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天水圍的日與夜》在金像獎獲多個獎項並二度上演,許鞍華拍攝的「天水圍二部曲」,《天水圍的夜與霧》(下稱《夜》)登場。
影片以轟動一時的2004年金淑英一家滅門慘案為題材,延續許鞍華歷來對社會現象的女性關懷。
香港近年家暴問題日趨嚴重,問題到了清楚浮上水面、無法漠視的社會危機層次,家暴支援更成為2009年整體縮減開支的財政預算案中少數得到增撥的項目之一——當然是否足夠又是外話。
《夜》中近鏡特寫麗姐(羅慧娟飾)在錄口供過程中拍案怒吼「這是家庭暴力,不是家庭糾紛!
」,可見影片也著意敦促各方注意家暴問題。
家暴之恐怖由於有現實基礎,影片的調子非常沉重;有網上影評稱片子到後段顯得節奏拖沓,筆者個人則在影片開始半小時已感到緩慢的重壓。
影片從慘劇發生開始倒敘(第一個事發屋邨樓房出現的鏡頭還伴著慘叫聲)——結局不但在片中被預告,慘劇發生後曾佔據各大報章多日頭條,港人更是記憶猶新——然後是鄰居憶述兇手李森(任達華飾)本來慈愛有禮,更有李森載著兩個孿生女身騎單車的輕快鏡頭。
而曉玲(張靜初)初出場是飽受虐待如驚弓之鳥的初來港妻子,再接以又有相戀時李森為曉玲洗頭的親密片段。
全片在類似的一鬆一緊結構中推進,兩種境況懸殊如天堂地獄,觀眾表面上是可以在輕鬆的環節裡透一透氣,但想深一層更恐怖的是,一個家庭、一對夫妻如何從這樣的甜蜜珍愛,走上滅門之路?
那個拒之不得、始終要沉重(暴力及生命威脅)而緩慢(鋪展到各個方面)同時是急轉直下(由「逃出慘案」的可能對照出來)地迎來的結局,可以讓沒有體會過家暴之苦的觀眾,理解家庭暴力的傷害為何這樣大:雖然與其它暴力一樣包含身體上的傷害,然而家庭暴力最恐怖之處是,無處可逃。
當「家」這個一向被視為避風塘、獲取最後及最重要支持的地方,一旦成為暴力的源頭,受害人便會失去棲身之所——許多受害人啞忍,無非是沒有信心能夠自己獨立於天地間。
因此,影片「冗長」、「拖沓」的感覺,不妨被視為導演讓觀眾體驗家暴籠罩在受害者頭上的無盡陰霾。
「無處可逃」一般香港女性可能不太能理解,要走就走回娘家見朋友唱k乜都好啦?
但新來港婦女所體驗到的卻是另一個世界:在來港後,以前溫柔體貼的丈夫突然變了樣子,而她身上無錢、家裡有孩子、人生路不熟、家鄉都以為她嫁了好人家,這才是無處可逃。
香港「經濟去勢」後的魔鬼一面根據官方統計,在過去二十年,中港婚姻佔香港婚姻總數超過一半。
有書籍記錄《是她也是你和我——準來港女性訪談錄》外,最近亦有《同根‧同天空──遇上新來港婦女》出版,裡面頗有看得人驚訝動容的實例,這些女性的遭遇,比電視劇情更離奇悲苦。
盧卡奇(Georg Luacs)的「典型人物」理論,是指在特定的時候,在一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政治、經濟、歷史的各種動力之匯集動向。
《夜》中曉玲是令人同情的角色,片末鏡頭在少年曉玲外出打工的山路上淡出,也寄託許鞍華在《日與夜》中對勞動婦女的禮讚。
然而曉玲是想像的弱勢他者;如果在香港電影的脈絡來看,更具典型人物潛質的是李森,也更具爭議。
根據學者葉蔭聰在《今天.香港十年》的訪談中指出,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相對於鄰近地區包括國內的經濟優勢不再,這動搖了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自豪感。
李森象徵的就是香港「經濟去勢」後的中年一代。
結構性轉型令他失業、致要領取綜援,同時想在內地妻子(包括其家人)身上享受「皇帝」般的統治感,去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
現在愈來愈多港男為避港女到內地結婚,無非是覺得內地女性溫柔聽話;然而這種「要聽話」的要求,會不會導致更多悲劇發生?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內地女性對香港和丈夫的經濟有著過多憧憬,香港男性對內地的「千依百順」,何嘗不是過多憧憬?
李森在鄰居眼中是彬彬有禮的中年男人,與兒子對答親近抵死,甚至與女兒感情甚篤;唯是對於來自內地的妻子,李森顯得毫無人性,以刀威嚇強要行房、在回鄉時垂涎曉玲妹妹、甚至因無飯食而將曉玲的家狗活活打死。
影片指向這樣一種觀察:李森代表的香港男性,對待香港妻兒人事時毫無異樣,卻視內地的人為次等、動物甚或物件,把自己的沮喪和無力感,暴虐地發洩在更弱勢的內地女性身上。
影片是濃縮、集中地表現了這種觀察,但這種觀察是一種直指人心的洞察,還是太早下定論的「即時聯想」?
