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我第三遍看这个电影了,也是莫名感动最多的一次,其实现在的我应该是在紧张热烈地学习,但是一下子就很想要重温校园青春的感觉,于是就有了三刷。
初中的时候几个大男孩,在某节自习课上带领全班偷偷放着看,他们也调皮爱搞事会来事,在班里是很突出的存在,当时曾把他们带入剧中人物,毕竟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组合。
当初只关注了啾啾和寒的感情,觉得这种感情太美好了吧!
夏静寒好温柔好厉害啊!
幻想着以后的自己可能也会经历这样一段纯纯的初恋。
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很多事都发生变化,但好像也没有变化,唯一让我肯定的就是自己的那种对于爱情的憧憬和幻想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冲淡,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已经没有机会经历这种单纯美好的校园恋情了,刚刚想到还有点恐慌,学生时代居然快要结束了。
初中的时候期待着高中能遇到那么一个人做我前行之灯塔,带领我前行;高中的时候期待大学生的时候遇到那么一个人如山间之清风,清晨之暖阳,相互陪伴,相互温暖。
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不过好在它算比较仁慈的了,如温水煮青蛙,时间一点点过去,让我意识不到曾经的幻想原来还都只是幻想,比起刚开始就一巴掌告诉我我一直都不可能有对象,这种方式更能让我接受,起码我现在想不出来我的各个选择,遇到的各个人有什么可能性。
电影里有好几个地方都让我泪目,比起之前两次,这次哭的算多的,可能是一长大,人就容易感伤。
几位少年站在江边大声说着自己的梦想,“我要比比尔盖茨要钱,我要当食神,我要当歌神…”,或许我们也有过壮志凌云的时候,想要在未来大展鸿图挥斥方遒,曾经的我自命不凡,觉得自己与普通人不同,以后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但现在的我越来越清醒,会嘲笑当初的自己那样好傻,但又感觉是现在的自己错了,越长大思想越局限越不敢做梦也不敢把那心底梦想告诉大声说出来,在面对梦想时,更多的是将即将遇到的困难列出来,困难列的多了,也就放弃了;几位少年打完架相互搀扶在全校学生的注视下走入校门,好像胜利归来,脸上写满了骄傲,可他们其实只是挨打了啊!
但不知为何,我也莫名感动了,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夏静寒下班回家的时候罗凡去劝他参加比赛也戳中了我的泪点,“你是夏静寒,你要发唱片出专辑,开千万人的演唱会…”,只有身边最亲近的人才会愿意把你拉出泥沼,真心想要你成为更好的人(罗凡的语气让我莫名想到衡水学霸的励志演讲嘻嘻);当然也少不了夏静寒选拔前哥们一起赶过来为他加油,我们是有过争吵有过隔阂,但你是我的兄弟!
最后是夏静寒的歌,这个歌一出来我就爆哭啊,好像自己是这一切的经历者,我也参与了他们的青春,这种干净美好实在太令人感动了。
对于我来说,看电影的某种意义就是跟着主演在电影中体会自己无法经历的人生,跟着他们笑,跟着他们哭,故事是他们的,但我相信看电影的时候这一切也是自己的。
同样是青春励志,比欧美青春片多了一份严肃内敛,比台湾青春片少了一丝呻吟矫情。
可谓是内地标杆之作。
电影挑不出什么硬伤,新人演员表现中规中矩,没有发生用力过猛的惨剧。
张含韵不需要表演,她那张欲说还休的脸瞬间就让所有男生想起自己的初恋。
电影拍得干净利落,情感也很充沛,正常人应该都会有共鸣。
除了我这种发育比较迟缓,高中情窦未开的奇葩以外。
另外我要吐槽下:为什么乖乖女总是便宜了痞子男?
叫我们这些老实男娃娃情何以堪???
