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组图。
第二季虽然不按原著走了,但剧本的质量简直和原著相媲美。
本剧最动人的情节便是约瑟芬太太的故事了,约瑟夫太太不论是在原著中还是剧中都是给人非常印象深刻的一个角色,同时也是安妮的知音。
安妮曾经跟约瑟芬太太提到过,自己想要当新娘,却不想成为一个妻子。
这话要是让林德太太或是玛丽拉听见了怕是免不了各种指责——毕竟她们都是那样墨守成规、保留着各种传统思想的人。
而约瑟芬太太当时的回答实属惊艳:我要是有这样的想法,我就会给自己买一件婚纱,这样便能满足成为新娘的梦想,而又不会真正成为一名妻子。
约瑟芬太太在众人看来是那种选择终身不婚的女性,但她自己跟安妮提过,对于她自己而言,她已经结过婚了。
直到第七集,约瑟芬太太的故事终于浮出水面。
这部剧惊艳的地方在于,通过短短的几句对话,旁敲侧击的方式就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眼前。
约瑟芬太太的人生本是没有色彩的,直到她——格特鲁德出现在她的生命中。
即使格特鲁德不在这世上了,约瑟芬的太太的仍将自己的房间按她生前喜欢的方式布置,那本自己送给她的《简.爱》就摆放在床头,房间里挂着她们的婚纱照。
她离开了,爱却依旧延续着。
即便是在这个年代,像约瑟芬太太这样的人依旧不被所有人认可,何况是在那个时代。
可她们甩开世人的眼光,度过属于她们自己玫红色的青春。
约瑟芬太太的聚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独特的,有奇奇怪怪的艺术家,有热情奔放的钢琴师,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选择毫不犹豫地追求梦想和自己想要的生活。
聚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友好热情,来到聚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交上朋友。
世人可能认为,约瑟芬太太聚会里的人都不正常。
可我看到的是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精彩绝伦的人生,他们抛开了所谓的规则,他们与现实抗争着,逆流而上,追寻着他们玫红色的生活。
真正不正常的人,其实在外面。
戴安娜认为约瑟芬太太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是不正常的。
安妮告诉她,约瑟芬太太并没有毛病。
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写下如此美丽的句子时,你怎么会认为她们不正常呢?
更应该为她们感到高兴才是。
格特鲁德对于约瑟芬太太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存在,她的出现让她黑白的世界充满了色彩,那些她写给她充满爱意的句子,时隔多年却依旧让她落泪。
她仍旧希望她们被认可,被铭记,即使是在另一个时代。
这个世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的,爱也可以有着多样的表现。
人生何来错误。
这是我看过画风最美,最治愈的一部田园风的海外剧,看第一季第一集的时候,当时完全是抱着练习英语听力忍着看下去的(因为对我来说可能真的前面有点无聊),但是看到第二,三集就渐入佳境了。
对这种娓娓道来的剧,感觉又温馨有舒适,虽然都是围绕着村镇讲着平凡的一些故事,但就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我一直想看下去(甚至让我看得有点上瘾)。
可能女主角不是很完美,有很多时候我甚至很讨厌她(比如她有时很自以为是,还总是惹养父养母生气),但我每次都会在下一集或者下一个阶段再次理解她。
有时候甚至会联想到自己,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安妮做的很多点甚至比普通人要好很多,但在自己的认知里我们总愿意苛责别人比自己多。
吸引我看下去的点有很多,比如亲情,真的很羡慕安妮有那样爱她的养父养母。
还有对女权的抗争,因为如今生活在一个男女平等的时代,可能现在对曾经的封建思想不是体会很深刻,但每次看到对女性过分的苛责再看到她们反击,总能激起我的观看欲。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男主基尔伯特的颜值,越看越帅,帅哥谁不爱呢,虽然他们的感情戏不是很多,但是我磕的很上头!!