也許需要時間來證明。
兇手的放大與消失我認為影片對李森的處理有點搖擺不定。
李森身上體現具普遍性的社會政治經濟動力,而在妻女離家後,他百無聊賴在屋邨石凳上坐整個下午,透視出中年失業男性的苦悶(其實有沒有工作的香港人生活也許都是超悶的),這也是和缺乏社區設施的天水圍社區規劃有關的普遍性因素。
在這些環節,觀眾可能會對李森產生同情,因為大環境的因素不是個人能夠輕易超越的。
而影片另一些對李森個人性情的著墨,如他給女兒弄單車、給曉玲洗頭、宣稱要和曉玲結婚、到深圳找曉玲時以西瓜刀劃破自己胸腹等,也可能會令觀眾對李森產生好感。
但李森的性格是支離破碎的,例如某些大男人的有趣粗豪小節,到後期全然消失。
在往四川一段開始,李森就失去常性、好色貪心、嗜血殘忍,後來還有一個低角度陰暗背光暗示「入魔」的鏡頭。
影片陷入兩難:殘忍必須是超越常理的,否則不足以對應其滅門的「獸行」;但如果殘忍超越了情節的合理性,觀眾就很難從理性上理解李森的所為。
「兇手」在感官上的形象被放大,但同時在知性意義上消失了,我們無法理解兇手,也就難以防止悲劇重演。
影片在這些環節,可能受到了煽動感官情緒的媒體報導影響。
但這實在也是批判電影的兩難:「有乖倫常」的殘忍可以引發公眾興趣,但事件若從一個普遍性的危機,縮減為個別「獸父」的特殊例子,會減弱社會批判、要求政府正視的論證力量。
事實上,許鞍華安排曉玲悲劇發生時麗姐因為遊行而無暇照顧曉玲,也是一個有趣的搖擺——對於以社會壓力來向政府爭取改善,許鞍華究竟有多相信呢?
影片中對女性情誼的著墨、對勞動女性的歌頌,許鞍華都是手到拿來信心十足。
但在處理李森這個理應是盧卡奇意義上的「典型人物」時,卻顯得拿捏不當。
因此吾友熊一豆提出一個犀利觀察:在電影中,真正缺席的是男性、父親。
也就是說,經濟去勢後抑壓孤獨的香港男性,心裡究竟想著什麼,也許是我們這個社會都無法知道的,是拼圖裡關鍵的碎片。
(見六月號《香港電影》)
巡逻的保安对小玲说,他觉得天水围环境不错,地方大,空气又好,看过去就是大陆。
小玲只能附和着微笑点头,尽管她一点也不好,刚刚经受过一场非人折磨,也一点不想念大陆。
夜风送来湿地的泥土气息,令她想起曾经有过的一刻美好时光,但那已经多么虚幻缥缈,简直是上辈子的事了。
对于那个有正当工作能够自食其力的保安来说,对于土生土长的热心邻居欧太来说,山清水秀的天水围已是理想安居之地。
正如在《日与夜》中我们所看到的,尽管隐去了为生活挣扎的痕迹,尽管也有孤单凄凉困窘种种,然而,的的确确,至少,对于知足常乐的人如贵嫂等而言,能够在此平静生活已经足矣。
对于小玲恐怕也是如此,她年轻,愿意自食其力,相信这个世界能够依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
可是,可惜的是,她不是个香港人,她只是一个嫁到香港的四川妹,一个她嫁的老丈夫的皮条客儿子嘴里的川椒鸡。
因此,她不能自己申请综援,不能自己申请公屋,甚至到警署报案也需要社工陪同才能让阿sir相信。
来到香港,她只有依附于某个香港人才能生存下去,当然,这很合逻辑,她本来就是因为依附了某个香港人才来到了香港,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可是她的运气似乎特别不好,遇上这样一个衰人不说,要命的时候竟然撞上节假日没有社工当班,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老天叫你死,你还能不死?
这个傻气的四川妹啊,谁叫你一定要嫁到那种地方去呢?
你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嫁人生子不就好了么?
