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导演亲携新片《进京城》在昆山卢米埃影城为我们曲艺盟友献上了一份独有的点映礼,观看之后感触颇多!
《进京城》系邹静之老师取材“徽班进京”历史事件,耗时多年潜心打磨的诚意之作,由胡玫导演亲自执导,马伊琍、富大龙、马敬涵、王子文、焦晃等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可谓是京剧票友和部分影迷的福利之作。
从电影剧作上看,胡导用其擅长的艺术手法和“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核,通过呈现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和反转曲折的京城传奇,再现了戏曲界一代宗师的辉煌往昔,并对国粹京剧的诞生发展追根溯源,令观众得以见识到戏曲大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淋雨砥砺前行的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京剧部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咱不懂不好妄加点评,但是作为普通观众看着着实过瘾。
“台上三声好、台下十年功”、“没受过的罪在戏里受了,没享的福在戏里享了”等经典台词的设计触动着我们这些曲艺工作者对自身经历的追忆和共鸣。
与此同时,在徽班进京历史事件改编的剧情中,其“下级禁止点灯,皇上圣明放火”的敏感题材,在当今主旋律过审把关严的框架背景下,确实起到了鼓励文化自由表达的积极作用。
从电影形式上看,片中一些长镜头调度的探索尝试很值得鼓励,尤其在润声面对人生抉择时内心矛盾纷繁复杂的场面调度值得参考学习。
该片的美术也值得一提,尤其在体现人物形体“美”和内心“善”的段落时,其影调、色彩、布光、装置等方面呈现的还是比较细腻耐人寻味。
不过,个人感觉该片的镜头语言还是有着浓浓的电视剧质感,尤其是露怯的特效大全景、频繁淡入淡出的转场、泛滥煽情的罐头音乐、刻意极限的构图等,对电影质感和形式有较大负面影响。
总之,继《霸王别姬》和国内电影市场完全趋向商业化之后,观众很难再会看到诠释京剧艺术的经典影片了,这也说明此题材影片的创作过程着实不易!
在这儿要为胡导点赞👍祝愿票房大卖!
进京城 (2018)6.5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古装 / 胡玫 / 马伊琍 富大龙
按着小伙伴去看了这部或许她一辈子都不会想在电影院看的片子。
片子片尾曲响起时,她笑了笑说:“片子是不错,至少这个故事讲完了,不过······”确实,这是目前为止即使是非类型题材中也难能可贵把故事讲圆了的作品。
在这个我们被欧美油腻爆米花商业大片糊脸的年代,快节奏的生活推着我们在生活的大道上狂奔而行。
难得,有这么一个时刻,我们能静下心来,观赏一个清新甚至略带寡淡的小品。
取的是一份心境,悼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就像是富大龙老师演绎的岳九,提着最后一口气,就是想听那一声彩。
片子却是不错,画面干净,色调古朴,演员的表现力堪称完美。
不过,对,不过,它的缺憾也是明显的。
时不时乱入的小资情调西洋配乐,特效音的尴尬乱入和滥用,以及靠反复打上文字来过场······这些在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口味被网络日渐丰富的作品门类喂得足够刁钻的老百姓面前,都是无法忽视的缺点与短板。
朋友说,片子没有错,故事也没有错,如果后期能好点,可能就好了。
国产片也没错,只是在现阶段,还无法吸引相关受众人群花上一张电影票的钱安安静静坐上一个多小时。
电影《进京城》让人感动的部分太多,不仅是剧情,还有演员的表演。
王子文的表演在这个很有压力的剧中很不错,和戏骨们没有对手戏,大概还比较舒坦。
男主润生的表演很准确,该给的戏都给到了,并且和富大龙有对手戏,没有被压的太狠,很优秀。
我特别喜欢那个小胖子,其实他的表演还有空间,但大概角色讨喜还是过得去的。
不得不说的马伊琍,凤格格这角色你还真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演员,马伊琍还真是表演的恰当,有一处让我比较纠结的表演就是,她和润生对《牡丹亭,》她在哭,大屏幕不比电视剧和舞台剧,马伊琍最后的表情有点大,这也是剧中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存在的小点,(有的观众觉得像电视剧,也是因为这个,当然拍摄也存在),表情大,很符合“北京丫头”,也和她“女扮男装”对的上。
焦晃老师的皇帝是无人能及的,看见他就是一种感动。
刘佩琦老师也是一份惊喜。
富大龙,富山君,是当阶段非常优秀的演员,细致细腻,层次清晰,有下意识有设计,用心用苦。
旦角儿的功不好练,但富大龙生活在旦角儿中,手眼身法步毫无违和感,甚至很专业。
富山君的表演一贯如此,那段岳九求戏班子师傅的戏,恐怕无人能及。
不仅是教科书。
拍摄上,胡玫导演还是自己的样子,用真诚打动观众,不做无意义的炫技拍摄,故事也是直给,不做商业化的手段。
镜头画面剪辑确实格局很大,但音频用的还是很电影。
不做赘述,请您走进电影院。
从第一个画面开始,就被牢牢的抓住,当然看的过程中,有一点问题,比如润生和王子文的感情戏,不过看完后,瑕不掩瑜吧。
最出彩的,毫无疑问是富大龙,举重若轻的台词功底,大师级别的演出,戏痴之称绝非浪得虚名,脸上的每一条褶子,都在对你说,老子活着就是为了你这声“好”。
看完后一瞬间的恍惚,你究竟是九爷还是富大龙?
