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红气球之旅

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红气球的旅行,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红气球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宋方,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中国台湾语言:法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红气球之旅》剧照

《红气球之旅》剧情介绍

红气球之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为侯孝贤向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在电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红气球(Le Ballon Rouge)》的致敬之作,也是他继《咖啡时光》之后拍摄的第二部致敬外语片。 Suzanne(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每日为一出筹备中的改编自中国元曲的木偶剧《求妻煮海人》中角色的声音演出以及其它琐事忙得焦头烂额,加上丈夫Pierre远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写小说,儿子Simon(Simon Iteanu)成了“累赘”,无奈,她请了在巴黎念电影的中国女孩Song(宋芳 Song Fang)照料Simon。与Simon在一起时,Song双手始终不离摄影机,并向好奇她在拍什么的Simon提及《红气球》。 Suzanne的房客Marc(Hippolyte GirardotLouise)仗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远的你最强狂兵怪物少女妮莫娜夜间女妖地下凶猛侠客行不通天启四骑士外来者飞翔的梧桐子可靠港湾汉纳斯喀布尔的燕子爱情尤物热血废柴中介第三季最强罗曼史回铭之烽火三月向风而行豹啸少数派力量暗物质第一季妈妈回来夏目友人帐第六季特别篇梦幻的碎片真正胜负利益区域爱情伴侣最喜欢的花突破山脉蛇之道大脚马皇后爸爸来了

《红气球之旅》长篇影评

 1 ) 送你一段“轻轻”

我想自己会一直记得的这个镜头:宋芳,红气球和窗玻璃。

一面窗就可将世界分割。

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投射面。

镜头中的宋芳和红气球是影像中的影像,借由一面玻璃组合到了一个平面,于是看似交接了,可事实上相隔着不可数的距离。

可别心伤,如果拥有那个画家的角度和情怀,我们也可以像侯孝贤那般在结尾附上一段“轻轻”......

 2 ) a little something

Juliette Binoche的表演出神入化依旧是侯孝贤的调调,画面和节奏都很让人舒服法语显然要不台南话好听多了我也要带DV去法国!

 3 ) 北京女學生走進巴黎家庭

侯孝賢前應日本松竹公司邀請拍過日本片《咖啡時光》,近期又得法國奧賽美術館(Musee d’Orsay)贊助拍攝法國電影《紅氣球的旅程》。

新片沒有採用一鏡頭、一場戲的拍法,但仍可以保持他過往作品的風格,實在難得。

跟《咖啡時光》一樣,今回這部《紅氣球之旅》並無甚麼戲劇情節,內容只都是零零碎碎的生活小節。

瑣碎的片段,例如是替人看管小孩來賺零用錢的中國女生,很多時只呆在主人家裡,沒有特別事情要做;女主人則很多時不在家,她當時正與中國傳統木偶藝人合作而忙到天昏地暗;至於那個小主人的日常生活亦沒有甚麼特別,有時鋼琴老師會上門指導他彈琴。

失明的調音師有時亦會到來為鋼琴調音。

同時,那個家庭的鄰居,也會來串門子,一時來借廚房做菜,一時來邀請主人去晚餐,總體來說,所有內容其實都沒有甚麼戲劇成份。

一個來自北京的女學生在巴黎一個母子家庭裡沒有相關的生活小事,可否成為電影的題材,其實端在乎導演怎樣拍,和導演的人生態度和誠意。

老實說,如果我們關心一個北京女學生在巴黎上學、兼職工作、生活的情形,那麼我們看到片中實實在在的巴黎生活片斷和細節,嗅到巴黎的氣味、感覺異鄉人淡淡的漂泊、領略人際間真誠的關懷和感情,也未嘗不可以從電影中得到窩心的溫暖。