安妮是幸运的,马修和玛莉拉也是幸运的。
安妮勇敢临危不乱,悲伤的过去虽然偶尔让她难受,但她乐观豁达,拯救自己也拯救他人。
马修和玛莉拉善良,一旦决定留下安妮居然就直接让她加入族谱,为了安妮的未来着想把green gabble 留给她她们都是真心爱对方爱德华王子岛真的太美了,预订为我的结婚场所,或者,如果我这辈子没有结婚,那就一定要去玩,住一段日子。
一开始淘金热的确有些看不下去,但其实这是一个推动男主回来的契机,而且对戴安娜的母亲及她们一家人相处也做了刻画和铺垫。
吉尔伯特出去历练,他回家也需要更多的契机,帮助黑人产子就是另一个契机,他自己出身也是胎位不正,母亲因为难产而死,到这里他已经确定了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所以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去继续读书。
安妮她们从女生和女生玩,男生和男生玩到男女一起玩游戏,情窦初开的年纪更在意自己的样貌了,安妮想把自己头发染黑结果染绿了,这几集中玛丽拉的话我觉得挺打动我的,好像有一句是说长相一般可以不被关注更自由做自己。
也告诉我们,人要学会接受自己,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安妮剪了个短发我觉得还不错。
但我可能少看了一集,后面一集柯尔的手就伤了掌控不了画笔,所以才一起去派对。
戴安娜姨母办派对,很自然过渡到这里,这个派对很包容,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经过一个雕塑家开导后,柯尔的心结被解开,选择艺术的另一种展现方式雕塑。
这里的话我也挺感触,好像是说,艺术的魅力在于一个悲伤的时刻被这一个雕塑所展现,并且能够安慰另一个人。
人生和艺术的路不会是宽敞大道,有时候走到穷途末路了,要打破那堵墙,就能看到新的希望。
戴安娜姨母也有句话说人是不是只有走到了最后才能发现人生如此短暂,那段具体记不清了。
暂时看到这里,我个人是挺喜欢这部剧的,每个故事都让人成长了,每个人成长路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经历一番之后最终明白过来与自己和解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个和解的过程。
里面的一些话真的挺触动我的,我个人是喜欢这种一段一段的独白或对白的。
《绿山墙的安妮》第二季相比较第一季有了很大的创新以及结合当下社会的主流。
第二季增加了黑人角色,这也充分展示了在那个时候黑人的地位很低,收到种族的歧视,在21世纪依旧还存在着种族歧视,这部剧展示了这点,是很大的创新,增加了原著小说所没有的成分。
第二季增加了“同性”的角色,科尔这个角色是同性的代表,他不畏惧别人的歧视,坚持做自己,恰恰相反,菲利普老师为了掩饰自己是同志通过骗婚普瑞丝,这让人看着我很气愤,但是也不能怪他,在那个时期,同性被视为违法,一旦被发现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也是当下欧美国家常讨论的话题。
第二季依旧坚持女权和女性独立,新来的女老师,因为上课采用现代话的方式、出行骑着新型的现代化自行车、作为一个女老师、没有穿裙子而是穿着长裤等收受到了小镇人们的各种揣测已经冷眼相向,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充分解放,认为女性就应该呆在家相夫教子,以及人们对新事物的恐惧。
很多人看来这部剧都认为都很强的女性独立色彩,认为很棒。
安妮这个角色我非常喜欢,虽然是个小话唠,但是她很积极进取,不畏惧别人的歧视以及不平等对待,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想要的,这个角色也在从侧面展示了女权。
男主吉尔伯特选角是真的很好,很符合书中的描绘,演技也很好。
两天刷完了前两季后才发现看这部剧看的太晚了。
这部剧的制作厉害得让人惊叹 ——深度还原及刻画的那个时代下的西方乡村场景和画面;美得如画的选景;符合并突出各个人物性格的各种道具及装饰……看完第二季喜欢剧里的每个人物,除了这一季的安妮。
第一季里,安妮让我从有点烦到渐渐爱上她的天马行空,自信,坚强,善良。
可第二季对安妮的人物刻画把这些都打回了原型。
安妮的乐观开朗变成了无理取闹,怨天尤人。
第一季时她的冲动和急脾气都能被即使改正,又变回那个走路一蹦一跳的小天使。
而这一季呢?
