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东京》:围棋牵动中日情,细腻唯美动人心!
(倍赏千惠子宝刀不老!
)文/列文也许是出于“中日世代友好”的政治需求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体现,近年来一些以中日两国人民情感互动为题材的影片不时闪现,2007年有中日合拍,金琛执导,中井贵一与苗圃主演,讲述清末民初一个日本平民与中国女子生死绝恋的《凤凰》,2008年有蒋钦民执导,讲述二战日本投降后,一个日本女子扎根中国山村的《纯爱》,还有眼下这部正在公映的、同样由蒋钦民执导的中日合拍文艺片《初到东京》。
本片由一个中国业余围棋高手赴日留学的经历,牵出一段他与日本围棋世家情感互动的动人故事,台前幕后中日影人的完美合作,奉献出这样一部充满浓郁日本风情的情感佳作,堪称2012年内地影坛的第一部给人惊喜的优质文艺片!
虽然本片是“中日友好”的命题作文,虽然片中除了秦昊扮演的中国留学生,田原和张钧甯的角色都被硬套上了“日裔华人”的身份,但这些都并未影响到故事的生动讲述以及风格的精彩呈现。
影片随着秦昊扮演业余围棋高手初到东京的留学生活展开,以围棋这一中日民间共通的文化与竞技符号作为开启角色关系的钥匙,展现了秦昊与倍赏千惠子、中泉英雄扮演的围棋世家母子的相遇、相识与相知的过程,繁华现代的都市气息以及温馨祥和的市井生活被表现得格外入味。
随后的剧情推进也没有十分俗套地讲述秦昊在日本围棋界创出名堂的励志故事,可能是顾及到观众的接受程度问题,也未对棋战进行专业化的详细呈现,而是让剧情重心始终停留在秦昊与这对围棋世家母子的情感关系上,场景逐渐从从东京的都市景观转移到千叶的乡村风情,将这个日本围棋世家的辉煌过往、不幸经历以及中泉英雄对家庭的叛逆与回归等情感隐秘娓娓道来,中泉英雄对秦昊围棋事业的默默祝福与支持,倍赏千惠子对秦昊取得业余围棋决赛资格的暗中帮助,无不巧妙展现了围棋精神和技艺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承,这些细腻而不动声色的角色刻画与情感互动,使得从影片流淌而出的涓涓情感细流,逐渐汇聚成情感大潮冲击着观众的心灵,让人无法不为角色间复杂、纠结、真挚、无私的情感而动容。
本片也许不是一部最好的文艺片,但绝对是中日合拍的最好的文艺片,蒋钦民的编剧、导演、剪辑,同日方的服装、化妆、道具、摄影、录音、美工以及配乐,搭配得如此完美无间,从故事、节奏到镜头都呈现出高度统一的细腻唯美之风格,再加上影片几乎全程日文对白,甚至让人疑心蒋钦民是否被某个日本大导演灵魂附体,才使得影片从整体到细节充满如此浓郁的日本风情,舒缓有秩的叙事节奏同宁静空灵的棋战氛围搭配得如此到位,角色间的情感互动如此内敛而深沉,即便换成个日本导演恐怕也没法比蒋钦民做得更好了!
大陆、台湾、日本三地演员秦昊、倍赏千惠子、中泉英雄、张钧甯、田原组成的主演阵容同样值得称赞,中方演员都展现出极高的语言天赋,用日文同日本演员对戏毫无别扭之感。
而倍赏千惠子、中泉英雄则无论在角色还是表演上都显得更加出彩,中泉英雄将自曝自弃但重情重义的围棋世家子弟那种固执、倔强、深情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中泉英雄的冲动与激情是火一般的炽烈灼人的话,那么倍赏千惠子的隐忍与内敛则是冰一般的沉稳大气,这位凭借《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和《寅次郎的故事》等经典影片为一整代中国人所熟知的日本殿堂级女演员,人到老年演技越发炉火纯青、浑然天成,所扮演的角色虽然猛一看就是个平凡村妇,但曾经的围棋高手身份所带出那种雍容贵气和八风不动的恬淡心境让她在气质上明显与众不同,无论面对何种残酷的家庭变故,她都能以一种参透生死的超然心态从容面对,不管是对中泉英雄的深沉母爱还是对秦昊的无私关怀,倍赏千惠子都能用不动声色的内敛演技,让角色心底饱满真挚的情感跟观众的心灵产生无缝对接,从而在结尾将影片着力渲染的情感戏推至高潮,让人无法不被她角色身上迸发出的强大情感张力而深深打动!
