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安琪拉的灰烬

Angela's Ashes,天使的孩子,安吉拉一家,安吉拉的灰烬

主演:艾米丽·沃森,罗伯特·卡莱尔,迈克尔·莱格,夏兰·欧文斯,乔·布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0

《安琪拉的灰烬》剧照

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7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8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9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0

《安琪拉的灰烬》剧情介绍

安琪拉的灰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命运一次次给这个坚强的母亲以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情2+1阴阳剑天鹅公主:童话的诞生我还活着N世代之青春降临她说得闲炒饭黑暗法师R-page拳霸少年2疯狂熊孩子决不饶恕老爷,别闹警匪游戏高粱花子幼儿园的男阿姨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四季明日之丈同窗会科洛弗档案不思异:谜人谜事烈日灼人2(上):逃难伴我入眠爱你入胃真假森林王时光正好GETUP!GETLIVE!网上怪谈超级少女第四季拒绝再战虚无,万物之外

《安琪拉的灰烬》长篇影评

 1 ) 神,下次掷骰子时,请忘了我

美好的爱尔兰🇮🇪你曾经让我沉浸于《凯尔特的薄暮》,来自爱尔兰风笛悠扬地倾诉也曾让我泪流满面。

今天,当我从弗兰克·迈考特于199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里重新看你,我终于明白,那是怎样的屈辱和不甘。

摘自于豆瓣网友: 1997年,一本名叫《安琪拉的灰烬》的书获得普利策奖最佳传记文学奖,作者是66岁的弗兰克·迈考特。

这本书不但受到奖项的青睐,更是震撼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它出现了117次,当年就重印了47次,印数高达150万册,并译成了25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两年后,这部小说被派拉蒙公司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畅销书的带动下,这部电影也受到了巨大关注。

这段人生故事里给出了三道 无解之谜:1.他们相爱,他为父、她为母。

但是他们却彼此折磨,这层阴霾延绵至下一代。

是世道摧毁了父权,还是人性强迫着母性伟大?

故事里父亲和母亲的出生地分别位于爱尔兰的南方和北方,这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异。

母亲安琪拉的家人都对父亲“另眼相看” -- 北方人都是粗鲁的异教徒(即口音、行为、舞蹈和信仰),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更何况现在说要去美国布鲁克林闯出一番天地,最终却灰溜溜而归,落魄地投奔娘家。

原著中这样描述母亲:“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 她前后生了七个孩子,但是不幸的是死了三个。

任何一个母亲都很难承受这样的打击,然而从第一个孩子玛格丽特死去时,她咬着手指双目茫然,到双胞胎前后死去时她表现出的麻木,一个原本富有活力的母亲,就这样被多个噩耗折磨成了一个石雕,任凭风霜雨打,她也几乎没有了感觉。

2.弗兰克明明属于爱尔兰,却向往眷恋着『 自由之国 』。

他始终认为称之为 “美国” 的地方才是自己的故乡。

这是故乡的不幸?

还是关于信仰归属感的扭曲?

在弗兰克的心中,爱尔兰的生活不亚于下地狱,而美国就算再不适应,也是个充满归属感的地方,错位的乡愁实则是几代人都难以抚平的旅人之痛。

电影节选:法兰克:“我的作文题目是-- 耶稣与天气。

我不认为我们的主--耶稣,会喜欢利默里克的天气,因为总是在下雨。

香浓河让整座城市一直都很潮湿。

我爸爸说香浓河是凶手,因为它害死了我两个弟弟。

看看耶稣的画像,他总是裹着床单信步游荡在古老的以色列,那里从不下雨,从不会听到有人咳嗽,也不会得肺痨这样的疾病,那里的人也不工作,只要懒散的消磨时间,吃着天赐食粮、摇着拳头,奔向受难十字架。

每当耶稣饿了,他只需要走向无花果树或是橘树吃个够。

如果他想喝酒,只需一挥大玻璃杯里面就有酒。

他也可以去拜访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她的姐姐玛莎,她们肯定会为他做饭。

所以耶稣决定降生在那片温暖的土地。

做犹太人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他生在利默里克他会染上肺痨,不出一个月就会死。

那么也就不会有天主教,我们也就不会写关于他的作文。

结束”

3. 人生儿不同,为什么彼此终有芥蒂?