遇到任何挫折和心酸都会冲最爱她的人发脾气,并且从来不会考虑到她身边人的情绪和想法。
为了博得新老师的喜爱,丝毫不顾虑同学和朋友并跟老师说他们的私事;随便冲那么爱她的Matthew 发脾气大吼大叫;意识不到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坏心情,也不听Diana的心事,只顾自己在聚会上玩得开心。
虽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作者和编剧也许也希望把安妮这个角色塑造得更立体,但是这样的性格真的让人喜欢不起来。
反观其他人呢?
所有人都在成长。
Matthew和Marilla自从收养了安妮后,慢慢懂得如何照顾好一个孩子。
理解她,支持她。
接受新的思想,希望给安妮一个好的未来。
Matthew 为了安妮在话剧表演上也迈出了自己艰难的一步,帮助他们完成了整场话剧。
Diana永远都是一个小天使。
她在安妮难过的时候安慰她,永远都是温柔善良的样子。
在姑妈的舞会上,即使不能接受同性恋这件事,后面也成长了,懂得了更多,并最后和姑妈相互理解,相互拥抱。
Gilbert找到了想要做的事,并在努力实现它。
Sebastian 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开始为了自己的未来尝试做一个farmer…所有人都在成长,除了安妮。
我个人并不认为第二季加入更多现实题材,比如同性恋,种族的平等等等有任何问题。
这些都给这部作品带来了更多价值,也给社会带来了价值。
安妮这个人物我依旧还是喜欢她作为童话人物而存在的一点——浪漫和乐天派的童真。
希望所有人永远都像她一样,保留些许童真,无论遇到了多么糟糕的事。
观看本季的同时,我也在看小说,改编太多初始我完全看不下去,一直等我把八本小说全部看完后过了段时间我才来把剧补完。
本季的最大争议就是改编问题,编剧可以说是紧跟潮流,无论是有色人种歧视问题、女权问题还是LGBT人群偏见问题……样样不少。
不得不说,一开始我是完全看不惯的,一个生活在19世纪(还是20世纪?
)的乡下小姑娘,她年纪小小却识破了村庄里所有大人们都未能识破的“淘金”骗局;她见到黑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排斥,而是邀请他来家里过圣诞;她初次意识到同性恋存在,便很开心地接受并与之相处愉快;她接受着保守的乡村教育却主张女性感情主动(见为什么不可以由女性求婚情节),一见到穿着奇特行为前卫的女老师便十分崇拜……这哪里是个什么乡下小丫头,这是穿越回去的时代先锋吧?
可是一旦接受了这些设定,又觉得未尝不可。
绿山墙的安妮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蒙哥马利创造了一个活泼可爱,善良纯真,但最重要的是有个性,敢做真正的自己的女性角色,再考虑到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从这个角度来说,编剧的改编还是符合安妮的精神内核的。
由此我也考虑到改编作品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改编才算好?
完全按照原著来?
绝好的例子就是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台词几乎都是一模一样,连书中的描述性文字都有画外音,但大多数人却仍觉得不好。
结合现处时代对经典名著做大幅度改编?
比如《神探夏洛克》,直接将福尔摩斯的舞台搬到了现代,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却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成功,而许多书粉们则认为其人设、精神内核等是最符合原著的改编。
因此我认为加入一些符合现代三观的情节也未尝不可,毕竟除了一些成年书粉,这部剧可能更多地是面向一些小朋友。
但是有些改编我还是不得不吐槽:存在感若有若无的男主角吉尔伯特,被弄得父母双亡、辍学去邮轮最底层打工,搞这么凄惨似乎只是编剧为了引入黑人线?
适当加入一些情节是可以,但这条线跟女主那边的主线基本上没有什么关联,真的有必要吗?
只给牲畜接受过的吉尔伯特,非常勇敢、主动并且淡定地给一位黑人女性接生这个情节,几乎可以称得上魔幻了,更奇葩的是后来的某一集,吉尔伯特突然又变得晕血了……而其中最令我不解的改编就是开篇出现的骗子二人组中长得比较帅的那位搞得玛丽拉“春心荡漾”的情节。
一位四五十岁十分保守的村妇,天天对着年轻帅气的小哥面红心跳的……这个画面着实有点辣眼睛。
我琢磨着这个改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难道是编剧希望给终身未嫁的玛丽拉加点感情线?
