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这个片子。
突然有种想说些什么的冲动。
于是上来注册,然后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来不打算给推荐的,看片子的时候,脑子就在想,这个片子,我要打多少分呢。
6.5分吧。
但是上来之后,想了想,还是给个推荐吧。
片子的风格不用说了,看过的差不多都知道是借鉴于黑泽明的七武士的东西很多。
有着明显的黑泽明印记。
诚然,现代的社会,是很难出现黑泽明那样的导演了。
实话实说,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娱乐至死。
老黑的七武士,既是商业片,也是一部充满个人印记风格的伟大的悲悯类型片。
武士的无奈,农民的劣根性等等。
老黑不是批判那些卑劣的农民,而是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去注视他们。
而唐朝兄弟没有这些。
真要有这些,那就不会打着贺岁片的旗号了。
但是没有这些,唐朝兄弟依然好看,但是……看着片中的府军们的嘴脸,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当代的某些城管和强拆队的形象,百年老村付诸一炬的镜头,更是让我想起了那位以火自燃抗争的妇女。
当里正纠结于情大还是法大的时候,也颇让人无奈。
忽然理解了疑似李白的出现,导演拍一部片子,让达官贵人高兴,于是才能有投资拍摄部片子。
导演的境遇并不比千年前的李白更好,于是相信导演是借助李白的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是一个聪明人横行的时代,我们不抵抗,放弃抵抗,不像第五代那样执拗的去讨个说法,连第五代的执牛耳者都打响了妥协的三枪,更何况他人呢。
那些传说中们的大师,死一个少一个了。
不做大师,你也做不成大师。
可惜,导演还是有些想法,至少这部片子不是那种只让你娱乐,至少它可以让你联想到现实。
这已经挺难得的了。
我个人很喜欢胡军,即使他的演技不能算是上等,但是他的形象实在是不错,更何况这种喜剧化的人物,刻画起来挺有难度的。
而姜武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
当他扛着大刀出现的时候,立刻让我想起了七武士里的三船敏郎,那个曾经做过关东军伙夫的日本大腕。
也算是姜武的致敬吧。
李立群过去是个好演员,现在还是个好演员。
至于片中中国村民的形象,只能说很到位。
对于这点,鬼子来了,可谓是登峰造极之作。
就先写到这儿吧。
这个时代不需要大师,却依然需要电影。
在火车上看《南方周末》,文化版首页留给了杨树鹏的《我的唐朝兄弟》,毫无吝啬赞赏之词,某位影届强人甚至评价,说这是他感觉的中国电影里将黑泽明风格转化最好的一部。
于是我也跟风进了电影院,才发现它的好不是一般。
导演说,我特别希望告诉别人,我们也有过那种诗人遍地走的状态.他在竹林的夜晚与薛十三陈六一起喝酒的那幕,拍出了盛唐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中的潇洒与安宁,成为本片最美好最理想的场景。
电影里的荒诞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叙事的手法,可是整个电影的背景放在了唐朝,那么如今看来再荒诞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了。
唐朝文化是历史的朝代中文化混杂最剧烈最成功的一次,以至于影响到大半个亚洲乃至于世界,因为它的聚敛爆发都是如此肆意妄为,不屑一顾。
任何一种张扬跋扈都有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
这就给两个强人提供了厚实的温床,所以连抢劫都可以说的理所当然。
再谈演员,需要将侠气和痞气融合到极致的人,胡军和姜武具备了条件。
胡军本身的北方男人气质,而实际依然像个大男孩,顽劣与骄傲在举手投足间都显露出来。
姜武的傻气、朴实、农民般的思想干净,从《洗澡》到《空镜子》,而《别了,温哥华》里,亦看出了其倔强隐忍。
这样的人儿,在对着李白所说的“卖诗为生”时,才有可能不假思索一句“卖身辛苦啊”的话来。
就如导演所说,中国人的本性都不坏。