我们渴望融合却又拒绝彼此。

人类的终极归宿究竟是 『 合 』还是 『 分 』,究竟会迎来最后的公平、还是永无尽头的不公?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由大不列颠岛 和 爱尔兰岛组合而成。

大不列颠岛上有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上有爱尔兰和北爱尔兰。

虽然爱尔兰在爱尔兰岛上,但它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因为!

早在差不多100年前,爱尔兰民族就爆发独立运动,当时英国联邦就和他们签了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成立“自由邦”。

也就是说,爱尔兰从那时起就独立出去了。

只不过北部的6个郡仍然属于英国,也就是现在的北爱尔兰。

我们故事里的 利默里克 属于独立的爱尔兰。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温家宝总理访问的唯一一所爱尔兰大学就是位于利默里克 香浓河畔的利默里克大学。

那里已经风景优美,让人很难相信它曾经吞噬了无数病死的孩子们。

在弗兰克的心中,信仰的争端、种族的歧视、阶级的划分、父亲的醺酒与无能都无法熄灭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因为热爱才会爱音乐、爱文学、爱钱、爱女人、爱自由。

他爱死去的兄弟姊妹、父亲、外婆,他爱他忍辱负重的母亲。

他爱那个死于6岁的自己……

一切源于爱源于爱源于爱……

 2 ) 放过孩子吧

如今已经不是那个能吃饱就可以的时代,生养孩子不要说吃饱穿暖就可以,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足够强的责任心,真的,不生养后代就是极大的一份善良。

我觉得父亲这个角色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有梦想、有奋斗精神的人,不然也不会拖家带口远跨大洋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可惜他是个能力不够强、自尊心却极大的理想主义者。

即便冒着让孩子冷死的危险也不放下尊严去捡煤球,对有家庭的中年人来说,真正的尊严并不是在人前趾高气昂,而是让全家人吃饱穿暖。

没有能力就要放下虚无缥缈的尊严,让孩子冷死、热死就能给自己带来尊严吗?

用救命的救助金和孩子的奶粉钱去给狐朋狗友买酒喝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吗?

绝对不可能,相反,这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

我们一直被教育要活的有尊严,然而,尊严也可能是我们贫穷或者过得不好的原因。

孔乙己脱不下长衫,宁愿饿死也不愿意降低身份去为了生存而努力,就像如今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样子,工资少不愿意干,工资多又卷不过同辈,于是就出现啃老族、御宅族,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孔乙己们呢?

父亲情愿挨冻也不愿意去捡煤球,情愿挨饿也不愿意去乞讨,这样的尊严有何用呢?

活的有尊严只是父亲的借口而已,他并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短暂的酒精麻醉就能让他罔顾家庭,这样的人真的知道什么是有尊严吗?

不,他并不懂,他只是固执,他只是狭隘,他只是懒惰。

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可以因为喝酒就丢弃,懒惰,自私,麻木,是他的底色。

谈恋爱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但是结婚一定要听从家人的意见,你可以质疑他们对婚姻的理解,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比你多活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看人他们大概率比你看的准。

安琪拉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不同信仰的男人,跟着这个男人到处漂泊,在外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在内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这样的困境是安琪拉自己选的。

她逃不脱这样的人间地狱,社会环境那个包容力,自己也没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生存技能,她有的只是苦命人所拥有的能力-忍。

女人,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到那样的绝境,往下走容易,往上走每一步都很难。

我不理解弗兰克为什么那么渴望去美国,毕竟自己跟着父母从里逃离回到故乡,那里于他而言是苦难的开始。

我也不能明白他明明是个很心疼弟弟、很照顾家的人,为什么他得到第一份工作不是接济家人,而是存钱去一个曾经离开的地方。

大概,这就是自由意志吧。

公众号:三横兰

 3 ) 路之担当

抛去铁皮鼓之类的政治隐喻,个人更感觉这是一条路的故事,这条路上承载了太多这样的家庭的来往,当然也象征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替。

