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
De Ofrivilliga,不由自主,Involuntary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Villmar Björkman,Lola Ewerlund,玛丽亚·朗德奎斯特,Henrik Vikman,Linnea Cart-Lamy,Sara Eriksson,Cecilia Milocco,Ulf Lundstedt,利夫·埃德伦德,Olle Liljas,Mia Eriksson,汉娜·莱坎德,Si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语言:瑞典语,英语年份:2008
简介:奥斯陆继他的处女作《蒙古吉他手》(Guitar Mongoloid)在2005年斯德哥尔摩电影节获影评人奖后,在他的新片《不由自主》中寻找电影手法上的突破。《不由自主》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群体与个人息息相通,紧紧相连,却又对个人巨大影响的悲剧故事。这部片子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奥斯陆和他的合伙人艾瑞克·翰摩道夫一同..详细 >
《儿戏》的电车调度原来更早出现在此。在往后的观看过程中将发觉,开头的城市漫游携带视点,而残缺的身体构图也不是偶然,而这种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电影将全局故事线尽量往后隐藏。电影展露的是几个事件如何不可避免地从小化大,而其后看似将大化小的处理便是文本上的嘲讽所在。
这部完全是<The Square>的前身习作,依旧是围绕道德的人性实验,后者显然丰富许多。
鲁本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尴尬的展示喜好确实从创作初期就开始了,本片中五个没有联系还有点没头没尾的小段都是一些偶然和琐碎,个体意识在群体环境裹挟下发生何种变化,镜头一直放置在事件中心之外,仿佛也因为尴尬而想要避开焦点。整体太过于琐碎平淡,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女演员和女教师两段明显优于其他三段。
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有趣的嘛…
初有理念但恳切,片段式剪辑比较讨巧。这时候鲁本还是有点爱人类的,女孩子那段我胃里已经开始翻涌,被善意抚平
尴尬的、惊险的、荒诞的白描
转场取代剪辑,抹除视线的引导,镜头不再发挥暗示功能,让人更加相信双眼所看到的,哪怕是局部的、残缺的,于是每次对情节的误判如新一轮是非问的重启。毫无关联的场景被抽象作相似主题的复调,控制,进一步控制。导演领袖气质初现,开放的表达姿态,强硬的精神内核。
看了40多分鐘,完全不知所云。
3.5,重看维持
看不懂,也许就是划分文艺片的理由。
固定机位的全方位使用,让视角处于客观点上。讽刺人类行为的强迫性和虚伪。无关者和正义一方被干坏事的人无辜连累,社会让好人从无选择,因为做错事的人却会站在另外事件的角度上来审判你,而不是承认自己的错误。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确是很喜欢批判+讽刺,这力度和直接视角要比《方形》好很多啊。2024-11-29重看。在不想丢脸这件事上,瑞典国也不比你朝好多少就是了呗。我们在客观视角上观察人类扭曲的意识和行为,只觉得可笑。
他人即地狱
看不懂
get不到,对我来说完全无感。
实际上拍得挺精致,但在非胶片时代,这种思路的片子在作为电影方面的价值只会越来越低
group morality
很有后劲力的电影。几个故事的穿插剪辑带起整部电影的节奏。刻意被放置在镜头画框之外的部分,绝对能使观者产生联想和进一步的思考。一头一尾相呼应的街景长镜头,带出了几个同质故事的无所不在。
跟吉他蒙古人差不多,低位拍摄、取部分身体的景别比较有趣。影片开头和结尾都是救护车的主观镜头。没有吉他蒙古人的实验性强,也没有后续的片子剖析人性的深刻。
?瑞典浮世绘
简直是尴尬一箩筐,奥斯特伦德对远景和长镜的运用有自己丰富的特点,并且延续到自己的《儿戏》,对笑点处理的坏心思比佩恩还多,虽然已经如此尴尬,但是对现实方面还是有很多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