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服力不足...创意不足(我并不认为越离奇越让人想不到就越有创意)....看皮克斯了习惯了非人视角,这次人类戏太多了有点点让我好感度下降...优点当然很充分,比如有几个漂亮极了的长镜头等等等等 比起片中这种天赋异禀的主角其实我更喜欢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主角,比如有些胆小怕事的小丑鱼爸爸,或者有些一根筋的巴斯光年......这些主角让我感觉亲切极了,片中的小老鼠太脸谱化了,没什么缺点,整个片子下来角色一点变化也没有,还天赋异禀,我总是很反感一出场就天赋异禀的主角(工具人配角天赋异禀海星),小丑鱼爸爸克服阻力不是因为他很聪明很会游泳而是靠他的信念(加小蓝鱼的帮助),胡迪克服困难不是因为他很强壮很能打而且他善良坚强的心灵和团结一心的小团体。
他们让我觉得这就是我身边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亲切极了。
包括反派,片中的这个反派真的让人非常失望,太千篇一律了。
反派非常影响我对一部电影的印象,好感度↓,前几天看《利刃出鞘》遗产梗快给我看吐了,今天又碰见遗产梗......我......我觉得最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信服力不足,并不是说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信服力不足,小丑鱼爸爸摆脱鲨鱼的围堵的事情能发生吗?
但看的时候确实完全不会产生什么怀疑。
不过在这部片子里就有些逊色了。
不管怎么样确实是很工整的片子。
我给四星的片子一般是我不觉得的有什么大错,但是就是感动不了我的片子。
这部四星的理由差不多一样。
看料理鼠王已经过去一个月,终于决定在鼠年之前为它写点什么。
这个故事只有三个角色值得看:小老鼠雷米,评论家艾格,雷米和林奎尼(没写错,就是他们两个在一起)。
主角雷米,这只拥有烹饪天赋且心比天高的老鼠,说它美国梦也好说它幸运也好,留待各位自己去看——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然而我以为,电影不是或者不仅仅是美国梦那么简单,主题也不仅仅是“anybody can cook”那么单纯。
看到雷米指挥林奎尼做菜的时候我一下子坐直了身体趋向屏幕:看过小佃健的朋友应该记得这个经典的故事结构——从《傀儡师左近》到《棋魂》再到《死亡笔记》,A借助B的形象或者身体行事。
这个双方关系看起来双赢,A得到满足,也带给B荣誉利益;然而A(右近/佐为)的结果却是离开——究其根本,大约没有人可以忍受被人操纵被人控制,他人借自己名义的成功像是偷来的,自身的差距亦迫使自尊不允许,哪怕是善意的建立在朋友关系上的。
我开始尊重皮克斯和迪斯尼:这样的两人关系,错落纠结,已经不是给孩子看的动画(小佃健式的彻底决裂浓缩了太多并不适合孩子的东西),抱着想知道剧本会如何四两拨千斤地处理必将激化的矛盾的心理,我难得的端正了态度看下去。
然后另一个值得我们为之掏钱进影院的角色出场了——评论家艾格。
很多时候,评论家的工作很简单,我们的风险很小,我们也很享受可以随意品评厨师和他们厨艺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肆意地做出批评,随心所欲,哗众取宠,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是再普通不过的垃圾食品,它本身都要比我们对它的批评有意义得多可以在网上找到英文原文和很多版本的翻译,我在此不想多说什么,只是表达同为议论者的敬意:艾格在发现了雷米这只小老鼠为他做出了直达人心的菜肴之后放弃了过去的犀利评论选择了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享受美食——他是真正懂得食物的评论家,之前的批评只因爱之深责之切,一道烩菜怎样征服了美食家?
因为童年的味道母亲的笑容,穿透了一切到达苛刻的法国绅士内心,那一瞬间他是下午灿烂阳光下的孩子,时光如此悠长——他悟到了,于是放下过去,享受美食。
于我等,真正的文字面评论其实是无力的:我们进入那个宏大世界,探头探脑,被震惊被感动,驻足良久,感同身受,写下“到此一游”,欣然而返——最多献上月桂树冠以示敬意,而那个世界沉默不语,无数路人从中看见自己的天国。
值得高兴,当林奎尼将雷米介绍给艾格时我几乎要欢呼出声:他在所有厨子面前承认了背后的天才,该是天才走到台前的时候了——至少,该让小老鼠得到荣誉和赞美,为它所制造出来的美食,为它给予人们的奇妙世界。
童话没能发生,林奎尼的餐馆被封的理由是卫生不合格——可是且慢,看看那家小餐厅,其乐融融,温馨动人——老鼠们“合法”地在屋顶上聚餐,林奎尼收获了爱情和快乐,艾格回头看向雷米:“Surprise me!”小老鼠顶着厨师帽应声而去,为欣赏它的食客做出最好的烩菜……镜头拉长,雷米的肖像印在店招牌上,背后是一整个巴黎的万家灯火。
完美的终章,没有我所担心的一切不幸,每个人都有所割舍但每个人都没有丢失最重要的东西——信任,爱,尊重。
迪斯尼以及皮克斯素以简单幼稚的情节为人所诟病,然而宫崎骏的淡淡忧伤与现实之中,缺乏这样意味深长的大团圆:同是表达爱,料理鼠王的温暖直达人心,告诉我们生活拥有的浓烈和明亮颜色,不可叙述,只可承受。
在生活的华彩面前忧伤也是平庸的,哀叹和悲怆和时间相比,渺小不值一提。
料理鼠王片末,皮克斯的2D画面堪称绝赞~完美的配色简洁的画面,还有鼓荡而出的浩大生机,仿佛昭告天下:我们在书写的即是生活本身,生机勃勃,绵延不绝。
无论老鼠进了厨房,还是厨房进了老鼠,都是死路一条。
不过命运就是这么残酷:一个伟大厨师的心,偏偏长在了一只老鼠的身体里。
《鼠王料理》(RATATOUILLE)的主角叫雷米,一只蓝色的法国小老鼠,它是天生的美食家,对食物的色香味有天赋的敏感,能鉴别出每种调味品的原料。
它的族人有垃圾吃就很满足,它对食物却决不苟且,整日琢磨别出心裁的烹饪方式。
它相信,即使一朵蘑菇,做好了,也可以是超凡脱俗的。
可惜他的才华仅限于为族人鉴别食物中的老鼠药,直到命运把他从巴黎下水道带到了古思托餐厅——一家正逐渐没落的五星级法国餐厅。
死去的餐厅创始人古斯托是雷米的精神偶像,他曾经有句名言,“人人都是厨神”。
Pixar喜欢讲这样的故事,年轻人身为下贱,心比天高,要怎么追随自己内心的激情与创造力,而不被家庭的期待、社会的偏见与阻力一棒子打死?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前提:一只老鼠想当厨师,它有天赋,但这只会让它进入一个完全敌对的环境,因为它是在以一种世人并不希望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想很多人知道这是种什么感觉。