你操一口带四川口音的广东话,学着香港人那样告诉人家:我先生姓李,可你始终不是香港人。
因此,你那个以前在老婆面前俯首帖耳连儿子都对他深感同情的老公,那个靠着8000块综援过活终日无所事事也完全不想出外工作的男人,那个一边想要开口找儿子要钱一边吹自己当年如何一王三后的货色,才能带着一种莫名其妙却理所当然的优越感对你动辄打骂欺凌。
当然,这其中还有另外一层,就是他确确实实帮你们家盖了房子在你身上花了不少钱。
所以啊,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你出外打工7年只回家两次,一次给家里带回了一台电视机,一次带回了一栋新房子。
邻居羡慕不已,直夸你能干打小看着就有出息,父母的脸上乐开了花。
这大概是你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吧,可惜,享受的是大家,回头要还债的只有你。
从前你出门的时候,父母殷殷惜别万分心疼,但终归还是让你走了,穿着短了一大截的裤子背了个竹筐就去闯世界;后来你领回个男人,肚子一天天大起来,那男人的眼珠却钉到了你二妹身上,你父母对那男人说“你说咋办就咋办,我们小地方的人不敢说什么的,你家里有老婆吧,唉,我们想大概也是这样的……”;及至两人终于结婚了,房子也盖起来了,小铺面没生意,某日你母亲遣三妹来说“因为给的钱用完了,所以不再给你们做饭,生意不好,你们不如回深圳、香港去……”,直接后果是你男人冲进院子棒杀了那条狗,大家在旁看着全体呆若木鸡;终归还是回了香港,脸皮已经撕破,男人又没了钱,加上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往下自然只有你的苦日子捱,第二次从福利院出来已忍无可忍,你第一次打电话回家哭诉,母亲说“小玲啊,听到你挨打阿妈也心痛,可是哪个男人不打老婆呢,你找的男人还算对你好的,还帮我们盖了房子,把你两个妹妹弄去了深圳,你就忍忍吧……”你终于知道,父母,其实从来就不是你所能依靠的。
而我们也开始知道,即使你不嫁去香港,留在四川大概也只能等到一个打老婆的男人。
一个从贫穷农村走出来,走到这个花花世界里的姑娘,她有什么样的可能前景?
打工?
没有文化,只能在深圳、东莞的工厂里重复机械性的劳作,从早到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换取微薄收入。
而嫁人,嫁个有钱人?
恐怕就只能嫁到李森那种层次的人。
那当然,因为任一个香港的阿猫阿狗都觉得他高你一等,你的一切都是他给的,更何况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谁叫两边社会经济实力悬殊呢,人家就是扫个地也比你挣得多得多。
有钱的就是大爷,小玲也不是没有心机的,两人还是交好的时候,她说“我知道你们这些香港人,专门到内地来玩女孩子……我有身孕了,你说个话,如果要做掉,在深圳还方便点……”这样的卑微,几近没有羞耻,而这并非小玲一个人,这是期望一朝改变命运的大陆妹们的普遍处境。
而如果不是运气那么背,应该说,最终嫁了人的小玲还算是幸运的,至少好过她老公的儿子时常领着的那些女孩子,以及小莉口中的“北姑”。
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这就是小玲们这一群体的生存处境。
大概也是导演想反映的东东。
反对家庭暴力应该也是主题之一,但个人感觉并不那么突出。
因为整个故事中的家庭暴力之所以存在并酿成悲剧,根源还在于两地经济文化的极度不均衡。
李森个人生活的屡屡失败固然是其脾气越来越差的原因,但试问,他何曾敢对他的前妻如此?
事实上,他又何曾把小玲当成过他的妻?
虽然也有过浓情蜜意,那不外是因为在前妻面前一贯受气的他终于在小玲这个乡下妹面前首次抬头挺胸尝到了扬眉吐气的滋味,但说到底,他心底里的想法,小玲不过是他花钱买回来的一个大陆妹。
而小玲的二妹,则是另一个可以随意方便上手的大陆妹。
影片对整个香港社会也有所批评。
但其实公平地讲,香港这个法治社会的各种制度已经算相当健全,里面的各色人物,从议员到社工,并没有明显不可原谅的失职之处,至于政府机构普遍而普通的顾虑敷衍麻木推诿隐瞒,又或是对这群既可怜又令人烦厌的大陆妹的排斥,皆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范围之内。
或许偶在一个不甚健全的社会里生活得太久了?
影片一开篇已告知事件结局,往下只是通过各关联人物口述和主人公的回忆将故事展开。
我们在一片山光水色中看故事如何开始,如何一步步发展,主人公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这样的安排有时很令人揪心,尤其最后小玲拖着两个孩子无可奈何地随李森回家的那一幕,那完全是眼看着她心怀对死亡的恐惧一步一步迈向死亡。
和《日与夜》一样,尽管叙述的事件悲惨,这部片子本身叙述的手法却安静平淡。
许鞍华的影片充满细节,小人物都有很好的表现,极具生活实感,例如里面善良热心又胆小的欧太,李森那个做皮条客但不时塞点钱给老爸的儿子,还有那些各色各样的问话警员。
整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有些支离破碎,节奏不好,而且有的地方处理得很奇怪,比如竹林里的故事和画面,比如最后的凶杀场面,感觉既不自然,也不煽情。
任达华的表演还不错,张静初就差点,总的说来还是气质太文青了,穿的衣服也比别人洋气,一点不像个乡下姑娘。
怀孕了回家那晚在雨中转圈一节尤其是败笔,当然这个更多是导演安排的问题。
就这样吧。
总的说来,本片整体质素与《日与夜》相比远远不及。
此外,偶也不怎么喜欢这类型的片子:社会意义大过电影本身。
另外观后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幸好偶投胎投到了一个好人家,不然还不知怎么样。
所以啊,做人真是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几乎就忘了把它作为电影来欣赏也忘了把它作为实录片来关怀天水围这个小社会里的喜怒哀乐。
我只是一直在想着这个李森,以及许多个李森。
一个男人遇着一个女人。
他为她离婚,他为她赶到老家,为她家里建大屋。
看她的眼神很有爱,亲吻她的时候很有爱,帮她洗头的时候很有爱,做爱的时候很有爱。
她从一个农村来,终于遇着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拉她上岸,又有钱又贴心。
她是被宠着的,在下雨的夜晚,像个小孩一般拉着他去淋雨。
一个男人遇着一个女人。
虽经历过困难艰苦,最终在一起了。
这本该是大团圆结局。
可是这个不是浪漫派电影。
不是”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爱崩溃成恨。
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有而眼里只有另一个人,那他自然而然就会把那个人当作他的私有财产来尽力捍卫,他会不断地制造假想敌,不断地战斗,疯狂战斗,甚至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
他能不顾一切地爱你,为你流血为你寻死觅活。
这样惊天动地的爱多么让人感动。
可是,能爱得多猛烈就能恨得多猛烈。
我有个女友就不幸碰见过这样的一个,他为了哀求她跟他复合,在众人面前撞墙。
撞到头破血流。
我无奈地目送她又投进那个火坑。
她并不是爱他,一半是感动一半还是怕他真弄出事来。
可是,这一刻的犹豫和妥协还不知道会换来怎样的后果!
