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伊拉克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2年8个月了,萨达姆已经被捕,国家正在进入重建历程。
然而,伊拉克民众并没有迎来和平的曙光,似乎也看不到什么发展的希望。
冲突和对抗还在继续,战火仍未熄灭,销烟依然弥漫。
哈迪塞镇,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伊拉克城市,或者称呼它为“城镇”应该更为恰当一点。
在这里,起码,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它有什么特别的自然资源,它应该也不是什么政治焦点,也不存在着特殊的宗教意义。
在这里,美军为控制而控制,武装分子为反抗而反抗,平民,只有平民,为生活而生活。
美军士兵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来,每天重复一样的巡逻、警戒、检查、抓捕。
他们可以听摇滚,可以寻求娱乐,也像在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一样,开着同伴的玩笑,也开着自己的玩笑。
这似乎也算是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把别人当成猎物,自己也是别人的猎物,把别人当屎包,而自己,也是一个屎包。
他们知道为什么,因为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袭击者甚至不认同那些武装组织的观念和行为。
他们是小业主、小商贩,他们会喝酒,即使这样做有违伊斯兰教义,他们会认为枪杀英文教师是疯狂的行为。
完成袭击后,他们有的要回去照看商店,有的要回家爱抚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的这一面,他们似乎也并不极端。
也许他们有怨恨,就像当兵20年,最后却只能得到50美元的遣散费,他们心中的不平似乎也有理由。
而平民,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买菜做饭、谈论家事、聚集取乐,我们都过着一样的小日子。
有所不同的是,当袭击者在他们家门口埋下一个炸弹的时候,他们需要做出选择,是承受来自武装分子的报复,还是承受来自美军的抓捕审讯。
鱼与刀俎,这是一个三方视角下的惨案。
不管是基于金钱、真主还是国家,袭击者总能找到借口;不管是基于安全环境、战友还是国家,控制者也总能找到发起行为的动机。
只是对于那些平民,可怜无定河边骨,不是执枪披甲人。
袭击美军的伊拉克武装分子逃脱了抓捕,对伊拉克平民进行报复屠杀的美军兵士们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审判,死去的只有无辜的民众。
他们似乎成了克林顿口中的“恶棍”,他们更是成了武装分子口中的“烈士”。
但是他们什么都不是,他们只是母亲、妻子、父亲、丈夫、女儿、儿子。
然而他们什么都不是,现在他们只是一具具尸体。
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是恶会永存。
不知道这种题材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会不会更有力一点。
从改编电影的角度来讲,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这种三方视角(当然也很难说是“视角”,摄影机的角度和运动基本上不是基于个体的视点,从而也不太表现其心理活动)的叙事模式显得很凌乱、浮于表面。
只从一方,或者重点表现一方的方式会不会更好一点,起码应该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诠释可能?
但是,它起码让我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荒诞的事情,这也许只是众多大荒诞里的一个小荒诞,但那谁谁不是说过吗,百分之一可能的悲剧落到个人头上,那都是百分百。
据美国《纽约时报》日前报道,不久前,在伊拉克巴格达郊区的一个垃圾场里,该报记者发现了关于哈迪塞镇屠杀事件多达400页的秘密档案。
2005年11月19日,因一名战友在巡逻途中遭炸弹袭击身亡,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团第三营K连士兵杀害了伊拉克哈迪塞镇2400名平民。
这些本应随着美军撤军被销毁的档案证实了发生在哈迪塞镇的惨案,也表明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美国时事评论员莫莉·伊文斯表示,精神压力不能成为杀害平民的借口。
用秘密档案生火做“大餐”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坐下,发誓要讲出事件真相,然后开始接受秘密调查,关于2005年哈迪塞镇惨案的调查。
哈迪塞镇是伊拉克安巴尔省幼发拉底河畔的一个小镇,2005年11月19日上午,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那里杀害了2400名伊拉克人,包括一名坐在轮椅上的76岁老人,还有蹒跚学步的幼童。
秘密调查是2006年年初的事。
调查形成的档案曾被视为最高战争机密。
据《纽约时报》12月14日报道,最近,在巴格达郊区的一个垃圾场里,该报记者发现了其中的400页档案。
当时,垃圾场的一个工作人员正在用它们生火,准备做一顿熏鲤鱼“大餐”。
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军用地图等机密。
据说,这批档案是和其他大批材料一起,被一名伊拉克承包商从美军基地运到垃圾场的。
那名准备用档案生火做饭的工作人员表示,他根本不知道档案上写了什么;在过去几周,已有大批战争材料化为灰烬。
“我们能拿它们怎么办呢?