”一部动画片做到聪明、有趣、漂亮,大人小孩都爱看,已经很不容易,导演布拉德•伯特却喜欢在童话里探讨严肃的人生问题,就像他上一部片子《超人总动员》,讲的也是天赋异禀不容于世的悲哀。
难得的是,他的片子在吸引成年人的情感与智慧之中,并不失顽童的天真和淘气。
《纽约时报》对他赞誉有加,说他是动画界的库布里克——他不强加笑料,不故作戏剧化,不过分矫饰颜色,简简单单一个故事,却在不经意间让你悲喜交集。
Pixar的精神领袖约翰•拉斯特则这样评价《鼠王料理》,“它的幽默、复杂与情感深度,是Pixar以前从未达到过的。
”与计算机动画一贯的尖锐和真实感不同,布拉德•伯特的总体风格偏向柔和,他喜欢圆圆的,阴影柔和的造型,但他没打算过分美化雷米的形象。
在接手《料理鼠王》之前,他的同事们原本打算加重雷米的“人性”,而淡化它的“鼠性”,让它们两腿走路,尾巴变短,就像穿红内裤,戴白手套的米老鼠前辈一样。
但布拉德•伯特非要反其道而行,他把雷米们的尾巴加长,让它们四腿爬行,毛色晦暗,只只“鼠”的货真价实。
一条鱼要设计的可爱很简单,但一只垃圾堆里长大的老鼠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Pixar的工作室里养了一窝小白鼠,动画师随时观察它们怎么动,怎么爬,怎么嗅,怎么伸展,怎么缩成球状,胡须如何抽搐,尾巴如何甩的嗖嗖有声……他们发现老鼠的身体十分神奇,骨架极小且灵活,能做出许多极端弹性的动作,穿过比身体小很多的洞,仅仅这一点特性就在故事里引发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尤其在追逐场面里。
第一次看到雷米粉红色的半透明鼻子,一双小手从灰毛茸茸的袖子里伸出去,在食物之间摸来擦去,你也许会觉得恶心。
但看久了,你会发现它如此懂得表达,谦恭的一点头、法国式的一耸肩,声音里有压抑不住的激情,是难得可爱且有灵魂的动物。
当然,为了这只小老鼠的灵魂可信,Pixar的动画师在它脸上安排了160多个独立控制点,全身毛发则有3万个控制点可以调节。
不过,雷米不是典型的迪斯尼式小可爱,它的“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学来的,就像它偷偷学人类用两条后腿直立行走。
布拉德•伯特说,“我喜欢雷米这个角色,因为它的不安分。
它是所有老鼠中最瘦的一个,就因为想法太多,总渴望生命中能多一些什么。
”但凡涉及食物的动画片,都不忘拿食物作惹笑的卖点,像《美丽城三重奏》不断拿法国人的田鸡和美国人的汉堡开玩笑,《麦兜》里的纸包鸡、鸡包纸让人又好笑又心酸,但《鼠王料理》中,布拉德•伯特却是认认真真做起法国菜来。
淡黄的柠檬,鲜绿的蚕豆,连半个洋葱的莹莹紫光,都让人舌底生津、食指大动。
不过,就技术角度而言,哪怕一小截法式面包里的馅,一罐肉汤的热气氤氲,一根葱滑下刀刃的姿态,都有一大堆难题要解决,做起来并不比长毛的动物简单。
因为人眼对于这些日常食品过于熟悉,一点点出入都引起视觉上的怀疑,破坏食物的真实感。
像面包看上去必须有一种重量感,烘制面包时必须形成孔状气泡才会显得又松又软,面包皮必须又薄又脆。
人眼对绿色阴影很敏感,所以绿色蔬菜的透明度调起来就很复杂。
在计算机动画中,液体的模拟一直是难题,厨房里一些浓稠,运动缓慢的液体,比如红酒、肉汤,调味汁,模拟起来就有很多讲究。
大锅里的肉汤和勺子里的酱汁,要动起来就需要开发不同的模拟程序。
布拉德•伯特说自己是典型的美国人,饭前沙拉饭后甜点就算盛餐了,对美食其实没什么热情,法国人这样把生命浪费在吃喝上真不可理喻。
但他是完美主义者,不理解归不理解,《料理鼠王》对法国美食文化的表现却是忠实的,连葡萄酒的上酒程序也完全按法国人的规矩来。
他带着一干动画师飞到巴黎,一家家好餐厅吃过来,在全世界最具创造力的厨房里欣赏美食的烹制过程,包括Guy Savoy、Le Train Bleu、Taillevent、La Tour d’Argent,都是法国的百年老餐馆。
另外,就在距离Pixar加州总部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号称美国最好的法国餐厅French Laundry。
主厨是美食界的传奇人物托马斯.凯勒,他亲自担任了《鼠王料理》的顾问,并收了制片人做学徒,教他一个好厨师应该如何以外科手术医生的精确度切洋葱,以情人的甜蜜劲儿搅汤,以艺术家的自豪感拿煎锅,好像手里握着的不是鸡蛋乳酪,而是调色板小提琴。
托马斯.凯勒认为,一个伟大的厨房,感觉和气氛很重要,厨师们在厨房中忙活时,最高境界就该像跳舞一样,漂亮欢快。
所以我们第一次在片中看到古斯托的厨房,厨师们虽然忙的一塌糊涂,脚步里却都有华尔兹的舞意,而后来小雷米躲在餐厅小工林贵尼的厨师帽里指挥做菜时,神情姿态不像厨师,倒像乐队指挥。
“在French Laundry这样的餐厅里,有很多难以想象的细节和秘密,但最重要的是厨师对于食物的感情,这与PIXAR的动画师们对动画的感情是相通的。
”除了厨房戏之外,《料理鼠王》里还有几场非常搞笑的追逐和打斗戏,坏蛋大厨与雷米的那场惊心动魄的街头追逐战简直有《龙胆虎威》的味道。
灯光追随着它的双脚,空间不断的分割,随着轻快的小提琴曲,新的世界一一打开,迅速掠过,我们随着它摔到地上,躲入桌底,越过地缝,沿下水道的水管一路向上爬……这大概也是我们第一次从一只老鼠的视角看巴黎。
有评论者说,《鼠王料理》中的巴黎夜景是CGI技术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复杂华丽的视觉场景:雾蒙蒙的巴黎街头,星星碎碎的城市灯火,明黄色的埃菲尔铁塔,天空的颜色变幻莫定,古思托厨房里的灯光透着暖意……雷米在林贵尼的小破公寓里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就是卧在窗台上一只烤箱棉布手套中,正对着埃菲尔铁塔和巴黎的灯火,叹息着入睡。
还有哪里比巴黎更适合做梦呢?
不过,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往往过于干净完美,缺少历史感,而巴黎的魅力正在于它的藏污纳垢,脚下每一寸地都是一段历史的叠加,一小块墙角裂缝或某个隐蔽的角落都能叫你回到过去。
所以,动画师们在计算机中再造巴黎时,并非如实复制一个数字版的巴黎,而是花更多心思捕捉巴黎真实的气氛,住在那个城市里的感觉。
布拉德•伯特很欣赏漫画家Al Hirschfeld,他笔下的名人虽然经过了夸张的变形,但脸上神情往往比本尊更像,Pixar的目标也一向是如此。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险恶的美食评论家Ego,实在是片中最精彩的配角,有点像蒂姆.伯顿木偶剧中的僵尸。
他空旷阴沉的书房是一个巨大棺材的形状,喻示意他的与世隔绝,很有狄更斯小说的况味。
