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饥饿

Hunger,大绝食(港),饥饿宣言(台),绝食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斯图尔特·格雷厄姆,莱恩·梅加,布赖恩·米利根,利亚姆·麦克马洪,凯伦·汉森,弗兰科·麦卡斯特,莱勒·罗迪,海伦·麦登,德斯·麦卡莱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饥饿》剧照

饥饿 剧照 NO.1饥饿 剧照 NO.2饥饿 剧照 NO.3饥饿 剧照 NO.4饥饿 剧照 NO.5饥饿 剧照 NO.6饥饿 剧照 NO.13饥饿 剧照 NO.14饥饿 剧照 NO.15饥饿 剧照 NO.16饥饿 剧照 NO.17饥饿 剧照 NO.18饥饿 剧照 NO.19饥饿 剧照 NO.20

《饥饿》剧情介绍

饥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因为领导反对当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兹监狱中,他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监狱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闭牢房,这里关押着北爱共和军的囚犯,他们赤身裸体拒绝穿囚衣,以此对抗撒切尔夫人剥夺囚犯权利的法令。他们用污浊的食物和排泄物掩盖着变形门下的沟渠,以此传递消息。 通过一台蒙混过关的收音机,囚犯们得以及时了解共和军与英国政府斗争的消息。最后,在桑兹决定以绝食抗争的时候,他与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亚姆•坎宁安 Liam Cunningham 饰)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结果却于事无补…… 本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标志动作古利亚瓦西亚!曾经的我们警界英豪糟糕历史第三季迷毒之东风破人质游戏紧急呼救第三季不夜城三尺魂穹顶之下第三季追凶狙击手·白乌鸦蓝风衣疯狂大宝剑外交秘闻郎本无情健身世界第三季不眠之夜真爱羊与狼的恋爱和杀人漫长的婚约不知内情的转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缠了上来在神酒诊所干杯荣誉榜来勾引我男友吧!如我们所见韦科:余波雪人音乐脚步

《饥饿》长篇影评

 1 ) 相关影讯

一句话评论饥饿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经历。

影片的过分压抑令人极其难受,然而它又是充满诗意的。

——《泰晤士报》 来自戛纳电影节:《饥饿》是一部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电影作品,时刻警醒世人在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中还有一段如此丑陋不堪的悲惨往事。

——《卫报》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处女作品,无所畏惧而且态度强硬,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勇敢,将是未来英国电影长久的希望。

——《每日电讯报》 对于从视觉艺术家转型为电影导演的史蒂夫·麦奎因而言,这是一部充满了力量、中肯但并非十全十美的处女作。

——《综艺杂志》 《饥饿》里关注个人的同时也就是在讲政治。

影片真正的突破在于导演麦奎因将“眩晕”与“挑战”并驾齐驱,处理得恰到好处。

——《帝国杂志》 幕后制作英国2008年度佳作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而言,他的名字还显得非常陌生,唯一庆幸的是还不大可能会把他与好莱坞另一位同名同姓的史蒂夫·麦奎因搞混淆,毕竟39岁的麦奎因已经很早就在英国艺术圈里小有名气。

早在多年前他就是一位知名的视觉艺术家,1999年凭借效仿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装置艺术从而获得了英国最受关注的艺术奖特纳奖。

毫无疑问,他的这部《饥饿》算得上是英国本年度难得一见的佳作。

此前该片已经在很多知名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和第33届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大奖”已被其收入囊中,近日又被伦敦独立电影节七项提名成为夺奖大热门。

史蒂夫·麦奎因是个出了名的难以相处的人,理由是他太一根筋了,虽然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如此。

这位习惯到处漂泊的伦敦人,出生在伦敦西部,求学于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然后是在金史密斯学院攻读,如今居住在阿姆斯特丹。

《饥饿》作为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尝试和试验,仅仅是初次展露就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擒获了金摄影奖。

史蒂夫·麦奎因说拍完这部电影他更理解了为什么在很多宗教中,禁食是宗教仪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史蒂夫·麦奎因说道。

无论观众是否会把这部电影当成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此明鉴当下,毫无疑问,《饥饿》是本年度难得的一部佳作。

