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场杭州路演1/3。
编剧映后。
少有的京剧题材片。
🍓缺点:1️⃣色调乡土。
妆造素。
场景普通。
家庭环境窒息 (父母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虚荣心 真的令人窒息,父亲讲话好像傻b)2️⃣叙事情感并不强烈。
3️⃣男主选角 觉得太扭扭捏捏了。
(人物上可能受限于拍摄成本)4️⃣剧本上 感觉视角有点狭窄了,就是单纯讲了个故事 反映了个现象而没有更多的延伸意义。
5️⃣电影有一个通用的问题 是自己的拍摄意愿不去迎合市场,播出来就容易没有视觉好体验没有市场。
🍓优点:剧情一开始觉得很普通 ,越看到后面越有东西,南加大 还是有点质量的。
1️⃣拍清楚了故事,拍出了敬畏心,拍出了专业边缘了解感(戏剧台下功夫台上就几个瞬间)。
导演/编剧 很有使命感。
2️⃣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性别认同(性别焦虑)。
3️⃣剧情上有一幕三人情感冲突的设置 ,台词直白真实 ,应该是有过人物角度的思考。
还有注意到了人物鞋子的设计好贴切。
🍓收获1️⃣戏剧和电影还是不一样的。
虽然都是在表演。
2️⃣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表现和传播 是一个路径。
3️⃣编剧提到从一个变声想法到项目落地,一路绿灯 很顺利。
蛮欣慰的。
“准备好的 机会总会来”编剧姐姐好有表达能力 ,专业名词一蹦一蹦的我都没听懂来着哈哈,文字功底可见一斑牛牛的。
电影《倒仓》以其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段青春岁月中的迷茫与挣扎,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关于梦想、成长和自我认同的动人画卷。
影片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恰到好处,不急不缓地将主人公的经历徐徐展开。
从最初对戏曲的热爱与执着,到面临倒仓这一关键转折点时的困惑与不安,观众仿佛与主角一同经历着内心的波澜起伏。
这种沉浸式的叙事方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青春成长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在角色塑造方面,《倒仓》无疑是成功的。
主人公的形象丰满而立体,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犹豫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
他身边的人物,如老师、同学、家人等,也都被刻画得个性鲜明,他们各自的态度和行为对主人公的成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青春群像。
电影的视觉呈现也颇具特色。
舞台上的戏曲表演美轮美奂,与现实生活中的琐碎和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隐喻了主人公内心世界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而对于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则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了青春的质朴与纯真。
此外,影片的主题深度值得称赞。
“倒仓”这一戏曲术语在影片中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象征着青春成长中的蜕变和挑战。
它探讨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个人价值的追寻以及在困境中如何坚守自我等深刻的话题,引发了观众对于青春和成长的深刻思考。
然而,《倒仓》并非完美无缺。
在情节的推进上,某些部分显得略微拖沓,导致整体的节奏感稍有失衡。
而且,对于一些次要角色的刻画,还可以更加深入和细腻,以进一步丰富故事的层次。
尽管存在一些小瑕疵,但《倒仓》依然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
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青春的迷茫与成长的阵痛,让我们在为主人公的命运牵肠挂肚的同时,也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走过的青春岁月。
它提醒着我们,成长的道路或许充满曲折,但只要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声音,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终能在迷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起初是冲着陈少熙来的,也只知道电影大概讲的是戏曲演员的变声期的三两事。
整部影片如片名,从“倒仓”这个外行人不太了解甚至完全没听过的点切入,带观众从一个全新视角了解京剧,展开故事,这一点也是吸引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因为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受爷爷熏陶也很喜欢听戏,但对京剧也鲜少有深入的了解,一提起京剧,我能想到的就是生旦净丑这些不论是课本上还是小时候长辈茶余饭后经常会考我的知识点,以及我很喜欢他们的行头,小时候总觉得背后插的那些旗好酷,所以这次也想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倒仓。
倒仓了然后呢?
就唱不了了吗?