他的刻毒评论气死了古斯托,最终却被雷米的一道RATATOUILL(一种法国田园风味的炖菜,食材都是茄子、西红柿、青椒、南瓜等便宜货)征服。
《Slate》的一个影评人称看《鼠王料理》看到哽咽,倒不是被剧情感动,而是因为看到了创作者在影片每个细节中投入的激情,从新切蔬菜上的水珠、法式铜锅上的刮痕,厨房里烟熏火燎的痕迹,到厨师围裙上沾着的旧浆汁,还有些细节相当可爱,像雷米吃葡萄时,并非塞到嘴中举案大嚼,而是斜靠在舒适的沙发上,将一颗葡萄抿成高酒杯的形状,那样陶醉的神情可见对食物是真心的喜爱。
在这样的世界里,你会乐意相信,一只可爱的小老鼠是可以为你洗手做羹汤的。
Youtube上Schaffrilias Production的全片review基本上是全网最佳,很多内容我没办法讲的更好,建议去看原视频。
皮克斯is at its best when it is NOT trying to玩啥高概念(是的我就是在说overly philosophical 以至于storytellling做的相对较差的头脑特工队和Soul)不是说动画长篇不应该做得复杂深刻,而是说story telling应该在make you think和make you feel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
Ratatoullie之所以是皮克斯最佳因为它把很多关于艺术创作的重要命题藏在“老鼠想要在高级美食餐厅cook”这样一个小孩子可以enjoy的简单故事里。
Remy代表的是一个outsider,一个underdog(or rather underrat lol),他有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个innate desire to create,即作为艺术创作者旺盛的创作欲。
电影里给了一个非常简洁的image来描述这个概念:
把两种不同的东西以新鲜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东西,that is called creation. 而这种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才是每一次Remy做出重要决定的动力。
Skinner是一个sell-out,把艺术出卖给商业的人(except那都是不是他自己的艺术),所以他是电影的里的反派和丑角。
Chef Gausteu是Remy的inspiration,他的名言就是那句“anyone can cook (ie anyone can create art)”,Remy是证明他这句话的“人”,Coulette是他的follower,Anton Ego就是那个ultimate contrarian,是the only one in this town who has perspective,也是不相信这句话的人。
所以故事最后的大冲突要由Remy和Ego的正面对决来resolve. Ego taste food的画面is one of the best 30 seconds in cinema. 这个succint yet precise的场面概括了电影的全部内容Art is to perceive not to judge. I am not a buyer for happy ending, but I totally bought it in this case. 这个电影最后总能fill people with inextricable wholesomeness. 配合“Le Festin”和巴黎漂亮的夜景,It makes you happy to be alive and wanna enjoy life as it is. Anton Ego的评论值得全文背诵:"In many ways, the work of a critic is easy. We risk very little, yet we enjoy a position of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mselves to our judgment.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to read, but the bitter truths that we critics must face is tha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the average piece of junk is probably more meaningful than our criticism designating it so.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a critic truly risks something, and that is in the discovery and the defense of the new. The world is often unkind to new talent, new creations, the new needs friends. Last night, I experienced something new, an extraordinary meal from a singularly unexpected source. To say that both the meal and its maker challenged my preconceptions about fine cooking is a gross understatement. They have rocked me to my core. In the past, I have made no secret of my disdain for Chef Gausteau's famous motto: anyone can cook, but I realize only now do I truly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i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more humble origins than those of the genius now cooking at Gausteu's who is, in this critic's opinion, nothing less than the finest chef in France. I will returning to Gausteau's soon, hungry for more."