即使是貌似十恶不赦面露凶相的官兵,都在临死前求饶“一家老小”啊!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养成的习惯解决问题,在没有任何掩饰的情况下的表露交流,在进化到现在的理智的我们看来,难免荒诞。
电影里的人性是中国所固有的,长辈对晚辈,兄对弟,官对民……即使存在在临界点,无法用好坏来定义,却依然赋予了厚重的情感。
一部电影的荒诞里没有晦涩,而充满了人性与情感,这就是《我的唐朝兄弟》
首先说明本人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士,只是随便瞎得瑟两句。
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的画面和音乐很赞,我当然很赞成。
清新典雅的山村景致,用颗粒感饱满的画面去表现的确很新鲜。
这部电影的有些画面,让我想起了修饰过的《东邪西毒》。
大部分电影的画面漂亮,无非是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变成风景片放进了电影里面,虽然好看但却觉得生硬。
此片却不太一样,风景都在人物的背后。
人物很草根,风景也很草根。
与官军在稻田里厮杀的戏很有意思。
泥泞的稻田给主角增加一丝悲凉的英雄气概,但更多的是喜剧色彩。
在不大的小村中,和官府村民玩游击战。
打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给人家打跑了就追,追到了不仅要杀,还要摆摆POSS。
而且杀人的手法并不高明,谈不上好看,却很是实用。
倘若有一天你被一群人追杀,倘若心中有此片,保你多能活两天。
呵呵,有《东邪西毒》那样的电影是没有办法多活的,呵呵,扯远了。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充满实用主义美感的电影。
也有人说此片和《麦田》有点像。
即便是像,我觉得《兄弟》要更胜于《麦田》不止一两分。
可以说《麦田》可看的只有麦田。
而《兄弟》可看的便全是兄弟。
一个是单调的景,一个是丰富的情。
胜负不言自明。
比起《麦田》当中范冰冰刻意的性感,《兄弟》中女主角们的性感却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纵然挤出来的沟有点刻意的感觉,但是在那么一个自然纯真的村庄。
我想着不穿内裤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
两部电影同样也都有血腥的场面,比起《麦田》没打就开始摆姿势。
《兄弟》却又着独特的暴力笑美学。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从成龙电影中,提取并升华的一点。
即让观众笑着看血。
听上去有些怪,但看起来却觉得爽。
音乐做得也很到位。
选择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有点犹豫。
觉得来电影院就应该看一些声光特像特备到位的电影。
像这种剧情片来电影院看有点不值当。
但是真坐在电影院之中,听着耳后潺潺的水声,听见主角男人般的嘶吼。
感觉着实过瘾,仿佛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
服装方面也不错,虽然大家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的,却显得并不那么难看。
虽然主角的衣服有点日本风格,但是想想那时是唐朝,日本学的不久是中国的唐朝吗?
呵呵。
最想说的是演员方面。
此片在演员方面可以说是做的非常非常的用心。
除了两位主角以外,配角的挑选都是很到位的。
从初到小村时候的马七(马七大哥长的真的很充满喜感,自然的喜感不造作),再后来杀到小村的伙长(伙长长的真是没的说,一看就知道是坏人啦,坏道骨子里的坏,坏的很可爱,招笑。
虽然他演的角色很凶残。
),还有有点像雪村的李白(他一出来我真以为是雪村呢)。
一众绿叶不仅长相出色,演技也可以说是很到位的。
曾经一时认为村里没有正常人,全是疯子和懦夫。
后来才真正明白其实他们是朴实到了极点。
两位主角的演技可圈可点,不过胡军是男子气概有余而匪劲不足啊呵呵。
想着要是让姜文姜武一起来演,想是会更有意思吧。
中国电影照这样拍下去,还是挺有希望的嘛哈哈。
导演杨树鹏,你大可以低头狂奔,不用抬头看路啦!
