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泳者之心》之后觉得特别好,甚至觉得还能立即再看一部类似的,于是被豆瓣推荐了《奈德》,看完奈德之后,《泳者之心已经几乎要从我脑海里出去了。
就观赏性来说,《泳者之心》很好看,观影过程80%都是开心的。
里面的女性都很好,每个配角都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以至于有一些人物看起来有点扁平化,仿佛为了突出什么剧情而刻意描绘成怎样似的,主角的刻画相应也就少了。
有人说电影对原故事改编很多,那没有办法,毕竟叫好和卖座对电影来说也挺重要的。
《奈德》就更真实一点吧,每个人物形象,以及妆造都很真实,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形象包袱,好像就是我们身边随便就能揪出来的一个人,可能也是年龄段不一样吧,老年人就是从容,既然已经没太多可失去了,那就奋力一…五搏吧。
这部电影的中心人物就是主角,对于其他人的着墨很少,但又刚刚好。
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二,我都不喜欢奈德,绝对的以自我为中心,连句谢谢都不会说,专业人士的话又不听,自私又自负,带累了团队,有这样的朋友确实累啊。
但是呢,我又猜想,可能这个世界的奇迹多数都是靠这样的人来创造的吧。
如果他随便就被别人的语言给劝下了,那他都不会有60岁之后的这五次努力。
Trude出水的时候,你会觉得演得真好啊,而Nyde出水的时候,你甚至很难相信她是演的,而不是真的游了52个小时。
被两部游泳传记片硬控四个小时。
都好看吧,嗯,一定要选的话,我选《奈德》。
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吧。
“全世界都在沉睡,即使醒着的人也都是心不在焉。
”“我还有生命该做而没做的事情呢?
Zui后一切都会太快地si去,难道不是吗?
”“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你打算怎么过?
”[电影R]电影:《奈德》🕕时长:121分钟戴安娜在60岁的时候,决心完成从古巴到佛罗里达,全程110英里的游程,并决定在没有防鲨笼的情况下完成,她与老友兼教练邦尼.斯托尔以及组织了一支帆船队一起踏上了旅程。
[一R]训练,不停地训练。
这是戴安娜的日常,找到她的教练,接着一步步组织一支团队。
[二R]磨合,不停地磨合。
戴安娜能完成这一项高强度运动,离不开她背后的团队。
[三R]突破,不停地突破。
她带着少女时代的“伤痕”在游泳,电影不停地穿插回忆的画面,很戳人心,可只有她自己能帮助她走出来。
观后感:一次次泪目在影片里,回想起来,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在60岁重新开启;又有多少人在30岁、35岁、45岁就说自己老了,比不上年轻人了;又有多少人直面自己的内心,一遍遍去重来......人生不过是“我”存在地球的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谁都把握不了,那“我”就做好我能做的,把握住存在的每一天、每一秒,zui后潇洒离场。
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
这样的事,只要不是“疯”得彻底,只要会——哪怕只有一点点——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只要是有一丝对生命的怜悯之心,都不可能做到。
而恰好,这些“羁绊”,对黛安娜·奈德来说都不存在。
这位游泳界的狂人,在自己60岁时打算完成此生夙愿,挑战全程约110公里,无休无止游上近70小时,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壮举。
而在接连四次的各种各样原因的失败后,终于在64岁时成功。
当她蹒跚地走上沙滩的那一刻,她也做到了古希腊人对有死之人最大的期许——握住不朽。
一些评论将这部电影评论为“标准的励志片”,无非是传达一些诸如“不要放弃”、“任何年龄都可以完成梦想”的陈词滥调,但是在我看来,奈德的所作所为根本与“励志”毫无关系,励志的前提是普遍性和可重复性,而奈德壮举的首先条件依然是天赋,其次才是勤奋与毅力。
所以与其说奈德励志,不如说她揭示了以人类事物的无意义性对抗人类事物的脆弱性的终极方式。
而站在人性的角度,奈德的闺蜜老伴邦尼则比奈德更伟大,她的伟大与奈德梦想的伟大相比不具有独立性,但人与人之间可建立的关系的最高级——无私,是因为邦尼的存在才得以彰显,奈德人生的完整是要感恩邦尼的相伴的。
对普通人而言,我们大概只能处在自身极限之内,但我们应该让自己处在互相扶持促进的关系之中。
要说励志,这一层的励志会更靠谱些。