看过电影之后,感觉导演还有整个团队还是很有诚意的。
新导演刘娟很想讲一个感觉人的故事,所以安排了很多悲情元素,实际上有一些传统悲情元素是可有可无的,甩了这些固化的东西也许更有新意。
像《那些年》台湾导演就没有这些。
从整个电影节奏来看还有些不统一,时快时慢,没有一种连贯性,应该剪的更流畅些。
电影很接地气,如果能让主演们多说几句四川方言也许会更有味道。
对于超女出来的张含韵的表演还是满意的,看得出她下了很多功夫,她那张青春的脸会给人很多回忆。
本来以为会是一部烂片,看完了感觉真的不错,喜欢回忆青春的朋友真应该看看。
就不明白为什么的时候好看一点的片子真的票房不高,像有些烂片票房会很高,这也许就是有中同特色的吧。
如果不是因为在我曾经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校园取景,我是绝对不会去看这部一听名字就是那种标榜纯爱的电影的。
那些称这部电影为内地版的《那些年》的人根本就只是嚼着爆米花YY去了,他们看不懂重庆特色,看不懂导演的谦虚和真诚。
重庆特色与电影情节的融合。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条重庆的小巷,夹杂着的重庆方言让影院的一群观众一下子入戏了,并且还夹杂着一种莫名的归属感。
好比你总是要跟老外说英语,但这次,他们开始说中文了。
除了这些,骂人的台词也一下子从F开头的,北方的换成了我们经常听到的重庆特色。
我是看得很爽的,不过看了看北方孩子的影评,有的还是觉得这样的夹杂很不舒服。
所以回到第一段,他们没看懂电影。
场景上,四个孩子在江边讲述自己的理想,从船上跳进长江里;在一棵树等待华灯初上的重庆夜景;看着长江索道从头顶缓缓驶过等等都是重庆最美的名片。
导演不仅仅在讲故事,也在赞美家乡。
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
电影一开始就在讲亲情,这是一条主线。
为了买生日礼物,啾啾的爸爸离世。
后来那个MP3成了爸爸的一个缩影,成为一个无形的支持者,推动着董啾啾追梦。
除此之外还有总是为学业操心的啾啾妈,罗凡的爸爸,寒寒的奶奶……友情是最让人感动的部分。
有才的夏静寒,高富帅罗凡,好吃的小强,忠厚的大伟。
善良天真的董啾啾,开朗仗义的韩霞。
友情就是这样无关乎性格、长相、家庭,只要你对我真咱们就是朋友。
但最最感人的是两个部分的特写。
一个是罗凡和夏静寒的那段对话,“夏静寒NTMD必须去参加这次比赛,开TMD千万人的演唱会。
我罗凡这辈子都办不到的事你都得给老子办了,因为你是夏静寒”。
哥们儿不仅仅是在码头高谈阔论谈理想讲人生,为了女人打群架,鼻青脸肿,相互扶持,哥们儿是清楚你要什么,知道你该做什么,宁愿做恶人也要劝你坚持自己梦想的,即便是情敌也要为你的努力加油喝彩的那些人。
董啾啾和韩霞的那场闺密戏也是一个泪点,念书的时候,我们要么像董啾啾总是不乏追求者,不乏老师称赞同学的羡慕,要么像韩霞,总是甘当绿叶,还要对配角的地位付之一笑,难免会有小小的嫉妒。
但是真的当我们之中任何一个有了困难,脆弱不堪,另一个会马上借来坚实的肩膀。
作为闺密,我们总是想得很远,远到一辈子那么长。
爱情既然未满必是蜻蜓点水。
人物成长环境和背景的设置。
97年粤语歌曲和香港歌星风靡大陆,CD机潮人必备,灌篮高手漫画横扫校园,炒股盛行,重庆直辖,香港回归……这是大背景。
于每一个小人物来说他们的成长背景更复杂。
董啾啾——因为爸爸的离去,不得不在单亲家庭里成长。
妈妈变得越发敏感,管教也更加严格,更年期撞上青春期更是有一系列的突发状况。
罗凡——富二代,但同时也是单亲家庭,电影里设计了她妈妈的新婚礼。
夏静寒——爸妈长年不在家(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留守儿童)由奶奶照顾长大。
小人物与大历史的交融,更让影片有了厚重感。
电影里也说“我们都是一粒尘埃。
”以上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褒奖。