人们或许也很好奇,麦奎因是否还会再一次坐在导演椅上,尤其是在电影自上映以来获得潮水般好评和奖项后,毕竟他还宣称过《饥饿》是他所创作过的最容易的一部作品。

 快乐的艺术家事实上,他还只是电影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虽然他并不像完全投身于电影事业,但至今尚未在电影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更多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创作电影的艺术家:“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成一部电影,此外,我并不在乎别人是怎样来拍电影的,我更感兴趣的是欣赏他们的作品,也许那就是全部。

”《饥饿》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以及其他一些奖项。

尽管如此麦奎因并不急于全身心投入于电影行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为自己电影技术知识的缺乏而感到无比自豪。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拍电影完全就是在看那些影像。

”在执起导筒的那一刻,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像斯科塞斯、费里尼、塔科夫斯基或者爱森斯坦那样的电影大师。

“我只是考虑那些在我眼前和镜头前的画面。

对于电影而言,我更感兴趣的是生活,”麦奎因毫不犹豫地回答“这要有趣得多”。

在问及他是怎样掌握技巧,能在镜头前如此精湛地描绘北爱尔兰臭名昭著的梅兹监狱以及爱尔兰共和军绝食抗议领导人鲍比·桑兹的逐渐死亡时,不善于言辞的他只是很谨慎地回答:“我是一个快乐的业余艺术家,这是关于无辜和纯真的,还关于无所畏惧。

害怕甚至从未发生过,因为勇者无惧。

”看起来与政治无关与麦奎因的信心满怀相反的是,出演男一号的爱尔兰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刚开始的时候却很担心这部电影有可能造成的后果,“目前北部地区的形势已经有所好转,而且贝尔法斯特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我不希望出现哪怕是一丁点儿有可能激起愤怒的事情。

”如今《饥饿》已经正式公映,所幸的是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法斯宾德看来,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影片本身看起来像是与政治毫无干系,只是关于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又是如何残忍对待他人,最终也影响和改变了自己。

1981年3月,桑兹发动第二次抗议的时候,迈克尔·法斯宾德只有11岁,只是从电视上看到他的脸孔,这样最初认识桑兹。

从此以后桑兹的形象也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他的目的是要让观众走人H区的最深处。

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切,“我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和事情非常感兴趣,也很在意言语之间的信息。

比如天气如何,气味是怎样的,他们怎样解决内急问题等等。

我觉得历史和政治往往会把这些琐事忽略掉了。

”迈克尔在片中的出场是不太合常规的,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是没有对白和台词的,我们只能用眼睛去观察这座阴森可怕的监狱,然而我们还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力量和肢体动作,这种情形甚至凌驾于其他犯人和监狱长之上。

在中段的时候有一段鲍比·桑兹与神父的对话,17分钟的时间里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忠实记录着这场漫长的讨论,从而就有了桑兹决定发起绝食抗议的行动。

在问起这场22分钟的戏所包含的寓意何在时,迈克尔很坚决地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为何要这么拍电影,我并不同意,也不反对它。

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刻。

我认同那些绝食抗议者,另一方面我又认同监狱警长。

”请不要在意我的体重尽管化妆术在其中功不可没,但法斯宾德为了能达到最真实的效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身高6英尺(约1.83米)的法斯宾德经过严格控制卡路里摄入的节食之后减去了11公斤的重量,体重只有59公斤。

只不过他依旧不是很满意,原定的目标是58公斤。

对于身高在175厘米左右的男性来说,每天需要的热量至少为2100卡路里。

而为了拍摄《饥饿》,迈克尔·法斯宾德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超过900卡路里。

除此之外,他还要做瑜伽和跑步。

“最难熬的是晚上,肚子不停地咕噜噜叫,根本睡不着。

”迈克尔事后才大倒苦水。

不过当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而终于美餐一顿的迈克尔说自己突然发现从前觉得那么理所应当拥有的东西其实弥足珍贵。

原来我们都被幸福包围,却看不到幸福所在。

过于迅速地减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身体非常虚弱,成天昏昏欲睡。

“就连性欲都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娱乐的活动”,他自我解嘲地说,“事实上这种感觉也还不错。

”不过话又说来,麦奎因最不希望的就是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减重上,这样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好处。

