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河到底爱谁?
记得十年前第一回收看,对着结尾的午夜长桥大蜡烛我产生了疑问。
柳含月退出,卢蝉儿自伤双目,聪灵的小梳子呢?
新婚当日背着一个本来很完满的结婚对象飘然而去。
青年男女注孤生,仿佛是这部剧政治焦点的必要副产品。
过度追求传奇化,《天下粮仓》不惜把章回小说那套阴阳灵异悬念借来重弹,在处理感情戏方面节奏也太快,固然紧凑抓人,可欠了点润物无声的意境。
看得热闹,却不至于投入。
倒也有例外,比如庞旺为柳含月点烛。
起先庞旺似乎是一个纯粹制造阴森氛围的人格扭曲者,末了编剧倒是留情全了他一片痴。
苦恋女神的纯男吊,从加西莫多到游坦之,赚足读者眼也能掬得作者伤心泪,谁知每个人自己在哪一段感情会扮演扑火飞蛾?
含月化烛,死得够悲壮,这番刺激还累得妹妹柳品月斩断尘缘,杯具了好男人白爷(白爷后娶小梳子,新婚当日逃婚,注孤生不解释)。
庞旺的一只火种,在这个卑污的灵魂,竟潇洒而异常动人。
这一段,没有睿智的言交锋,省去了跌宕翻覆,奴才庞旺,在旁观者的默然里,忘情走向那从来不能接近的女伴、女主人、爱人。
生命最后的追寻,初次的圆满。
意境在这静默中,观众和旁观人物一起想象和体会庞旺走向大蜡烛时的情感波涌。
安排这么一出戏,也是可怜柳含月的苦。
一个庞旺算是告慰。
柳含月的情海孽根是她的清高。
低头就可以拾得庞旺的爱,她却宁愿苦等自家少爷。
她的爱并不仅仅是奉命,在未见米河的前半生里,往来京师与家乡的灰鸽子,寄托着少女的情梦。
晴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柳含月却是小姐沦为丫环,命更苦一层。
当然,柳含月有骄傲的资本。
深谙世故,军师奇谋,更贵在良臣择主而事,与人谋便忠心耿耿。
在米家父子宦海谲波中,柳含月更相当于一个士。
国士死忠,烈女死贞,到头来拼死效忠的米老爷是个巨贪,米河又不能领受她的情意,最孤傲最才高的女人,死是清高早寻下的出路。
第一次看,最不能理解卢蝉儿的下场。
有点作。
作瞎了眼睛,作掉了孩子。
明明是郎情妾意的真爱,凄然放手为哪般?
不是柳含月,柳含月在米河疑难之际,用死亡慷慨成全。
卢蝉儿却从这份疑难中,看到了自己爱情的惨败。
卢蝉儿的情债根苗,是这个人的世俗,爱情理想的世俗,即普通女人喜欢的结婚成家生孩子。
这有错吗?
没错。
错在选择了米河。
比起许多狗血剧,米河实在不算无良男主。
但他遇见正确的爱人是在错误的时间。
卢蝉儿最后点醒他,你的真爱是那个小机灵鬼小梳子。
第一次观看,我就认为米河应该选小梳子。
那时因为我觉得小梳子最好。
这次看我果断认为小梳子是真命。
因为她和米河才是一类人。
米河在卢蝉儿和柳含月间无法选择,起初尚情有可原,越到后来越觉牵强。
父命难为,可米河还是违了,婚礼上谢绝柳女之情。
随后呢,他无限地延宕,拒绝马上给卢蝉儿一名分,哪怕卢蝉儿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
局势紧张,尚需安抚柳含月,利用她的智谋。
种种一拖再拖,等一切障碍彻底解除,米河提出迎娶,卢蝉儿已经打算不勉强他,“你现在娶我只是可怜我”。
之前的米河是感情骗子?
我的感受,他对卢蝉儿是真爱,不过他更爱一同携手江湖无忧无虑时代的卢蝉儿。
而这个大着肚子赶着他成家的卢蝉儿,让他震惊,让他逃避。
从米河那种少年气未脱的个性看,这样的反应很正常,不涉及论理拷问。
就像一个小孩哭闹着求家长买下一款高档玩具,最初的兴奋过后,他宣布他不想玩了。
只是觉得没意思了。
最诚实的反应。
孩子有错吗?