這部電影沒有提供甚麼娛樂成份,也不給人甚麼啟發。

它傳達的是感覺、情緒、氣氛,而不是實在的事件。

影片中消逝、錯失、忘記、回憶等等的主題,訴諸於心境,而不一定在發生的事物中表現出來。

影片出現台灣的掌中木偶,表演戲曲故事。

中國傳統藝術似乎個得以在巴黎傳播開去,這件事當然是個隱喻,中國人事物在異國可能有新生命。

不過這部影片重點明顯放在緬懷消逝、追念失去等感覺心境上。

此片一開始便提到1956年法國一部描寫童心十分成功的電影《紅氣球》,侯孝賢甚至在片中選用了蔡琴的一首歌曲《被遺忘的時光》。

該首主題曲重新填上了法文歌詞,由法國著名女歌星Camille Dalmais來唱。

歌曲中重複出現chin,chin的兩個字,明顯是中文“親親” 的意思,很貼心的去表達關切的情感。

侯孝賢關心逝去的時光多於現實的人事物。

這部影片有大卡士,以法國當紅女星Juiette Binoche掛頭牌。

不過,我告訴大家,在侯孝賢的電影裡,大攝影師李屏賓並不會給演員大特寫,演員都是以全身、半身出現在銀幕上。

侯孝賢不賣Juiette Binoche和那個演中國女學生的宋芳(在戲中她的名字又叫宋芳)的臉孔,侯孝賢這樣無意或者有意的安排,自然是他的恆常風格。

法國人很難會讀出Hou Hsiao Hsien的名字,一般都叫他HHH。

張曼玉的法國前夫Olivier Assayas是超級侯孝賢影迷,他花了幾年時間跟隨侯孝賢,拍了一部紀錄片,名字便叫做《HHH, Hou Hsiao Hsien的畫像》。

不是侯孝賢的理想觀眾,對HHH三個字母會沒有感覺,而侯孝賢的世界裡面的人也不會費神向外面的人解釋,因此HHH便成為秘密符號。

侯孝賢目前活在自己的天地安好,繼《紅氣球的旅程》之後,他會再接受巴黎現代藝術殿堂奧塞美術館贊助,多拍兩部法國電影,組成他的巴黎三部曲。

現在有人把這部電影主題曲的MV放上網,明顯是想外面的人都接觸HHH一下。

那麼便請大家點擊版以下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hXcL4L6Nubo,觀看一下那首法文版本的蔡琴《被遺忘的時光》也會是有趣的。

(完)

 4 ) 回忆一个镜头

是延伸《红气球》短片才看的纪念片。

我又看到了多年后(中年)的朱丽叶。

比诺什,又看到她重现在火车上窗前的镜头。

可是依然没有记忆里,她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蓝》里面的那个经典镜头来得深刻。

那个在阳光下端着弹珠透着玻璃窗看车外的侧脸,娴静而灿烂。

 5 ) 《红气球之旅》

影片是从安娜教西蒙钢琴那段开始吸引我的,整个节奏、人物出入镜都非常自然。

侯导现在真的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因为影片好像什么都没讲,又好像讲了很多。

剧情略为单调,也没有多少和自己契合的东西,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总结,但却是让我非常喜欢,可能是人在生活中的真实的美感,就如同自然,没有美丑之分,存在即美。

当然这和看电影的心情有关,奥运刚结束好像有点失落,但刚好在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讲坛》看了台湾美学家蒋勳关于生活美的讲座。

然后再看这部影片,油然而生回归自我的感受。

宋芳 Fang Song的表演是亮点,因为她似乎没有任何存在感,但是却是影片真正的主调,就像法国菜中的主料,而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就如同之上的汁料。

入口第一感觉是汁的浓郁,而咀嚼后才体味到食材的绵密。

2008-08-28

 6 ) 侯孝贤与朱丽叶·比诺什的化学反应

最近会集中看一段时间的侯孝贤。

原因是10月底,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导演的妻子儿女发布声明,证实现年76岁的侯导,在先前诊断出了阿兹海默症之后,还在继续筹备电影《舒兰合传》,近期,由于病情发展,他不得不宣布退出电影界,现在在家安心休养。