剧中秦昊在幻觉中与中泉英雄复局对弈,从而明白了失误所在——太早放弃。
这是全剧的煽情点之一,处理有点粗糙,但是用这两句诗还原却是再好不过了。
像其他豆友说的,剧情的逻辑实在是有点奇怪。
不过就在刚才,想起前些日子看的《回首又见他》,一样是在最后一集把司马江太郎和石川玄写死,《白色巨塔》里把财前五郎弄死。
就隐约觉得,作者想要表达某种民族气质,但用”固执“概括,显然幼稚了些。
日本文学里一样有着对死的执着,比如春之雪里面的松枝清显也是自己把自己折腾死的。。。。。。
倘若导演真的不是恶意煽情,那么我猜是在剪片子的时候比例不得当,田原的角色既然没能好好展开,索性删去,尽管留学生也是需要感情生活的,但既然重点放在了日本围棋世家,大可只走这条线。
倘若是叙事上的生硬,想要强调死于固执,就要着力表现几个事件,而不该借张钧甯之口强行塞给观众。
倍赏千惠子确实很有戏,在处理依旧很莫名的最后一幕,导演给了一个背影,霎时间就给老太太美好的脖颈线条震慑住了,如果非要在这部有些稚嫩的作品中找出一个代表日本之精致的画面,我想就是这了。
(要是给老太太洗澡一个长镜头,从屋外伴着虫鸣的夜景慢慢切回屋内中泉英雄沉浸在歌声中的面孔再停留在老太太久一点最后再给秦昊,然后再切出去该多好)人生寄兴处,一瞬谁省录?
《转山》中张书豪收到李晓川的明信片,过命的交情在现实中化为一句“上路”。
最后的最后,秦昊成了中泉英雄,成了倍赏千惠子,没有谁会替谁记录那些刻骨铭心的片段。
景色很美,倍赏千惠子演技出彩,其他人都是打酱油的。
导演见面会连自己的主角剖析都说不明白——一男问:导演,为什么男猪脚不愿意去医院治疗,最后死了?
导演:他很固执。
我靠,人家就是问你他为啥那么固执……真是,感觉回到了小学,听到迷瞪的男同学回答语文题目——问:请总结本段主要内容。
生答:该段的主要讲述的是鱼是怎样死的。
我每次都在心里呐喊:大哥!!
你倒是说说鱼是怎么死的!!!
淹死的么!?
昨天刚刚看完Tokyo Newcomer初到东京。
很感动!
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是前不久才去了一趟东京,也喜欢上千叶县这个小村。
整部电影都在日本取景,画面好有熟悉感。
电影里五十岚婆婆洗澡是哼唱的曲子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
中岛美嘉的朦胧月夜の祈祷,哼着哼着就让我想起疯狂迷中岛美嘉的那段时光。
还有就是电影中的围棋对弈,也让我想到小学最爱看的日本动漫《棋魂》,特别还念!
作为近年来少有的以围棋为载体的电影,近期上映的中日合拍片《初到东京》已经成为围棋界热议的一个话题。
事实上,《初到东京》讲述的是一个情感故事,也是一个围棋故事。
说它是情感故事,是因为在电影中围棋只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媒介,而非故事主题;说它是围棋故事,则是因为如果将这个媒介换成别的东西,故事不仅根本无法进行,更失去了电影所倾注的灵魂。
故事从一个中国人初到东京的经历讲起,举目无亲,而又不知前途所寄的年轻人,怎样排遣去国怀乡的苦楚?