沧浪之水浊兮,父亲找不到工作,一直踩着这条泥泞的路,孩子等不到钱,一样也得踩那片泥泞的路,这条泥路足够有胸怀,有勇气,能够承担这么多家庭孩子们这么多年的失意和悲伤。

而搞到钱之后路上会溅起水花为他们高兴。

同样是这条路,一次次送走父亲和盼到他的归来。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路变宽了,也没那么泥泞了。

孩子要上班了,路上居然有了绿色,希望居然从黑色和灰色中出现了,呜呜。

孩子最终要去美国了,路上留下了同样的孩子继续走。

不管怎么样,自由女神在片中是绿色的,代表了孩子的期望吧;其他感人之处:孩子写的关于讽刺宗教的作文被认可,说明欧洲人对思想是真爱啊;孩子床头,医院床头,教堂当然了,教室里面,桌子上面无所不在的耶稣及圣母像足够讽刺;圣餐时孩子吃到巧克力时吧唧嘴,是因为他平时吃不上啊,同样的还有孩子舔报纸;孩子第一次喝酒后居然和父亲一模一样,哎,说明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4 ) 安琪拉的灰烬——圣烛燃起后的灰烬

在充满着破屋、污水、湿冷的小镇,最具人情味的就是那个清朗的月全食之夜,贫穷而虔诚的人们等待着月光洒下、湮灭、又洒下,好似大家都向圣神敞开过自己的肮脏,忏悔之后又获满血,之后继续躲进霉臭的瓦砾之下。

而Frankee回望自己,受着来自于天使十几年来的庇护以至于他可以活下来甚至前往自由女神之国追求那一口白牙和属于自己的马桶。

很佩服这位爱孩子爱家庭的母亲,当学校坚持让Frankee留级重读,孩子无法面对奔跑下楼的同学时,她用有力温暖的臂腕搂着儿子直面挫折。

也很喜欢Aggie婶婶,除了给Frankee一套恰似成年礼的衣着,告诉他不是boots而是shoes,还让他在心中更加肯定自己,更有信心通过努力工作存钱回去美国。

看过几部反映爱尔兰人与英格兰人世仇历史的电影,宗教的力量是无穷之大的,忏悔是自省,洗涤心灵的一条途径。

父亲在圣诞节那天离开,今后任何一天想念起来总是哀伤和心痛的。

不由地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爱尔兰贫穷家庭和社会唏嘘,追溯这段历史,网上查得了以下资料:和犹太人一样,爱尔兰人大规模移民美国,也是因为受到了迫害。

在历史上,爱尔兰与英格兰曾是并列的两个岛国。

12世纪末时,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内讧的机会,率军登陆爱尔兰,以武力强迫各路诸侯向他宣誓效忠。

在英国的不断武装打击下,爱尔兰人非但没有屈服,反而还完好的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16世纪,英格兰人改信基督教,而爱尔兰人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因宗教信仰不同,彼此之间的矛盾就更加难以调和了。

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国,随即加快了殖民爱尔兰的脚步。

大批新教徒来到爱尔兰北部的厄尔斯特省,用了十年的时间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但同时也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新教徒们肆无忌惮地掠夺土地,到了18世纪末,爱尔兰90%的土地掌握在英国人手中,爱尔兰人不得不向英国地主租种土地。

另外,英国地主通常不生活在爱尔兰,土地经过层层转包后,最终的租金高的令人发指。

这样一种情况下,爱尔兰人大量破产,甚至沦为乞丐。

雪上加霜的是,1845年至1849年间, 欧洲又爆发了严重的马铃薯病虫害,爱尔兰人赖以为生的马铃薯大幅度减产,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由此爆发。

生活难以为继,留在爱尔兰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去英属北美殖民地搏一把,于是才出现了美国的爱尔兰人十倍于祖国的奇特现象。