(“倒仓”——戏曲界的专有名词,对戏曲演员来说却尤为重要,是职业生涯的一个巨大挑战,也因为这是青春期发育的一个自然过程,倒仓的时间和程度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倒仓恐惧”的原因之一。
)看下来整体的故事情节齐整,故事线也很清晰。
新人演员演的也都很自然,很有代入感。
超预期了。
(虽然是禾伙人,但我也是尽量抛开滤镜客观的写的这篇小作文。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戏曲演员在后台的状态,那是我小时候看戏最好奇最想去的地方,《倒仓》也算是帮儿时的我答疑解惑了。
透过这部影片,我看到了戏曲演员的不易,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我们来说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放到每个戏曲演员身上或许就是从小离家,是一遍遍的练习基本功,是一回回咬咬牙把苦吞下,是一次次哭过以后再重来。
我看到了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在几代人之间的传承,他们很多人甚至一干就是一辈子,“一件事用一生去完成也算英雄”。
当然作为一名女性,我也在影片中看到了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制约,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我们在传承文化的时候也需要取精华去糟粕,有所创新有所变通。
此外,我也看到了青年戏曲演员对热爱的坚持、青春期的迷茫、朋友间的相互成就和扶持。
成长路上总有磕碰,也会有难以预料的困难,没什么可怕的,摔倒了拍拍土站起来再出发!
成长路上也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你不再彷徨害怕,为你撑腰打气,一起天马行空,一起相互陪伴、相互成就,一起为梦想努力奋斗。
朋友是后天选择的家人,即使有天各奔东西,也一定会在顶峰再相见。
影片中,上一代人一些教育观念上的固执己见,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以往工作中,我也接触到过类似的家长,以自己的固有经验来教导孩子沿着自己的老路走,同时往往也会给予孩子过高的期待,这势必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青春期,亲子之间的代沟慢慢变大,家长也需要及时的更新改变观念,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也慢慢学着把孩子当个大人看待,同时加强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试着允许孩子“普通”,他(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路要走。
整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交代大家如何全力以赴各种准备的那个片段,作为禾伙人,真的很难不共情,再多讲就涉及剧透了,不做展开了。
但最后看他们的汇报演出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我都有点起鸡皮疙瘩,不论是扮相还是唱腔还是走位(我不太懂专业术语,说错了见谅哈)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当时我就在想啊“这部片子能播到国外去就好了”。
最后想说,“倒仓恐惧”或许不仅仅存在于戏曲演员,不仅仅存在于青春期,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困境。
如果你也正处于“倒仓恐惧”,不必焦虑,坦然地去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悲喜,因为苦也好乐也罢这都是我们有且仅有一次人生的限量版经历。
人生不是单一的轨道,人生是旷野,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或许命运已在不远处为你准备好了一份神秘大礼。
以及想对青年演员陈少熙说:电影里的谢天赐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扶持度过了那个迷茫又热血的青春期,去了北京电影外的陈波翰离开北京来到后陡门,也很幸运的拥有了九个一辈子的兄弟,互相扶持着走过泥泞的沟壑,熬过那个寒冬一步步携手一起走进了光里,并成为了光。
很幸运成为你戏里戏外友谊的见证者。
感谢不散观影团,感谢影片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
8.24《倒仓》不见不散!
《倒仓》票房大麦!
许愿:多多排片!
片尾曲《我的舞台》音源上线!
对戏曲感兴趣,也喜欢喜剧大赛,所以看了这部电影。
一开场的后台一镜到底就把我拉进了那个戏校,那群学戏的少年。
整部影片前半段稍显平淡,大部分的矛盾点在中后半段,三个少年的冲突,孙小磊与父亲的矛盾等。
这部影片吸引我的是进程中许多人的改变与三个少年与自我的和解。
孙小磊在父亲的教育下,认为倒仓很可怕,事事小心,也被教育女生扮老生不正确,男生扮旦角儿是二尾子,尽管从他陪时佳慧坐在盔头箱上看出他对父亲的男女观念并不完全认同,但在情绪上头时他仍然用这种不当的男女观念中伤了时佳慧,幸好,最后以一场京剧迪,见证了他的蜕变,遇上倒仓,大嗓用不了还有小嗓,老生唱不了还可以旦角儿,一身刀马旦行头,惊艳四座,也改变了他的父亲。
时佳慧一开始作为女生,在老师的赞赏下,对自己学习老生一直有一种坚定,但在周围同学与朋友对自己扮旦角儿的不认同下,对自己产生了质疑,作为女生,到底化妆扮靓适合自己,还是继续做周围男生的兄弟?