他所擅长的围棋从他踏上日本国土的第一天起就给了他机会,凭借散落在地上的棋子,他被五十岚大娘推荐,找到了临时的工作(这个偶遇似可印证日本的一句谚语:“下围棋的没有坏人”)。
故事因而铺叙开来,通过五十岚大娘,主人公吉流结识了她的孙子翔一,经历患难成为朋友,二人的真正内心交集也是从一次私下对弈开始。
后来吉流参加日本业余围棋比赛,渐渐知道了五十岚家族的辉煌与隐情。
最终还是通过围棋,他找到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为得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
由此即知,围棋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
电影赋予主人公倔强固执(五十岚祖孙亦是如此)的性格,这正是大多数围棋人共有的个性。
无论是围棋铸就性格,还是性格接近围棋,二者的相辅相成最终汇聚成电影结尾的精神力量,都可谓水到渠成。
无论多艰难的时刻,主人公都不忘把棋盘棋子带在身边。
凭借围棋,主人公也受益良多。
这是事实,围棋的确具备在艰苦时期使人忘忧的功能。
在语言交流有一些难度的情况下,被称为“手谈”的围棋,也能够跨越民族语言的界限,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电影因为彻底的文艺气质与浓厚的日本风格,让普通的中国观众接受起来颇有些障碍。
习惯了商业大片狂轰滥炸的中国观众们,对电影故事的高要求已经到了近乎挑剔的地步,导演在十余年前写好的剧本,在故事性上难免受到“单薄”的苛责。
或许就整个电影生产环节而言,《初到东京》在上映前所做的宣发工作也不到位(固然在围棋圈内制造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中国棋迷对时效新闻的接收速度与购买力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在很多院线遭受了“一日游”的惨淡境遇。
不过就眼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连老前辈秦汉主演的《柳如是》都无法避免一日下线,影响力与知名度都远逊于秦汉的本片主演秦昊想在这个只认大牌的市场上抢占份额,就更加困难了。
尽管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电影成片,处在了既非纯粹的文艺片(也就无法得到同为中日合拍、田壮壮导演的《吴清源》的历史地位),又非纯粹的商业片(虽然导演在某些情节上明显在向商业靠拢)的尴尬位置,但电影在音乐与剪辑两个环节上,做到了目前百分之九十的中国电影不能做到的优秀程度(这也是部分地受到了日本电影工业的影响)。
更值得围棋人钦佩的是,虽然电影为受众考虑,已经简化了围棋在观感上的接受难度,但《初到东京》的主创仍然在许多细节上做到了精益求精。
这是太多使用围棋作为影视道具,而又完全粗制滥造,“乱摆围棋”的影视剧所不能及的。
片中有三个点饶有意味,吉流在片中两次对局时因为集中精力思考而滴下鼻血,这是向吴-木谷镰仓十番棋致敬;片中日本棋院理事长姓“加藤”,这是向2004年去世的前日本棋院理事长加藤正夫致敬;片中吉流在业余棋赛决赛中的对手名“秀树”,这是武宫正树几十年前夺得本因坊后改的名。
结尾字幕打出了参与电影制作的围棋指导:久保秀夫、武宫阳光、孔令文、大桥拓文、马场智弓、小川诚子(特别担任饰演五十岚大娘的倍赏千惠子对局时的替身),这些都是在日本棋界颇有名气的职业棋手,电影主创所付出的诚意,由此可见一斑。
能看到都是巧合,去影院看晚秋,票已售完,只得将就。
但我相信没一个作品都不会是废物,当然还包括很多没出版的。
故事和中国关系不大,也无关多少围棋与张鋆宁。
讲的是一个女人绝世而独立的故事,一个日本围棋世家的没落,不是无才,而是,一个个离世。
故事切入点很独特,甚至都独特得难以置信,算励志吧,与爱情无关,与友谊与亲情有点关系,有特长,你总会发光的!!!