1949年,在无数爱尔兰人的努力下,爱尔兰共和国终于成立。

然而受英国殖民最早的北方六个郡,因为新教徒占大多数,最终被留在了英国。

这是爱尔兰人绝对无法接受的,“北爱尔兰问题”因此也成为两国政治的一股麻筋。

长期奋战而不得果,又加之极度的宗教仇恨,一些激进的爱尔兰人成了欧洲恐怖主义的鼻祖。

他们在英国制造了一系列的暗杀和爆炸等活动,以至于伦敦至今不敢在街边放置垃圾桶,即便放也用得是透明的。

因此爱尔兰人可以说是美国的开拓者之一,这是历史渊源。

爱尔兰国内人口不过区区四百万,但生活在美国的爱尔兰人至少有四千五,是仅次于德裔的美国第二大族群。

爱尔兰人对于政治有着极高的热忱,美国45任总统中至少有14位具有爱尔兰血统。

比如家喻户晓的肯尼迪、尼克松等。

大家绝对想不到的是,别看奥巴马是黑人,他也有爱尔兰血统。

2011年时,奥巴马专门跑到爱尔兰寻根,去看看他曾曾曾外祖父的生活过的地方。

 5 ) 落进雨季里的灰烬

又被译作《天使的孩子》。

那是个耶稣和坏天气并存的小镇,剧照上这个伸着舌头孩子,他的父亲,那个会在早上讲奇幻故事的父亲,因口音和宗教被排斥、失业、酗酒,继而缺失了他的部分童年;母亲被亲戚比喻成多产的兔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乞讨教士的残羹、借高利贷和跟讨厌的房东睡觉,可仍然在对小男孩说“永远别让人当着你的面关门”。

“圣西士”原谅了“长男”弗兰克的“罪恶”,老先生在课堂上说:stock your mind,或许贫穷,或许没有鞋子穿,但没人可以抢走你思想里的财产,it is a palace.it is your house of treasure。

夏南河或许带走了他的两个弟弟和初恋情人,却也同样带走了妈妈、姨妈和穷人们的高利贷账本,在月蚀后空无一人的湿烂街道的中央,在孤独暗淡的光影里,他笑了,他看到了5岁和10岁的自己肩并着肩,虽然他才不过是16岁刚满。

电影虽是在叙述潮湿、悲惨和屈辱的童年生活,却并不失诙谐、可爱和纯真。

若没有结尾的美国梦,这电影就是满分。。。

好吧,虽然我有被恶心到了,但它还是值得满分。

 6 ) 在这样的苦难之下,仅有爱是不够的

安琪科永远在生孩子,死了一个,又生一个,死了一个,又生一个。

或者永远抱着孩子,坐在床上,站在屋里,走在街上,等在火车站……麦考特永远在失业,永远在喝酒,永远醉醺醺,高唱着爱尔兰的爱国歌曲,永远听着妻子“你真没用”的指责,再一次次让妻子怀孕……孩子们永远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永远脏兮兮,永远饿着肚子,永远在等爸爸带回薪水或一点吃的,却永远在失望……爱尔兰的这个小镇上,永远在下雨,街道永远是湿漉漉的,屋顶永远往下滴着水,小巷里永远污水横流,他们住的靠厕所的房子里,一楼永远有一层积水,孩子们进屋时永远是蹚着水,他们的头发、衣服永远是湿的……这就是法兰基的童年,天主教教徒孩子的童年,回忆起来有太多辛酸苦难的童年。

他依然怀着对父亲的爱长大了,哪怕那个男人下流到用婴儿的奶粉钱去喝酒;他在十六号生日前一晚对着妈妈咆哮,甚至打了她一巴掌,又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在妈妈的歌声中泪流满面;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却在放高利贷的方太太去世后拿走了她大半的钱,还把她记账的本子扔进海里,那上面,有镇上几乎所有穷人的名字,包括他的妈妈,他的艾吉姨妈,在他即将到邮局上班时为他定做一套新衣服把他打扮得无比体面的姨妈……法兰基怀着对美国的憧憬,离开故园,来到自由女神的国度,即将开始他崭新的人生。

是的,即使他爱他的父亲,那个男人却无法给他的童年带来庇护和起码的温饱;即使他爱他的母亲,那个女人也只能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被迫与别的男人睡觉;即使他爱他的家,他也只能逃离这个逼仄、狭小、混乱、肮脏的地方,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他爱他的祖国,祖国也不能为他提供广阔天地让他大有作为,他向往的,是一个更加民主、文明、进步、富裕的国家,能为普通人提供更多机会的国家,让更多人能过上更好生活的国家。