卢蝉儿就这样原谅并拒绝了米河。
乘一条小船,撕碎他的画像,伤心离去。
这件事之后,米河大概会真正的成长,进入官场,担当他父亲曾经的重任。
可怜卢蝉儿遇见他太早,是以做了成长路上的铺路石。
所以在情感成熟度层面,米河和小梳子才是一类人。
随心所欲,率真可爱,没有责任的压力和现实的烦恼,懵懂得让人无奈。
可是就生物特征言,男性理想中的另一半形象,当然是卢蝉儿那种楚楚可怜的淑女,而不是性别特征都不明显的丫头片子小梳子。
米河对待小梳子像玩伴。
小梳子呢,也是情感上的幼儿。
时时表现出莫名的醋意,却还是不断热心为米河和他的女人们牵线搭桥。
她在情感上处处成全别人,叫人赞叹她是好姑娘。
她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告诉孩子起来争取,到世界上争夺自己爱情的权益。
可如果那样,可爱的孩子就不存在了。
小梳子保持最可爱的样子离开米河。
可是在新婚之日,女人成长为女人的关头,她落下了眼泪。
成长是她懂得了男女之爱,也懂得了曾经因为没搞懂而错过的感情。
小梳子的情债,和米河一样,该算是为成长交的学费。
最后她从新婚洞房跑了。
许多人想,她怎么不去找米河呢?
这样就圆满了。
两个人的相契,来自孩子都是相似的。
随着成长孩子变得各有不同,那份珍贵的默契,也就只好分崩离析了。
首先说一 下,我之前的评论怎么没了呢!
这部《天下粮仓》是我陪着我妈一起看的,说真的前几集都是没上心的那种看,但是我还是要看,为啥,因为我妈看电视有一个习惯就是边看边讨论,我就得陪着看,然后还要陪聊(不过现在想想真的挺好的)。
“民以食为天”保住粮食,才能保住天下。
无论在那个朝代,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为天下、为苍生、为社稷躹躬尽粹、无怨无悔。
真的很感动。
非常值得一看!
粗略看了这部《天下粮仓》的电视剧,尽管里面的情节缺乏逻辑性和未完全展现我们这个物种的复杂性,多变性,但仍是一部可具观赏性的影视剧,是有所作用的,里面人物形象并未像近年来影视剧展现的单一化,片面化,是黑白分明,永不改变的。
是可以给予人思考的,而非这个社会正在做的将我们变成不用思考的使用品。
电视剧里遇饥荒年,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易子而食,以人做菜是在几千年历史里从未间断过的,正如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绅跟纪晓岚说的在大灾里,灾民,也不能称之为人了,为了生存,也可以是锅里的一块肉,三斤喂猪的糟糠可比一斤人吃的大米,更能让人活下去。
也是在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幅提升后,才基本消灭了此种情况的发生,但即使是已经可以让全球人都吃饱的今天,仍有部分人无法填饱肚子,今天部分富人人群用蔬菜,水果和粗粮填饱肚子,关心健康和长寿,穷人则用油炸食品和高热量的食品,先填饱自己然后毒害自己。
但若是让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吃有穿有住,那还有谁愿意干活。
若人都没有作用,那我们又有何意义,又有何高贵性,那么多一些我们还是少一些我们都无所谓了。
可归根结底我们不过都是时光的影子,只要生存的够久我们都会抛弃我们本身,变成另外的东西,若是那样过往的自己,我们还会怎样评价,也不过是生存的过程和价值最大化的选择而已罢了。
若是最终消亡灭绝,不曾存在,那这过往的一切意义又如何了,不过是星辰间的一个怪梦而已,但谁又能说这星辰未尝不是一个不曾存在的怪梦了。
