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以“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父女两代人爱国守边的先进事迹为题材,由中宣部电影局、电影频道、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打造,导演张馨执导。
曾经在西藏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他们抵抗住环境恶劣、外敌骚扰、亲人病逝等艰难困境放牧戍边34年,如同格桑花一般扎根祖国雪域边陲,为祖国守住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一个人几十年的执著,令人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思考。
画面的色调处理得很棒。
厚重的历史,凄怆的人生,悲壮的故事。
你去县里,或者去拉萨,都行。
你要是来玉堆,爸爸更高兴。
这是父亲对格桑说的话。
他的眼里有闪烁的星芒,却并不哀伤。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是他的荣光。
女儿卓玛的离开,是他的隐痛。
在家与国之间,他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玉麦乡,每年有260多天是雨雪天气,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5月底大雪封山。
由于光照时间短等气候因素,玉麦的地上长不出庄稼、青稞结不了穗、土豆只有拇指那么大,各种物资供给全靠从山外运进来。
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既要忍受物资的匮乏,也要克服一年有大半年与外界隔绝的孤苦。
图为玉麦乡老乡长桑杰曲巴 宁世群摄于1994年 1959年,玉麦乡成立的时候,卓嘎、央宗的父亲桑杰曲巴担任了第一任乡长。
交通不便、贫困苦寒……大多数群众都因为生活困难陆续搬迁出去。
从1963年到1996年,长达34年时间里玉麦乡只剩下了桑杰曲巴一家人。
在这座高原孤岛上,桑杰曲巴的妻子走了,小女儿也走了,大儿子贡觉扎西结了婚搬去了山外,小弟嘎尔琼被桑杰曲巴送到山外读书。
图为20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央宗(左一)与父亲桑杰曲巴 从此,玉麦只剩下一家三口人,桑杰曲巴是父亲更是一乡之长,女儿卓嘎和央宗是仅有的两位乡民,一栋房子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政府。
打那时起,玉麦有了一个外号“三人乡”。
年幼时,卓嘎和央宗姐妹在艰苦的生活中一度萌生离开的念头,几次央求父亲“我们到山外去吧!
” “你们想离开,我不强留,我是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的。
我们走了,这个家就没有人守护了!
” 桑杰曲巴的执着究竟从何而来?
因为在桑杰曲巴看来,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放牧,就是对国土最好的守护。
春来秋往,“三人乡”在外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走过了沧桑岁月。
图为玉麦乡曲巴(右一)一家 宁世群摄于1994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卓嘎、央宗最刻骨铭心的教育。
一天,桑杰曲巴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插到屋顶上。
他告诉姐妹俩:“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 从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片土地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那时起,卓嘎和央宗渐渐明白,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1988年,年老的桑杰曲巴退休,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了副乡长,守护玉麦的使命交给姐妹俩,这一干又是23年。
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
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父女两代人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
”央宗说。
玉麦河日夜不停地流淌,见证了玉麦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9月,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2004年,玉麦乡开通了两部卫星电话,玉麦乡从此不再封闭。
2007年,手机信号覆盖了玉麦乡。
2009年,玉麦乡微型水电站建成。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电器家具走进这个偏远山村。
2011年,玉麦公安边防派出所成立。
守边的村民们有了坚实的依靠,这片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也有了一支强大的保护力量。
也就是这一年,卓嘎不再担任乡长,她又回到了牧区,继续自己的放牧生活。
2011年6月26日,玉麦乡宽带工程建成开通,为当地电子政务、远程医疗、数字教育、科技普及等信息化应用开辟了信息通道,架起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息桥梁。
2011年底,玉麦人均收入过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2017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5803.6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2018年,玉麦乡标准化民居建设完成;幸福玉麦接通“大网电”,小水电、煤油灯都成了历史。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卓嘎、央宗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姐妹俩谋划着想把这里的喜人变化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姐妹俩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不畏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扎根玉麦几十载为国守边的故事,讲述了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到如今9户32人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年10月28日,卓嘎、央宗姐妹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她们回信了!