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不过我们知道它们对美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烧了为妙。
”这位工作人员说。
这些本应随着美军撤军被销毁的档案,证实了发生在哈迪塞镇的惨案。
这一事件让伊拉克人憎恨美军,因为直到今天,还没有一名屠杀者受到惩罚。
驻伊美军发言人巴里·约翰逊上校表示,这批档案至今仍未解密,因此发现后应将其销毁。
“虽然它们被以不恰当的方式丢弃,然后被重新发现,但我们仍然无权谈论里面的机密信息。
” 战争让士兵失去人性 惨案发生时驻扎在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的美军指挥官托马斯·卡里克上校,向军方调查人员描述了他目睹的惨状。
“喉咙被切开的尸体,有的被砍了头……” 这批被丢弃的档案显示,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卡里克上校表示,检查站会遭到手榴弹的袭击,造成伤亡。
“你知道,这种事情有时就是平民干的……” 《纽约时报》的报道称,战争让士兵失去了人性。
当无法确定面临的危险时,向平民开枪就不是什么大事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在执行任务时,如果美军士兵觉得将受到攻击,他们会先开枪,然后再喊话,往往会误杀平民。
如果海军陆战队的士兵被藏在一栋建筑物内的人袭击,他们通常不会费时费力找到袭击者,而是一下子将建筑物夷平,很可能伤及无辜。
“当一辆车越过警戒线还不停下时,海军陆战队士兵便会朝其开火。
会有无辜的人被打死。
”名叫爱德华·萨克斯的美军军士长说。
萨克斯说,他和战友们不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伊拉克人在检查站前仍不停车。
他的猜测是:他们是文盲,或者眼神不好。
名叫约翰·勒杜的美军上校说:“他们一直朝检查站走来。
很难想象接下来会有什么事发生。
” 炸弹袭击引发惨案 2005年,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团从加利福尼亚的潘德顿军营出发,来到伊拉克安巴尔省。
该团第三营K连被派驻哈迪塞镇,许多士兵是第二次或第三次到伊拉克服役。
安巴尔省是反美武装的大本营,在此活动的逊尼派和外国雇佣兵一直试图将美国人赶出伊拉克,消灭尽可能多的美国人。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阵亡的4483名美军士兵中,有1335人死在安巴尔省。
海军陆战队第一团到伊拉克的前一年,即2004年3月31日,美国“黑水”公司的4名职员在安巴尔省费卢杰被打死,尸体被焚烧,其中两具被挂在一座大桥上。
数天后,美军开进费卢杰。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美军同反美武装不断激战,安巴尔省一直处于混乱状态。
惨烈的战斗让许多美军士兵的精神濒临崩溃。
所有这些,为2005年11月19日在哈迪塞镇发生的惨案埋下了伏笔。
当日晨,K连由4辆车组成的巡逻队在哈迪塞镇遭遇炸弹袭击,20岁的一等兵米克尔·特拉萨斯当场死亡。
这枚炸弹被装在煤气罐上,用遥控器引爆。
不久,一辆出租车经过美军巡逻队。
美军怀疑车上的人是来查看炸弹的,便命车上的5人下车。
5人下车后试图逃走,被美军开枪打死。
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另有19人被这些美军开枪打死。
事后美军称,被打死者为武装分子,但实际上,当天他们只在一户居民家中发现了一把冲锋枪,没有证据显示这把枪被用来袭击美军。
伊拉克无法追究屠杀者 据网络杂志《沙龙》报道,事发第二天,住在事发地点附近的伊拉克记者用录像机拍下了满是鲜血的现场。
后来,录像通过伊拉克一个人权组织转交给美国《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记者就此事询问海军陆战队,对方的新闻发言人杰弗里·波尔告说:“这是‘基地’组织造的谣。
”对于那些受害平民,美军称,他们“死于路边炸弹”。
2006年1月,《时代》周刊采访了哈迪塞镇居民,目击者证实这是一起血腥杀戮。
报道刊出后,美军于当年2月至3月进行了为期3周的调查。
调查由格雷戈里·瓦特上校负责。
调查报告从未公开,《纽约时报》设法从一位高级军官那里获知了部分内容。
根据这位军官的说法,尸检结果显示,2400名死者都有被枪杀的痕迹,绝大多数枪伤在头部和胸部,这难以用路边炸弹来解释。
这位军官用“处决式”一词来形容惨案。
事发几个星期后,海军陆战队向15名受害者的家属支付了赔偿金,标准是每名受害者2500美元。
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条例规定的最高赔偿额度。
其他受害者因有“敌意行为”而不予赔偿。
由于伊拉克临时政府和美国签署了驻军协议,伊拉克法律无法追究此事。
难以置信的影片,以及难以置信的事件。
哈迪塞之战,莫大的悲哀。
不知道英国为什么要为盟国美利坚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相信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看完这部电影后也不会有中国人内心的复杂。
时隔68年,刺身裸体的枪火和杀戮从南京来来到哈迪塞,真理和真相如丧命枪口之下的冤魂慷慨低调的随硝烟隐匿,犹如士兵必须身着迷彩,战争毫无羞耻的退去外衣等待着粉饰和装扮。
同是采用了纪录片的的拍摄手法,晃动的镜头,间或虚化的影像,不求章法的构图,让人想到陆川的《南京!