《饥饿》将会在众多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正如阿布·格莱布和关塔纳摩一样,这些人们仍在以他们的身体作为战斗的武器。

花絮 ·在影片拍摄期间,为了急速减重而节食的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精神状况一度让人担忧。

每次走进超市,他都会习惯性的阅读食品包装上的热量表,计算今天自己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是不是又超出了剧组的规定。

用迈克尔自己的话来说,他时时刻刻被代表着卡路里的一串串数字纠缠着。

·在北爱尔兰第一天拍摄的是桑兹和一位天主教牧师之间关于决定实施绝食抗议的谈话,这场戏有十分钟的时间,两位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和利亚姆·坎宁安一共拍了四遍才通过。

·在纽约电影节上,斯蒂夫·麦奎因公开表示:“《饥饿》是一部关于反思、关于抉择和关于历史的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又都做了什么。

我希望随着这部电影展开的争论是我们是谁,但愿这块大银幕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当观众们在银幕上看电影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看自己。

 2 ) 能这样与人生的饥饿赤膊相见

深夜,因为这部电影而与人生的饥饿赤膊相见,取材自The last six weeks of the life of the Irish republican hunger striker Bobby Sands. 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身体是他们最后的武器。

没有勇气就没有自由。

是的,我见过很多表现人生虚无的表现形式,在各类电影里的荒诞,在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里的犬儒,但是这样的,史诗般的殉道和抗争,却真正直指我心。

是在比较仔细地弄明白历史背景以后,才开始着手看电影的,电影里几乎唯一的一段对话便是 Bobby 和神父面对面,照镜子般的对话。

这段牛逼的长镜头反复提醒我,什么是才生命不可缺失的东西。

看到他后来身体的触目变化我觉得好坦然,真的,人如果明白他这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他便能心甘情愿过任何一种生活。

 3 ) 《饥饿》:身体的语言

文/故城 我们之所以需要电影,是因为我们需要读懂世界,需要一种看取世界的目光、思索和心情,它是我们和世界的一次秘密缔约,而不是与出版商草签的一纸合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饥饿》(Hunger)是不同于2008年所产生的绝大多数电影的,影片起码是诚实的、生动的,甚至是深邃的、博大的,它所构建的影像世界会像光一样穿刺、温暖或照亮我们。

影片所描述的,是发生在1981年前后梅茨监狱(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H监区”)爱尔兰共和军囚犯抗议示威事件。

从纯粹的政治角度来讲,这起政府与反政府共和军的对抗是镇压者与反抗者之间的对抗,是争夺政治话语权的“对话”。

而发生在“H监区”则意味这种“对话”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尊严也便不复存在了。

影片是从著名的“毯子抗议”和“不清洗”事件讲起的。

这两起事件的起因,是英国当局拒不承认爱尔兰共和军人士的政治犯身份,而把他们当做一般的刑事犯或恐怖分子看待。

“毯子抗议”是这些囚徒对自我身份认证的首次回应,因为根据《日内瓦公约》,政治犯享受一些权利,比如可以不穿囚服,他们拥有更自由的囚徒生活。

因此,为了取暖,他们将毛毯裹在身体上,表达一种抗议。

据《卫报》报道,这些囚徒中有的人在四年时间里没有穿过衣服只是裹着毯子。

然而“毯子抗议”显然没有奏效,1978年,“毯子抗议”升级为“不清洗”示威,囚犯们拒绝洗漱,决绝清理毛发,拒绝使用马桶,将排泄物涂抹在墙壁上,将尿液排放到监狱的走廊。

影片中,我们看到污秽不堪的囚房里,逼仄、压抑,满地沾粘着粪便尿液和腐烂的食物,还有不时爬出来的,蠕动着的蛆。

这两起事件是缺乏身份认同的北爱共和军囚犯对当局的抗议和示威,是一种用身体表达政治意愿的途径。

身体的表达,在监狱外可以是语言抨击,也可以是示街游行,也可以是“打、砸、抢”之类的暴力活动,隐藏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行为活动背后的是思想,是意愿,是利益的诉求。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在不同主体利益下的对话,哪里有不同的声音,有话语的分裂、碰撞和交切,哪里就有的对话,是无法被目击的思想的运动。

一般而言,“任何对话都必须起自‘他者’的出现”,而“他者”不仅指他人,还包括异己化得自我(我们用身体表达的是自我的本性吗?