这部沉重而苦难的电影,让我想起前不久刚读完的《秋园》一书。

在颇为相似的苦难之下,中国的这位母亲更坚韧,更能干,也更有尊严,至少没有让自己和孩子失去应有的体面。

 7 ) 给童年的穷孩子一个拥抱

就像整部电影的灰暗色调与阴雨连绵的天气一样,剧情让人压抑,一个懦弱无能酗酒又爱面子的父亲,一个坚强总是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母亲,还有几个总是饥肠辘辘吃不饱饭的孩子。

他的父亲没有男人该有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的生活环境也一直没能改善。

特别能体会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那么的懂事,小时候你总是羡慕其他小朋友的新衣服新玩具,你的爸爸也很爱你,可是你也只有看着的份,等你慢慢长大赚钱以后,当你改变了糟糕的生活,你才明白你有多么坚强,最后影片主人公看着小时候的自己,我想他一定想给那时候的自己一个拥抱,生活虽让你尝尽了苦涩,但从你长大以后,你便不再指望他人来改善生活了,不再寄希望于父母,你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于自己的手中。

最后,所有的女孩子都该擦亮眼睛,宁可不嫁人,也别嫁给废物。

 8 ) 20240702 安琪拉的灰烬

自传电影。

富有文学性的电影,从头到尾的自述,是电影形式的自传。

自传中,某些记忆被美化了,如酗酒的父亲,竟是如此温和,某些记忆被凸显,如母亲被迫与一个丑陋的大胖子发生关系,很快就和富家小姐发生性关系。

影片似乎也展现爱尔兰人悲惨的历史、不同宗教的冲突和矛盾,但我并不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中,无法理解和共情他们。

影片开头,就是新生伴随着死亡,其后的几分钟又是接连的孩童生命的逝去,死亡如风而至,主角的幸运存活让他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也让我们看到悲惨的循环。

贫穷的家庭却在不断生育、微薄的收入还被拿去酗酒,影片展现的是家庭有无数摆脱贫困而不愿去做的方式,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

此外,又有另一循环的再现,儿子酒后同父亲一样荒唐,儿子对父亲的复归,儿子回到美国,是生命体验的复归,儿子似乎还会像父亲一样继续苦难的历程,但我愿未来是更加美好的。

 9 ) 几十年前,英国也有现实主义影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影片中,荧幕上展现出来的人物越来越趋于固化,好多人物都是非常光鲜亮丽的角色,似乎这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主流。

而那些原本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普通的人物却如同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从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中得到充分展现。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充满着影响力的媒介形式,电影从某种程度上逐渐的教化众人,现实生活就是像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一样,我们看不到穷人是因为穷人不需要进步的媒体形式去展现他们。

我们看到光鲜亮丽的群体大概率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是这么多光鲜亮丽的群体组成的。

他们才是重点,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才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穷人,普通人就这样被遗忘了。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这一点,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电影中,电视剧中的那些都是假的等等语言搪塞过去。

但人们依旧是改变不了电影已经深入彻底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且在方方面面都影响到了这一事实。

我们常说的电影是假的,大概率在说里面的故事是虚构的,仅此而已。

然而一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可不止一个故事。

电影在展现故事的时候,少不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角色塑造,环境塑造以及社会关系塑造等等,这些被塑造出来的元素也属于电影本身,我们在谈论某一个故事虚假的时候,无意识之中就接受了这个虚假故事中的其它“真实”部分。

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价值观,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设定,即使不接受故事本身,这些次要元素也会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这就是电影无形的影响力。

而这种影响力随着塑造的故事元素的固化,原来在荧幕中应该出现的那些人逐渐没了踪影,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中的这些人。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讲述平民甚至是底层民众生活的电影,该电影诞生在20世纪最后一年,而后,基本上在人们踏入新世界之后,荧幕上这样的人物越来越少,这样普通的角色也渐渐地淡去,剩下的就只有我们喜闻乐见的光鲜亮丽的角色了。

本片聚焦的是底层民众的底层生活,他们也曾有过希望,他们也曾为了梦想打拼等等,然而艰难的生活并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苦苦挣扎的生活一直在延续,但他们的苦痛却没有办法向着更多人诉说。