南京!
》,但这次而是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哈迪塞。
影片让我见识了什么是高精尖的现代化作战武器—监视屏幕锁定潜在埋放炸弹的危险目标(扛着锄头的伊拉克平民),高度的警惕和防范作战思想(立即决定清除目标),迅速的定位与制导技术(仅需从5开始倒计时即锁定并实施精确打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已经把真实的战争过程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演绎—典型的FPS。
也许这个原因,对于可以如此轻松捏死蚂蚁一样清除一个伊拉克恐怖分子的美国来说失去任何一个美国士兵的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要以眼还眼、血债血偿,射杀24名平民作为感情的释放点,以此告慰战友的亡灵。
影片拍摄的过于真实,仿佛是一场电视直播。
色调也和入围奥斯卡的《拆弹部队》完全一样,而后者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塑造了男一号威尔一个默默奉献、机智勇敢、是为己任,扎身美驻伊维和部队的一名共产党员形象,而《哈迪塞之战》试图以客观的方式展现真实的战争,没有故意丑化美国,也没有故意丑化伊拉克。
再次试问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促进和平?
没有,肯定没有,如果伊拉克人以及阿拉伯人,甚至阿富汗人只要能够从BT上下载到这部影片,这绝对是一支吹响的为同胞报仇的战斗号角、一张所谓恐怖分子招兵买马的宣传册、一份警告美军处境越将危险的通知单。
作为有着同样民族同胞被屠杀史的中国人,不可避免的通过这部影片产生对伊拉克人民的同情,如果我现在作为一名伊拉克的良民,对于这样的现实,以及美国意图赋予的和平情愿不要。
还是想不通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并且还要穿插下士Ramirez对抱着被枪杀丈夫尸体的伊拉克妇女伸手表示同情,还有影片结束前的一段真情告白。
无聊的编剧和导演,难道是担心别人说本片只有暴力屠杀没文化,或者美国观众不买账,在只给美国大兵穿上丁字裤后,为了补救又给它镶了一圈蕾丝边,结果只能让他更加丑陋。
我都不知道该给本片打几颗星,因为根本无法确定本片的意义,给我的理解只有一个—这样的和平情愿不要。
我承认我偏激了。
挺好的反思战争的电影,我是在b站看的,说实话,弹幕有太多小朋友了。
其实不论是伊拉克贫民还是美国一线上的大兵,都是这场不义战争的受害者,真正导致这场悲剧的是两国高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美军也好平民也罢,甚至包括媒体都是两者手中争夺利益的工具。
底层人民永远是受害者。
有好多人说影片最后洗白了,到底洗白了什么?
美国政府吗?