期待这部电影很久了,以至于我可以直接拼出Ratatouille这个不常见的法语单词。
一直要等到它在电影院上映了才去看,当然首先就要给上五颗星。
香港的影院上映的多是粤语版(听说粤语版也很赞),而恰好我常去的IFC内的影院是英文版,就选择了这家了。
周二的的香港,发现这天的票卖完了(因为当天电影半价的缘故吧),只能选择周三中午的那一场。
伴着一堆爆米花和热狗,奔赴这场关于法国美食的Pixar盛宴。
剧情就不透露了。
继续说闲言碎语。
1.随片的动画短片很好笑,同时情节也算是跌宕起伏,并且让人有“考驾照”时候的感觉,希望自己考驾照的时候能够顺顺利利吧。
2.虽然自己一直对老鼠有所抗拒,但是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却没有太多不适的感觉。
不过,也许这部戏“叫好不叫座”其中一个原因应该要归咎於——老鼠。
3.不知道这部戏什么时候在大陆上映,如果暑假结束前都没有配额的话,放在鼠年的贺岁档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4.Ratatouille这道菜在香港被翻译成了“鼠跳墙”。
5.原来动画片里面也来“姐弟恋”啊。
6.一如既往的励志,一如既往的结局圆满,一如既往的恰到好处的电影配乐。
7.笑料绝对丰富,但却没有让我感动到流泪的地方,这应该也算是我吹毛求疵找出来的一点不足了吧。
去年的Cars,我看的时候真的是有笑有泪。
8.同时这场电影对我个人个人来说也别具意义。
文:十一月的雨 我小时候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也在看动画片长大的。
那会我下学回家后会守在电视机面前,把从五点到新闻联播之前所有频道的动画片挨个一扫而光,于是联播的日本动画连续剧成了我的最爱,因为除了郑渊洁童话改编的相关系列剧外,中国的能提出来说的动画剧集是在是乏善可陈。
再加上当年日本动画片被引进播放的那么多,所以我虽然幼小可仅凭孩子单纯的分辨力也能让高下立现的。
我是个太过坚持的人,小时候再小的习惯好像现在还能坚持的差不了几分几毫。
所以不知道是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失望还是对日本动画的疏远,我不看动画好久了。
但这并不代表我骨子里对动画喜爱的因子就此消失了,只是,没有真正让我从骨子里把它们拎出来的作品而已。
我始终觉得最好的动画电影还是应该单纯一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里不应该是晦涩的,苦大仇深的世界观在这里也不应该太被展现的。
我们的世界已经够复杂了,必须得让最具幻想气质的动画电影也附着着沉重的负担吗?
当然我并不否认一系列探讨以上问题的动画电影的经典地位,只是它和我观点的分歧让我们最终渐行渐远。
这可能也是我和日本动画电影慢慢疏离的一个原因吧。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始终觉得在日本最能代表动画本来气质的还是宫崎骏,我几乎是张着嘴看完《千与千寻》的。
于是,皮克斯动画的横空出世,几乎就是我心中对动画电影最完美的定义了。
我没有赶上他们靠玩具总动员被全球惊为天人的时代,以至于它成了所谓的“总动员系列”中我至今还没看过的唯一的一部。
不看不是因为不想看,而是觉得有些电影是属于时代的,我不想用现代的眼光去搅乱属于那个时代的惊喜,我也不想用哪怕一点瑕疵去挑战皮克斯王朝在我心中铸就的神话。
出于对国内用拙劣手法复制片名的反感,我还是用它们更富灵动色彩的原译名来称呼这些本来就灵动的影片吧。
《寻找尼莫》是这一切的开始。
记得当年我们是一堆人围在家里看完这部影片的。
而且那部影片是少有的国语配音和原音一样精彩的典范,甚至说更为出彩也不为过。
现在想起来除了千里寻亲的传奇故事和让人惊叹的湛蓝海底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仍旧是它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而若将这些细节串起来,就是整部影片了。
它的伟大正在于它就是有趣本身。
可以说皮克斯在我心中的地位就是在《超人特工队》之后无形建立起来的。
我阴差阳错的在大荧幕上第一时间看了这部影片,虽然是学校放的枪版碟,还算凑合的画质和影片本身就极其优秀的品质让我很快忘记这些缺憾。
很明显,在一个群体环境中看这样一部影片是一个极其享受的选择,因为你一个人笑的时候比起随大家一起笑的时候来说是很有限的,笑点会因为这种连锁反应而无限制的增大。
于是结果就是,我几乎从头笑到最后一刻。
那真是发自肺腑的大笑狂笑暴笑,毫无保留毫无顾忌毫无芥蒂毫无意识。
这种笑声在“飞毛腿”在水面凌波微步时达到了最高潮。
记忆里这种笑除了在周星驰的电影之后和前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影片《超级无敌掌门狗》之前这辈子也没出现过那么多次。
现在想起来超人特工队的整体素质应该是目前所有皮克斯电影里面最高的一部了。
无论从创意深度画面还是笑点来说都是真正的一流。
虽然说很多小孩可能并不能体会发福超人的中年危机这一让人拍案的绝佳讽刺。
去年看完《赛车总动员》后(原谅这部影片我只能这么翻了,总不能直译成“汽车”吧),我写下了《看着汽车们谈恋爱......》的感言。