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的40周年,由蒋钦民导演,秦昊、倍赏千惠子等主演的合拍片《初到东京》也即将上映。
即使不说影片从构思到正式的开机完成前前后后经历了二十年,影片也以一种比较温情的方式传达出当下合拍片的情感基调,且成为了献礼片……而回顾这数十年的中日合拍片的历史,更是可以说蒋钦民导演是这类合拍片里的新世纪代表者。
初遇:作品数量少,影响广(1972-1992年)尽管中日的邦交恢复正常化是在1972年,但因为当时的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政治因素,两国之间的合拍片,则要等到八十年代初才正式的开始,且合拍的影片数量不多,但是影响比较广泛。
直至今天还让很多人记得的,大概是那部由段吉顺与佐藤纯弥合导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吧,影片作为献礼中日邦交十周年的影片上映,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况易山和松波两个围棋家庭在三十年间的沧桑变故,反映了日本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真挚友谊。
影片制作精良、立意深远,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引人深思。
中日两国的著名演员孙道临和三国连太郎在片中均有出色表演,将人物演活,支撑起整部作品的艺术构架。
该片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83年加拿大第7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
另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合拍片则是《敦煌》,是佐藤纯弥导演、西田敏行(《天国的车站》)主演的历史题材影片。
其根据井上靖的小说改编,并以非常认真、执着的态度在敦煌外郊修建了外景地,并耗资2亿元制作完成,使得全片成为一部厚重的史诗战争大片。
影片在当年获得了日本电影评论学会奖、《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新秀女演员奖(中川安奈)等。
不过,这最初的二十年里,更多是日本电影被引进到中国的大银幕上上映,如山田洋次导演的《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寅次郎的故事》,佐藤纯弥导演的《追捕》,熊井启导演的《望乡》、中村登导演的《生死恋》等,几乎都是当时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高仓健、山口百惠等,也是家喻户晓。
挫折:边缘化(1993-2002年)而当时间进入了九十年代初,因为家庭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好莱坞引进大片的冲击等,中国的电影市场急剧化的萎缩,而也较少有日本电影被引进内地市场。
但这时期的中国电影,涌现了一群截然不同于上一代、上几代的“第六代”导演,他们以张元、娄烨、管虎等位代表,并从八十年代的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为代表的第五代里突围而出,就如北大教授戴锦华所说,他们是“为八十年代喧沸的主流文化所遮蔽的一处边缘的显影,或是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震荡中被放逐到边缘的文化力量与文化边缘人汇聚开始的一次朝向中心的文化进军”。
不过因为种种缘故,他们当中的不少电影人,都被排斥在主流电影之外,而成为了“地下电影”、“海外影展电影”的象征。
而海外影展带来的一个结果,则是这些第六代导演从海外得到融资而支持新作。
最典型的是贾樟柯导演的《站台》,“在拍摄《小武》之前已经有了《站台》的剧本,那时候是1996年”、“我始终认为《站台》和《小武》是联在一起的双联画,《小武》是《站台》的后续,而《站台》是《小武》的出处”,只是因为资金等原因而先制作了《小武》,并因为《小武》的成功而促进了海外融资,包括香港、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其中来自日本的资金是北野武的公司,并由市山尚三负责,而在随后的《任逍遥》、《世界》等贾樟柯的影片里,也都有来自于日本的资金。
另外,这时期虽然还有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执导的中日合拍片《荆轲刺秦王》等,但这些影片几乎都没有取得好的票房与口碑,在无形中被边缘化。
发展:多元化(2003年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急剧发展,既有随着《英雄》的市场化与高票房带来的电影市场的扩张,也有银幕数量在市场化下增长至将近一万块,而合拍片也相比九十年代中后期时有明显的政策导向的变化,最明显的便是香港与内地合拍片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包括在合拍片的数量上,另外再加上一部分中日、中美等合拍片。
