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千钧。一发

千钧。一发,千钧一发,老鱼,Old Fish

主演:马国伟,潘星谊,迟强,兰景林,周刚,顾尔立,韩东,黄金鉴,宋文超,于秀华,林宏,张会民,张健,杨金著,孙旋,朱镜,刘宏,陈义,王占明,王德全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东北话年份:2008

《千钧。一发》剧照

千钧。一发 剧照 NO.1千钧。一发 剧照 NO.2千钧。一发 剧照 NO.3千钧。一发 剧照 NO.4千钧。一发 剧照 NO.5千钧。一发 剧照 NO.6千钧。一发 剧照 NO.13千钧。一发 剧照 NO.14千钧。一发 剧照 NO.15千钧。一发 剧照 NO.16千钧。一发 剧照 NO.17千钧。一发 剧照 NO.18千钧。一发 剧照 NO.19千钧。一发 剧照 NO.20

《千钧。一发》剧情介绍

千钧。一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家住齐齐哈尔的老鱼(马国伟 饰)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他为人正派,兢兢业业但生活颇多坎坷。上有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下有复员待业的儿子,老婆也下岗在家,全家的生计都靠老鱼一人支撑。由于该市当年曾是日据城市之一,因此解放后当地有大量未引爆的地雷和炸弹残留,给人民的生活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老鱼虽然只是个片警,但是早年当兵的经历为他积累丰富的排雷经验,几乎所有这类棘手问题都要有他亲自出马。不知从何时起,神秘歹徒开始在当地四处安装炸弹,老鱼首当其冲,和歹徒及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展开角力……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第11届上海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和评委会大奖。影片虽然获奖,但发行却遭遇挫折,后版权被美国买去,经改编拍成奥斯卡获奖影片《拆弹部队》——导演高群书自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眸之爱叛逆青春校园第二季十里飘雪十里梦克隆丈夫夜间小屋赤焰战场黑血不二兄弟谁的青春不叛逆昨日之歌回家-在家里年轻的女王死亡大脚湄公河水鬼关于我被绑架到大小姐学校当庶民样本这件事警察荣誉皿三昧她们的孩子穷街公主救世第二季触不到的爱七日的王妃绝地战警:生死与共我爸没说的那件事疲城倾城十月恶中之恶强渡乌江之对岸偶像大师灰姑娘女孩小剧场ExtraStage展旦召

《千钧。一发》长篇影评

 1 ) 350个字多一字也不行之《千钧。一发》

又超字数了🐶拆弹时记录式的镜头配合演员代入感极强的表情带来了强烈的心理紧张感,小成本影片的氛围营造相当到位。

不得不说导演虽然爱吹牛逼,但还是真的有点东西。

不过因为片源模糊造成影片光源过暗,让我产生了历经四天的拆弹时间线只有短短两天的错觉。

而这也让人产生了更深的问责:这么长时间竟然找不到一个专业正规军来代替老鱼的工作?

官方的解释更是苍白无力,人家科班出身的也不懂土制炸药啊!这是弄啥咧!让一个被家庭琐事困扰的片警一肩挑完成任务,这不是彰显好莱坞式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凸显当今社会普通人面对困境的悲怆,再结合抓捕到的曾在黑作坊工作、讨薪无果继而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可以说和平年代小人物的索求如同哑炮,只有豁出去舍得一身剐的付出才能引爆。

你我皆是老鱼,为了求而有得不得不挤破头皮咬住社会这杆鱼竿。

影片在介绍炸弹犯背景的播音声中戛然而止,这可能也对照了主创对于本片发行的无奈,在龙标烙印下,有些真实映像和有些真情实感只能是欲言又止。

 2 ) 感受

看了电影,在网上找到了故事原型如果英雄片早这么拍,身边已经有一大群和春哥齐名的平民英雄了不服的请参照当年描写董存瑞、黄继光的战地通讯关于真实事件的采访报道不输给电影当然,是另一种滋味。

以心灵触碰角色内心,用眼神展现真挚时刻。

雕琢演技惊喜频现,赤子之心银幕呈现。

未来精彩继续!

