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经历过我的国家经历过的痛苦,你现在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国家暴力掠夺而来的!
而我的国家试图发展的时候,我可以忽略那些对待少数群体的不公政策,你为什么不可以!?
我的国家的所作所为给国家的人民们带来了尊严!
你根本不懂!
如果你非要说我的国家的领导人是偏执狂,是疯子,那我们就此分道扬镳罢。
”1932年,男主冯·哈特曼在德国一个啤酒馆,对着他来自大英帝国的朋友义愤填膺,并且向他的犹太裔女友辱骂“去你的”。
“我必须阻止他,没有希望,希望会带来痛苦,你必须帮助我,为了阻止他我甚至可以去刺杀他。
”1938年,男主冯·哈特曼在德国一个啤酒馆,对着他来自大英帝国的朋友义愤填膺,此时他曾经的犹太裔女友已成植物人。
时隔六年,男主说的话截然相反,但是态度却是出乎意料的类似。
这能说明什么?
至少能说明,政治立场什么也代表不了。
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在做事的过程中,个人本身都会毫无保留的被暴露出来——当然并没有一个所谓“本质”的个人存在,所以所暴露出的就是:社会如何将一个人“生产”(建构)出来并使其符合社会需要:冯·哈特曼来自一战后的德国,童年时期战败的耻辱无疑给他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而魏玛共和国的软弱无能为他对尊严的渴求埋下隐线。
希特勒初期的政治活动对于此时的青年的吸引力是巨大且恐怖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希特勒的出现成为了所有渴求尊严者的“父亲”,所有渴求尊严者都竭力诉说自己的渴求,而希特勒无疑无法满足他们的渴求。
休·莱格特来自一战后的英国,从小接受的是“正统”英伦教育,克制与淡漠是绅士一贯作风,当然,也可以看到,休与张伯伦之间的差异还是明显的,休不再对“传统”有着坚实的信仰,而是有着自己的变通,尤其是电影对休家庭的刻画:在工作中的休和在家庭中的休对于同一件事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除开两位男主,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位男性角色,Franz,一个正统纳粹混蛋。
Franz和哈特曼的重逢就可以看到,他们接受的是同一种教育,浸淫在类似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为纳粹毫无意外。
那么哈特曼怎么没有成为一个纳粹?
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为什么——莱娅作为这部电影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并不是说只有一个女性,而是唯一被刻画的女性,这也可以看到战争片中的muscularity是很恐怖的,这和父权制统治当然脱不了干系)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
开局莱娅的开朗活泼相当让我着迷,一个笑容差点击碎我对战争片的印象(后面的剧情让我重新加固...),在牛津的生活中,想必莱娅也起到了很重要的磨合作用(休提到他和哈特曼时常吵架)。
莱娅的第二次出场是男主决裂——莱娅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尤其作为在当时极为敏感的犹太裔,自然无法理解哈特曼——一个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的,日耳曼的,贵族的,男性的感受。
这里也可以看到作为少数者的敏锐,边缘人对于情势的把握恰恰是更为有预见性的。
随后莱娅的遭遇也说明了一切,被害。
在哈特曼的只言片语里,也能感受到莱娅所经历的恐怖,这种恐怖恰恰是哈特曼曾秉持的名为“信念”的东西。
比较好的是,哈特曼幡然醒悟,这也是电影所谓电影的地方:人被伤害就会长记性hhh我这种对国际关系不太了解的人,自然是无法去分析些英德、法德关系之类的东西,至于政治,更是无所启发。
我想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启发就是进一步让我相信社会对人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个人,应当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不做一些事。
PS:下次看电影看到好玩的台词可以截图塞进评论里面啊!