另一个,也是男友想要复合,于是挑破手指写了封血书。
满目血迹毫无美感。
那美少女不愧是见过点世面,说了声“恶心”,然后便扔了。
如今我有个朋友离婚几年,可前夫念念不舍,天天缠着要复婚,威胁说杀人放火!
可他们这些人,一开始都是温情脉脉热爱如火,别人对他们的评价都是好好先生!
爱如何由唯美片变成恐怖片的?
电影有解释这男人如何被环境一步步逼迫成一个杀人犯。
他杀人了,是社会的错,是政府的错,是天水围的错。
但许导演终究是一个女性导演,她始终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看待这个男人。
杀人的确实是他的手。
他的血腥本性有迹可循。
从开始棒杀那只狗,到杀人后还想要制造假象。
我明白了这由始至终都还是那个李森。
在平和的环境下他是相对平和的,但一旦有什么激发,他就是一个极度自私凶狠的人。。
晓玲一早就错了,后来又一直错一直错,错到必须以生命承担这个错误。
他凶残,好色,粗鲁,狭隘,冲动,自卑,偏激。
相对应的,要寻觅的爱侣,应该是那个直到你离开了他还是能平静地送你一个GOOD LUCK的人。
有足够的宽容和乐观。
这样无论你们的围城之内遭遇了什么,首先它是安全的,然后它是舒服的,
不喜欢血腥的片子,也因此到现在都未去看南京南京.这些注定让人看了会觉得不舒服的影片,总要事前掂量好.不久前才看的日与夜,非常喜欢,又听说下来还有续篇夜与雾,也便期待.但既然是讲述灭门惨案的,还是有些忌讳.像许多已有评论写的那样,许的两个片子形成对照,记述天水围居民生活的两个可能的极限.我也有本地同学住在天水围,但她被问起是不是住在天水围时总是强调,我是住在天水围,但是在后区;前面那些公屋问题才多.天水围在她的口中分成3个区,前区是公屋(60%的香港人居住房屋类型,政府修建以低价租金提供给市民居住,一定年龄以上的永久居民即可申请),中间区域大约是一种由政府修建的但卖给私人的房屋,而最后一种是房地产商盖的私人楼盘;三者的差别,一目了然的主要体现在产权上.已有的媒体报道和社区研究基本证实,的确,天水围的各类社会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公屋区,也就是大多数社会阶层下端的家庭和新移民家庭聚居地.和夜与雾展示的天水围新移民构成的家庭情况基本一致.婚姻当中的女性通常来自于大陆,带着对生活的高期望来到香港定居,而男性,以收入和职业差别而言,多居于香港社会中底层.他们的收入的绝对值在大陆仍显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以及永久居民的身份对部分打工来粤的女性有一定吸引力.在过去3年的大学课程中但凡涉及香港社会的,总有我的同学做关于天水围的案例,也集中在关于"悲情城市"这一媒体话语的批判上.尽管该社区的确存在各类社会问题,但我们已不约而同形成一种观念,即天水围之所以被标签为悲情城市,媒体的影响居功至伟.我的同学们认为媒体在这一系列事件报道和话语构造上有夸大的嫌疑.同样讨论很多的,是新移民的问题.香港移民部门有两套系统,一套吸收外来(主要还是大陆)精英人士和准精英人士,前者如很多明星,艺术家,后者如我们这些大陆在港大学生,称优才引进计划.另外一套则是针对"新移民",有趣的是这一标签并不在我们这些人身上,而特指中港跨境婚姻大陆一方移民香港的人,多数是女性及大陆生的小孩(类似内容可看陈果影片<榴莲飘飘>,也是非常之好的片子,但里面还涉及到另一类暂时性移民的"北姑",大陆妓女的标签),他们通常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期才能来港.还有一个现象是新移民家庭老夫少妻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跨境婚姻形成的原因众多,上段有些许讨论,但远不能描出全貌来;相似的社会现象还包括香港人在大陆包二奶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因此也看到香港政府实用功利主义的作风.这些都可以成为该电影的一个众港人皆知的注脚.