)。

因此,对话的基础是“异化的自我”和“自我”的意愿同时的满足,我们既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存依据,又要在思想斗争中固守立场。

然而监狱内的身体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丧失自身意志完整性的对话,是建立在自我物质基础沦丧之上的,是将自己置身于物质与精神腹背受敌、攻守无据的境地。

这显然是非理性却又无可奈何之举,在当局看来,它无异于是又一次的暴力挑衅。

政府对于这种身体表达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定性了,于是这种“对话”只能以失败结束,而且过程极其惨烈。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狱卒肿胀的关节的特写,囚犯们头部的、眼角的皮开肉绽的镜头都是冲突无法避免的表现。

而狱卒清洗墙面和走廊地面两个镜头,则表明身体表达并不奏效,这些身体的表达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伤痕会被历史抹平。

在这种情况下,囚犯们只能谋求更为极端的身体语言——绝食。

也就是完全放弃“对话”的基础,完全放弃自我的存在。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种“对话”的平等,不用顾及自我的存在,而只寻求异化的自我精神的满足。

影片中,导演用长达17分钟的长镜头介绍男主角博比·桑斯和牧师的对话,探讨的是绝食这种身体表达的可行性,对话中有着桑斯和牧师对宗教、对信仰、生命尊严的讨论,话语中的抗争意志和自我存在价值的表达是令人警醒的。

1981年3月1日开始,桑斯开始绝食,成为这次运动中绝食者第一个死亡的。

4月,他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在贝尔法斯特有十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巴黎和德黑兰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法国政府为此还抵制了查尔斯王子的婚礼。

应该说,撒切尔夫人在北爱冲突的立场是异常坚定的,但最终在博比·桑斯的绝食的身体抒写下进退两难,至今,北爱依然冲突不断,今年3月,北爱尔兰又发生了刺杀英国士兵的冲突,身体的“对话”仍在继续。

然而影片导演麦克奎恩(Steve McQueen)并不关心政治,他的立场既不占在当局一方,也不站在博比·桑斯一方。

影片开始的半个小时,影像顿足于狱警琐碎的生活场景,表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当他不知所谓的被枪杀时,观众只有唏嘘和怜悯,没有对刽子手的憎恶和对其死的大快人心;而后,桑斯用几乎疯狂的形式抗争,肮脏、充满恶臭气息的房间并不能让观众亲近,即使是与牧师对话的长镜头,固定机位表示一种中立、一种冷酷、一种拒绝任何意识形态的习惯性注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激进分子的飞扬跋扈和一个革命者赴死的信誓旦旦。

麦克奎恩自己说,“作为西印度移民,我对北爱问题没有任何看法……我只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感兴趣”,这便是本片拍摄的基调——影片结尾的字幕上说,桑斯在绝食66天后死亡,而有16名狱警在“毯子”和“不清洗”抗议中死亡。

这场“对话”的是非对错没有评论、没有注解。

导演麦克奎恩所擅长的是运用凝滞、沉稳的影像语言表达一种强悍有力的生理震撼,这可能源于他的影像艺术家的身份。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几乎没有对话,似乎回归到默片时代的单纯与沉着,导演专注于影像叙事而拒绝任何别的声音加入,专注单一形式的纵深发展而拒绝平民化的横向拓展,这是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技法的戏谑,对艺术创作的执着。

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他所强调的是影像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影像串连所表达的,一种呼之欲出的意境,一种从琐碎中层层剥离的人性思考。

整个影片对监狱的描写是令人窒息的,监狱中的恶臭气味似乎能透过镜头传到每个人的鼻孔里,这构成了影片《饥饿》独特的影像景观。

影像景观取代了情节叙事,它是本片在叙述手法上的重要突破,让影片贴上了极其类型化和私人化的标签。

另外,麦克奎恩可能深受布列松、巴赞的影响,对特写对长镜头有着特殊的迷恋,影片的冷静、压抑与阴沉是布列松式的,而长镜头的无休止运用,则表现巴赞的影像哲学,“唯有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

影片最后的二十分钟,深刻、严肃的记录了绝食后身体发生的种种变化。

这是影片给观众的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胸腔的骨架、头两侧陷下去的坑,萎缩的肌肉、干瘪的皮肤,呼吸的艰难、目光的游离……身体的语言,生命的凋谢,惨不忍睹!