拍的真烂,主要是从意识形态来讲,对于英法割让苏台德换取自己国家和平都能讲的这么高大上,有点让人作呕,另外德国既然土地贫瘠,还能生8000多万人,密度过高,甚至元首都说要拓展生存空间,为什么全世界没有人说德国人生太多,反而跑来说中国,为什么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这种论调,要论热爱和平,侵略,当然也可以说是创造,确实是西方文化的基因。
联想到英美对于苏联的丑化,这些电影也只能看一看了,对于我来说就像是英国人拍给自己看的建国大业,离真正的真相有多近,谁也不知道,张伯伦可能事实上是个君子,也是个能人,但是时势造英雄,可能确实给后来的英国反攻鉴定了基础,但是果实却被丘吉尔拿走了,要知道整个大英帝国就是在丘吉尔手上彻底解题的,丘吉尔上台接收了一个大英,到他下台,就只有一个不列颠岛了,不过史实确实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看着这个电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你们这几个流氓为了自己的私欲把世界搞得一团乱,还他妈的道貌岸然的讲什么热爱和平,现在还要伪装成救世主或者受害者,那些真正的受害者了,那些波兰人,俄罗斯人,我们中国人了,那才是真的惨。
另外没有美国的介入,英国玩个毛啊,还争取了一年的时间,争取5年都没用,英国只是不是德国的战略目标而已,真的要干,摧毁是分分钟的事情,看下德国怎么干法国和苏联的,还准备了一年的时间,英国人也喜欢意淫啊
螺蛳壳里,说到底是做不了什么道场的。
这类历史电影,历史本身就是最大的掣肘。
而编导们能努力的,就是试着讲个更像样一点的“功亏一篑”的故事。
以HBO曾经制作的《罗马》剧集为代表,打捞那些差点就改变了历史的无名小卒们的故事,是最好的选择。
《慕尼黑》也是这样做的,它在历史的进程里,插入了哈特曼与莱格特的交道,并通过这种交道牵入了大佬——希特勒与张伯伦,电影还尽量把节奏弄得更扣人心弦,在结局上也给足了解释:一边是拿住了枪、站在元首面前却没动手的哈特曼,他理由是“我没权这样做”,另一边是面对首相的乐观提问给出了“我想有可能”回答的莱格特。
通过这样,两个貌似有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甚至也许可能“预先”解决掉极端小胡子的年轻人,就成功地从改写历史的现场退了出来。
历史还是大腿,我们拧不过。
话虽如此,《慕尼黑》却对这种“拧不过”给予了进一步解释,通过在故事中设置一件道具——关于希特勒真实野心的一份绝密的会议纪要,小伙子们对这份白纸黑纸的“证明”给予厚望,他们拼死传递、保护的东西正是它,但这份材料,被张伯伦忽视了。
想必在看惯了抗日神剧之类的观众那里,这可真是令人扼腕之事,在他们来看,“绝密的、真实的”情报,应该都能引动不怕牺牲的革命旋风,并且这股旋风终将导致更大的胜利。
但这非但不是历史,更不是好故事应该有的样子。
历史、故事的迷人之处以及令人灰心的根源其实都是同一件:人说到底是无法确认别人已经确定之事的。
在《慕尼黑》中:张伯伦是不可能真正确认哈特曼赌上性命要告之的他自己已经确定的事的,就算张伯伦连夜详阅了手中的机密纪要;莱格特也不可能理解哈特曼为什么非要如此(激进),就算他最终跟自己的妻子断言了战争的到来;甚至,就连对希特勒所引领的未来深恶痛绝的哈特曼,当他面对希特勒本尊,他也并不能真正确定希特勒到底为何种“恶魔”。
于是,张伯伦主要的感觉是“此人无理”,而莱格特最后也只能对哈特曼说“我会想念你的”,至于,有机会刺杀元首的莱格特本人,他迟疑了,这不是因为他对纳粹真理的厌恶减少了——事实上是增加了,而是因为他的某种确信状态被元首本人扰动了。
“本人”意味着历史中的每个个体都处在ta自己的生命之流中并有所确定,当这些人交互在一起,他们固然有所行动,但理由却不来自对于另一人的确定——历史无法从内心动机方面得到足够的解释的,即便是在故事中。
那为何不讲一种人们可以彼此确定对方的故事呢?