应该这样说,你是天狗中的护林员,也是紫日中的中国农民,还是大秦帝国中的嬴驷,但你终究是最好的中生代中国演员,富大龙!
魏长生(1744年-1802年)字婉卿,四川金堂县人。
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
幼时家贫,13岁来西安学戏,曾几度赴京师(北京)演出,尤其是1779年在京演出滚楼一剧,引起轰动。
“一时观者而六大班既无人过问,或至散去。
”后又去苏州、扬州演出。
1802年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死于后台。
据传,秦腔旦角化妆“贴片子”即由他始创。
魏长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艺术大师,由魏长生演出而引发的北京剧坛“花雅”之争,实质上正是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与昆曲的较量。
人生经历少年魏长生的人生之旅,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原名魏朝贵,字宛卿,排行老三,人称“魏三”,生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家贫,父早死,全靠母亲做些零活勉强维持生活。
在他10岁左右,母亲辞世,魏长生只好与流浪儿为伍,捡拾破烂,备尝艰苦;曾一度到省城成都学唱过川戏,技艺很一般。
大约在学艺前后,混迹于当时下层的江湖组织——口国噜子,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口国噜子是江湖哥老会的早期组织形式,始于大巴山一带的流民,继而传播于成都平原各乡县。
据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介绍:“川中膏沃,易于存活,各省无业之民,聚集其间,结为朋党。
其头目必才技过人,众共推之。
择长林深谷,人迹不到之处,操习拳棒刀铳各艺,故其艺颇精。
”金堂县川剧团老艺人中普遍传说:魏长生随一伙参加过口国噜子的江湖艺人流落陕西,会合一个秦腔小戏班改学过秦腔。
当时川、陕两省,归川陕总督治理,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交往频繁。
魏长生流浪陕西之后,由于在西安举目无亲,人地生疏,遭人欺侮,因与邻街商家的学徒斗殴伤人,畏罪潜逃,亡命洛河,加入同州梆子戏班。
一切退路都已断绝,环境逼使他奋发学艺,起早摸黑,唱做念打,出大汗,吃大苦,发大愿:艺不惊人死不休。
因为有少年口国噜子那段不平凡的经历给他“垫底”,魏长生富于冒险精神,敢于挑战环境,又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
十年磨剑,艺海扬帆。
他的演技,先是在几百里秦川脱颖而出,继而随戏班北上京师,问鼎中原。
名震京华清初,北京戏曲舞台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源出弋阳腔,亦称“高腔”,传到北京的称为“京腔”,并非后来才形成的京戏)。
到了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
“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因为剧种很多,为了“正名”,戏曲开始被分为“花”“雅”两大部分。
“雅部”专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
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戏班皆演京腔。
乾隆三十九年(1774),魏长生挟秦云蜀栈的雄风,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
戏班的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剧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且有改进。
魏长生创造西秦腔(西琴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所以魏长生艺帜高举,一鸣惊人。
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中叙述道:“长生于乾隆三十九(1774年)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
