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文明杜绝赌博—《原钻》
今天聊聊电影《原钻》。
片名Uncut Gems (2019),别名未成大器/未切割宝石。
这是一部十分聒噪的电影。
亚当·桑德勒用他的聒噪表现了一个正在经历中间危机的赌徒疯狂岁月。
影片中,亚当·桑德勒全程暴躁老哥在线,就连和他对手戏的一群演员也都被带着暴躁不已,全片台词密度极高,大家似乎一定要大声讲话才能把话说清楚。
本片片名是《Uncut Gems》,翻译成《原钻》并不恰当。
因为片中出现的核心道具并不是钻石,而是未切割的宝石。
倒不如直接翻译成《原石》来的合适。
可能翻译者深受世纪钻石骗局影响,认为要往钻石上面靠,才能吸引眼球,比如《血钻》。
亚当·桑德勒在片中扮演一名珠宝店老板霍华德,同时他还有多个身份。
霍华德是个对妻子不忠诚的丈夫,对孩子不管不顾的父亲,刚接受癌症筛查的中年人、被妻子送上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男人,生意下滑的小老板,最重要的身份就是资深赌徒。
霍华德痴迷于赌博,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赌博的机会,哪怕火烧眉毛了,他想到的不是灭火,而是赌一把火苗会窜向哪个方向。
因为痴迷赌博,霍华德在影片一开始就欠下举债,追债打手直接打上珠宝店来索要赌债。
而这也成了全片的一个动机。
霍华德好赌还可以从他的经营方式看出一二。
他低价购进了一块原始宝石,找了个托儿,想把宝石报价拍卖,同时还勾搭上了NBA球星凯文·加内特,以期可以把原石高价卖给冤大头。
可见霍华德是一名投机商人,从来没有想着诚信经营,这和他嗜赌如命一脉相承。
就在霍华德两头押宝的时候除了岔子。
追债的债主可不管霍华德赌博能否获利,只管拿到手的真金白银。
于是霍华德的第一次翻盘机会被搅黄。
与此同时,霍华德后院失火,妻子、孩子、情人同时发难,霍华德一时进退维谷。
正常人的处理方式自然是处理好家庭关系,好好过过小日子,而赌徒心理却不是这样。
霍华德满脑子都是各种下注翻盘的骚操作。
就像立下了“赢一局就睡觉”“残血能够反杀”的Flag一样,这玩意儿就是玄学,根本不灵光的。
《原钻》可以作为一部十分有趣的宣传禁赌的电影。
影片通过赌徒的疯狂讲述了十赌九输、家破人亡的道理。
数学是不会说谎的,每每赌徒以为可以获胜时,都是庄家给出的小甜头而已。
宣传标语说的好,赌博就是把幸福和睦推向悬崖的危险游戏。
一人参赌,全家遭殃;众人参赌,难奔小康。
和概率玩心跳,就像在刀刃上跳舞,迟早有一天会血溅当场。
《原钻》剧情一直处于不断起伏的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埋下伏笔。
前一秒观众还在担心霍华德的身体状况,后一秒就开始担心霍华德的生意情况,前一秒还在说霍华德和妻子的争吵,后一秒就是霍华德与情人之间的危机。
每每有一个线索完结时,突如其来的情况又会让故事变得紧张起来。
不到最后一秒,观众们可不会知道霍华德的最终结局。
但归根结底一句话,只要沾上了赌博,那就是踏上了通往死亡的快车,呲溜一声人就没了。
原钻原罪一念之间,倡导文明杜绝赌博。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dvdscr流出的时候,第一时间看了,真的是硬看下来的,整个过程不得不说煎熬,情绪像里面的角色一样躁动不安,又像那个催债人一样被喋喋不休的主角烦的不行,恨不得一拳抡在他脸上再踢上几脚。
可越看下去,反而越在这种狂躁中沉浸下去了。
直到电影砰地一声枪响走向终点,长出一口气,what a relief。
然后感叹,what a movieDamn!