我看不像,反倒是讽刺了个爽。
要说洗白那个美军下士,我感觉不是,其实之前影片有铺垫说他心里有点压抑,而战友被炸死在他自己面前则是一剂催化剂,导致他情绪的失控,令他做出不可饶恕的行为(不管什么理由,屠杀平民都是不对的),可等到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一切都不可挽回,但他还是想尽力去补救,影片结尾那个活着的小女孩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他也收到了应有的惩罚,并非是上军事法庭(背锅),而是他自己一辈子良心的谴责,说到底,他不过也是这场不义战争的有一个牺牲者吧。
伊拉克其实也是中东地区的一个缩影。
美国看上了石油资源,为了控制这个国家,就必须建立一个亲美政权,但是萨达姆是标准的教法制治国,美国人就只能颠覆旧政权,打着民主的旗号,重新建立傀儡政权,这么些年过去了,从奥巴马执政期内,美国人也认识到了,民主是不太可能在教法伊斯兰国家内结合共存的,虽然有土耳其的例子,可是土耳其是所有伊斯兰国家都得不到的爸爸,完全不同,无法效仿。
最后开始逐渐撤军撤资源,留下了满目疮痍混乱不堪的伊拉克。
同样还有非洲的利比亚,等等等等。
美国的政治,就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拥有无止境的欲望和手段,得到了就贪婪的榨取,得不到就摧毁一切让别人也无法得到。
美军的悍马被炸后,死了一名美国大兵,重伤两人下士Ramirez就下令屠杀,为战友报仇让路边一辆车上的五个伊拉克男人下车,站成一排,说了几句废话,就开枪了,一枪一个,face to face,这个画面像极了(钢琴家)里纳粹屠杀犹太劳工的一幕,之后就进村扫荡,老头,老太婆,妇女,小孩,统统的突突了,当然进门之前他们是不忘扔颗雷的那个伊拉克妇女抱着丈夫的尸体在那哭,这时下士Ramirez过来,让这个妇女离开那尸体,妇女就冲过去打Ramirez,之后又回来抱着尸体,就在这时,这个下士Ramirez居然还伸出手,对这个妇女表示同情之类的荒谬,十足的荒谬,你之前突突那些手无寸铁,都已举手投降的老人妇女小孩的时候,怎么不伸手,现在来搞什么伸手,你现在就应该直接把那妇女也给突突了好成全他们一家人,黄泉路上大团圆正如楼上很多影评说的,这部电影确实有让人想当“恐怖分子”的冲动,虽然美国大兵也是受害者,但是必须得把这些美帝的狗腿子赶走才行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背景是小布什时期的伊拉克,一个叫哈迪塞(Haditha)的西部城市。
有个被解散的前伊拉克中年士兵,联合一个年轻的伊拉克商店小贩,找到了恐怖分子,帮助他们用炸弹袭击美军,报酬是1000美金,先收500,事成后再500。
前伊拉克士兵是为了国家,年轻小贩大概是为了刺激。
炸弹是用手机拨打,促发炸弹上的电子信号遥控的。
两人找到 了一个两边是小山坡的村庄公路埋下了炸弹,然后拿着AK47占领了一处视野可以很好观察到埋单道路的民居,并把居民赶出屋外。
因为他们是在大白天埋的炸弹,所以几乎整个村庄都知道路边有炸弹这件事了,这颗炸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安的隐身同时他们已经知道了可能带来的危险,但是他们没有去通报美军,因为如果被恐怖分子知道了他们泄密,会把他们全部杀光。
少数人开始选择去外地暂住,大多数人留了下来庆祝他们的伊斯兰节日。
第二天,人们开始欢乐的庆祝他们的节日,而美军的装甲车也开来了,2名恐怖分子拨通了电话,顿时,一辆装甲车飞起,一名大兵阵亡,两名重伤。
陆战队领队下士组织汇报并开展简单救治,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队友只剩半截身子,下士开始丰富,开始组织火力小组反击。
远方指挥部收到了士兵阵亡的消息,这已经是第51名了,(这里有个背景:伊拉克战争期间,因为美军士兵大量死亡而华盛顿受到媒体和民众的重重压力),指挥部下令可以采取特殊行动。
因为愤怒和总部的默许,士兵们开始对村子进行清场,老人、妇女、小孩纷纷被枪杀。
(经常有失去亲人的老弱妇孺加入恐怖份子的阵营当中,所以美军教导士兵要吸取教训一视同仁)。
恐怖分子则利用美军的暴行,激发民众对美军的仇恨,壮大了恐怖分子的力量。
事后,军方在新闻稿中将事情描述成,被杀的是恐怖份子,同时表示他们采取了规定内的执行流程。
下士被给予了勋章。
直到,一个学生记者将此事报出......理出一条战争中的仇恨链条:两国间谁到搞不清的原因,发动战争>正面战争一方优势,占领对方领地>弱方残余开展游击>在遭遇战中,优势方被偷袭>优势方开始需找凶手>凶手藏于人民之中>秉承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平民被无辜杀害>那些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去死,让平民拿起武器对抗>雪球越滚越大。
