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始,一条皮裤跃然出现在屏幕上,观众随着她的脚步,一步,两步,进入到她的音乐世界里,听她诉说整个音乐的成长历程。
从外婆对她的音乐启蒙,到在中学演唱比赛中被蜂鸟发掘,从成为香港第一个未成年拿新人奖,到成为最年轻登上红馆舞台的歌手并叱咤粤语歌坛,从内地无人知晓到当红炸子鸡,一路上不容易,动人的音乐和优秀的唱功是她向世界表达自我的符号。
正如电影中她自己所说的:“从中学的舞台到香港乐坛再到整个中国的舞台,她只是一步步地把自己的表演舞台扩大,她的本心和努力不会变,无论名气再大,将她的音乐带到每个人的身边仍然是她所期望的。
”她用了十年的时间,25岁就达到了如此佳绩,这怎么能算一路逆风?
这怎么能算一路逆风?
这怎么能算一路逆风?
25岁,大部分的人都处于职业的伊始,除了一股冲劲,一无所有。
而她,微博2200w粉,73场巡回演唱会,获奖更是数不过来,还能有机会上天,这能叫一路逆风?
一些歌手恨不得咬牙切齿:唱功好也不能这样任性啊,你那些所谓的黑,所谓的逆风,全都放在我身上好了,我想被人黑也没人黑啊。
回到电影的本身,对于一个25岁人儿的经历积累,影片必然不会丰满。
导演 Nick Wickham已经很努力地将她的经历最大程度地展示得能打动观众的内心,镜头的运用和拍摄的角度那叫一个赞啊。
但是记录太过零碎,转场太过生硬,半段真情流露的访谈接半段记录,再接一段短得不能再短的演唱,一个点还没讲完,就讲下一个点,尽管最真实地展现了她,但是却有一种凌乱、零散堆叠的感觉,引不起我的共鸣。
全场唯一有点燃的深圳露天演唱会的一段,刚看得有点嗨,竟然就转场了,哎。
毕竟问题的关键还是25岁积累实在太少,却用这种自传式的方式去表达,带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一个微博艺人生活片段的合集。
有人说这是她自我的个性表达,但是记录片真的不适合这样用。
借用洪涛说的“有时候做好事情并不关键,做对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再给自己十年的积累,再出这样的一部记录片,会不会更好呢?
现在这样就有点捞钱的意味了。
本片的上映,只会让舆论更加波澜,让她的2017更加逆风。
希望本片会是她的新的开始,30岁后的她大放异彩。
电影本身值一星,近6年的歌迷加一星,给第一个出纪录片的勇气再加一星。
(尝试多次也没办法把用了七八年的老账号找回来,本想放弃写什么影评,注册还挺麻烦的,一个刚开的新号估计也会被当成水军吧,无所谓了,反正这票房水军也无力拯救啊。
)写下这篇影评时,《一路逆风》的豆瓣评分是4.3,打分排列呈现豆瓣烂片具有的“L”型特点:一星占据了一半以上。
这部电影的票房和排片,估计也不会被同档期的大片当作什么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雇佣水军来抹黑。
写下评论的大致就两类人:1、邓紫棋的粉丝(不懒的那种),普遍给出4—5星的好评。
2、虽然没看过电影,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讨厌这种明星题材、讨厌邓紫棋、讨厌邓紫棋居然敢拍纪录片、捍卫豆瓣电影逼格……)的豆瓣用户们,无一例外给出一星,以示抵制。
“张学友都没这么大脸给自己出纪录片。
”(目前短评最高赞)很多怒打一星的豆瓣用户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她凭什么有资格?
心情可以理解,但戾气也是重了些,不过没看过电影只根据自己的喜恶打分也是豆瓣常态了。
答案很简单啊,为什么邓紫棋能拍纪录片?
公司投钱。
为什么能上院线?