在影片中,导演和编剧试图把各类社会角色引入局面,他们包括新移民家庭成员,政治机构(包括警察和议员及其他一些政府组织),社工团体,和社会共同体当中的其他角色(近的如邻居,其他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远的如女主角的大陆亲友),影片制作人试图展现这些人在社会事件构成当中的角色和作用;对他们的社会关系交叉运作的考察将有利于看清事件形成的多种原因,部分出于个人,家庭本身;部分出自社会.当然在这个片子里,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多数社会角色并不积极的影响.一个观察家庭暴力发生的基本视角是评估家庭中婚姻双方的权力平衡与性别角色,之后引入其他社会角色在这一权力结构平衡和性别角色再构造中的作用(当然除了其他遭遇家庭暴力女性,比如小莉,还有女邻居对女主角做出更倾向于独立决策当中的重要作用外,社工和警察的功能相形之下显得无效用,甚至有负面影响;而女主角的四川父母显然已经有些助纣为虐的味道了).我在一个课程讨论上认为新移民家庭女方弱势的地位构成原因上,不仅是性别角色本身的局限,社会结构同样影响很大.以影片为例,男主角不停向女主角申称没有他哪里有她的今日,可实际上她的今日是什么?可能只是同乡老乡眼中的一个妄想出来的高阶级的社会形象-一个香港人的妻子.但她没有权利申请独立综援,没有权利申请公屋,她甚至没有权利离婚(社工服务的目标是"在保持家庭完整性的前提下").这里就涉及到政府对于移民权利保障的问题了.另一方面,其他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本的缺乏也是女方势弱的原因之一,譬如女主角是独身一人嫁到香港的,在她身边没有家庭势力和资源的庇护,影片说她靠远望深圳,呼吸来自大陆的气息来使自己获得某种慰藉;她没有其他朋友,为数不多的认识的人,包括邻居,以及小莉(还是在妇女救援中心认识的),她们能够为她提供的支持也是有限的;语言文化资本在权力构造中同样重要,譬如女主角并不流利的广东话,使她与本地人沟通和获得帮助上形成一些阻碍.同样值得反思的除了香港这个社区外,中国大陆社会的转型变迁同样是型塑社会问题的一个面,而新移民问题只是两地交合的一个点.之前已经说明了一些两地婚姻市场形成的动力.但一个基本前提是,国家社会控制的放松使得内陆农民得以流动到相对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和更好生活际遇.在潘绥铭等考察中国南北方女性性工作者投身"市场"的原因中,学者们揭示了社会转型对个人生活机遇上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发现南方女性性工作从业者多是打工妹,他们认为是制造业时代血汗工厂制度造就了大量受迫的打工妹(传统制造业倾向于使用女性劳动力,原因诸多此处不述)选择以出卖身体的方式获得收入,同时享受比工厂集体制度下较多的个人自由.潘毅的研究虽然集中在工厂女工身上,但她毫无疑问揭示出国家垄断和资本霸权,加上中国传统的父权制度及其文化实践在转型时期对打工妹们的盘剥和控制,触及她们的认同和行为再造.在影片中,女主角也是幼时(你看她那时多么小,感觉远不到打工的年纪)由于家庭贫困,为寻找生存机会出远门打工,在深圳遇到了那个在大陆做装修工作的男主角;我们不知道她曾经做的什么工作,但男主角羞辱她时说她的妹妹在深圳是做妓女的(似乎可能是成立的,如果看影片叙述的话).我们也不知道女主角和男主角好是纯出于爱情还是有其他的利益考虑(但她听到男人说要帮老家盖房子装电话时显然很兴奋),而介绍给父母时不叫装修工却是工程师.同样在影片中,待到她来香港后对丈夫不工作只拿综援过活的不满.社会转型为她提供了流动的空间,生活方式的选择,但却没有给予庇护(比如她未去香港前,在四川家里"结婚",实际是重婚,因为男主角还未与他香港妻子离婚,但法律并未使之受到限制),她显然可能是陷入了一个自我和他人共同构造出来的妄想陷阱里,以至于发现丈夫性骚扰二妹也只是让她离开老家去深圳,自己依然"奋不顾身"地去当一名香港人的妻子.具体到文化实践,在港遭遇家庭暴力的初期,她也认为有义务维护丈夫的面子,而家庭纠纷应当在家庭中解决,家丑不可外扬心态.至于男主角,这里就不加多说了,感觉彻底就是一个变态多疑的老男人.任达华发挥的很好,真的很变态.