但之所以我们这些生物仍连绵不绝,不过是我们懦弱而又惧死求生的本能罢了,但无论是黄河之砂的贪官,还是凤毛麟角的清官,万世繁荣昌盛,还是寂静灭亡,最终都不过验证那句一切有为法,终化梦幻烟云罢了。
粥厂施粥,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林中多疾风。
仓场这座林子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刮起些大风,那才奇怪。
有钱讲究,没钱将就。
贪官鼻子底头闻的是上等的鼻烟,这舌头上嚼的是山珍海味。
老百姓说的,上衙门坐的是官轿,下窑子花的是官银,端起碗来是官米,这么一张嘴,嗨,官腔。
跟您说句糙话,就是放个屁,都蹦出油花来。
大灾之年必有大盗。
大盗有两类,一类是聚啸民间,趁灾打劫之盗,二类是那些趁大灾之年狂征暴敛之墨吏。
人无胆量,如同国无明君。
想做成天下大事,没有胆量是万万不行的。
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一把刀,一把尺,这把刀就是国法,这把尺就是皇纲。
做官就是一头摆着官帽,一头摆着棺材。
救子民必先救冤臣,开仓门必先开狱门。
这才是大灾之年脱灾之要诀。
办事讲究一竿子到底。
要想查实仓中存粮之数,必先查实历年来各省漕运到仓的数额。
两账相对方能核准。
钱塘县官仓舞弊案的快速告破,轻轻挑破了覆盖在大清国数十万粮仓之上的第一层黑幕。
朝廷把米券发给三部六院大大小小的官员,但在官仓里头,官方米券根本买不到不掺假的好米。
京城的官俸米券一个劲儿地掉价,那些卖了米券的官员只有多掏银子到这粮店里买好米吃。
往好米里掺沙掺水掺白灰,导致米券掉价人们只好去粮行买高价的好米。
有人被银子撑死吗?
掺石灰是为了使米发涨,掺沙子是为了使米增重。
米汝成是仓场最大的蛀虫。
卧薪尝胆:改造官秤,在秤杆上一石之处戳凿一孔,将砣绳贯穿其中不可移动。
悬砣如悬胆,凿孔定戳铁打江山:打造收粮官斛,木斛改为铁斛,可绝任意改形,任意收放尺寸之弊端。
赤脚大仙:若心黑要踏斛淋尖,那脚尖就是踢断了也撼不了斛中之粮火龙烧仓阴兵借粮清河县令李忠私开官仓救民,后又阴兵借粮试图补上亏空。
难以饶恕的是“阴兵借粮”之举,蛊惑人心,所以乾隆才不饶恕他,斩立决。
尽管他爱民,但他不爱国。
阴兵借粮使李忠官德无存。
田亩失察,粮仓必定失查;粮仓失查,国策必定失衡;国策失衡,百官必定失意;百官失意,奏章必定失真;奏章失真,君目必定失明;君目失明,国家必定失色;国家一旦失色,国基必定失恃,民心必定失重,大清朝必定坐失江山。
做无品之官,做有品之事。
头上有田,方知累也。
这世上富贵二字,从来就没有人能看得破。
若是真的看破了,便见得那堆金积玉,不过是棺材内带不走的泥沙瓦砾。
那绿酒红粟,也不过是皮囊内装不尽的臭汗粪土,那高堂广厦玉宇琼楼,不过是坟山上盖不起的高堂。
那锦衣绣袄狐服貂裘不过是骷髅上裹不住的败絮。
《天下粮仓》是不可多得的电视精品。
2001年电视界即使只有一部《天下粮仓》,也可算是丰年。
它的成功在于其拍摄得精致:在众多垃圾影像中能找出这样精雕细琢的画面是电视观众的幸运。
该剧对于艺术的执着与严肃也给电视人以警醒:电视剧的粗糙也许不是电视剧本身的问题。
同样是反贪剧,《天下粮仓》不停留在经济犯罪的表象上,对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挖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腐败。
腐败决不仅仅是贪污受贿、生活堕落这么简单。
田文镜从不受贿,但为斗倒刘统勋不择手段,为自己的势力壮大拉帮结派;米汝成一生清贫,可他为自己的儿子仕途坦荡,不惜收受巨额财产,亲手毁掉一世清名。
这当然不能叫经济腐败,但我们可否叫它政治腐败?