”其时皇族权贵礼亲王昭梿在所著的《啸亭杂录·郑八》记述道:“魏长生甲午岁入都,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即翰林院———笔者)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强劲的“魏旋风”,劲吹梨园。
不仅雅部昆腔更日趋没落,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燕兰小谱》)。
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咸知有魏三”。
近代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一书中将魏长生称颂为“旦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得写实之妙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魏长生成名后曾一度遭谗,被有的权贵诬以表演“淫秽”而离开京城。
乾隆四十四年(1779),魏长生再次入京。
当时的秦腔戏班“双庆部”上座率不佳,几乎在北京立不住足跟。
魏长生挺身而出,愿入班挑大梁,力挽狂澜,并表示:入班两月之后,定要给演员们增加薪水。
结果,他再次以《滚楼》赢得了京都的观众,人气很旺,“观者如堵”。
“双庆部”成了北京市民争相定票观看的戏班,演员收入大增。
有了积蓄之后,他曾经多次资助上京参加会试的、遭到困难的读书人。
“少年口国噜子”疏财仗义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以发扬,有一位病困客栈的高姓举人得魏长生雪中送炭,后来考中进士,分发到成都府华阳县任知县,还与魏长生在成都重逢。
皇妃认女魏长生进京走红后,常在四川同乡会所在地四川会馆会朋友、出堂会。
四川会馆坐落在北京宣武门内,馆址原是明末四川女杰秦良玉的公馆,清乾隆年间改建而成的。
四川罗江籍名士李调元先后在翰林院和吏部任职,魏长生与其一见如故,结下深厚的友谊。
魏长生很赞赏李调元为四川会馆撰写的佳联: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对联描绘蜀中名山胜景、地灵人杰,眷恋故乡热土的情怀,油然而生。
四川会馆戏楼的一次演出中,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乾隆皇帝和他宠爱的一位皇妃。
皇妃只生有一位公主,爱之如掌上明珠,却不料于半年前英年早逝。
皇妃从此悲伤不已,日见消瘦。
乾隆皇帝为了排遣爱妃的愁郁,特地携她出宫消遣,二人乔装打扮,来看名伶魏长生的剧目。
皇妃为魏长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动的是魏长生与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样儿十分相似。
她情不自禁地向乾隆说:“万岁爷,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就像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
”乾隆怕皇妃伤心,连忙说:“爱卿既然喜欢,那就收他为格格,作卿的干女儿吧!
”魏长生次日奉旨作辽邦公主妆束,进宫向皇帝、皇妃谢恩。
由于这次奇遇,于是民间尊称他为“魏皇姑”。
长生死后埋在家乡的坟墓自然也被呼为“皇姑坟”了。
扬州传艺饮誉京华之后,魏长生师徒演唱剧目多为男女情事,表演中也难免有一些过分描拟,刺激了封建礼教,另外,六大班后台又多为皇室显贵,他们视京腔、昆弋为正统,目魏长生之川秦腔为邪门,所以于乾隆五十年(1785)由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秦腔演出。
“概令改昆、弋两腔,如不愿者,听其另谋生理。
倘于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魏长生后来在京昆弋班改唱歌忠烈斥奸顽之教化戏,如《铁莲花》《香莲钏》,声容如旧,风韵弥佳,说明其艺术造诣全面多样。
乾隆五十三年(1788),魏长生毅然离京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儿是盐运、漕运的枢纽,商贾云集;戏曲鼎盛,“花部”勃兴;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这时,盐运御史伊龄阿、图思阿奉旨在扬州设署衙机构修改戏曲剧本,编印了包括各个地方戏曲剧本一千多种的《曲海》丛书。
魏长生到扬州后,又以魏腔风靡扬州,为江鹤亭坐上客。
赵翼在《檐曝杂记·梨园色艺》载:“岁戊申(乾隆五十三年),余至扬州,魏三者,忽在江鹤亭家。
酒间呼之登场。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记载他“演戏一出,赠以金。