 4 ) 对死亡的敬畏

这是一部从头残酷到尾的电影,丝毫不给观众喘息,使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电影,还是真真正正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成功了。

对于内容,我们无权谈论,任何评论都是对死去的人的亵渎。

影片在视觉上确实给人以非常大的冲击,灰冷的色调,狭小的空间,无不给人以压抑。

政治犯的疯狂举动,国家机器的残酷镇压,使观众一下子被裹入了这样一段历史的漩流当中。

接下来,随着影像的不断展开,观众渐渐开始理解冲突的原因,理解那疯狂背后的深深的信仰和哀思。

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由于饥饿产生了对童年的幻觉,似乎为影片的残酷基调带来了一丝美感,然而这温馨的背后,却是更大的凄凉,似乎比暴力场面来得更为抨击内心。

为了配合剧情,电影的节奏也被设计的极为扭曲。

大段的沉默跟着大段的对白,使人的情绪不断的被拉伸开来,执迷而感同身受的体会着人物的命运。

对于人物的塑造,影片一开始还是有些混乱,为了引入主要角色,进行了大量的铺垫,而很多铺垫是徒劳的。

使电影开始因为缺少焦点而显得凌乱。

不管怎样,对人肉体的残害,总会给观众一种震慑力,导演恰到好处的把观众的这种情绪引导到对历史的思考上来。

记录的手法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相信人们看过以后,自会对其有自己的评价。

 5 ) 文明的野蛮人

对于Steve McQueen这个导演并不是非常了解,看了这部《饥饿》。

扑面而来的感觉是疼,麻,震撼。

影片主要叙述的就是北爱尔兰联合国博比-桑兹为了恢复政治犯地位在绝食抗议中死去。

导演将这样一个陈述而纪录事件的故事通过不同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让影片充满了压抑和愤懑。

“我们来自贝尔法斯特,如果他们听不到我们说的话,我们就用更大的声音疾呼。

”博比-桑兹骨瘦嶙峋地躺在洁白的床上,眼前出现的朦胧的孩童时代,他穿过一片丛林,溪水,赤裸着身子,一次次地回眸,儿时清澈的眼睛呼应着现在这位垂死挣扎,为了心中的天主教,为了北爱尔兰的尊严而褪去颜色的眼睛。

在镜头中,整个环境是肮脏,压抑,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

不得不说的是两次长镜头。

一,导演将镜头固定在打算绝食的鲍比·桑兹跟试图劝告的牧师对话的场景。

长达17分钟,在监狱里,所有的空气都静止了。

高高的窗户以及灰蓝色的光线。

正中间的方桌两侧分别坐着鲍比·桑兹和牧师。

这样的一个完全稳定和平衡的构图,却更加彻底而叛逆地孕育着他们其中的不平衡。

对话之中有太多的要点,仅在这里就完全地将主人公鲍比·桑兹的内心想法,信仰,成长经历以及对生命生活的看法呈现出来。

其间,鲍比·桑兹抽了3次烟,烟雾直线上升,正如鲍比·桑兹心中的那份自尊和抗议,笔直而倔强。

二,即是在片子快要结束时,一名狱警在一个阴森黑暗却寂静无声的过道里,拿着工具麻木而机械地清扫地面的水迹和污垢。

他由远及近,由小变大,由模糊变清楚,而声音也是由小变大,直到刺耳。

白色的灯光照在狱警身上,带来不同的轮廓和阴影。

而地面上的暗色水迹逐渐随着撒切尔夫人的通告而开始变淡,变亮。

出现了鲍比·桑兹躺在干净的床上和屋子里。

这样的一个镜头通过一个重复劳动和乏味的狱警逐渐过渡到撒切尔夫人的声音再过渡到鲍比·桑兹,这之间跨越了道德,信仰,自由和共和,跨越了暴力,黑暗和污秽。

而鲍比·桑兹心中的民族和尊严便也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之前的有声暴力和反抗化为一种安详和静止的无声反抗。