当时这部电影还被看作是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可过了一段时间迎来颁奖季,几个风向标的奖项中根本不见这部片的身影,完完全全被忽视了。
直到昨天奥斯卡提名出来,我扫了一遍名单,果然又是全掉。
按奈不住心中的遗憾,跑到朋友圈和微博写了巨长的安利,但估计也没几个人看。
说实话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我也补了,并没觉得比《原钻》优秀,主角同样是在一连串的事件中摸爬滚打,《原钻》明显是更紧凑的,时刻紧绷,甚至绷出炸裂的青筋,尽管看的过程中感觉十分不适,可一回想,影片中的角色们大吼大叫,对话永远都像争吵,各种口音的语言台词交叠在一起,话从来都没等说完就被人抢断,主角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眼睛里闪烁着倾注一切的疯狂……我不得不为之折服。
很难想象这样的影片的剧本是个什么模样,也无法想象拍摄过程中演员和导演是如何在嘈杂交织的场景与对话中完成一切的。
亚当桑德勒演的太好,演的好的证明就是他真的让所有人讨厌让所有人一看到他就感觉到焦虑和烦躁,在这部电影里他全然不是那个喜剧明星票房毒药,而是这个彻头彻尾的赌棍Howard,纽约钻石区一个无比平凡却又有着疯狂执念的混蛋,理智与他无关,道德是什么东西,蛋白石卖不出好价钱,真去他妈的,你搞了老子,老子压根不在乎,老子还要在你身上狠狠地赌上他妈一把。
追债人又找上门来?
我只需要点儿时间,我知道我他妈会赢,我他妈一定会赢,KG说这是个征兆,他说对了,这就是个该死的征兆,我要在钞票里游泳了!
你们这帮混蛋,现在见证属于老子的时刻吧!
hell yeah!
And Fuck!
Howard的这段人生无不围绕着这颗蛋白石进行,蛋白石是他得以从自己totally mess的生活中翻盘的依仗,同时又因为这块蛋白石被拖进了更为疯狂危险的事件里。
Howard在整部电影中都像是一个有着非常极端的自毁倾向的角色,他的这段人生中的一切都是既赌注又是赌本,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流转到他手上,哪怕是他人的抵押物,都会被他不假思索地当掉,然后丢进赌博的无底洞中去,高昂的利息在他眼里好像无足轻重似的,可事实上他通过赌博赚的钱都大部分沉没在了还债与偿付利息中。
拆东墙补西墙,从不改邪归正,一场赌博紧接着另一场赌博,永无止境的继续下去,直到最后的疯狂豪赌,要么赢,要么死。
这样的人生呈现出一种极其疯狂可怕的倾斜,而这恰恰成为了这个角色的核心魅力,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本能在他身上展露无遗。
一旦清晰了这一点,这个角色的结局就不那么令人惊讶了。
回归死亡,只有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
暧昧的霓虹灯与湿漉漉的蒸汽烟雾,这样迷幻的电子乐故意不分场合地作响,有时我甚至分不清到底人物吵吵嚷嚷的对话是背景还是音乐才是背景,它们交织重叠着,像轰隆隆的噪音,我时而在这样的噪声中随着主角与剧情一同跌跌撞撞鼻青脸肿,时而稍稍得以喘息,然后继续一头扎进浑浊不堪的赌池。
我一个从不看也不玩篮球的人,在KG狂砍比分的时候都恨不得跳起来和Howard一起挥拳呐喊,一眨眼又在他操着离谱的口音BB这BB那的时候恨不得冲屏幕给他两拳。
所有这一切都像嗑了搀着胡椒粉辣椒面或者什么糟糕东西的垃圾致幻剂,然后被一股脑地丢进锈迹斑斑脏兮兮的油漆桶里,顺着纽约钻石区的马路翻滚而下,彼此纠缠碰撞,互相殴打咒骂,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混乱噪声与被滥用的电子迷幻乐中度过135分钟,一声枪响之后,迎来一个“终于他妈的结束了”的结局。
今天豆瓣上这部电影只有7.2分,非常不上不下。
我扫了一下评论,很多看了这片儿的人都对这部电影有非常强烈的反感,这种反感并非是认为它粗制滥造,演技粗劣,而只是认为它的风格与角色“令人生厌”。
而这恰恰是导演和演员刻意为之的,本来就没想给观众一个讨喜的人物形象。
不去刻意讨好观众,而专注表现自己的风格与艺术,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有水平的创作者和表演者。
萨弗迪兄弟是这样,《好莱坞往事》在豆瓣上只拿了7.2分的昆汀也是这样,这才是真正电影人的态度,和它们创造的艺术。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低分也没什么了。