“看了来信我很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说,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
”卓嘎、央宗热泪盈眶,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情,姐妹俩将回信装裱起来挂在了客厅正中央。
10月6日《我的喜马拉雅》正式在CCTV6上映,这是看的国庆节第二部以西藏为题材的电影。
与《攀登者》不同的是,老乡长和他的女儿们默默的付出,没有多大的惊醒动魄大场面,没有明星演员,只有一丝情感被无私隐藏在背后,责任大于一切。
“咱们玉堆难得有那么多人,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过好冬,还有那些坏人,我们要想办法。
”“查无此人,这个人要不然没了,要不然就拒收了”“扎西一毕业就申请修玉堆道路,由于不是公派,我们也是领抚恤金的时候,才知道的”我们搬到离边境更近的地方,爸爸说这是我们的责任,离别三人乡
在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看到的,看完之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真正的中国脊梁!
一家四口人,三十多年以来,一直独自守护着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他们一家人面对的是荒无人烟、无人看守、缺医少药的地方。
可他们依然坚守在这崇山峻岭之中,每天踏着崎岖的山路,风餐露宿的给祖国的大好河山打上标记,向外人宣示着:这里是中国的领土!
哪怕是面对着一群群手持猎枪的入侵者、哪怕是失去了生命、哪怕是失去了爱人,他们都不曾后退不曾离开。
他们面对着重重困难,面对着后继乏人的处境,虽然内心深处也曾有过不甘有过动摇,但仍然坚守了下来。
只因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不来,但我知道我为什么要守护在这里,因为这里是我的家,这里是我们的喜马拉雅!
两位健在的女儿被评为201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正是根据“玉麦三人乡”的故事改编而来。
影片将在10月6日黄金时间于CCTV-6电影频道首播,并在爱奇艺与1905电影网同步网络上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庄严献礼。
主旋律是影片必不可少的风骨,“玉麦精神”渗透在每一帧画面里。
但颇为难得的是,《我的喜马拉雅》并没有呈现一套刻板、脸谱化的爱国程式,仁青、格桑、卓玛父女三人首先是鲜活的角色,是带有足够爱憎情仇的生命个体。
真实。
外景,日常,建筑都是记忆中的模样。
难忘的有用的牛粪,第一次见到用雪,烧热的石头和干草做出高温蒸汽急救,杂乱的房间,主席的海报,土黑的墙面和焦黑的家具,因为人少跟动物絮絮叨叨,佝偻着腰捡柴抱柴,平静的湖面在山谷间蔓延。
剧情流畅不生硬。
视角很好,拍出了建设者的初心和付出。
为什么赞颂这个陌生人?
因人历经艰险而伟大,要赞颂这伟大。
大女儿在山间受伤,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挣扎,煎熬。
结尾三人为了留下居民,主动选择去更边远地区,吃更多的苦。
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它的危险和艰难。
虽是主旋律,没有强行吹捧,看完能理解。
比起金钱,自由,远方,为什么守护家乡不能是一个人归宿和命运呢,不管家乡有多偏远贫困。
热爱和建设家乡,这责任需要很多人的付出,青春,生命,艰苦环境里的咬牙坚持。
责任很重,只有负重前行
真人真事改编,父女、姐妹之情表现得还行,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流水账,但说教的味道依然太浓。
突兀的是电影采用藏语对白,却让女主用汉语旁白叙事。
另外,国产片爱滥用旁白,而这是导演编剧无能的表现。
国旗这个情节显得突然而生硬,且不说他们那么困顿的一家如何来颜料(或者油漆),他们又是如何把国旗画得那么工整的?
要你前面有铺垫其中一个女孩从小爱画画还好。
不然你让一个没有接触过画画的孩子在石头等上面画一幅国旗看看出来是什么效果。
这家人很厉害了,还识字读报,那个年代,西藏玉堆这么偏远的地方,基本都是文盲吧?
卓玛的汉语说得那么好,汉语歌唱得那么纯正,谁教的啊?