侯孝贤是很多导演,尤其是亚洲导演在精神上的父亲,中国的贾樟柯、韩国的李沧东、泰国的阿彼察邦、越南的陈英雄、日本的是枝裕和。

这勾起我系统地来看他作品的想法。

而我选的第一步电影,却是他向另一位前辈的致敬之作:《红气球的旅行》,必须承认,我有一半是冲着朱丽叶·比诺什去看的,看她与侯孝贤合作的化学反应。

影片的剧情完全是法国式的生活流,单亲妈妈比诺什是一名配音演员,最近正在与从台湾来的布袋戏艺术家合作,工作很忙,请在巴黎学电影的中国女孩宋照顾她9岁的儿子,电影表现她们的生活,散漫而缓慢。

平时的法语电影对白多,漫长的絮絮叨叨语调总是轻快优雅的,法语单词我也就记住了那几个打招呼的常用语,其余只能看字幕,比诺什容颜不老,但这次是以台词的处理方式惊艳了我。

1、声音的可塑性极强。

她给布袋戏配音的时候,用了中国戏剧的道白方式,发音的位置不同,声音也完全不同,类似用假声,是有控制的声嘶力竭,脖子上筋暴起。

2、在给前夫打电话抱怨的时候,声音扁平响亮,很世俗,就像菜市场的大妈吵架,还带着怨恨的那种典型口吻。

大约因为不能面对面,所以特意在声音上强化自己的怨恨。

3、在现实中与房客吵架,是无以复加的愤怒。

这时摄影机的视角是在室内的,先听到从门外传来大吵的声音,然后比诺什推门进来,她的肢体动作也很剧烈,拼命把房客拦在门外,关上房门。

声音虽然愤怒,但发音的位置跟平时是一样的,只是声音大,频率高而已。

屋里有两个人,她9岁的儿子和新来的保姆宋,他们都非常安静。

比诺什平时与他们相处时非常温柔,此刻把音量放低,但愤怒的情绪一时还难以平息,表现在脱鞋放包脱衣服上,然后她又接到大女儿的电话,她知道自己这一波愤怒还没有过去,跟对方说等我情绪好一点再打。

比诺什的电影影迷应该都是追着看的,“红白蓝”三部曲,《布拉格之恋》,《新桥恋人》,这应该是她第一次与亚洲导演合作吧,可见她的学习能力和表演才华。

侯孝贤拍戏是非常尊重演员的,从来不会在片场发火,更不会骂演员,如果有问题,他会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踢墙、撞头,以至于好几次骨折。

他拍戏也没有严格的剧本,而且直到拍完都可能完全推翻之前的逻辑结构,剪辑出一版新的片子,所以我猜想比诺什的表演有相当大的自主度,看资料说现场表演都是即兴的。

比诺什相当松弛。

片子又是给侯孝贤的观众看的,语言大抵不通,只能通过强调声音的改变来传递,这真是天才演员的自我突破。

《红气球的旅行》是法国奥赛美术馆给侯孝贤的命题作文,侯导在其中加入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红气球》),后面这部我今天也看了,非常喜欢,明天有时间可以写一下。

当然,除了比诺什的表演——演员表演的松弛感也是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刻意且小心营造的——侯孝贤仍然展现了他标志性的长镜头的魅力,室内空间的调度能力,尤其是女主在公交车上与前夫通话,从前挡风玻璃外面拍过去,车窗常常一半透明一半反光,女主的身影因此时隐时现,与她生活状态里时而愉快时而愤怒的情绪状态形成非常好的对应,真是非常高级的电影手法。

侯孝贤家人不久前宣布他因为患阿兹海默症,不得不停止工作。

但同时也说,“这段期间反而让我们家人朝夕相处,重新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这是安慰大家,也是不希望打搅的意思。