香港的确越来越缺少表现平头老百姓生活的电影。
“北姑”一直是众矢之的。
如果说李森铸成大错,那么也应该说,小玲是一切错误的开始。
小玲一家三个姐妹都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却将这一切都寄托在了男人身上,还是香港男人的身上。
其实这部影片也告诉大家,香港人并非神兵,他们也只是每天都疲于奔命的普通人,和大陆人并没区别。
小玲相当的虚荣,在父亲问道李森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小玲把男友包工头的身份说成是工程师,这也决定了小玲日后的一切。
所以,妄图用香港男人改变命运的女人们,清醒一下吧,你们在大陆有亲朋好友,但是去了香港,很可能就是要住在救济站。
不论是香港人还是美国人,关键还是在人身上,人好才是真的好,他好你也好。
李森本是一个善良、懦弱的男人,遇到小玲后,他对小玲及小玲的家人都很好。
他感到了在前妻那里从没有过的男性的尊严,被依靠,被需要,被仰视。
离婚使他一贫如洗,原本希望的桃源仙境结果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
结婚后,事业的不顺使生活过得清贫。
岳父岳母期望的变本加厉,使李森走上了一条永远也驱不散雾的夜路。
一个被需要被仰视的男人怎么能让自己的如花美眷去外面工作?
还是“出卖色相”?
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无力,都让李森变的暴弃,这种暴弃转变为对妻子的暴力及虐待。
但是李森对于两个女儿还是比较疼爱的,这也反映出李森并非天生恶人,只是他无法正确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事业的低谷。
当然,李森的个人原因也并非造成惨案的唯一原因。
电影将议员、警察等等的角色都让男性饰演,而这些男性对于小玲命运的改变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相反那些在救助站同样等着救助的女性给予了小玲最多最大的帮助。
小玲的天水围,永远是那条驱不散雾的 夜路。
作为一个观众,我对电影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导演能讲一个好故事。
不管这部片子的立意多么高,批判社会多么深刻,暗喻反讽多么巧妙,场面多么大,如果不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不能让我全情投入同悲同喜,就算不上好电影。
看这部片子前我很担心,这样一个沉重的家庭暴力题材,对年龄越大口味越俗的我来说,是不是太沉重了。
自从看过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之后,我就决定,类似这样的大闷片,不管思想境界有多崇高,我都不再看了。
毕竟电影不同于哲学,深刻的社会批判性不能成为无情节闷片的借口。
还好许鞍华导演很靠谱,虽然故事本身很沉重压抑,但讲述方式一气呵成无比流畅。
她也运用倒叙、闪回等技法,但绝不是炫技,这些技法都是为电影服务的,因而没有考验观众智商的嫌疑。
说回电影本身,故事前因后果娓娓道来,让人又无奈又同情,悲剧不是一天酿成的。
杀妻杀女的男人也曾经爱老婆疼女儿,但自身性格的缺陷、经济不景气、综援制度的缺陷、社工的无力、警察的推诿最终酿成惨剧。
任达华和张静初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尤其是任达华,完全可以凭该剧问鼎影帝。
日与夜,夜与雾,一个温暖,一个冰冷。
共同点是:都是一部好电影,讲了一个好故事。
从开头就知道这部电影的基调不是那么阳光的。
结果发现这电影能折腾的不让人睡觉啊,我始终无法告诉自己这是在演戏,因为这事儿的确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着。
看电影的过程太苦逼了,因为刚开始看得时候,旁边来了个同学,剧透啊!!!
有木有,我顿时就暴躁了。
让她闭嘴了,我继续看电影。
我分析了一下这部电影,真的是典型的亲密关系暴力电影啊。
第一,分析男猪脚。
一个无业游民,好色之徒,没有同情心,自私,对动物残忍,男权分子的典范。
他初婚被媳妇儿欺负,家里有一个比自己强势的老婆,自己又是一个踏实本分的泥瓦匠,性格懦弱,婚生一子,他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对待自己二婚生的女儿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这个我有待思考。
但是,从他对亲家犬的残暴程度,我就料定了,这样的人对自己的亲人同样也下的了手。
这是我最不想发生的事情,但是也是剧中发生了的悲剧。
不仅如此,他还具备男生从生下来就被鼓励的好色之心,甚至不顾伦理道德,连亲家的二妹都不放过。
在经济压力的胁迫下,亲家只好就范,看着自己的老大和老二姑娘都被他欺负而袖手旁观。
传统观念,男人打老婆天经地义的落后观念纵容了男猪脚的施暴,让他变本加厉。
他拥有金钱的时候可以要挟家里的任何一个人,他失去金钱的时候,依旧可以用更暴虐的手段来要挟家里人,这就是他变态的地方。
自虐,虐待动物,虐待妻子,上升到杀妻女,这简直就是家庭暴力的经典案例。
第二,分析女猪脚。
年幼离开农村出来打工,靠着自己的力气挣得一点儿辛苦钱,孝顺的姑娘还不忘家里的父母和妹妹,斥巨资买了一台彩电。
她的愿望是美好的,找个爱她的老公,有个幸福的家庭,她始终抱有这样的期望。
这也是社会在塑造女性的时候,总是希望女人终结在婚姻家庭的主妇角色上面,但是她还是一个敢于放弃既得利益的人。
当然,那也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反复受虐后,她寻求帮助,但是家庭暴力始终不能够引起警方的重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亲密关系里面,你似乎总是很难做决定,爱但是必须离开,在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女人面前是一个巨大的决心。
当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决定离婚,一切已经晚了。
当一个男权分子老去,男人的自尊心找不到的时候,他就会以束缚自己的女人获得权威的尊严,不择手段。
自己留不住的,也不会留给别人,这种极端自私的心理,就是男权的祸根。
而晓玲是善良的,是大方的,是宽容的,她的宽容只能换来丧命。
影片很悲情,我心情很苦逼,只能用性别视角简单的对电影简单评价一下吧,晚安。
凶手只有丈夫一个人吗?!