一开始她确实动摇了,也许女生就是应该扮的漂漂亮亮的,她开始尝试旦角儿,最后才发现,她应该想,作为时佳慧,怎样才是舒服的,而并非作为一个女生怎样才是对的。
最后的《杨门女将》,作为唯一一个老生登台,找到自己的答案。
而谢天赐,因为优秀的家庭背景,他的矛盾是在演戏与演京剧的摇摆,但个人觉得着墨不算多只是从最后决定去了北京也要继续学京剧,和火车上的一曲《定军山》看出戏曲不会退出他的人生。
三个主角都在矛盾中不断寻求自我取纳的平衡,在矛盾中获得成长,接纳不够完美的人生,但依然尽力活出绚丽的人生。
其实一开始,尽管看到了章大爷在小区唱戏的镜头,我也没想过他竟然会是孙小磊转变的一大助力,但是他在空无一人的剧场与孙小磊的对话,关灯时对准座位的空镜,让我体会到别样的镜头美。
选拔中突如其来的倒仓,新时代乾旦的困境,贯穿全片的戏曲片段,男性与女性的性别差异,伸出手抓住飞机的单纯美好,成长中对自我的质疑与认同接纳,都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展现,是夏日中很好的慰藉。
(ps:但是还是没有明白,为什么谢天赐会在蹦完京剧迪后说时佳慧和孙小磊也要离开了?
)
倒仓,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
王梦生 《梨园佳话·总论》:“佳喉善唱,一经倒仓便哑。
” 梅兰芳 《舞台生活四十年》第四章:“演员的倒仓变嗓时期是一个关口,倒不过来,往往一蹶不振。
”中国电影报道专访《倒仓》主演边程、周美君电影《倒仓》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收获了最受观众喜爱影片荣誉。
当初为了更好地塑造京剧戏校学生角色,主演边程、周美君提前接受了京剧表演培训,他们遇到了挑战,收获了成长。
边程:我们开机之前,也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关于京剧的培训,包括唱腔、身段。
在京剧当中,对于演员的眼神要求非常高,要让眼睛看起来有神、聚焦。
当时刚刚学习的时候也确实每天都会对着镜子练习,也会找一些京剧老师的片段来看。
周美君:不是一个女孩子的角色,要去模仿男人的一些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再加上老生,所以可能眼神不能太灵动,需要有一些稳重和沉稳的气质。
一个抖胡子的动作,真的练了一个多月。
边程:京剧演员要上台的话,他要把整个面部提起来。
盔头本来就很硬,盔头里面还会勒一层水纱。
那个水纱它是湿着勒上去的,它越干就越紧。
所以我们如果在那种情况下勒一天的话,就是到最后脑袋都没有知觉了,都麻了,然后还会恶心想吐这种情况,但是也确实克服过来了。
周美君:拍了真的挺久,而且我们勒的那个头,其实特别特别疼。
正常京剧可能一个多两个小时,但我们是因为拍影视剧,我们就要勒一天。
边程:我们青春当中就是这样的,不停地在碰撞,可能是跟自己的内心,或者是跟外界不断地发出碰撞。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塑自己,获得一些勇气,获得一些成长。
周美君:《倒仓》中的时佳慧,她其实是一个青春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我也挺大大咧咧的,但是时佳慧可能比我更大大咧咧。
但我觉得时佳慧比我厉害的一点在于,她在面对质疑的时候,她没有用语言去反击,她是在用实际行动去向大家证明自己。
我很崇拜她,我想向她学习。
影评:弘扬传统文化,青春大美。