在下不是什么所谓的托,也不是什么五毛dang,也不是什么学院派的专家在下只是草民一个。
说什么抄这个仿那个的的所谓技术论的也别进来,读到这里就别往下看了,浪费时间在下看这片子的时候想起一个“混乱”的人和事儿来,这个是本人读书不深,瞎联系的,说出来这些事和人来也没有实在意义,这里且不提这片我给了五星,不是因为技术,不是主要因为什么三位明星的表演的什么理由在这个电影重新定义的今天电影不再是一个就TM那一个玩意儿那么简单。
要不不会有那么多人士花大把时间来说“赤壁”不合常识,常识已经和真实不再划等号了。
说我是赤壁dang的人别骂我,我是拿赤壁来说事儿能斗胆说这部片子看明白了的,可以进来读我这篇拙文。
如果说能和我一样,看明白了电影里有自己想说的而却不能用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某种力量的话,如果更能感觉是有呐喊的冲动的话那么我们紧握一下手来,一起喝一点旱稻酿的好酒,撞一下我们的胸膛,然后默默的各走各的``那我就会很会意的明白至少我知道我的兄弟们满天下
古装片的主人公不是帝王将相、不是历史名人,而是虚构的某两个历史小人物,这本身就是大陆古装片一次题材上的突破。
当然这并不保证影片会更优秀。
《我的唐朝兄弟》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尽管从理性上来看,我可以挑出很多刺来——比如配乐单听不错,但是和画面走得太近,没有收敛;还有它对一些东西太点到即止了,一些本可以让它更有力量的东西,很明显它是故意放弃了:它把《七武士》中最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的内核消解掉了,置换为插科打诨和最后一场不怎么严肃的屠杀(这当然是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原因的);当然还有剧情上和特技上的硬伤。
但我依然很喜欢它。
现在的大部分古装片,都是在假装苦大仇深,用视觉奇观来代替古人的真情实感,这可能也是古装片要拍大题材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古代社会对当代电影最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东西在于它的视觉差异性。
把这种视觉差异性搞得越大,票房就越高——某张姓摄影师可能就是这样想的。
可被他们忽略的是,除了视觉差异,还有人文社会的差异、有思想情感的差异,和比所有这些差异的总和都要大的一个共同性——人的共同性。
《我的唐朝兄弟》轻松而不轻贱,它和目前市面上的山寨古装片的区别在于,后者并无想要表现那个时代,而只是借古装的漂亮壳子来宣泄当代网络话语;而前者当然也有流行笑话,但它至少是想给观众看看,那个除了帝王将相、除了金戈铁马的唐代小山村,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一股古装片的清流,并且我相信这是一个好开头,假以时日,我们会有更多的安静而贴近现实的古装片的出现。
但它们不得不和山寨古装片(以《三枪》为代表)和视觉奇观古装片(以《黄金甲》为代表)并排站在一起而备受冷落,因为信而好古在这个时代,显然成为奢求。
这样的影片,就算缺憾多多,叫人怎么骂得下口呢。
这部《我的唐朝兄弟》一开始就号称高仿黑泽明,我就想看看他能模仿到什么程度,结果没想到,不光形似,还真有点黑泽明的神韵。
开始挺可乐的,后来笑不出来了,感觉导演是在想说些和所谓“江湖”“诗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而且根本就没唐朝什么事,平时我们说起唐明汉武,都说得如何如何辉煌,“强汉”“盛唐”什么的,可这部片子里有体现吗?
两强盗抢到黄金财宝依然横行霸道、当兵的一露脸不是强奸妇女,就是烧杀屠戮、那么大一个村村长不说话(电影里面不叫村长叫“里正”)全村人就不知道该干嘛了,不光蠢还没骨气,这哪里是唐朝盛世的感觉?
唯一的一个正面点的形象就是导演客串的李白,但是这个小插曲其实在我看来不是导演编剧心血来潮戏瘾来了加进去的,而是少了这段这电影就不完整了。
我看了下百度词条对这电影的介绍,看形式应该是官方宣传写的文案,不过这文案到底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写的啊,还是故意写得避开重点?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我在过度联想穿凿附会,但是,要注意,对于一个野心要模仿黑泽明的导演来说,只是模仿个壳只会招来嘲笑,就比如张谋财的《英雄》。
要知道黑泽明最牛逼之处不在于画一般唯美的镜头(当然他的镜头也很牛逼就是了),而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说白了就是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要有尊严,当年张谋财就是看了李安靠《卧虎藏龙》拿奥斯卡了嫉妒了结果拍出来个《英雄》,结果成了说要大一统不怕牺牲点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种很东方化很集体主义的东西,恰恰是奥斯卡评委最痛恨的东西,傻子都不会给你奖啊。
扯远了……拍《唐朝兄弟》的导演杨树鹏要学黑泽明的皮肯定也要他的骨,所以我比较有把握这不是穿凿附会。
一开始陈六在院子里看到官兵就拉着罗娘往屋里跑,注意这里,陈六和十三是强盗,见到兵就躲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为什么要抓罗娘一起呢?