只是不太明白国外的专业奖项为什么都抛弃了它。
太像库布里克的早期的黑色电影“杀手”,不仅是对于社会普遍焦虑的群像刻画,也是一次杠杆博弈的实践教学,表层叙事集中在一颗远在天边的蛋白石所带来的资本溢价与列强逐鹿,而社会道德准则的失效和普世价值取向的无序则是影片的深层表达,金钱与欲望的交织衍生粘合为以命运为躯壳的精神纹章。
对于所有角色的塑造粗野而癫狂,无处不渗透着人类最原始的暴力倾向,一切都是神秘原石的通货膨胀,一层又一层捧起失去根基的高楼大厦、钢铁森林。
开始埃塞俄比亚那段戏让我以为会是和《血钻》一样,是一部严肃的剧情片,结果原来是一部满是讽刺的剧情片。
如果用一句话说说这部电影,那就是“一颗不值钱的石头引发的血案”。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说电影的主角,那就是“你的大悲大喜都是自找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部电影的主角,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的故事也就呈现了。
主角是亚当桑德勒饰演的一位钻石店老板霍华德,如果光看他浮夸的造型,你会以为他是个暴发户,或者说是黑白两道都混得开的角色。
但实际上是一个嗜赌成性的人,一个看上去什么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但什么都没掌握的人。
这个霍华德一有钱就去赌球了,经常是拿这拿那去当铺抵押,但往往是输光赎不起抵押物。
霍华德人生的改变,从他买的一颗埃塞俄比亚的原钻开始。
因为这颗原钻,他跟NBA球星加内特有了交集,并且用这个石头换到了加内特的冠军戒指。
然后用戒指抵押的钱去赌球,这一次霍华德压中了,但赌球的钱被债主从庄家拿走,所以一场空。
后接着就是想利用加内特对石头的喜欢,想在拍卖会上高价卖出,但在拍卖会之前就被拍卖机构告知石头不值钱。
于是串通了自己的老丈人抬高价格,结果加内特真的就没买,老丈人拍下了石头,看到这里真的要笑死。
拍卖会一结束,霍华德就想以加内特的出价卖给他,最终加内特也买下来了。
就在霍华德和加内特谈买卖时追债的上门了,霍华德就在窗户外让小情人把钱拿走去赌球了,这一次霍华德又买中了,但等到小情人拿到钱后,霍华德就被追债的一枪打死——《原钻》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烂番茄新鲜度92%,MetaCritic评分90。
马丁·斯科塞斯制片,亚当·桑德勒主演。
凭借五项提名领跑第35届美国独立精神奖,圣诞档北美上映后又创下A24票房记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一共出现了408句“fuck”。
根据Entertainment的统计,这个数量在影史上排名第七。
这部年度最「躁」电影,看完一定让你大呼过瘾——原钻Uncut Gems导演:本·萨弗迪 / 约书亚·萨弗迪 编剧:罗纳德·布隆斯坦 / 本·萨弗迪 / 约书亚·萨弗迪 主演:亚当·桑德勒 / 茱莉娅·福克斯 / 凯文·加内特 / 伊迪娜·门泽尔 上映日期:2019-12-25(美国) 片长:135分钟
2012年春天,纽约城,犹太裔钻石商霍华德的生活糟糕透顶。
在家,他是不专一的丈夫,不靠谱的父亲。
出轨的事实,妻子看在眼里,懂事的大女儿也对他爱答不理。
婚姻来到破裂的边缘,家庭快要分崩离析。
在外,他嗜赌成性,负债累累,几次三番被债主阿诺雇的一对打手揍得鼻青脸肿。
除了勉强还算忠实的情人茱莉娅,别人也不给他好脸色。
规模不大的那间珠宝店已是他唯一的本钱。
于是,为了还债,也为了转运,霍华德花十万美金买下了一块采自非洲、未经切割的蛋白石,准备通过拍卖大赚一笔,逆天改命。
蛋白石送到的当天,有着“狼王”之称的NBA巨星凯文·加内特(由KG本人亲自出演)刚好光临霍华德的小店。
不巧的是,他也看上了这块品相不凡的蛋白石。
在他的再三恳求之下,霍华德同意把蛋白石借他一晚,让他带到比赛现场,在精神上助他一臂之力。
但原钻毕竟价值不菲,霍华德自然不舍得叫他如此轻易地拿去。
他随即给KG开出了几个条件。
一,第二天一早必须完璧归赵。
二,在社交媒体上帮他宣传店面。
三,用冠军戒指做担保,以防万一。
KG相信原钻能够赐福于他,便爽快地答应了。
故事进展到这里,你一定以为接下来KG会违背承诺,狠狠地坑上霍华德一把。
然而并没有。
霍华德先下手为强了。
KG前脚刚踏出店门,霍华德后脚就跑到典当行,把戒指当了。
当戒指的钱用来做什么呢?