这种过渡更像是一种民族尊严的显现。

再者就是音乐,片中的音乐较少,第一段也就是在狱警将鲍比·桑兹的头发剪掉,在洗脸池中洗手,残酷的血迹布满手部关节。

之后就是鲍比·桑兹回忆他的童年,民谣,乡村,奔跑,阳光,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对家乡充满着热爱。

最后即为片尾曲,钢琴充满钝感的敲击声,正如鲍比·桑兹心中无止境地抗议。

坚实而勇敢。

莱辛被称为“文明的野蛮人”,我想面对一个民族的尊严,或是心中的共和主义,亦或是政治地位,鲍比·桑兹拿出了所有的勇气,他也是个文明的野蛮人。

饥饿,我们在很多次都饥饿过,饿得浑身乏力,饿得口嘴干燥和苦涩。

于是开始疯狂地吞噬事物去补充营养能量。

而我们是否有过在自身民族尊严上有过饥饿感,我们是否也要去吸取一些养分而让民族不再饥饿?

 6 ) 《饥饿》: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第一次注意到《饥饿》是去年的多伦多电影节,据说影片的口碑不错。

后来一查才知道,好家伙这片子来头那是相当大,居然位居英国著名电影杂志《视与听》2008年的十大影片之首,而且还是一位少壮派导演的处子之作。

影片故事很简单,就是为争得权利发起了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抗议行动。

影片的对白较少,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台词集中在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上,估计很多朋友都难以坚持到这段。

视觉艺术家出身的麦奎因导演更好用画面来传递信息,影片很少用移动镜头,而且大多昏暗,压抑,在加上零星电报式的对话,更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其实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狱警打扫卫生,整个静止镜头持续将近两分钟,从走廊的一端到另一端,看下来使人极其郁闷。

所以说,《饥饿》并不是一部合格的娱乐影片,但确实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关于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的谈话,我也是看得一团雾水,可能还是不太了解北爱尔兰的具体情况。

但是平静之中却暗藏巨大的力量,当说到淹死奄奄一息的小马驹时,为赢得小孩们尊敬而甘愿受罚时,整个感觉犹如火山爆发一般。

说得具体点,有听到威廉姆·华莱士振臂高喊:“You can take our lives, but you'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的热血沸腾。

只是Bobby Sands身处牢狱之中,面对是一个牧师,只能算一声闷响;而华莱士则得到千百苏格兰的回应。

但他们都从心底向往自由,坚持信仰,在为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他们用永远不会孤单,因为有信仰相伴。

一只濒临死亡的小马驹,到底是眼睁睁看它痛苦地死去,还是让它痛快了解,尽管我们会背上杀手的罪名?

Bobby Sands只是做了他应当做的事情,而他出发点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道德取向。

在挑战撒切尔夫人,他一如既往遵循这条原则:“我仅仅是了我所深爱的北爱尔兰!

”可惜,Bobby Sands还是没有活着看到自己的理想成为事实。

但对向往自由,坚守信仰的他而言,已无遗憾了,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补充一点,此片极不宜吃饭时观看。

原文博客:http://user.funshion.com/blog_content/5860709/13916020

 7 ) 所谓战士,不过疯狂的赌徒

Hunger本身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视角和手法都是大胆而成功的冒险,充满了艺术的美。

Fassy以及各位演员的演绎相当出彩。

但是这是一部好片子不等于我就赞同它的主题,就像我讨厌撒切尔却不等于我否认她说的每一句话一样。

很遗憾地,对于那些叫喊着“斗士”“战士”之类的人们,我表示,这片子里引用的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两句话,我基本完全赞同。

在片子开头,撒切尔的那句陈述可谓一针见血:没有所谓的政治谋杀,政治爆炸和政治暴力,只有犯罪谋杀,犯罪爆炸和犯罪暴力。

记得去年本拉登被击毙之时,网上也是一片莫名其妙的哀叹之声。

人们哀叹本拉登是为信念而战斗的斗士,是飞蛾扑火的英雄,是给帝国主义迎头痛击的勇士。

真他妈的放屁。

本拉登的作为,是无疑的恐怖主义。

他本人,是应当人人得而诛之的恐怖分子。

若是斗士,就算在阿富汗的连绵山麓里伏击美军,也是正当的。

但是拿着飞机撞大楼,让千万个家庭家破人亡,对不起,你这是懦夫,是混帐把戏。

是的你们扩大了影响,在网站上宣布对911负责的那天起,全人类都知道了Al Qaeda和Bin Laden这两个名字,也不免有些傻逼跟在屁股后面摇旗呐喊替极端主义招魂。

