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很怪腊月二十九的晚上,结束了七个工作日的一周,玩了一天的墨墨也早早睡了,收拾好一切才九点多,终于可以看个电影。
这次看的影片是《爱很怪》,好,我的影片推荐就从这部电影开始。
这部电影我给四颗星,推荐。
它讲述了一对老年恋人最后的爱情时光的故事,适合一对心意相通的恋人安安静静地观看。
导演的表达非常克制,没有刻意地煽情也没有突兀的冲突,你不会流泪也不会大笑,但看完后你会觉得这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对相恋39年的同性恋人,本和乔治,如果不是他们决议举行一场婚礼,也许他们的生活会继续平淡温馨下去。
婚礼当天,本和乔治一人弹琴一人唱歌,这是电影中最欢乐的一段。
而婚礼后,乔治失去了工作,失去工作的他们也失去了公寓,他们只好分别借宿到亲友家里。
两个人的相互依赖和互相理解也从这些小事中表现出来。
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受了委屈的乔治不顾大雨去找本,本看到乔治什么都不说便紧紧抱着他,乔治委屈地哭着像个孩子;即使不方便,两人还一起相约听音乐会,看完后会争论歌手的唱法是否浮夸,一起到酒吧喝酒吹嘘年轻时的时光,一起讨论最喜欢本的哪个作品。
本过世后,乔治看着本未完成的画,一直静静地看着,也许他在想本会如何画剩下的部分。
本的侄孙正是叛逆的年龄,他四处挑衅。
本温和地问他是否爱过,鼓励他如果再见到一定要去表达。
影片的结束,本的侄孙和他的女友一起在阳光下骑单车。
我想这就是导演最想表达的,爱很怪,不分年龄性别。
爱如此美好,怎会奇怪。
人生的意义有很多种,爱一定是其中一个。
说实话,我没有太看懂,尤其是Joey这孩子。
他怎么就情感波动这么强烈了?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同性恋,但是憎恨自己的性倾向而十分挣扎,可是故事的结尾是小伙子好像因为Uncle Ben的死成长了,并且交上了女朋友。
所以我一下子不明白这个电影里的好多情感了。
最后说一句,这样文艺和清新的电影我很喜欢,即使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都在为了“钱” “房子”这种世俗的事情而让爱情受苦。
题外话,好想认识这么decent的 senior gay guys, 他们欣赏艺术,品鉴生活,珍惜爱情,眷恋亲情,似乎世界上的straight guys很少有这些品质,大部分直男给我的感觉是像小动物,不懂得人的感情,充其量算是“通人性”。
让我不禁想有一个gay friend. 回到电影,结局就这么平静中冷不防的逆转了,本来观众以为一切都过去了,找到了便宜可人的住所,应许的重逢就在眼前,这简直是hit the jackpot般的幸运啊,然而结局又要让Joey这孩子告诉观众人生就是充满了遗憾。
拨开“同行”这件事,这就是单纯的爱情电影,生活化,接地气。
如此这般美好,必将长留我心。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是一部让我看完当天平静,事后想来会流泪的电影。
本叔叔问乔伊“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少年第一反应回答说“我不是gay”,我猜,这是导演的题眼吧。
受委屈时会不顾大雨去找分居的另一半,乔治问本“你有没有因为这件事怪我?
”,本说“从来没有”,那个时候他们因为乔治的失业,生活已经走向窘迫。
乔治平静的在喧闹的派对中告诉帅气的年轻人“我和相爱39年的爱人最近在找租金便宜的住所”。
两位叔叔意外的得到帮助,开心的去酒吧喝酒,一个人老谋深算的骗酒,另一个开心的捧场,说起年轻时候的丑事两个人大笑而过,言辞中云淡风轻的道出两个人的感情也有过问题,最后两人在地铁口依依不舍的道别。
下一个镜头,我以为会是两个人搬到新家,生活又回到过去的温馨,而故事的转折特别好,叔叔的生活越来越明朗,而我的心情从云端落到地上,这就是无常,这才是现实,两人相爱几十年,逃不掉有一个人要先道别的时候,但好在,留有长久的回忆和他的未完创作,活着的人有真实的精神支撑。
最终,16岁的乔伊懂得什么是爱,导演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我喜欢本叔叔的遗作,叔叔眼中的纯白少年和楼顶的无限风光,都是老人对生活保留的美好。
谢谢两位老戏骨精准的演绎,对生活、对他人不留一丝埋怨,让我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爱克制而深厚,这份感情有眼前的苟且也有他们喜欢的远方,即使,一个人喜欢浪漫的渲染,一个喜欢原本的情绪,两个人求同存异,就这样平静幸福的一起走过。
人生能有几个40年?