”以至昆班子弟亦有背师而学者。
如安庆名旦郝天秀,曾学过魏长生《滚楼》《送枕头》之类。
所以焦循在《花部农谭》中说:“自西蜀魏三几,倡为淫哇鄙谑之词,市井中樊八,郝天秀之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
”可见魏长生在江南也是影响很大的。
被誉为“野狐教主”的“花部”泰斗魏长生,在扬州又一次刮起旋风。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四川魏三儿,号长生,年四十,来郡城投江鹤亭(一个大力提倡戏曲的盐商巨富),演戏一出(春台班),赠以千金。
尝泛舟湖上,一时闻风,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湖水乱香。
长生举止自若,意态苍凉。
”戏曲理论家焦循赋诗赠魏三:“娇歌一曲令人醉,纵有金钱不轻至”,赞赏备至。
又赞曰:“市井中……转相效法,染及乡偶”。
附近各省市、各剧种的演员,纷纷涌至扬州,一睹魏三的丰姿,观摩他在“春台班”里的演出,请魏三传授技艺。
苏州戏班又邀请他去到昆曲发祥地的苏州。
江南伶人,包括昆曲子弟也来学习他的演技和“跷工”以及创新了的化装艺术———“梳水头贴片子”。
他的“善于传情、动人倾听”的艺术奇葩,播种到大江南北的梨园,许多剧种从中得到养分的滋润。
他新创的西秦腔,“徽伶尽习之”,并对一百年后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遗惠桑梓乾隆五十七年(1792),魏长生遭遇仇家陷害,“以事押回原籍”(《啸亭杂录·卷八》),具体情况不明。
他这次回川,购园卜居于成都东校场附近。
杨燮在嘉庆初年刻印的《锦城竹枝词》中写道:无数伶人东角住,顺城房屋长丁男;五童神庙天涯石,一路芳邻近魏三。
诗末原有注云:“各部伶人都在东顺城街五童庙东校场一带居住……(魏三)有别宅,在省城内东校场口,台榭颇佳。
”魏三定居成都10年,与川剧艺人结邻而居,许多艺人原是他幼年学唱川戏的师兄弟。
魏长生与他们同生活、共演出,对于川剧“五腔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时,李调元也因蒙冤下狱后被放逐回四川罗江县故里。
李调元不仅是诗人、文学家,同时又是戏曲家。
他家里办有戏班,他“自敲檀板课歌童”。
魏长生归里不久,曾托人带信给李调元致意。
一天,李调元在金堂县衙署的筵席上接到书信,并吟成两首五律《得魏宛卿书》,其一曰:魏王船上客,久别自燕京。
忽得锦官信,来从绣水城。
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声价当年贵,千金字不轻。
“魏王船”用曹公载伎船游的典故,借以切合魏长生的姓氏、职业,隐约点染魏三的“皇姑”身份。
“久别自燕京”是回首当年在四川会馆的交往。
“王豹”句用“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之典故,既与“野狐”巧对成趣,又暗寓对“野狐教主”(“花部”泰斗)魏长生推动四川戏曲的殷切期待。
魏长生不负故人的愿望。
他返川不久,成都府华阳知县特来拜访,厅堂相会。
原来知县就是当年病困京师、得到魏长生资助的高举人,后来考中进士,分发到成都府任华阳知县。
其时,清初重建成都(因明末战乱、市廛变为废墟)接近完成,各行业分区规划,而梨园公会的地址尚未选定。
魏长生将川戏伶人申建“老郎庙”的报告呈递给知县。
几天后,批文下来,庙址选定在成都华兴正街北面,东西长570市尺、南北长330市尺。
魏长生牵头倡修的“老郎庙”仿苏州梨园公会的建筑风格,内塑梨园祖师爷唐明皇———老郎。
“老郎庙”清末改建为“悦来”茶园,解放后重修,名为“锦江剧场”,今为“成都川剧艺术中心”。
两百年间,成为川剧艺术的圣地。
“老郎庙”建成后,魏长生曾在戏楼上演过他的拿手好戏:高腔《汉贞烈》(即川剧《王昭君》)。
李调元观看了演出后盛赞道:“近见(魏三)演《贞烈》之剧,声容真切,令人欲流泪。
则扫涂铅华,固犹是梨园佳子弟也。
”此时魏三已年近五旬,但因保养得好,扮相出来仍是青春焕发、容光照人,还是“梨园佳子弟”形象。
李、魏二人的交谊很深,清代四川艺坛“双子星座”的这次相会,被后人传为佳话。
以身殉艺清嘉庆五年(1800),魏长生第三次出川,献艺北京。
时年已57岁。
这次复出,在“三庆部”挂牌主演《香莲串》《烤火》《大闹销金帐》等秦腔剧目,“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演戏仍是那么一丝不苟,武功更是炉火纯青,充分展示从少年口国便炼就的拼搏精神和钢筋铁骨。
外界评价他在京师的舞台上呕心沥血地耕耘了三年,终于不支,倒在了他醉心的五彩舞台上。
《梦华琐簿》记载:嘉庆七年(1802),(魏长生)“夏日搬表《大嫂背娃子》,下场气绝。
”将军马革裹尸、伶人以身殉艺,壮哉!