这个声明真是写得温柔蕴藉。

但对于影迷而言总是遗憾。

遗憾的是一个导演不得不放下他热爱的工作,遗憾的是自己还没有好好看过他的作品。

所以我们就因着这个有些遗憾的机缘,系统地来看看他的作品吧。

 7 ) 淡淡的生活瑣碎 卻給人舒服自然的感覺

今年法國電影節看的, 也是期待已久的一齣.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是台灣導演侯孝賢的作品. 於今年康城影展作為"Un Certain Regard"非競賽單元開幕電影.電影是1956年法國導演Albert Lamorisse的短片"Red Balloon"(當年在康城獲金棕櫚大獎)的變奏, 侯孝賢用同一片名向Lamorisse致敬.故事講述七歲的小孩Simon被一個巨型紅色氣球跟隨著. 而他的母親終日忙著自己的生活, 把男孩交給台灣藉保母看顧.電影節奏有點慢, 但看得人舒服. 或許有觀眾會感到悶, 因為其實情節簡單, 就像看一個小家庭的日常生活, 淡淡的, 沒有太多驚喜. 不過生活化就是如此, 有點寫實感. 導演描寫這些細微的人物及對話都做得很好. 節奏給人空間, 讓觀眾有時間去細味, 去感受.喜歡電影不一次過把Suzanne(Juliette Binoche)及兒子的家的面貌及每一角都展現出來, 而是一點一點的, 直至電影的末段, 觀眾才有機會看到屋裡的每一角落.亦喜歡紅氣球出現的頻率, 就是不多, 亦不太少.配樂運用也恰到好處.電影較著重女角的演繹, 當然Juliette Binoche基本上是從頭帶到尾, 又一次展現其渾身解數的機會.也有生動有趣的對白, 令那些平凡的日常生活瑣碎更添色彩.飾演Suzanne兒子Simon的男孩Simon Iteanu也演得很不錯. 飾演保母的Fang Song也有不俗的演出. 故事中她是個電影學生, 喜歡拿著攝錄機四處拍, 也讓Simon拿來玩. 還有Suzanne的布偶劇及配音, 都是對電影及演藝事業一個致敬.

 8 ) 法国老百姓的日子

看这部片是因为1956年版的《红气球》{Le ballon rouge (1956)},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所拍的一部经典的、充满童趣与想象的34分钟短片;也因为女主是我很喜欢的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这部影片显然是向56版致敬的影片,整部影像的色调是怀旧的棕黄色,开篇就象56版那样是一个小男孩与一个飘零在城市上空、被一个灯杆暂时牵绊住的红气球相遇。

我原以为是56版的当代版,不过往后看发现并非如此。

影片女配宋芳(剧中人名也同名)是来自于中国的交换学生,她学习电影专业。

她课余帮比诺什照看小儿子西蒙,也就是片头遇到红气球的一个可爱的约摸5、6岁的小男孩。

比诺什是个有中国情结的配音演员,她手头的项目是一个怪怪的讲述煮沸并蒸干大海的木偶电影,和一部中国元剧的木偶戏。

她基本上也是“伪单身”的存在,一个人兼顾工作与家庭,一天到晚都很忙碌,这也是为什么她需要雇宋芳当babysitter。

影片就不温不火地呈现了宋芳参与的比诺什的日常生活。

开篇就颇有感触地想:片子演的就是法国普通人的平实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

那些造访的邻居、朋友也都是普普通通的相识的人,不会有过度关爱的交谈,更不会有电光火石的接触。

影片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线,似乎就是截取了生活中的片段,平平淡淡,没有开始,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尾。

主要的表演都在比诺什身上:她在配音时很有戏:戏剧性的声音、语调、肢体;她在生活中也很有戏:反衬宋芳的淡然,她时而优雅,时而落魄,时而和蔼可亲,时而神经质。

观众只在她的几通电话中了解到她的生活中的困顿,与及独自支撑一个家庭的疲惫。

虽然朴实的讲述还是颇有动人之处,但影片架构实在太散了。

不时切入的红气球的镜头也有点生拉硬拽的感觉。

节奏缓慢程度超过了值得回味的地方,因此真地需要一点耐性才能往下看。

如果不是比诺什和那曲钢琴主旋律,还有我对法国老百姓的酱醋茶的好奇心,我可能就捱不下来。

看完片后到豆瓣来打卡才赫然注意到导演是侯孝贤!!