女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摄影师金国威这对极限运动爱好者夫妇。
2018年拍摄亚历克斯·霍诺德,攻顶世界难度系数最高的美国酋长岩。
这部结合准备过程与同行评论的《徒手攀岩》Free Solo,既有冲突性又有知识性的好看作品,获得同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21年,他们把12个足球队员跟教练受困在岩洞里12天的故事,拍成《泰国洞穴救援》,结合新闻短片跟采访,一样精采无比。
他们最新的作品《奈德》,还是有老影像,还是有真实故事。
不过,这次的整体形式已经走向了剧情片。
而且,一样好看。
曾经被视为世界最杰出长距离泳将的戴安娜·奈德,28岁颠峰时期想要从古巴游泳到美国佛罗里达。
结果受到潮汐跟天气影响,没有成功。
2013年,已经年过60的奈德(对,就是片名缘由),决定重新挑战。
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她的自传,主轴放在,这一切是怎么发生,怎么完成的。
小奈德的名字,原意是希腊神话当中的女性精灵。
爸爸发现她喜欢游泳,有潜力。
而且教练欣赏她,训练她,鼓励她。
所以,她理所当然的走上游泳之路。
现在,重点(终于)来了。
为什么这是年度最佳互怼电影呢?
必须说明的是,这段110英哩海域,有无法捉摸的洋流,有毒性极强的水母,有鲨鱼。
然后,你还得至少游上两天两夜以上。
所以,你需要一个团队来支撑你。
你,同时也得支撑这个团队。
65 岁的班宁饰演女主角,60 岁的佛斯特饰演年轻曾和她约会过的挚友。
另外,还有研究洋流的领航船长,不喜欢讲话的船长,队医,治水母专家,治鲨鱼专...共35人。
不要吐槽我剧透:其实是拉拉的她,后来被教练性侵。
难怪,她后来决定不再下水。
奈德有心魔,但也得魔高一丈的面对,所有人的虚弱跟人生的难处。
年龄是一道坎,身体状态是另一道。
大自然的挑战,更是坎坎相连。
所以,不只是好朋友互怼。
尽管你自己年过60,还是得跟自己互怼。
我觉得女主角跟女配角,明年都有可能被提名冲奥!
很励志的电影,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一般的励志电影当然,我也特别喜欢此类电影,能看的人热血沸腾,充满力量。
60岁的女主要完成28岁时都无法完成的66小时长距离游泳,吃喝拉撒都在海里,要对抗洋流和海洋生物。
最惊涛的是60岁了,真的是挑战人类的身体极限了,失败了4次最后成功了。
从来都是把各种目标赋予意义,这样就有了信仰,有了信仰就能做到自虐般的坚持。
尽管坚持到胜利后会质疑这个所谓的意义。
不过当看了这部电影后,明白或许意义就是存在。
告诉世界60岁成功挑战66小时马拉松游泳,存在这样的人和事。
影片通过主人公奈德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青春世界。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幽默、温情和真挚的情感,让观众在欢笑和泪水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演员们的表现也相当出色,特别是奈德的扮演者,将角色的成长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动听,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观影体验。
总的来说,《奈德》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One good one. Diana and Bonnie see each other everyday.60岁的女性想重新实现自己三十年前的梦想,一个强悍的挑战人类极限的项目:从古巴到弗罗里达,110英里,60小时+的开放水域游泳。
戴安尼亚德三十年前就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游泳马拉松运动员,她在自己身体状况巅峰的三十岁挑战过一次,由于的领航问题,虽然游泳行程过半还是被洋流打败。
现在她60岁了,这个念头还在啃食着她,于是她找到自己的同伴兼多年的好友,重新组建起自己的团队,配合打磨,几年几次艰难挑战,终于在2013年9月2日,她64岁的时候,挑战成功。
新闻记录和采访片段里的戴安尼亚德和邦尼都更高大,更强壮,船长、生物学家(水母大师Angel Yanagihara)还有其她故事原型也是。
朱迪福斯特和女主演员安妮特贝宁体型都偏瘦,稍微少一些运动健将的感染力,但矫健的身体和坚定的念头,那种女性呈现出的自我意识、自我中心,我非常受用,喜欢下水show-off的朱迪福特斯。