这时期的合拍片在类型上已经多元化的发展。
古装动作大片是合拍的主流,自然也体现在中日合拍片里,如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张之亮导演的《墨攻》、李仁港导演的《见龙卸甲》等,都属于冷兵器时代的古装动作大片,其中《赤壁》上下集在日本市场甚至取得一共超过100亿日元的票房,而挤进了票房榜前十名。
另一种主要类型则是现代都市爱情片。
相比起古装动作片,现代都市爱情片显然是投资更小些,也更加容易表现年轻人的生活而赢得观众的共鸣(像滕华弢导演的《失恋33天》、钮承泽导演的《爱》等,都是现代都市爱情片,而在年轻观众中赢得共鸣与话题),这样无形中也会降低投资的风险。
如张一白导演的《夜·上海》、霍建起导演的《台北飘雪》等,这些影片都是以现代化的爱情作为切入,前者还将日本演员扮演的角色作为主角。
而剧情片就更多,像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金琛导演的《凤凰》等,就连中国电影里较少出现的科幻片类型,也有中日合拍的作品,如陈凯歌的《无极》。
如果从导演的作品来看,一度在日本跟随着今村昌平学习电影制作的蒋钦民,则可以说是“中日合拍片第一人”——蒋钦民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葵花劫》,便是由平田满、绪形直人、王学圻等主演的抗战背景的作品,影片还着重刻画了战争状态下的人物的悲剧命运;《纯爱》也是中日合拍片,同样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一个日本女子滞留在中国后,因为自己的爱心与真情而作出了常人难以决定的选择,并谱写了一曲超越战争灾难、彰显人性光芒的赞歌。
而如今的这部即将上映的《初到东京》,更是将导演二十年前刚到东京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影片当中,整体基调则同样是以中日之间的温情为主,带出人性的丝丝许许的美好情绪……在接下来的第五个“十年”,期待着中日合拍片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
日本电影总像日本菜一样,色调柔和、青翠、动人,令人赏心悦目之余,有一种心里被挠得发痒的感觉。
吉君初到东京,遇到好心的五十岚老太太,生活渐渐地安定下来。
虽然清苦,却也依旧在报平安的电话里说出了每个游子必说的,一切都好。
不知道为何,总觉得穿着和服,举着红伞的五十岚老奶奶,很美,岁月根本没有在上面留下痕迹。
更多的,是对人生的看破。
以至于她在听到奈菜子说起孙子翔一的病情时,她说了一段很淡然的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能救他的,只有他自己。
”这不是一个中国式老太太能说出的话,我无意于区分两种情感的好坏。
毕竟对于这个民族,喜欢和痛恨,一直是并存的。
他们待人的谦卑,以及说起历史时的健忘,总让人爱恨交加。
幸好,日本电影总归有一个好处。
那么,就是清新的配乐,和着品茶谈天的时光。
被青翠的画面带起,一切都美得极致。
特别是奈菜子收到五十岚奶奶留给她的一部分翔一的骨灰时,五十岚奶奶一直感谢所有乡下亲朋时,那一刻,奈菜子的眼泪,和五十岚奶奶的隐忍,都令人深深动容。
或许,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等待结束。
只是这个过程里,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彼此。
似乎是倒春寒吧,这几日,特别的清冷。
走在路上,也不禁瑟缩起来。
真是奇怪,明明脑海里知道是《初到东京》这个名字,但是还是忍不住想说成《迷失东京》,也许是因为《迷失》在记忆里比较深刻吧。
因为是点映,所以豆瓣上还没有评论,不过使馆刚上给予的分值可并不低。
围棋之于日本,一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吧。
所以,他们会在争论一个到底是职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的争端之时,也先让他把棋下完。
而说到围棋,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部《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以及张震演绎的《吴清源》,如今又一部和围棋有关的戏来到面前。
任谁也不会想到吧,那个困苦的卖菜老太太竟然是隐居已久的围棋大师五十岚,一个几乎所有的下棋的人看到她都会起身致意的真正高手。
这才是大隐隐于市吧,一个每天背了自己种的的蔬菜到东京来卖的干瘦的老太太和一个围棋世家的大师居然是同一个人。
其实导演不是没有做铺垫的,从影片甫一开始,五十岚大娘帮吉流君捡拾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对围棋很熟悉和敬爱的人。