爱如世间小事,不过如此。
好了,8分钟之内写完去吃饭。
这部片可能会忍不住让人和 爱黙 比较,个人觉得没有法国人那么细致,那么心无旁骛地在刻画一种境遇下的一段关系。
才华横溢的总在主流审美那里,也是大工业化时代的问题吧。
不谈电影技术本身,就主题展开。
我觉得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导演在很用力地描述一份非常非常成熟的爱情——成熟到两位主角的每一次交流都充满了此去经年的印迹。
睡觉的图景,共同的记忆,对对方爱好的熟捻,和面对生活波澜的平静。
可是没有理解电影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
爱为什么奇怪呢?
因为两个人的回忆会在现实中互相羁绊吗?
因为在一起这件事就是高花费很辛苦的事情吗?
因为关于爱的探寻总是要么终于冷酷的现实损益分析,要么是在彼此的不成熟中相爱相杀吗?
那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又要用一分这么平静,成熟的关系来勾勒这个主题呢?
大街上满是形色各异,尚待打磨的年轻人的爱情,远比一对老人的故事要更容易开发出矛盾点。
又或者只是想以苦情的方式去折射大家都听得有些厌烦了的对于少数裔人群的社会运动的心酸历程?
所以并不是 爱很怪 而是 你看啊爱很怪这个题目多别扭,就像人们的爱情本身一样别扭但是啊其实事情就是这样的呢。
这样?
我是这么理解的。
20分钟,差不多了。
这个故事的重点不是同性,只是同性促使了某些条件的发生,比如在这样的年龄突然被解聘,没有子女一时无家可居。
两位主角身处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中,各自体会不同的寄人篱下之感,即使别人并没刻意排斥,雨夜开门的相拥让我鼻子酸酸的,相伴39年的了解信任和分离,就在那隐忍的哭声和相拥里。
一次美好温馨的约会后,他们俩告别各回各家,转眼已天人相隔,没有任何交待,我们不需要用一场戏剧性的永别来作为电影的高潮,相濡以沫我们已经懂了,人生即如此,
很平实、简单、温情的讲述着-生活,虽然是美国GAY大爷俩的生活,却折射出丰富的平常的感情,就像一直想起的钢琴背景音乐一样,也许在一起20年很久,也许在一起39年很久,也许一段感情不被人认可,也许生活会因为一段感情而变得不一样,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艰辛,不一样的却是同样期盼的幸福与坚定。
互相尊重与包容是一件那么简单那么稀疏平常的事情。
开篇,简单的几句台词,让我浅显的认为这两位大爷难道是到了中年感情危机的边缘么?
牛头不对马嘴,一个絮絮叨叨紧紧张张,另一个不太耐烦的回答、催促。
两人走上街头,我以为是赴一个约,结果,直奔主题的告诉我们“We get marry”。
紧接着笔锋直转,George被开除了,原因就是他是个GAY,并且与自己相爱39的情侣结婚了,神圣的主是不可以原谅这种奇怪的行为的,所以,主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一位自由职业的画家、与一位音乐教师相恋是件多么浪漫的事情,空气中都可以挤出音符,睁开眼就能看到不一样色彩的天空,至少,我觉得amazing,不管是男男、女女、还是男女。
但是老了,一位已经71了,一位年纪也不小,就因为相爱而在一起,相爱而互相包容,互相承受、依恋、眷恋、相生相守。
很难想象,六七十的老者因为在阳光下接受自己的爱人,结为夫妻,却变得无家可归,只能与自己相处39年的伴侣,与自己刚结婚的伴侣相望于内心深处,依然彼此鼓励,依然尊重与爱护。
生活果然是不会很好也不会太糟,巧合的遇到了很不错的小房子,我以为一切又都会好起来,BUT,生活的玩笑仍在继续,Ben过世了,导演尽然无情又怜悯的没有一个镜头交代,只是让一个带着安慰、带着希望、带着阳光的孩子来轻声自责。
我们都没有看到那伤感的一幕,最后看到的是阳光洒下,年轻的两个孩子懵懂的朝气,悲伤的灰霾在脸上散去,生活仍将继续,你的、我的,都将被阳光晒个通透。
爱,很珍贵。