有发行商愿意接盘。
就像你不喜欢吃香菜,可它还是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菜市场的蔬菜摊位上,没有羞愤的自我灭绝。
别人,有这个权利,而你,可以拒绝。
如果把张学友当作门槛,估计很多歌手连张嘴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了。
据说这部影片上映之前也是经历了一年多的四处碰壁,被十几家发行商拒绝过。
中国电影市场上,纪录片一向票房惨淡,能进院线已经不易,更不敢跟商业大片比票房。
担心拉低豆瓣逼格的网友也不必紧张,粉丝打高分也只是自嗨,没兴趣的网上有免费资源也不会去看的,再说粉丝们还没有刷一星的网友努力。
国外歌手拍摄记录片十分常见,不说Michael Jackson、Amy Winehouse这样的传奇了,年轻一代的歌手就有Taylor Swift的《无畏之旅》、Justin Bieber的《永不言败》、Ed Sheeran的《与Ed的九个日夜》等等。
不过中国人还是习惯盖棺定论,大概首先要求主角要具有公认的划时代的成就,最好已经过世,再由第三方拍出来才显得公正客观。
我不可能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这部电影。
剧情解读、拍摄手法、镜头剪辑……一般的电影分析手法对《一路逆风》大概都不适用。
不管邓紫棋的公司抱有怎样美好的期待,比如让更多的人因为这部电影去了解她等等,但这种题材注定就是受众狭窄、面向粉丝的电影,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瞅一瞅的都可以算作真爱了。
我是1月6号去看的电影,本地所有影院的黄金档都不见其踪影,放映场次不是安排在上午就是夜间。
提前五分钟检票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告知因为人太少所以提前开始了。
此外,检票通知的时候片名还被误报成《一路顺风》。
那一场陆续来了十多个人,还有一对夫妻带着宝宝。
剧情方面没什么好分析的,纪录片呈现的是邓紫棋出道至今十年的成长经历,粉丝都知道故事的走向。
也许是为了避嫌,涉及感情经历的时候含蓄带过,本人也没有谈及之前的恋情。
好的方面就不说了,反正粉丝怎样都觉得是值的(小LuLu太可爱了)。
90分钟的时长,很多东西没法深入展示。
导演是个老外,剪辑无功无过吧。
结尾收的有些仓促,如果以超级英雄电影做类比,就像是没等到主角的痛快反杀就戛然而止。
不过邓紫棋也才25岁,结局本应该是未完成。
主要是横向展示,没有深度剖析。
如果想看对音乐方面的探讨,可以参考2014年的《人物》专访——无论昨天多失败要学会原谅自己。
http://www.iqiyi.com/w_19rqypfeol.html“她也不过如此”。
是的。
写下这篇影评的起因是在豆瓣看到《一路逆风》下面的一篇长评——《论一个明星的个人魅力》。
这位作者大概是曾经的粉丝,表达了对电影的失望之情,其中有一段:”我给三星,是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半小时完整地梳理自己为何从爱上邓紫棋到,“啊她也不过如此”的地步,也就是她如何在我眼中逐渐失去个人魅力的过程。
“这句“她也不过如此”,让我耳边响起《开到荼蘼》的旋律:“一个一个偶像,都不外如此。
”巧合的是,前段时间,王菲因演唱会天价门票被批判,因唱功退化被群嘲,许多曾经的粉丝也隐隐表达着“她也不过如此”的感慨。
我们的人生大概要经历很多个“她也不过如此”的时刻吧。
想要挑出曾经喜欢过的东西的瑕疵和缺陷一点也不难。
几年前热播的偶像剧、追求过的男神/女神、一个游戏的通关、理想的大学、梦想的工作……得到了以后,仿佛,都不过如此。
等再过个几年,连当年痴迷沉醉的原因都忘记了。
世界在变,你在成长,会不断对偶像有更高级的要求、更严苛的定义,直到有一天,她不能再满足。
原来的追星狗可能会变成某某成功创业家的拥趸,并对娱乐明星嗤之以鼻;原先崇尚街头文化和朋克精神的中二少年,现在更愿意在深夜听一曲马友友,收敛起肤浅的傻笑。
世界提供的物质文化选项如此丰富,只要你怀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耐心,总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偶像的魅力不是突然间消失的。
只是因为当初喜欢着,所以眼睛里自动加了升温滤镜,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等你越走越近越了解,才发现偶像们并没想象中那般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也会不完美,也会犯错,也,只是个普通人。
或者,等到你真正步入现实的泥淖,为生活工作焦头烂额的时候,文艺的煽情不能再轻易让你感动落泪。
比起买房买车和对雾霾的担忧,其他都像是无病呻吟。
于是你会迎来“她也不过如此“的时刻。
甚至想问自己一句:当初我怎么会喜欢她啊。
仿佛完成了一个智力上的晋级,脱离了从前的低级趣味。
偶像是用来崇拜然后抛弃的。
很久以后,被抛弃的偶像们也许会机缘巧合转化成一类人的情怀,那时可以将往事从回忆里捞起,加入刻奇调剂,自己感动自己一把:啊想当年…….贬低以前喜欢过的东西,就能证明自己不再是那个幼稚的小孩吗?