片中有不少对棋子的特写,无论是黑子还是白子,都在阳光下闪着幽幽的光,是别样的美丽。
下围棋的吉流和不下围棋的翔一原来才是真正的主角,可叹我一直还以为有如《迷失东京》一般的异乡恋情才是主线,有点离题。
吉流的吻出现的突兀而散乱,田原的这个角色说实话也有点多余。
影片前面关于旅馆和澡堂的镜头也有点生硬,也许导演是想表现初到东京的男孩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东京的市井生活,但恕我直言,那几个镜头的选择太刻意了。
村祭一段是我所喜爱的,异乡的游子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加入到村落的欢乐中去。
孙子终于叫出口“奶奶”这个他可能很久以前就刻意用“老太婆”来代替的词语,祖孙二人虽然还是没有眼神交流,但是共同望向电视上转播的围棋赛事的关注场景已经说明了一切。
在其实是五十岚大娘为吉流争取来的决赛上,吉流不慎失手,而电视机前,同样的日本围棋天才少年翔一走出来一步好棋,但——棋局曳然而止。
直至出现另一个令人悸动的场景,不知道翔一已经离去的吉流,和五十岚大师复盘了决赛中他的棋。
五十岚大娘只是说,为了感谢大家的关照,我们来下一局棋吧。
相信不少观众都有点疑惑,在人死不能复生的这种悲伤地气氛中,居然还要下棋。
直到后面的旁白,我们才真正领悟没有比下一盘棋送翔一走更好的办法了。
五十岚翔一,一个曾经显赫的围棋世家的天才少年,永远地离开了。
值得庆幸的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下出了一步好棋。
一直以来,翔一和五十岚大娘为吉流的奔波和付出,其实是在圆未竟的那个梦吧,特别是最后五十岚来到棋院,一众须眉皆白的围棋高手也纷纷起立,向她致意,那个时候,那个瘦小干枯的乡下卖菜老太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衣袂飘飘的一代宗师。
她对吉流说,加油吧,翔一也会在远方的家中为你祝福的,对于那个不能再下棋的少年,他们彼此明白,却谁也没有说。
世事如棋、人生亦如棋。
尽管前面在情节和逻辑上就有许多的硬伤,但直到老奶奶刚出现为止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
中国人拍在倭国的电影,没有完全模仿日本片镜头如绘画般细腻的特色,而是节奏、画面、音乐都随着情节的推进而错落变化。
但是到了后面情节越来越失控了,硬伤也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情节也走向俗套,而更让人不满的是前面铺垫的一些疑问最后根本没解释清楚。
所以最后这片彻底毁了。
另外,片子里面的围棋只是一个工具性的作用,完全可以改成其他如拉琴,写小说诗歌等东西。
而如果换成日本人拍的话,一定又会把围棋的戏拍得细致无比吧。
PS: 尽管是情节需要,但也不得不说日本老奶奶和中国的确实有很大区别啊。
虽然同是慈祥和蔼,但日本人始终保持一种理性,所以老奶奶会对唯一的亲人——她的孙子说“各人有各人的路”。
PPS:女主狠像苍老师的有木有。
哈哈,狗血。
可能这样的故事更适合日本导演来拍 所有人的表演都在线 但都没往同一个方向使劲
慢慢咀嚼的电影,中间有点拖沓,因为是围棋元素+1星
真的很有感 很怀念亲切的
看到秦昊還在想春風沉醉。。= =
奶奶感動了我
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吉流在日本留学并爱好围棋 学习围棋的故事 这个经历倒让我想起了吴清源大师的经历 吉流起初并不顺利 在多家打过零工 赚取零用钱以供他对围棋爱好的保持 并参加了日本业余围棋大赛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然还有他与结实的日本大娘及他的孙子之间的友谊 秦昊果然实力派 角色演绎很到位
这片子放在80年代估计会是一部好片,日本现在的围棋早就没落了,男主还巴巴跑去日本学围棋,真·SB啊!!故事也没什么起伏,不好看。
你们不说日语能死么能死么能死么?非得说的话能先练好点么练好点么练好点么?田原是来打酱油的么?热爱围棋的少年因为车祸死了爸就不下围棋这尼玛是神马逻辑啊?给1星给老太太只有老太太能看啊~那个神马蒋钦民导演你还我春晚里那个风骚霸气的秦昊来~
好慢热啊,好松散,中国演员感觉不够自然,秦昊演得不好,不适合这个角色,跟张震演的吴清源比不得啊。导演功力也不行,只有演奶奶的千惠子最棒!田原怎么脸这么大啊
唯一高大上的意义就是:主动了解岛国
中国围棋天才到日本留学结识日本围棋世家老太
对秦昊有点小失望啊。
秦昊不是演技很好的吗?!
下午一定要写吐槽!!!!!!!!!!
除了两个女演员相当漂亮 其他都是垃圾 瞎拍
田原骚情张钧甯更适合偶像剧。。。我知道这是个通过这段经历改变了一个淫的故事~可是太过莫名其妙导致一点都不touch~
好日本化的国产片,台词运镜影调都十足日本味,只是剧作上太多的偶然让人看到最后真是有点不能忍。
倍赏千惠子奶奶五星,秦昊不增不减,剧情和导演负二星。忘记自我表白和安慰的主题,忘记因梦想急切而脱离现实的情节,这片子其实只是表达一些复杂难言的情绪。又及,“侠隐”真是中日两国的传统主题之一啊。
张钧宁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