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拿破仑》,MTV出品,如同大部分MTV出品的其它电影一样,风格怪异。
不过实质上这是一部励志电影,虽然人物古怪,情节荒诞,但是宣扬的依然是主流价值观。
这样的电影虽然还不多,但是这些年来也有成为类型片的趋势。
这部电影基本上算是冷笑话版的励志电影。
其冷笑话的来源主要是其人物设定。
小镇居民个个都有点白痴相,和男主角拿破仑的关系越近,症状也就越明显,以拿破仑本人为最。
不过在笑料的铺陈上,电影明显的收敛。
拿破仑和身边这群人犯起傻来也是一本正经,小心翼翼的,虽然同为另类笑料,但是和《蠢蛋》的显摆明显不同。
而且电影讲故事的手法也是点到为之,绝不刻意夸张。
所以,虽然有笑料有笑果,但是很冷。
稍稍没有控制住的是时间机器一段,我明显的捧腹大笑了。
当然,这一个桥段的故事性太强,冷不下来。
与拿破仑相对应,小镇上的其它居民,例如班长候选人美女Summer明显要正常很多,当然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要平庸很多。
电影的励志一面,其实藏得颇为小心。
尽管拿破仑在电影一开始就说,“做我想做的”,不过之后,拿破仑只是在追女孩,打工,帮朋友三件事情上轮番犯傻,励志的一面并不明显。
一直到电影的最后,全班同学为拿破仑欢呼,另类的面纱才被揭开,励志的主题方才显现。
所以,这部电影有边缘的人物,有着另类的视角,但是在点出主题后,电影必须要以某种价值观来回馈主角做回自我的努力,这历来是励志片必不可少的部分。
而在这一部分,《大人物拿破仑》回归传统,依然以大众的认可来承认拿破仑的价值。
边缘人物回归大众价值观的happy ending。
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大人物拿破仑》的冷笑话还是讲得很精彩。
IMDB得分6.9(39635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最初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还想当然的以为它所描述的,是被法兰西人民爱戴的军事政治家拿破仑一世。
后来发现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其实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和大人物没有任何关系的片子。
电影的英文名叫《Napoleon Dynamite》,是剧中主人公的名字。
或许是为了突出这个毫不起眼甚至有些不招人待见的小人物,电影的翻译者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人物”三个字。
剧中的拿破仑是一个爱达荷州的普通高中生,留着一头像是爬满了毛毛虫一样的褐色头发,总是穿着不怎么搭调的衣服和笨拙的登山靴。
脸上的表情几乎不变,说话的语气也总是没有活力的降调,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个呆呆的idiot(白痴)。
然而,他却有一句名言,就是经常用忿忿的口气说着别人:“Idiot!”不只是他,他的家人也都表现着某种程度的idiot特征,他的已经30多岁的哥哥,失业、游手好闲、迷恋网络。
一个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叔叔,整天毫无分寸地向他的女同学以及女同学的母亲推荐丰胸产品,让他在同学面前万分尴尬。
然而,这种有些滑稽可笑的情景和人物并不是片子想要表达的主题。
拿破仑同学虽然有些呆呆傻傻、有些青少年的迷茫,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他内心的那份纯洁善良,那份为了帮助朋友把自己豁出去的勇敢真诚。
看完片子,我们才发现,在一个被人当作笑话的内向忧郁的男孩儿的精神世界里,其实有着美好的让人崇敬的东西。
最吸引人的,是拿破仑同学身上哲人般的呆傻孤独范儿。
天才都是敏感而孤独的,而最吸引一个孤独的人的,就是另一个同样孤独的人。
顺便说一下,据我观察,片中拿破仑每天要喂的那个tina,应该就是神兽了。
总有人表示对cult片很感兴趣,说《博击俱乐部》是cult片,《索多玛的120天》也是cult片,反正只要是另类一点、颜色一些就被称为cult片,也不知道是哪个大仙儿规定的。
一部电影够不够cult既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验,也需要影迷不断的热情。
2004年推出的《大人物拿破仑》就是这样的电影。
该片从主角到路人甲,几乎都是怪咖。
主角拿破仑是个四眼田鸡,他相貌平平,反应迟钝,一副屌丝相。
这样的非鲜肉自然在学校里成了被小霸王欺负、被小美女飞白眼的可怜虫。
拿破仑只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学校里唯一的拉丁人佩德罗,一个是极度害羞自卑的女孩黛比。
佩德罗和拿破仑一样都是屌丝,他俩只能惺惺相惜,彼此慰藉。
一天,佩德罗突发奇想要竞选班长,对手是胸大无脑的金发校花,他其实根本没有胜算。
不成想一幕辣眼睛的疯狂迪斯科扭转了局势,表演者是他的好基友拿破仑。
当佩德罗无趣的演讲结束,拿破仑替他站台,表演才艺。
只见他面无表情地跳着热舞,疯狂摆动腰肢,竟产生了一种怪异的喜剧感,博得了全场喝彩!