你向别人展示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并不能真的为你的品味代言,只是借此表达你想成为那样一种人。
喜欢邓紫棋真的比喜欢张学友要低级趣味吗?
即使偶像们可以这样划分出三六九等,粉丝自己也并不会因此与有荣焉。
所以,当我们在展示品味的时候,更在意的是别人如何看待你还是害怕承认自己本来面目。
相信我,你的个人形象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尊贵完美,以至于因为喜好的不同会影响到对你人格的判断。
表达自己喜欢的权利,并接受别人的不喜欢,并且不因他人的观点左右自己的喜欢与否,那应该是最有底气的喜欢。
一部电影,并不能真正激励你乘风破浪、一路逆风。
一个偶像,也并不能真正让你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可是对我来说,曾让我感受到瞬间的温暖和力量,帮助我度过一段消沉的时光,就足够了。
成长这回事,只能自己来。
邓紫棋真的真的很努力,她才二十五岁,那么年轻,就要承受这样的压力,很不容易,反正无论怎样,我们都支持她,从初三到现在,她陪我走过了四年,我的青春,现在高三,压力很大,但每次听到她的歌,心情都会不自觉的变好,还有144天高考,加油,2017年我一定会去看你的演唱会,永远永远支持你,以前从来没想过我能喜欢一个明星那么久,但现在感觉时间真的很快,你是我第一个喜欢的明星,也是最后一个,如果你退出娱乐圈,我将不再追星
说实话,从始至今,我一直都特别挺豆瓣,就算16年末别人说豆瓣怎样怎样评分怎么怎么不公平,我都用玻璃心评价那些电影导演,看到了豆瓣对这部纪录片的评分,我还是挺豆瓣,主要是有那么一部分脑残人士对这部影片的评判,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毫无疑问算的上优秀,评价很多围绕主角的年龄说事,我想真正的问你们,你们到底有没看完整部影片,其实作为广东人的我,在零几年有了第一部MP3(Sansa Clip)开始,就听邓紫棋的歌,在当时网络还不是特别发达的当天,能有那样的成就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了,跟今天的掏粪男孩真不是一个级别的。
而且别人的实力确确实实摆在那,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我对那些有异议人士就且当你们“嫉妒”好了
首先电影是有很大争议,但是电影所讲述的东西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如果你认为这是骗粉丝钱的电影,那么无论如何可能也不会改变你的想法,或者根本不需要改变你的想法!
因为这取决于你现在或者看过电影后是否从中获得真正正确的东西。
如果你没有从人物的努力或者经历中得到任何一点感悟,那也没办法。
但是我有!
我也很愿意干和大家分享!
在香港的娱乐圈,如果要从被垄断级别的力量,从夹缝中生存出来,首先你要有完全不一样的特点,但是就算你成功了,并不代表你不能被攻击,而且如果明知道力量悬殊也要坚持下去,不管怎样,这份坚持是一般人没有的,也是了不起的,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成功的路也许有很多条,也许他们就是想让我倒下,就是希望我不那么坚持,那么我只是想在我有一天,甚至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当年坚持下来了,我就算死也死在战场上了,我没有被世界所改变!
我没有因为我特殊的起点和我所经历的路而最后随波逐流!
这就够了,就算这种纯粹有再多人不理解!。。。
”我不想说什么“***都没拍纪录片,你算老几,你就敢拍。。。
”的话,因为这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你有好的经历,那么为什么不能分享出来。
纪录片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市场,尤其是个人纪录片,可能不会有好下场,但是至少我从中得到了有用的东西,我可以因此为动力而不断前进,我也相信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悟或者感觉,那就成功了。
毕竟是“个人”,总有小部分人喜欢,以及可能大部分人不喜欢。
但是从拍这个纪录片的决定开始,不就是一种勇气吗!
当一个人拥有远大的理想或者目标并决心为之奋动的时候,他就不会在乎自己脚下的泥沼,困难不可怕,就算一路逆风,也不可怕,其实什么都不可怕,只是自己是否足够坚持!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怎样都只有一次,那为什么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一次,也坚持一次呢?!
在电影上线前,其实有的粉丝已经给我们打起了预防针:“这个记录片就是一个粉丝电影,它可能只会在网络上播放,连进院线的可能都没有。
”划重点:粉丝电影什么是粉丝电影呢?