但是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冲突的处理上了。
本片的冲突不在少数,设计得也很合情合理,每一次冲突就有一次高潮。
但是每当我正在入戏的时候还在韵味的时候电影马上就过渡到下一个场景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哥们儿几个在码头的船上大谈理想,看得我热血沸腾,可是我正在HIGH的时候电影马上又沉下去了。
不光这一个部分,几乎每个高潮的过渡都很突兀,如此的不合拍看得人很是难受。
不过作为一位新导演我觉得已经是很不错了。
再多的吹毛求疵也只是瑕不掩瑜。
若是有个不错的市场推广的话,这部片卖座应该不是问题。
当那本高中语文书出现在镜头前时,忽然有种熟悉到心痛的感觉,那时的高中,那时的简单快乐已经离去许久。
初恋未满,更那些年一样,说着坏男孩跟好女孩之间的故事,说着兄弟之间的情谊,说着你们的悲欢离合,我在想,或许当年应该不那么乖,不那么不用父母操心,偶尔没心没肺,偶尔离经叛道,偶尔胡吹海喝,偶尔疯癫潇洒,那逝去的青春才会更令人回味,才能时间越久越醇。
当时没有追成的女孩,当时没有奋不顾身的梦想,当时没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或许任性,却总在不经意间便消逝,幸亏彼时有兄弟,没有轰轰烈烈,却都一直温暖我心。
没有长大,或者说不曾适应这个社会,戴上面具,嬉笑怒骂,太多的还是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活到忘了最初。
初恋未满,讲了18岁的青春故事,而我已忘了那年十八……
刚刚在应该出去吃晚饭的时间躺在酒店的床上在CCTV6看完了这部片子。
来大连第四天了,每天早上推开窗,看着外面的大海和阳光,就感觉好像已经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很久很久。
这里紫外线很强,晒得我脸红的不得了,海风很冷很干,嘴唇一直都是绷着的,但是每次走在曲折安静的滨海公路旁时,都忍不住去呼吸每一缕阳光。
因为比赛时间晚,这几天都是跟同事待在一起,难得现在能一个人,站在窗边看海的时候听到电视里在放电影的预告片,看到片名和演员表,搜了一下评分,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这几年青春片看的太多,导演们又大多拍的太矫情太别扭,拼命想带入都忍不住经常出戏。
男主角出场的时候一点都不惊艳,不帅,真的不帅,反而是他最好的哥们要好看一点。
不过看完后才发现,这部片子其实没有所谓的男主女主,每个角色都像主角又都不像,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一断时光的缩影。
这一段青春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有感情纠葛,或大或小,但是很意外的是这些纠葛或者矛盾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么极端那么故作矫情,没有必备的怀孕堕胎,没有莫名其妙的撕心裂肺,反而更真实,尤其是最后对三角恋的处理。
当女主拿着通行证被广场上的人挤在中间动弹不得错过试音时,我突然想到了高考结束时,我淋着倾盆大雨回家,一夜没睡,拿着准考证看着天慢慢变亮,听着雨慢慢变小,很多感觉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的坎,就这样过去了。
就像在最后人潮散去的广场上,她痛哭,难过,但是却不仅只此。
片子的结局是没有结局,或许多年以后也没有谁跟谁在一起了,大家的人生都各自驶上了自己的轨道,但是当他们再次回到山城里曾经流血流汗流泪的地方时,会不会还唱起这不经世的爱恋,不计算的亏欠和舍不得来说一声再见呢?