没有杂质、没有其他任何... ...安静流淌。
安静有力,情感是欧美电影中少有的细腻,一般在韩国电影中才会有这么细致的情感,快结尾的时候(Subway)的那个镜头,我脑海里有无数个想法燃起,比如他们互相往回跑,然后拥抱相吻,可是没有,当然没有,因为他们都那么老了这么跑得起来。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死亡。
在男孩去他们新公寓的时候我炽热的心情瞬间安静了,我想我是猜到了,不管男孩是愧疚还是什么,我觉得他一点都没有错,每个人青春期的时候都是那样,而重要的是成长。
就好比电影最后的镜头是背光对着夕阳,男孩女孩着一样的步伐前进,夕阳好美,而夕阳总是代表离开和再见,而年轻的活力却告诉这不是再见也不是愧疚和胆怯,我想最后的镜头告诉我的是成长。
因为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了Keep the lights on,想重温一下,但是在父母家看那么多真实的性爱场面,却有点战战兢兢,于是翻查了后来导演又拍了哪些作品。
也很奇怪,没有选择最新的Little Men,却选择了这部,爱很怪,love is strange。
我只能说,这部戏,令我重新考虑继续寻求爱侣。
终身爱侣。
三十岁的当下,最经常出现的想法,是爱自己。
寻得自己,让自己更好,以及令自己开心。
爱情如此烦恼,又捉摸不定,于是不要太过上心,也切勿太过沉迷。
如遇到任性恋人,也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再见好似口头禅轻松,一晃眼单身近半年,再见也说了十数回了。
我们能否遇到好恋人,真的是一道说不清的阅读分析。
阅读了所有过去的情感体验,仍旧不明白。
而Love is strange里的这对老伴侣,确是可爱伴侣。
二人一个专注于自己的绘画,一个在教会学校教音乐课程,都是敏感之人,却因为相通的艺术性,而走在一起。
比如近尾声时,两人看完演奏会,各有各的想法,却没人硬将自己的想法塞入对方的脑子里。
彼此不认同却达到了尊敬,已经形成了相处的默契。
再如二人在小酒馆里嬉笑那些过去的纠葛史,在乎又不在乎,反正已成了发生过,再谈起来都是些stupid的笑话。
二人老无所依,各自寄人篱下。
个人的体系太完整,总免不了侵占了他人的生活,或被他人生活所侵占。
这是电影的主线,却也并非我真正在意的点。
真正在意的,还是苦闷思虑——我到底能否遇到一位可爱伴侣,我们看完电影可以聊一夜,你说配乐如此美轮美奂,我感慨女演员的神情实在动人;然而你又说,导演的节奏有点匠气,我反论奇妙的摄影将一切都拯救。
然后,我忽然就想亲亲你了。
紧接着,你选了一张九十年代的CD放了起来,或许是Joni Mitchell,或许是Vanessa Paradise,我动身去厨房洗了红酒杯。
你去房间开好暖气。
爱很怪,爱令我们从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走向对方,卸下心防,对彼此展现完整的自己,却又尊重彼此,因不愿浪费与对方的光阴,而尊重彼此,相伴余生。
观看过程中想到了《东京物语》。
故事中出现不止这一对共同生活39年的伴侣,还有Ben的侄子和他的妻子,George偶然认识的年轻人Ivn和他的男友,两人的警察邻居还有他们的女同朋友,少年Joey和他的初恋女孩。
人们纵然有千百种相逢的方式,最后互相靠近组成家庭都是靠爱这种魔力。
当Ben和George分开时都是能很好照顾自己的独立个体可总觉得缺了什么。
那是一种早晨起床第一眼就看到对方的习惯。
有两处触动我内心的地方:借宿时,George没看过权力的游戏,和来party的人更没有什么共通话题,和年轻人有代沟,我想他这时一定更加想念Ben,他没想到婚姻的代价是分开,是相思,是举步维艰。
他冒雨深夜探访George,两人还没说话,Ben就拥住了淋了雨的爱人,George则在他的怀里哭泣,kate看到深拥至沉浸在那一刻的两位老人只能默默离开,相比侄子“正常”婚姻模式,两人看似违反常理的结合才是浪漫的契约。
晚上,Ben让George从上铺下来和他躺在一起(甜哭了),George问:“你不怪我吗?