观众一般反应就是怕罗娘告发,但实际情况是罗娘出来后十三才和罗娘他爹马七说打劫的,罗娘不知道,而陈六又第一眼看到罗娘眼睛都直了,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陈六在外面粗闯荡江湖知道这些当兵的不是啥好东西(电影后来剧情也挑明了),他们是强盗名正言顺地抢劫,官兵那是更名正言顺地烧杀劫掠,老百姓那完全是肥肉。
然后是村民的蠢和村长的迂腐,村民完全是靠村长指挥干活的,没村长啥事也不会干,那个村长一副讨嫌样,自以为是的嘴脸,对强盗嘴里喊着“大唐律例”见到当兵的强奸却不敢放一个屁,这里村民和村长都表现出一个特点:没有独立人格。
电影最亮最点题的地方其实就是看似不着边际的李白出场,李白那段陈三问了一句话:“你们这些诗人不耕地,不打劫,靠什么为生?
” 李白回答:“卖诗为生,长安那些达官贵人,看到我的诗,觉得喜欢,就出钱买。
”(大意是这样)这里才是我们的大唐盛世,有显贵,有李白,有诗歌,这才是我们被灌输出来的大唐盛世的概念,可是这个场景,却说得明明白白,这些所谓达官贵人,这些文人知识分子,这些上层人士,已经和中国的下层社会完全脱节了,达官贵人不为民请命,知识分子不开启民智,社会上层在风花雪月,下层却要面对民贼官匪,这里才是导演的用意所在,那就是:所谓的盛世,已经和这些普通人完全没关系了!
另一个亮点是十三的结局,陈六为了罗娘要留下来,给马七做农活,实际上已经是村里人了,十三虽然不愿意,但也没对村民有敌意,在村长引来官兵的时候,陈六和十三知道这群当兵的不是好东西,着急地喊村民离开的时候,这两个土匪强盗其实已经把村民看做是自己人了。
等当兵的烧杀完之后,幸存的几个人围在火堆旁,村长的眼神都变了,我以为是他觉悟了,要反抗了,结果根本没想到,他居然趁其不备对十三下了毒手。
看到这,我想起一件事,在饭否这个网站上,有很多讨论政治的人,经常发表一些“不和谐”的言论,当然也有更多的只是在上面拉家常的,在饭否上经常能看到这些拉家常的人对说政治的人的攻击,理由是为了不让饭否被和谐,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饭否至今还死着,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事谁的错呢?
难道是那些讨论不和谐话题的人的错?
把网站的被和谐归罪于那些讨论政治的人这个逻辑有个术语来形容很适合,那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样的逻辑不光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在中国现实中更多,现在看了《唐朝兄弟》,才知道原来唐朝时这种统治传统就已经源远流长了。
电影的开头与结局是一起的,都过了50年了,这村还是一个模样,甚至更落后,见到生人居然认为是妖怪。
欢迎来我的空间讨论:http://dakai.cz.cc
《我的唐朝兄弟》:杨树鹏与崔永元的恩怨兄弟情 在电影上映前、上映中、上映后的不同阶段,与电影胶着在一起的是本片导演杨树鹏与央视大佬崔永元前后恩恩怨怨。
本片讲述的是大唐时期胡军与姜武两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果把电影与现实联系起来辩证的看,导演杨树鹏的暗语即昭然若揭——《我的央视兄弟崔永元》。
关于二者之间的恩怨,在这里有必要简单陈述一二:话说杨树鹏应聘来到央视节目《实话实说》,小崔觉得小伙子不赖,又知道这小子看过很多老电影,于是一拍即合做起了一档老电影节目——《电影传奇》(这节目名字还是杨树鹏给起的)。
一个是节目的总导演,一个是节目的主持,杨树鹏在《电影传奇》呆了3年,但是后来两人渐行渐远直至分开,有人说杨树鹏是被崔永元排挤而离开央视。
据当事人杨树鹏说,主要是两人在《电影传奇》时对节目的创作方向产生分歧,自己的诉求没有渠道施展:他希望尽量做得好看甚至八卦,而小崔对那个年代的热爱不容侵犯,节目制作都得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
央视是独裁的,央视主持人官阶层次明显,凡事大佬说的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二者价值取向不同必然导致矛盾冲突的根深蒂固,只能分裂,只能一个走,一个留。
那么谁留下,谁滚蛋,结局不用大脑思考大家都能猜中。
杨树鹏也坦言:“说我跟小崔有仇,其实没有,我们之间是恩怨,恩在先怨在后,他对我有提携之恩,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做节目。