 3 ) 真的还不错

为印证豆瓣上的千钧一发优于神探亨特张的论断,晚上回家看了高群书早几年的这部作品,很优秀,与神探亨特张一个调调,故事方面拆炸弹毕竟要比抓小毛贼要扣人心悬,节奏把握更好,但是亨特张里还反映了各个层面的人对时下中国的感受,例如小偷们群众们,只能说各有所长吧。

退一万步讲,这种片子的意义和耐看度远胜于高群书另一部广为人知得奖无数叫好叫座的电影《风声》。

 4 ) 据导演说好莱坞的《拆弹部队》改编自本片

2008中国剧情片《千钧。

一发》,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8.2,时光网评分7.9,IMDb评分7.2。

好莱坞的《拆弹部队》根据本片改编,我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才关注到了本片。

影片低于预期,不是我的菜,顶多给6分。

剧情平淡,节奏平缓,戏剧张力不足,拆弹惊悚感不足。

片中的警察角色都是由真实警察出演,虽然风格淳朴,但问题是过于淳朴而没有了表演,毕竟是电影,电影是戏剧形式,是表演的艺术。

影片的戏剧化改编不理想,开篇“二级英模能解决子女就业”就预示着结尾会牺牲或重伤,写遗书、给妻子打电话交代后事、多次找领导给自己死后母子落实工作、多次预感要出事、高档洗浴的欢笑明显预示着要悲剧反差……结果结局不出所料炸弹爆炸,这使得剧情平铺直叙,缺乏反转,戏剧化改编不够。

男主多次预感要出事,并且总是说出来,一两次是剧情需要,但是说太多了让人感觉很磨叽。

虽然我觉得影片一般,不过男主这个角色刻画得不错,鲜活丰满,不是拆弹英雄的脸谱化塑造,男主是个普通老百姓,基层小警察,有担当也有怯懦。

片尾拆弹,随行警察的设置有很大问题,让人以为随行警察是隐藏在警察队伍中的罪犯,他的动作很像是遥控引爆,可结果并非如此,导演严重误导观众。

这个警察随行的剧情纯属画蛇添足。

女搭档戏份很少,但很有亮点,查了电影资料,她是专业演员,片中屈指可数的专业演员。

影片无法在国内上映是意料之中的,影片对警察队伍的塑造难登大雅之堂,比如单位出钱去洗浴中心,还有简陋的设备,专业人才的缺失,让男主休息而继续戒严、警察队伍让人感到像乌合之众……虽然影片刻画的是警察,但公映后反倒容易引发负面舆论。

 5 ) 黑龙江03年酒店爆炸案回放:民警于尚清拆弹11枚

两天直面11次生死考验  2003年9月1日9时40分,正值第三届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隆重开幕之际,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萨拉伯尔酒店的报案,称该店员工在三楼洗碗间的煤气管道上发现一枚定时爆炸装置。

该酒店地处齐齐哈尔市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区,许多参加博览会的宾客下榻此地,一旦引爆大楼内煤气,整幢大楼都将坍塌,而且还会殃及附近的建筑物及人民群众生命,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也会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严重的影响。

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即封闭现场,疏散现场附近居民和群众,同时,迅速调集刑侦技术人员展开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和现场搜索等工作。

  但是,由于这类案件在齐齐哈尔是首次发生,市局没有专门的排爆力量和相应的排爆防护设备,排爆工作遇到了困难。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走动,定时炸弹的定时指针也在向临炸点一点一点地移动。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市公安局建华分局副局长王春才想到了对排爆有一定研究和能力的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于尚清。

此时的于尚清正在家里休班,但他接到电话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

在现场,局长问他有没有能力和把握排除这颗炸弹。

于尚清虽然具备一定的排爆能力,但对这种危险性极高的定时爆炸装置却从来没有接触过。

只要如实地说明没有把握排除这个炸弹,他就可以平安无事。

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又不可能选择到更合适的排爆人员,而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于是,于尚清对局长说:“我还算具备一点排爆的经验,就让我上吧!

排爆有一定危险,随时有爆炸的可能,我们不能眼看着这栋大楼被炸,要伤就伤我一个人吧!