小铁笛道人是魏长生的忠实观众,他在一代名优死后,写了两首追悼诗,情真意挚极富史料价值:英雄儿女一身兼,老去登场志苦严。
绕指柔合刚百炼,打熊手是玉纤纤。
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播大江南。
幽魂远赴锦州道,知己何人为脱骖。
魏长生成名后颇为富裕,但他淡泊钱财,乐施好善。
他有一颗侠义丹心,热忱公益事业,扶危济困,帮助贫民、落难者,到他身死之日,已无多少余资。
《啸亭杂录》记:“贫无以殓,受其惠者,为董其事,始得归柩于里。
”他的徒弟甚多。
死后,由其徒陈银官等素车白马送回四川金堂,安葬在绣水河大石桥畔,民众称之为“皇姑坟”。
从少年口国噜子到红遍天下的一代名伶,魏长生走完了极不平凡的59个春秋,用毕生心血在中国戏曲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摘自百科
自从5月初上映以来,一直想到电影院看进京城,奈何拍片实在太少,终于赶在快下映的时候跑去看了。
一个很小的影院,一个很小的厅,意料之中的不多的人。
在场的看客普遍年纪都很大了,更是有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个片子可能真的很小众。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徽班进京的故事,富大龙饰演的岳九是一位旦角名角儿,被陷害被赶出京城,这成为了他的心结,终其一生就为了能重回京城唱戏,岳九的原型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先生,据说这位老艺术家是惊才绝艳,艺术登峰造极。
他是最后演完了一场戏,然后死在后台上的。
戏大如天即是如魏长生也是如岳九。
为了能跟春台班搭班进京城唱戏,岳九不惜丢掉尊严跪求班主;为了能在皇上面前唱戏正名,已经病入膏肓的岳九靠扎针刺穴顶着一口气坚持唱完;终于在听到皇上御批:”甚得朕意“后微笑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戏大如天,戏重于一切,重于金钱、重于尊严、重于生命,在岳九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有一场“踩豆子”的戏,体现了练功之辛苦,据说是富大龙和导演聊出来加上的,在豆子上的稳和美让人感叹,角儿就是角儿。
很难想象富大龙并没有用替身,一颦一笑,婉转身段,都是富大龙“演”出来的,富大龙就是岳九,就是那个名冠精华的角儿,真的是要吹爆富大龙的演技了。
说完男主角,再来说说其他角色,不得不说,胡枚导演选角选的很好,每一个角色都很贴合,没有任何违和感。
年轻有为的润生、清纯温婉的春荣,甚至是东家、班主都完全与角色合二为一,很自然,很带入。
特别要说的是马伊琍饰演的格格,马伊琍把皇家格格的大气演绎的淋漓尽致,把对润生的爱和爱而不得表演的深入人心,让我觉得那个爱戏懂戏的格格就该是那个样子的。
徽班进京是历史上的大事,50年后诞生了国粹京剧,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多少个戏班多少人付出的结果。
戏子,在那个时代代表着下九流,但借用格格说的一句话,别人贱看了你,你不能自己把自己看矮了。
在电影的最后,导演细数了从同光十三绝开始的京剧名家,四大须生、四小花旦,这些角儿用自己的毕生让人们爱上了京剧,让别人看得起了“戏子”。
人之贵贱,不在于身份,只在于自己。
整个电影风格很“传统”,画面精致,服饰走心,美中不足的就是有些地方的剧情转换略显生硬,可能是受限于时长限制吧,很喜欢这个题材,不过可能真的有些小众吧,小众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喜好本身就不是能强求的。
电影中,班主给润生的儿子起名长庚,影院里依稀2-3个人同声轻轻道出了程长庚三个字,值得会心一笑。
:1.胡玫就是胡玫,历史题材把握很好,即使前段有些冗长;2.富大龙太好了!
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柔可倾倒众生,刚可气吞山河!