我们之间有怨,不能相互理解,但不是仇,有些事情可以付之一笑,有些对我造成的伤害直到现在还难以忘怀。
” 于是杨树鹏走了,2009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唐朝兄弟》并在影片中客串李白过了一下读诗瘾。
崔永元留下了,2009年在电视主持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揭晓,崔永元竟然高居榜首。
《实话实说》这档“婊-子立牌坊”的节目也终于因难产母子双亡。
影片行将结尾时有一处关于影片主旨的细节是虽然胡军与姜武是典型的“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一起嫖过娼”的好兄弟,但是胡军却背着姜武把强盗来的财宝换了地方。
胡军临死本想告诉姜武藏宝地点但没有说出来就挂了,这也就成了姜武余生过不了的关,大哥形象崩溃,信任彻底瓦解,纠结了40年的结。
《南方周末》报道援引导演的话:“胡军和姜武的关系来源于我跟我原来某个知名同事(崔永元)的关系,用他们来反映友谊,信任和背叛。
” 哎,当个导演真好,闲来还可以通过拍电影来暗讽抨击自己心里不爽的人。
这可比用文字在纸上倒腾要畅快许多,比用嘴皮子叫骂更加文雅风骚具有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再说说《南方周末》对此片的广告宣传。
《南方周末》少见到电影的广告,这次却在二期大幅刊登了《我的唐朝兄弟》的海报。
其中11月19日很大方的花了两个整版面来推荐这部电影。
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看完推介,发现关于该片的影评,不是深度意-淫,就是往主题斜上45度角死命瞎掰。
诸如此类:说这是一部“很黑泽明”的电影,这是“很昆汀”的流氓电影,“如果大家有心的话,可以看出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的影子。
”李立群老师竟然把电影上升到了宇宙观人道主义的高度同时坚持要用“禅”意来解构电影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并留下了“虽然村庄安静,但生命是冲动的”这样具有哲学深度的话。
不了解电影的人,不会知道黑泽明、昆汀•塔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是何方神圣。
了解点电影的人,都明了这种意-淫所带来的快感是低级虚无的。
2009-12-4
十三:你们这些诗人靠什么活着啊?
又不种地,又不经商,又不当兵,又不打劫。
诗人:我们,卖诗为生。
阿六:卖身太辛苦啊。
“床前明月光……”看傻了,李白么?
准四星,个人认为很赞的片子。
整部片子都有点小小的黑泽明风,包括服装风格拍摄风格影片风格还有表演风格,像一路小跑,扎堆的方式和握刀的方式,还有意味深长的表情。
包括名字,十三,阿六,马七……十三和阿六是强盗。
到了苦竹林马七家借讨水为名抢劫,遇官兵欲强暴马七的女儿罗娘,杀官兵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整个村子很逗,掌事的叫赵里正,言语必及自己是常山赵子龙之后,每天村人全靠里正安排工作。
赵里正有一儿子叫赵四,文弱书生。
全村就一小孩,还是傻的,叫长寿。
一堆野性子的姑娘。
阿六喜欢上了罗娘,强了人家,死乞白咧的赖人家那儿不肯走了。
里正一心抓强盗报官,良民不与盗为伍的思想。
而官兵呢来了就认为村民与强盗勾结,大打大杀。
一堆傻傻笨笨的,简简单单的人的故事。
所谓强盗一点也不强,所谓律法也不见得真为正义。
冲三个老戏骨看的《我的唐朝兄弟》。
本着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的江湖道义,虽然是从网上看的盗版,可好电影还是应该帮着吆喝一下。
当然,电影的好坏向来淫者见淫,贱者见贱,豆瓣网上的评分是6.7分,朕就认为本片被严重低估了,也有不少人把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
话说回来,电影这东西和观众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喝三鹿长大的孩子你要端给他杯雀巢,他也喝不惯啦。
反正朕对《我的唐朝兄弟》的调调是喜欢的不得了————贼比兵好的乱世,万物皆刍为狗。
打打劫,采采花,偶尔英雄救美,有什么职业比做贼更过瘾的?