”。

他毅然走进了楼内,到了现场,经过仔细勘查,发现首枚爆炸装置被绑在不锈钢水池与墙壁之间的煤气管道上。

犯罪分子是想通过定时爆炸装置引爆煤气管道,造成连环爆炸。

这一时刻,用于定时引爆的机械闹钟在“嚓嚓”作响,作为引爆电开关触点的闹铃击锤与振铃触点间只剩下不到1厘米的间隙,任何震动或触动都有可能引发爆炸,必须立即拆除。

他立即让和他一同进来的同志全部撤退,然后开始排爆。

他挪开水池,爆炸装置显露出来。

他一把捏住了表锤果断地剪断了引线,又用壁纸刀小心翼翼地割开捆绑和固定爆炸装置的多层胶带,将定时装置和爆炸装置与煤气管道分离开来。

但危险并没有过去,爆炸装置上的引线必须在现场拆除。

于尚清又独自拆除爆炸装置。

他轻轻剪断白线,爆炸装置没有反应,接着又剪断红线……。

全部引线终于与爆炸装置完全分离了,于尚清立即将爆炸装置浸泡在事先准备的水盆中。

11时13分,在领导和同志们焦虑的期待中,于尚清成功地拆除了炸弹。

  当于尚清排除险情出现在战友和群众面前时,大家从内心深处向于尚清表示深深的敬意。

几个同事特意把他请到饭店,准备为他庆贺。

可是,饭菜刚刚摆好,局领导又给他打来电话,称又在萨拉伯尔酒店的四楼缓台处发现了第二枚绑在煤气管道上的定时炸弹。

于尚清二话没说,放下碗筷直奔现场。

此时的于尚清清楚地知道:第一次排爆成功后,第二次遇险的概率将增加一倍。

这一时刻,他已经根本不想自己生命如何了,但他想到了妻子、孩子。

妻子没有工作,自己一旦去了,他们将怎么办?

他给妻子打了电话,只说了一句:“今后我不论怎样你都要好好地活着。

”然后便和几个助手进入了现场。

  这无疑又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几个战友不忍心再让老于独自承担危险了,纷纷要求上去排爆。

但老于感到他们排爆技术不如自己,坚决不同意,只让他们站在离他较远的地方,给自己当助手。

他开始第二次排爆。

他紧张、但却沉稳地将引线与起爆装置进行一点点地分离。

终于,引线与起爆装置被他分离开来。

然而,就在爆炸装置即将被取下的瞬间,于尚清又忽然发现还有一个用BP机做成的引爆装置隐藏在捆绑物间,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电话遥控随时起爆。

那一时刻,他感到死亡就在眼前了,因为正常情况下犯罪分子肯定就在附近控制着这枚炸弹呢,只要犯罪分子一拨通电话,马上就会发生爆炸。

这一时刻,他对身边的同志高喊:“快跑,能跑多远跑多远!

”同志们迅速撤退,他自己则捧着爆炸装置离开煤气管道,快速跑到二楼无人处,蹲下身,开始小心翼翼拆除引爆装置,只用五分钟时间,便成功地将引爆装置拆除。

      排除了第二枚炸弹后,于尚清坐在地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然而不久,搜爆人员又在该酒店发现了第三枚爆炸装置。

于尚清甚至没有擦干身上的汗水,便又开始了第三枚炸弹的排除工作。

该爆炸装置利用数字计时器为引爆器,于尚清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将其成功分离和拆除。

三枚爆炸装置相继成功排除并安全销毁,于尚清这才露出了笑容。

  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一天终于过去了。

而就在大家为于尚清一天当中排除三枚定时炸弹而庆贺的时候,第二天晚7时,建华分局民警在对现场进行全面深入勘查的过程中,又相继发现8枚爆炸装置。

案情迅速报告到了市局领导那里,迅速排除爆炸装置的任务又摆在了齐齐哈尔市公安机关的面前。

而且,自然而然地,他们又想到了于尚清。

  但是,经过研究,他们决定不再让于尚清来冒险排除定时炸弹了,因为,谁也不忍心把这第四次、第五次······的危险全部放在老于的身上了。

领导开始务色新的人选。

但这个时候,又发现爆炸装置的事情被于尚清知道了。

他甚至没来得及告诉一下妻子便迅速赶到现场。

局领导说什么也不让于尚清排爆了。

但于尚清耐心地说服领导,称自己已经成功地排除了三枚定时炸弹,积累了经验,如果换上别人去排爆,一切还得重新开始,危险性会更大。

其实,于尚清心里明白:这一次,自己面临的危险更大了。

因为,如果说排爆过程中存在侥幸的话,那么却不可能次次都存在侥幸。

犯罪分子一次性地在同一酒店里安装了11枚定时炸弹,就是为了防止被全部拆除。

  这一次,于尚清做好了献身的准备。

在进入现场前,他匆匆忙忙地给妻子留下了短短的一封遗书:我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让孩子在部队好好干,多学技术,以后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然后,于尚清便进入了排爆现场。