就这样佩德罗战胜美女,成功当选。
本片出自一位刚出校门的导演之手,这部lo-fi(低保真)的小制作除了零星几句“提携后辈”的勉励之词外,影评家们几乎全给了差评。
但观众却毫不在乎什么评价,影片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本片在全球票房约5千万美元,是制作费用的100倍!
它还被评选为“成功原因最莫名其妙的电影”之一。
当然,感觉最莫名其妙的是“影评家”们,他们不懂这种没有任何思想高度的廉价电影怎能被青少年所追捧。
他们绞尽脑汁想原因,不停分析解构电影,难道是观众对拿破仑和他朋友们的屌丝命运心有戚戚焉?
难道拿破仑的没心没肺是类似于《无因的反叛》中那句经典台词“我不知道该做什么,除了去死”的后现代解读?
可惜对于cult片,一切的解读都显得苍白无力。
如果你看完这部电影觉得爽,觉得过瘾,觉得应该告诉你的朋友进行分享,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好电影。
不能完全的理解其幽默,但人物的呆样,偶尔还是能会心一笑。
像是美国高中版的《阳光小美女》,但主角呆更甚,魅力有时几乎为零,其他人也都缺的独树一帜的。
土壤不同,两国的怪胎也不同,这没有异议,于是有了些许的距离感,总在尝试理解其幽默的时候笑点就过期了,可惜了。
情节中到处都是兜里直接塞零食,翻墙摔到地上的情节,颇贴人物的呆。
偶尔确实有意思,但诸如此类的情节过多,这种呆甚至让我这个没耐心的人感受到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当然上述的笑点过期也有影响,总之是颇为煎熬。
但一切情绪都释放在第三幕中的高潮,在舞台上的舞蹈,总算把这蹩脚的鞋子撑开。
无比的畅快。
这样一想,前头的煎熬似乎是有意为之,而且这个人物确实是如此的生动的呆,这绝少不了前头的煎熬。
也许生活里就是有这样的人,平时挺呆的,偶尔看着还挺有意思,和他呆久了就煎熬了,但煎熬着煎熬着偶尔又给你一个刮目相看的“劲舞”。
说实在话,对于我来说,呆的还是太无聊了。
更爱《SUPRE》的呆一些,但此片的结尾又如此的动人,也更爱《阳光小美女》这类处理,但相较本片的呆,阳光小美女的那些呆都不算呆了,甚至显得如此正常。
颇为特别的观感。
影片中食物涂抹酱料当作字幕颇有意思,除此之外有几个远景有点味,其他拍摄上没有新意,但从·各种窗外视角看也是合格的。
好玩
我觉得我不得不说几句不得不说几句我要说一年多之前我看过这片子从此之后我腻上了闷骚这词er我还得说这是部可怕的片子对于Jon Heder来说即使把他推向了绝对的小小的颠峰但从此以后他也再也脱不开了那闷骚的触觉闷骚的形象一闷骚的高中生让一拼命怀旧已婚28岁男士出演获得巨大成功,您真够绝噢噢咱们热爱70年代记得买原声碟啊大伙儿记得截下内段r举世闻名精湿害俗Dance!啊得不时狠狠回味ps,广受好评的内段r开始背景音乐是The White Stripes的We're gonna be friends吼吼吼psps,发现我第一次用上力荐这选项不就是龌龊大感慨咱们都是大人物拿破仑云云麻至于
一直听朋友说,这是部低成本但很成功的作品!