"Ben说:“为什么呢,不,是我们共同选择的。
”还有一处是Ben去世前两人为找到房子而庆祝,Ben画了一幅新的油画(George还没看到),路上George再次赞美Ben的画“不管别人怎么想,我是真心喜爱的。
”Ben去世,Joey送来这幅遗作,George对着画称赞“非常好的作品”即便对方听不到了。
生活继续,有Ben的画陪伴,George可能不会那么寂寞了吧。
/实际上,我们热爱生命并非因为我们习惯生命,而是习惯爱/
在电影快结束之时,George和Ben一同在一间酒吧喝酒。
那是一次难得的相聚,因为两人虽然已婚却被现实所迫分居两地。
结束后,George送Ben去地铁站,路上两人亲切交谈,就像久别重逢后再次相聚的情侣,谈起Ben办画展的梦想以及老来的失意与无奈。
观众大概想象不到这是见到两人的最后一面,也是两人出现于电影中最后一次交谈。
紧接着这一幕的便是侄孙(Joey)的登门拜访,他送回了Ben寄居在他们家的时候所创作的一幅画作。
空荡荡的新家只剩下George的形单影只,这时,我们才获悉Ben刚刚离世不久。
导演艾拉·萨克斯在这里所使用的处理方式是一种我们所熟悉的“留白”:两人共同乔迁新居的甜蜜、Ben弥留之际的痛苦以及离世后的悲伤都被刻意地省去了;这是一些动情的时刻,将引发观众的情绪波动。
艾拉·萨克斯非常聪明地戕止观众的这种移情,并且将“留白”使用始终,从而令影片饱含温情与亲切的质感。
这些被删去的戏剧性冲突原本在影片的整体构架内有用武之地。
比方在一开始,两人婚后遭遇的卖房事件中,艾拉·萨克斯只保留了发生在前与后的两个动作:家庭成员间的讨论和寄居后辈家里,而将中间的具体讨论、可能发生的争执和最终决定悉数删去。
这些具有情感力度的动作,原本将产生剧烈的戏剧冲突,一如我们在处理家庭伦理问题的普通电影中所能见到的那样。
但艾拉·萨克斯的意图非常明显,他尝试采用一种温情的方式来处理围绕在这两位耄耋老人间的爱情波折和家族限制。
故而,我们不再能见到发生在传统家庭内部的冲突,那种冲突往往是被个人利益所包裹的无谓尖啸。
即便在两位老人分别住进年轻一代的家里,这种冲突也没有被放大,而是以隐形地方式加剧。
我们丝毫不排除Ben在寄居侄子家的时候对侄女和侄孙所带来的困扰,那位从事写作的侄女内心自然是不如意的,但她表面的宽容与和气却不是“装”的,虽然他们内心也会有小困扰,但他们不是表里不一的人(这由导演的创作定位决定)。
唯有一次,当儿子被发现与同学一同偷窃图书馆里的藏书,再加之丈夫对儿子过度严厉的呵斥,她才爆发出对Ben寄居家里致其写作不顺的不满。
如同肖邦在音乐中所营造的那个令人感怀忧伤的世界一样,艾拉·萨克斯有意创造出这样一个温情世界。
这是为何影片中不断出现肖邦钢琴曲(多是夜曲)的原因所在,实则与影片的情调相互契合。
故而在电影最后,送完画的Joey在楼梯上痛哭之时,这同样不是一种动情时刻,而是类似于侯孝贤“发现”的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想想《刺客聂隐娘》中隐娘的掩面哭泣)。
虽然艾拉·萨克斯的成效明显,但是当最后Joey骑着滑板车与女友一同在街道上飞驰,我们还是感觉到了导演过度的用意。
这一幕无非是让观众联想到那天晚上Ben对Joey所讲的恋爱道理:下次见到,你要主动打招呼。
而此时此刻,Joey寻获爱情的成功也便可以告祭Ben的在天之灵。
这个动作-影像因而成为本片的一处弊病,实则可以换种方式处理,而不是像现在所看到的这样一味地将观众拉向“Love Is Strang ”这一电影主题。
完全忘记了这是部同志电影,它更像小津的“东京物语”、高畑勋的“岁月童话”还有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带着比生活还生活的气息。两个男人抱在一起不是为了做爱、而是习惯了对方存在,这就是我想要的一辈子:爱很安静。
异地老同志,相爱三两事,时光不留痕,再忆是故人。
这是导演艾拉·萨克斯的【东京物语】观后感吗?两个寄人篱下的老头像极了那对前往东京儿女家的乡下老夫妻,他们彼此的习惯和依赖,相濡以沫的爱情观,一个午夜从酒吧归家的背影都是十足的克制和催泪,最后其中一个人的命运也是那样的相似,你看到的不再是同志情感,而是美好爱情的本身。★★★★
独立小片,喜欢
寄人篱下,生不如死
I didn't see anything strange. It's beautiful.
好气哦,非要在最后强行安排一个悲剧的结局。
感觉太平太淡就有点不是滋味 果种辛酸有表现 但是转折感觉有点生硬 不能是情节 或是侄儿的改变
倆老頭不好看,沒能被帶進氣氛。電影很怪,說不通。
基情39年,老來才多災多難,學會捨棄也學會珍惜。
想表达什么呢?
各种爱
太过乏味和沉闷,非常令人失望的电影.
普通的独立制片电影,肖邦配乐不错,剧情有点学东京物语。
有几个段落很感人,有几个画面很美。三星半
作为窗口的人物不断嵌入一段段关系中,而自身同时又成为被展示的对象,与其他人产生交联。在匀速前进的影像内,我们感受到的绝不只是一种安静。
倒也没有特别打动我。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我就知道tmd房子找到了人没了.. 在纽约生活真特么艰难,但在楼顶蓝天下,听着肖邦画画也太幸福了(Spider-Man的章鱼博士& Spider-Man的姨妈
隐忍节制留白都有点刻意