  一枚、二枚、三枚……当晚23时许,于尚清成功地将第十枚爆炸装置拆除并安全移离酒店现场。

23时30分,于尚清开始拆除最后一枚定时炸弹。

这是一枚伪装在一个韩国饮料礼品箱中、利用BP机作为引爆器并设置了防拆引爆结构和助爆汽油瓶的爆炸装置。

由于结构极为复杂,于尚清和市局治安支队的李迎祥同志轻轻地把爆炸装置放在了一个水泥柱子后面。

这枚炸弹需要引爆,而这个过程中,挂引爆钩的工作最为危险艰巨。

于尚清将近30多米长的引爆拉线展开并向爆炸装置铺设过去,最后独自一人来到爆炸装置前,小心地把礼品箱撬开一点缝隙,准备把引爆钩挂到引线上,但突然,“嘭”的一声巨响,不幸发生了,炸弹爆炸了,销爆现场立时浓烟滚滚,于尚清同志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

停车场外的领导和同志们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迅速冲进浓烟中。

大家在浓烟中发现于尚清的时候,浑身是血的他正在地上艰难地挣扎着,试图站立起来,这情景使现场的所有人心如刀铰。

大家将于尚清抱起,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经查验,于尚清右手拇指被炸断,食指被炸飞,整个右手掌被炸裂,爆炸碎片钳入双眼晶体,身躯被炸伤100多处。

之后,组织上两次派人护送于尚清去北京医治,但他的伤情仍然向恶化方向发展,现在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已成残疾,被炸入身体深处的近百块碎片已难以取出。

  经过参战民警五昼夜的连续奋战,公安机关终于将此案侦破,犯罪嫌疑人谷树坤、贺景新落入法网。

二人均精通电器常识,且具备一定的制爆、排爆技术。

这是他们是为了报复、勒索该酒店老板而精心策划的一次爆炸行动。

  在于尚清住院期间,各级领导和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去看望,许多人看到于尚清就呜呜直哭。

有一个工人,听说于尚清受伤,骑自行车赶60多里地去看他,有一个下岗职工,借了钱为于尚清买来鲜花。

当时,看望的人络绎不绝,于尚清所住的病房,一下子变成了花房。

受伤后,于尚清的眼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睁开,而且怕光。

伤口一疼就一身冷汗,整夜都睡不着觉。

在于尚清住院一周后,他的脸上、双腿和下身开始流脓。

崩入肉里的碎玻璃,一点点向皮肤外排出。

于尚清简直就像一个玻璃人,浑身都露出了密麻麻的碎玻璃尖。

妻子杜长君一边哭,一边用牙签给他往外挑,他的左腿骨上有一块大玻璃,用牙签怎么也挑不出来,儿子就用指甲刀往外夹。

碎玻璃被夹出来了,可是上面却沾了一大块肉。

那天,从于尚清身上挑出的碎玻璃,用报纸包了整整一大包。

12月30日,为了节省医疗费,于尚清在没拆线的情况下,打着石膏就出院了。

到目前为止,于尚清的左眼眼底里还有3块碎玻璃,右眼眼底里有1块,眼睑里有1块,脸上、腿上还不知有多少块。

他的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也大幅下降,右耳听力也只有正常人的20%  于尚清负伤后,身体各个器官损害都很大,需要到北京进行治疗。

分局领导给陪同他一起治疗的办公室主任下令,于尚清是功臣,对于他的要求,一切必须满足。

但于尚清却从来没有向分局提出任何要求。

他们多次到北京治疗,本来分局特批他们可以乘坐飞机,但于尚清坚决不同意。

于尚清身体稍稍恢复一些后,分局党委特意立会研究,决定让于尚清妻子、孩子陪同他坐飞机到外地旅游一次,散散心,这样对于尚清的身体有好处,但于尚清听说后,感到分局开支都比较困难,自己哪能舍得花这份钱呢?