影片讨论了马拉松选手的对于痛苦的挑战和忍耐,长距离长时间的游泳,人经历失温,麻木,伤痛,疲惫,海洋生物和其他意外状况的袭击,甚至精神层面的问题,意识模糊,幻觉妄想,她通过这样的行为,甚至是对身体的折磨,达到自己精神层面的追求。
影片中穿插着戴安的回忆,换句话说,她经历的那些创伤在她的生命中不断闪现,游泳时,生活里,水中,陆地上。
幼时受训时对游泳教练的情愫,被教练利用权力不平等地位性侵的隐晦片段,继父与母亲争吵摔门而出,她一身都在受其影响。
nature mother's tan
每次看运动电影尤其是一些极限运动的影片,不管是纪录片还是传记电影,都特别动容。
也许是自己缺少一份体育的天分也永远无法触碰到身体极限的一分一毫,但并不影响这些挑战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分享他们本身的困难和挑战与突破的过程所带给她们的意义和感受。
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分享,让我作为诸多观众之一,理解了世界的多样和挑战的意义。
戴安娜·奈德,本片的女主角,马拉松游泳运动员,年轻时就曾经具有超凡的天分和影响力,29岁的一次挑战失败让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游泳挑战成为了遗憾和心魔。
而60岁的她过完了生日,再一次重拾了对游泳的想法,在挚友同时也是教练的邦妮的支持下,重新开始了挑战。
她们决心不带防鲨笼,而组建了更加现代化更加有效的团队去完成这次挑战。
影片里讲述了四次挑战的过程,天气,洋流,水母,药物过敏一切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挑战的失败,甚至在倒数第二次挑战因水母中毒失败的时候团队差点解散,而在奈德自己的坚持下,仿佛天时地利人和,挑战成功了,我也在影片的最后看到了5次挑战的路径,越发觉得最后一次就是最好的安排。
除了喜欢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的人物和体育精神外,我最喜欢电影所呈现的游泳过程中她的回忆和幻觉,我想这些都是基于真实呈现的,同时也很聪明的讲述了她之所以是她的原因。
她的天分,家庭,教练的影响和侵犯,她对游泳的执着,都是她在这场漫长旅程里的动力和压力,同时生理引起的幻想也让人更加理解大海带给人的痛苦和欣喜。
看到泰姬陵和邦妮去鼓励她的两段对我挺触动的,一个是运动本身和极限带给她的别样体验,一个是强调了这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和挑战。
电影的剪辑也很有特点,剪进去了很多真实的记录,除了艺术呈现外真实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结尾她走到岸上,欢呼声和彩虹旗的飘扬,她不只是一个挑战成功者,她是一个领袖,代表着少数群体和高龄群体的成功,做自己去挑战无关年龄性向这些,人只是自己,这是很重要也很感人的。
故事简单易懂,一个60多岁的老年人要完成她28岁没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从古巴自由泳到弗罗里达。
电影虽然快2个小时,但故事讲的轻松易懂,没有觉得是2个小时,反而觉得自己只是30分钟看了一部短片。
和其他的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事真的很直接,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有中间穿插的回忆都能够让人快速地了解她的过去还有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这种电影真的很难得。
我们现在习惯了看各种花里胡哨地将一个几个字就能概括的故事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浪费时间,但是这一部电影不会。
没有必要的细节就不会拍,镜头给的都是为能更好理解整个故事而拍的。
其实我本来没有想看这部电影,但是因为看到豆瓣评分蛮高,就好奇看了,看了之后整个人神清气爽,很难得了。
还有我很喜欢的一点是,导演知道这部电影的重点在她的古巴弗罗里达的目标,而不是之前在她人生发生过的其他,其他的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diana,但绝对不是这部电影需要给很多镜头的。
所以都会在本来枯燥的60个小时游泳里给我们一笔带过。
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影片最后谢幕看到bonnie和diana的所有照片,她们俩生命里遇到对方真的是有很大的缘分,能够在30岁的时候碰到然后之后做什么事情都是一起,没有人比对方更了解自己,这种友情的存在,难道不堪比家人吗?