它依然是优秀的,是创意十足的,是励志的让人感动的。
如果没有年末那只可爱到极点歌声迷死人的“快乐的大脚”的横空出世,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的殊荣可能也毫无悬念。
我第一次一个人在电脑前看完了一部皮克斯的动画,可能没有了群体氛围的渲染那种强烈的感觉会被削弱很多,但我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沉静在一种感动之中,所以当“闪电马昆”最后一刻调转车头的那一刻,眼泪竟然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那种感觉一直持续着,等到brad paisley的“find yourself"结束了仍久久挥之不去。
于是,慢慢的,皮克斯变成了一种不会让我失望的期待。
一年一度的动画盛宴,延续到了今年的《料理鼠王》,其实拿小老鼠说事对中国人来说真不算是新鲜的题材,我们是看着郑渊洁《舒克和贝塔历险记》这一经典童话 与《猫和老鼠》这一经典动画长大的。
除了现实中见到大批量真老鼠蹿来蹿去心里有点小怯这一正常生理反应之外,对这一物种还是没有任何偏见的。
所以说如何能在如此挑剔的前提下让我们觉得新鲜可能是皮克斯自己事先都没有仔细想过的问题吧。
事实上他们根本不需要去考虑这些问题。
我曾经看过他们远离喧嚣的工作地点和其乐融融的工作方式。
这群天才们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创造着奇迹,把创意和故事奉为天条的他们只有一个目标:超越自己。
像乔丹一样让人信任,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尽情地享受传奇吧!
之前不管是尼莫父子,超人一家还是汽车一族们,都没有脱离美国本土文化这一范畴,而这个故事非常讨巧的一点是,这只小老鼠雷米居住在法国巴黎。
虽然说影片的并没有从两国文化冲突上过多的着墨,可是看着雷米在法国街道上尽情穿梭,每天早晨起来远处埃菲尔铁塔的异国情调,厨师们一嘴的法式英语,恍惚之中真的置身巴黎,新鲜感从头到尾从来没减弱过。
小雷米天赋惊人,嗅觉发达,不过苦于是一只老鼠一腔才气无处可施,只能在家族中做着食品质量鉴定员的工作。
幸亏他后来把这个优势用到了正道上,他如果追随了拥有同样禀赋的《香水》的男主角,那这个世界指不定成什么样子了呢。
他喜欢看书和看电视,当然不是博览群书那种,他钻研的只是他的偶像的著作《人人都能当厨师》。
而不幸的是这位法国名厨奥古斯汀·古斯特突然去世。
这也让雷米整个家族的人间接受到了影响,在那个异常彪悍拥有极高命中率的老太太的紧逼下,他们被迫举家乘船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小雷米和家人遗散的。
天才始终是天才,艰难的环境只能会是他禀赋释放的催化剂。
影片用一个绝佳的手法表现了他内心理想的对他的指引,已经逝去的胖的没有脖子的大厨师不时地出现如果放在同类的影片里可能是俗套,可是在这里却是极其惊艳的。
因为雷米时常会受到类似于《圣女贞德》中贞德对自我拷问的困境,所以厨师的幻想就成了他自身正义一面的化身,而他自身则充当了自己不能克服的局限的代表。
这个颇具哲学思辨意味的设置让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让人讶异的深厚感,而且隐藏于无形之中,表现得云淡风轻不着痕迹,实乃神来之笔。
小雷米受到厨师的感召顺着水管一直往上爬,最终来到了楼顶。
然后在那里,他俯瞰了整个巴黎的夜景,那是一种脱胎换骨般的精致繁华,他感叹到:原来我一只生活在巴黎的地下啊!
他,一只卑微的老鼠,如此渺小,此刻在至高点上俯瞰着人类的世界,那本来繁杂庞大的埃菲尔铁塔此刻在他的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
这时候已经注定了,他必然不再平凡,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他拥有广阔的内心。
在看到厨师餐厅的那一刻,他顺理成章的来到了他之后大放异彩的地方。
在这他遇到了狡诈但平庸的大厨,善良可愚笨的垃圾清洁工林奎尼,而后者则成了他与人类世界沟通的最佳代言人。
其实在这提起另一部经典影片《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又译《傀儡人生》)似乎有点不太厚道,因为毕竟雷米和林奎尼的合作其实是建立在相互的信任和友谊之上的,可看到小老鼠在头顶操纵着林奎尼干这干那我还是不自觉的就想到了约翰·库塞克操纵的那一个个木偶。
那部影片有着深刻的隐喻,而在这里让一个老鼠操纵着一个人类,是否有更多的意义我没有兴趣深究,因为这是我此刻在这撰文的时候的胡猜噫想,当时我看到他蒙着眼在小老鼠的指挥下练习做菜,在众厨师面前舞蹈般来回穿梭,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心口皆是而手脚非”的时候,早已经笑崩了,哪还顾得上什么意识形态啊!
当然不排除导演在这个设计中隐藏了若干指向的可能性,似有非有却并不故弄玄虚,让你看过之后回味无穷。
就像我在看到雷米与父亲争吵关于人类的可信性问题过后,被带到橱窗前看到的那个触目惊心的悬吊着许多同类尸体的镜头时,第一感觉竟然奇妙的是被美国屠戮的印第安人们的惨状!