可以,但这恰恰不是历史的真实。
至于非要这样讲述的故事,都是某种“主旋律”,爱情主旋律或者其它任何一种,这种故事里只有脸谱与脸谱的相遇。
因此,进一步来说,就算在《慕尼黑》中的哈特曼的言辞足够有感染力、说服力,时机也更好,就算他拿到的文件记录简直就是希特勒的灵魂写真,张伯伦依然不会采信他,那是因为张伯伦的整个背景与他不同,而对于任何信息的理解,都要被放到更大的信息背景中去进行;同样,哈特曼自己也无法告知张伯伦所有令他行动的理由,他的凿凿之言也不过是自己整个生命的一页——就算这一页是关键页。
电影中,哈特曼的努力的回音,在张伯伦那里,是他与元首私会告别时虽无关痛痒却也有所暗示的那一句,而这种努力的更遥远的回响,也许在张伯伦的梦里——当张伯伦突然说出自己并不计较名声的时候,他的潜意识觉察到了历史也远不是他所以为的那样。
“political reality”是张伯伦与哈特曼争论的核心,但如果将“历史”在此处抽去,那么,reality便是所有人与所有人争论的核心,而这个争论永远不会有结论——但也永远不会徒劳。
历史,或曰生活,就在这种混合着绝望与希冀的感受中,不断地进行着。
哈特曼是哈特曼,张伯伦是张伯伦,莱格特是莱格特,但在“人的历史上”,他们三人的确有过一场交会。
根据畅销书改编的历史果然是不太靠谱的,这其实就是给《慕尼黑协议》加了点虚构的谍战佐料(为了剧情反转竟还安排了个莫名其妙的守护天使),以此塑造一个颠覆世人史观的张伯伦:当希特勒的阴谋通过间谍之手以秘密会议纪要的形式呈现在张伯伦的眼前,他仍装聋作哑,坚持在协议上签字,目的是为盟国争取一年的备战时间?
表面看是忍辱负重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则顺应欧洲民众的厌战情绪(毕竟一战的伤疤尚未愈合)。
非要这么编,似乎也是一个探寻历史的角度,但如此舍身取义兼有大智慧的爱国者居然被世人曲解了?
张伯伦下台后不久就去世了,但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也就是丘吉尔主政之始,他都没有放弃给丘吉尔添堵,仍活跃在反战阵营中,备什么战?
这是绥靖至死的意思啊,完全说不通。
但此片的优点也很明显,表现力特别强,以一段友情牵动欧洲命运。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Netflix出品,片子本身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尽管剧情内核有点扯,据说原著不如电影好看。
明线虽然是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但暗流涌动的慕尼黑会议才是更重要的暗线,张伯伦和希特勒是隐藏的两个主角。
小时候总是嘲笑张伯伦的Naive,后来读多了几本书,才体会到:这不过是一个帝国裱糊匠试图挽回昨日的旧秩序和传统的最后努力挣扎。
奈何时代变了,大人,老派欧洲政客的那一套在1938年的世界已经玩不通了,新的玩家和新的游戏规则已经进场,大变局开始了。
其实这部片子也谈不上给张伯伦洗白,本来他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无论是傻白甜的张伯伦,还是嘴炮败家的丘胖子,本质上都是根据时代需求塑造的形象。
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子里希特勒的选角和造型,太出戏了,给人感觉太像戈培尔了
影片中张伯伦的形象很高大,他不惜牺牲自己声誉,拯救天下苍生。
但是无论张伯伦动机如何,这都不是绥靖合理的理由。
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卑微命运,他们只能在会议室门口等着;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德国吞并;是不是不知道奥地利、波兰等国民众的境遇;不知道西班牙内战;忘记了犹太人的悲催命运;更是忘记了1930年代的中国也是绥靖的牺牲品。
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潜意识中的观点是二战必定爆发,张伯伦延迟了悲剧的发生。
如果战前的领导人更有勇气更有智慧,二战一定会爆发吗?
坏人为所欲为,所谓的好人萎缩不前,难道会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影片最后打出的字眼是 “THE EXTRA TIME BOUGHT BY THE MUNICH AGREEMENT. ENABLED BRITAIN AND HER ALLIES TO PREPARE FOR WAR AND ULTIMATELY LED TO GERMANY'S DEFEAT.”认为正是张伯伦的绥靖为英国获得备战时间,这是是英国最终获胜的原因。
那是不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苏联最终获胜的原因?
是不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中国抗日最终获胜的原因?
要想洗白可以,能不能换种漂白剂?
否则很难悄无声息地把一个黑人洗成白人。
但是这部影片还是很有张力的。
德国男主角充满了谭嗣同式理想主义的气概。
他参加了反抗希特勒组织,终于走到了元首面前,却没有拿出手枪。
后来,女人问他:“你还想继续吗。
”“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总有一天他们会把你绞死的。
”“我知道。
”边流泪,嘴角却有了笑意。
这是对死亡的不屑。
之前,朋友曾邀请他去英国避难求生,他拒绝了,说:“我爱我的国家”;“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但可以选择如何回应。
“在物质主义洗礼之下,我们都失去了这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概,面对法西斯阴狠的狼牙棒,又有谁敢挺身而出呢?