所以,他谢绝了分局的安排,依然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在这次排爆中,于尚清的食指被当即炸飞,大手指被炸断。

在京住院时,医生明确地告诉他,他的大手指可以进行再造,但至少需要花12万元钱。

单位听说后,想集资给于尚清再造这根手指,但于尚清说什么也没有同意。

  把危险留给自己  于尚清1999年9月从部队转业到建华公安分局工作。

分局领导考虑到他是个副团职干部,尽可能地满足他的工作选择,征求他的意见。

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却提出,自己在部队期间是八级工程师,十分精通电器和各种机械修理方面的技术,而这一技术很适合治安部门管理和预防危险品工作。

分局领导便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这项工作十分危险,尤其是齐齐哈尔市原来是侵华日军的主要集结地,当年逃跑时遗留、埋藏下了许多炸弹、毒气弹等爆炸物品,而且建华辖区当年又是占领齐齐哈尔的日本军队的大本营,埋藏的各种爆炸物品又比其他辖区多,这些年,发现和排除日本人留下的爆炸物品已经成为分局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出现危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让他再考虑考虑自己的选择。

而于尚清当即就说,自己原来就在齐齐哈尔市境内服役,这一情况他早就知道。

如果怕危险,就不选择警察这一职业了。

就这样,他被分配到了治安大队,专门负责管理危险品工作。

而一工作起来,他才感到分局领导和他说的这些话绝非危言耸听。

从警5年的时间里,辖区涉爆案件频发,一方面来自于他所管理的经营危险品的管户,更多的则来自于当年日本军队留下的爆炸物品。

5年当中,他曾30余次参加排爆,他自己挖掘、排除的各种炸弹、毒气弹等就高达2000多枚。

  2001年10月,管区一个废弃的造纸厂在进行施工时,一名民工突然昏倒,经抢救认定是氯气中毒。

接到报案后,于尚清马上奔赴现场,到现场后发现有3个氯气罐,其中一个正在泄漏,人只要一闻到这个毒气就得死亡。

在这关键时刻,又是他挺身而出,用毛巾捂着鼻子和嘴巴,只身一人将3个泄漏的氯气罐的阀门关死,避免了一起更大事故的发生。

事后,一位懂得氯气泄露的专家称:如果不是老于及时赶到,冒死关闭了氯气的阀门,半个齐齐哈尔市的群众都得中毒。

2002年4月22日,于尚清同志在深入黎明地区治安整顿时,在黎明2委9组的外来人口吴满家里发现其藏匿有28发日伪时期的炸弹、毒气弹。

他立即疏散群众,带领同事们进入现场,将炸弹进行安全处理,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2002年5月14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永盛委居民在动迁中,在一处院墙下发现了一排裸露在外的炮弹壳。

赶到现场的于尚清一面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保护,一面亲自动手用小铲一点一点排查,共挖出147枚炮弹,11枚毒气弹。

清查时,一枚毒气弹由于年久腐蚀,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导致毒气泄露,使于尚清面部受伤。

同年6月9日,齐市新江路地区一基建工地在清运残土时,发现9颗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殊类型炮弹,炮弹弹长50公分,直径12公分,底部有圆盘底座。

于尚清立即赶到工地,冒着危险将炮弹运往安全地带。

经检查,炮弹在晃动中有液体流动的声音,是日军侵华时期遗留下的生化武器。

  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日本遗留化学武器“芥子气”中毒事件,由于没有防护服和较完备的排毒设施,于尚清同志让其他同志不要靠前,自己则冒着生命危险在“芥子气”桶存放处设置隔离带,结果树叶上的“芥子气”液体溅落到他的左手腕上一滴,将其烧伤,他立即用剪刀剪掉水泡并用清水冲洗,才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

建华区有个高头村,地势较高,当年属于日军军事制高点。

日军撤退时,曾在那里遗留下了大量武器弹药。

2003年6月的一天,高头村村民在一个沙坑里发现了炮弹。

于尚清等赶到现场后,发现沙坑内有积水,寻找炮弹需要用双手伸到水下一点点摸索。

于尚清担心同事碰到引信引起爆炸,坚决不让其他人进去,自己一个人捞炸弹,共捞出140发旧炮弹。

2003年8月9日 ,建华区双河村发现29枚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炮弹,被农民砌在院墙之中,于尚清同志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将群众疏散到安全地方后,只身用2个小时的时间将炮弹全部拆除。