想我们乡下小学以致初中都没有推行普通话教学的年代,很多人到了大学普通话还是烂得不行。
藏族歌曲是真的好听,天籁之音。
编剧吴孟璋,名字很熟悉,因为当年参加华语电影青年论坛接触过,那时候他是组委会人员,类似编辑(初期的审稿者)。
总监制唐科,央六的,曾经在八一厂见过。
没想到这个地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了,多年前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关于玉麦的描述,当时就觉得这个地方与世隔绝,非常漂亮,主要是对保持藏南区域的很多领土不被阿三窃取作出了很大贡献。
也是这篇文章让历史知识匮乏的我第一次知道了麦克马洪线这样的东西以及藏南地区的中印冲突,直到现在还有好些国土被阿三非法占领。
看完后百度了一下,好像这个地方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有机会一定要过去看看。
今晚,一部几乎是全部藏语对白的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意外的令我驻足观看,到最后,随着悠扬深情的藏语歌曲响起,我已泪流满面,感动于这部电影的所有演员的诚挚演出,感慨于这部电影原型人物深厚的家国情怀,更加感叹的是祖国母亲的日益强大!
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是以藏族同胞桑杰曲巴及其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姐妹为原型创作的。
仁青一家居住在中国边境线上玉麦乡境域,平均海拔3650米,居住环境恶劣,最初,被称为“三人乡”。
一家人用行动践行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用全部的爱和忠诚,见证并创造了玉麦乡新时代的繁荣。
玉麦精神渗透并体现在整部影片当中,剧中原型卓嘎和央宗姐妹跟随父亲放牧守边34年。
藏族演员真实、质朴、鲜活的表演,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递进式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
电影在优美、抒情的藏歌中落下帷幕,也把无私奉献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此时,祖国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从自我做起,听从指挥,科学防控,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相信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保家卫国
主旋律电影
妻子:抢的又不是你的羊管你什么事?丈夫:他们抢的是中国的羊…………我果断把片子关了。风景拍的很美。细节也拍的不错。为什么这个片子火不了?为什么这个导演火不了?心里没点哔数么?
政治色彩有点,高分给予纯朴,爱国的人们!
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多吗?很少,尤其是城市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革命时代的人多吗?很多,因为他们都有美好而丰满的理想和信仰。以后呢,或许会更坏,或许不会更坏,无论怎样,那些有志者会为其改变而奋斗终身。此片没有过多的戏剧技巧,故事结构的十分套路,可是因为底色朴实真挚,最重要的是,所宣导的爱国情绪是非常有力的。这样正能量、主旋律、真实朴实的片子,就算不见修饰,也动人非凡。在那个年代,仁青这样的人很多,在这个年代,仁青这样的人很少,在未来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做仁青。
大山大水大人物,忆起徒步时光,很久没看又红又专的国产片了
因为多年以前和朋友一起用自行车丈量过西藏这片美丽的热土,对这块土地上美丽的山川河流,圣洁的雪山湖泊有着深深地迷恋。也因此后来对与西藏相关的新闻和相关影视作品都有关注。今天无意中看过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这片美丽的土地有着可爱的人在默默守护,为此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他们和我们有过同样的青春,他们的青春像寒冬腊梅一样绽放在了祖国的边境。
祖国如今这么强大,广阔的疆土之所以能够守护,就是有了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是真正时代的英雄,国家的英雄。吉祥如意! 第一次在央视看首播。格桑真的太惨了,懂事的让人心疼。
景美人美。
几十年坚持一件正确的事情,非常的不容易!不愧是时代楷模!
又是看不清现实的理想主义。先有家再有国,家都没了,谁来守国?靠你一个人的意志吗?
20191013
伟大的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是以藏族同胞桑杰曲巴及其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姐妹为原型创作的。
电影频道;有点宗教信仰在里面,朴实
都是藏人还要手足相残…
总有些你不知道的地方,有你不知道的人,在守护着你
无感
守卫边疆的三人,经历多少艰难又漫长的岁月。难以想象。
挺克制的主旋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