我记得原书中(还是第一季,记不清了)她好像跟吉尔伯特的爸爸是有过一段的,这还不够吗?
难道是编剧在宣扬女性追求爱情不应该在意年龄差距?
额……好吧,也不是不行。
全剧看下来,我的观感还不错,其实原著中安妮的童年只有一本,第二本就是花季了,第三本就开始工作了,情节起伏也不是很大。
看得出主创们是在努力充实安妮的童年生活,也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勇气可嘉。
也让我这种看完整套小说的人对第三季有了更多地期待。
小小安妮,改自《绿山墙的女孩》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看了很多次,结果被翻拍成电视剧到一半就开始给我魔改。
政治正确改掉男主人设硬加黑人故事线,剧情被改了很多。
我最喜欢的部分,也不拍,还给我乱插入新的故事加配角,还贬低中心人物的品质让人感到女主轻信愚蠢可明明女主很聪明,我真的很恨呐。
近几年的美剧都有这些坏毛病,为了剧情冲突强改,呸!
什么时候编剧才能明白政治正确,不是万金油啊!
剧情冲突,不是让你乱改原著啊,老老实实照原著拍不好吗?
事业和爱情要拍就好好拍。
不要太偏重感情线,以至于全部放掉事业线。
无语 !
看完了Netflix的绿山墙的安妮第二季。
几个印象很深的场景:淘金热骗局时期,巴里一家被骗走了大笔钱,家庭内部也起了很大的冲突和纠纷,满腔怒火而神经质而背后是渴望爱和被认同的巴里夫人,自大、逃避、冷嘲热讽而背后是自卑的巴里先生,战火燃烧到小孩,最小的蜜兰妮哭着说我们都不爱彼此吗?
然后,带来了全家的和解。
现实生活中,家庭的冲突比这个难修复多了,因为多的不会包容理解和感恩的人。
安妮冒充马修给珍妮写信,马修知道之后很生气,不善言辞的他只能重复你这样做不对。
有一些线是不能跨越的。
柯尔去约瑟芬家参加夏日party,被一群艺术家称为farm boy,柯尔刚开始不知所措以为是嘲讽,其实并非嘲讽。
很多字词,we should use them carefully, but if you don't mean it truly, then people will know it eventually.还有一点。
annie with an e里面,大部分都给人在improving的感觉,所有的事物都在往好的方向变化。
人们开始逐渐接受不一样的人,同性恋、不同颜色的人群、女性独立走入职场等等。
就连非常喜欢gossip、刻薄的林德太太,她也是有些可爱的,她有自己的成见,但并非不可改变,而且会承认错误。
作为一个固执碰到坏心情就拒绝倾听改变的人,希望自己可以有一点点的变化。
小小安妮的豆瓣评分很高,也有不少赞扬剧中美丽风景的评价,但我个人的观感却不尽然。
第一季确实不错,但是第二季就出了很多问题。
编剧的野心很大,第一季有一点女权主义的宣传势头,第二季狮子大开口,看上去是想囊括女权、女性觉醒,再加上种族歧视和同性恋,简直是想把所有当下的敏感问题一网兜。
种族歧视这个板块展示的还算可以,塞巴斯汀的故事线确实挺引人深思的,但同性恋这个part就是相当的离谱了。
安妮的男闺蜜柯尔坦白性取向其实是一条展示当时同性恋群体困境的方式,但是硬生生把原来看上去并没有明显gay迹象的男老师掰弯多少有点没必要——第一季开始,男老师念单词考安妮和吉尔伯特,每个词都在暗示女朋友,都在暗戳戳地求女友不要为流言蜚语忧心,咋的合着到第二季就偏偏整出个同性来了。
柯尔的同性恋故事线完全可以不用牵扯到男老师,剧本却一定要塑造男老师恨透了柯尔、婚前一段时期脑子不知道出了什么毛病脾气暴躁易怒的剧情,其实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让男老师借此台阶下线,推动新兴女教师穆丽尔出场,但完全没有必要绕这么大一弯子:完全可以走男老师本来和Prisy订婚完毕,但是Prisy对继续读书仍有渴望(她妈妈本来也赞成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男老师则希望Prisy婚后能安安心心当家庭主妇的,Prisy顺势觉醒,逃婚成立。