今天闲暇无事借来一看,整个故事情节轻松,人物没有时尚的外表,反倒有点怀旧感,古怪的性格,和他的画...非常喜欢片头的感觉!
用食物和实物来展现每个工作人员,还有里面轻松的音乐,是部很好的片子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纠结一个问题,拿破仑的嘴巴就不能闭上片刻么。
虽然这并不是重点。
可是,就是这个小细节,让我对拿破仑产生了“怪伽”的感觉。
但我想,对导演,对观众,对“拿破仑”自己而言,永远合不上的嘴真的很重要,这不仅是外形的与众不同,而也是导演匠心独运的拍摄点之一。
拿破仑是个挫人,大家是这么认为的。
行为举止的不合时宜和怪异让拿破仑显得那么的不合群,但是拿破仑好像偏偏少了点叫自知之明的东西,当大家都想迅速变得合群,变成一个样子,变得所谓的受人欢迎时,拿破仑却并不为所动。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偏偏有自己的坚持。
电影略微沉闷,亮点来自竞选会的精彩舞蹈。
结尾处拿破仑继续在操场独自玩着风车球,然后黛比加入了他。
一切照旧,拿破仑还是那个拿破仑。
这也许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怪伽”的生活哲学。
我们生来自由不设防,但是参与社会活动后,从幼儿园开始,我们渐渐明白我们应该合群。
我们为那些不一样的特质焦虑,我们害怕被孤立。
其实我们内心不够强大。
我们甚至会为了合群而刻意改变自己。
这种改变看起来悲哀,却也无奈。
可人么,说白了也就一辈子,不为自己活,为谁活?
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坏,如果你真的和别人不一样。
就算你没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但至少你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出自己。
某些时候,你不一样的频率和步伐还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而不是所谓的同样的面具。
这部电影是社会学的老师最爱的电影。
他说,每次看这部电影就能从中获得很多力量。
特别是听到那句“我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
”台词确实给了我些许的触动,但是于我自身而言,它更像是一个心理暗示,需要自我不断的供给勇敢和果断。
《大人物拿破仑》是一个自传,但又像是一个乌托邦,既治愈又疗伤,有时我们偏要这样的一个幻象来深陷其中,逃避现实。
直面血淋淋的事实,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看不惯的事做出微薄的抵触,这样简单的事做起来却并不简单。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看得太透不是好事,因为无法解决问题,还让自己难受。
而每个人总有自己在乎的事,那个就是本我的软肋。
这个社会,没有特殊之处,平凡的人是很难活得又拽又自在的。
我们太害怕成为“异类”,即使知道活出自己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勇敢的表达,或许真能收获不一样的东西。
挣扎也好,找寻出路也罢,总有一天我们会被这个社会磨平而变得圆滑世故。
不算坏事,因为我们需要生活,需要好好生活。
不管怎样,我想在内心保留一个没有被改变的位置,为自我留一个地方,不会迷失。
就算是“怪伽”的生活哲学吧,一个强大的自我也比什么都强。
我热爱这部电影!
疑似弱智青年拿破仑名字超级响亮,但巨搓无比,嘴从来没有合上过。
他的朋友pedro来自墨西哥,表情的弱智程度和好哥们napoleon半斤八两。
外加napokeon的哥哥脸部白痴程度和前两位也有得一拼,搞网恋居然给成功了!
GOSH!
就这么巨挫的一家人,一伙人,一群人,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喜剧之王》一开始的那群僵尸群众演员。
然我被僵尸片感动了…音乐,音乐,音乐,人的大脑又一次被音乐左右。
造物主的奇迹啊!
舞蹈,舞蹈,舞蹈,四肢就应舞动于天际。
而假如你玩过山口山,那你将会看到很熟悉的东西,嗯嗯…最后,摄影胖妞很甜,很居家,很令人欢喜。
哦对了,此片有点类似little miss sunshine,或者应该反一反说。
还有就是,此片很杜兰杜兰。
舞·曲·班·霸!
推荐给喜欢讲冷笑话的人!