下注。
赌晚上的篮球赛,赌KG的得分、盖帽和篮板球数。
可以说是实力演绎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但有趣的是,原钻似乎真的有魔力。
这一把,霍华德居然赌赢了。
可另一边,KG却也因此更加沉醉于原钻的“灵性”,不愿如期归还,将霍华德拒之门外。
激动和喜悦只持续了短短的一个夜晚,当担保物的报应来得就是这么快。
而这仅仅是霍华德倒霉的开端。
在索要蛋白石失败后,他又先后经历了债主的毒打、妻子的鄙视和情人的背叛。
最惨的是,就连唯一的那场胜局也成了泡影。
原来,阿诺看霍华德有钱不还反而拿去赌博,气不过,就私自取消了他的赌注。
霍华德高兴半天,合着一分没捞着,简直欲哭无泪。
影片还未过半,他已经屡屡碰壁,精疲力尽了。
就在这时,KG提着一袋子现金出现了。
跟毫无底线的霍华德比,他还算是有良心,打算用17.5万美元买下这块跟他有缘的蛋白石。
但霍华德不同意。
想要原钻就参加拍卖,谁出价高,原钻归谁。
我辛辛苦苦费了17个月淘来的蛋白石少说也值一百来万,别以为那点小钱就能打发掉。
KG骂骂咧咧地走了,筹码重新被霍华德握在了手里。
好事成双,紧接着,医生也打来电话,告知霍华德,他的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没有发现任何癌细胞。
然后,不出所料地,霍华德又飘了。
他当晚就在全家人的面前夸下海口:我赌了把大的,我要有钱了。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种flag不能立,立得越狠,死得越惨。
果不其然,到了拍卖会现场,霍华德傻眼了。
他的蛋白石被专家重新估价为15.5—22.5万美元,没比KG的出价好多少。
可他不死心,灵机一动,决定找自己人帮忙抬价。
反正他早就认准了KG会为了这块石头不惜一切代价。
不管价格多离谱,KG都愿意买,肯定没问题。
霍华德想得倒是挺美,但人家KG也不傻。
折腾了一大圈,石头还是砸在霍华德自己手里了。
钱没拿着,债务又添一笔。
他的百万美金梦彻底泡汤了。
但转机旋即再次降临。
情人前来表忠心,KG私下也没放弃。
最后,两人圆满达成交易,KG以17.5万买下蛋白石,霍华德赎回了戒指。
万事大吉,尘埃落定。
换成别人,折腾了这么多回,故事差不多也该结束了。
再说难听点,正常人根本就不会把自己卷进这出闹剧。
但作死能手霍华德的词典里没有“见好就收”这个词。
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他还要接着赌,而且必须赌大的。
他二话没说,把刚到手的现金移交给茱莉娅,打了个飞的,直接让她空降到了金神赌场。
拥有原钻的KG是战无不胜的——霍华德比KG本人还要迷信这件事。
那就把钱全部压在KG身上,看看我霍华德今晚是要一步登天还是一败涂地吧。
至此,我们终于迎来影片的最后一场戏。
这大概也是全片最嘈杂、最喧闹、最狂躁的一场戏。
十余分钟的时间里,霍华德把阿诺和他的打手关在玻璃门和出口间的狭小空间。
他自己则在室内,死守屏幕,坐立难安,焦急地等待着原钻为KG和他带去幸运。
这场戏的氛围营造极为成功。
电视里是现场观众此起彼伏的尖叫,电视外是霍华德喋喋不休的絮叨。
与此同时,阿诺的手下已然抵达茱莉亚所在的体育博彩中心,对她展开了追击。
两个遥远的时空就这样被平行剪辑在一起,霍华德激动的呼喊和茱莉娅急促的步伐交相辉映,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心里的那根弦也不由得绷得更紧。
这个绝佳的高潮段落,其各个要素都彰显出鲜明的作者痕迹。
作为目前美国独立电影界势头最猛的新生力量,本片的编剧兼导演萨弗迪兄弟实在太耀眼了。
他们自成一派的视听风格极具标志性。
三年前,二人的前作《好时光》入围戛纳主竞赛时就已赢得满堂彩。
如今,透过《原钻》,我们更可以看到,他们对叙事节奏和影像语言的把控提升到了怎样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地步。
《好时光》海报和两兄弟的前作相似,《原钻》仍是一部具有黑色质感的犯罪电影。
迷幻的电子音乐和摇晃的手持摄影也在本片得以沿袭。
事实上,正是这二者构成了影片焦虑情绪的来源。
很多观众之所以觉得观感不舒服,就是因为镜头从来不稳定,配乐也充斥着动荡的因子。
它们每每适时地浮现在主人公陷入危机,或境况峰回路转的瞬间,都会放大心里潜藏的恐惧,引爆脑海中澎湃着的期许。