这种腐败对政权的危害同样严重,同样需要惩治。
它与经济腐败外观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出于一己之私心。
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腐败。
人皆自私,这是天性,在一定范围内自私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没什么坏处。
而掌权者的自私就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
卢焯无疑是个为民鞠躬尽瘁的好官,可他更是一个深爱自己女儿的父亲,他的下马又能怪谁呢?
本剧对人物的塑造决不停留在一个侧面。
难忘米河对李忠的评价:人品有望,官德无存。
李忠被斩时,漫天飞舞的纸钱留给所有人无穷的疑问,人品、官德孰轻孰重?
情理、法理何去何从?
人往往会陷入矛盾,而编剧让李忠陷于一方百姓的安危与江山社稷的大义的矛盾取舍中,其悲剧的命运在所难免。
同样,米汝成、田文镜、卢焯与以往塑造的贪官或清官皆有所不同,如前所述。
同样是历史剧,《天下粮仓》与枯燥无味无关,其丝丝入扣的情节设置让人欲罢不能,其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让人感慨万端。
不过,这也使该剧“宫廷之外的戏有些虚”,有了些戏说的味道。
这也许就是它没能摘得“飞天奖”的原因,可《神医喜来乐》的戏说又该作何解释?
剧本的文学性较强,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有文采的对白了,现在的电视剧都比白话还白话。
可以看出导演对该剧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感情,使该剧贯穿着饱满的激情和强烈的戏剧张力,几乎集集催人泪下。
每集都有兴奋点和感人之处。
每个镜头都不敷衍。
有这样一个镜头,高斌决定杀李忠时,全城百姓纷纷跪下,镜头缓缓摇下,画面出现了高斌官帽上的红顶子,血红血红,与百姓的褴褛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如此富于艺术感染力的镜头怎能不令人刻骨铭心。
导演的功力还可见于对演员表演的驾驭上。
他可以让演员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哪怕是从未显露出的潜力。
他能让田成仁从憨厚的农民变成刁老头,让聂远从戏谑的闹剧中走出,成为心忧天下、年轻有为的一代明君。
最值得称道的是他让王海燕从胡椒面变成了小神女,展示了扎实的演技。
看过《天下粮仓》才知道,海燕对吴子牛强烈的感激之情乃是发自肺腑。
当王海燕遇上吴子牛,是王海燕的幸运,也是观众的幸运。
当然对人物的准确把握主要应归功于演员。
王庆祥从台词到形体功底都十分深厚,这点值得海燕学习。
他现在所要做的是把自己变得可爱。
米河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率真,王亚楠很好的展示了这种率真,但他忘了表演不但要真,还要美;不但要放,还要收。
于是《天下粮仓》一不小心成了他的“癫疯”之作。
编剧让他处于三个女人的情感旋涡之中,虽说这是电视剧“戏不够,爱情凑”的惯用伎俩,但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有这样的老套实属败笔。
许三金、小梳子或沿袭以往表演技法,或本色演出,起到了穿针引线、减缓压力的作用,可如果调味品放得太多,也会使整个作品变味。
柳含月是全剧写得最有光彩的人物。
老爷去世前,她是足智多谋的小丫头;老爷去世后,她由花旦变为青衣,最喜欢她身披月色衣衫,如云中月若隐若现,“声如细丝却语惊四座”的样子。
这个转折从演员的造型、表演都可看出,可见是有意为之。
因此我收回原先的话,海燕开始的“放”是为了以后的“收”,先前的轻松不过是以后凝重的铺垫,先前的欢乐不过是以后悲剧的前奏。
如此处理使人物命运更牵动人心,人物形象更丰满。
海燕几场没有台词的戏常为人称道,因为演好不容易。
而我最欣赏的还是向米河吐露心绪的一场戏,演得张弛有度,怎一个“帅”字了得?