我联想到我很早之前有在考虑的问题,结婚生小孩都是为了让自己晚年不要一个人孤独,可是像她们俩这种就完全不需要有这种顾虑,因为有对方。
所以遇到一个好的朋友,能够一起成长有多重要。
没有bonnie,diana就不可能完成她这一辈子的执着,一切都是bonnie安排好,两个人齐心协力完成这个目标。
最后才能够达到。
有个一生挚友陪在身边,两个人一起努力,永远保持着自己还年轻的心态,来体验生活,途中完成自己一生目标,没有比这个更完美的事情了。
如果不是一个偏执的精神病患者,能在意志和肉体上承受这一切?
和马斯克一样没有共情能力,只顾自己才能追逐“自己”的宿命和命运,并且把这个强加在身边人身上也是“他们”的宿命和命运,操控他人,操控命运和自己一起成为“伟大”。
这样的人生可以被树立为榜样,从宏观人类历史上看也是如此,被纪录和传播为成功,的确是一种成功。
只是作为一个个体愿意成为其中一员被操控或激励成为一个偏执的精神病人的跟随者么?
也许这么说偏激,但这个无关好坏对错,是人生选择,选择了就继续下去,半途而废也是选择,无可厚非,对自己好点没错,对自己严酷点也没错,自己的选择。
能说服他人跟随,也是他人自己的选择。
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自大、愚蠢、无意义的自命不凡,需要拉着一帮人在一旁为之鼓掌感动,大书特书一番吗,能不能游过去重要吗?我更想看女主来天朝冲击110英里不停歇送外卖挑战
老太与海
最感动的不仅是奈德的坚毅不拔,更是一大群人陪着她完成壮举的无私精神。
#观影手记# 2563 3.5和金国威夫妇之前的几部纪录片没法比。很爱贝宁阿姨,但这部的考验不在演技在体力?不离不弃的友谊比性侵.励志的主题更吸引我。更喜欢朱迪福斯特的部分,以她结实的肌肉线条,更像体育人,(不过确实公开水域超长距离,确实需要有点脂肪路上消耗,但又吐槽没看出游完全程瘦了 8 斤啊。)性侵过她的功勋教练死去,她才终于不再被噩梦侵扰,从这个角度反衬me2的意义,有点意思,但也只是有点意思。回忆部分的那个色彩那种圣光,我去,土到掉渣,刚看完《五月十二月》,先进至少 30 年。那个年代,她爸那么向往古巴?40人的团队,只拍了几个人物,不是啥毛病。这片子主要问题是中规中矩了无新意。
只能说这是我最近唯一一部没有看几秒就退出去的电影 看了一眼职员表果然有女导演大体没什么雷点 但是揪着父系姓氏不放 还说什么“你比任何人都配得上奈德这个姓”让我很无语另外拉黑远鉴字幕组 不说tmd就不会翻译fuckshit了是吧?翻译水平这么低下还干什么字幕组啊
谁不想岸上有个朱迪福斯特拿着毛巾等着。
在没有任何扩容空间的故事框架里硬塞各种泡沫塑料。敬佩原型人物。
作为类型片就是很好看。
伟大的成就,但不会因此接受同性恋!