贪慕虚荣,不给钱就不让这位正在给自己建房子的大女婿(男主)吃饭,明知大女婿跟自己的二女儿关系不正当还假装不知道的女主乡下父母是不是凶手?!
畸形的家庭社会关系,跟自己姐夫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二妹”是不是凶手?!
同样贪慕虚荣,在姐姐被家暴回深圳找她们时候,带姐姐去夜店,并说“姐夫待你不错”的“三妹”是不是凶手?!
敷衍了事,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社工是不是凶手?!
严重渎职的“我们警察是破案的”而向这种潜在危险根本不不重视,不管不顾的警察是不是凶手?!
自己也贪慕虚荣,明知男主有老婆还插足生子结婚,婚前放荡,婚后隐忍的女主自己是不是凶手?!
并不是为杀人凶手(丈夫)开脱,他固然是最可恶的最不可饶恕的,但,他之外的这些人难道真的就不是促成这是可悲案件的凶手了吗??
优点不夸了,这是一篇批评帖。
一般而言,我对于现实题材的电影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按照我的电影观,电影并不是一个茶余饭后供人一笑的玩意儿,它不应止步于娱乐层面。
一部好电影要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这样才能有现实的厚重感,才能称之为经典。
事实上,拍现实题材的电影不仅是创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也考验着他们对于电影的驾驭能力。
许鞍华是我很喜欢的香港导演,尤以女性题材见长。
《天水围的夜与雾》恰好是讲述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故事,按理来说她应该驾轻就熟。
然而,我只能给这部片子三星。
的确是一个有文章可做的好故事,可惜拍砸了。
中文专业出身,因此看电影时对视听语言不怎么敏感,反倒喜欢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来鉴赏电影文本,姑且也算一种批评方法吧。
如果把这部电影比作一部小说,那么,在小说三要素的表达上,影片都存在硬伤。
人物人物是构成小说的核心要素,相应的,也是支撑一部电影的灵魂。
近几年的国产电影中,《万箭穿心》可以说是塑造人物的佳作。
颜丙燕的表演无可挑剔,把一个“性格悲剧”的女性演活了。
万箭穿心 (2012)8.6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王竞 / 颜丙燕 陈刚言归正传,本片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显然是阿玲和李森,其他大多是功能性的人物。
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女主角阿玲的性格转变过于巨大,而且缺乏必要的交代。
她原先是从穷山沟里出来到深圳谋生的妓女,和李森挑逗调情。
但是到了香港之后,她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一样,一味顺从,不敢反抗。
由性生爱可以理解,但是影片中没有对阿玲性格的突变做出必要的解释,因此会让观众一头雾水:人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而且,婚后的阿玲俨然被塑造成了一个天使,善良温顺,成了一个受害者的符号,缺少个体的情感态度和欲望,流于空洞。
许鞍华对女性心理的把握是有天分的,不知为何,在本片中没能展现出来。
阿玲这一人物成为败笔。
李森是有层次的,这也得益于任达华的表演,暂时不表。
情节前半段的情节安排尚可,后半段就显得杂乱。
现实和回忆反复跳跃,缺少明显的界限。
多条线索并进是一种常见的电影技法,用的好自然为电影增彩,也激发读者的探索和思考兴趣;但是一旦滥用就会伤害叙事的流畅度。
电影的后半段就吃了这个亏。
许鞍华似乎想在这部电影中表现极端的人性,暴露社会制度的缺陷。
这种出发点是好的,是导演对于人世的深切观照,但问题是,电影的时长是有限的,不可能一次性容纳创作者所有的野心和意图。
这就导致人性的挖掘不够彻底,对社会制度的控诉也只能点到为止,两头都挖不深,反而像是拍了一部加长版的社会新闻。
环境人物和情节都要依靠一定的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表现。
许鞍华作为香港导演,对于香港本土的描绘没有什么问题,很多细节做得很到位,让人有真实感和代入感。
但是一到内地,就出现bug了。
可以说,影片中关于内地的片段是导演虚假的想象。
贫穷、落后、愚昧构成了小山村的全部。
当然我们不能去揣测导演的主观意图如何,但是从影片呈现的客观效果来看,导演对于内地的把控实在是力度不够。
这一点也是很多香港导演的通病。
春娇与志明 (2012)7.32012 /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彭浩翔 / 杨千嬅 余文乐《志明与春娇》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港片,港式风味令人遐想,到了第二部,彭浩翔对于内地的不熟悉就造成了影片的脱节。
北京不再具有人文性,而只是一个单纯的地名。
换而言之,换成上海、南京、广州……这部电影依然成立,白白浪费了北京的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
血腥的家暴事件和童真的儿童绘画结合在一起,仿佛是善与恶两股力量的对抗,很有张力。
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多半辈子没有显现出烂男人的特质,在他儿子和邻居的眼中,他和气、懦弱,努力挣钱养家,少交一点家用就会被老婆骂,用离婚威胁他。