很欣喜有越来越多的导演用电影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前有《白蛇传·情》,现有《倒仓》。
倒仓在电影里,既是代表了一种青春的象征,又具体是一个突发事件。
《倒仓》在选角上非常用心。
男女主演19岁,男配21岁,女配23岁,以这样的阵容出演青春类电影,既贴合实际,又朝气蓬勃。
这次的青春,不再疼痛,没有遗憾,青春正当时,向着美好的未来坚定奔赴。
另外,电影中不少演员本身具有戏剧功底(中央戏曲学院校友),更有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宋小川(曾参与电影《霸王别姬》幕后)友情出演,使得整个电影根基扎实,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尊重、传承、乐在其中。
优点:一、弘扬传统文化。
电影+京剧,拍成了一部视听盛宴。
演绎用心,服化用心,运镜用心,处处用心。
二、剧情流畅,正能量,无槽点。
有朋友间两肋插刀,有亲情的双向奔赴,还有教育体制的破除常规。
缺点:女性角色塑造不够。
女主为什么要唱老生?
是兴趣使然,还是生活所迫?
完全没有解释,一头雾水。
女二则贡献了一条分分合合都很尴尬的爱情支线,可有可无。
个人评分:7.5分(四星)
于乌迪内斯远东电影节上观看,感触如下:取材真实,就青春片题材而言,影片所还原的少年们的“成长环境”很贴合国内(或许已经是曾经)的戏曲选拔和培养体系。
也正因此,影片同时具有了幕前/幕后以及台上/台下的交织叠加。
我也在学校的京剧团呆过,看完很怀念每个周末和大家一起“排练”的日子。
氛围生动,就青春片体裁而言,影片所展现的少年们的“成长过程”真实细腻,这一过程被从生理/心理/社会人格三个方面呈现。
虽然主角团互相陪伴着彼此的成长,但是每个人又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成长速度和侧重,他们每人都来不及清楚地体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又如何能理解伙伴正面临的主要困扰呢?
或许这般的成长焦虑构成了影片本身情绪的起起伏伏。
内涵丰富,首先在我看来电影非常“尊重国粹”,就像刚才提到的,幕前/台上的小演员们扮相好看,动作利落,唱段选择都非常的经典,而且兼顾了很多场面(伴奏者)的镜头(哈哈不过主角的扮演角色的转换真的能这么丝滑吗);幕前/台下对国内戏曲培训和选拔体系全景式还原做得不错,我感觉当时带我的老师也都那么想,那么说话,我们也都那么搭茬儿;幕后/台上可以看出演员们是带着戏曲功底来拍戏的,而且显然电影团队也是带着对于舞台以及京剧表演特性的思考来设计镜头的;幕后/台下是整个制作团队细心的平衡:如此观之,所以说只要是用一种平实的方式展现这种艺术形式的方方面面就是“尊重国粹”喽?
我认为这个话题值得更多的讨论!
但在这部电影的话题下,它主要关乎“青春”,以人的成长为核心,那么至少在观看电影的时空里,“国粹”被“尊重”了。
要是你还想继续思考,我们可以从文字游戏玩起,“国”对什么,“粹”对什么?
害,这么想来,我们可以从“人的成长”里找到些对法。
其次,我认为“倒仓”这个概念是值得解构的,这事儿意味着很多,电影儿里也说了,“倒仓”了就唱不上去了,唱不上去了就成不了角儿了,成不了角儿了你就……你就……你这辈子就这么着了!
哈哈,倒仓还成了个权力话语对不?
简单来说,想成“角儿”既不能是个“倒了仓”的,但也不能是个“倒不了仓的”。
这事儿不光定量,它得看你倒到个什么程度,也正是这会儿,权力露出了它的獠牙,“你得注意着点,不然你就完了!
”而且这事儿也定“性”!