其实这也是好电影的一个最佳的佐证了,一部优秀的大众电影绝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管什么文化层次的人都能从其中读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它的多元源自于它的丰富。
而相比之下有些打着艺术旗号装淡的影片,就连起码的真诚都没有了,如何去赢得观众的尊重?
就像最近看过的一句话:“和寡不一定是因为曲高,可能是因为它不着调。
”实在是精辟!
小雷米和林奎尼之间隐藏的矛盾终于他们合作成功不久后爆发。
林奎尼被浮华和虚荣冲昏了头脑忘了自己真正的实力,雷米则因为身份得不到认可的虚无感,对理想产生怀疑后几度堕落。
于是两个好朋友好搭档因此而分离,而后又被坏人从中作梗设计陷害,失败几成定局。
什么叫做患难见真情,真正的友谊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广义上的感情真是最困难的时候才能展露的淋漓尽致,雷米被从坏人手中解救出来后,第一件事想到的是冲到饭店帮助林奎尼,林奎尼在万难之下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为一只老鼠正名,而在他重叛亲离之后唯一一个回来的人类也只有深爱着他的女厨师了。
几段波折,透尽人间冷暖!
在雷米借着抢遗嘱那场足够精彩的动作戏将巴黎街头巷尾为我们展露无遗之后,影片最精彩的段落恰到好处点明主题的落到了和最为刁钻刻薄的厨艺评论家Ego的终极博弈上。
这段戏几乎汇集了影片最出彩的所有元素。
雷米用极其简洁高效的命令指挥着一帮鼠辈们迅速出动,一小队一小队的鼠兵们用媲美特种部队的效率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对厨房每个细节的攻占,用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绑回了看到此情景落荒而逃的卫生监察员,用几乎让人崩溃的同样手法绑架了作恶多端想要找事的原大厨师。
此刻,在这个奇妙的时候,你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荧幕上的情景与你内心的互动。
那是一种期待便会给予,想象便能看到,渴望便会更进一层的完美互动,那是一部电影能带给我的最好的境界!
当被问及想要什么菜的时候,Ego用魔鬼般的表情厉声告诉服务生:“告诉你们的大厨,只要是他能给的,我都想要!
”当女厨师问雷米准备做什么菜的时候,他淡然但轻快的说了一句:“Ratatouille”。
然后有人讥讽他,这是乡下人才吃得东西啊!
雷米并不为所动。
于是不可遏止的,极富跳动的思维又一次让我想到了另外一部影片,这次以小博大的比拼,这道摒弃浮华用心做出的菜不像极了周星驰在《食神》中的黯然销魂饭吗? 导演看过《食神》的几率是极其微小的,向它致敬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的,于是唯一的解释是,中西文化在这个时候,超越时空产生了高度的共鸣。
于是当苛刻的Ego尝到这道菜的时候, 影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个情节出现了,镜头陡然拉近到他的脑中,把他拉回到了童年的记忆之中:在那昏黄的乡村暖暖的早晨,妈妈为他做的那道菜,那味道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它凝结了童年的记忆,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
于是镜头再次陡然回到了现实中,他手中的勺子缓缓地而又重重的掉到了地上,他脸上阴森的尖刻舒缓成了幸福的笑容!
他输了比赛,可是他得到了人间美味,更重要的是他霎那间通透了人生。
从技术上来说,这个镜头并无太大的难度,比起那些翻腾跳跃的动作场面来说要简单得多。
可是它的宝贵在于它出现在一部动画电影中实在是太应景了。
在任何一部真实的电影中我都不会觉得它有多少过人之处。
可它却奇特而又恰当的出现在部动画电影之中。
它已经模糊了动画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区别,可它又保留着动画电影所特有的幻想本质!
我和宝贝在教室里看《料理鼠王》憋着不敢出声笑到泪流满面。
或许是我现在在进行非人性的考研复习压抑了太久。
或许是我看得碟片把雷米译成小米把他哥哥译成了大米让我有强烈的代入感。
或许是这个世界太过真实我们都不敢肆意妄为不敢放声大哭用力大笑了。
厨师在小米被关在笼子里心灰意冷的时候拍着他的肩膀说:因为你一直都是真诚的。
或许一切都很简单,因为这只真诚的老鼠,我笑到哭了。
2007-12-3摘自:我的博客:http://www.mtime.com/my/mxl117/blog/743113/转载请与我联系:QQ:1075723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首先请允许我赞美一下Pixar。
它的确与众不同,它也不愧是CG电影的鼻祖。
在CG电影充斥的今天,Pixar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才是动画的真谛,什么才是电影的真谛!
《美食总动员》(又叫《料理鼠王》)做到了,它几乎让我整晚都在想着电影的剧情,甚至做梦都梦见它。
如果你想知道Pixar有多出色的话,我建议你马上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只有在影院里面你才能感受到欢乐与感动!
【Pixar改变了偏见】 Pixar真的很传奇!
在上部片子就已经让人替它捏了把冷汗。
《汽车总动员》(《Cars》)没有上映前我就觉得这部片子肯定无法超越之前的片子。
其实从名字上面就可以看出,汽车要如何表现才能让人觉得惟妙惟肖?
而且是CG动画,难度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影片上映之后,我去电影院看了4次,每次都是笑得前仰后合!
而这次Pixar用一只小老鼠作为主角,让它在厨房里面横行,其实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我这个人什么都不怕,就是天生讨厌老鼠,说实话,我看到和听到老鼠都会感觉浑身难受!!