拜托,极端主义就是极端主义,在台下的时候说信仰谈美德谁不会啊,但是一上台,便是纳粹之类。

人们总说,一个人富裕之后会做什么,当看他贫贱之时不做什么。

对于组织,道理大体相仿。

其实Bobby Sands和他的IRA,也没好到哪里去。

IRA是百分百的恐怖组织无疑,谋杀政要,制造爆炸,所求也是一个博眼球。

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理念是高尚的,信仰是值得敬佩的,口口声声为了自由,组织里的成员也不乏所谓勇气和毅力。

但倘若入狱确实出于犯罪,特别又是谋杀和恐怖主义这种滔天大罪,那不好意思,你就是罪犯,不是政治犯,也不是良心犯。

人之间的理念存在差距是完全正常的事情,但现代社会的优势在于,任何人都有机会用合理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理念。

在理念产生差距的时候,可以谈判,可以争论,但不是杀死与你意见不合的人,炸死他们全家。

印度的独立远远早过1981年,甘地也并非死于英国人之手。

而先于北爱,爱尔兰的独立,其实也是通过谈判得来。

IRA作为北爱少数天主教徒中的极端分子,屠杀的大多都是他们看作所谓“叛徒”的爱尔兰人,并直接导致了UDA的出现。

所以他们的宏大理想,在他们令人唾弃的做法的熏染下,不过一滩狗屎罢了。

我时常感叹甘地的伟大远见,实不负圣雄之名。

甘地清楚的意识到,任何建立在暴力之上的东西都是不可能长久的。

倘若印度也是镰刀锄头地来一场,且不说牺牲巨大,估计也会像我朝一样,落入王侯将相肃清异己的再次恶性循环里。

争论和谈判是一件冗长而痛苦的事情,而最痛苦的一点是,真正的谈判必定伴随着妥协,伴随着意识到自己一部分意见错误荒谬和对方一部分意见合理正确的过程。

而在我看来,承认自己的错误,所需要的勇气,远远超过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谬误所需要的。

为它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但相比暴力抹杀反对者的做法,它得来的每一分成就,都更为踏实。

IRA屠杀亲英北爱人的做法,跟英国人当年屠杀爱尔兰独立人士的做法没什么两样;Bobby Sands妄图用自残一蹴而就的行为,跟狱卒殴打犯人的暴行其实一丘之貉。

而无论是谁,Sands,Thatcher,或者更多的妄想躲避谈判的麻烦和痛苦,采取其他可笑的方式来逼迫对手就范的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战士,不过狂妄偏执,而又孤注一掷的赌徒罢了。

 8 )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8年戛纳金摄影机奖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Gucci Prize奖2008年欧洲电影奖年度发现奖2008年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最佳新人导演2项提名2008年英联邦独立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技术贡献大奖、唐吉诃德奖3项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雨果奖、最佳男演员2项大奖2008年法兰德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影片开始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典狱官的日常生活,从他的沉默和小心翼翼,反映出北爱和英国的对抗已经到了何等惨烈的对抗程度,从他手上的伤口和举动,看出监狱里,已经是什么样的紧张激烈的斗争~同《风吹稻浪》比,这里是赤果果的真实的暴力和对抗,难以想象北爱尔兰和英国人在80年代这样激烈的对抗。

想想《刺激1995》,那真叫人民民主内部矛盾,监狱里干群关系老温和了~这里,这里……纪录片一样的风格,对抗,弱者在最后,唯一能使用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体,乃至性命。

不朽。

 9 ) 历史车轮滚滚

刚看完了《中国人史纲》,这套书对我这种不怎么阅读的、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滋养无比充分。