一个小女孩儿,她来凑什么热闹!
你看这不,最后舞台上的角儿,男主角儿,是个“倒了仓”的“旦角儿”!
再结合之前的说法,倒了仓的他是个生理性征成熟的,心理有共情/感受能力的,社会人格上受人尊敬的角儿!
最后该说不说,电影在很多方面让我觉得亲切,比如微观的生活场景,人物说话的调儿这些,唯独取景让我很懵b,个人认为片中还原的生活场景有点emm……ai化,城市远景是都市化的,生活近景是大院化的,人物的语言习惯是北京话的,其他关于地域的暗示则是长江化的……现代中国的景观要素被林林总总地中和在了一起,但似乎没有与传统的文化体系撞个满怀。
我粗浅地认为,京剧曾经的流行以及当下的延续,都有着极强的地域性。
第一次写这个长的影评,如果有人看等夏天大陆上映了再来个详细展开!
#电影倒仓# 点映repo北京朝阳门博纳影院19:35的场次,放映前十分钟特意看了下购票率,还算可以。
观众里有老戏迷,但大多数是年轻人,且有一些二刷的。
总体评分3.5/5。
2.5分给电影,1分加给男女主。
先说问题。
一是故事过于简单平淡,缺少戏剧起伏,对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倒错、原生家庭等人物心理问题浅尝辄止。
这是剧本最大的弱点。
二是故事后半段忽然加入现代bgm,甚至汇报演出时也如此,一下破坏了前半段戏曲人生的古雅韵味。
实际上,在剧本薄弱的情况下,导演完全可以利用京剧艺术本身的魅力,通过各种细节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和韵味。
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即使对各种行话和唱段听得似懂非懂,也会沉浸在戏痴的精神世界中对他们感同身受。
可惜的是,导演对京剧艺术并没有那么强的信念感。
如此他才会采纳现代bgm,把影片逼格拉低成一部普通的青春剧。
如果剧本只是弱点,那么现代bgm就是败笔了。
然而我依然必须给男女主增加一分。
因为他们细腻而丰沛的表现力,让我一度以为本片是部深刻的文艺电影。
两位演员给单薄的剧情狠狠做了加法,他们的表演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即超越文本自身而激发观众更多的想象。
但另一方面,没有文本厚度的支撑,他们也像学霸做基础题一样,缺少了进一步展现才华的空间。
最后要特别点名边程弟弟,他的脸非常适合大荧幕。
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颜值高气质佳,而是非常少见的自带幽深过往和忧郁气场的古典美人,哪怕留着寸头穿着背心,也无损于这种独特的美。
剧中边程略带神经质的目光,也让我感受到角色远远超越剧本的深邃内心世界。
总之边程弟弟是一位能够驾驭极其复杂矛盾的角色、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轻演员。
希望他今后能接到可以充分磨练和展示演技的剧本和角色。
边程主演的红楼梦,我一定会去看的。
以上
我觉得整体已经很不错了,叙事流畅且主题明确已实属不易。
片头的长镜头流畅而自然,人物的台词能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
在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在环境之下局限性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展现了人物的灵活性,在成长的主题之下,也颇为自然。
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尤其是孙小磊,在固守成规与寻找自我的冲突中,那种在新理念冲击之下的不安与迷茫,以及在友情、爱意与自我之间的拉扯也表现的合理且循序渐进。