四星给谭嗣同们。
Hoping is waiting for someone else to do it.We'd all be much better off without it.他们践行着“我知道什么是对的 我就去做”,即使这是飞蛾扑火。
我想这部电影是一封致理想主义者的情书。
有时候怀疑论者同样也是理想主义者。
他们让我想到另一位理想主义者的一句话:“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理想不死。
当两个人最后分享一支烟的时候我真的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
保罗的笑和休的泪花和两缕烟雾一起出现有一种宿命感。
他们一个内敛一个外放,一个循规蹈矩一个刀口舔血,可他们是先前不欢而散且六年未见就能让对方毫无保留地信任的最佳拍档啊。
我们走在两条泾渭分明的路上,可是我们却明明白白地知道对方是同路人。
友谊不死。
烟和笑我承认这个打分可能有点主观了。
导演最后一句话情感倾向太明显似乎不是一个历史剧的明智选择。
绥靖政策功过并存一言以蔽之似乎不太合适?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也会记得它零落成泥后的腐朽气息。
(杰尼斯真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帅哥 与戴上眼镜更呆萌的刻板印象不同他竟然更狼狗了 摘下眼镜是天菜奶狗😍)
01:37:39,370 --> 01:37:40,330我有一把手枪I have a pistol.我或许有机会跟他短暂独处I might get a moment alone with him.133701:37:43,200 --> 01:37:44,160别说了 Stop it!你别犯傻Don't be stupid.我会把文件带到伦敦 会有改观I'll take the document to London. 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可能会进行更多会谈 对Probably more talking, yes.01:37:52,120 --> 01:37:54,040-对 更多会谈 -我必须抗争-Yes, more talking. -I have to fight.1342你不用抗争 You don't have to fight!1343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We don't choose the times we live in.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如何回应The only choice we have is how we respond.1345-你不用抗争 保罗 我们得谈谈 -我必须抗争 我…必须抗争 -You don't have to fight, Paul! We don't. -I have to fight.1346-不 你不用 不用 -不 这是我的责任 -We need to talk! We need to-- -I… have to fight!1347你明白吗 -No, you don't! No! -No! It's my responsibility! Understand?1348否则 我还不如一枪崩了自己-Your responsibility? -Or I may as well blow my brains out.1349还有其他办法 可以会谈、讨论…There are other ways of doing things! Talk, discussion--1350-没有别的办法了 没有 -总是有希望的 -There's no other things, no. -There's always hope!1351希望就是等着别人去行动Hoping is waiting for someone else to do it.我们不抱希望反而会更好We'd all be much better off without it.135301:38:42,540 --> 01:38:43,540我会想念你的I'd miss you.1354永别了Goodbye. 德国外交官保罗·冯·哈特曼 的原型 Paul von Hartmann was an individual invented by author, Harris, who wrote the book that the film is based on.Harris based Paul’s character on German lawyer and diplomat, Adam von Trott zu Solz, who studied at Oxford, joined the Foreign Office, and later advocated the resistance against Nazism.Adam von Trott zu Solz Lived: Aug 09, 1909 - Aug 26, 1944 (age 35) 休·莱格特 的原型 Hugh is not a real person either. It is established early on that Paul and Hugh were fellow students at Oxford, similar to Adam’s connection with Oxford student, Alfred Leslie Rowse, in real life.Alfred Leslie Rowse (4 December 1903 – 3 October 1997) The pair established a friendship as students, however, their relationship thinned over their views on German philosophy, similar to how Paul and Hugh don’t see eye to eye over their views on Hitler in the Netflix film.