3.地位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自己内心里的东西!
尊重源自于高度的自律,源于对事业的热爱,源于肩上的责任!
4.一件事物或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几百年由热爱它,用生命来传承的几代人兢兢业业,认真专研,融汇贯通,方得始终的一个产物!
哪有不好之理?
中国不用五千年,五百年的京剧本子就完全够后人研习的了!
年轻人不喜欢?
是宣传的方式不对了!
是我们现在的娱乐消遣逐渐快餐化,简单化,利益的快捷化,享乐的低龄化,导致不风不雅,好坏不分!
坐在戏园子里静静的喝茶看戏一个时辰不如拿着手机打着游戏来的快捷便利!
5.感谢导演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牡丹亭》原来那么好,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杂剧四大家那么厉害!
同时也为我们普及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老一辈艺术家!
6.做艺先做人,做事要认真!
7.娱乐永远与经济挂钩,和经济挂上钩了,必然牵扯政治,政治一旦介入娱乐,就会决定单门艺术的发展走向!
8.做艺也好,做事也罢,做到极致者,相互欣赏,互补所长,能耐在自己身上,不行的,关键时刻就是不行!
啥叫关键时刻?
就是你的行为与你生命挂钩的时候!
《进京城》是著名编剧邹静之取材“徽班进京”历史事件,耗时3年潜心打磨的诚意之作,由著名导演胡玫执导,马伊琍、富大龙、马敬涵、王子文、焦晃等实力派演员加盟。
电影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众戏曲艺人与戏迷之间发生的梨园恩怨与爱情纠葛。
胡玫导演用擅长的艺术手法和“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核,通过呈现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和反转曲折的京城传奇,再现了戏曲界一代宗师的辉煌往昔,并对国粹京剧的诞生发展追根溯源,令观众得以见识到戏曲大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淋雨砥砺前行的精神!
昨天去影院看了这个电影。
比预期的要好看。
讲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的故事。
或者说叫“徽班进京前传”更合适。
在为乾隆祝寿之前,京城里的演艺界一向存在着“花雅之争”。
“花”指的是秦腔、弋阳腔、二黄之类的俗戏曲,“雅”就是昆曲。
本来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照现在的习惯,大家爱听哪个就听哪个,可当时因为有权力的介入,皇帝爱听昆曲,结果“花”部被禁。
到了乾隆八十岁那年,突然爱好变了,也想玩点俗的,这才有了三庆班和四大徽班进京。
影片描述的就是这个转变时期艺人们的故事。
这是大背景。
影片的叙事比较散,前段的扬州故事和后面的京城故事似乎是两个不同的故事。
而汪润生的演艺生涯情感历程与岳九的沧桑经历也不太搭界。
虽然和以往的观影习惯不同,却也觉得新颖。
也有令观众动容的几个场面,如岳九的重新出山和汪润生与凤格格的关系。
岳九这个人物挺复杂的,曾经是个轰动京城的老戏骨。
因为遭同行陷害被赶出京城。
表面上的堂皇理由是有伤风化。
影片开始时岳九的那场戏是《西厢》。
虽然用的是昆曲调,其实是个粉儿戏。
你想啊,在八大胡同那种地方,观众本来就多是嫖客,为稻粱谋,不演这些就没饭吃了。
再者多数戏子甘愿随俗,尤其是演旦角的,少不了去给富人家当个相公。
从观众这个角度看,那时候逛妓院包戏子也算是个风雅事。
岳九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荷花做不成,不当污泥就算不错了。
更何况岳九的才艺并非只能体现在粉儿戏上。
所以,他觉得“咽不下这口气”是有道理的。
他热爱戏剧,其热爱的程度已经到了”神附体鬼上身“的程度。