我认为,影片做到了在以京剧为背景之下,讲清楚了主题,塑造好了关键人物。
不足之处也有。
涉及到青春题材,片中三人之间在这方面的互动有些老套,感觉像是为了冲突和戏剧化而强行加入,略显聒噪。
谢天赐这一角色相比其他二人有些寡淡。
此外,对于京剧艺术本身着墨偏少,仅有的一些能够表现其艺术魅力的片段被一些戏剧冲突与现代化配乐冲淡,这一点有些遗憾。
个人认为,最后的杨们女将这出戏可以突出一些,后面紧接着的回忆片段与最后的告别可以删去或精简,因为前面已有足够的阐述了。
最后,还是希望环境能对年轻导演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倒仓——京剧声乐名词青春期“变声”过程,是专业演员职业生涯的重要时期,过渡不好嗓子就“废”了,再不能唱戏了,很多人倒仓失败后从事了其他相关的工作,如:琴师、鼓师或改武行、丑行等。
“倒仓”,这个名词在戏曲界是很熟悉的,几乎每个演员都有“倒仓”的体会。
很多学员和年轻的演员也许正亲身经历着“倒仓”。
每个人从幼年到青春期,身体迅速成长,各个器官,各种机能也随着发育、喉部是人体发声器官,它的发育变化尤为明显,喉结的突出,声音逐渐变低或突然变得嘶哑。
戏曲界把这个生理发育变化过程叫做“倒仓”,医学上叫做变声。
艺人在变声期问,年轻的演员和学员们都会感到自己失去了控制嗓音的能力,找不准音调。
嗓音也不稳定,带不持久,而且声音变劈、沙、沉闷,有时隔夜突然变得嘶哑。
勉强发高音时会出现怪音,或者在同一时间内谈话就会发出几个音调。
声音逐渐变得低沉,粗厚,男孩子大约降低一个八度,同时带有宽阔的胸音。
女孩子脱掉了柔嫩脆弱的童声,降低一个到三个音,逐渐变为成年女子的清脆嗓音。
在变声期,男孩嗓音变化较大,女孩嗓音变化较小,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声音恢复的时间也不同,一般的要经过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声音才逐渐恢复。
个别人变声后长时间嘶哑,要经过一到二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声音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从少年到青年基本上都要经过这一生理发育关(但也有的人变化不明显),但要保养好嗓子还需特别注意:倒仓期间不要再喊嗓练功,注意多休息,饮食上不要吃辛辣的的东西,少油腻,多蔬菜,要保持心情愉快,适量运动,这样才有可能平安度过倒仓期。
1.FIRST电影展上预算最低的电影。
2.获得冯小刚老师、陈砺志老师、猫眼等众多大佬的一致叫好支持。
对于新人导演来说,是绝对的超豪华阵容。
3.题材新颖,有大局观。
《倒仓》是指戏曲男孩的变声期,短短一两年的变声器对于卖唱吃饭的孩子来说,足以影响一生。
4.《倒仓》这个题材还能用到娱乐圈。
就讲花期少年们在高考、变声期、演艺事业三者之间的徘徊纠缠。
5.最后,套用冯小刚老师的一句话“这个题材,你不拍,我拍。
”
《倒仓》
《倒仓》
主题立意都很诚恳,只不过后半段开始如坐针毡,废戏很多全都在隔靴挠痒挠不到导演想表达的点,所以整体显得很零碎没有力度。前有人鬼情,后有霸王别姬,无论是从女生角度还是男生角度,戏中角色与现实中的性别倒置已经被拍透,这部没有结合时代有更新的深意。以男生为主视点,突然拍着拍着有一段切换到女生的视角,后面又没再出现女生主视角了,非常奇怪。性启蒙和变声日的视听完全没有想象力甚至让人尴尬,导演啊你还是国外留学学电影的,不应该这样哇。