我还以为是跟宋芳有关的呢,可能真是片中宋芳自导自演的作品。

没想到是侯导。

咳咳,真是我看不懂了。

 9 ) 童年

在我个人的电影观正在成型的时间段里,我接触到巴赞所倡导的电影理论,并且为老塔的导演理论所吸引。

这部电影算是这类影片的典范之作,侯孝贤导演的艺术天才在其中显露无疑。

比诺什所演的母亲从一出场开始的状态就是心事重重、很焦虑的样子,她在和保姆、儿子以及几乎所有人交往的时候都有点神经质似的。

我印象中她发自内心地笑只有两次,一次是在她的回忆里,她看着儿子和女儿在一起玩,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另一次就是看阿忠师表演木偶的时候。

她在为木偶配音的时候音调总是很奇怪,那是在用法语模仿中国唱腔;她的情绪很饱满,工作很认真,她喜欢自己的工作。

宋方大多数时候就是一个局外人,她展现了一个寄居巴黎的女留学生的真实样貌。

在电影中她更多地承载了表意体系的东西,她作为一个中国人而学习发源于西方的电影,而比诺什作为法国人却在学习中国的木偶戏;比诺什当年在伦敦留学时曾给人当保姆,或许她当年就是宋方现在的样子。

他们就像是不同时空的两生花。

这部影片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带入感,在观影过程中我似乎完全进入了这个世界,这种感觉是很少有的。

或许这就是感觉电影、亦或是所谓“真实电影”的魅力。

用真实的艺术形象来以有限喻无限。

影片截取了这一家人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不是主角人生的高光时刻或者是冲突最强烈的什么时候,仅仅是他们最真实的状态在其中涌动得最为强烈。

我无法理出一个脉络——也不应该这么做,我只能说一些感受最强烈的片段。

宋方和小男孩走在路上说话,小男孩的声音很小,宋方只能不断重复问他刚刚说了什么;宋方在接小男孩放学时,一个小女孩注意到了摄影机,她朝镜头招手,镜头赶紧前移躲开她;母亲找人来给钢琴调音,整个过程中每个人物各干各的……就在这些细节之中,真实的时光被雕刻在了胶片上。

影片结束后,我不想去思考这部电影所有技法层面的东西,不想分析它的摄影、剧作、灯光和声音……因为它给我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观影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仿佛重回了我的童年。

母亲在车上和前夫吵架,说自己身边缺少一个男人,小男孩说我也是男人;在我的童年,与此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形就曾经发生。

小男孩在阁楼睡觉,红气球从天顶飘过,光线洒下,小男孩用小熊挡着眼睛。

小男孩打游戏时,桌子上放着一个金色的PS游戏机。

我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游戏机。

我七岁那年躲避非典,全家一起去了上海,在步行街的一个商铺里,母亲给我买了这个游戏机,在上海的时间里我很多时间都在玩它。

那是一个金色限量版PS,两千块钱。

在短片《红气球》中,红气球代表童年、活力和希望,是导演对战后情绪的鼓舞。

我相信侯孝贤在这里借用了红气球对一个孩子的意义,它梦幻、鲜活而脆弱,就像玻璃中的影响,玻璃的双重反射以及玻璃后的景象交叠在一起,正是回忆的样子。

 10 ) 只有平静

吸引的总是很表面的东西。

电影的海报 名字 CD封面......所以,只是喜欢它名字的读音,看上了他开头的小男孩与红气球的谈话可以成为整部片子的一个亮点 我这么认为法国电影里的音乐总是给我很强的感触琐碎的事物串联起来 没有什么主题 更没有什么可以的情节只是在这在平常不过的生活中总能感觉到点什么悲伤 无奈 喜悦 一目了然 无需解释而音乐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红气球里 那一直环绕的背景音乐 却让悲伤更加平静 喜悦也那么的淡然这种淡淡的情感也许就是它的魅力就像那只偶然出现的红气球 点燃整个画面 吸引着每刻的视线