最后黑掉的屏幕上留下的一行字,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和你一起追梦的人。
这句话矫情得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很多很久没有想起过的事情,撩开窗帘看看平静的海面,才突然意识到那些时光真的已经离自己很远很远。
很多时候我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并且是越来越老了,像“我还小你别说这么多”这样的借口,应该也用不了多久了。
其实也不是逃避现实,现实是你无论怎么都逃避不了的东西,只是我还想在被卷进洪流奔向平静的大海之前,能多拥有一些想要的真实美好,多看一些曾经的眷恋幻想。
在今天早些时候碰巧看到一个快到预产期的妹子说自己刚刚发现自己怀孕时的情形:因为觉得自己再也不能理直气壮地做某人的小女孩了而哭的天崩地裂,当时还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现在反而能理解那种心情了。
难怪青春总是让人销魂,因为过了一些坎之后,很多东西你就再也没法拥有了。
凌晨的海风格外的凉,我裹着外套都能感觉到寒意,关上的窗户把海浪声、汽笛声都挡在了黑夜里,电视里放起了雪国列车,依稀记得是跟前男友一起去看的,可是翻了一下上映日期,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分手了,现在记忆都快错乱了。
当镜头定格在北极熊身上时我关掉了电视,躺在床上,盖好被子,告诉自己好好睡觉,明天加油工作,有那么一瞬间,在这个干净干燥的北方海滨城市,我的眼睛格外潮湿。
是啊,因为亲身走来,才明白回忆没有人不眷恋吧。
2015.5.23 于大连
记得那是在大二的暑假, 因缘际会下, 我便约了她一起去看 这部电影。
那是在《中华世纪坛》 当时见了主演与导演,边听他们的述说、边与她看完了, 这部电影。
当时我的感觉还不是特别的好, 直到现在一年多了, 我才真正的明白, 《初恋未满》 红尘痴了谁, 一切的一切, 都是永恒的记忆。
与她的感觉 , 那第一次看的电影。
呵呵!
若这电影, 但我想我会让这次的恋情圆满的结束, 直到天荒地老。
总体上这部片子,适合大陆80后、90后观看, 故事中的恋情, 那青春梦想, 那些值得记忆的点滴, 让我铭记。
好些都是我上学追寻的,虽然比起80后, 我这个90后对它的记忆, 或许没有他们那么深刻, 但却因为一些原因,我特别的喜爱上了这部影片。
这是我第二次正式的写影评。
这部影片, 按照我清风明月轩,对文化作品的评价规则来看:其是一部:三星级优秀作品。
值得我们去观看, 特别是80后的朋友, 观看此片, 可以获得你们的初恋记忆。
当然其他的朋友也可以观看, 虽然不能够体会到80后的那种浓情蜜意, 但却可以明白一些情感。
总体评价其为:三颗星 ,因为时代所限 ,所以未能达到五星级作品。
电影| 还是去电影院看的感觉好 ,当然自己家中看也不错的。
推荐:两个未相恋的好朋友去一起去观看 。
时间: 晚上。
我觉得嘛,这部片子,可以给个7分多的。
我们不要因为张含韵曾经的无脑形象就戴着有色眼镜看这部片子。
最近越来越觉得豆瓣的某些不客观倾向很严重,比如老片普遍分高、短片普遍分高、偶像明星演的普遍分不高,诸如此类。
有关老片和短片的问题我就不在这里吐槽了,关于这部《初恋未满》,我想说的是,其实偶像明星在成长中也是可以慢慢完成一些有看头的作品的不是么?
我们为什么不在认知上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现在集中评价一下这部影片吧,四个字——可圈可点。
缺点是情节太一般,以及很多方面摆脱不了俗套;优点是演员演得比较自然,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很到位,然后剧本蛮有味道,值得品位,很多细节十分真实,镜头处理什么的也有些亮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演员和剧本都没啥挑的了,如果严肃地考量一下实在不乏槽点,不过可以算是瑕不掩瑜,总体感觉很舒服,没有让人讨厌,槽点不影响亮点闪光。
另外,加入大量国民记忆这点特别像《那些年》。
只不过本片比起《那些年》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而且主题也有所差别。
说到主题,这部《初恋未满》与《那些年》同是讲初恋,都有着对初恋、对青春的感激。
但后者似乎重点讲初恋的不成熟与必然错过,然后还给初恋戴上了某种难以超越的光环;而前者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成长上,它对初恋的态度是怀念的但不是留恋的。
很能表现主题的是最后女主被涌动的庆港回归的人群止住前进的脚步的那幕,那是渺小个人与宏大时代的对比,是渺小18岁与宏大人生的对比,是过于纯粹单薄的初恋与日后所有丰富的阅历及情感的对比。
那样的对比是冷静的、释然的,甚而是无奈的,而最是成长的。
让人并不能为男女主的怀上一种悲剧心情,反而为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祝福。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初恋未满》比《那些年》讲得清楚,讲得好。
嘛总之,前半段平平,后半段好,整体值得一看。
还不错的青春片啦,我有想看下去的欲望挺有真实感什么小时代,致青春就是一坨屎好吗和那些年不是同类型剧情,但是都还好噗,有人说我长得和女二有点像==额,我也不知道,不过曾经的发型是那样的,也不是曾经啦,不过是高三那年,就是去去年而已其实,我没有青春,而我的青春期也尾声了吧我喜欢看不侨情的青春片缅怀下我曾经对青春有过的美好幻想其实我没有青春期,但是不妨碍我感慨那时的 幻想的 美好不狗血 啊,能缩放自如。
确实很多人的家庭就是那么悲惨喜欢有时代感的片子,喜欢把时代代入喜欢地方方言总感觉故事没有讲完可是,毕竟这才是生活最后,各干各事去呗,还是会散的,明显生活轨道不同,青春期你我依恋,追逐不切实际的梦想和不羁的自由,就够了,进社会就再也不允许幼稚与幻想了看完有点小伤感让我再吐槽下致青春和小时代,我边看边觉得,一群不矫情会死的,钱多没处花的神经病,或许是有对比吧,我才会这么愤慨喜欢的色调和时代感,爱情不浓,挺好的
青春里是不是总有不能走到婚姻殿堂的爱恋,总有不能陪伴一生的挚友,总有不能实现的梦想?