萨弗迪兄弟的影像有如致幻剂,也像那原钻本身,华丽而危险,无时不刻地释放出让人无法自拔的致命魅力。
开篇第一场戏已然打下了全片的视听基调。
埃塞俄比亚某矿区,人声鼎沸,人头攒动。
全景镜头定场后,一条鲜血淋漓的小腿毫无预警地闯入视线。
镜头移开,扑面而来的是黝黑的面孔、激烈的推搡,以及背景里听不懂也听不清的数条声线。
然后摄影机抛下事故,跟着两名矿工钻进矿山。
当他们缓缓靠近那块将让霍华德等人丧失理智、引发一系列灾难的蛋白石,迷离的音乐响起。
伴随着他们的低声交谈,那在我们听来好似谜一般的语言,还有原钻暴露以前,锤子和石壁碰撞所发出的清脆的敲击声。
静音是不存在的。
无论环境多安静,萨弗迪兄弟都需要声音。
他们需要各种各样层层叠叠的声音。
天然的也好,伪造的也好,他们时时刻刻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用或大或小的声音刺激着你的耳膜,让你心神不宁。
在这神秘的场域下,电筒的蓝光也显现出非凡的美丽,更不用说原钻了。
紧随其后的便是无比惊艳的片头。
面对流光溢彩的钻石,萨弗迪兄弟选择把镜头最大程度地拉近,进而探索其内部的无限风光。
在那个隐秘的微观世界,色彩有着斑斓的组成和变动不居的层次。
它细微到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却炫目到令人一旦看过就不肯忘记。
片名出来后,这对年轻兄弟敏锐的影像直觉和强大的导演天才终于显露无遗。
他们巧妙地在钻石观测和肠镜检查间建立连接,从一个内部导向另一个内部,利落地完成了叙事空间的转移。
我们逃离了满是贫穷和苦难的埃塞俄比亚,来到光鲜、浮华但嘈杂程度更甚的纽约城区。
在这里,镜头开始聚焦,不再流连于簇拥的人群,而圈定了叙事的对象—— 以霍华德为中心,被原钻牵连其中的一些个体。
可是,即便如此,声源依旧细碎非常。
独处的时候,霍华德自言自语,无休无止。
和KG、阿诺、茱莉娅、妻子碰面,又免不了争端。
他们声嘶力竭地,或是据理力争,或是强词夺理。
无休无止,还是无休无止。
人们争吵时的台词密度极大,而且脏话乱飙。
据统计,全片共出现400余次“fuck”,这个量级在整个影史排名第七。
“f**k”数量最多的电影top10但有什么用呢?
如果仔细听,你会发现他们来回来去说的要么是为蒙混过关、敷衍了事的空话、套话,要么是义愤填膺却无济于事的情感宣泄。
影片中存在真正有效的沟通吗?
我想没有,一次都没有。
他们的话语不构成意义,只是动作的产物,是欲望驱使下唇瓣无意识的开合的产物,混乱,自悖,无序。
语词本身是乱码,表述的姿态却具备某种价值: 让观众看清他们的贪婪和执迷,恐慌和焦虑。
除了叙说的语调,身躯的动向也传达了以上诸种。
萨弗迪兄弟镜头下的主人公总是在奔行。
《好时光》里,哥哥康尼帮弟弟尼克逃狱后被逼至穷途末路,就只好一路狂奔,在纽约的地下世界摸黑前行。
《原钻》也是这样。
霍华德忙忙叨叨,不曾停歇,一边追逐过分膨胀的欲望,一边躲避满身债务的压力。
《好时光》剧照虽然说不好是哪份驱力占了上风,但可以确定,他比《好时光》里的罗伯特·帕丁森主动些。
所以《好时光》相对沉重、悲伤,《原钻》却被拍成了幽默剧。
亚当·桑德勒仍旧演着他最熟稔的喜剧类型,可霍华德却比他演过的所有角色都要复杂。
表面上,他是一个丑角,供人嘲笑。
但当他痛哭流涕,自怨自艾,我亦会可怜他,为他叹息。
影片的情节是不断反转的。
在短短几天之内,拜原钻所赐,霍华德的生活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
但最戏剧化的处理被留到了最后。
那场决定命运的比赛在影像、配乐和剪辑的共同作用下被拉扯得如此漫长。
面对霍华德的心醉神迷,我已无法置身事外。
于是,我希望他赢,又觉得他会输。
冥冥之中,我不相信萨弗迪兄弟将奖赏他一场胜利。
可他真的赢了。
他欢呼雀跃,自鸣得意。
他如愿以偿,坐拥百万金币。
但天大的玩笑随之而来。
你或许想象过有关他的种种悲惨结局:倾家荡产、被揍住院、众叛亲离…… 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一次他陷入落魄的情景里。
可是,你绝不会想到,萨弗迪兄弟明明有无数个契机置他于死地,却偏要等待,等待他拿下决胜局,再叫他在极致的欣悦和兴奋中死去。
霍华德仍是丑角,他死得荒谬,死得仓促。
有人心里暗爽,为之叫好,也有人静默无言,心生悲凉。
在欲望满足、债务清零的同时,生命戛然而止。
他赢了,也输了。
其实,谁敢许诺他不会继续赌下去呢?