很强烈得感受到三处突出 回顾历史 与 经历历史 的冲突:1.历史书上的“绥靖政策”显得无知软弱、目光短浅、步步退让。
电影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补充了政策产生的必要性,以及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到的最大程度的保留和准备。
“和流氓打牌需要留一手” “我丢脸是小事情,以后全世界都能看清他,同盟国会团结起来”。
两全通常是困难的,而回转不失为一种必须。
2.对于模糊政策的 无心在意/有心无力 vs 极度恐惧/极端厌恶。
refer《关于当年慕尼黑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一篇评论。
3.something beyond the movie. “人物” vs 活生生的“人”。
最后德国帅哥(看完就忘名字系列)说 “我的手一动不动,因为他就在我面前讲话,我能感受到他的呼吸”。
面对面的感知是布满整个空间、侵占全部神经的存在,它的维度远高于史料里能投射出来的所有。
"human are nothing but emotion"。
要想做出理智的决定、温情的决定、能代表自己本人全部心绪的决定,那就尽情投入自己的情绪去感知和沉浸。
如果说有一件事情是能从严谨智慧的德意志人的错误里学到的话,那真的应该 -- 针对执政者、领导者等"KOL" 的言论和行为,其余时间参与者都总是需要保持较高的反对、怀疑、保留态度。
因为它们独有的传播力量、因为越大的辐射越容易影响决策、因为人们总是选择信仰。
这样的态度并不是为了抨击而抨击,是即使知道很难有完美的solution,但是仍然需要质疑的声音。
We cannot choose the time we live in, but only how we respond to it.ps. 片尾callback狠狠/(ㄒoㄒ)/ 谁应该 fight when you are young
片尾字幕说“张伯伦争取了和平备战时间,为盟国最后赢得二战作出了贡献”云云,一下子气乐了。
德国在希特勒领导下从扩军开始,先是进军莱茵区,然后吞并奥地利,然后苏台德,再然后吞并捷克,入侵波兰,这一步步其实都是在试探英法的底线。
张伯伦的愚蠢不是他一个人的愚蠢,是当时英法国民的人心所想,人人都不想打仗,尤其是为一个不知哪“嘎那角”的外国地方打仗。
但是这种愚蠢把一个小心翼翼的前一战德军小兵培养成了自大疯狂的魔鬼。
英法国民为了找替罪羊,就把屎盆子全扣张首相头上了。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不管怎么说,当时也好战后也罢,绝对也得不出一个“绥靖政策为盟国赢得胜利做出了贡献”的说法吧?
有没有贡献,你得看这一年和平期双方在干什么呀。
英法人民是安心享受和平,哪有抢时间备战。
德国则是在心满意足地消化战利品,象是狮子吞食捕杀的羚羊,继续不遗余力地扩军,为下一轮冒险积蓄力量。
两个男主剧情设计上有太多“蹭热点”历史大佬的感觉。
希特勒出席国家首脑会议临时找一个并非近卫的小干事借手表?
张首相会找一个临时翻译修改外交事务演讲稿?
来来去去都是加戏。
德国男实在是热血中二青年,居然直闯他国首相住处劝说国家大政,还要争辩、抨击首相的认知。
你搞毛啊,哪国首相会信任这样一个不着调的青年外交官?
拿把手枪到希特勒面前却又傻了,不敢开枪,还在哲学思辨“我怎么有权利”开枪?!
苏台德事件前后的希特勒,在德国人民心中那是什么形象?
将一战惨败的德国经济上变成了强国、军事上收回了被占领领土、生存空间上拓展取得了“自古以来”的德国疆域,而且让英法和平相处没敢开战。
这是妥妥的光芒万丈的伟大领袖啊,连犹太人也只是受了点小伤害,根本还没出现集中营大屠杀的致命硬伤。
你个中二青年凭什么就敢说人家是恶魔,要刺杀人家涅?!
你又不是从二战后穿越过去的。
所以在张伯伦眼中,希特勒全心全意为德国谋利益,这是可以理解的,是个好领导啊,你冒冒失失地要求我们不达成和约,你什么意思啊,难道非要双方开战?
你是不是捷克间谍啊!