(我一般用帅形容有魅力。
)我认为“硬”其实是“稳”,不同的人物应有不同的处理。
柳含月就应该语速放慢,步子放稳。
古装戏的表演“舞台”一些很正常,这也正体现了海燕的表演才华,无论担任主角还是配角都能驾轻就熟,无论扮演喜剧人物还是悲情人物皆可收放自如。
2004-02-09
即便是以前只知剧名,没有好好追剧,都知道“火烧粮仓”这个梗,太有名了,历史在不断重复,不定期就来上演一次。
这就是我跑来补剧的原因。
看了,第一反应,这导演真敢拍啊!如今怕是过不了审,耕牛哭田,火龙烧仓,阴兵借粮,啧啧。。
而且最后还来个大反转,大忠似奸,大奸似忠,人物不脸谱化,震惊你一脸。
倘若是以前,我可能只会觉得第一集饿殍遍野,百姓太惨了。
但现如今自己也成了社畜,深感基层一线人员的艰辛不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令不通,执行起来太难了,最后还要背锅。
黄河称水,这段看得津津有味,古人的智慧,不知道为什么很少见到提及这段。
这剧是现场收音,很考演员的台词功底。
没想到聂远这么早就演过乾隆,当时青涩有点紧张放不开,《延禧攻略》里面是第二次演,感觉成熟不少。
几位大官殿前斋戒围绕着一个饼子的文戏也很有趣。
秤大斛大脚大,五谷树的争论,粮仓中粮食掺水掺沙造假,丈量土地的鸿门宴,剪官袍分发给众饥民。
都是令我记忆深刻的点。
不明白剧中女人们为啥都喜欢米河?
柳含月,小梳子,卢蝉儿,哪个不是聪慧有个性的女子?
柳含月的大眼睛太漂亮了,后面有一个造型特别像清朝画上的仕女。
小梳子机灵古怪,卢蝉儿眼盲心不盲。
一放感情戏,我就不爱看,感觉尴尬,导致后半段的剧情看起来疙疙瘩瘩的。
群众演员找得真棒啊,现在还能找到这么面黄肌瘦的老弱病残吗?
比这剧更孱弱的一吹就倒的群演,我只在老发头的电影里见过,某片子开头祈雨的老头,瘦得皮包骨头。
喜欢运粮船行船时候的音乐,江面开阔,一艘连着一艘,气势浩荡,大气磅礴,是赵季平的手笔,听着像是片尾曲的纯音乐版本。
片尾曲刘欢的《热天热地热太阳》,童声伴着悲情的男声,听过一次就很难忘怀。
总结:剧情,四星。
拍了如今不敢拍的题材,加半星。
音乐,加半星。
米河这官升得也速度了,米汝成用自己给米河宇做投名状,刘卢高侧面助攻,米河最后青云直上。
米河政治嗅觉近乎为0,编剧可能是想让一个饱读诗书且二愣子的书呆子米河去冲破清廷官场的死水吧?
皇帝殿上演讲,嘴上说着是为芸芸众生,实际做的都是维护自身政治统治。
典型的“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心口不一了李忠死得可真一点不冤枉,无论古今。
虽然之前确实饥荒私下开仓借粮,但他在饥荒之后有无数次机会上报,或者是填补亏空,千不该万不该,后期还锻炼出“阴兵借粮”的本事,大肆亏空,全国出名神鬼之事。
皇帝不杀你就怪了。
剧情跳跃过快,有点让人费解。
还有乱七八糟的感情戏。
柳含月多智近妖,注定悲剧。
她和管家是米大人身边的人,说她不知道米大人贪污,我有点不太相信?
最后卢大人率当地政府领导班子,自焚求雨,震撼到我了。
我觉得他才值得“累”字,为田所系最为累。
可惜,可惜,时也,命也
记得当年看天下粮仓的时候,觉得实在是很好看,明君贤臣,正气凛然,为天下百姓的粮食,与贪官斗,与老天斗。
无需讳言,当时真是太喜欢这部电视剧了。
现在再看,其实粮仓与传统戏剧很相似,贪官清官,搜奇志异,而且同样也是官本位的思虑,只不过主题升华了,天下粮仓。
其实仅从大处着手看就觉得逻辑上很难说的过去,时值清朝盛世,封建农业文明已经在中国存在发展了2000多年,而普通民众的温饱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依然跳不出贪官清官的圈子。
小的方面,由于他的出发点是官本位所以官本位中说不通的地方他全有。
不过总的来说是比较严肃的电视剧,最后疑心现在清宫穿越流行,哪个台会放这个呢,一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台,顿时恍然。
格局、故事、演员都有大气魄,无论是推动剧情的叙述,还是贯穿其中的神来巧应,都可看出精心的设计。
但所有这些经典元素,在这部剧中组合在一起,却显得格局失衡、故事过快,演技虽都在线却也少了些铺垫。
有段时间,文学作品、历史剧中喜欢用些“神谕”的段子,丰富常识之外的意识流表达,这部剧也有,但有些神经了,可有可无。
没有点睛,差点致盲。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这部剧和《雍正王朝》一起来看,有人物冲突的地方,但也正是历史上“人们从少数变成多数后,又容不下少数”现象的发展常见病。
这是一部靠片名取胜的伪巨制,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粗劣的制作水平!