所以,死亡没准儿是最恰当的结局。
有些人,生而为死。
既然做了欲望的提线木偶,就免不了这样轻飘飘地,来不及反应地,毫无实感地被夺走性命。
最终,妻子的抱怨、情人的欢笑、球星的感言和打手们仓皇逃离现场制造的繁杂声响都一丝一毫地被电子乐湮灭。
镜头再度指向那张得偿所愿、未留遗憾的笑脸。
从面颊的弹孔穿过皮肤表层,我们重又看见钻石内部星河般璀璨的光景,沦陷在夺目的幻境。
原钻的价值已被证实不过二十万,可在那之前,霍华德早就给他汹涌、壮大的欲望所填满、涨破,不可复原。
此刻笑容的背后真的是心满意足吗?
还是说,子弹射穿脸孔的那一秒,他正欣喜若狂、不知天高地厚地筹划着下一场豪赌?
对于霍华德,答案应该很大概率会是后者。
自古以来,人都太容易痴迷于神迹,这是天性。
你我尚且情愿隔着银幕浸入一部虚构的电影,他又怎能抵挡眼前原钻散射的耀人美丽?
可美丽无罪,罪在人心。
当人们俯下身来,凝视那块晶莹剔透的蛋白石,每个人都看到自己渴求的东西。
但原钻始终是原钻,未经切割,不加矫饰。
它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端正地嵌在石头里。
所以,如若除却七彩斑斓、光怪陆离,你在其中还窥见了别的不寻常的东西,别怪罪于它。
那绝非原钻的过错,而是心魔迷乱了你。
*本文作者:kiwi
1、黑色电影发展至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很大的原因在于观众普遍见多识广,你很难再搞出什么新意,剧情的反转,反转再反转,N次反转,大伙儿都提不来什么兴致,腻歪极了。
2、要玩新花样,搞点高级感,这部电影开拓了一个新的路子。
一是癫狂暴躁,天马行空。
主角这条赌狗磕了药似的上蹿下跳搞了一个半小时,即将高潮之际被一枪干脆利落的搞掉,根本不会有人会想到有这一出,颠覆了我对所有电影的认知。
但回味细品,却有很浓的黑色幽默在里面。
收账的暴躁老哥被关在玻璃房内早就狂躁不堪,精疲力尽,歇斯底里,管你赢钱赔钱,欠钱的收账的,通通放倒,癫狂暴躁到了极点就是失心疯,根本没有讲理智讲道理这么一回事,也和电影嗑药式的整体风格也颇为一致。
并且这个破玻璃门前文还有伏笔,可谓是粗中有细。
3、二是明星的反串自黑,亮点颇多。
NBA巨星加内特,是公认的球商高、情商高,放下偶像包袱,自黑自己是一个沙雕黑大个。
被狐朋狗友骗来买首饰,品味恶劣不说,对这块破石头产生了非洲巫术般的宗教热忱。
年老体衰,状态下滑,迷信这块石头能给他带来神奇的力量。
威肯则简直是自爆,天天和一帮黑人小兄弟泡嗨吧,嗑药搞女人。
4、电影营造出一种浓烈的焦虑感。
开篇就是主角身体不好,去医院检查有没有癌症。
然后一直想搞钱去赌,拆东墙补西墙,被逼债,躲债。
家庭破碎,和老婆婚姻名存实亡,在孩子面前人设崩塌。
和情人关系也是分分合合,歇斯底里。
在身份认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显得和犹太的教义格格不入,在外人眼中,他是个唯利是图的犹太佬。
死亡和毁灭似乎是场解脱,在这血腥的世界里,眼看着别人一场场的空虚狂欢。
作为电影观众,我觉得如果一部电影看完有欲望说说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这部电影就算好电影了。
《原钻》刚好就是这种电影。
即使我的观影体验并不算好。
昨天看了上一年各大影评力推的《原钻》。
两个小时,吵吵闹闹,看得我很累。
开场的配乐违和增加了观看者的不安感,可以说,整个观影体验就是不安。
大家都说主角桑德勒演的好,但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没有力气留意他的演技,心里一个劲的吐槽,你们演的真的好吵。
这电影说了赌瘾者是怎么样癫狂的,主角每一次选择都在赌,他想把之前的损失赌回来,但每一次都输。
最后,赢了钱,输了自己。
由于我不喜欢赌博,所以完全代入不进去。
但是看最后的半个小时,确实会让人跟着剧情走。
我这种闷骚感性型的观众,还是比较吃安静一点的电影。
《原钻》不适合我,但也是一种新鲜的观感体验。
结局出人意料,男主就是一个赌鬼,一个球员来想买东西,让他看原钻,球员想买,却说不买,但被借走了,千辛万苦拿回来拍卖,却没之前的那个拍卖价格了,男主找人起价抬高拍卖价,却失败了。
男主又找球员买,男主拿卖了原钻的钱给女店员拿去赌,赢了,女店员上了赌场的一个人的车。
(还以为这人是要债的。
赢了之后要拿她的钱走)要债的被锁在店外和楼道里面,赢了钱放他们进来却被杀,可能是彻底激怒他们了,之前已经找过男主几次了,要债的居然不要钱选择解决男主拿珠宝走,女店员回去看到不知有何反应,那钱会自己留着吗
话说,我这周把小同学囚禁在我的房子里,据她说是117个小时,在这漫长的时间里。
我们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在作恶的间隙,我们看了这电影。
等netflix载入等了良久, worth it!