上面的模式在历史上的战争中不断涌现,最顶层的「国仇」,到头来变成了无数个「家恨」,然后顶层有一天突然没了「国仇」,跟着发表一番「散了吧」,无数的「家恨」边随风飘散无踪。
看完这部13年前的电影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从美国人角度上来说,一群被恐怖分子激怒了的美军冲上民宅肆意杀戮平民,显示出在那些镜头里风光的美军作战素养之差和心理素质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从美军平均20岁的年龄来看,他们都是群心智还未成熟的小伙子。
只经过正常的教官训教但是还未经过实战磨炼就上战场,看到一个队友被杀就沉不住气想要报仇雪恨,见人就杀。
这反映出了美军基层士兵的普遍不遵守纪律和心理素质较差。
也从大量下了战场就容易得精神疾病的数据就可以看出美军基层士兵真正软弱的地方。
当然,也侧面反映了美军士兵要是没有强大的武器和科技,这种士兵很难有所作为,要不上战场就不听指挥个人英雄主义严重,要不打完子弹或者被包围没有空中支援和后援就会崩溃投降。
第二:从恐怖分子的角度上来说无疑这样做是很成功的。
用最低的成本就可以激怒美国大兵。
然后利用美军杀戮平民既能在国际舆论上打击美国人,又能利用伊拉克民众对美国人仇恨的种子壮大自己的实力。
可谓一箭三雕!
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来说十分完美!
第三:从伊拉克被屠杀的平民角度分析,我觉得这群人活该!
虽然这样说很不人道。
但是,事实就是这群没有战争观念的平民百姓,明明看到了有人在路边埋炸弹,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就像鲁迅先生骂自己国人那样,——麻木不仁!
是的,你可以选择给美国人告发也可以选择收拾东西逃跑。
但是他们偏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既不想得罪美国人也害怕恐怖分子报复!
这样的不作为最终害了自己,害了家人。
成了恐怖分子的利用工具。
对于这种没有明显战争观念,自己的国家被外族占领,他们还在慢悠悠过日子的民族和平民,我是真的没有一丝同情。
他们的麻木不仁,自私自利,也注定了他们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说个题外话,看完这部电影其实我想的不是美国人是多么的“虚伪”,伊拉克人是多么的"可怜"。
我唯一想到的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正是因为伊拉克战争的泥潭拖住了美国人,才有了中国发展的10年黄金期。
中国应该感谢伊拉克这群恐怖分子和广大人民的牺牲,为自己争得了这宝贵的战略发展期。
现在正逢中美科技战贸易战,美国已经腾出了手开始和中国全面对抗了!
中国应该冷静分析,总结教训,如果未来哪天中美爆发热战,中国应该多多利用美军基层士兵的软弱心理和作战素养的差劲来痛击美军!
当然,美军也有王牌部队。
我们一定要提前研究美军,除了研究他们的武器装备和信息化作战体系外。
我们更应该研究"心理战"!
———————————————————————— 最后谈谈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用纪录片的形式叙述这件惨案过于冗长。
导演用了几乎1/2的时间交代背景。
最后的重头戏,战争场面镜头才区区10来分钟,既没有渲染出战争的残酷,又让人看的很平淡无聊。
我基本上是快进往过看的。
要不是真实故事改编,这电影拍的也确实够"无趣"。
哪场战争不是政治野心家的阴谋?!
哪场战争又不是打着“自由”的旗号?!
哪场战争不是平民死的最多?!
靠,人啊,就是他妈人家当权者的玩偶!
就影片本身来说,拍摄的概念和技巧不是国内能够模仿的哦,确实是出自“大家”之手,非常的真实,让你觉得是在现场直播,让你身如其境,让你不自觉的被震撼了!
据介绍,影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看完觉得拍得也还是很客观的,没有故意丑化美国,也故意丑化伊拉克。
同情平民,看着无关的妇女、小孩被枪杀,感觉到心在“砰、砰”的痛。
劣根性每个民族都有,“不想多事”的想法国际通用,告发被杀、不告发还是被杀的尴尬才是最后的悲哀。
2个恐怖分子在那么多平民的眼皮底下埋好炸弹,又在那么多平民的头顶上面安安稳稳的呆了几天,轻轻松松的引爆炸弹,最后有堂而皇之的溜之大吉,还放枪引起最后的屠镇。
这是平民懦弱引起的悲哀!