因为这些遗憾,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想象将它们一点点填满。
无数种结局,无数种完美,可惜最残缺的就是现在这落幕。
很多时候想想回到过去你还是会做一样的选择,你还是你。
圈圈圆圆圈圈兜兜转转又是回到最初的起点。
不属于他的人,就永远不会是他的 。
青春就是用来犯错的 ,即使负伤累累还是一脸的笑容,每一个伤疤都是这些一去不复返的日子的烙印,就是年轻的勋章。
居然比想象好
就只有无脑恋爱,谁抢了谁的女朋友,谁做了谁的附属。这就够注解青春了?大概导演的青春就是如此,不知她最后考上清华没有。转场也随性,为了一场广场的戏,去参加比赛要从早跑到天黑啊。
我觉得比致青春什么的好看多了,三个男主角也很帅,真正的让我回想起自己18岁学艺术的那段时光
敢不敢起正常点的名字,啾啾是什么玩意…如果我以后看什么电影觉得像我的青春,那大概是已经老得忘了我的青春是啥样~
那个时候的李现土土的,气质没来,眼里却已满是人间烟火和纯真
题材很好。但是拍摄角度不喜欢
专注描述一段青春时光,点到为止
看过小时代的浮夸,面对这种比较接地气的电影,我想义不容辞的支持下!
剧情比较烂,一开始董啾啾老爹莫名其妙就死了,我完全没搞清楚是怎么挂的?接下来上课,小平也挂了,真是让人无力吐槽!还有家里被火烧了,第二天董啾啾好像没事发生过似的,家里很快就装修一新了,这太假了吧……
虽然张含韵本身声音就很嗲,但这里嗲成一种境界...
随身听的时代放佛就在昨天
这导演是要把高中生拍得多愚蠢才满意啊。以后但凡电影中出现女生遇流氓男生救美,爸妈离婚小孩儿暴躁,兄弟为了女人打兄弟这类桥段,都一分没商量。
煽情不够,典型不够,深度不够,文艺不够,装逼不够,帅哥不够,美女不够,音乐不够,故事不够。总之,这是一部导演剃成秃驴冒充大师的片子。
那些年,大陆版
庆祝香港回归16周年,山城自制MV港台歌曲大连放
张含韵是Bcup
张含韵说“我带着电影和音乐作品回来了”。而且是华仔投资的。还是支持一下。
其实整体还好,只是不明白是因为这些导演编剧曾经都是坏孩子还是怎么了,为啥国内的校园片都是以打架为高潮。。。可以有点创意么。。。
可能感受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但就是没有共鸣。整片的剪辑有点怪,每到一个点就突然消停了,结尾截然而止的感觉并没有《致青春》处理的好
之前看片名简介觉得会是很烂的一部片子,试片会看完后觉得是可以推荐大家去影院看的一部片子;也是一位女导演的作品,比起《致青春》觉得后者是一部点到即止的小清新,张含韵的表演挺让人意外的,剧情前面比较拖沓缓慢但是后面挺紧凑。喜欢最后那句台词: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与你一起追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