控世界的金钱与权力,也藏着为此而牺牲的正义与原则。
《华尔街》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当奥利弗•斯通还是个股票掮客的儿子以及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时,他立志要拍一部揭露华尔街股票交易内幕的电影。
于是就有了这部影史最出色的商战电影,留下戈登对贪婪的经典定义,也留下了‘money never sleeps’这样的佳句,23年后,它成为了续集的片名。
23年后,奥利弗•斯通已经功成名就,他的电影越来越少政治与黑幕,越来越少尖锐与揭露,越来越少人性之恶,于是《华尔街2》就变得不再犀利了。
艺术家普遍会发迹于穷困中,也会溺死在享乐里,在物质环境下,他们只生产作品,而不会留下艺术。
其实续集中那张戈雅的《农神噬子》,已经足够映衬出华尔街的贪婪本质,它本身已经可以发展处一个惊心动魄的华尔街故事,但遗憾这次它只是灵光乍现的一个道具。
现在坐在华尔街投行中管理对冲基金的小子们,也许会在大学时会因为《华尔街》而影响到择业,但这次也会有不少人会为这部续集中途退场。
在华尔街以及《华尔街》里,女人只是成功的附属品,攫取金钱真正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但续集变成了一部温情泛滥的电影,它像一部以华尔街为背景的《当幸福来敲门》,当戈登和他的女儿女婿最终和解时,影片走上了《亚历山大》和《世贸大厦》的老路。
对导演来说,这是一条他非常熟悉的死胡同。
多少年来,华尔街没有变化,新世纪的次贷危机为它更添传奇。
Player or zero的游戏规则没有变。
但电影变了,它试图去安慰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受伤的投资者们,生命(爱人及家人)比金钱更重要。
对于那些手握重金的人,甚至包括导演来说,这是条真理,但对于那些真的期待一部像《华尔街》这样一部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个狗屁。
如果只是听这个,不用买票,老妈每天都会说。
如果要我像Carey Mulligan经营的网站那样说出真话,那我只能说,这是一部二流的亲情剧和三流的爱情剧,它离那部几乎堪称伟大的商战经典,越来越远。
Good day, I'm ok. Bad day, I'm ok. You tell me what's the difference?Money's a bitch that never sleeps.And if you don't pay close attention,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she might be gone forever.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insanity? It's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nd expecting a different result. By that standard, most of us are insane. But not at the same time. And on that basis we trust. But can this way of life endure if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insane at the same time? It becomes, as Gordon said, "Systemic".Like cancer.20年过去了, 道格拉斯已老, 但Systemic愈演愈烈.
这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世界很早前看的第一部只觉得华尔街是个很强大的地方而今看完第二部想起了一本书的书名:站在门口的魔鬼我们都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是Money never sleeps题外话:女主挺可爱
68/100。最后半小时还勉强能算有点样子。第一部的时候还说Charlie Sheen演技不行,现在看了Shia LaBeouf那副永远把人看成擎天柱的表情才知道忍耐是没有限度的。。第一部里人物性格和故事推进全部平面化一根筋的做法20年后显然行不通了。"好事儿多磨"啊,唉。
这片…唉
狗尾续貂,完全没有第一部的神韵。希亚•拉博夫和他的机车,与华尔街格格不入。
我总是会喜欢smartass,再加上我喜欢又喜欢的Mulligan妹子,所以故事怎样就怎样吧
什么玩意儿...您是拍电影呢还是列关键词呢...
失望
这就是传说中的烂片吗?
看不懂的经济。。
不知所云
clecha
确实没之前那部好
我要开始研究各种银行真是什么都感兴趣
游戏的主角在西方
因为之前就在CCTV2看过华尔街的纪录片。再看电影时就更容易融入剧情了。在华尔街关于对金钱的欲望,疯狂,自私,成功,失败。这些都足以让人对它又爱又恨。金融风暴来临时那些几千亿的资金去了哪里?中国已经成了华尔街的投资风向标。可是建立属于中国的华尔街得需要多少年呢?
money is bitch and she never sleeps...
情节构造和第一部比就是个bug
不伦不类
昏昏欲睡~
还行吧。人类的经济发展就是一种不能停止的扩展和膨胀,可以持久吗?我怀疑
发人深思。。金钱魔力。。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