用《127小時》的方式打開運動勵志片,在拍攝片段與紀實片段的交替中,給了電影如同泡在海水中的沉浸感,以五次挑戰激勵觀眾的同時,也回顧了Diana Nyad的一生,只是閃回的回憶難免給人堆疊議題的感受,原生家庭、性侵醜聞、同志身份、失敗往事,又並未進行有效表達,令電影的力量散了。電影中的Diana Nyad在61歲後,四次挑戰失敗,終於在第五次挑戰時成功,電影外的Annette Bening,四次衝奧失敗,而這正好是她的第五次奧斯卡提名,也是她第一次以討奧斯卡喜歡的傳記片提名,片中的表演可謂搏命,每一條皺紋都充滿了力量,雖然兩大前哨獎都未能得獎,依然祝她好運。PS.因為關鍵的夜間9小時觀察日記缺失,Diana Nyad從哈瓦那到佛羅里達的渡海紀錄,一直未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可。
奈德的健身房贴了一句励志的话:钻石是一块坚持到底的煤。她居然游了近60小时,而我感觉在水中泡60分钟都是很久了。看得不是很有趣,坚持等待她成功的一刻。朱迪福斯特引导安妮特往前走几步,脚离开水面才算挑战成功,我看后者在欢呼声中颤颤巍巍向前,仪式感爆棚,不禁想起了赵本山指挥范伟,“走两步,往前走两步”。安妮特的女儿变性,朱迪福斯特女同,老美真会玩。
60岁还能为了目标多次尝试坚持确实牛逼,但是片子仍旧拍的很一般。典型运动励志电影,我更想看纪录片。
四平八稳,故事完整,但是缺少些张力。
女士们,不要听信任何人说你的黄金期已过。永不言弃!敢于梦想 梦想的确会成真
相比之下《泳者之心》就好像是专门跑来给奈德做示范如何完成一部高质量传记片的,全方位吊打,这种短时间内的题材撞车甚至令人觉得有些尴尬。诚然《泳者之心》蛮套路的,但是套路奏效了啊,《奈德》虽然不怎么套路,可它也没有借此实现什么了不起的表达,抑或给出什么独特的审美体验啊。
虽然明摆着是冲奥八股文电影,但是观赏性倒不差,难怪你瓣8+高分。很大的优势就是节制,一方面是奈德本人的人物前史,用了很基础的闪回手段,但是篇幅控制得很好,不会成为拖累主线的累赘;第二方面是作为美国梦人物传记片,它没有很满溢的励志鸡血风味,没有赶客的说教调性,该拍游泳就认认真真拍游泳。不过,纪录片导演拍摄剧情片的毛病的确是可想而知:视听技术贫瘠问题不大,片子本身没太多艺术深度的需求,问题在于叙事水平,他们是厉害的“信息摄取、整理者”,像是精明的理科论文;但他们不是一个足够好的Storyteller,节奏问题很大,人物塑造与戏剧冲突的刻画都处于稚嫩阶段。福斯特一生挚友的人设太美好动人了,羡慕女主有这样的朋友。贝宁阿姨真的很卖力,这把年纪用全身上下拼了命表演,看来是真的很想要小金人。唉,蛮心酸的。
没有对女同双女主进行过多有关性缘关系的刻画很难得,Nyad说出名字的秘密完成精神上的弑父也很巧妙,但最打动我的是,即使她们是亲密且相互信赖的伙伴,Bonnie也可以决定退出,而Nyad没有强迫她留下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挑战。一起成长时是1+1>2,暂时分开时我们依然是各自独立的人,不是连体婴儿,更不是对方的外置器官
7/10,制作虽然精良但未免显得太过工整
1028.《奈德》/美/传记 运动/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5.0 如果让所有人无条件支持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那一定要展示出这个人的才能。 主角没有且完全不成立。 2024.3.25
想对着Jodie Foster喊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