粉丝电影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
--来自360百科既然主打粉丝群体,那么评论区有多少是邓紫棋的粉丝呢?
请不要高看了它,它只是激励我们这部分粉丝而已。
首先借用电影里的一句话献给写给那几个恶评:你的态度就是这么强硬,你不接受、就是无论邓紫棋做什么你们都不会接受。
所以恳请你们带走你们那满满的恶意吧。
电影里的很多画面对于爱了七年的你的我来说,就像复习了一遍你以前的视频,而复习的时候发现这些画面重新串成一条线,竟然诞生了新的感动。
6号那天下班带着我同事们一起去,结果堵车迟到半个小时,进场的时候背景音乐是After tonight ,我还跟同事调侃说我们没迟到哦,演唱会刚开始。
同事们都向我夸你,说你的歌真的好好听呀,我很骄傲。
那晚我久久无法入睡,第二天睡过头迟到十分钟,于是我买了下午的票,终于把完整版的看完了。
回忆泛滥了,不只是涌上心头那么简单。
这七年来,你的每件大大小小的事情其实我都知道,每条关于你的视频我都看了。
去年巅峰会的那件事我也很清楚,相信我,那几天对于我来说也是极其艰难的,周围的朋友,连家人都关切地过来问我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很赞成洪涛说的,有时候把事情做对比做好重要。
但是,孰是孰非,真的只有你们和湖南卫视知道,外界的猜测只会让事情更复杂。
新城颁奖礼的那首Someday 是我心里最感动的版本,13年的广州演唱会是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live 版,我很感动!
我最爱你的歌就是这首,高考那一年,我朋友把这首歌放给我听,电台DJ说道,佢叫做GEM G.E.M. 风吹几多春秋 堆积几多沙丘…… 太好听了!
这首歌在我很多受挫的时候给了我很多能量,所以说你千万不能放弃,你要是放弃了我该怎么办。
关于你上一段感情的那个人对于我来说是极其不屑再提起的,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
希望你能找到属于你的幸福,或者你现在已经找到了。
无论你跟谁在一起我都希望你快乐。
童话故事里有我在等你。
最后,感觉好像也没啥好说的了,你肯定不知道我,甚至可能都看不到这篇,但是对我来说你就像我的老朋友,老朋友之间无需多言,我懂你。
😂我同事说我跟电影里差点被抓的那个男粉丝一摸一样。
还记得第一次知道邓紫棋,是在初中时听到她的《where did u go》,心想这个女孩子好棒啊,才比我大三岁,唱歌好厉害,还是自己创作的,而且笑起来真甜!
然后了解到她很可爱也很努力,以及扮金鱼脸去街头卖唱等各种有趣的事。
但是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她,包括到我上了大学,同学问我你最喜欢唱谁的歌,我说邓紫棋,对方都疑问“?
谁啊”。
2013年,在广州看她的演唱会,以前她只在香港开show,这次终于能在内地见到她了。
每一首歌我都会跟着唱,心想要是哪天能跟棋棋成为朋友,和她一起唱歌该多好。
后来得知她要上我是歌手了,一定会有很多人知道她了,就像一个小宝藏就要被挖掘出来了……有担忧也有欣喜。
果不其然,她一夜爆红。
可这何尝不是她应得的呢。
小小年纪,刻苦用功,每一个不被理解的时刻都没有放弃,眼神依然坚毅,笑声依然爽朗,大步大步往前走。
她无疑是幸运的,年少便得伯乐,只为她一人。
可前提必须是,她已经足够具备了千里马的条件。
试想有多少人在抱怨无伯乐赏识的同时,包括我自己,在某个时间段里,都是没有达到所需条件的。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加上自身的努力和优势,成就了邓紫棋。
那么如今,金子终于跳出了沙堆,闪闪发光,不就是理应如此的吗。
很高兴看到她被那么多人听到,其实当我自己开始做音乐,我才知道,做音乐和唱歌有多难,内心该承受多少,哪怕没有外界的压力,也有自身的矛盾和纠结,和无人知晓理睬的孤独感。
棋棋应该是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八九年里,慢慢沉积成了她所能够成为的模样。
后来到现在,我很少再去关注她,但她偶尔出新歌我都有听,也许她的音乐性大概都定型在了那里,没有什么大惊喜。
但她慢慢变得细腻了。
变得稳重成熟的同时,也变得小心翼翼了。
虽然各种媒体老调侃她是皮裤妹,或者从各个角度说她的不好,但我知道她热爱音乐的那颗心不会改变。
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但愿她的笑容跟她小时候一样纯粹,因为她是属于童话世界的小公主啊。
坚强与坚定是多么難得。
我喜欢的欣赏的敬佩的音乐人和歌手有很多很多很多,世界上比邓紫棋更厉害更高层次的音乐人和歌手也很多很多很多。
我不是她的粉,我只记得她是和我一起成长的小女孩。
就像曾经相交过在一个点上,哪怕如今已分开各自前行,都会把美好留在心里,继续前行。
多年后我还会想起,那些是我青葱懵懂时所谓的情怀。
就像小学时听到的周杰伦 林俊杰 SHE 蔡依林 张韶涵……等等。
每个人在每个时期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在生长,每个人都需要进步。
所以,還是很個人情感的給了4星:一星,給青蔥年歲。
一星,給鄧紫棋本人。
一星,給曾經紅火的香港樂壇。
一星,給最淺顯也最可貴的音樂信仰:為音樂而生而死而存在。
完毕。
加油,解解,那些给一星的,请看看自己的实力,自己不如他人,凭什么说话,唯爱我解,黑子绕道,我最讨厌黑子,酸就直说,骂人干甚?