这就是悲伤的源头,也是本片着重想要阐述的核心。

本片说的是一个有这几个孩子的母亲的伟大,然而电影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为我们呈现这种伟大。

这样的视角一度会让人认为这个家庭是不幸的,然而这个孩子是坚强的。

但当所有人都看完了之后,却能从中体会到,这个面对生活不幸的母亲的坚韧。

甚至于说这个孩子的坚强更加凸显出来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润物无声。

部分人总是认为穷人的困窘来源于自己的懒惰,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少数的富裕者并没有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穷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穷人要想要成就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往往没有太多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及更加多样的选择。

因为贫困,所以自己的选择只有这么多,因为没有太多选择,所以只能在手头的非常低效的选择上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艰难地活下去。

这种没有同理心便不能体会的情感逻辑,本片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小男孩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然而在这样的坎坷生活中,他最终让自己的生活上升了一个台阶,最终实现了自己信誓旦旦的愿望,这样的结果是让人高兴的,最后一幕,当站在月亮下,看着自己的曾经这一幕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动容。

从来历经坎坷都被认为是会有所收获,然而有人就是为了这小小的收获,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才能。

当这个家庭苦苦挣扎求生存的时候,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万能的上帝此时此刻也好像忘记了他们。

好在还有母亲,还有一位坚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下去,苦苦求生,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委曲求全。

当自己孩子不理解的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她是万般痛苦的,然而当自己看着孩子终于实现了愿望之后,她却比谁都高兴。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都有伟大的母爱傍身。

这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母亲不像上帝般光芒万丈,然而却能准确的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上,即使上帝遗忘了他们,电影人也将他们忘掉,但是还有母亲,总有人为他们动容。

……你好,再见

 10 ) 天使???在哪?

他从贫穷中走来,一家人都从贫穷中走来,没有富裕的希望。

天气永远灰暗,纽约的布鲁克林没有阳光,爱尔兰的雨从来不会停下。

从贫穷的一地走向另一地的贫穷。

父亲的工作是永远找不到的,但他的酒杯也是永远放不下的,当他清醒时,他爱自己的亲人,但生活的重压到来时,他只爱自己的酒杯。

于是弗兰克在圣诞夜追着父亲的背影,追着想对他说:我爱你爸爸。

但是他终究没说,也终于没有了机会。

父亲再也没有出现过。

于是他学着独自成长,独自面对生活。

母亲告诉他他不应该受到任何人的羞辱,他也这样努力着。

他用着倾轧者的钱和自己劳动的钱,在十年后,他终于又踏上了同一艘轮船,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

最后一晚的月蚀,拨去了阴霾,第二日的出发,终于云开日明。

《安琪拉的灰烬》短评

就是感觉画面脏

6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还行

连绵不绝的巷子让我回到那个泥泞的童年,每到下雨天,那个充满恶臭垃圾堆的胡同泥泞不堪,每每踮着脚尖踩着泥巴而过一定要咒骂着一切,下雨、泥巴、垃圾至今扔是我对那里最深的记忆。

10分钟前
  • No Man's Land
  • 还行

电影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主人公踏上轮船向着朝阳迈向希望和成功的美利坚合众国。真得好倒胃口。转眼间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孩子就把自己的过去和仍然疲困的家庭抛在脑后了,不解。。。

15分钟前
  • Velvet
  • 推荐

对原著小说很好的还原:因为贫穷,所以从小想挣钱摆脱苦难,以至于愿意偷窃死人钱财也要踏上去美国的轮渡,然而他又如何知道等待他的是不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美国梦呢?祝麦考特好运吧

16分钟前
  • 苍穹的幻想
  • 推荐

小时候做零工的报酬还会交给妈妈补贴家用,长大后不管工作赚的还是顺手牵走的钱就全存起来只为自己的美国梦。叔叔看到侄儿来第一反应是捂住自己的晚餐,最恶心的是那个抛妻弃子没有一点责任感的父亲。穷人家庭的亲情其实是非常淡漠,各人只能照顾自己的生存。

20分钟前
  • Wasted
  • 还行

电影故事一般,还没小说好看。但是消愁解闷,音乐不错,颜都很正!