如果这部电影是中国人拍的,那么一定是部励志片。
可是,它被放在了奇形怪状的美国,所以,这部电影的“冷”卓越的掩盖了所有本质的意义。
人物造型无时无刻不传来“土”的气息,所有人都是萎靡不振的肢体+脑残的行为,男主角更是呈现出无以复加的衰样。
不知导演是不是故意用这样的拍摄手法,切镜和人物站位简单到死,形成一种动画效果,恨不得所有人的交谈都是大家排排站面向观众。
一个乡村小伙平凡中不平凡的故事,冷到爆的幽默。
OMG!
MTV的观众口味何时走这种路线了|||
最喜欢开头出品公司、主演、制片人、编剧、导演等名字依次出现的方式,配着轻松不羁的folk音乐,运用各色食物、调味酱、文具、卡片甚至润唇膏!
给人立体的感观,好像这些人都是一盘盘菜供大家品尝。
果然这个大人物是个傻的冒泡的小人物,他那有点智障似的哥哥、疯狂无敌的奶奶以及喜好钻营的叔叔外加家庭重要成员之一—似驴似马的怪毛兽Tina,通过一件又一件无厘头的破事向大家展示着这个家庭的光怪陆离。
同时,我还有种时光错乱的感觉,里面人物打扮极其朴素甚至可以说是邋遢、怪异,室外尘土飞扬、艳阳灼射,Napoleon用的还是老式的SONY WALKMAN,他老哥看的也是老式电视,没有现在街头青少年的嘻哈,女孩们也没有现在的穿着暴露,让人不禁怀疑这的确就是发生在遥远的1982年。
可是老哥却沉迷于网恋,对聊天室的固定MEETING乐此不疲,让我又觉得发生在离现在不远的年代。
里面的男人的表情似乎都是脑子进水了的表情,Napoleon对人说话时经常闭着眼睛,没见过他笑,见的最多的是他的倒霉相和诧异状;Napoleon的老哥(开始还以为是他老爸)一幅逆来顺受、睡不醒的迷糊状,不过最后被妖冶的女网友打扮的像个街头阿飞,然后出门奔新生活了;UNCLE里考倒是十分喜欢动用面部表情增加吸引力,不停的挑眉毛、不停的向周围的女人放射出勾引的目光,他总有点精力过剩乃至多动;他拉丁朋友很呆滞却经常异想天开,搞的Napoleon不得不每次为帮助他实现目标而办出很雷人的事。
你可以不帅甚至你可以很呆,但通过你的真诚、对待你的家人朋友的爱护,你可以拥有平凡美满的生活,并赢得嘲笑你的人的尊重。
实在是太对我口味啦
太不合适我了
草泥马出现于此片真是应情应景
这片是怎么能上《救猫咪2》的?
8.7;go embarrass 'em
呃!
创意不错 节奏不好
Wow! Jon Heder become more handsome now!
青春是平凡而唯一的
小囧样儿~
「我有什麼技能?」「你是全校唯一有鬍子的人」開頭設計太有趣了,還有最後的霹靂舞是亮點,不過整體還是太散太悶,不懂跟炸藥有什麼關係?
让我想起小屁孩日记的几个衰仔,没点刺激的光看几个傻子很快就看腻了。
我们的主角和他的暗恋对象黛比几乎相拥在一起。这是故事中点处的“虚假的胜利”而他真正的胜利则是影片结局前站在台上,独自起舞。
很好很感动
这个男主角长得就是,让我很想一拳打在他的脸上
vote for summer~~~
这人物形象真是太痴呆了,十足衰相,最后那段舞好囧。结尾还有彩蛋,哈哈。
第一次看这么傻的电影
啊??我觉得多牛逼啊,当年在看MTV爆米花奖的时候就惦记着这部了,果然不错,这让我想到了前年看的《鹰与鲨》一个类型的冷和闷的幽默,但不得不说,这《鹰与鲨》学别人真的没学到家啊,看看人家,多学学人家,要不你就别跟着人家拍这类的电影了,你不是那块料。
闷了整片只为最后一段独舞。虽然欣赏不了这种独特的冷幽默,但也并不瞌睡的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