他是一个装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济的边缘,儿子是拉皮条的,一家人在香港属于最底层。
这样一个男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跟他,愿意为他怀孕也为他打胎,还对他深情款款,把他视作生命中的救星。
于是,在情绪冲动的那一刻,他有了勇气和老婆离了婚,带着他刚刚赚到的一笔钱与小姑娘王晓玲回到王在四川农村的家。
在这里,他的往常只能顶一段时间家用的那笔钱改变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让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羡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里,也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情义、既有技术又有地位的人,从香港时那个loser,一跃成为一个体面人,有了他从未曾有过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仅得到了尊敬,还得到了他未曾期待过的——拥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权力。
这是他漫长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于他不能再放弃,也不相信他会失去。
当他们再次回到香港,回到这个他无法抬头做人的地方,他只能从王晓玲身上找那种感觉,他殴打她、强暴她、逼着她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当他发现他所造就的她——他认为是他造就了——试图摆脱自己时,他疯了,用杀戮来终结“他给她的”生活,消灭“他给她的”一切。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从未有过家庭暴力男的迹象,他的脾气是随着他在王晓玲一家前的优越感产生和膨胀的。
王晓玲一家把他当做拯救者,于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神,并一定要把神当下去。
“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惯的”,当王晓玲跟他说“你要是想要,我就生下来;你要是不想要,深圳打胎也方便”的时候,当王晓玲的妈恳求他:“晓玲肚子都大了,咋个办,你给个话嘛”的时候,这些自认为低贱的人们培育了李森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谁该为王晓玲和她两个女儿的死负责?
是的,她的确希望通过这场婚姻改变命运,她的父母的确希望通过这个男人改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要求不该得的东西。
是什么让他们在李森——这个在香港会被认为是loser的人——面前自感低贱,逆来顺受?
是什么让李森这个没钱没工作、没技术没尊严的烂男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当神?
是地域经济差异造成的等级差!
而大陆如同鸿沟般的城乡差异又将其翻倍。
当王晓玲的父亲用常态的口气说“农民嘛,不就是让人欺负的嘛”,他说出的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现状,也燃起了李森心中的歧视之火、暴力之火。
李森什么也没有,却在这里发现他原来还高人一等,他为什么不享受这种等级差呢?!
这个通过各种待遇把人分了等的社会培育了无数李森这样的烂男人,他们通过歧视和迫害他们眼中的“低等人”来维持他们心中最后的平衡。
并不是所有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都是烂男人,烂并不直接与境遇相关,而主要和人品有关。
不烂的男人再穷也有尊严,绝不会用欺辱弱势者来维护自尊。
PS. 李家的那个邻居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会热情地帮助和她没什么交情的邻居,会因为自己没有阻止王晓玲的被杀而内疚到发狂。
她让这部片子有了一丝温暖。
三星半,远远不如日与夜。
看来我真的很讨厌任达华~!
叙事一塌糊涂,李鞍华你了解内地吗,你认为内地贫困人家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吗
电影院看的,各种惊悚
悲哀
看了以后谁还敢结婚啊...
这部天水围很寒冷。这个惨案的发生,只有一声叹息!
张经纬和许鞍华说得很明白:香港就是头性兽。
1、编剧大问题,前后不搭,闪回位置不对。2、真TMD电视剧,《日与夜》拍那么好,这一部水平怎么下的这么快。3、许鞍华的灵气都在某些点上,可惜这些点出现的频率太低,每10分钟一个吧,比如监视器,某些剪辑点,结尾。4、任达华演技尚可,张静初就柴了。5、想了想还是给三星鼓励一下小成本
有了四川那一段,2星就不犹豫了。。。
……又是一部看了叫人对现实绝望的片....杯具啊.....
之前交「影视编剧」作业的时候也写过类似素材。说是讲述家庭暴力,更多地在表现香港问题和社会现象。三个时空交叉剪辑,因为素材太碎而没核心的叙事线索。无法从家庭内部找到悲剧原因。各人之间有相互都有可图之处,一旦这些可图因素瓦解整个结构便会坍塌。还好邻里不失温暖。
失望
犯贱就是死
这么变态压抑的片子,配乐竟然如此温馨。李森好变态啊,加强版的安嘉和!!!
任达华是变态专业户
时有时无的铁链
一度觉得 她老公的来电听着跟鬼来电一样
苦瓜脸女人
生活逼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