而偏偏Pixar把老鼠作为它发挥的题材,让我对这部片子真的有点失望。
不过7月份,这个片子首先在台湾上映了,当时我正好在台北逛星光三越,无意中在一个屏幕上看到了影片的细节,当时就觉得这部片子的动画和画面非常的好看,所以还是决定,如果在北京放映,我愿意去看看!
结果,这个片子果然又是一个经典之作,它甚至改变了我对老鼠的看法,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老鼠好像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可爱了!
真不可思议!!!
【动画惟妙惟肖】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让我感觉无比的兴奋!
可能旁边的人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因为我是CG圈里面的人,而且我也懂得制作CG电影的流程和质量。
从动画的角度,我只能说——“太完美了”!
小老鼠的动作和表情简直可以达到一种人鼠合一的境界。
从《玩具总动员》,不从《淘气的台灯》开始,我就对Pixar的动画师们无比的佩服和羡慕他们的动画水平,这不仅仅是他们会做,最主要的是他们对动画的理解真的很深刻很彻底。
直到这两年我认识了很多美国动画方面的精英,特别是Pixar的动画师(如:VNOG),我被他们对动画的执着而深深的感动!
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到电影院里面去感受一下,当你听到笑声连连的时候,你就明白大家的欢乐来自哪里!
我喜欢动画,我爱动画,这让我们这些做CG、做动画的人在看到电影的时候就更加的兴奋不已!
(如果你也想了解动画,那就买一本被动画人视为经典的《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吧!
) 【特效技术更进一步】 在好莱坞日益增进电影特效在电影应用的今天,似乎电影特效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Pixar的特效还是有进步的地方。
最突出的就是毛发系统的改变。
小老鼠表现的惟妙惟肖除了动画,它身上的毛的表现难度也非常大的大。
而且里面不仅仅有一只老鼠,还有几千只老鼠的表现。
我查了一下网络上的资料,引用一下: 在制作动画片《怪物公司》的时候,皮克斯公司的毛发技术就已经是电脑动画界的先锋了。
此次《美食总动员》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影片中有上千只老鼠,完成他们的毛发是个大工程,不仅如此,动画师在老鼠身上设计了3000个控制点,主要的毛发单独设计,然后其他的部分根据情况复制。
观众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影片中每只老鼠的毛色都不一样,小米的特写中他的毛是紫色、黄色和绿色的。
可如果是远景,他就是很漂亮的暗蓝色。
为了提高可爱度,最后是对耳朵和鼻子的肉色渲染,雷米的耳朵和鼻子,粉红得发亮,似乎还有一点透光,这是小老鼠的特征。
【剧情超级棒】 影片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只小老鼠能够做出天下一流的美食,但是上帝和它开了一个玩笑,它偏偏是人人喊打的老鼠。
当它再一次偶然的情况下遇到了小米,故事发生了变化,小老鼠帮助小米,它可以通过控制小米来进行美食烹制。
而小米也通过出色的表现得到了爱情和事业。
小老鼠通过精湛的厨艺得到了“尊重”!
影片通过一个富有喜剧色彩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人人皆可烹饪”!
故事简单,但是的确耐人寻味。
特别是小老鼠通过一道简单的菜式打动了最难伺候的美食评论家柯博先生的时候,那一幕场景几乎催人泪下。
我只能说Pixar在把握人的感情发展方面的确登峰造极!
有了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再加上一个好的制作团队,这部影片怎么会不成为一个经典呢?
以下是网络上的影评: 《美食总动员》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把老鼠小米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物,他期盼结束捡垃圾为食的生活,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巴黎顶级餐厅的主厨,亲手作出最可口的菜肴。
就在它难于进入五星级酒店的厨房时,新来的清洁工小宽帮了大忙,无家可归的小宽急于保住自己在酒店的工作,而笨手笨脚的他根本就不会做饭。
他们彼此的优势都可以帮助到对方,所以世界上最不可能的友谊就诞生了。
影片表达了一个放任四海皆准的道理:重视友谊,保持忠诚。
【精品第一的Pixar】 Pixar为什么会在大家的心目中这样的有分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每部影片都近乎是精品中的精品!
其实我们可以从Pixar早期的短片中看出,虽然技术还不完备,但是在动画表达和剧情组织方面,Pixar绝对是挖空心思的大到精品。
其实在CG电影界不是只有Pixar才能做CG电影,比如梦工厂和蓝天工作室、Sony Picture等等,但是看他们的片子都会让人感觉在动画表现和剧情方面差了很多。
而Pixar基本上每部电影都由自己原创,的确是要更难一些。
梦工厂在决定制作《篱笆墙外》的时候,其实它已经是一部在美国非常畅销的漫画书了。
所以从人们的人事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人了解,而Pixar的电影剧情全部都为原创,这位电影的制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Pixar的电影制作周期众所周知非常的长,一部电影基本上要做到5年左右,就是这样的精品的原则让Pixar的每部电影上映后都能得到非常好的反响!
精品第一的原则让Pixar与众不同!
【向Pixar致敬】 做为一个身在CG圈,热爱电影的人来说,Pixar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与感动~现在我们不知道用什么次才能够形容我们对Pixar的崇敬与热爱!
从《玩具总动员》到《怪物公司》,从《海底总动员》到《汽车总动员》,从《虫虫特工队》到今天的《美食总动员》。
Pixar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经典!