不讲理?
幼儿园的?
婴儿?
拉低解解评分,黑别人还理直气壮,呵呵,你是老几啊,你火吗,你有人家粉丝多吗,我看你黑粉都比解解的黑粉多了,请你自己看看,这是我的宝藏女孩,不爱请别伤害!
#睡不着失眠的选择观看19年时候看Susie剪的年度视频那时候是自己难熬的阶段然后几乎每天都会刷几遍那个视频于是对BGM「一路逆风」有了好感认识GEM其实比「我是歌手」还要早但也只是止步于知道香港有个女歌手叫「邓紫棋」那时候只是想找首歌 误打误撞地认识了那时候还留着铲青的「GEM」后来「歌手」大火从此我的歌单里多了她的歌知道她最红的时候也最黑但是没有跟着网暴她 也没有支持她就只是作为一个歌迷只关注她的歌专辑「一路逆风」 综艺「盖世英雄」再到后来的新说唱 现在的「摩天动物园」一点都没落下也没有太过于着迷痴狂的喜爱只是出于对音乐的喜好直到与蜂鸟解约自立门户才觉得解解真的经历了很多但一直都在「一路逆风」地奋力抵抗着于是在打算看「美国小姐」的时候也把这部纪录片加入了片单没有想象中的对于不公平的事情的抵抗但是也算了解了从出道到17年的解解希望解解以后可以更好ps.发现以前的解解还是挺rock范儿的 哈哈「生活就像一场 繁华里的流浪」难过失落的时候记得对自己说一声「加油」(笑)
本意是给非粉看看真实的GEM,结果变成,给粉丝和路人粉看他们都看过、都知道的东西
為了音樂可惜捨棄一切,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奮不顧身的事情
●﹏●
作为纪录片来讲,差一点!
短评第一竟然有如此多的赞?好,那我来问你:“被骂几句”的意思是经久不息的十几万条的恶言相向的评判?她只是在陈述事实,就是觉得“全世界欺负她”?难道就应该独自承受莫须有的流言,装模作样告诉别人自己很好很坚强?这就是你喜欢看到的?这是她自己的纪录片,难道还要迎合你的价值和审美?
算比较高的评价了 蛮努力的 但好像有些过渡消费了
没红之前挺好的
要不是为了免费的中午饭,我特么才不来看,闪的睡不着。。。
小金鱼养成日记
Home Video 2017#1 这个偶像不仅年轻 还没什么故事 连小圈子互捧都看不到… 唱功和创作都没亮点 套用片子里的话:看她30岁的成绩吧 今冬粉丝素质最差影片 见面会全站起来挤到过道去了
喜欢有实力又率真的人,邓紫棋在我心中算是一个
喜欢音乐,也很喜欢邓紫棋做音乐的态度
哼
你只要过好自己的人生
除了湖南卫视事件哪里逆风了?不是挺顺的吗?
做为纪录片,拍的不错,只不过我是金属党,实在是不喜欢邓紫棋这类流行歌手。
可以哦,25岁就敢拍纪录片,只是基督徒嘴里说出“偶像”这个词真的不应该
是要退出还是怎么,留一部自传?
虽然是营销,但是你不觉得这样的营销很真实么,至少我get了正能量,是的,我是小白。
音乐是她的梦想,为G.E.M.小姐姐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