《红气球之旅》短评

le ballon rough好圆啊。让我回想起在巴黎的时光。 再次看错片==

9分钟前
  • musagetes
  • 还行

看得有点堵,也许就是不同人的生活形态

14分钟前
  • 猫 泡
  • 还行

有点好玩也不够好玩。喜欢宋方屏幕中的那段奇妙红气球段落,结构很妙。

18分钟前
  • 🫀Psyche
  • 还行

【2019年10月16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光影华年·台湾经典电影展」】严重水土不服,就连李屏宾老师都被束缚了想象力。(片尾的阿卡贝拉真掉价)

23分钟前
  •  
  • 较差

长镜头长镜头,看片中途睡了好久,法国片的节奏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要看好法国片还是先去听听京剧吧

26分钟前
  • 噬辣狂魔小泽条
  • 还行

实质是一场发现与捕捉之旅。多重空间的交叠,让我们有了更多观察余地,感受若隐若现的情感起伏。巴黎的人深深浸润在城市街影中,在蒸发海水的过程中,生活的美妙被摄影机或我们的眼睛对焦。侯孝贤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漂浮的观看方式,多义模糊又真实。(可能大部分要归功于摄影师吧)

31分钟前
  • Tommm
  • 推荐

侯孝贤向红气球致敬的作品。非常生活化,简单温馨诚挚。同样的题材交给其他的人来拍,交给其他的人来演,多数都要砸了吧。

32分钟前
  • Philia
  • 力荐

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带来了巴黎的记忆,看着宋拿着的DV,在运河边上的镜头,还有常出现的"D'accord"……点点滴滴,都曾在自己身边出现。很真实,这便是生活。

34分钟前
  • 推荐

相比较拉摩里斯的原著短片,本片的表现手法更加接近现代艺术,更含蓄且更温和,玻璃手法很有创意,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结尾段落,调音师和最后那幅画的两段尤其出色。缺点是铺垫过于平淡不太利于更多观众观看,宋芳的表演不太达标,而且,主题并非原创。

38分钟前
  • Vic
  • 还行

看来我不是侯导那调调的,分了5次才看完。。。。

39分钟前
  • roro520121
  • 还行

不应该从这部开始侯孝贤的,故事实在是太淡了,淡到没有开始没有结尾,这就是所谓的延伸吗?

43分钟前
  • 厄弥让
  • 较差

幸亏是比诺什

45分钟前
  • 薛易
  • 推荐

侯孝贤用长镜头、布袋戏、列车、日常琐碎把台湾带到了法国,可惜比诺什实在太法国了。。。

50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Unique/Quiet and slow。电影诗歌。看完这部电影是需要耐心的。

51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还行

真的挺无聊的

55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较差

无数的d'accord.以及拘谨的中国姑娘,真本色出演了我靠···

57分钟前
  • 表象存在
  • 较差

故事很散,细节很生活很有味道,音乐很棒,回忆拍得简直不能更美好。宋方特别贴,反而是比诺什显得过于抓马而跟电影的调子特别不协调……

1小时前
  • #良民#鱼某
  • 推荐

7/10 电影是真的不错 但是 好像以“红气球”命名是不是稍微牵强了些 主要这电影叫这名儿 不免就有点文不对题之嫌 尤其开场完了以后一大段都没有任何关联 中后段突然又出现就觉略突兀 原片是孩童与气球的奇幻旅程 到了这里则是在残破原生家庭里的一丝渴望陪伴的希望 不过巴黎是真的随时可能在哪个街角就发现一出中国木偶戏的

1小时前
  • 会田昌江
  • 还行

一下午接连看了两部侯孝贤,一个日本故事一个法国故事。

1小时前
  • 一一
  • 推荐

看侯老师如何还原生活:一个镜头(场景)里人物不是以一个中心事件(冲突)所聚集起来,而是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动作。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