【2.5】尽管京剧介入赋予角色新的生活体验,也打通了跟人生哲学的肤浅共性,但关于青春叙事,从自我到家庭,从性别到荷尔蒙,本片都与同类电影没有本质区别。既无更好的笔力和细腻度,也不存在真正的新切入、新发现。客观因素桎梏,国产青春片确实没有太多解法,但正因如此,《过春天》《盛夏未来》各自的“出逃”才会如此迷人。本片不可挽回走向庸俗,正是源于对“出逃”这一属于青春片的电影时刻无从想象、无法意识。
不多见的戏曲电影。不,应该说是cctv6电视电影。白煞煞的打光,手法青涩,节奏松散,突来的性别觉醒自由随心还要靠混剪给你上情绪。幸亏三人行没走向《燃冬》,保留住了青春片该有的兵荒马乱和纯净底色,没有一垮到底。京剧本身是经典的,是导演没本事把角色融合到曲目里。摆脱父权,找到自己,讲的特别老套。边程不太行,表演一直紧绷着。周美君的松弛和灵气让人舒服。果然男生的成人礼是离不开女生的引领。
细细碎碎的回忆录式的记叙,勾勒了饱满的少年成长史。看似梨园性转的别样青春,抒发了青春期共通的悸动、焦虑和面对亲情友情及未来的抉择。倒仓是压倒唱戏男孩的千斤重担,但被友情拯救的青春,总是那么感人至深又令人向往。周君美大亮,短发、老生都挡不住眉宇的深邃和优雅的镜头感。
剧本凑合,但是摄影好差。101分钟毫无魅力的影像,放大银幕上很露怯。
将成长故事用传统戏剧进行元素包装,比起《追月》那样的讲述,这里好像很天真地打造了一个“泡泡”:戏仍然重要(虽然时间背景选择上可以解释),年轻人们并没有那么多烦恼。虽尽可能规避类似《燃冬》的发展,又在一些关系探讨上(无论是父子、男女主之间)在某个地方戛然而止。能感受到创作上的用心,几位演员也并无差错,但还是弱了些。P.S. 印象里《嘉年华》后再也没看过周美君出现(还在等那部《小白船》,搜了下居然发现还有那么多没播的存货),这里有些惊喜。
标准又安全的简中青春“三人行”故事。演员选的真好,干净清透,令人信服。尤其是时哥,看到一个多小时才惊觉是周美君,多年不见再相遇还是让人惊艳!全片见缝插针的女性议题,周美君用简单的神情就可以传达地特别到位,干脆直接。“杨门女将也是杨家将”,这是男主的出路,也是事实。抱有一丝期待以为是男导演的作品,很遗憾还是女性。翻导演履历发现看过最初的短片,当时不太喜欢,长片倒是不错!
真切的青春悸动,只属于青春期的轻盈自由。
京剧青春片真是一个可怕的想法。。。。
睡过去了半钟头,预先没了解故事的剧情,进影厅前瞥了一眼海报,“青春不失声”的宣传语,本来还以为是青春片,完全没想到一上来把重点落在京戏上了,听主办方讲才知道还有“社会性别建构”这个议题,好牵强🤔️。很陈旧的叙事,创作者拿着一个“倒仓”握着不放,对青春期迷茫的叙述上,企图用戏剧元素复杂化情境,但也不是很必要,呈现出“既要……又要……”的效果。更别提,主角的演绎没法让人入戏,边程好像一直是这样呆呆的,木木的,女主角一点惊喜,很松弛的演绎。总体两星吧,勉勉强强……
在国粹的陪伴下成长并完成倒仓是何等的幸事!女主演技出众,男主穆桂英扮相惊艳
难得在大陆院线能看到关于性别认同的片子,好像也是为数不多看到编剧也跟着一起跑路演的,girl看见girl
从戏曲中男性要面对的“倒仓”切入青春时光,这本来应该是个独特的视角,但是很明显对于“倒仓”所关联的一系列青春期的敏感与成长的挖掘很浅显。前2/3对于非粉丝、非戏曲迷观感一般,非常平铺直叙,人物的性格细节呈现没有太多亮点,比起青春闪耀我更喜欢同样是传统艺术的《闪光少女》(民乐器、西洋乐器学习与青春的碰撞)。后1/3突然热血,在剧作上衔接不好。另外,电影语言使用几乎为0,构图摄影音乐普通。
胜在表达干净真挚,镜头语言还是比较简单。
电影整体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夏季午后闷热时,突有一阵风
以戏曲的概念表达青春的成长,但感觉太过平淡了,看了好像没看似的
观于百讲。
谁也没能把导演救回来,sad
真挚的导演,真挚的情感,感谢你带来如此佳作。
谁拿着遥控板调到了中央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