我们有理由相信,Pixar会在今后走的更远,我们也非常的期待Pixar在此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米老鼠、猫和老鼠、精灵鼠小弟……都是老鼠,《美食总动员》又是老鼠,而且直接跟“美食”挂钩,真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而且从“夫妻肺片”、“二锅头”到“农家小菜”的翻译,使我不知道这些法国大餐究竟吃了些什么;何炅、李维嘉、谢娜过于本色的配音,多少有点逊色。
还以为小宽会从老鼠那里学到手艺唱上主角,结果却是老鼠总动员,集体占据了整个视野。
老鼠“小师傅”粗通文字,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
久慕厨神大名,逃命时也不忘搬走厨神的“葵花宝典”。
在下水道里逐页翻阅食谱,居然达到通灵的程度,开始跟想象中的已故食神对话。
接着到厨神餐厅里大展才华,把一锅汤烧得可圈可点,终于留在厨神的私生子小宽身边,把他当成一个傀儡操纵起来,一方面帮助他获得了餐厅的继承权,一方面在后厨大权在握。
但如果把主旨仅仅理解为小老鼠聪明过人,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影片里还有一句经典的口号:“人人皆可以烹饪”,就像“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一样简单质朴却意味深长。
烹饪是小事,但小事也可以见大精神。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治大国若烹小鲜”,庖丁解牛,伊尹烹调,直到袁枚写下《随园食单》,为烹饪正名,使饮食文化登上大雅之堂。
《小团圆》说:“楚娣其实会做菜,还在外国进过烹饪学校,不过深恐套进,‘一回是情,二回是例’,就成了管家婆。
”这种顾虑基本可以消除了,因为现在遍地都是美女厨娘、娇娃主妇,写博出书,不亦乐乎!
烧饭做菜,成了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也很不甘心只做一个饱食终日的食客,或像小宽那样的提线木偶了。
“人人皆可以烹饪”,道出了我的心声。
我是一粒种子平凡但有无限的可能嗅觉灵敏厨艺非凡但 我不懂得生存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处在边缘不伦不类没有认可没有理解雨水颇丰但没有给我养分抛弃至死
一个好的故事,比十篇论文更能引起人的共鸣。
一部好的动画,比十场演说更能使人有所感悟。
一部好的电影,比十根绳子更能让人久久驻留。
《料理鼠王》(Ratatouille)就是这样一部结合了好的故事的动画电影,他让我不断地点头、赞许、甚至为之激动地落泪,看完后眼睛盯着屏幕上的演职员表,不愿离座。
这又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发生在勾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的法国,使人倍感亲切。
夜色中灯火朦胧的巴黎、浪漫典雅的高档餐厅、井然有序的法式厨房……曾几何时,学习酒店管理的我,有幸在四星级法国餐厅厨房里实习了两周,高呼着“Oui! Chief!(好的,大厨!
)”亲身体验法国大餐的原料准备、沙司调制、烘烤煎煮……众人团结协作,一起做菜、一起清洗。
转瞬间,电脑将我带回了那个创造美食艺术品的世界。
在法国,要成为厨房里的领袖——大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是天才的年轻人,也需要十多年的磨练和等待。
但是电影中大厨加斯图一句名言:“Everyone can cook。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厨师)”激励了小老鼠勇敢抉择,用天赋的才能与创新的勇气,实现了这个看似有十亿光年之遥的成功。
被小老鼠所感化的铁石心肠的美食评论家艾高在片尾评价道:“……也许不是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但是艺术家来自于平凡的人们中间。
……”他的这段话不只说给小老鼠听的,更是说给荧幕前千千万万的“小老鼠”们听的。
正如《哈利·波特》里邓布利多校长说的:“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 未来就在前方,选择与实践却需要梦想的指引。
正是梦想,让平凡的木匠成为博爱众生的耶稣,让普通的中尉可以成为君临天下的拿破仑。
拥有梦想,才能成为自我、超越自我。
小老鼠有他的梦想:“我不想只是获得,我还想去创造美好的东西。
”你的梦想呢?
....
编剧太对付了,各种转变都非常突兀
2008-01-21 14:35:33一个味觉天生极好的小老鼠,因为读了某大师的书“谁都可以做好料理”而立志成为一名“厨鼠”的故事。在巴黎经历了一番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并且一家和睦的美好结局。上一部动画作品还是在电影院看的【冰河世纪2】,这回主角换成了一只可爱的蓝色小老鼠,刚好今年是鼠年,我又属鼠的。嘻嘻。小老鼠和它哥哥很可爱,配音也很对味。不知道我家多多见了它会怎么办……估计是转身就跑吧。哈哈。虽说老鼠画的都挺可爱的,但是老鼠大军们在厨房上窜下跳的做菜场面还是有一点点接受不了,有点
人人都能烹饪 RT评价的2007年上半年最佳影片
不喜歡囉
不喜
不喜欢老鼠,但是电影里的超萌啊,还会做饭~很有童心
20190705#64:剧情严重扯淡 人物没有一个讨喜
哪里好看了
还是无法接受一群老鼠做饭的场面,太恶心了
皮克斯最差原创长篇了吧。人设有问题,人类男主是一个毛手毛脚的冒失鬼,穿上旱冰鞋突然变传菜大师了,之前也没有铺垫他会滑旱冰。剧情设置也有问题,卫生检察员来后厨这段本可以设置成一个危机事件,通过绑架搪塞过去了。故事立意也有问题,到最后老鼠们依然没有被大众接受,情况相比开始没有任何改变
他说看部动画片,于是我想起这部一直没看过但评价甚高的电影。在原来的店老板第一次知道男主可能是他成功事业绊脚石时,觉得他好可爱又好可怜;当评论家终于吃到料理鼠王的作品时,他回到童年的失神让我觉得既好笑又感动。对白诗意,情节复杂,立意堪称纯洁高尚。就剪辑节奏有点不自然,台湾配音小怪。
不好看!
我是那偏见的一小撮,无法克服老鼠带来的不适之感
太好看了
很无聊
画风设定上吸收了不少欧式风格
全班组织一起看的,一只耗子和巴黎的夜生活。
还是无法接受我吃的美食来自于老鼠
无任何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