单剧情线黑暗版的疯狂的石头+ 狼王加内特演他自己。
看似涣散闹腾,其实演的就是一个有好多东西要失去,无路可退的中间男,用坑蒙拐骗捞偏门的方式想搞点钱,经常就要走出泥潭了,就有另一拨人拿新的屎盆子扣他脸上。
结局处理的优秀。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蠢蠢欲动的赌徒。
导演活好,坚持看完你也高潮。
Uncut gem开头从gem转场到直肠太他妈狠了,本·萨弗迪/约书亚·萨弗迪 Safdie兄弟对人性的切割非常狠,上一部good time也是找的演技派Robert Pattinson来了场人性的裸奔哥俩镜头语言不追求美学,只要信息量,市井混混的生活氛围扑面而来片子里的演员找的都很到位,合适的演员放在合适的地方,尤其那些个催债的狠角色满脸横肉让人看着不爽一种生理上的不爽,casting真真的太牛逼了,里面的演员多数不漂亮,谁生活中都是漂亮人呢导演求的就是这种真实感
Uncut gem 夜店里的颜色区分人物,全片主要角色是黑人和jew相互间也老撒谎玩弄,导演似乎在表现社会底层underdog的性格缺陷和在阶级固化的社会环境中无法翻身的悲哀,里面the weekend并不只是玩一玩的客串,weekend和篮球明星都是黑人里鲤鱼跳龙门的符号美国梦的代表
Adam Sandler除了喜剧也是个顶好的演员,他还出过唱片销售过五百万,不过那时候唱片也是好卖啊电影很多地方是那种绵延的让观众自寻趣味的细节,比如开头从gem过渡到肠镜我以为他是被暴徒给菊花塞了啥,后来中间知道只是一个普通直肠检查还跟医生撒谎说自己父亲就是直肠癌死的,接着家庭聚会父亲活的好好的,父亲也是贪婪和撒谎成性但也舍不得女儿要嫁即使作为配角人物形象也很丰满和立体,太充沛的细节了,后面儿子见到他养小三的公寓他仍旧对儿子撒谎,后代的命运堪忧Adam饰演的角色Ratner是个假珠宝店老板,还雇着好几个员工呢我没见他多穷家里住的房子也不错,再有就是他那店除了黑人骗来的篮球运动员怎么没有其他顾客呢,没营业额怎么养这几个员工而且员工不像是被拖了工资的样子倒是有一个抱怨工资少走了(纠正,电影后半部里有其他顾客出现)(我觉得一开始就该有别的顾客,然后ratner为了圈他而把别的顾客赶走,这样更好)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你认为它有价值听一个医疗器械老板的一句话我多次回响:关键是顾客怎么想,你怎么想,不重要篮球运动员出到190 grand,ratner非想贪恋到200 grand,因此砸在自己手里Ratner连续的fuck up…不断的撒谎,失信于越来越多的人一个嘴一个肛…原始的海洋动物就如此…这个电影把人的动物性刻画的真切,衣冠楚楚底下其实还是动物世界,大的吃小的,你咬我一口我就穷追不舍的报复,欺骗是常态,总是或打或逃的条件反射,皆是因为贪婪的本性
刚一好转又想去赌
结局很出彩我翻这个电影的获奖履历,获得全美各地影评人开设的奖项无数,24 wins & 74 nominations.See more awards» 其中名气最大的是Film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和Razzie Redeemer Award,但这两个奖也只是非主流中的主流而已,主流奖项Oscar、Golden Globe和美国演员工会奖避之不及一个提名都不给。
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个电影拍出了美国社会的肛门,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不愿意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的,但这也是美国搞电影的这帮人牛逼的地方,他们有政治正确但逆反的人也有发声的渠道,而且无论如何总有一大批热爱电影的人不计较名誉金钱扎扎实实的在做事