读后我明白:1、几十年的抗争,在史学家的眼里,无助于人类进步的,再多的牺牲,也是一笔带过。

2、对于流血的历史,柏杨这样的史学家多感叹于人类的嗜血及愚昧。

3、用他人的鲜血和生命来渲染自己铁血丹心的民族主义狂热支持者最可恨。

4、历史车轮滚滚,个人的暴力抗争只能导致更多的流血。

 10 ) 最肮脏 也最纯净

生活在巨大过滤网与虚拟阳光下的我们 并没有想过,话语权 是如此珍贵。

珍贵到一个人愿以生命来换取可被倾听的真言。

好像是为了与此呼应 在开始的半个钟头里,几乎没有对话。

我们在沉默中被一点点拉进那个疯狂地渴求着自由的年代,尽管身处牢狱的勇士们连最基本的生存 也举步维艰。

他们用赤裸的肌体抵抗暴力,用排泄物书写愤怒,用挥霍生命的方式 嘲笑世界的荒谬。

看着那个禁卫军少年在一片吼叫、狂笑、棍棒重击的喧嚣中无声地恸哭;看着表情始终麻木的狱警在墙角的落雪安静地抽烟(这也是我最中意的镜头之一);看着bobby用随意的语调谈起儿时勇敢的野营比赛,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只觉得 自己好像变得干净了有人说 这片子太“脏” 也许是他们没有看到最后的纯净p.s. 为Michael 已经超越了敬业的 全情投入 真诚致敬。

个人觉得 目前仅有这部天才般“处女作”的导演steve McQueen 今后将会有人以 伟大 二字形容他。

《饥饿》短评

這份理想,這份自由,都要建築在那一個瀕臨絕望的信仰上。

5分钟前
  • 野人泰
  • 力荐

我对这片儿评价没那么高

6分钟前
  • dogfrommars
  • 还行

Irish accent...with no subtitle...at least it's not Australian English.

10分钟前
  • 疾走
  • 还行

耶稣受难记

13分钟前
  • 达斯佛™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非常有力量的一部电影!爱尔兰共和军囚犯“毛毯&秽物示威运动”与绝食抗议题材,撒切尔夫人的铁腕黑历史。无比冷漠残酷的暴力画面直击人心,被暴打的囚犯和绝食状态下枯瘦如骨的男主让人感到震撼的同时也敬佩法鲨表演的敬业。这样的电影很难让人喜欢,也很难让人忘记

1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敬酒不吃吃罚酒。活该。拍摄牛。

15分钟前
  • 铎奇
  • 较差

P大点事啊,还拍成电影 ,闷的要死!

19分钟前
  • oczero
  • 很差

北爱尔兰的囚犯绝食抗争

22分钟前
  • 纸鸢
  • 很差

这是今年继《三只猴子》之后第二部让我体验到如此激动的观影了,喘不过气来。一部处女作,对镜头的掌控力就甩开n多导演(不列举了)几条街,这位导演了得!

27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不喜欢

30分钟前
  • 较差

。倒是没有什么快进的冲动尽管一个一个镜头长到让人想骂娘,拍一个狱警从走廊尽头扫地到镜头前到底有什么劲。。。看完让人心情不好。。P.S看完豆瓣评论忍不住又扣了一星

34分钟前
  • panda
  • 较差

烈士啊!!

36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饱了

38分钟前
  • guangbian
  • 很差

BOBBY和牧師的那場戲讓我窒息

41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有人看到伟大,我只觉得残忍,于人于己。为什么一涉及政治,便丧失人性?镜头确实牛逼,演员的献身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4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电影只有1分,摄影1分,电影沉闷至极,导演除了秀一下摄影技巧外我实在是看不出这电影有哪里好。对,你摄影技巧确实很好,可是电影并不仅仅是看镜头和画面。末了我要说,我是不了解那段历史,SO在我看来那些政治犯纯粹是自找的

45分钟前
  • 电影门外汉
  • 较差

两星全给迈克尔的牺牲!

48分钟前
  • 南都小王子
  • 较差

没去过贝尔法斯特的话很难理解电影里的那种冷静的绝望

51分钟前
  • 教主饶命
  • 推荐

推荐这部电影不是因为电影本身有多好,而在于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和我们对于心中的信仰还剩下多少。

53分钟前
  • 蓝房子
  • 力荐

英政府太软弱,镇压力度太低

54分钟前
  • 江左布衣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