同日,建华区高头村一水塘中又发现两桶TNT炸药,于尚清亲自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将炸药从水塘中取出,又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现在,于尚清已经因为排爆负伤而被定为六级伤残,成了残疾人,领导劝他在家休息,但他说什么也不同意,继续战斗在岗位上。

而且,遇到一些险情发生时,他仍然像从前一样,挺身而出,冲在前面。

2004年8月,有个市民发现了一个地雷。

他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

他发现那是一个松发地雷,即如果人踩到了它,它并不发生爆炸,但只要一松开脚,马上就会发生爆炸。

而一些群众不知道这些,还好奇地围着这枚地雷观赏。

于尚清立即将群众疏散,然后找来绳子,小心翼翼地将那地雷捆绑起来,骑上摩托,准备转移。

为了防止爆炸,他不能将这地雷放在摩托的挎斗里,怕震动引起爆炸,便将这枚地雷揣在怀中,慢慢地来到市郊的大江边,用力将其扔进了江中。

地雷一被投进江中,便发生了爆炸。

 6 ) 千钧。一发

家住齐齐哈尔的老鱼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他为人正派,兢兢业业但生活颇多坎坷。

上有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下有复员待业的儿子,老婆也下岗在家,全家的生计都靠老鱼一人支撑。

由于该市当年曾是日据城市之一,因此解放后当地有大量未引爆的地雷和炸弹残留,给人民的生活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老鱼虽然只是个片警,但是早年当兵的经历为他积累丰富的排雷经验,几乎所有这类棘手问题都要有他亲自出马。

不知从何时起,神秘歹徒开始在当地四处安装炸弹,老鱼首当其冲,和歹徒及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展开角力……

 7 ) 千钧。一发

距离不是什么男的站在女的身边,一个却不知道另一个爱着自己之类的扯淡。

这两位之间的距离算得出来,就是一根男性生殖器勃起的长度,中国男性距离女性的平均距离是11.2厘米。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一个存钱的口袋和另一个存钱的口袋之间的距离。

特别是,这两个口袋一个属于打工的,另一个属于无良老板。

 8 ) 真实啊真实

在没看任何背景资料的情况下看完电影。

因为是漫不经心的观影且因为观影数量上升导致的感观下降以及电影本身质量的问题。

我全程没紧张没什么感动。

情绪没有起伏。

而且我原本想着做最坏的打算老鱼可能是死了,没想到没死是躺在医院了。

堆满花篮的病房看起来还蛮有前途已经比我预想的好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表演的真实源于非职业演员演自己职业和环境的本身,而环境的真实才最亮眼。

完全没有国产电影里上了N层滤境和光环的不真实虚幻感。

那些比白人还白的皮肤,光鲜亮丽的服装和极度高大上的房间一个都没有。

这很好,完全还原了一个普通城市普通人能接触到的城市背景是怎样的。

还有主角住的“露天”筒子楼 。

都是极度还原,家里的布置也是十足还原,生活和工作的状态都充满烟火气。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奇怪不真实,怎么就跑来十一个炸弹的?

拆弹时一次比一次更大的阵势,来的更多的更高级的领导,才显示的有些真实感。

我隐隐觉得这个电影可能有些背景。

万万没想到竟真的是一个真实事件,而真实的主人公远比电影中悲壮。

是一个真正的人,好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逼上阵,坚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成为一个几近瘫痪的英雄。

而没想到在我隔了这么多看的时候,2003年发生的事情的主人公已于2014年去世了尚不满60岁。

所以我的感观就变了,因为这是真事啊!

这世界的魔幻性就在于往往许多真事看起来比虚构的更离奇不可信。

这十一个炸弹布置的犯罪人员本来也是底层被欺凌的人士,可他们选择了错误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没解决反倒牢狱一生还害一位敬业的好警察!

那位惟一的职业演员出演的热心肠的女民警胡小林的确很出戏,和周围格格不入。

更要命的是她老是出现在第一线那么热心让我不由得总是想难不成这位是爱上了主角老鱼。

可是不应该呀!