“年度最躁”蹦迪电影,无法抑制的狂躁状态,无法预知的节奏走向,破烂人生的奋死搏击。要把电影音量放到最大,然后就如同被影片捆绑的无辜观众,在持续紧绷的神经下,人物逐渐走向失控与躁乱,最后以荒诞的一击片刻终结。影片就像一个毫无退路的赌徒用尽全身力气的最后一次勃起,奋力搏击稀烂的人生,用癫狂的激情和毁灭的快感让影片近乎全程高潮,在声音、影像、人物与观众之间展开激情肉搏战,那一声枪响如同快感达到极点之后的震颤,而后只剩下僵直肉体与无尽虚空。透过“原钻”看到的是宇宙之混沌与人欲之虚无。
三星半。再这么玩儿下去真降不住这兄弟俩。继续接近斯科塞斯(《下班后》)和卡萨维茨(《谋杀地下老板》),甚至走向了《好时光》的反方向,由现代街头的尼古拉斯·雷转为Neo-noir。庞杂线索球团,拓展叙事迷宫,到底值不值得试探每一条线头,见仁见智,但喧闹的奔走必然是容易不耐烦的,谁也不想预见太多次死路。最好的一幕即是桑德勒的最后一搏,分割的空间、反差的人物、追赶的剪辑,三重时空的调度凝练成最纯正的Noir精神,将这出“成功的滋味”彻底逼入永不复还的宿命漩涡,流血喘息着拥抱子弹与毁灭——从未有什么运筹帷幄的失策,都是上天注定的错过。
出了茱莉亚福克斯跟凯文加内特真是没别的亮点了,太闹听了
此男主演的所有看过的片都是如此地无聊无趣~
【2021-mv164】我疯了,这个人他是多能闹啊。被欲望支配的人,永远走不出去。
这质感是用手机拍出来的吗?而且乱糟糟的好吵。最后赌狗果然是没有好下场。
為了結尾那一下又罵又吵了倆小時,還有一堆廢戲,加上復古電子樂聒噪得頭疼
我是个没有赌徒心态的人,完全没办法和男主建立共情。据说精彩的在后头,可我实在坚持不住了,太特么吵了……
实在是太吵太吵太聒噪了,能忍受两个小时的烦躁已经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大宽容。谁在《下班后》评论区里提到这部电影吸引我来看的,出来找打!
虽然看之前就知道是桑德勒的个人秀,但还是被女性角色塑造之差给惊到了。与命运斗智斗勇的赌徒,却无法认知真正的“无常”。
话太密了,而且吵架说话实在有点闹得慌……最后一枪真的是惊到我了。
刚开始看的时候完全忍受不了,吵的都要崩溃了。最后一刻确实出乎意料很有惊喜,然后看豆瓣影评才知道导演这哥俩就这个风格,多给一颗星,回头补补这哥俩的电影看看。
音乐有点吵,剧情有点扯,当看到男主明明欠钱,却还敢把抵押的贵重的冠军戒指拿去抵押换钱赌博时,我就看到悲剧上演了,结果果然很疯狂,一死百了,而我也大大松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
编这什么烂剧,臭长!
金钱、体育、钻石三点一线,制造130分钟五彩斑斓的无意义,直到最后给你重重一击,萨弗迪兄弟不再带观众漫游纽约的第三世界,而是以钻石区为中心拍了一部模糊了空间,身不由己的作品,只因一切背后仅有虚无,但无论如何,Howie的旅程留下的是使命感,并把这种感觉扩散到它整个人物网络里,在最终形成紧密的联结。
赌徒心态最致命。但是整个电影真的太他妈吵了,耳朵里充满了各种fuck的变形,以至于那一枪下去之后有种终于耳根子清净的感觉。关了电影感觉耳边嗡嗡响,太吵了。
唯一要挑刺的地方是电影中段从桑德勒的单一视角分出了情人的视角(当然没有这个视角赌场的线很难写),否则这个节奏调度表演都几近癫狂的片子可以达到奥胖《审判》的级别。
全身雞皮疙瘩...除了fucking amazing我也不知道可以說什麼了
对白吵吵的我脑壳疼,等的就是最后的两颗子弹。
聒噪得让人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