23分钟前
  • 周十万
  • 推荐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学习行为,这个被学习到的行为并不一定外显,它可以潜伏在身体里很久,直到某一天动机出现,这个动作也会随之浮现并驾轻就熟。这就是为什么最终我们都会变成我们父母的样子。

27分钟前
  • L.C.
  • 推荐

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眼里永远都不会褪色

32分钟前
  • mw•R
  • 推荐

总是在下雨的小镇,布满积水的街道,肮脏破败的房子,无能的母亲,不负责任永远没带来过希望的父亲,萌芽而早夭的爱情,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竭力生存受尽白眼的一家人,以及离开又再见的自由女神...从来没看过一部电影能把贫穷和生活的灰暗表现得这么真实而绝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是在这样的生活面前,早熟懂事也似乎并不能起太大作用。贯穿始终的都是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困窘,趟不尽的水坑就像生活尝不尽的辛酸。所幸男主还有信仰,虽然不能借此摆脱艰难的生活,至少可以带他慰藉和希望,带给他心灵的救赎,这也就是信仰得以存在的原因吧。除了宗教,还有美国梦,支撑着男主咬紧牙关长大,熬过最艰难的岁月。教育和阅读某种程度上真的能改变命运,越穷越生的家庭真的可怕,邮递员是份好工作。

35分钟前
  • 夜阑听雪
  • 力荐

恋爱脑是要不得的,美利坚合众国也不是啥好出路……

37分钟前
  • 看剧达人
  • 较差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与温暖的力量。

40分钟前
  • 嘟嘟
  • 较差

虎头蛇尾

41分钟前
  • 飞霜不觉
  • 较差

离开爱尔兰前夜发生了月食 叔叔说这是好运 阿姨说不这象征着厄运 大家站在街上祝他好运 伴随着蒸汽轮船的轰鸣 他终于看见了久违了的自由女神像 以为一切从此都会好起来的..

43分钟前
  • 肉脸花花
  • 还行

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

48分钟前
  • 艾芮儿
  • 较差

以孩子的视角,将贫穷表现的深入骨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会体会到舔食报纸上薯条残渣时的饥饿;不会体会到没有鞋子穿,被伙伴嘲笑的心酸;不会体会醉酒父亲大喊大叫回家时的恐惧与无奈…

51分钟前
  • 電影製作人
  • 力荐

挺难受的,特别是父亲这个角色,真的让人愤怒

54分钟前
  • 望道
  • 力荐

一刻不停的被生活攻打、询问、质疑、挑衅,但人性中闪光的那部分仍然愿意与他们辩论、抗争,不会有终极性的输赢。

55分钟前
  • Pinocchio
  • 力荐

感觉反映了方方面面,宗教,国家,种族,以及教育。爱尔兰人与北爱尔兰人,天主教与基督教两大对立。这里尤其讨厌父亲,懦弱无能又自以为是,没有生存的技能,却逼迫母亲生了一个又一个,拿着外祖父给孩子买奶粉的钱去喝酒,明明揭不开锅了,还死要面子,活受罪,都不能为了儿子们付出一丁点,今天挣了钱,就买酒喝,喝完呼呼大睡,隔天就被炒鱿鱼。但父亲在某一方面,又是个好父亲,给孩子们讲故事,培养了弗兰克叙事能力max。对于,真是又爱又恨。母亲极力培养孩子们的独立,带给他们真正的人格,但那个晦暗的时期,都是为了一口饭呀,为了孩子们,屈服于社会……外祖母与姨母和姨父真是善良的一家,刀子嘴豆腐心,救急不救穷。至于主人公我来说,我的身上是一个真正的人,贪婪,好玩,欲望同时又夹杂着独立,等诸多情感……

56分钟前
  • 冰可乐
  • 推荐

无尽头的苦日子,到美国就可以改变吗?

58分钟前
  • 坦荡快乐
  • 还行

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爱尔兰,置景完全按照原书作者的照片还原,调色和配乐都很好的为故事主题服务。是拍大时代背景下穷苦小人物的命运里拍的很好的一部片子。

1小时前
  • 沐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