总结一句话:立场什么时候都得明确、坚定。
要不你就和恐怖分子一条心,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像我们赶走日本鬼子那样把布什扫地出门!
要不你就老老实实的维护“和平”,打个电话告发总是可以的吧,总不能眼看着大祸临头,还他妈的祈祷!
祈祷个屁啊!
同情美国战士,每天受着死神的威胁,偏偏还找不到罪魁祸首,俨然就是待宰的羔羊。
再没有了Ranbo,一个人扛着机枪扫平人家一个军。
影片真实就真实在,强大的美国大兵扛着M16愣是等着别个先打死几个自己人,才能还手。
这是什么鸡巴事哦,每天还他妈的得巡逻,就是他妈的活脱脱的大兵饵子!
郁闷啊,所以失眠了撒。
死了弟兄,实在扛不住了,打着“存在火力点”的旗号,枪杀几十个平民,爽了!
最后还是被国家给卖了,当了替罪羊!值吗?!
人家美国大兵也不容易啊!
布什是个……,萨达姆是个……,政治家是……!!
为什么是“……”因为实在找不到恶劣的词来形容他们,反正大家往最卑鄙、最呕心、最欠操、最生儿子没屁眼方面想就对了!
一天到晚就知道打个“人民自由”的旗号,为了达到自己的野心,连自己人都杀!
简直就是……!
那些恐怖分子也是不争气,就那么容易被煽动,抱着狂热的爱国热情就去了,真是,唉,悲哀,悲哀!!
为什么打3星呢?!
看的气不过!
虽然拍得真实,拍得客观!
但是有什么意思撒?!
让我们重新认识美国?
我们早就清楚的认识美国的丑恶嘴脸!
让我们认识恐怖分子的丑恶?
这还用说么?
让我们珍惜生命,坚定立场?
扯淡!
气归气,3星归3星,懂得思考的同仁们还是可以看看!
典型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反战题材电影,露出的冰山一角足以撼动整个世界。。。。。。。。。。。。。。。。。。。。。。。。。。。。。
灭了美国世界就和平了。
剧情背后反应的政治理念很先进,就是拍摄手法和剧情太过于平常,导演不是很专业
阿拉伯人的命就比美国人贱吗?路边炸弹这么多是阿拉伯平民造成的吗?那些滥杀无辜的美国陆战队员有错吗?复仇复仇,杀戮杀戮,这样的恶性循环,错在何人、何处?
类纪录片形式。影片本身是在陈述,而非做价值判断。
有史以来最差的伊拉克电影。伪纪录片的形式掩盖不了导演水平的低下和无能,全片的故事生硬无聊套路,还不如去拍一个纪录片。。。太差了。。不过美国人民自黑的能力还是要多给一颗星的。。。
如果小布什看了这个电影……
又一个伪纪录片。意图是好的,看完很是沉重。但片中大多数演员演技实在捉急,打了不少折扣
此片向大家说明了妇女和儿童的人弹是怎样炼成的~
这片让我想起《鬼子来了》。当年抗战时,民众真的像宣传的那样很支持游击队打仗吗?小老百姓只想活着罢了。顺便吐槽一下短评顶最高的一条,平民不一定无辜,高官不一定冷血,而冲在前面的也不一定都是被洗脑的傻逼。
敢这样拍电影的社会是有多开放
纪实般的伪记录片,用镜头语言控诉了美帝暴行的本质,受害的是伊拉克平民和美国基层大兵。只是近一个小时的辅垫着实冗长了点!
世界真容易被震惊……
纪实电影 揭露了一些政客不愿让大众看到的丑陋事迹 天朝永远都拍不出的
差强人意。个人感觉有无不丰满,絮叨。
和大多数反恐题材一样对战争成因保持沉默,但至少对战争本身无人性的反思和批判值得点赞。
挺让人震撼的,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行径令人不齿
流水账以1.5倍速看完,弱国任人宰割的命运实在悲催。7.5/4551 短评1039条。【IMDb】
虽然纪实电影能够真实的反映事发的现场,但是电影终归是一种艺术,还是需要更多的修饰,让人有梦一般的感觉,否则和生活无异,干嘛还要电影。
所谓的反战片,就是美帝给自己犯的反人类罪找借口罢了。还有说平民也不一定是无辜的出生,还有感情上同情霉菌的霉婊,一个本就谎言造成的战争,入侵伊拉克的美军都是屠夫。
平凡的叙述,武力面前,生命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