他又老又不帅又没钱又没权的。

这个胡小林完全完全是极其多余的角色,为了加角色加进来的啊。

可没想到这位演员2009年也去世了。

我想讨厌想气愤也气不起来了呀。

(原来是金粉世家里那位三姨太,一点没认出来)

 9 ) 非常有特色

本片较成功地勾画出了未来的真实感 ,把一个忧郁未来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

该片有着较强的预见性,观众将目光从影片中转回到现实,不难发现: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现实世界向那个技术化但剥夺人性的未来发展。

唯基因主义——力避这种思想统治世界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课题。

影片通过隐喻性的画面表达出对唯基因主义的批判:Jerome拖着毫无知觉的下肢向楼上攀爬,那螺旋状的楼梯就像人类基因链的幻化。

另外,影片的对白、旁白,以及音乐都颇有特色。

 10 ) !!

人类不再需要身份证,登记或者其它的什么方式来表明身份了,基因技术发展之后,随时随地的基因测试可以表明你的身份,档案信息,性格和体质特征,通过一点唾液,一滴血,尿液一根毛发,脱落的皮屑,门把手上或纸杯上残留的印记,总之只要有了你身体上的任何细小的物质,都可以立刻知道你是谁。!!!!!!!!!!!!!!!!!!!!!!!!!!!!!!!!!!!!!!!!!!!!!!!!!!!!!!!!!!!!!

《千钧。一发》短评

真实

4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还行

20240708-既然都搬到外面了,直接想办法引爆不就完了???

5分钟前
  • HelloIndra
  • 还行

这种写实的片子很让人亮眼。国内最缺的正是这种很生活的东西,里面有些人物细节也很好。不过这片时间感没拍出来,以为是间隔了好久的事,原来只是一两天。我们做事常是野路子,这个很贴切。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确实不错,但这真不是什么商业片儿。有些虎头蛇尾,或者说好几场排爆戏的层次感不够。

11分钟前
  • Aboo
  • 推荐

生活真平淡呀!除了最后的一声巨响……

16分钟前
  • 永枫
  • 还行

CCTV6魔百和回放,08年的电影,但色条蓝灰清晰度很差,但瑕不掩瑜,整部影片纪录片写实的方式推荐扣人心弦,观影犹如身临其境、震撼人心。

18分钟前
  • 天门外的回忆
  • 推荐

嘉年华入选影片资源观看 音画质的模糊反而让影片呈现出真实生活的面貌 平凡生活中英雄的诞生从来都是催生的 领导的做派 同事的鼓动 家人的艰难 吃顿饭都不安生的炸弹 再夹杂上当地对抗日往事的仇恨 口头许诺却要人用命去拼 最后的案件破获只不过新闻一条 憋屈却无处说理

22分钟前
  • 木易
  • 推荐

《拆弹部队》原型

24分钟前
  • Leo
  • 力荐

怎么跟羊拉屎似的,还没完没了了?也太虚张声势了吧!炸弹都拆下来了,你搁远处用枪打能不能引爆啊?真是提着灯笼上茅房——找屎啊!

28分钟前
  • 刀逼刀
  • 还行

昨晚龙翔放的,台湾的电视台放东北话的电影很奇怪,虽然是从一半看的,但这片确实不错,紧张啊,真实啊

33分钟前
  • 铁小六
  • 推荐

主旋律电影就该这么拍

37分钟前
  • 时针
  • 推荐

人都不帅,但氛围感颇足够,小人物被成为英雄

42分钟前
  • 劳拉Lora
  • 推荐

这分有点虚

46分钟前
  • 碗口的快乐
  • 较差

看不下去

49分钟前
  • 桩源
  • 很差

能力强就得一直上,最后老鱼的愿望实现了么?我猜是没得……

51分钟前
  • kkkkkw、
  • 还行

太写实了...像纪录片。搞炸弹的人真强..造出来的每种炸弹都不同,天才啊!关键还是真人真事,不得不信!

55分钟前
  • 李洛克の下忍
  • 还行

高群书是有才情的!简单的单一场景拆弹故事拍出纪录片的写实感,看的我在老鱼剪掉引线的同时也极度紧张。话说这部片子版权卖给美国拍出了《拆弹部队》,二者相对比真是明显感受到两地不同的创作风貌......

58分钟前
  • 茗政
  • 推荐

电影院

1小时前
  • 菲林橙
  • 还行

有意思的导演,有意思的片儿

1小时前
  • Rocky
  • 推荐

完全不同于《拆弹专家》,写实派的影像风格,淡化故事与现实之间的边界,看完之后忽然意识到,真正的英雄和我们一样,都是血肉之躯。真警察演绎警察故事,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1小时前
  • 黑骨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