就德男主的动机来说,是因为眼光超前,凭一份会议记录步明确了他会发动世界战争,是人间大魔头,是没法说服老牌政治家们的。
如果刺杀被捕了,德国人会说,真实原因就是一个爱人因为犹太身份遭遇迫害,才这样敌视希特勒。
对比他们酒馆决裂那段看,这个转变也太猛了。
还有点紧张的,德国小哥好帅,他之前的思想可真耳熟啊,现在的网络上各种都是,populist啊。
仿佛把所有历史人物都精心打扮了一遍,双男主的行为都很冲动,暗杀剧情更是幻想时间
1/5,这谍战拍的是来搞笑的吗?什么叫做毫无紧张感;这片子拍出来是为了洗白张伯伦吗?德国反对派那条线拍的真是有够烂~~~
这又是一部标准的西方式历史影片,即用小人物叙事来展现大历史。主要演员的演技基本没什么问题,毕竟不少老戏骨,但影片的叙事引导实在差强人意。用两个虚构的历史人物来为张伯伦幼稚的绥靖政策开脱,最后结尾竟然还把二战胜利的成果归功于了慕尼黑协议,这样的历史观实在令人错愕。严重怀疑编剧导演的党派属性。
拍这种不如拍不列颠空战,好歹那个真的赢了。感觉编剧是张伯伦梦男
Are-You-My-Mummy! 都让铁叔演张伯伦了还说明不了态度吗!一直替德国小伙儿紧张,紧张着紧张着就感动起来了😭几位“大姐姐”都好棒啊guarding angels indeed//老婆除了美,戏份好像全无意义。
推荐看看。
刚看完小说,趁热打铁把电影看了。这个编剧好干,连台词都不用改,直接照搬原著,仅有的两处修改,一是用家庭关系紧张洗白帕梅拉的出轨,二是把可怜的塞耶斯变成了黑人。莱格特的形象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应该更沉稳一些,不是这样毛毛躁躁的,哈克曼又太英俊了些
情节拖沓不合理,很多内容十分套路,是为了套路而套路那种,看的十分尴尬,网飞已经成了烂片大本营。
重塑历史记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先是《敦刻尔克:英国英勇战斗之地》,跟着就是《张伯伦:被误解的抵抗者》、《苏联:二战的发动者》,过两年再拍一部《希特勒:欧洲的守护者》。
精神分裂的剧本,用一段祈愿和平的独白洗张伯伦,最后那段字幕又要说明什么,还是在准备战争
看这部电影,忽然想到李鸿章当年去日本签《马关条约》,莫名觉得有些情状似乎相似。两个曾是同学的外交官,卷进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中,想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某种历史进程,这无疑是编导自以为是的一种穿越改命之举。那段面对希特勒欲刺未刺的情节太假了,出现在想象中还差不多。有点遗憾的是希特勒的扮演者太不像了,看着有点出戏。
历史背景之外,剧本情节设计的简直没有脑袋
看得让人血压飙升,张伯伦得无知和傲慢真是让人火大,本来有机会压制一个邪恶政权的崛起,却因为一个lasting peace的delusion屡屡错失良机,最终喂养出一个庞然大物,不可笑吗?如果早点介入,希特勒何德何能建立起一支大军?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张伯伦代表的这群无脑的精英派高层实在是对希特勒无知得令人发指。自诩精英,口若悬河地斥责着德国人让他们明白政治现实,自己却对希特勒的勃勃野心一无所知,老年人霸占着位置真的不好,身体不好,没有斗志,一天只能工作几个小时,这样的虫豸怎么搞好政治?睡觉比看秘密文件都当紧?他妈的老了就退休,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废物
仅仅提供了一种虚构的视角,但也描述了二战发生的一些起因,提到了当时德国的人口数量和生存空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利益再分配,人类的问题是资源永远不够。
不错。虽是张伯伦的洗白片,也是相对客观还原,在元历史框架内的虚构情节编织巧妙,英德双线的节奏都具备充足压迫性,杰尼斯·纽沃纳的表演非常优秀,稳压乔治·麦凯,至于希特勒的演员简直是整部戏最大败笔,咋找的?
影片想要达到的年轻意气被消解的无助迷茫氛围做得并不太好,只能算比较平庸的片子,只有几位主演的美貌较为突出
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风云时刻,两位高材生想要逆天改命,但最终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深洗张伯伦的影片,我基本上快信了他的曲线救国哈哈,这和我学的历史书不太一样呦~
该精彩的地方不出彩,白瞎了题材
心智正常的人,没有一个希望战争心智正常的政客,会想方设法阻止战争不幸的是,两三千年乃至最近百年的所谓人类文明史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百万分千万分乃至亿万分之一的狂徒可以将剩下的绝大多数拖入万劫不复我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未开化的种或者想象的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