从来就把“戏比天大”当做自己的信念。
被赶出京城十余年,他一天也没敢放松自己,影片中他深夜在黄豆上练功便可略见一斑。
他的台步、跷功、唱腔都是一流的。
相信凭真本事就能征服观众。
此外,无论台上台下他都维持着自己做人的尊严。
看似冷若冰霜,其实心烈如火。
他说:“就算是死,也死在台上。
”那场为乾隆爷演戏的场景中,岳九已是病入膏肓,却将银针扎入几个关键穴位,调动自己余下的全部精力,用整个的生命为自己正名,为自己热爱的戏剧正名。
戏结束了,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饰演岳九的富大龙也是演绝了。
把岳九外柔内刚的性格把握的非常到位。
一则不向恶势力屈服,二则由于是旦角,一举手一抬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脱不了女人味道。
一口京城土语也恰到好处。
分寸火候正合适。
虽没有将他的演技和《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比过,却和《梅兰芳》中饰演谭老板的王学圻有一拼。
再说凤格格和汪润生的感情一事。
汪润生这个人物,除了重返戏班和不愿受邀凤格格这两处还算有点体现出他的刚烈性格外,是整个影片中塑造的最失败的。
抢老婆那段更是荒唐,放在今天也是行不通的。
两人之间只有一纸婚约,谈不上什么感情,其实这段不要也罢。
那时候富婆包戏子的现象很常见,她们的追求与其说是情,不如说是性。
影片中的凤格格和汪润生这一段,似乎有些不同。
我们姑且看成是一个个案。
凤格格对汪润生动了真情。
而汪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将就和附和。
她对汪润生说:“润生,我只想把你叠起来,装进我兜里”。
其中的难言之隐,凤格格是这样解释的:“你若不是个戏子,我连多看你一眼都不会。
若不是因为戏,我和你之间隔着十只手都够不着”。
这是她的真情,也有着万般的无奈。
在封建时代,一个女子,即便你有钱有势,即便你无视社会的准则和规矩,你也很难在大街上随处偶遇一个小鲜肉,更不用说感情的知己了。
她只能在舞台下面看着台上默默的选择,将戏中的人物、饰演人物的演员以及自己心中的理想中人这三者融合起来。
或许汪润生并非是她真正的知己,而仅仅是她虚幻的精神上塑造出来的完美情人。
即便如此,她也认为值得将感情托付与对方。
毕竟是她唯一能够够得着的男人,环境只给了她这样一个机会。
影片中有一段凤格格和汪润生独处的场景。
两人在良辰美景般的夜色里,幽咽的丝竹声中,共诵《牡丹亭》的台词。
以此来表达心迹。
真的是感人至深!
凤格格对汪润生说:“润生,我从来没有看低过你,你也别把自己看矮了”。
即使这样说,他们彼此也都明白,他们之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高墙,便是在这社会中与生俱来不能选择的高贵低贱的观念,这是他们永远也无法逾越的。
所以两人只能在无限的眷恋中,发乎情止乎礼了。
京剧是融合了秦腔、弋阳腔、汉剧等剧种的腔调而成的。
那时徽班进京之初,这种融合还没有完全形成。
影片中的唱腔却完全是京剧皮黄了,道白也成了湖广腔。
似乎提前了点。
不过咱们毕竟谁也没有听过乾隆时期的徽剧,也就不必苛求编导了。
戏台上除了咱们早已熟悉的上场门和下场门的“出将入相”的标识外,场面(乐队)也是在戏台中央靠后,实际上是民间草台班子的余脉。
这些都符合当时的情景。
人物的行头太华丽了,当时的服装其实是很简单的。
只是到了光绪年间有了内廷供奉之后,行头才变得讲究一些了。
影片结尾的“同光十三绝’的图片以及其它名角的剧照,使人眼睛一亮,很好!
本人评分:7.5。
《进京城》怎么看都像是精剪版的电视剧。
故事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徽班进京”,讲述一众“戏痴”的爱恨情仇。
其实作品有着一个很讨巧的题材基础,在那个年代作为娱乐明星的“角儿”们,他们一生为戏痴迷,他们一生渴望感情,但他们身份卑微,命运只能由他人掌控。
这些特点都赋予了故事很强的戏剧冲突,同时也给予两位男主足够的表演空间,而其中富大龙的“岳九”更是把角色演出了血肉,一个地道的西北汉子,能把一位旦角儿塑造的如此到位,离不开他的努力和用心!