抛开无聊的正义感,天大地大,爽字最大。
什么?
教坏小盆友?
麻烦跟我念一遍:【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
看完电影你会懂,愚民真是害死人。
这个算是去年电影中,难得能看的一部片子了。
至少以认真讲故事的态度,讲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故事。
虽然,有些时候会让人想起七武士,三船敏郎……不过中国人在里面增加了戏虐的成分。
据说喜剧导演都是悲观主义者,我有点相信。
碰到官府,我想谁都会比较悲观,现在好像也是这样。
大概可以算《七武士》+《鬼子来了吧》。
典型的B级片儿啊 几个演员都不错 浑身都是戏
总觉得一直保持前半截神神叨叨的搞笑风格外加喜剧收尾会更好,在大部分时刻里,我都因萌爆了的肥肥小姜武+胡爷二人转保持了四颗星的心情。
缺的就是偏才怪才,里边的村姑一律东方神韵
虽然模仿黑泽明和鬼子来了不到火候,但是于荒诞中处处透出导演的用心,对现实的幽默讽刺和隐喻:活生生的强盗,迂腐透顶的里正,少了里正就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村民就犹如行尸走肉,以及后来的反抗。
棒!!牛逼 挺现实的 有黑泽明的意思 乍看真像7武士 灰常搞笑 结尾太有劲了 胡军快死了拼了命的想说 姜武说兄弟你别说话 结果藏宝地点就没说出来……
姜武胡军一人一颗
人多的环境看电影比较笑得起来,但这又不是喜剧片。胡军死的时候我一惊。
画虎不成反类犬。剪辑烂的要死
确实本子很好,就是导演的功力差了点。匹夫同样如此
我在veryCD被封之前,抢救下来的电影,还不错,充满了喜感和张力
1.惨遭压榨的小制作电影 2.很可惜,被淹没了 3.换个名字把,兄弟实在很恶搞
挺有意思的,就是在节奏上有点跳,故事上想表达的太多~~
官和匪无区别,甚至官比匪更穷凶极恶。愚民是非不分浑浑噩噩,但只要选一个代言人就总有人会背叛阶层。几十年一切就已如尘埃,后人不知这片土地发生过什么。一个村庄就是一部历史。念诗的李白确实是谪仙,那一段飘渺如幻。不喜欢里面的颜色笑话和男凝镜头以及对女性的暴力描写。
最近看的七部电影里,这已经是第五部我给两星的了…是最近的心情不适合看电影吗?
及不上《七武士》的皮毛,都靠演员撑场,叙事能力差,场景镜头,走路绊倒的桥段都在向黑泽明致敬。这是一个看过黑泽明的,家里有背景的年轻导演。否则很难想象怎么拉得到投资。叙事能力,对生活的观察都需要岁月的积累。给黑泽明一颗星,演员一颗星。导演就省省吧
导演想说的话很多啊,只是碍于很多,语焉不详。
如此烂片,不知所云,卖弄电影技巧,对观众真是讽刺。还6.5分。无语。盛唐某年,两个盗贼来到位于荒山野岭之间的苦竹林。他们分别是善于射弈的薛十三(胡军 饰)和鲁莽开朗的陈六(姜武 饰)。二人于村民马七家落脚,与此同时三名官兵亦来到村中。官兵之一对马七的女儿罗娘(王晓 饰)欲行不轨,薛陈二
前10分钟,很跌宕起伏!矛盾的转移很多!加之黑泽明风格+实力派演员。给五星。就是觉得名字起的俗了些!
模仿鬼子来了的公知腔,政治隐喻得太刻意了。剧情黑色幽默感不够,镜头语言学《七武士》还不到位,人性情感浮于表面,制片人胡大爷这片扑得太理所应当了。
我觉得很好,有深意。。。差点错过一部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