看到第二集,送画的士兵都骑马走了,这官老爷去了死去的前县令家转一圈,然后让管家赶着马车竟然追上了士兵,你说多神奇?
看着刘统勋这正面人物给刻画的第一集草菅人命第八集让王大人画押前喝毒酒,蠢得不要不要,孰轻孰重分不清。
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小梳子见个男人就上身,随随便便就让人家背着抱着,可能吗?
米大人家的奴婢通晓官场暗战又通音律,就是你后几集告诉我她是宰相家女儿我都不信,胡咧咧!
还有那个凤爷受白爷之托去赎柳品月,路上一口一个婊子叫人家,他做好事还要找骂,他可是潦倒之际白爷给的饭吃,白爷这么大事儿拜托这种脑残?
这逻辑通吗?
就这破剧情起个大气的名字就8分多?
看到三十集婵儿还要把自己熏瞎,谁咋对不起她了这么作践自己?
真踏马矫情!
父亲脑袋贪了12000两都白贪了,再说了,借商人12000两也是死罪那何苦打个借条?
脑袋都锈逗了?
另外,在以农为生的年代,包括八十年代以前,江浙遇灾很多都逃荒到东北,那时东北人都善待他们,从没有骂他们穷鬼,如今靠商业富裕了也别得志便猖狂,浅薄!
这剧绝对是过誉了,正儿八经的历史改编剧非要搞什么情啊爱啊的。里面的演员好多都是雍正王朝里出来的,看的太熟了,而且还各种联动玩梗。有些剧情还不错,但是一堆乱七八糟无厘头的剧情让人哭笑不得
米田共一出来,这剧就废了,可惜了一帮老戏骨给这B配戏咯
据说是中国政治必修啊
好看的正剧。
其实早就看过,2022423在上海二刷。。。言尽于此。
这貌似是个悬疑剧。呵呵,千里恶殍图
好久远了。
粮仓已被贪官吃空,运往国外
最后结局也太烂了
咆哮式聊天,三句不离口号,处处都是明谋,尽显央视风范(这部分比大宅门做的还过分)。官员做事的灰度有个大致的样子,具体展现的很粗糙;杀好官尚可,赃官这边基本就是利用小皇上的处世未深,计谋厚度远不及1566;当成爽片看还可以的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 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 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热天热地热太阳 热的是一粥一饭一件衣裳 敬天敬地敬爹娘 敬的是富国强民好主张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 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热天热地热太阳 热的是一粥一饭 一粥一饭一件衣裳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 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敬天敬地
看了第一集就不想看了,古装片的通病,瞎编乱造,横空出世一不识官场烟火的大清官。。
这部还蛮深刻的
当年看的时候,还为了蝉儿流产值不值得跟外公讨论过。
大气,美工和摄影,都有大片的感觉,情节虽然过于主旋律,但是不错。剧本也买来看了,基本忠实于原著。米爷爷和柳含月是最出彩的人物。
。。。。。。。。。。。。。好好的题材被乱七八糟的男男女女给毁了。。。聂远那时还很青涩,在一帮老戏骨中间显得很稚嫩
沈石
妈妈的最爱,聂远帅炸
米河一个被亲爹关在阁楼里险些关傻掉,刚放出来屁都不懂的人突然间变成了个官场老油条我简直给看傻了,连点过度都没有就有点离谱,编剧写一半是给米河夺舍了吗
柳含月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