但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就是我们的导演胡玫,全程单一生硬的淡进淡出转场,将故事切割的七零八落,全片所谓“四平八稳”的叙事节奏,可能只是导演技法穷尽的另一种说法吧。
4分。
Ps:虽然确实没啥可比性,但看到这种题材还是会想起那部经典中的经典《霸王别姬》。
今天看了点映场 导演和饰演润生的男主都来了 分享交流很给力 深影组织的活动请了很多老一辈的观众 相比也是出于京剧艺术的魅力他们感受的比我们年轻人要多一些确实 如导演所说 是让年轻人更有兴趣和更有动力走进走进京剧艺术走进戏院去了解去关注的电影 我看完之后这种感觉很强烈富大龙饰演的九爷 惟妙惟肖 入魂入影 太绝了!五星全给九爷!!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我真的respect九爷练豆子功那里真的好惊艳我!!最后还是有些遗憾的 人生在世 有此时此刻 足为金贵💛为国粹艺术鼓掌 致敬!
五分全给九爷
有时候,好的影片却得不到好的排期,更遑论票房。但作为一个文艺片影迷,即便临近深夜,即便观众零星,我依然沉浸其间。当富大龙饰演的九爷倾尽家私、放下身段、低首下拜,戏比天大这几个字就充斥脑海。尽管富大龙的扮相没有哥哥张国荣的女妆那么俊俏,但身段和眼神,举手投足的做派,都让人动容,可见是下足了功夫的。马伊琍表现一般,盛装相见时的直言快语,尚值得赞许。片尾的致敬和配曲我很喜欢,瘦西湖的绰约风姿被拍得美轮美奂,谁见尤怜。近几年国产片中少见的沉心静气的佳片,必不吝赞誉之词。8.5分
全程尴尬,网剧滤镜,那些慢镜头有必要吗?最佳就是片尾真实人物介绍了
不管怎么说还是挺推荐观看的 虽然槽点也不少 整部戏的质感确实可以再高级和深厚一些 王子文是真漂亮 但是看见她还是好让我出戏 马伊琍和九爷的戏份都非常能抓住人 而且关于他俩的戏份和台词都还挺细腻的 但是这部戏的男主反而感觉挺一般 但是纯粹个人意见 长相让我搭不上他演的角色 没有唱戏人的那种专注 但是这部电影还是让我了解了一点京剧的前身 整体推荐
平铺直叙女性表现手法,幸好京剧的涅槃不是如此寡淡,否则早完蛋了。
不好看
下九流不一定要通过语言表达抢人怎么出来穿鞋就跑冰块需要研究下群众演员不像是当官的。你媳妇淡入淡出半小时后才出来主演,马伊琍画面定格特效太假女演员过度曝光
片子还是拍得很认真就是故事过时了
也不是蛮人格、深刻、真情实感;或需要那么真情实感;还搞得吓死人的……一句话;“装马虎”!
富大龙在《进京城》里的表演绝对是可以和张国荣一比高下,简直是惊艳叫专业,可惜故事编的太浅了,更像是电视剧的体量,甚至在画质、气氛、节奏上都更适合拍成电视剧。
富大龙绝了
可以对比着霸王别姬来看了。相比起天赋为上的润生,岳九更能吸引我,当然不排除他也是苦练加天赋。但片子在着重点上,润生展现更多的是个人情感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岳九不是,是自己的追求,令人崇拜的自我追求。另外一点也可能可以说成刻画不到位,但…这样就够了。
一生执着还得顺应龙意,一句涉黄一句深得朕意都是不同的命运。人活一口气,富大龙演得好让人替他捏把汗。
难得有资源,多一颗星给资源分享的人
光会唱不行,还得有人会听
想象以上,九爷绝对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那身段和眼神,为戏痴狂,献上了绝唱。。。润生的武生动作潇洒很帅,马伊琍虽然戏份不多但演技到位,胖子的角色很讨喜逗人一笑,小猫咪也很可爱。幼时曾最喜欢京剧,喜欢模仿着甩袖子,觉得那是最美不过的动作,随着长大渐渐淡忘,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在这50年后才形成了京剧,然而现在该国粹却被人们慢慢的淡忘,就像电影里说的,戏唱的好,那也得有听的出好坏的听众。。。国粹加油!
知己是红颜还是蓝颜,时代太遥远。剧情确实总是跳入跳出,让人产生游离之感。很像如今的京剧青黄不接,年轻人敬畏却并不感兴趣。
电视剧感和女演员的柔光滤镜略重,但是胡玫导演的正剧我还是放心的,富大龙老师的扮相和身段绝了,片尾没有一个人离席都安静看完,自重自爱在什么行业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文艺作品审查制度从古至今都是玄学
三星全给富大龙,演技真是进化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