剧中的逃婚实在是太莫名了,难以接受Prisy以这样的形势突然从一个恋爱脑啪变成了独立女性。
女性意识觉醒可以有很多更好的表现方式,《我的天才女友》系列中,女主埃莱娜的觉醒就来自于失去处女之身的那个夜晚,残忍而引人深思。
再说回问题很大的女主性格,我以前读原著的时候也没觉得女主如此的闹腾招人烦啊,剧情的走向真的很大跌眼镜,尤其是女主在新老师组织的破冰游戏中的表现,像个大大咧咧、傲慢自负、巴不得自己成为舞台中心的幼稚鬼,安妮的想象力都无法拯救她的这种性格给人的不适感,顺便:安妮的想象力在剧中越来越让人觉得有一种自恋的本质,虽然明白那个年纪的中二少女多半有这种玛丽苏梦,但剧情的表现方式实在有点尴尬。
安妮作为一个自幼生长于孤儿院的女孩,最大的一种品质是乐观、坚强、无论生活多么的恶心人,她依然能够笑脸以对,第二季却弱化了原著的这一中心思想,把很大篇幅分给了吉尔伯特、塞巴斯汀、同性恋和大骗局。
安妮在被卡斯伯特兄妹收养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成长的,但是第二季和第一季相比,我很难看到安妮的成长,甚至我觉得第一季后期的安妮(帮着家里出售杂物偿还债务)还比第二季的安妮更懂事儿些。
网飞的服化道也必须加把劲儿,实际上就这部作品一直被褒奖的加拿大风景秀,这一季也是难以苟同,当然,加了这么多支线剧情和人物,确实没法子好好展现爱德华王子岛的自然美景了。
要写少女时代的故事,就好好写,如果硬要加别的元素,拜托也加的自然一点、适量一点,贪心的后果就是效果适得其反,现在的一些作品真的让人无力吐槽:还能不能好好讲故事了?
居然到现在才知道 Anne of Green Gables!
基尔伯特那条线真的从头到尾都很无聊
花了一天刷完了,剧情和原著有很多不同,但也算比较有新意
挂小说的羊头卖你跟风zzzq的狗肉,呵。导演想拍lgbt、种族主义、女性主义、霸凌和偏见等内容完全可以另起炉灶原创故事的,本小说粉只想看到还原书中简单温馨的人和故事罢了。
不喜欢仿佛为了zzzq加进来的巴什
我也是绿山墙的安妮,AnnE with an E那里的生活总是那么美好Anne,生活有时就像被那些坏蛋恶意毁坏的小圣地一样残酷太好了,太爱了
每周看使女的故事太丧了,需要绿山墙的Anne温暖治愈一下。尽管这一季为了制造冲突,编辑把所有矛盾都放在最后两集。希望下一季表现更好。
这骗术持续至今依旧有效,人类的贪心是最美味的诱饵,即使是民风淳朴的小镇 孤儿都一样
看来快进解说版是这一季也有了。
没有第一季感人和治愈 人设崩得一塌糊涂 情节也几近面目全非 原著里的安妮并没有那么任性讨人嫌 对观众童年回忆的破坏需要靠再倒回去看原著来治愈
比不过一季
为什么不按照原著拍,有病???
永远地守护着你。
老师发表演讲、学生为老师打call、全村回心转意的那一段太刻意、太理想化了,编剧水平比《死亡诗社》差太多。
安妮真的是一个具有很大魅力的女孩
尊滴很好看啊,虽然有些地方有点强行女性主义,不过整体还是和谐的!
一部强上价值的青春剧。勉强一看。最爱柯尔这个角色和演员,其他演技一般,角色经常为了戏剧冲突脱离人设
现代议题嫁接得太太太生硬了……
安妮和绿屋的故事就很好,特别加入的同性元素、种族元素、童年阴影真的是duck不必。基尔伯特酱油了6集才回归,故事讲的也是七零八落,爱说闲话的安妮真是爱不起来了。
安妮很呱噪,其他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